揭露資本主義的微電影
Ⅰ 求一些有關金融陰謀論的電影
華爾街Wall Street(1987)
劇情:
Paull Bud是紐約大學的畢業生,華爾街的失意經濟人。在一次和大老闆Gekko的面談之後,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他為Gekko尋找內幕消息,成功獲知了另一位投資人Lerry要收購ANC Steel的信息,幫助Gekko賺了一大筆錢。並成為了他的合夥人之一。Bud從Gekko那裡學了很多,包括操縱股市和孫子兵法。最後在收購他父親工作了一輩子的Blue Star Airline一案中,Bud和Gekko產生了「興趣上的嚴重沖突」。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Bud用Gekko教的反擊了Gekko,並挽救了Blue Star。但也因為操縱股市而入獄……
演職員表:
導演:
奧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編劇:
奧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written by)
Stanley Weiser .....(written by) &
演員:
查理·辛 Charlie Sheen .....Bud Fox
邁克爾·道格拉斯 Michael Douglas .....Gordon Gekko
馬丁·辛 Martin Sheen .....Carl Fox
特倫斯·斯坦普 Terence Stamp .....Sir Larry Wildman
肖恩·楊 Sean Young .....Kate Gekko
達麗爾·漢納 Daryl Hannah .....Darien Taylor
詹姆斯·斯派德 James Spader .....Roger Barnes
奧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Trader - Office
Tamara Tunie .....Carolyn
Franklin Cover .....Dan
Chuck Pfeiffer .....Chuckie (as Chuck Pfeifer)
John C. McGinley .....Marvin
哈爾·霍爾布魯克 Hal Holbrook .....Lou Mannheim
James Karen .....Lynch
Leslie Lyles .....Natalie
Faith Geer .....Natalie's Assistant
Frank Adonis .....Charlie
John Capodice .....Dominick
Suzen Murakoshi .....Girl in Bed
Dani Klein .....Receptionist
François Giroday .....Alex
Josh Mostel .....Ollie
Ann Talman .....Susan
Lisa Zebro .....Gina
Rocco Anacarola .....Maitre'd at '21'
Martin Sherman .....Banker at '21'
Monique van Vooren .....Woman at '21'
Derek Keir .....Busboy at '21'
Andrea Thompson .....Hooker
Lauren Tom .....Lady Broker
George Blumenthal .....Broker in Locker Room
George Vlachos .....Maitre'd at 'Le Cirque'
Liliane Montevecchi .....Woman at 'Le Cirque'
Ronald von Klaussen .....Airline Mechanic (as Ronald Von Klaussen)
Michael O'Donoghue .....Reporter
Pirie MacDonald .....TV Business Analyst
Thomas Anderson .....Butler
Cecilia Peck .....Candice Rogers
Paul Guilfoyle .....Stone Livingston
Annie McEnroe .....Muffie Livingston
Jack Pruett .....Sam Ruspoli
Ronald Yamamoto .....Houseboy
Yanni Sfinias .....Panos
Grant Shaud .....Young Broker
Carol Schneider .....Paralegal
Saul Rubinek .....Harold Salt
Sean Stone .....Rudy Gekko
Astrid De Richemonte .....Nicole
Adelle Lutz .....Janet
Sylvia Miles .....Realtor
Christopher Burge .....Auctioneer
Richard Feigen .....Bidder at Auction
James Rosenquist .....Artist at Auction
John Galateo .....SEC Man
Richard A. Dysart .....Cromwell (as Richard Dysart)
Marlena Bielinska .....Woman in Plane
William G. Knight .....Duncan Wilmore
Jean De Baer .....Toni Carpenter
Bruce Diker .....Young Lawyer
Jeff Beck .....Investment Banker
Diego Del Vayo .....Commercial Banker
Millie Perkins .....Mrs. Fox
Pat Skipper .....Postal Inspector
John Deyle .....U.S. Attorney
Michael A. Raymond .....Trader -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Eugene Dumareso .....Trader -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Lefty Lewis .....Trader -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Mike Rutigliano .....Trader -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as Michael Rutigliano)
Heather Evans .....Trader - Office
Ken Lipper .....Trader - Office
Donnie Kehr .....Trader - Office (as Don Kehr)
Elise Richmond .....Trader - Office
David Logan .....Trader - Office
Paul Kawecki .....Trader-Office
Dickson Shaw .....Trader - Office
Patrick Weathers .....Trader - Office
Jill Dalton .....Trader - Office
Allan Salkin .....Trader - Office
Michael C. Mahon .....Trader - Office
Jeff Rector .....Trader - Office
Pamela Riley .....Trader - Office
Jon Wool .....Trader - Office
James Bulleit .....Elevator Person
Alexandra Neil .....Elevator Person
Sam Ingraffia .....Elevator Person
Anna Levine .....Elevator Person
Byron Utley .....Elevator Person
Bruce Daniel Diker .....(uncredited)
Chris Nelson Norris .....Health Club Attendant (uncredited)
製作人:
Michael Flynn .....associate procer
A. Kitman Ho .....co-procer
Edward R. Pressman .....procer
原創音樂:
Stewart Copeland
攝影:
羅伯特·理查德森 Robert Richardson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剪輯:
Claire Simpson
選角導演:
Risa Bramon Garcia .....(as Risa Bramon)
Billy Hopkins
藝術指導:
Stephen Hendrickson
美術設計:
John Jay Moore
Hilda Stark
布景師:
Leslie Bloom
Susan Bode
服裝設計:
Ellen Mirojnick
副導演/助理導演:
Vebe Borge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tephen Lim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as Steve Lim)
Michael Samson .....dga trainee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幕後製作:
商戰電影中的經典作,也是在金錢掛帥時代毫不掩飾地為人類的貪婪慾望辯護的一部主流電影。本片以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國華爾街為背景,描寫翻雲覆雨的股市大亨戈登·蓋柯貪婪成性,不擇手段在幕後操縱股票行情,結果卻敗在一位仍然具有良知的年輕營業員手上。身為股票掮客之子的奧利弗·斯通,用他一貫強而有力的戲劇手法拍出了股市內線交易的內幕,同時藉蓋柯的行徑來質疑現代人面對金錢誘惑而普遍出賣靈魂的道德問題。邁克爾·道格拉斯的演出氣勢逼人,獲最佳男主角金像獎。馬丁·辛與查理·辛父子亦有精彩的搭檔演出。
本片是導演奧利弗·斯通繼《野戰排》的反戰主題以後,以一個白領股票新手的視覺為切入點,拍攝的抨擊和揭露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的貪欲罪惡的電影。本片的時機顯然也是有所選擇,它挑在美國金融市場的公債丑聞出現以後,華爾街特別容易受攻擊的時候出現在公眾面前。
影片指出,大多數中小投資者是很容易受愚弄的,像戈登這樣的大市場殺手們,他們總是像猛禽一樣,突然俯沖下來,從股東們的鼻子底下將整個公司然後攫取飛走,毫不留情。戈登們的行為是道德敗壞和非法的,但是他們總是喜歡用幾句話就讓自己的良心寬恕了自己的行為,例如「沒有人會受傷」、「人人都這么做」、「這個交易中有一部分是為了每個人的」、「除了我們,誰會知道呢?」
電影有著傳統的情節設計:飢渴的年輕人渴望接近前輩得到成功,結果被引誘,被欺騙,最後試圖翻盤。實際的細節其實並不太重要。八十年代的銀幕上少有角色如戈登這般的冷酷無情又令人信服。如果說影片有什麼缺陷的話,可能設置的查理·辛一角有問題。因為他看上去還不夠貪婪和無情,不大容易讓人覺得他最後確實有勇氣把戈登拖下馬來。
奧利弗·斯通本片的最大成功在於公認他將金融市場的不擇手段演繹得復雜而又可信,同時又顯得十分有意義。任何人都可能被它吸引,因為股票操縱的細節和走漏消息描繪的很真實,大多數時候我們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而且從頭至尾,我們知道這一切發生是為了什麼。
盡管戈登的違法行為讓華爾街的大多數人反對,但他的大價值觀將是被贊同的,合法的騙局能帶來金錢,他們一定就會去做。可能被提名為總體候選人的大金融家Donald Trump,就曾在他的自傳中說道:很簡單,金錢對他的吸引力已經不太大了,他更多的動機是為了參與這種挑戰並且成為贏家。他的坦白讓人欣賞。但是人們要警惕的關鍵在於,這種價值觀的兩面,一邊是金錢,一邊是獲勝,並沒有提及到任何的生產商品和服務、製造產品、發明某些設備、建造某些廠房等實業方面的財富創造手段。
本片的真正目的其實並不是抨擊華爾街的罪行。奧利弗·斯通攻擊的是將追求利潤與財富置於任何其他事情之上的價值觀。他的電影體現出了一種金融世界的兇殘氣氛,即不管道德的死活,一切向錢看。隨之而來的法律,應該僅僅是懲罰的一部分而已。
花絮:
片中由特倫斯.斯坦普飾演的英國人「拉里懷特曼先生」,大家公認他的原型來自漢森公司的「戈登·懷特先生」。漢森是一家專門從事收購、清算、拆散公司進行售賣的公司。
父親的角色盧·曼海姆是導演奧利弗·斯通用自己父親路易斯·斯通的名字命名的。路易斯·斯通是一個真正的華爾街股票經濟人,他在本片發行前一年去世了。
導演奧利弗·斯通對主角戈登的首選是理查·基爾和沃倫·貝提,並不是麥克·道格拉斯。
湯姆·克魯斯很想出演巴德·福克斯這個角色,但是奧利弗·斯通已經早答應把這個角色給查理·辛,後來,奧利弗·斯通為湯姆·克魯斯准備了另外一個角色,那便是1989年的《生於7月4日》的主角。
導演奧利弗·斯通給了查理·辛兩個選擇,片中父親的角色卡爾·福克斯將由他從傑克·雷蒙和馬丁·辛兩人中選一個,查理·辛選了他自己的父親,同樣也是著名老牌演員的馬丁·辛。
這個故事是在美國80年代的後保債券丑聞事件發生後寫就的。
電影中戈登的一句台詞:「貪婪不好聽,卻是好東西。」被評選為2007年的「100句最偉大的電影台詞」的第70位。
到2007年為止,這是唯一一部既得到奧斯卡也得到金酸莓獎的片子。分別是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邁克爾·道格拉斯,金酸莓最差女配角:達里爾·漢娜。
在片子結尾處,巴德·福克斯下車,走了一段長台階的路到法庭,他路過的報刊車門上貼的是《財富》雜志的海報。
片中有一個公司的名字叫「Anacott Steel」,這也是在另外一部1974年的影片The Longest Yard中曾經出現過的公司名字。它可並不是一家真正的公司。
在Teldar Paper股東大會上,越過戈登·蓋科的肩膀,可以看到有個姓名牌上寫著「肖恩·斯通」。
Ⅱ 電影《摩登時代》的觀後感5篇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觀後感
由查理·卓別林自編、自導、自演的《摩登時代》早就看過,但印象已經有些模糊了。有幸在半層書店再次觀看,觀眾們的笑聲依然不斷,我想這應該就是卓別林的藝術魅力所在吧!
這部片子首次上映於1936年,距今恰好80周年。影片反映了上世紀20年代美國的經濟蕭條、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狀況。然而,近百年過去了,美國社會依然沒有很好地解決失業這個問題。行為和言論另類的特朗普之所以能夠在2016年當選下一屆美國總統,恰好證明了美國中下層人民對其處境和現狀的強烈不滿。從這個角度來說,《摩登時代》今天依然摩登。
《摩登時代》能夠成為電影的經典作品,我認為這是卓別林非常敏銳地捕捉和恰如其分地聚焦了美國城市病的核心——失業問題。雖然,當年工人失業是由於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引發的,而當下美國社會的失業是因全球化、福利崩塌和種族矛盾等觸發的,原因有所不同,但實質都是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深層次的和無法調和的矛盾。
另外、影片中更有卓別林對國家、對社會、對人生和對命運的哲學思考。例如,查理和流浪女雖然光景一時間有了好轉,但又過於短暫。但最終兩人還是一起攜手去勇敢地面對城市生活的各種未知和挑戰。
臨了,我非常期待中國大陸能夠有類似《摩登時代》那樣勇於突破、敢於想像和創新思維的喜劇電影的出現,拍出比《摩登時代》更摩登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的經典電影。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觀後感
《摩登時代》是查理·卓別林最後一部無聲片,他認為滑稽誇張的肢體語言要遠勝於對白,因此,他只在影片中加入配樂和少許音響。這部電影也被稱為卓別林默片的收尾之作,那個時代是電影技術飛速發展的年代,卓別林雖然固守著一些老觀念,但這並不能說明他頑固不化,反而因為他的堅持,證明了《摩登時代》的偉大!
二十年代的美國處於經濟蕭條時期,失業率居高不下,工人受盡壓榨,成為了大機器生產中的一顆螺絲釘。查理就是一個底層市民,他在一個機器隆隆的廠房裡日以繼夜地工作,以賺取微薄的收入。重復繁重的工作壓得他喘不過氣,他把人們的鼻子當成螺絲釘來擰,捲入流水線機器的皮帶里,每次身無分文的查理為了找到吃的,都會故意犯事,以便進入監牢,令人哭笑不得。
查理盡管貧窮,但卻很善良。他在路上搭救了流浪女,和她一起生活,家裡破爛卻又溫馨。光景一時間有了好轉,流浪女成了歌舞紅星,然而好景太短暫了,流浪女被警察通緝,好不容易兩人有了穩定的工作,卻不得不因為警察的追捕而逃走,二人互相打氣,在筆直的公路上互相攙扶,走向前方。
七十多年過去了,《摩登時代》所具備的前瞻性在現在看來一點也不過時,時代的步伐有時或許太快,讓人們無所適從,在巨大的社會機械中被壓的喘不過氣來。影片中那巨大的齒輪,嘈雜的機器聲,以及工廠里誇張重復的勞動,在今天看來也能引起共鳴。
人在社會的變革中是最渺小的個體,同時也是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在風浪中我們顯得很無助,就像片中的流浪紳士與流浪女孩,只有找到能夠彼此慰藉,彼此依靠的人時,才能說自己是幸運的。
影片中有一組經典的蒙太奇,前一個鏡頭是一群羊爭先恐後的擠出羊圈,而後一個鏡頭則是一群工人爭先恐後的走出了工廠,或許其中一隻羊就是我們自己...
《摩登時代》還講述了一種人與機器的奇妙關系,在影片中,人像是被機器所控制,或者說,人在那個環境中就是一部機器,毫無人性可言的悲哀充斥著影片的每個角落。由此聯想到如今的世界中,人們不也是被網路、手機所束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慢慢變成了數字信號,情感的表達成了毫不值錢的二進制編碼,如今的摩登時代,人們依然在不斷重復著過去。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電影《摩登時代》的觀後感
乍一看“摩登時代”,在我的腦海中首先冒出來的就是英語單詞“Modern Time”,而在我們現在人的眼中,“摩登”似乎就是“時尚”、“現代”、“潮流”的代名詞。它與舒適、奢侈、高貴的生活狀態相聯系,但是在1936年拍攝完成的《摩登時代》中,此“摩登”又非彼“摩登”。在看完這部黑白電影後,我感覺主人公夏爾洛所生活的摩登時代,無非就是在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工商業快速發展後給資本家帶來的享樂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生產力的進步讓資本家成為了最大受益者,而廣大的下層勞動人民卻由地主的奴隸變成了機器的奴隸。
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經濟大危機,在大危機的動盪下,資本主義體制也逐漸發生轉變,由從前的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美國作為此次大危機的源頭,經濟大蕭條、銀行工廠倒閉、失業率激增、社會動盪等讓美國陷入夢魘。在美國,一方面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失業流浪人員多達60多萬,無數家庭流離失所、忍飢挨餓;而另一方面,壟斷資產階級為了保持壟斷價格卻把幾百萬頭豬、幾十萬噸的牛奶、幾百萬畝棉花肆意糟蹋。這種病態的唯利主義心理充分暴露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喜劇大師卓別林創作了這部經典的無聲電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夏爾洛就是在資本主義壓迫下和在經濟危機摧殘下的廣大無產階級的縮影。馬克思說過:“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雇傭工人則是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裡。”夏爾洛為了生存,機械地在繁忙的流水線上做著扭螺絲冒的工作,而且他的行為一直被僱傭者監視著,甚至在洗手間里都設有大屏幕監視器,可以說工人們沒有一點私人空間。馬克思還說道:“它(資本主義)靠縮短工人的壽命,在一定期限內延長工人的生產時間。”夏爾洛在影片中就成為了一個活生生的試驗品,為了減少工人吃飯時間,讓工人在吃飯時也能工作,資本家發明了“畢羅自動餵食機”,但是機器的崩潰無疑是對這種剝削行為的諷刺。我想,有一句話可以表達資產階級對工人們的這種“炸血”式的剝削——“總而言之,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當我看到夏爾洛被機械式的忙碌工作逼瘋時那些滑稽的動作時,我真的笑不出來,我在心裡默默祈禱,希望他能你開這個“吃人”的工廠。後來,他真的因為精神失常而進精神病院修養了一段時間,而當他穿著西裝革履,帶著小禮帽走出病院的時候,我感覺到此時此刻作為一個工人的最基本的人格尊嚴才得到了保障。後來他被誤捕入獄,那段時間可以說是他最開心的時光,不愁吃、不愁穿,也沒有機械勞作的壓迫,更沒有資本家的指責和監控,沒想到在那個時候,“監獄”卻是工人們最好、最舒服的棲身之地,這是多麼諷刺的一件事啊!
令人欣喜的是,夏爾洛得到了流浪女的青睞,兩人在顛沛流離、混亂窘迫、逃避追捕的環境下相依為命。愛情總是能給人們與溫暖,雖然無情的資本家一直在用金錢和利益冷凍著人們的心靈,但是人們心中那永不熄滅的星火卻永遠溫暖著每一個人。影片最後,這對情侶攜手並肩,一起用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支撐著彼此,坦然邁向前方。雖然我們不知道前方有什麼在等著他們,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如果資本主義的本質不變,那麼無產階級將永遠生活在資本家的奴役之下,那麼又何來幸福、快樂可言?
總體來講,以泰勒的科學管理為主導管理方式,工人簡單勞動與機器緊密結合是當時典型的生產方式。
這種生產方式作為社會化大生產早期的主要生產方式一方面緩解了勞資雙方的緊張矛盾,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積累了豐厚的社會財富;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嚴重忽視工人人格,工人士氣低下的問題從而導致了新的勞資矛盾。
看完這部影片後我又不禁聯想到當今世界的“美國次貸危機”,雖然兩者之間有很大差別,但是對於底層工作者們的影響卻是異曲同工的悲愴。正如央視記者白岩松訪美時在華爾街看到的情景一樣,豪華的餐館旅店還是顧客盈門,對於中高產階級者來說經濟危機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大傷害,而對於無產階級者來說,失去了工作就是去了生活經濟的來源,好比斷糧、斷奶一樣,他們的生活卻是異常艱苦、辛酸的。
我想起影片一開始的一個片段,第一個鏡頭是許多羊群爭先恐後的擠出羊圈,隨後緊接著切入了一個許多工人下班擁擠的走出工廠的鏡頭。看到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每天上下班時的地鐵站口,我隨著成千上萬的人群進進出出的場景。我認為摩登時代一開始的那兩個鏡頭完全有理由成為電影史上最偉大最經典的蒙太奇。
摩登時代觀後感
乍一看“摩登時代”,在我的腦海中首先冒出來的就是英語單詞“ModernTime”,而在我們此刻人的眼中,“摩登”似乎就是“時尚”、“現代”、“潮流”的代名詞。它與舒適、奢侈、高貴的生活狀態相聯系,但是在1936年拍攝完成的《摩登時代》中,此“摩登”又非彼“摩登”。在看完這部黑白電影後,我感覺主人公夏爾洛所生活的摩登時代,無非就是在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工商業快速發展後給資本家帶來的享樂社會,從某種好處上說,這種生產力的進步讓資本家成為了最大受益者,而廣大的下層勞動人民卻由地主的奴隸變成了機器的奴隸。
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經濟大危機,在大危機的動盪下,資本主義體制也逐漸發生轉變,由從前的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美國作為此次大危機的源頭,經濟大蕭條、銀行工廠倒閉、失業率激增、社會動盪等讓美國陷入夢魘。在美國,一方面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失業流浪人員多達60多萬,無數家庭流離失所、忍飢挨餓;而另一方面,壟斷資產階級為了持續壟斷價格卻把幾百萬頭豬、幾十萬噸的牛奶、幾百萬畝棉花肆意糟蹋。這種病態的唯利主義心理充分暴露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喜劇大師卓別林創作了這部經典的無聲電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夏爾洛就是在資本主義壓迫下和在經濟危機摧殘下的廣大無產階級的縮影。馬克思說過:“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雇傭工人則是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我的所有者手裡。”夏爾洛為了生存,機械地在繁忙的流水線上做著扭螺絲冒的工作,而且他的行為一向被僱傭者監視著,甚至在洗手間里都設有大屏幕監視器,能夠說工人們沒有一點私人空間。馬克思還說道:“它(資本主義)靠縮短工人的壽命,在必須期限內延長工人的生產時光。”夏爾洛在影片中就成為了一個活生生的試驗品,為了減少工人吃飯時光,讓工人在吃飯時也能工作,資本家發明了“畢羅自動餵食機”,但是機器的崩潰無疑是對這種剝削行為的諷刺。我想,有一句話能夠表達資產階級對工人們的這種“炸血”式的剝削——“總而言之,它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資本主義的批判。
當我看到夏爾洛被機械式的忙碌工作逼瘋時那些滑稽的動作時,我真的笑不出來,我在心裡默默祈禱,期望他能你開這個“吃人”的工廠。之後,他真的因為精神失常而進精神病院修養了一段時光,而當他穿著西裝革履,帶著小禮帽走出病院的時候,我感覺到此時此刻作為一個工人的最基本的人格尊嚴才得到了保障。之後他被誤捕入獄,那段時光能夠說是他最開心的時光,不愁吃、不愁穿,也沒有機械勞作的壓迫,更沒有資本家的指責和監控,沒想到在那個時候,“監獄”卻是工人們最好、最舒服的棲身之地,這是多麼諷刺的一件事啊!
令人欣喜的是,夏爾洛得到了流浪女的青睞,兩人在顛沛流離、混亂窘迫、逃避追捕的環境下相依為命。感情總是能給人們與溫暖,雖然無情的資本家一向在用金錢和利益冷凍著人們的心靈,但是人們心中那永不熄滅的星火卻永遠溫暖著每一個人。影片最後,這對情侶攜手並肩,一齊用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對完美生活的渴望支撐著彼此,坦然邁向前方。雖然我們不明白前方有什麼在等著他們,但是我們能夠想像,如果資本主義的本質不變,那麼無產階級將永遠生活在資本家的奴役之下,那麼又何來幸福、快樂可言?
看完這部影片後我又不禁聯想到當今世界的“美國次貸危機”,雖然兩者之間有很大差別,但是對於底層工作者們的影響卻是異曲同工的悲愴。正如央視記者白岩松訪美時在華爾街看到的情景一樣,豪華的餐館旅店還是顧客盈門,對於中高產階級者來說經濟危機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大傷害,而對於無產階級者來說,失去了工作就是去了生活經濟的來源,好比斷糧、斷奶一樣,他們的生活卻是異常艱苦、辛酸的。
摩登時代觀後感
據可信資料,此片是卓別林最後一部無聲電影,拍攝於1936年,客觀講述了大蕭條對美國民眾乃至世界人民的影響和帶來的災難。更深層次地反映的資本主義的弊端與本質。
能夠說《摩登時代》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優秀作品。
下方我想結合影片的具體片段談談我的感受。
影片一開始,有這樣的一段字幕:“ModernTimes。”Astoryofinstry,ofindivialenterprise—。我想這段話能夠這么理解,一個關於工業化和資然後呈現的情景是綿羊簇擁而行,工人蜂擁而至,人類已與動物無異,在巨大的資本剝削麵前,人性扭曲,毫無尊嚴。可為了生活他們又不得不如此。正如馬克思所說:“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雇傭工人則是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我的所有者手裡。”關於這點,後面我們會提到關鍵原因在於以廣大勞動工人為代表的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這個過程被稱作資本主義原始積累。
之後流水線工作呈此刻眼前,在那裡我們能夠討論一下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方式。依據教材資料,最基本的方法有兩種。即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絕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光不變的條件下,延長工時而生產的剩餘價值。相對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透過縮短必要勞動時光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光生產的價值。根據資本主義的發展條件,片中資本家通常採用第一種方法來剝削工人。片中老闆不停地給傳送帶加速,減少休息時光,變相提高工作效率,甚至不擇手段想出了自動餵食機,妄圖壓榨工人最起碼的休息權,期望工人吃飯時也能工作,能夠說資本家為了金錢也喪失了人性。馬克思對這種做法作出了這樣的抨擊:“它靠縮短工人的壽命,在必須期限內延長工人的生產時光。”最終卓別林飾演的夏洛爾不堪重負,精神失常,竟將別人的鼻子,紐扣都當成螺栓,被送進的精神病院。在此期間,我們還要留意這樣一個鏡頭,就是工友們追逐精神失常的夏洛爾時,當看見傳送帶轉動時本能地回到流水線旁,放下追捕,我們概之以“條件反射。”能構成這樣的結果,我既感到悲哀,更為之同情。
其後讓人感覺人間還有真愛的場景是:夏洛爾與流浪女的相遇並在影片的後半段相濡以沫。在艱難的生活中,他兩始終不離不棄,給人以溫馨的感覺。同時告訴人們世間最完美的莫過於真愛,即使是在最困難的境地,它也能支持你,鼓勵你,給你以充足的精神動力,讓你感到人間還有期望,這不是金錢能夠買到的。
在那裡也引發了我對此片的另一感觸:一部講述即便在困境中也要不斷努力不斷奮斗的勵志電影,只要心中有夢,就該去追!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有什麼遺憾。片中夏洛爾失業,入獄,就業,再失業,再入獄……可不管經歷了多少,始終都是在不停地奔跑。正如亞伯拉罕·林肯所說:“雖然我走的很慢,但我決不後退。”人生就需要這種用心的態度。
將電影的情節引申至相關的理論層面上,並結合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相關分析,我們能夠得出以下結論。
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生產資料歸資本家私人佔有,工人一無所有,只有靠出賣勞動力為生。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勞動過程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工人在資本家的支配和監督下勞動,他們的勞動隸屬於資本家。第二,勞動產品也屬於資本家所有。
而前面所提到的資本原始積累,就是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貨幣資本迅速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正如馬克思所說:“創造資本關系的過程,只能是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條件的所有權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使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產者轉化為雇傭工人。因此,所謂原始積累只但是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所以表現為‘原始的’,因為它構成資本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的前史。”在西歐,資本原始積累開始於15世紀後30年,經過16世紀的高潮,一向延續到19世紀初才告結束。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透過兩個途徑進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奪貨幣財富。
資本主義的生產是剩餘價值的生產,資本家的本質是惟利是圖。因此,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不僅僅是價值構成過程,而且務必是價值增殖過程。
另外,我還想闡述的是這是一部喜劇電影,但悲從喜中來。尤其是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喜中見悲的詮釋方式、辛辣犀利的諷刺和揭示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工人飽受資本家欺壓剝削的嚴酷現實,以其高超的表現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萬失業者遭遇的生活畫像,概括了“摩登時代”這一矛盾的本質,揭露資本家瘋狂剝削工人以更大限度地獲取剩餘價值以及這樣一種生產方式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
Ⅲ 《摩登時代》演繹的到底是什麼時代
《摩登時代》的故事發生在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蕭條時期,影片攝制於1935年。
劇情簡介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時值美國經濟大蕭條的高峰期,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苦苦掙扎。查理是一個普通的工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每天的生活就是日復一日發瘋般地工作,以期能夠獲得填飽肚子的可憐工資。
雖然生活昏暗無比,但查理還是努力地奮斗著。不過面對時代的蕭條大潮,查理依然無法保證自己的生活,那怕是最低的要求。
而此時工廠的管理層們開始瘋狂地壓榨員工,昏天黑地的工作使人們開始麻木。查理自然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員,他成天掙扎在生產流水線上的,由於他的任務是扭緊六角螺帽,結果最後在他的眼睛裡唯一能看到的的東西就是一個個轉瞬即過的六角螺帽。
結果在查理的生活中一切六角形的東西都遭了殃,因為只要看見六角形的東西查理就會情不自禁地去扭。大街上一位裙子上帶有六角形紐扣的女人就慘遭查理的毒手。
但工廠老闆可不會停手,他甚至認為工人吃飯的時間都過長,於是美其名曰為了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又引進了全新的吃飯機。這種吃飯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喂」工人吃完飯,這樣自然而然就可以省下大量的時間用於工作。
而查理則很不幸地成為了「試用品」,誰知試用的過程中機器出現了問題,不但無法停止,還開始發狂,結果搞得查理也幾近瘋狂。最終,查理還是失業了,他極不情願但又無可奈何地成為失業大軍中的一員。
隨後他無意中成為了示威運動的領導者,但依然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查理在痛定思痛地想過之後,發現唯一不用擔心餓死和操心生計的地方是監獄!於是他又開始策劃如何進監獄,但他想盡了一切辦法包括替人頂罪都無法使自己進入監獄。
不過再艱苦的生活都無法改變查理善良的本性,雖然他自己都無法保證溫飽,他還是在街頭搭救了一個偷麵包的流浪女子,並獲得了這個女子的愛情,兩人相依為命一同度過這個「摩登時代」。
(3)揭露資本主義的微電影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查理
經濟大蕭條使得大批工人失業,工廠對工人的剝削更加殘酷。單調而又瘋狂的機械勞動終於使查理精神失常,被送進醫院。出院後,失了業的查里陰差陽錯地被當成罷工首領抓進了監獄。出獄後,查里在一家造船廠找到了工作,可是由於出現紕漏,不久又被辭退了。
他路遇一個流浪女,從此與其患難與共。查里先後在百貨公司做過守夜,回鋼廠幹了幾天,在酒館當過侍者兼歌手,最後為了救流浪女,兩人再次流落街頭。可是如此境遇的查里仍然信心十足,並鼓勵流浪女勇敢面對人生。
2、孤女
她是一個沒有母親的女孩,她的父親被槍打死了,她只能逃離居所,後來她偷了一隻麵包,被捕。逃出後,結識了查理,兩人互相幫助。孤女找到了工作,卻被通緝,便與查理一同逃離。
3、機械工
一個修理機械的老頭子,查理成為他的助手,卻幫倒忙,後來隨著大批工人一同失去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