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題材微電影觀後感
Ⅰ 醫者仁心觀後感優秀作文5篇
醫者仁心觀後感
當我踏如這個行業,就已知道這個不平凡的行業,註定了不平凡的人生,也已明白這個行業是為幫助人們減輕疾病的痛苦,戰勝病魔,從疾病的張扎中解脫出來。
寒假期間,既是興奮也對激螞返斗動的期待著臨床工作的到來,同時觀看了老師推薦的《醫者仁心》,看後感慨不由而發,看到劇中鍾立行醫術的精湛,也看到了醫學界的腐敗,看到了那些虛偽,貪婪,自私的人們,看到醫患之間的矛盾,一些明爭暗鬥的紅包泛濫的諸多痛點,點燃了醫療機構與醫院的相互勾結的隱信,直指了某些醫生爭名奪利的學術不端,利慾熏心,造假弊端,揭露了那不負責任,非法行醫悶磨的惡性醫療事故。
看著這部電視劇,竟能從一位患者的家屬中聽到這樣一句話,真是一份莫大的安慰。他說“一個好醫生,需要病人的寬容,才能更好的成長”。任何一個義務工作者,聽到這句話,都會為這份理解而動容。是的,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四年到五年的本科,或者是三年到四年的專科,還是二年到三年的中專業,到臨床實踐都還是有一個成長的過程,一個逐漸累計經驗,技術日臻成熟的過程。人們常埋怨大到:讓實習看病把他們當成了實驗品。作為一所教學醫院,承擔著一定的教學任務,再說,實習生都有專人帶教,要取得一定資格後才能獨當一面,遇到疑難困惑的問題需要請示上級或共同討論,一個明星可以因一首歌或者一部電影,電影劇而出名,那麼一位名醫呢?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才能成為一位名醫,即使成了一位名醫也承擔著同樣的風險。醫術並不是在模型上或者是在自己的身體上就能練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的,而是在接診病人為病人治療過程中一點一點積累的,為你看病的也是在你之前接診了一個又一個病人治癒,或未治癒的過程中而出名的,你今天能享受這樣的醫療,這樣高超的技術,新老接替,名醫會老,年輕人也要成長,人總會生病,醫院需要一批又一批年輕的力量來充實,也需要病人和家屬的理解與支持,醫學才能更加成熟,進步。那些目前尚不能治癒的疾病,才能有望治癒。戰神病魔是醫者和患者的共同目標。沒有病人,也就沒有醫學可言。是病人的疾病復雜性推動著醫學的發展,患者及家屬,我們理解你們心中那份痛苦掙扎的心情,但我們也需要你們理解與支持。
醫者仁心觀後感
這個冬季似乎有些不太寧靜,或者說這個冬季我的心是亂的,說得更確切點叫做庸人自擾。很莫名的總感覺自己的心被一種力量所俘獲著,就彷彿是在高三時的那種,體重也不自覺的減了下來,只不過現在比以前自由了許多,沒有了老師老跟在屁股後面督促,更多的是自己的自覺的行動。說來也怪,今年這個氣候真是有些古怪,如果再來一個六月飛雪就可以稱作完美,我是這么想的。這不一回家才終於找到點了冬天的感覺,只不過確實很寒,於是就決定了冬眠------
《醫者仁心》是怎麼一回事呢-------是睡醒後的事情,睡醒後心情沒見好就採取了去虛擬世界找找感覺的戰略決策,這回還真找回了當醫生的感覺來,讓我找到了那種神聖感從而彌補了某種失落感。他講的就是發生在醫院里的和醫生周圍的故事,感覺很親切,很實在。仁華醫院,江東市的一所集教學與科研唯一體的醫院,它裡面自然有一些和我一般年齡的和比我年長的醫生,包括住院醫,住院總,助理醫師,主治醫師,主任醫生,科主任,以及病人,護士,護士長,葯劑科科長,麻醉科科長,醫務處長,院長,自然的要說醫院就不能不說醫葯代表與醫葯商,以及其他與醫院相關的利益鏈和產業鏈。故事很簡單可用一句話來總結:一群剛畢業的實習生和與老大夫和病人時間的故事;故事也很復雜,裡面醫患關系的復雜的可以達到令人發指的地步,裡面人與人交往竟然也可以如此的情切自然流暢,裡面的感動是那麼的猝不及防,人性的弱點被凌遲得血肉模糊,神聖與肅穆庄嚴可以讓每個人去膜拜,親情與愛情在其中糾纏不清,。。。。。。好一個三國,好一個亂世佳人,好一個鍾立行。。。。。。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一群江東醫學院的畢業生被分到了同一所醫院工作。。。。。。
鍾立行,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醫院的心外一把好刀,曾上過science雜志的封面,美國心臟外科協會的永久會員,與此同時,他還是十二年前仁華醫遠的一名普通大夫。那麼請允許我先給講大家說一下關於這位醫生的一些家事:他的父母已經去世世沒,他有一個妹妹叫做鍾愛行,今年35歲金融博士剛畢業,在美國剛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和他的未婚夫准備來和他哥哥共度聖誕節的路上,意外發生了------車禍發生了,而他,正要給一位冠心病患者做心臟手術。矛盾首先出現了,患者本人在遺囑上明確寫道:住院時若有意外禁止開胸,禁止插管,禁止體外循環,言外之意就是放棄治療。這就是橫在了醫生面前的第一道難題,醫生有不違背患者意願的義務,然而,醫生又有著救死扶傷的第一使命。面對露茜老伴的懇求:下周將是他們的結婚紀念日,和出於對病人的負責,docter.zhong冒著成為被告的危險開始了手術,注意這點絕沒有半點誇張,因為他違背了患者的遺願,如果病人術後家屬要告他,那麼他也是非常被動的。但是他還是堅持要做,因為他是一名醫生,他不能眼睜睜的看著病人就這樣死去在他面前。手術開始了,可是矛盾又出現了,病人心臟生理功能已近乎衰竭,唯一的辦法只能使喚心臟,這么短的時間哪裡可以速配到心臟?無巧不成書,就在這時鍾愛行的救護車恰如其分的來到了醫院,面對妹妹的搶救他是那樣的束手無策,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唯一的親人就這樣悄然離開了自己,痛是撕心裂肺的痛,但是他此時想著的依然是病人:將她妹妹的心臟換給了這位老人,僅僅是為了滿足老人的心願,看,多麼單純的靈魂。我想他現在應該是這么想的:herheartwillgoon!!!!然而結果卻是那麼叫人心碎,在成功換心後,老姆的女兒看了她母親的遺囑,她怒了,她要告醫院他要告這么一位好醫生。
他也怒了,他快瘋了,他也累了,他怒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他用他那雙價值一百網美元的雙手撕下了那身象徵純潔與神聖的白衣服,他不幹了------這就是醫患關系,醫生的努力在某些時候並不能得到家屬的認可,但是我們卻還是要那麼去做,因為我們曾庄嚴地在希波克拉底誓詞前宣誓,我們要本著一切為病家謀福利的責任心,我們要對得起我們的良心
《醫者仁心》的觀後感
一次無意中的節目,讓我了解到尤勇演了一部電視劇叫《醫者仁心》,據他在節目中的描述,使我感覺這是一部值得關注的一部電視劇,抱著這種好奇心我搜索到了這部電視劇,並開始被其中人物描寫所著迷。
裡面有很多我很欣賞的醫務人員,其中我最欣賞的就是裡面的重量級人物--鍾立行。其演繹的形象是潔身自好、隱忍、內斂、清高、包容一個外科主任醫生。面對一樁有一樁的搶救手術,他總是能冷靜的對待並成功的創造奇跡;面對醫院里的一些不道德醫生的為難,他總是一笑了之,以自己寬大的胸懷包容著;因他是由副院長從美國請回來的,按理來說,他可以是很驕傲的一個人,但是他並不會拿自己的優勢來炫耀,而使一直保持著低調。我知道對於電視劇,裡面的人物是由很多被美化的,但是我相信,醫院里肯定是會存在著很多這樣高尚的醫生的。
對於醫務人員的看法,主要是從姐姐、二嫂和同學中可以略知一二:姐姐,會經常描述一些她作為一個醫生,怎樣緊張的去搶救去迎接一個有一個新生命,其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很小心,全神貫注,不得有半個馬虎;二嫂,最深的印象是,有一次和二哥送發燒的瀾寶去醫院,剛好在急診科那種以跑步來代替走路的狀態,一直深深烙印在我腦海;小藹,我的好朋友,一個負責任的白衣天使,打從她開始讀高級護理開始,我就感覺她讀書的日子如同沒有遠離高考,他哥哥對她說過一個護士面對的生命,所以要好好讀書之類的話,所以在我印象中,小藹一直都是拼了命在讀書,在學習以及後來的工作,都是很認真很認真。
通過以上身邊的白衣天使以及《醫者仁心》,我知道現實中存在著很多閑言寡語,就包括我在內,都免不了偶爾嘮叨一下。但是很多時候我更喜歡看事情值得發揚和贊揚的一面,特別是在這篇文章里,我想我的心中是充滿著熱血的。
醫生面對的是一個又一個生命,裡面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如果你從來不了解外科醫生的生活,那麼請讓我告訴你,生命就是這樣脆弱,而生命的危機和轉機也在轉眼之間;危機與轉機,就是生死線,而醫生的生活,就是踏在這條線上。可見,醫生的生活是多麼的如履薄冰。醫生還要面臨一個艱難的問題就是醫患問題就是,病人或者病人家屬的不理解,人搶救過來了,那就皆大歡喜;人沒有搶救過來,那醫生和護士就很可能會被指責、毒罵甚至挨打,其中的委屈,也許只有醫務人員,才最有權力感慨的吧,但是感慨歸感慨,委屈歸委屈,顧客就是上帝,醫生永遠要有的就是忍耐和承擔責任。從醫生的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我的職業,老師。我沒有當過班主任,但是可以經常可以聽到有些老師面對那些不懂事孩子的無奈,就像醫院里的病人,有很多是很好的人,有些則是一點都不理解的,面對那些不理解的,作為老師,就像醫生一樣,獨自承擔著自己心中的那份委屈,微笑著把事情一點一點處理好,然後托著疲憊的身體回到住處,松一口氣,或者偶爾黯然神傷。有些很多還沒結婚還沒生孩子的年輕老師,已經可以稱的上一流的保姆,一流的破案者以及一流的救火員。醫生和教師的職業都是很神聖的,《醫者仁心》裡面的鍾立行一直有著自己的信仰,我想老師也應該是的,面對一個又一個需要精雕細琢的雛形寶貝,我們心中也需要有自己的信仰,需要有一股很強大的力量,堅持雕刻,享受雕刻吧。
醫者仁心觀後感
看完了《醫者仁心》,一直想寫一篇觀後感,卻遲遲未能動筆。相信許多心地善良的人也會被劇中的情節所感動,但一件事情讓你感動是一回事,一件事情是否真實則是另一回事。就像三毛寫了那麼多感人的故事而質疑故事真實性的人往往令人討厭一樣。說《醫者仁心》太好了的人恐怕多數是醫務人員或者是其家屬,當共鳴還沒有打破門戶之見,就很難上升為道德層面,因為道德具有普適性。從這個意義上說,《醫者仁心》只是一家之言,只說出了一部分人的心聲,遠沒有揭示出阻礙社會公正的根本症結。當然,這並不影響劇中主人公人性的光輝。長春市婦產醫院婦科胡延祖
《醫者仁心》所展示的醫院工作,從始至終都處於醫療糾紛的旋渦之中,幹得越多,被投訴的可能性就越大,在這樣的氛圍里,誰還願意“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呢?像王歡媽媽那樣的人,總是像不散的陰魂一樣游盪在醫院的某個角落,簡直是擺脫不掉的惡夢,直弄到身心疲憊,你又如何能做到有耐心並善待她?畢竟,“一個好的醫生是需要病人的寬容才能夠成長的”。醫生可以有“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犧牲精神,但他還有其它病人要管,有其它事情要做,肩頭有卸不掉的重擔,醫生護士只要上一天班,就不能見死不救!
《醫者仁心》有許多值得玩味的經典台詞。有兩件事情,我愈是思考愈覺神奇,心中也愈充滿敬畏,那就是頭頂的星空與內心的道德准則;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我們都一樣,都是心亂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不知道要干什麼;人活著除了追求真理,還需要一點情懷;生活中最大的悲劇,不是壞人的過度囂張,而是好人的過度沉默;世界上有兩種人:有心人、無心人,有心人相互珍惜,無心人相互傷害;沒有發生的事情不要擔心,發生的事情一件件處理;一個社會不能總讓強者說話,必須要讓弱者發出聲音;醫生沒有挑剔病人的權利。
《醫者仁心》還有一些不能明說的潛台詞。最優秀的院長死了,最善良的護士長死了,錢國富死了,王歡死了,蘇教援死了,金行長的母親死了。錢國富與王歡死於醫學的局限,蘇教援死於王冬走穴,金行長的母親死於自己的固執。劉護士長就死得太冤了,表面看是自殺,實際上卻有著一雙看不見的手一直在扼著她的咽喉直至窒息!究竟是誰害死了護士長?請看劉敏的遺言。
做夢也想不到,我成了一個墮落的人,我很慚愧,也覺得很屈辱。從18歲護校畢業,我在這家醫院幹了20年,我喜歡自己的工作,覺得自豪光榮,可是沒想到卻用這樣的方式離開。不知道什麼時候起,護士這個職業,不那麼崇高了,我們在勞碌辛苦中,在人們的呵斥聲中,沒日沒夜的工作,沒有人關心你也沒有人在乎你,就是在這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煎熬中,我一點點變老。一點點,變的絕望,這一年,在我身上發生的事情,讓我很悲傷,也很憤怒。可以說,是蘇教授的死讓我變的灰心。確切的說,不是他的死,而是他死的不明不白,醫院處置蘇教授死亡的事件中,表示出的含糊,讓我寒心。也正是這種寒心,讓我做出錯誤的選擇,讓我不再堅持內心的是非,不再堅持自己的清高。才做下那麼荒.唐的事,連我自己都不能原諒自己。我一直認為我自己的職業是崇高的,可是這個事件,讓我懷疑我承受的一切,還有沒有價值,如果這個世界有是非有正義,那麼,我們的奉獻是崇高的,否則就是受罪。衛思雲,我是愛你的,我知道一個男人需要什麼,可是,我必須待在醫院里照顧病人,雖然他們不領情,可是我還得做。所以你跟我離婚,我傷心,卻不怨你。多少個晚上,病人都安置完了,我多想跑回家陪你一會,跟你說幾句心裡話,或者什麼都不說,就靠在你的懷里,或者打個電話告訴我對你的牽掛,可是你和孩子在睡覺,我不願意打擾你。我對不住你,這輩子沒有給你一個妻子的溫柔,下輩子補償吧。好好待我們的女兒,千萬別讓她做護士,千萬別讓!
《醫者仁心》觀後感
也許因為我是一名公共衛生工作者,也許因為我的老公是一名很辛苦的外科醫生,也許因為我是一個太容易被感動的人,也許因為我在醫院居住生活了15年,太了解醫生護士工作的艱辛與艱難,太了解他們工作的酸甜苦辣,《醫者仁心》觀後感言。《醫者仁心》---國內第一部全景式反映醫護人員職業生涯的醫療劇,一次次將我感動的熱淚盈眶,泣不成聲;我也一次次對劇中厚顏無恥,卑鄙下作的小人咬牙切齒。同時我也為鍾立行崇高的職業道德和精湛的醫療技術而驕傲,為武明訓時刻為患者著想的敬業精神而感動,為丁海這群充滿理想獻身醫療事業的年輕人而激動,為王冬的貪婪自私和護士長的靈魂扭曲而可惜,為那些無理取鬧的醫鬧和投機鑽營的葯商而氣憤,更為醫院面臨難纏的醫療糾紛而沮喪。我,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作為一名外科醫生的家屬,面對現實社會中復雜扭曲、萬分緊張的醫患關系,面對社會對醫生這種高壓力,高負荷,高風險職業的不理解和高要求,我有太多的感慨和無奈!
醫生也是普通人,只是因為環境和夢想讓他們選擇了這個崇高的職業,可是,作為一個好醫生,在從醫道路上所經歷的艱難曲折、所付出的萬分辛苦、所承載的巨大責任,不是人們所能想像和理解的;醫生不是神,在探索醫學領域中,面對疾病的轉歸特異性,也有無力回天的醫療局限性,也有技術上避免不了的失誤,也有所處醫療環境的難言之隱。正如劇中所說"好醫生的技術,是在不斷積累而來,是用無數生命換來的"。醫生們搶救病人就象奔向戰場一樣緊張有序,為了一台手術站立幾個甚至十幾個小時,這種高壓力,高負荷,高風險職業最需要患者理解,需要社會理解。所以,千萬不要把身心疲憊的醫生推到風口浪尖上去。
老公是縣醫院乃至白水縣唯一一名神經外科醫生,算是學科帶頭人,在工作中承擔著很大的風險。因為耳聞目睹了太多的醫患糾紛,所以出於私心我常常提醒他,在任何情況下,首先要保護好自己,並時常為他出謀劃策。但《醫者仁心》劇中一句台詞,讓我很震撼:"醫生都開始保護自己了,誰來保護病人呢"?簡單的一句話讓我心痛的同時也讓我心寒,更讓我深思,為什麼醫生會開始保護自己呢?其實哪個醫生護士願意時時生活在防衛狀態呢?醫患互相防範、互不信任,可又互相依存,為什麼關系變得如此糾結?這種扭曲的醫患關系,這一把實實在在的雙刃劍,傷害著雙方!到底是什麼造成的呢?是患者?是醫生?是社會?是不完善的醫療制度?還是不良的醫療大環境?他們不保護自己,誰又能保護他們呢?今後醫患又該怎樣相處呢?醫院正常死亡一個人,家屬都要從醫院強要賠償金,否則就大鬧特鬧,使用具有煽動性的語言,喚起民眾的同情,干擾正常的醫療秩序,甚至對醫生個人進行人身攻擊,我們身邊,這種事情時時可見,因為誰也不能保證醫院不死人,醫院不死人,哪什麼地方死人呢?
我非常喜歡劇中的心外科主任鍾立行,並時時被他感動著。他潔身自好、隱忍、內斂、清高、包容,以自身的言行踐諾了希波克拉底誓言,觀後感《《醫者仁心》觀後感言》。該劇確實塑造了這樣一個在職業道德和技術素養上都十分完美的醫生形象。這也是大多民眾心中理想的醫生形象。鍾立行對所有的病人,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貧民百姓都一視同仁,對來看病的金行長母親,他沒有獻殷勤,依然維護著醫生該有的尊嚴。其實,這種太過完美對民眾是一種誤導,他們會這樣要求身邊的醫生。而現實中像鍾立行這樣的好醫生實在是微乎其微,難得一見,至少我從來沒看見過或聽聞過,即便有,這個現實社會和醫院也不適合他的存在。他的這種不食煙火,不合群,勢必會受到某些人的利用,更會被一些人所嫉妒和排擠,甚至是被不良勢力所暗算,更甚者,時間長了,是會被周圍環境和社會所同化的。正如周立行所說,"我們不是壞人,也不是好人,我們在努力做一個好人"!在世俗中,這種行為處事會給人很傻的感覺,但我們又何嘗不需要更多的象周立行這樣的傻子呢?
醫生現在是最苦最累的職業之一,特別是在中國!這句話,或許只有醫生本人才能理解的很透徹,才能體會這句話的深切含義,因為他們不光身累,心更累!他們在孜孜不倦,對醫療技術精益求精外,還承載著社會賦予的重任,民眾寄予的厚望。而醫療商業化,利益化,金錢化,使醫生也不得不為了保護自己而按部就班,甚至做違背良心的事,但又得不到社會的理解和原諒,醫療糾紛就這樣產生了,於是醫生好像一下子就失去了原有的面容,變得和街上的流氓差不多,他們失去了尊嚴甚至自尊。病人,家屬,社會的不理解,國家的重視不夠等等導致醫生就這樣在刀口邊上過日子,整天提心吊膽,一切都變了,變得沒有意義,醫生對職業的憧憬變得茫然,變的無所適從。
不可否認,醫院也不是一塊凈土,醫院這個"知識分子扎堆"的地方處處暗藏的爭權奪利、爾虞我詐、明爭暗鬥,那種極具嫉妒性、名利性、貪婪性和不擇手段損人利己的人也無處不在。正是這些害群之馬玷污了白衣天使這個崇高的字眼,也是社會的不公平造就了一些醫務人員扭曲變態的心理。正如劇中急診室的護士長劉敏,一個優秀的,業務精湛的人才就在這種現象中墜落了。以劉敏遺書中的一段話來詮釋:"不知道什麼時候起,護士這個職業,不那麼崇高了,我們在勞碌辛苦中,在人們的呵斥聲中,沒日沒夜地工作,沒有人關心你,也沒有人在乎你,就是在這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煎熬中,我一點點變老,一點點變得絕望…"這沒有偏激、沒有誇大,這就是事實,這就是現狀。可能許多人也想像在工作中遇到委屈不公時,象劇中那位丁公子那樣脫掉白大褂狠狠一甩"不幹了,我"!然後瀟灑走人,然而,我爸不是李剛,所以他們只能在心裡告訴自己,要隱忍,要淡定,要認命!然後趨炎附勢,然後保護自己!
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法治在健全,民眾需要象周立行那樣完美的醫生,醫院需要象武明訓那樣廉明的領導,醫生需要什麼呢?我想,他們需要良好的醫療環境,需要信賴、理解、支持以及和諧的醫患關系,需要健全的法制保護自己!…
Ⅱ 個人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電影《我是醫生》選取了以吳孟超為原型的主人公生平的一小段軌跡,講訴了醫者仁心,大醫精誠的故事。以下內容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一】
過往的大多數主旋律電影多以又紅又專的方式來宣傳正能量,塑造劇中的幾乎所有正面人物,過多的運用同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導致了觀眾的視覺疲勞,導致國產的主旋律電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不盡如人意,雖然每年都有不少的主旋律電影產出,但是真正有市場和口碑的少之又少。《我是醫生》無疑是典型的主旋律電影,但是除了個別台詞中出現“報國”等話語符號,基本上整個電影都在就人論事,以“醫德”核心和劇情沖突走向的核心,以小處著手,平凡普通的醫生,身上折射出了醫者應有的品德,正面的宣傳了作為職業的醫生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具有很好的可信度,結局給人以所主人公所從事行業的無限希冀。雖然故事整體講訴的略微平緩,沖突依然是靠走煽情的主旋律老套路,但不失電影整體的寫實手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電影人物的塑造上,主人公“吳孟超”與其徒弟“趙一濤”刻畫的極為成功,尤其是操著東北口音的“趙一濤”。劇中所有人物的表演無疑都是為了突出傳主“吳孟超”的形象;“趙一濤”身上的不堅定的性格顯現出了為人的真實,在“吳孟超”的影響下,逐漸發生了三觀的變化,師徒之間的關系,很好的展現了醫德與醫業的傳承。在家庭上,對女兒的愛也刻畫的很好;總之,在家庭與事業上,他是一個很真實的人。趙一濤叫他“老頭”也是一個亮點,增添了一絲正戲中的幽默。但是除了這一對師徒之外,在其他人物的刻畫上就略顯單調,無論是女兒、醫院的同事,患者,一閃而過的父母,在表演上都顯得有些生硬和做作,為襯托而襯托,少了人物本身應有的鮮活。
電影本身傳主故事性足夠,但是在電影技術層面,就顯得有些拖電影整體效果的後腿。鏡頭和場景、色彩的選擇都沒有給電影加分,總有一種陳舊套路的感覺,旁白字幕的出現並沒有與電影整體很好的融合,起到應有的作用;電影整體的聲音配備也沒有特點,適當增加一些富有人情味的配樂和伴奏會給電影帶來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個別橋段。電影整體的故事剪輯是線性的,穿插著幾個小故事,但是幾個小故事並沒有講的圓滿,似乎單純為了時間線性而服務,導致整體沖突不強,缺少一些張力,只能靠人物的情感撐戲。
總體而言,這部電影是近年來比較不錯的國產主旋律電影,對於電舉改鏈影本身,可能需要的就是少一些套路,電影語言上加強與故事、人物的配合,辯證的看待人物塑造,有缺點的人物並不代表人物整體形象不高大,其實大多數電影中最終的經典形象反而是配角,丑角,因為他們更有性格特點,就是這部電影中趙一濤的這一類形象。有矛盾才有精彩,電影的人物豐滿,電影也就成功了一半,至於電影本身想表達的正能量和“三觀”,自會從電影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中展現出來,反而沒有必要刻意的告訴觀眾,在正孫這一點上,《我是醫生》是成功的。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二】95歲的吳孟超是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國醫大家的情懷:一方面,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超過18000台;而同時,他又帶領學生在醫學發展前沿開展細胞免疫療法研究,開啟了免疫系統防治癌症的大門。吳孟超至今仍然奮斗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線,“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歷程的最真實寫照。
贊美英雄,反映時代,從來都是文藝作品的使命。中國文藝評論家主席仲呈祥說,英雄人物往往集中體現了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度與廣度,自有一種人生況味和人生意境。影片《我是醫生》將鏡頭對准吳孟超這位當之無愧的時代英模,真正體現了文藝工作者的擔當,體現了中國電影優秀的歷史傳統和文化殲歷積淀,彰顯了中國精神和中華審美風范,有一種美學和藝術的高度,是當下中國電影的重要收獲。
文藝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和價值取向,來源於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時代深刻的體驗。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認為,《我是醫生》的成功在於,它不僅展現了主人公的偉大,同時將一幅發展中的時代畫卷徐徐展開在觀眾面前,讓人觸摸到了時代的脈動。事實上,吳孟超和他所致力的肝膽研究領域是當下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的縮影,當中國的科學家們致力於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時,也為我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這樣的作品,在當下的中國影壇是缺失的;而《我是醫生》則重拾傳統,為當下國產電影創作提供了有益啟示。
從割膠刀到手術刀,從橡膠林到手術台,吳孟超90多年的人生歷程里,有太多值得記取和呈現的華彩篇章。許多與會專家表示,影片突破了英模人物傳記片的常規套路,在電影語言上進行了諸多嘗試和探索,為此類影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值得借鑒的經驗。
比如,影片一方面以寫實手法凝練而剋制地呈現吳孟超和學生、吳孟超和病患、吳孟超和女兒這三組關系,通過大量細節和鮮活的人物塑造來引起觀眾共鳴。特別是電影設置的得意門生趙一濤這個人物,使得整部影片的調性一下子活潑起來,更容易被普通觀眾接受;另一方面則以寫意的、詩化的方式表現了吳孟超和他的老師這第四組關系。每當吳孟超感到困惑無力時,他的導師裘法祖就會在一片柔光中出現在他面前,為他解惑,給他力量。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黃會林等專家評價說,這體現出創作者在遵守傳統現實主義的同時,也在追求更符合當下審美需求的藝術表達手段,從而為影片增加了直抵觀眾內心的藝術力量;而這一穿越手法背後暗含的代際傳承,也進一步深化了影片的主題,讓影片有了歷史的縱深感。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尹鴻認為,《我是醫生》兼具主旋律、傳記片和行業劇三種元素,每一種元素對創作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但主創通過精心設計,找到了獨特的藝術手段來呈現,將創作中的難關一一突破。比如,影片通過父女、醫患、師生三種關系,將家庭、職業、傳承三方面結合,為英模人物賦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讓科學有了溫暖的情緒和生命感。影片中有一個特別的.設計,就是在敘事的同時,以字幕的方式,將全球醫學界為攻克癌症所做的努力更新在銀幕上,讓吳孟超及其團隊所做的研究置於全球參照系中。尹鴻認為,這一手法將影片表達的主題置於全球科技發展的大背景下,展現了國際化的視野。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三】傳統的傳記片,限於資料真實性,所以不可能在劇情和場面上多做文章,也就是說傳記片大部分會犧牲掉電影最需要的故事情節的起伏變化和畫面感。沒想到就是這樣一部主旋律影片竟然敢在這種電影的“傳統法則”上唱了一些反調,情節雖然起伏不大,但是卻凸顯了多方面的人物沖突,層層推進劇情的發展,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導演在影片開頭就加入了主角小時候的回憶,一副唯美的鄉村鏡頭,讓人印象深刻。其中懷舊和戰爭的場面隨著主人公的回憶時隱時現,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應該是中國傳記片的一種少有的嘗試,雖然有些地方的倒敘方式略顯突兀,但是並不影響影片的整體的效果,應該算是一種突破性的嘗試,打破了觀眾對主旋律人物傳記片的印象。還有中國傳統的醫療片,和國外的影片,比如《醫龍》、《白色巨塔》等相比,在手術還原的細節上,沒有可比性。但是這部電影在手術的真實性上作出了比較成功的還原,雖然鏡頭還是有一些躲閃之嫌,但是已經看出了導演想要展現出真實手術效果的意圖。
本片可以大書特書的是導演對影片的感染力的營造。要知道一部傳記片的成功與否,其實可以忽略情節,甚至可以忽略人物,但是如果感染不到觀眾,讓觀眾隨著影片的推進有了心靈的震動的話,那麼無疑這部影片是失敗的,《我是醫生》的成功之處恰恰在於感染力的營造上空前成功。
可能有很多人會說,對於一部講述醫生的電影,對於生死這個話題的展現,大悲大喜的感情營造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我要說,那是很低級的手法。尤為難得的是,《我是醫生》的導演在煽情時含蓄內斂、於平淡中憾動人心,這無疑是一種高級的技法,不動聲色間,便將情感流淌的力量透入人心深處,讓你在不經意間被深深打動。
我們在整部影片里沒有看到一個因病而死的患者,即便是故事展現給我們的已經無法醫治的患者,影片或給了他們一個臨終的關懷,或給了他們最快樂的告別。把這種大悲的情節刪除,而依舊能做到感染觀眾,無疑升華了整個影片的境界。
影片對於整體感情的渲染拋棄了一貫的生與死的俗套話題,而變成了人類能否攻克癌症的宿命論的討論。
影片整體表面上是以吳孟超院士的人物事跡為主線,但是在每個鏡頭前打出的人類對於癌症免疫療法歷次成功與失敗案例的穿插,在於說明,這不是一部僅僅弘揚個人醫術和醫德的電影,而是一部整個人類和我們的宿命抗爭的作品。當然,由於中國電影的某些局限性,這種宿命論的矛盾,並沒有被推到極致,不過平淡間流露出的宿命之情,已經深深地打動了我。
如果說,給這部電影打分,七分是沒有問題的。若說遺憾之處,我想在於一些旁支人物的設計上,廢筆有些過多。比如杜一濤這個人物,我不知道是否真實存在?當然導演為了營造人物矛盾,故意讓這位年輕醫生和吳孟超院士之間在醫術,對於生命的態度,對於攻克癌症的信心等矛盾上做了很多比較,但是我認為這些沖突並不成功,比較老套,這是一大敗筆,而且圍繞著杜一濤周圍的人物關系,如他的前妻和同居女友,對於劇情的推進影響甚微,對於一部只有108分鍾的電影來說,這些情節不免有了些“戲不夠感情湊”的嫌疑。當然,因為胡亞捷個人演技的高超,在一定程度上掩飾了這些問題的存在。
當然,對於一部主旋律影片,還有一顆星我要獻給吳孟超院士這樣的老一代醫學研究者,實踐者,一開始我只認為他就是一個肝膽外科的手術專家,通過這部影片,我們深深地理解了,他對於醫學的價值的看法,他認為自己的手術刀其實是一種悲情的元素,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他想要通過生物療法,攻克癌症,這本身就是一名醫生的創舉,是一種博愛的情懷。這無疑也為這部影片的主角的塑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四】6月8號下午,在單位領導的組織下觀看了傳記電影《我是醫生》,影片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了這個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的仁心仁術。全片充滿了吳老對患者、同事、家庭的關愛,讓我看到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吳孟超可敬、可親、可學的形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讓我深受教育。
電影中,吳老每次查房檢查病人時,都和藹可親、視病人如親人;面對為了給女兒肝移植而那麼努力的母親,哪怕成功的幾率非常小,他也毅然決定親自給手術保駕護航,雖然最後的結果非常無奈,但他的這份仁德之心病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出院後還會給他寄卡片,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哪怕是醫生並沒有治癒他的疾病,他還是真心的感謝醫生。
電影中,吳老想搭建基礎研究平台,擴大實驗室規模,他希望得意門生趙一濤能隨己投身其中。但對外科“一把刀”趙一濤而言,從手術室抽身去實驗室,尤其是要致力於當時還被普遍質疑的細胞治療,他的事業前景不啻於“霧里看花”。但是吳老告訴他:“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 這不僅體現出了吳老領先的專業頭腦,更體現出了他救死扶傷的使命感。
電影中,吳老更是要親自為自己的女兒手術,他說“在手術台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兒,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病人,而我是最了解這個病人病情的主刀醫生,僅此而已。”讓我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麼是大愛無疆。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醫者生命攸關,“醫本活人,學之不精,反為夭折;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充分說明了醫學的博大精深,醫者的任重道遠。所以對於我們廣大醫務工作者而言,防病治病,救死扶傷,增進人類健康,全心全意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病人的健康高於一切,醫治病人疾痛是醫務人員的首要責任和神聖義務。我們要把解除病人痛苦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更加主動、熱枕地做好工作;也更會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覺抵制不正之風,在調節與病人、與社會的關系中自覺履行醫德規范。
作為一名黨員,更要嚴於律己,立足自身的崗位的同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實際行動,展現黨員的風范。
對於我們全科醫生而言,要不斷完善自我,抓住上海衛生綜合改革的契機,全身心投入社區醫療的工作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門人。
更多相關推薦文章:
1. 個人觀看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2.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5篇
3.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4. 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400字5篇
5. 黨員觀看《我是醫生》觀後感
6. 2017年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7.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6篇
8. 醫生黨員觀看我是醫生觀後感
9. 2017年觀看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
10. 觀看2017年我是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
;Ⅲ 《中國醫生》觀後感
《中國醫生》觀後感
電影《中國醫生》述寫了疫情時刻武漢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人員們奮戰的日子。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院長張定予號召全體工作人員參加抗疫斗爭時,所有人無一例外。
然而醫護人員不僅要面對著巨大的壓力還要照顧好每一位患者的心情。
當我聽見一些病人的家屬對身心俱疲的醫者們大喊道:「你們算什麼醫生!」,內心瞬間破防,這些留下來的醫者都是奉命於危難之間,他們有的是父母等待回家過年的稚嫩小伙,有的是父親,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全家赴命。
但隨著情節的發展,我也逐漸感受到一位醫生的高尚人格與赤誠之心,醫生與患者之間本來就是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金仔與小文是一對夫婦,他們一開始對傳染科室主任文婷並不理解,還說:「我們要換個醫生。」
然而後來為夫妻倆的健康操碎了心的還是文婷,最後夫妻倆治癒出院時深深為文婷鞠了一躬。醫者仁心仁術,必將胸懷大海,心納百川。每看見醫生護士們臉上被護目鏡與防護服勒出的紅印,每聽見年紀輕的醫生訴苦而淚流滿面,我的心久久難以平靜。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上寫著: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我想,這是醫生,是矢志不渝為祖國衛生事業發展的奮進者!
大國之醫,精誠所在
Ⅳ 電影《我是醫生》觀後感
《我是醫生》講述了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年至耄耋,依然奮戰在手術一線造福民生的感人故事。下面給大家分享《我是醫生》觀後感,歡迎借鑒!
《我是醫生》觀後感1
《我是醫生》是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學之父」吳孟超為原型的一部講述一位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的從醫之路和仁心仁術。吳孟超老先生一生為追尋抗癌之法、造福患者的大愛感動了無數人,影片上映以來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不僅僅是在醫學界,更是在社會各界和百姓的口口相傳之中。
「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吳老的話在耳邊回響,他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他是醫者,更是醫學拓荒者。吳老至今堅持在醫療一線,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已經超過1萬5千台。無論是年輕時從割膠刀改拿手術刀,還是毅然回國報效祖國,以及創造出中國肝膽外科無數個第一,吳老的人生歷程里有太多值得記取和呈現的華彩篇章。
肝癌是癌中之王,長期以來,我國肝癌患者佔了世界一半左右。吳老同肝癌斗爭了整整68年,挽救了13000多人的生命,其中年齡最大的88歲,最小的僅4個月。他成功救治的病人最長存活45年,這一紀錄至今還沒被打破。據介紹,現在的吳老拿東西手會微微顫抖,可一上手術台,性格溫和的他就像換了一個人,很有霸氣,被稱之為不知疲倦的「開刀匠」,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使我國肝臟外科從無到有、領先世界的卓越建樹和挽救過無數病人、創造生命奇跡的醫術仁心,贏得了醫學界同仁的尊重,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贊譽。
吳老不僅有精湛的醫術,更有著高尚的醫德。吳老說:「一個好醫生,眼裡看的是病,心裡裝的是人民」,他每次接診,都對病人親切微笑,聊聊家常,拉近與病人的距離。他所在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在確保診療效果的前提下,盡量用便宜的葯,盡量減少重復檢查,給患者減輕負擔,一心為病人著想。他還說:「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我差悔緩要堅持做一個軍人、一個共產黨員、一個醫生,始終為人民服務」。
然而,他還不滿足於此。他說過:「我哪怕是化成千手觀音,一天也只能做一千台手術。手術也好,化療也好,放療也好,都不能解決問題,根本性的治療方案就要靠基礎科學。」這個「基礎科學」就是細胞免疫治療。他不滿足於治療一個、兩個、甚至一千個病人,他的理想是要從根本上治療癌症,致力於開展造福全人類醫學技術,他不僅僅是一個傑出的外科醫生,也是一個醫學教育家和科學大家。他在東方肝膽醫院設立了一個研究院。吳老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早早布局細胞免疫治療的研究,並把他覺得最好的研究生派到這個研究領域。
《我是醫生》告訴每一個觀眾:什麼叫醫學?醫學就是人學,也是孔子說的仁學。全片充滿了對患者、同事、家庭的關愛。這樣一部人物傳記的影片,蘊含了科學精神、動人情感,以及醫學手法的結合,給人以滿滿的正能量。
吳老說:「一個人有飯吃、有覺睡,還能幹什麼呢?還需要有工作。健康的生命就需要更好地為國家、為黨、為人民繼續作貢獻。」感謝我們這個時代,涌現了吳老這樣傑出的充滿人道主義情懷、又有著高超醫術的醫生。
《我是醫生》觀後感2
國產片如何拍好主旋律一直是一大難題,最近卻有一部影片收獲了專家和點映觀眾的叫好聲,這就是上影集團拍攝的《我是醫生》。在6日舉行的《我是醫生》北京觀前純摩研討會上,北京師范大學黃會林教授直言:「中國號稱電影大國,但的確不是電影強國。看了《我是醫生》這部片子,我想中國電影如果能夠像這樣走下去,中國電影就不僅是電影大國,可以逐虛模漸成為電影強國了。」
《我是醫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的傳記電影。今年95歲的吳孟超至今堅持在醫療一線,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已經超過1.5萬台。無論是年輕時從割膠刀改拿手術刀,還是毅然回國報效祖國,以及創造出中國肝膽外科無數個第一,吳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書寫的部分。編劇黃丹說自己看了吳老五台手術,就站在護士身邊,「那幾天我的腦子里充滿消毒水的味道、血的味道,手術室皮膚上燒灼的味道,我從這些味道當中體會吳老所有的感受,跟他進餐,到他家裡。我覺得創作如果不能深入生活,是不能寫好的。」
扮演吳孟超的是趙有亮。這位老戲骨以其精湛的演技撐起了這部戲,而在片中吳孟超與學生趙一濤的對手戲非常好看;扮演趙一濤的胡亞捷當天也來到研討會,他表示這是他與趙有亮的第二次合作,演完這部戲後,他總是習慣性地以「老頭」稱呼對方,趙有亮也特別自然地答應。
據悉,《我是醫生》6月初作為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直屬機關黨委、電影局,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電影(集團)公司共同主辦的「2020年我的電影黨課」活動的10部「電影黨課示範課」之一,在黨員當中放映,獲得了熱烈反響。
《我是醫生》觀後感3
《我是醫生》是對英模人物傳記電影創作的一次可喜突破。:「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從來都是文藝創作的永恆主題,也是最動人的篇章。」「典型人物所達到的高度,就是文藝作品的高度,也是時代的藝術高度。只有創作出典型人物,文藝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吳孟超是共產黨人的楷模,是忠於人民的英雄,是大科學家和大教育家的典型。因此,為這位95歲高齡的「當代醫聖」傳神寫貌、樹碑立傳,是文藝創作禮贊英雄、塑造典型的題中之義和神聖使命。《我是醫生》創作者「胸中有大義、心裡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深入生活,走進吳孟超獨特而偉大的精神世界,創作出這部或將在中國人物傳記電影創作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和審美價值的優秀作品。
「文藝作品不是神秘靈感的產物,它的藝術性、思想性、價值取向總是通過文學家、藝術家對歷史、時代、社會、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來體現。面對生活之樹,我們既要像小鳥一樣在每個枝丫上跳躍鳴叫,也要像雄鷹一樣從高空翱翔俯視。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就內涵而言,以「價值取向」取代了慣常講的「三性統一」中的「觀賞性」;就次序而言,「藝術性」被突出地提到了首位。這是有深意藏焉,值得我們深長思之的。我體味,這與恩格斯當年在《致斐·拉薩爾》中提出的「最高的標准」即「美學的歷史的」標準是一致的。因為衡量文藝作品,首先需要對其進行美學上的考量即藝術性分析,證明它是一部藝術品,有吸引力、感染力、傳播力,再對其進行歷史分析才有意義,否則它可能是公式化、概念化、說教式的。這是文藝批評的共時性標准。正是因為當今不少英模題材的文藝作品審美化、藝術化程度過低,公式化、概念化痕跡過重,因而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傳播力,征服不了讀者觀眾,乃至傷害了這類題材的聲譽的現狀,對作品「藝術性、思想性、價值取向」的強調才更具有現實迫切性和指導意義。
《我是醫生》首先經得住美學上的考量和藝術性分析,是一部平實中見崇高的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傳播力的優秀藝術品。它既傳承發展了新時期以來人物傳記電影如《焦裕祿》《楊善洲》《鄧稼先》《錢學森》等的優秀傳統,彰顯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努力「各美其美」;又學習借鑒各國人物傳記電影中適合中國國情的有益的藝術經驗,為我所用,做到「美人之美」;並進而在此基礎上交融整合,轉化創新,實現「美美與共」。可以說,《我是醫生》是一部視角獨特(從術道關系、醫患關系、師生關繫上精雕細琢人物形象)、構思別致(從時空設計、畫面字幕、氛圍造型上匠心獨運烘托題旨)、樣式新穎(堪稱是人物傳記電影中的「這一個」)的藝術電影。從美學追求上看,《我是醫生》注重彰顯中華美學精神。一是講求托物言志,寓理於情。且看吳孟超幼時從父在橡樹林中那把割膠刀到從戎就醫百煉成醫聖那把「金不換」的手術刀,辦公室里櫃中摞起的厚厚的故去病患的檔案,父女餐桌上那玩魔術藏雞蛋的蓋碗……其間傳遞出的傳主精神成長史中的「志」和父女情感何其深邃!二是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且聽「一台手術只能救活一個病人,一個實驗室的細胞免疫研究新成果卻能救活一批病人」「我想背著每一位病人過河。有一些過不了河的病人,往往就差最後一步。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實驗室!」多麼朴實深刻的語言!而那些復雜繁冗的醫患矛盾沖突,那些手術室里緊張辛苦的開刀過程,那些醫術與醫道之間的辯證關系……在影片中都處理得凝練節制、恰到火候。三是形神兼備,意境深遠。無論是趙有亮飾演的吳孟超,還是胡亞捷飾演的趙一濤,都堪稱形神兼備。當年以在經典電視劇《秋白之死》中塑造瞿秋白形象而廣受好評的趙有亮,真是寶刀不老,把吳孟超這一「醫聖」形象演絕了。胡亞捷塑造的趙一濤形象,個性鮮明,時代感強。師生的對手戲,熨帖自然,餘味悠長,把「伯樂相馬」、薪火傳承的人生意境表現得妙不可言。而整部影片,在美學追求上相當完美地把知、情、意、行統一起來了。
再說思想性。正因為《我是醫生》審美化、藝術化程度較高,所以影片蘊含的思想深度和廣度才具有了較強的吸引力、感染力、傳播力。我尤其欣賞這部作品審美地注入的哲學意味。首先,片名起得好。我是誰?我是醫生。醫生是誰?醫生是醫治人的生理疾病的,從「希波克拉底誓言」開始就明言如此。而《我是醫生》卻以審美方式啟迪我們:像吳孟超這樣的「醫聖」,確是既擅長醫治人的生理疾病更是療救人的精神創傷的高手!他們既是一流的醫學家、科學家,更兼為哲學家、思想家。吳孟超在處理手術室與實驗室的關系、「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醫術與醫學的關系、應用理論與基礎理論的關系、現實需要與長遠利益的關系中顯現出的哲學思維和戰略眼光,足以讓觀眾於他不動聲色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真正的大師風范。而所有這一切,都與公式化、概念化和說教無緣,是真正靠審美化、藝術化實現的。一部人物傳記影片,能讓我們通過藝術鑒賞領悟如此既深且廣的思想內涵和人生哲理,能不為之叫好嗎?
最後說到價值取向。人的一生,都會生病求醫,醫患關系是凡人皆會遇到的一種關系。因此,《我是醫生》所反映的生活牽動尋常百姓,它的價值取向勢必影響最廣泛的社會群體,從而產生巨大的引領作用。可喜的是,由於創作者面對吳孟超平凡而偉大的人生,努力既像雄鷹一樣從高空翱翔俯視、又像小鳥一樣在每個枝丫上跳躍鳴叫,所以對醫者仁心的報國情懷、科學精神、戰略哲思、人格風范等價值取向都進行了相當精彩的審美表達。這正是今日之中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歷史進程中所亟須的正能量。
Ⅳ 戰役2020之我是醫生600字讀後感
你好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你們並不孤單,因為在這場戰疫中,有成千上萬的無名英雄在默默地努力著 奉獻著!一起來看看戰役2020之我是醫生觀後感心得5篇,歡迎查閱!
戰役2020之我是醫生觀後感心得1
新年伊始,我國出現了一種傳染性非常強的疾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面對傳染性很高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當我們都在為自己的安全而擔憂時,一個個穿著潔白防護服的白衣天使卻不顧自己的生命,無所畏懼,勇敢地走進病房,照顧一個個被感染的患者,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別人的幸福。
你們是值得讓人敬佩的,你們寧願犧牲自己,也不願意看到受感染的病人多一份痛苦。盡管這是你們的職責,但我覺得你們是我最尊敬的人!現在,你們仍然奔波於病房裡,忙碌於病床邊,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中,享受無憂無慮的生活,你們是上天給人們派下來天使,你們是很偉大的。我們願與你們同在,我們的心願跟隨你們的節奏一起跳動。
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贏得抗擊疫情的勝利。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白衣天使們,抗戰疫情,我們一起努力!
戰役2020之我是醫生觀後感心得2
今年的冬天,悄放枝頭的蠟梅不是最美,銀裝素裹的大地不是最美,最美的是那一群群逆行者,他們挺拔的身影,是這個冬天最美的風景。
當新冠病毒悄無聲息地傷害我們身體的時候,我們可愛的白衣天使們,就成了這場沒有硝煙戰爭中的無畏的戰士。只要一聲令下,他們馬上集合,奔赴戰場,展開了生與死的較量。
你們看,他們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戴著口罩和護目鏡,已經認不出誰是誰了,於是防護服有了自己的名字。防護服一穿就是好幾個小時,因為一脫下就不能再穿了,於是他們就不喝水不吃飯,一刻不停地搶救病人。當他們脫下防護服和護目鏡後,臉上那深深的印跡讓人心疼,原本俊俏的臉龐,已是疲憊不堪,汗水已模糊了他們的樣子,但是他們面對鏡頭,露出了美麗的笑容。當看到他們蹣跚離去的背影,我的淚水已順著臉頰流了下來。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武漢的疫情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於是,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馬上請命,帶著簡單的行裝,乘上大巴,坐上飛機,逆行而上,一齊來到了最危險的武漢。為了更好地投入戰斗,姑娘們剪去了美麗的長發,於是有了今年最美的發型。「我已經好多年沒有回家過年了,本想今年回去的,但是我現在走不了,我的家人一定能夠支持我的。」「疫情不等人,救人最重要,結婚可以晚一點,領證可以改一天,沒事。」……一句句真誠質朴的話語,令人肅然起敬。有一個醫務人員,在搶救病人時,得知了她母親去世的消息,她回到休息室,泣不成聲,朝著家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三躬,隨後擦乾眼淚,拖著疲憊的身軀,又來到了病房。那一刻,我已泣不成聲了。
這是一場戰爭,是戰爭就會有犧牲。在新聞報道中,我聽到有一千多名醫務人員被感染,有六人犧牲,這錐心的疼痛無以言表。他們是英雄,是新時代的英雄,他們的音容笑貌,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他們成了真正的天使,但願他們一路走好!
今年春節,誰是最美麗的人?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我們的白衣戰士,是最美麗的人。他們逆行而上的堅定的背影,他們一封封請戰書上鏗鏘有力的簽名,他們雖已精疲力竭卻仍無比親切的笑容,構築了今年冬天最美的風景,讓人心酸 心痛,又贊嘆不已。
戰役2020之我是醫生觀後感心得3
春節,本是萬家團圓,舉國歡慶的日子。可是2020年的春節,卻被一場在湖北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打破了歡樂喜慶的氛圍,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全國人民響應政府號召:春節盡量不串門,在家裡也能為國家做貢獻。
我每天在家裡學習之餘聽爸爸媽媽的交談,從電視和微信上,鋪天蓋地的抗戰疫情的新聞報道,了解到全國上下有千千萬萬的人,在默默無聞地沖在抗戰疫情的第一線,特別是我們的「白衣天使」他們舍小家顧大家,在我們宅家裡躲避疫情的時候,他們卻舍棄與家人團聚,毫不畏懼地去最危險的疫情第一線與兇猛的病魔作斗爭。讓我最震撼的是在昨天的都市快報上報道,今年已經73歲高齡的李蘭娟院士,決定帶上她的醫療團隊第二次馳援武漢。媽媽還告訴我李蘭娟奶奶是傳染病學術方面的,在2003年非典時期,她也是沖在疫情第一線與病魔斗爭,並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是我們杭州的驕傲。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李蘭娟奶奶就舟車勞頓輾轉各地考察疫情,不辭辛苦地投身到抗戰疫情的斗爭中,她這種無私奉獻 捨身取義的精神讓我震撼不已。正是因為中國有很多像李蘭娟院士這樣的英勇無畏的逆行者,用他們的危險換得我們的安心,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戰勝可惡的病毒,勇士終將凱旋歸來。而我們做為新時代的接班人,雖然抗戰疫情期間我們不能奔赴抗戰一線,但是我們可以做的就是:不出去給那些不分晝夜與病魔作斗爭的醫護人員添亂,乖乖在家認真學習,積極鍛煉身體,不去人群密集處,出門戴好口罩,講衛生勤洗手。待到春暖花開時,就是打敗可惡病毒之時,人人都可以安心快樂地工作 學習和生活。
戰役2020之我是醫生觀後感心得4
我有幸錯過了非典和埃博拉,但卻沒能躲過新型冠狀病毒。在這個和平的年代裡,總有那麼一群白衣天使,為我們的健康負重前行。
猝不及防,新型冠狀病毒已經威脅到了人們的生活和健康,感染率和死亡率快速增長著,這讓人們不禁惶恐不斷。幾乎每一座城市都被限行,每一個小區都被限行。然而,在這種危機時刻,有那麼一群人,他們穿著大白褂,戴著醫用口罩,沖在了疫情的最前線。
武漢是疫情的源頭,也是全世界新型冠狀病毒患者最多的地方。源源不斷的從武漢走出來的人,一個接一個的感染了其他的地方,現在導致全國各省無一倖免。幾乎所有計劃外出的人都退了票,改了計劃,待在家裡生怕感染。但是啊,全國各地的醫生護士們,都紛紛拿起了護士資格證醫師資格證,對各地的售票員義無反顧地說:「我是醫生,我是護士,我要趕往武漢,那裡需要我!」每每看到這種視頻,我都會默默的在心裡祈求每位醫護人員能夠平安歸來,希望新型冠狀病毒那個調皮的小傢伙能夠識時務,早點消失。
也許醫護人員的家人們才是最最擔心最最難受的吧。當他們沖在最前線的時候,家人們都為他們深深捏了一把汗。我前些天看到了一個視頻,講的是一對年輕的夫妻,他們一個是醫生一個是護士,在這個特殊的時候,舍小家為大家,雙雙把自己奉獻給了祖國。還有一個參加過非典救援的女醫生,有丈夫有孩子,但左右搖擺之下,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國家,因為擔心丈夫不同意,先上車再補票的報了去武漢的名,在最後的節骨眼兒上才給丈夫寫了封信。我難以想像他們的決心和毅力,我也難以想像他們穿著防護服面對患者時內心的忐忑與恐懼。
有這么一張照片,狹窄的病房裡,四周都是白牆,只有一張病床,和一個小櫃子,患者正輸著液躺在病床上,一個穿著厚重防護服的年輕的女醫生坐在患者旁邊,靠著牆,身邊還有一個隨時記錄患者情況的報告。就這樣,一直坐著,就這樣一直陪著患者。當看到這張照片時,我的心都揪了起來。她是那麼的年輕,明明其他同齡人這時不是在家裡玩手機看電視,就是睡覺打游戲。而她卻要在這孤零零的病房裡守著患者,一步也不能離開。這不僅僅是孤獨和寂寞的精神折磨,也是在和病毒打交道的身體折磨,稍不留神,說不定就被病毒感染了。
所以,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這些白衣天使們,扛下了救人的重擔,忍下了救人的艱辛和寂寞,陪伴了一批又一批的病人,照顧了一個又一個的患者。所以,不論發生什麼,我們都要相信,我們的幸福生活一直都有人在守候,因為,白衣天使,一直都在。
戰役2020之我是醫生觀後感心得5
2020的新年,並不如往年一般。我們面臨著一次大面積的疫情感染,但我們沒有退縮,眾志成城,各行各業用自己的行動去抗擊疫情。「沒有真正的美好生活,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醫院里,醫生們不停的穿梭在病患之間,不少醫護人員因此患病,但她們沒有一個人會退縮,勇敢奔走在疫情一線,不會因為病人的病情而遠離他們,反而細心地照顧他們;在武漢醫護人員不足的時候,全國各地的醫院紛紛組織醫護人員前來援助,沒有一個人退縮,甚至是軍區醫院也全員出動,做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因為疫情來的突然,我們的春晚首次迎來了第一個沒有綵排的節目,六位主持人臨時寫稿,用自己的行動,為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奔走在第一線的人們送上鼓勵和祝福
不僅僅是醫護人員,其他各行各業的人們都為這次抗擊疫情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即使現在的出行很不方便,也沒有人去抱怨,不少企業家 明星 海外華僑都在為一些重疫情區捐款,有物資的捐物資,再由專人開卡車運往重疫情區。
像武漢,運物資的卡車是一箱一箱的往進運物資,在卡車上每一輛車上都掛著橫幅,寫著武漢加油的字樣。
一些口罩的生產工廠,加班加點,緊急召回所有員工開始生產一次性的口罩,甚至因為是過年期間,企業提出發雙倍工資,為的就是多趕制出一些口罩,可以多給我們,給醫護人員提供一份保障。
只有在災難面前,方顯我們中國人本色: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團結一致,眾志成城。我們用行動表達我們的決心,無論多大的困難和挑戰,我們一定行!中國一定行!
曾經的非典,我們沒有經歷過,如今的肺炎我們沒有遇到過,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相安無事,平安幸福並不是憑白無故得來的,而是在災難面前,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面對疫情,我們不是醫生,不能救死扶傷,我們沒有龐大的資金,去捐助物資,我們能做的是要保護好我們自己,去注意衛生,如果有情況發生,及時就醫,不給他人添麻煩。
面對疫情,我們眾志成城,各行各業用自己的行動,去為抗擊疫情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們眾志成城為抗擊疫情貢獻自己的力量!
Ⅵ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篇1)
冬末春初的這場疫情,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是在這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疫」中,孕育並誕生了偉大的「抗疫精神」,有攻堅克難的奮斗與斗爭精神、有積極作為的責任與擔當伍蠢歲精神、有充滿信心的樂觀與團結精神……正是這些「抗疫精神」,才讓疫情形勢出現了積極向好態勢,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同樣需要「抗疫精神」,因此,廣大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幹部要把「抗疫精神」融入到基層中,身心皆到基層,奮力書寫心中所嚮往的「詩和遠方」。
把積極作為的責任與擔當精神融入基層,不斷促進自身成長。在這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疫」中,有許許多多的青年人沖鋒在前。有竭盡全力救治患者的青年醫生;有騎行4天3夜輾轉300多公里返崗的青年女醫生;有忙於防疫工作無暇顧及待哺孩子的青年女城管;有腔睜主動請纓到方艙醫院巡邏的青年女民警;有兢兢業業排查登記、測量體溫的青年志願者;有加班加點生產醫葯物資的青年員工,無數青年人紛紛化身鋼鐵衛士為人民群眾構築了一道堅固的「防火牆」,把積極作為、慎終如始的責任與擔當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充分彰顯了青年人的價值取向。當然,並非所有的青年人都有機會到戰「疫」一線去一展所長,但是卻可以到基層去歷練。凡成大事者,必從基層做起,基層天地廣闊,基層大有可為,基層是人才的煉金石,因此,廣大青年人要把把遠大理想與腳踏實地結合起來,要到基層去、到艱苦環境去,同時把積極作為的責任與擔當精神融入靈魂血脈,用汗水澆灌承諾,不斷促進自身成長。
把攻堅克難的奮斗與斗爭精神融入基層,不斷錘煉過硬本領。在戰「疫」初期,無數青年醫務人員、青年黨員、青年志願者冒著被感染的危險,迎難而上與未知的疫情「死磕」;在戰「疫」過程中,無數青年科研人員夜以繼日地拚命尋找新冠病毒的「破解之法」;在戰「疫」後期,基層青年幹部全力以赴搶抓春耕生產。在兩個多月的戰「疫」工作中,青年人磨煉了意志,鍛煉了能力,豐富了閱歷,真正體會到了青春就是用來奮斗的,青春只有通過奮斗才能實現其應有的價值,才能錘煉出過硬的本領。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還有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這一最難啃的硬骨頭,而這離不開青年幹部的奮斗和斗爭。因此,青年幹部要把攻堅克難的奮斗與斗爭精神融入基層,不斷錘煉過硬本領,俯身做小事,敢於變革、敢於創新,跳出「小我」視野、打破「自我」束縛、保持「忘我」狀態、踐行「無我」理念,把「小我」的水滴融入「大我」的海洋,以抓細抓實激活農村資源要素活力,增添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群眾嘗到改革的甜頭,切實增強獲得感。
把充滿信心的樂觀與團結精神融入基層,奮力書寫嚮往的「詩和遠方」。戰「疫」中,無數青年人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感染著病患,帶領病患跳廣場舞、練太極、共賞落日余暉等,讓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深入人心。正是無數青年人直面困難,帶著樂觀向上的狀態投入到戰「疫」中,才給抗擊疫情注入了「色彩」、帶去了「光亮」。而在基層中,有53000餘名在崗「三支一扶」人員、91.8萬在崗駐村幹部也不願當旁觀者,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投入到戰「疫」中,在危難險重任務中擔當作為,在疫情防控一線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用汗水和智慧譜寫「青春華麗篇章」。疫情形勢積檔唯極向好後,青年幹部又開始抓脫貧攻堅工作、經濟發展等,以青春無悔的激情和能力煥發更有活力、更具沖勁的幹事動能,擔負起歷史賦予的使命,用行動奮力書寫嚮往的「詩和遠方」。
青年人唯有將「抗疫精神」融入到基層中,把個人理想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全力以赴,才能真正實現嚮往的「詩和遠方」。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篇2)
電影《中國醫生》除了真實還原醫護人員不畏生死、艱苦奮斗的同時,也有戰疫前線無數的公安幹警、社區幹部、鄉鎮幹部和志願者。他們是聚光燈照不到的人群,但同樣也是直接和病毒打交道的群體,甚至有時候比在病房更加凶險。因為他們所面臨的人群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不知道是否已經被感染,也不知道曾經接觸過哪些人。在防護措施極其簡陋的情況下,他們堅守在社區、村口、車站、碼頭、機場和各個交通要道,排查重點人群,檢測人員體溫,送診可疑對象,幫隔離群眾代買代送生活物資。
挺身而出,沖鋒在前,讓青春力量在火線中激揚。在風雨中前行,在磨礪中成長,是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生動寫照。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省各市和軍隊廣大青年醫務工作者響應黨的號召踴躍「請戰」,他們挺身而出,沖鋒在前,讓青春力量在火線中激揚。在抗擊疫情一線的4.2萬多名馳援湖北醫護人員中,其中「90後」有1.2萬多名,且相當一部分是「95後」甚至「00後」。同樣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奮斗者中,許許多多的黨員幹部、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新聞工作者、各類志願者亦是「90後」,他們成為戰疫中披堅執銳、英勇奮戰的生力軍。關鍵時刻、危難關頭,無數「90後」青年胸懷著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不畏艱險繁難,堅守各自崗位、認真履職盡責,為疫情防控斗爭作出重要貢獻,他們充分展現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精神風貌,不愧為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
英勇奮戰、不畏艱險,讓青春篇章在行動中書寫。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穿上白大褂,我就是戰士!」無數的「90後」在疫情防控中的錚錚誓言證明,他們不愧是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他們如今已經長大是懂得感恩的。這些「90後」青年表現出的勇敢與堅強、責任與擔當,令人動容,也令人振奮。他們年輕的臉龐朝氣蓬勃,青春的力量一往無前,他們在這次大考中「交出了合格答卷」,用實際行動寫出了青春篇章。「為什麼我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植根於中華大地的「90後」甚至「00後」,初生牛犢不怕虎,越是艱險越向前。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受到侵害時,受命於危難之間,救人於危難之際,不懼風險,不畏艱險,英勇奮戰,為國家盡匹夫之責,他們向世界展示了當代青年蓬勃向上的群像,展現了當代青年捍衛青春中國之姿態。
捨生忘死,擔當奉獻,讓青春本色在危難中閃光。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在面對這場生與死的嚴峻斗爭中,「90後」青年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責任、擔當和價值。與疫魔的較量,看不見硝煙,聽不到槍炮聲,但生與死的考驗真真切切,有的醫護人員倒在了抗疫一線,武漢市協和江北醫院醫生夏思思今年只有29歲。他們中很多人火線入黨,上海瑞金醫院醫生、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插管小分隊」的「90後」小伙繆晟昊就是其中一個。這些「90後」青年所表現出的勇敢與堅強、責任與擔當,讓青春本色在危難中閃光,令人動容,令人振奮。他們是當代青年的縮影,我們從他們身上強烈感受到青年一代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新時代歷史發展的步伐將見證,以抗疫一線「90後」為代表的新時代中國青年,必將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篇3)
「武漢是能夠過關的!」影片中,鍾南山院士這句話令人動容。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之際,武漢的醫務工作者,築起阻擊病毒的鋼鐵長城;廣大人民勇於擔當,讓全世界看到「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與此同時,每一個平凡崗位恪守職責,每一個中國人民全力配合,每一個你我微光成炬,共同匯集成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抗疫精神、中國力量。
常懷感恩英雄之心,讓人民更有信仰。英雄都是一些普通人,當國家需要你的時候,你不站出來就是懦夫,你站出來就是勇士,沖上去就是英雄。疫情防控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白衣天使們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主動請纓,聞令而動,執甲逆行奔赴前線,用初心奏響了奮力拚搏的英雄凱歌,用使命譜寫了拯救生命的壯麗篇章,黨和人民將永遠銘記,歷史將永遠銘記。各地以「最高禮遇」迎接英雄凱旋,就是在向全社會宣揚英雄,大興感恩英雄之風,同時讓人民意識到,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獲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創造不平凡的成就,這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感恩英雄之心,更加堅定了對黨的事業的信仰。
常行崇尚英雄之舉,讓國家更有力量。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新時代是需要英雄的時代,是呼喚英雄的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其實英雄都是一些普通人,但都對黨和人民的事業矢志不渝、百折不撓,都能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沖鋒陷陣、頑強拼搏,都能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忘我工作、無私奉獻,很多的凡人英雄,都在「做隱姓埋名人、干驚天動地事」。別等到生命垂危了才想起醫生,別等到國家貧弱時才想起教師,別等到家園破碎時才想起軍人,只有崇尚英雄的社會才會產生英雄。各地的「最高禮遇」迎接英雄凱旋,喚醒和激發了全社會的英雄基因,將這種力量凝聚成了無堅不摧的國家力量。
常勵爭當英雄之志,讓民族更有希望。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只有人人爭當英雄才會英雄輩出。過去的兩個月里,包括這些逆行英雄在內的全國人民勠力同心,共克時艱,用舉世矚目的速度和效率,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為生命接力,使此時的中國成了全世界最有安全感最有幸福感的國度。人民群眾在無比自豪的同時深深地知道,這份安全是英雄用血肉之軀鑄就的,這份幸運是英雄用仁心厚德換來的,這份希望是英雄用無畏信念種下的。有一種感動,令人淚流滿面;有一種崇高,令人奮斗不止。各地以「最高禮遇」迎接英雄凱旋之舉,激發了英雄民族英勇無畏的浩然正氣,人人爭當英雄的氛圍更加濃厚,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的步伐更加堅定。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篇4)
《中國醫生》呈現出真實動人的風格基調,醫務人員們逆行出征、白衣為甲、捨生忘死挽救生命的舉動讓人為之淚目,疫情之下舉國同心、協同配合、彼此鼓舞互助的人情溫暖令人動容。
一、《中國醫生》讓人潸然淚下
那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當一群人站在了最前方,大眾雖然看不清他們的臉,但是記住了他們的故事,記住了他們的名字——中國醫生。
可身處風暴之中,那時的金銀潭醫院究竟發生了什麼?到底是怎樣一群人,承受過怎樣的壓力,又怎樣去打贏了這場戰役?
以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為核心故事背景,同時兼顧武漢同濟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武漢協和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火神山醫院、各方艙醫院等兄弟單位,以武漢醫務人員、全國各省市援鄂醫療隊為人物原型,全景式記錄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抗疫斗爭!
《中國醫生》不僅聚焦了重症監護室直面疫情時全力以赴展開生死營救的景象,還對麻醉科、婦產科等科室在疫情中的緊張工作進行了生動刻畫,全面呈現出抗疫斗爭中的每份力量。
此外,影片還展現了全國各地援鄂醫療隊奮力支援武漢的感人事跡,而外賣小哥與臨產孕婦的角色也呈現出抗疫戰線中每個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
二、《中國醫生》演員真情流露
電影中,張涵予飾演的張競予院長,正是以金銀潭醫院原院長張定宇為原型。
為了讓自己的表演更貼近原型人物張定宇,張涵予趕到武漢跟著張定宇每天開會、查房,以一種「較真」的方式,從原型的生活狀態中去捕捉重要的細節,力爭在狀態、神態、語言、做事風格等微妙的細節中體現真實的角色原型。
袁泉飾演的重症醫院科主任文婷,也是以「武漢疫情上報第一人」、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張繼先為原型。
面對女兒想要一家團圓的願望,任文婷也只能用「對不起」來拒絕女兒。身為母親,她當然知道女兒需要她;可是身為重症醫學科主任,她也知道有更多的人需要她。
雖然飾演的這個角色語言不多,但是袁泉卻用堅毅有力的眼神和態度傳遞出醫護人員溫柔而強大的氣場,刻畫出了抗疫一線人內心的無奈與背後的犧牲,令人動容。
影片中,我們也不斷看到了人們脆弱和崩潰的一面,就算是醫護人員,他們也是人,不是神。
比如易烊千璽主演的青年醫生也有恐懼的時刻;但承認害怕,並不是懦弱,李晨飾演的援鄂醫生吳晨光,在前往疫區之前,就已經做好了隨時犧牲的准備。
三、致敬偉大的抗疫天使
當初疫情發生在武漢時,一下子成為全國人民、甚至全世界的焦點,一開始經歷的那段時光是多麼的無助。
可武漢這座英雄之城裡的人,依然在最嚴峻的情況下堅守著自己的家園,普通人認真配合閉門不出,而醫護人員化身為「逆行者」,奔赴抗疫一線。
難熬的時候,他們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在最前面,用自己的生命換我們能走出房屋、走進陽光里。
與其說,這是一部影片,不如說這就是抗疫人員疫情時期的真實經歷。
對於每一個身在武漢的親歷者來說,影片中哪怕只是一個畫面、一個鏡頭,都能夠讓那段回憶如浪潮般涌來;影片中的每一角色,也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而他們的存在,讓我們更加感受到了疫情時醫護人員的無私與勇敢。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篇5)
電影《中國醫生》深刻的詮釋了什麼是「中國精神」。國有難,操戈披甲;民有困,八方支援。在這場全球矚目的疫情防控戰役中,4萬余名醫護人員在武漢留下了一個個動人的身影,也把「英雄」二字牢牢地刻在了國人心上。一份份請戰書仍然歷歷在目,一聲聲「讓我來」依然深深地感動著所有中華兒女。他們的面孔,我們或許無法知曉,但他們悉心救治病人的每一個瞬間,他們為國為民的偉大精神,卻是那麼閃耀動人、那麼感人肺腑,值得我們永遠感懷、永遠銘記。
有一種溫暖叫中國援助,有一種傳遞叫中國精神。據統計,隨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中國政府已經宣布向82個國家和世衛組織、非盟提供對外援助,並且在援助物資上都印有「千里同好,堅於金石」「青山一道,同擔風雨」「肝膽每相照,冰壺映寒月」等美好寄語,堪稱「世界詩詞大會」。文字的背後,飽含了中國人民「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深情厚誼、彰顯了中國和世界各國共同戰「疫」的堅定決心。歷經五千年櫛風沐雨,中華民族始終傳承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精神,這是華夏兒女割不斷的共同的文化傳承,它詮釋了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中國精神,凝聚起捍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義力量,推動世界文明的巨輪劈波斬浪,奮力駛向充滿希望的明天。
這精神,始於中華五千年文明積淀的文化認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滄桑歲月凝聚的精神力量,在這片神奇的黃土地上,洋洋灑灑寫下了輝煌壯麗的華章。風雨疾來,唇亡齒寒;唇齒相依,同舟共濟。正是這種對傳統文化的普遍認同,讓「志和者,不以山河為遠」,縱然時空相隔,也要跨越山海逆行相助。在古代,文化認同藏在辛棄疾的水龍吟里,也藏在范仲淹的生死憂患里,更藏在屈原的國殤里。在今天,它又呈現在84歲高齡仍奮戰防疫一線的鍾南山院士、臉龐留下深深勒痕的「最美醫生」劉麗、身患漸凍症卻沒有休息過一天的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等人的身上。若問家國情懷為何物,我想它大抵存在於對民族文化認同的壯懷激烈里,正是這些「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英雄群像,挺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匯聚了直抵人心的時代力量。
這精神,合於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的團結奮進。危難時刻彰顯初心本色,也才能看到一個民族浮現出來的真正的強大。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以中國共產黨強大的動員能力,將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中國人民聽從國家的安排、響應國家的號召,或實施自我隔離、或積極走上前線,以高度的自律意識和較強的組織管理,將中華兒女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浩然正氣展現得勇毅恢弘。多難興邦。困難打不倒壓不垮英雄的中國人民,反而讓每一位中華兒女更加緊密地站在一起,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扛起一份份匹夫有責的擔當、完成一次次偏向虎山行的逆行,以眾志成城屹立天地間的民族自信、偉大中華堅定永向前的團結奮進,共同為抗擊疫情奉獻自己的力量。
這精神,終於世界同期盼命運相連的美好願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場戰「疫」的見證者、親歷者和戰斗者,即使不能以「最美逆行者」的血肉之軀在抗疫一線抵擋黑暗,也在用平凡工作默默書寫屬於自己的愛國篇章。「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這場戰「疫」讓我們看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偉大民族精神,它凝聚的華夏「力量」,為中華兒女披荊斬棘注入了必勝自信;這場戰「疫」讓我們見證了「山川異域、與子同袍」的逆境無私付出,它增添的華夏「色彩」,為中華民族戰勝疫情繪就了時代圖譜。追夢人的初心與使命,奮斗者的詩與遠方,是中華民族重整行裝開啟新征程的動力與源泉,中華兒女必會同與世界人民一道,在攻堅克難中抖落一路「征塵」、在同舟共濟中傳承華夏力量,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大愛」文化,傳播「大愛」智慧,讓「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世界共識,成為世界發展的歷史必然。
電影《中國醫生》觀後感心得體會(篇6)
春節,應是闔家團圓的日子,一場疫情,像一個巨石砸入我們原本平靜有序的生活,一時間,巨浪翻湧。
為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而使火神山醫院的建設者各自帶著合作夥伴趕往施工現場。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燈火通明,工地的戰士們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時光與陌生的夥伴們只能在堆滿方便麵、礦泉水、雜物的小盒房中各司其職。看著那潮濕且沾滿泥土的泡沫紙盒中已稍微冷硬的年夜飯,臉上有說不盡的疲倦,頭盔都還沒來得及脫,腳上染著土黃色的是泥,但為了工程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工,他們只能匆匆忙忙,狼吞虎咽,以最快的速度填飽飢腸咕嚕的肚子,這應該是世界上最迅速的年夜飯了。
為了和疫情賽跑,自火神山醫院開工以來,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建築工人,她們是建設者、組織者、協調者、指揮者7天建成一座醫院,速度奇跡里有她們的功勞。向你致敬,逆行者!
為了為祖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出一份力,感謝一線的戰斗者。河南退伍老兵王國輝,將自己種的九千多斤新鮮蔬菜帶領村裡人連夜拔起,年三十自駕300多公里,載著5噸多的新鮮蔬菜,不管道路的泥濘,路途的艱辛,隻身從河南沈丘趕到武漢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全部免費捐給項目部,到時已是凌晨,疲倦的他說:自己曾在武漢服役17年,武漢就是自己的第二故鄉。看到武漢人民眾志成城,攻堅克難,也想盡一份綿薄之力。王國輝駕車回到河南,並將自己隔離了起來。致敬,逆行者!
在危難中,總是有這樣善良的人來溫暖我們的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全國一線戰士們奮力前行,一方受難,八方支援,讓大家看到疫情之下的希望與陽光,讓所有人都相信,這樣的中國,一定能贏,致敬,逆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