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茶王
『壹』 茶文化傳承從家庭開始,茶文化如何融入現代人生活
近年來,茶文化熱似乎興起。去年底,央視播出了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微電影《茶王》也來為茶文化升溫。影視界的茶文化熱反映出人們對茶文化是有追求的。茶企似乎也應消費者需求進行熱熱鬧鬧的茶文化營銷,卻不得要領。茶企都喜歡打文化牌,可又往往不能利用茶文化對產品營銷帶來幫助,茶文化在消費引導上很薄弱,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茶是一種休閑文化,運用於商業的運作,自然脫離不了茶本身休閑、優雅的范疇。茶更是大眾文化,讓茶回歸生活,讓茶文化滲透到大眾生活,茶文化才有了群眾基礎。
因此,要深入挖掘茶的精髓,將其優良的品質,通過多種形式並且是以大多數人能接受的的形式,表現出來。既符合大眾的需求,又適應大眾的消費能力。
創造條件引導人們進行茶葉消費, 這才是廣大茶葉企業理應去研究的「茶文化」。讓茶成為時尚,成為工作、休閑的伴侶,讓茶文化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應該是中國茶行業未來的發展目標。
『貳』 從北京現代音樂學院畢業的藝人都有誰。
1、李誠潔
李誠潔,1985年3月6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影視演員,2005年在亞洲小姐風采大賽中獲全國十強;2009年,在尋找青春代言人節目中獲全國十強。其主要作品有《我還是軍人》、《我的功夫女友》等。
『叄』 課文怎麼融入茶文化
近年來,茶文化熱似乎興起。去年底,央視播出了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微電影《茶王》也來為茶文化升溫。影視界的茶文化熱反映出人們對茶文化是有追求的。茶企似乎也應消費者需求進行熱熱鬧鬧的茶文化營銷,卻不得要領。茶企都喜歡打文化牌,可又往往不能利用茶文化對產品營銷帶來幫助,茶文化在消費引導上很薄弱,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茶界把茶定位過高,使其成為奢侈文化。茶品質的高要求決定了好茶的商業價值很高,一般民眾少有機會品嘗到品質優良的茶。名茶、優茶的高價位使得好茶失去了良好的群眾基礎。而茶文化的傳承,自然離不開優質茶在社會的群眾基礎。如果優質茶只屬於富裕階層的生活用品、大眾階層的奢侈品,那麼茶文化的繼承發展,就失去了一定的社會基礎、物質基礎。
第二,茶界熱捧的茶文化過於藝術性,脫離生活。如今一昧推行茶藝表演,講究禪茶一味等,這些似乎和人們的生活很遙遠,未免陽春白雪,曲高和寡。
其實現代人更注重的是舒適、放鬆、時尚與健康,要的是茶帶給我們的舒適放鬆、愉悅心情以及助益健康;而不是把茶當作聖物頂禮膜拜。那麼傳統茶文化是不是應該與時俱進呢?
第三,茶文化要遵循的法則太多,不符合現代人生活方式。例如唐代喝茶要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每樣都要講究到極致。
而宋代就得分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再比方說《紅樓夢》里妙玉單泡茶的水就有梅花上的雪、舊年蠲的雨水等各種講究。天涯上有人吐槽:「中國的茶文化該改革了!咱這時代,工作忙到半夜,睡覺的功夫都不夠,再因為喝個茶有那麼多講究,還不夠麻煩的,那豈不是事與願違!」
茶是一種休閑文化,運用於商業的運作,自然脫離不了茶本身休閑、優雅的范疇。茶更是大眾文化,讓茶回歸生活,讓茶文化滲透到大眾生活,茶文化才有了群眾基礎。
因此,要深入挖掘茶的精髓,將其優良的品質,通過多種形式並且是以大多數人能接受的的形式,表現出來。既符合大眾的需求,又適應大眾的消費能力。
創造條件引導人們進行茶葉消費, 這才是廣大茶葉企業理應去研究的「茶文化」。讓茶成為時尚,成為工作、休閑的伴侶,讓茶文化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應該是中國茶行業未來的發展目標。
『肆』 陳哈妮的介紹
陳哈妮,廣東汕頭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就職於中國煤礦文工團,中國內地女演員。2013.9.28 中國首部真3D電影《白狐》1亮相全國各大院線,反一號陳哈妮飾演狐仙大姐紅蓮,成為影壇新星。並憑借主演的微電影《茶王》《茶馬古道》2在亞洲微電影節「金海棠」獎上榮獲優秀女演員獎3。
『伍』 你不可不知30部茶的影視作品
電影
➤《綠茶》
「從一杯茶預測一個人的愛情」用綠茶來算命,有這么神奇嗎?
經典台詞:在愛情的國度里永遠不要貪心,不要抱著最好的最後才出現的心態,要知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珍惜眼前人比拿青春去賭明天來的更有實際意義
➤《菊花茶》
一段直摯的友誼,一份純美的愛情,共同的偏好——喝菊花茶,讓兩位青年戀人突破重重阻礙在平凡中揚起了生活的風帆
➤《茶館》
根據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館》改編,比作品更有現實意義,對待生活,斗爭比妥協(逆來順受)有出路
➤《鬥茶》中國
通過對比的手法,展現和宣傳中國文化,劇中幾位年輕人利用自身的勇氣和才藝,充分的演繹了新一代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鬥茶》 中日
幾位年輕人,從不懂茶到愛茶再到最終戰勝自己的成長過程,在勵志中又體現了現代人對於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追求。在中國茶文化的主題背景下,展現了追求茶道文化最高境界的兩代人以及他們之間的愛恨情仇
➤《龍頂》
歸去來兮,放棄城市生活,回到農村繼續種茶,做一個真正的茶農!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夢想「」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壺王》
和茶具紫砂壺有關的電影,壺場如戰場,是十面埋伏,明槍暗箭,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壺場如情場,是剪不斷理還亂,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壺場如人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茶王》
通過大量鬥茶場面,表現從古至今鬥茶文化的技藝和精髓。講述了幾個小人物從不懂茶到愛茶再到最終戰勝自己的成長過程,在勵志中又體現了現代人對於傳統茶文化的傳承與追求......
➤《功夫·詠春》
搞笑青春少女版詠春,娛樂氣息很足,不過怎麼使用蓋碗喝茶,要仔細看
➤《赤壁(下)》
劇中展現小喬的茶服、茶具、烹茶的程式,最重要的是誰表演茶道
➤《愛有來生》
「茶涼了,我再給你續上吧」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造就了一場錯誤的相遇——一部值得細細看的愛情劇,台詞很經典
➤《茶色生香》
去年去襄陽谷城,還是懷念酒、茶、早點,山水秀麗,非常適合有機茶的種植,不過透過影片感受茶園風光的魅力吧
➤《茶約》
國內首部弘揚茶文化的微電影,講述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曠世奇戀,重現杭州上城區千年悠久茶道。以點茶、鬥茶為引子將朱熹、蔡襄兩位茶學達人的後輩命運牽連在一起,因茶相知相戀卻無緣廝守,千年後一枚青瓷碎茶盞追溯起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彷彿世間輪回般男女主人公竟出現在兩個不同的空間。
➤《尋訪千利休》
畫面太美了,每一幀都是很好的攝影作品,只有美才能讓我低頭,不分高低貴賤,每一杯茶都是如此,或許這才是茶道吧
➤《利休》
千利休曾用一首詩來解說茶道:先把水燒開,再加進茶葉,然後用適當的方式喝茶,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無所有
電視連續劇
➤《茶頌》32集
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而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將其搬上熒屏,就是為了更好地推廣茶文化,同時讓更多人知道少數民族同胞的膽識、謀略以及勇氣。
片尾曲非常好聽《風花雪月歌曲》「洱海月、蒼山雪、風花雪月在大理」
➤《茶亦有道》
南宋慶元年間的鬥茶大賽上,上屆茶王陸天一遭師弟錢萬年陷害,被薅奪參賽資格。陸氣憤不過,抑鬱而終。其子陸清遠獲濟公相助,揭穿了縣官和錢萬年勾結冤枉陸天一的醜事,自己也順利當上了茶馬司
➤《茶馬古道》23集
三個雲南家族的主人公當國家處於危難之時,放下個人恩怨,以民族大義為重,組成馬幫商隊走上茶馬古道,保證抗戰物資的運輸和內地之間的聯系
公開課
➤《茶文化與健康》(6集)
浙大王岳飛老師講解的,幽默通俗易懂,公開課里最好的,沒有之一
➤《茶葉品鑒藝術》(5集)
➤《魅力中國茶》宛曉春、夏濤(6集)
通俗易懂,作為入門科普的課程,非常適合,不過其中對於茶的作用演化編者有不同的觀點,編者認為:葯用-食用-飲用
➤《中國茶道》劉仲華,朱海燕(17集)
➤《四季問茶》朱淑儀(24集)
現場教學的上課錄播,如果你想學茶,其實課堂就是這樣子的,不信你去學
紀錄片
➤《茶、一片樹葉的故事》(6集)
畫面唯美,視覺震撼,概要介紹了中國六大茶的基本情況,當然有些情緒化
➤《茶旅天下》(共30集)
目前國內唯一一檔以茶旅為主題,集中了全國各地優秀名茶精品,集中時間分卷展示各地茶產業的發展和獨具風韻的地方茶文化
➤《茶馬古道》(8集)國產版
茶馬古道,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茶馬古道》(6集)日韓版
以獨特的視角、詳實的內容講述茶馬古道上頑強生存的民族和他們鮮為人知的生活方式,虔誠的靈魂與壯麗的景色令身心浮躁的現代人感概與敬畏,仿若置身時空的錯覺,這是一條生命之路也更是道通往天堂的聖途。當片中最後沉鬱而蒼涼的誦經聲響起的時候,你會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藏族人那種「天人合一」、「神人合一」的境界,體會到他們的虔誠,同時對生活在這兒的人產生由衷的敬意。
➤《茶葉之路》(90集)
每一集都結合當地風俗、以公路片的形式呈現,每一集15分鍾,易於理解和接受。
以「茶葉之路」的興衰為歷史線索,探尋湮沒在歷史中的中俄茶葉貿易盛況,見證中俄文化之間交流的印跡,展現中國茶文化的巨大魅力。
➤《雨前》(目前4集)
用一片樹葉,串起百味人生。一杯茗茶,品的不只是滋味、境界還有茶葉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汗水與心酸。希望大家通過《雨前》,讀懂人在草木間的「茶」字,用來自掌心的溫度溫暖我們的心靈。
電視欄目
➤天津衛視 《拾遺•保護》「茶系列」,茶話 45集
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全方位的揭示文化遺產的價值所在,以全新的視角,為您講述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蓬勃發展,感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人們充分體會到人類文明的神韻與美麗,從而喚起人們自覺地去愛護它們,喚起民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安徽衛視《國茶天下》
➤湖南衛視 「茶頻道」
,關於茶的影視作品,我在統計過程中必然會遺漏,如果您知道有關於優秀的作品信息,可以在後台留言或者聯系我(微信號:18217537915),謝謝您。
『陸』 你知道王老吉的歷史是怎樣的
一、想知道涼茶的歷史由來
涼茶的歷史悠久,公元306年,東晉道學醫葯家葛洪南來嶺南, 葛洪 由於當時瘴癘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嶺南各種溫病醫葯。
葛洪鬧檔所遺下的醫學專著以及後世嶺南溫派醫家總結勞動人民長期防治疾病過程中的豐富經驗,形成了嶺南文化底蘊深厚的涼茶,其配方、術語世代相傳。關於涼茶的歷史典故、民間傳說在嶺南和海外廣為流傳,經久不衰。
數百年來,林立於廣東、香港、澳門的涼茶鋪,形成了一條嶺南文化的獨特風景線。涼茶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使其具有持久的擴張力,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飲料都無法比擬的優勢。
歷史最早的廣東涼茶是由廣東鶴山人王澤邦於1828年(清道光八年)始創的王老吉涼茶。後來,王老吉涼茶漂洋過海,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中流行170多年,可算是清熱、解毒、美顏飲品的先驅。
涼茶還具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寶芝林」因黃飛鴻早就飲譽海內外;「王老吉」的創始人王澤邦被稱為「葯俠」 ,與慈禧太後、洪秀全、太平軍、林則徐等歷史人物及事件緊密相連;名揚中外的「李眾勝堂」葯店的著名產品保濟丸,遠銷東南亞、美國和加拿大等地。
涼茶配製技藝以家族世襲傳承下來,已有數百年歷史。「文革」中,涼茶文化雖遭到了嚴重破壞,不僅涼茶鋪關門,有關涼茶的製作器具、遺址、遺跡、史料、照片等文物也所剩無幾,但其在港、澳地區仍經久不衰。
王老吉、上清飲、健生堂、鄧老、白雲山、黃振龍、徐其修、春和堂、金葫蘆、星群、潤心堂、沙溪、李氏、清心堂、杏林春、寶慶堂、福慶堂、黃福興等18個涼茶品牌的54個配方及其所構成的涼茶文化得到了民眾的廣泛認可。
二、王老吉的品牌歷史
王澤邦於1883年辭世,後王家第三代分家,其中王恆裕遷往香港定居,繁衍後代,而留在廣東的王恆輝、王瑞恆兄弟經營的王老吉遠恆濟。
1911年,廣州王老吉遠恆濟以葫蘆招牌為記在中華民國 *** 獲准注冊。1935年廣州王老吉遠恆濟王遠珍,即王澤邦的第四代曾孫,以王老吉欖線葫蘆圖案在廣東省進行商標注冊。
1936年王遠珍再注冊了「王老吉公孫父子圖」商標,而後至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公私合營王老吉商標注冊證和特種葯品營業執照注冊人均為王遠珍。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王老吉水碗涼茶點檔又遍及廣東城鄉,凡賣油條煎餅咸香花生的地方,都有王老吉涼茶、涼茶粉出售,「王老吉」逐漸成為廣東涼茶的代名詞。
1956年公私合營,王老吉與知名度頗高的嘉寶棧、常炯堂等八家企業合組「王老吉聯合制葯廠」,繼續生產正宗王老吉涼茶等產品。1965年9月,葯廠更名為「廣州中葯九廠」。
1982年11月,「廣州中葯九廠」更名為「羊城葯廠」。並於1992年11月26日企業股份制轉組完畢,「廣州羊城葯業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1992年,羊城葯業(廣葯集團王老吉葯業公司前身)利用傳承了一百多年的涼茶配方開創性地生產出盒裝王老吉和罐裝王老吉涼茶,可謂國內最早的涼茶植物飲料,在華南市場上廣受追捧。1995年之前的罐裝王老吉一直由廣葯集團生產經營,1995年之後,廣葯集團授權鴻道集團在一定期限內生產經營紅色罐裝和紅色瓶裝王老吉,而廣葯集團則經營盒裝王老吉,盒裝王老吉已經成為利樂裝飲料的第一品牌。
1996年,廣葯集團正式成立,王老吉商標等無形資產按有關規定劃歸廣葯集團持有。2000年,廣葯集團授權許可鴻道集團在紅色罐裝涼茶飲料上使用注冊證號為626155號的「王老吉」商標,期限從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共10年。
2004年更名為「廣州王老吉葯業2005年2月,廣州葯業與香港同興葯業共同合資成立「廣州王老吉葯業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王老吉成為合資公司。2012年,以王老吉為核心的「大健康產業」計劃迎來了跨越式發展的新起點,王老吉開始在產能、葯材、提取、罐裝、包裝、運輸等方面全面布局。
5月9日,廣葯集團依法收回了紅罐紅瓶王老吉生產經營權,公布了「王老吉涼茶136發展方略」,勾勒出紅罐王老吉的發展藍圖。6月,紅罐王老吉震撼亮嘩高相;6月底,王老吉大健康與統一、銀鷺等全國多家頂級食品生產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8月,首個王老吉涼茶生產基地落戶泰州國家級中國醫葯城;9月,全球最大、最標準的涼茶樣板式生產基地暨王老吉大健康產業總部落戶南沙國亂彎尺家級新區;12月,王老吉固體涼茶、低糖涼茶、無糖涼茶三款新品,以及涼茶行業首部直飲機聯合上市。
2013年10月14日,王老吉首次觸電大屏幕,微電影《傾世之戀》在優酷播出,王老吉微電影首播就獲得了9萬多的點擊量,其中PC端的播放量也已達到60多萬次。2014年6月初,新的「廣葯版」紅罐王老吉涼茶上市。
184年來,王老吉涼茶的產品形式經歷了水碗涼茶——涼茶包——涼茶粉——涼茶飲料等載體變化,但其秘方和內涵卻得到了王老吉人真正的傳承。
三、王老吉標志是誰設計的,有過怎樣的歷史變遷
老字型大小王老吉,1828年創辦,「王老吉」為林則徐手書。
王老吉的故事,最早可回溯至1828年。這一年,廣東江門鶴山人王澤邦在廣州開設一間涼茶鋪,專營水碗涼茶。
王澤邦乳名阿吉,王老吉涼茶鋪因此得名。坊間流傳,當年林則徐微服入粵查煙,體驗到阿吉涼茶的奇妙後,派人送來一個刻有「王老吉」三個金字的大銅壺贈與王澤邦,從此,王澤邦以「王老吉」為字型大小。
隨著歷史變遷,王老吉涼茶先後分出數支,在廣州、香港、江浙等地發展。
1912年12月24日,第三代王氏後人、王貴發一脈三個兒子在家母主持下,訂立分產合約,約定各家「彼此不得侵越范圍」。
——恆裕一支,遠赴香港和海外,幾經輾轉發展成「紅罐王老吉」;恆輝一支,留守南粵省鋪,幾經起落,傳承至今「綠盒王老吉」(廣葯王老吉前身);其他各支,歷經分產、戰亂、轉讓、回購等數次沉淪,已經無跡可尋。
1938年,日軍侵入廣州,王老吉貨棧焚為平地,被迫停產。
抗戰勝利後,王老吉第四代傳人商議,重建王老吉涼茶。其中,大姊王寶鈿及丈夫胡多文分紅70%,王寶璋、王寶瑤等五兄弟共同分紅30%,在廣州靖遠路復建祖鋪,後來,祖鋪遷至珠海中路71號,並拓展兩間分店:解放路萬記王老吉、洪德路永記王老吉。
王老吉涼茶大約經歷了四個階段,最開始是原生態自煲涼茶,即涼茶鋪;第二階段,茶包,有點像中葯配方;第三階段,涼茶顆粒,用開水沖服;第四階段,就是現在的飲料形態。
四、想知道涼茶的歷史由來
涼茶的歷史悠久,公元306年,東晉道學醫葯家葛洪南來嶺南, 葛洪 由於當時瘴癘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嶺南各種溫病醫葯。葛洪所遺下的醫學專著以及後世嶺南溫派醫家總結勞動人民長期防治疾病過程中的豐富經驗,形成了嶺南文化底蘊深厚的涼茶,其配方、術語世代相傳。關於涼茶的歷史典故、民間傳說在嶺南和海外廣為流傳,經久不衰。數百年來,林立於廣東、香港、澳門的涼茶鋪,形成了一條嶺南文化的獨特風景線。涼茶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使其具有持久的擴張力,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飲料都無法比擬的優勢。
歷史最早的廣東涼茶是由廣東鶴山人王澤邦於1828年(清道光八年)始創的王老吉涼茶。後來,王老吉涼茶漂洋過海,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中流行170多年,可算是清熱、解毒、美顏飲品的先驅。
涼茶還具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寶芝林」因黃飛鴻早就飲譽海內外;「王老吉」的創始人王澤邦被稱為「葯俠」 ,與慈禧太後、洪秀全、太平軍、林則徐等歷史人物及事件緊密相連;名揚中外的「李眾勝堂」葯店的著名產品保濟丸,遠銷東南亞、美國和加拿大等地。
涼茶配製技藝以家族世襲傳承下來,已有數百年歷史。「文革」中,涼茶文化雖遭到了嚴重破壞,不僅涼茶鋪關門,有關涼茶的製作器具、遺址、遺跡、史料、照片等文物也所剩無幾,但其在港、澳地區仍經久不衰。王老吉、上清飲、健生堂、鄧老、白雲山、黃振龍、徐其修、春和堂、金葫蘆、星群、潤心堂、沙溪、李氏、清心堂、杏林春、寶慶堂、福慶堂、黃福興等18個涼茶品牌的54個配方及其所構成的涼茶文化得到了民眾的廣泛認可。
五、王老吉涼茶
涼茶是廣東、廣西地區的一種由中草葯熬制,具有清熱去濕等功效的「葯茶」。
在眾多老字型大小涼茶中,又以王老吉最為著名。王老吉涼茶發明於清道光年間,至今已有175年,被公認為涼茶始祖,有「葯茶王」之稱。
到了近代,王老吉涼茶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 20世紀50年代初由於政治原因,王老吉涼茶鋪分成兩支:一支完成公有化改造,發展為今天的王老吉葯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王老吉涼茶顆粒(國葯准字);另一支由王氏家族的後人帶到香港。
在中國大陸,王老吉的品牌歸王老吉葯業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王老吉品牌為王氏後人所注冊。 加多寶是位於東莞的一家港資公司,經王老吉葯業特許,由香港王氏後人提供配方,該公司在中國大陸地區獨家生產、經營王老吉牌罐裝涼茶(食字型大小)(俗稱「紅罐王老吉」)。
提起"王老吉"涼茶,不管是不是廣州人的,都會知道。因為它太有名氣,海內外無人不聞。
"王老吉"是誰人所創?為何有如此盛名呢?相傳這碗"廣東涼茶王"是平民草醫王澤幫所創,其名揚四海還與清代的禁煙大臣林則徐有關。 王澤幫一生嗜醫好葯,從白雲山(23。
27,0。00,0。
00%)采葯歸來,就在自己開的葯材鋪里賣葯診症,一般病人服下他的三五味葯便可病除身健。 他的醫德又好,不分貧富,不擺架子,只求為人醫病。
於是,大家都當他是自己人,慣叫他的乳名--阿吉。他年紀大了,自然就成了"王老吉"。
一年暑天,林則徐在廣東禁煙,整日奔波勞累,不幸中暑困熱、咽痛咳嗽。隨從人員請來名醫開方,服葯不見效果,病況日漸加重,上下十分焦急。
有人竟找到王老吉,葯到果然病除。於是,林則徐登門答謝,並問及姓名與所用之葯。
王老吉如實回答:"大家叫我王老吉,為你治病的是幾味不值錢的草葯。"林則徐不禁感嘆:"葯無分貴賤,不值錢的草葯,貧苦百姓更能受益。
如果能將葯煮成茶,使人隨到隨飲,有病治病,無病防病,那就更是為大眾造福無量啊。 " 王老吉聽後,若有所悟。
沒過幾天,他果然打開檔鋪,煲葯賣茶。林則徐得知,即命人送來一個大銅葫蘆壺,上面還刻上"王老吉"三個大金字。
此後,王老吉既賣涼茶,又把草葯配成葯包,方便顧客攜帶出門遠行。王老吉涼茶一傳十、十傳百,處處口碑,人人受益,直至今天,歷久不衰。
。
六、王老吉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王老吉涼茶創立於清道光年間(1828年),被公認為涼茶始祖。
採用本草植物材料配製而成,有「涼茶王」之稱。產品形式經歷了水碗涼茶——涼茶包——涼茶粉 ——涼茶飲料等載體變化。
除了紅罐王老吉、綠盒王老吉外,2012年10月份成功推出500毫升和1.5升瓶裝王老吉涼茶,2012年12月27日王老吉涼茶家族再添「吉祥三寶」:固體涼茶、低糖涼茶和無糖涼茶,開創了涼茶產品新形態。2014年12月3日,王老吉訴加多寶虛假宣傳糾紛案在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
法院判決加多寶方面停止使用含有「加多寶涼茶連續7年榮獲『中國飲料第一罐』」等用語的廣告,在指定媒體上連續七日刊登聲明以消除影響,並且賠償王老吉方面300萬元。上市公司白雲山19日發布公告稱,廣州醫葯集團、廣州王老吉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已收到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判決書。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對王老吉加多寶「配方案」做出終審判決,駁回加多寶上訴,維持原判。
七、請問有誰知道廣東涼茶的文化歷史
涼茶的歷史悠久,最早的是由鶴山人王澤邦於1828年創始的王老吉涼茶,隨著千千萬萬的「老廣」漂洋過海,涼茶也終於開始了它的五大洲之旅。1898年至1903年梁啟超赴美考察期間,曾著《新大陸游記》一書,書中有載:「西人有喜用華醫者,故業此足以至富。有所謂王老吉涼茶,在廣東貼銅錢兩文、售諸西人或五元或十元美金不等雲」便是歷史的見證。
公元306年,東晉道學醫葯家葛洪南來嶺南,由於當時瘴癘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嶺南各種溫病醫葯。葛洪所遺下的醫學專著以及後世嶺南溫派醫家總結勞動人民長期防治疾病過程中的豐富經驗,形成了嶺南文化底蘊深厚的涼茶,其配方、術語世代相傳。關於涼茶的歷史典故、民間傳說在嶺南和海外廣為流傳,經久不衰。數百年來,林立於廣東、香港、澳門的涼茶鋪,形成了一條嶺南文化的獨特風景線。
廣東涼茶
涼茶是嶺南人民根據本地的氣候、水土特性,在長期預防疾病與保健的過程中以中醫養生理論為指導,以中草葯為基礎,研製總結出的一類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飲料總稱。分析涼茶"高熱"的原因,有關專家指出,首先,涼茶無毒有效的特點十分符合現代人的消費特點。飲用涼茶是兩廣人民長期同大自然作斗爭總結而來的一種護身法寶。據有關醫葯專家介紹,涼茶涼而不寒,清熱而不傷脾胃,沒有肝腎毒性,四季皆宜,無病時可防病,有病時能治病,"秋冬防秋燥、春夏去暑濕"。
『柒』 烏撒茶的競爭力和競品
□李玉榮 葉啟偉
一
水漲茶罐辣,副茶當好茶;千年烏撒罐,一朝名天下。
一群人圍在火爐邊上,將小陶罐放在火上烤熱,放入茶葉哪雹之後不斷地抖動,使茶葉在罐內慢慢膨脹變黃;待茶香四溢時,再倒入少許沸水沖入罐內,此時只聞「嗞」的一聲,陶罐內泡沫沸涌;待泡沫散去,再加入開水煮沸,即可飲用……
這樣的場景,在烏撒大地隨處可見,它是威寧先民飲用數千年的「罐罐茶」。而今,這種名為「烏撒烤茶」的飲茶方式,成為貴州茶文化世界的靚麗風景線之一,名揚省內外。
烏撒是威寧的古稱。從「罐罐茶」到「烏撒烤茶」,是威寧茶產業、茶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結果,這「烤」字便是烏撒烤茶的靈魂。一包烏撒茶、一個小砂罐、一個小水壺、一套鉛銷茶器皿、一個電磁爐,構成了現今烏撒烤茶的全部。這是一種不同於泡茶的味道與感覺:通過「一抖、二摸、三嗅」,烤出茶葉的「精、氣、神」,一杯香高馥郁、鮮爽醇厚、湯色明亮、回味悠長的烏撒烤茶便新鮮出爐了。
這種飲茶方式,可上溯至3000年前。2005年,考古學家在威寧中水漢墓群雞公山文化遺址發掘的文物陶罐,成為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經有關專家研究發現,這些保存在貴州博物館里的古老陶器、茶罐,與威寧現今的烤茶文化有著深厚淵源。
由此可見,茶文化在威寧大地源遠流長。
如今,烏撒烤茶的「八步曲」更是文化意蘊濃厚:夜郎布陣(備具)、奢香沐火(烘罐)、鶴舞高原(烤茶)、鳳飲龍泉(注水)、草海飛雪(去沫)、落隱煨茶(煮茶)、布摩施法(分杯)、索瑪奉茶(敬茶),烏撒烤茶特有的文化魅力獨顯。
在威寧,將擁有3000多年歷史的民族民間茶——烏撒烤茶作為切入點,依託厚重的民族文化特性打造產業文化品牌、搶占市場制高點的,是創辦於2004年的威寧香爐山茶園。
「原本我是不懂茶的,但自從知道威寧歷史上曾經有個名字叫『烏撒』,我就想,為什麼不把這段文化的價值發揮出來?」烏撒烤茶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蔡定常說,烤茶是烏撒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二
烏江源頭水,香爐山上茶。
盛夏時節,走進烏撒烤茶氈帽山有機茶種植基地香爐山茶園,一塊鐫刻著「世界海拔最高茶園」的巨石赫然挺立;一條條綠色的長條嵌在山中,綠油油的茶樹在山巒間延李激帆伸,線條感豐滿而柔和;周圍綠山重嶺,漫山遍野的茶樹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更翠綠,方圓5000畝茶山綠浪翻滾。
「這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海拔的茶園之一,所生產的烏撒烤茶等產品為無污染、無公害的高山生態有機茶。」蔡定常介紹說。
「這么綠幽幽的美景,一定很適合拍電影。」2012年4月26日,參加「烏撒烤茶采風團」的30餘位作家、詩人來到這里。貴州「90後」微電影編導白嫻興奮地說,「看到這種景色,我腦海里就浮現出一幕幕生動的畫面:男女主人公在茶園間眼神的交匯、茶田裡的對歌、象徵茶葉成長周期般的青澀愛情……如果這個故事拍出來,一定很美。」
之前,由於眾多原因,香爐山茶園一度陷入發展困境。2004年,蔡定常在爐山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承包茶園後,採取「抓基地、重技改、保質量、上品牌」的發展思路,提出「抓技術上檔次、抓質量創名牌、抓基地促發展、抓營銷擴市場」的發展戰略,把產品定位於中高端市場,走「公司+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辦起香爐山茶園加工基地,於是香爐山茶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為發展壯大茶產業,在茶園成立初期,蔡定常還多次到貴州省農科院、湄潭茶業科學研究所「取經」;從浙江請來10多位種茶專家,在茶葉的土質、施肥、品種、技術等方面進行調整;每年花高薪從浙江請來一位種茶能手,對茶園的種植、管理、生產技術進行培訓。
歷經十多年發展,香爐山茶園面積不斷擴大,從當初的800畝發展到核心種植面積2000畝,輻射帶動周邊4個村6000畝茶葉發展。其中,盛產期茶林2200畝、有機茶園600畝,每年生產名優成品茶4萬余公斤,吸納固定用工40餘人、臨時用工2萬餘人。
「目前,烏撒烤茶在全國各地的經銷商已經達到500多家,分銷商遍及畢節、水城和廣州、濟南、鄭州、北京等地,有部分甚至銷往海外,年銷售額800萬余元。」蔡定常說。
據烏撒烤茶營銷辦公室負責人介紹,時下最好的香爐山手工毛尖茶每斤銷售價格可達1300元、烏撒烤茶每斤銷售價格可達900元。
三
縱觀烏撒烤茶發展取得的成績,茶文化建設、品牌化發展無疑是成功的主要原因。
2006年初,為傳承發展烏撒烤茶文化,蔡定常邀請貴州省茶科所、貴州省茶文化研究會的專家深入當地進行考察,並在認真研究威寧歷史的基礎上,將飲用烏撒烤茶與現代民族舞蹈結合起來,成功培養出一支烏撒烤茶茶藝表演隊。當年,就在多彩貴州「兩賽一會」比賽中獲得「畢節名匠」二等獎。
這些年,這支烏撒烤茶茶藝表演隊成績不俗。2011年,在中國·貴州國際綠茶博覽會茶藝大賽上斬獲金獎;2012年,在被稱為「中國茶藝表演最高舞台」的北京馬連道杯全國茶藝大賽上獲得三等獎;2015年,在中國(貴州·遵義)國際茶文化節暨茶產業博覽會上奪得金獎……
今年4月,在全國茶葉(綠茶)加工技能競賽暨「遵義紅」杯全國手工綠茶製作技能大賽上,烏撒烤茶茶業有限公司的蔡國威獲得捲曲綠茶二等獎、孫佳軍獲得三等獎、赫朝朝獲得優秀獎,該公司獲得優秀組織獎。
早在2009年,蔡定常就請人設計了烏撒烤茶標識;2010年,建立了烏撒烤茶企業標准;2013年,香爐山茶園注冊成立了烏撒烤茶有限責任公司。
由此,烏撒烤茶「烤」出了新文化、新產業。
2012年4月27日,在由貴州省第七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威寧組委會主辦,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貴州省茶文化研究會、香爐山茶園聯合承辦的「烏撒烤茶王」選拔大賽中,選手們為將烏撒烤茶的「精、氣、神」烤出來,將烤茶的「一抖、二摸、三嗅」發揮到極致,在「一個小砂罐、一個水壺、一個茶器皿」中,盡情展現了烤茶文化的神韻。
這一烤,「烤」出了烤茶王、烤茶大師、烤茶師,再次讓烏撒烤茶聲名遠揚。此舉助力烏撒烤茶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茶市場奪得了自己與眾不同的「一席之地」,使不同於「泡茶」味道的烏撒烤茶得以更好地保護與傳承。
如今,不僅烏撒烤茶聲名鵲起,企業所生產的茶產品也先後斬獲「黔綠之星——綠色消費品牌」「中國知名品牌」「中環有機茶認證」「QS認證」「貴州名特優產品」等榮譽,迅速使烏撒烤茶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這些年,烏撒烤茶「烤」出來的遠不止這些。
「烏撒烤茶,是一種生活化的飲茶方式。」作家阿諾阿布說,「在吃茶時代、煮茶時代、泡茶時代,現代人飲茶更多的是一個人在煮、泡,其他人在喝。而『烤茶』即『罐罐茶』,強調的卻是一種共享、互動的過程。它讓每一個喝茶人都可以、並且要求他們參與到烤制茶的過程中來,親自體驗茶文化的美好。這是一種真正的享受,已經完全融入生活中去。」
四
貴州省農村開發扶貧促進會副秘書長、作家、農村問題專家陳正源認為,任何產業發展都是文化的發展,文化才是推動產業最內生的力量。
一個產品走向市場必須有它的優勢,與其它茶品相比,烏撒烤茶的關鍵點就在「烤」字。「抓住了這個『烤』字,讓受眾看到這個『烤』字,比其它字眼更能抓住受眾的心。」陳正源說。
業內人士也一致認為,好的品質離不開好的器具,烏撒烤茶的味道除了與茶葉品質、烤茶時的技藝密不可分,還與茶具緊密相連。
那麼,烏撒烤茶拿什麼烤呢?答案是小米樂生產的茶罐,如今叫「烏撒茶罐」。它透氣、不透水,焙烤出的茶葉有一種豆香味,這是任何茶葉、茶具都不能比擬的。
曾經,威寧縣斗古鄉牛欄江邊小山村裡的幾十戶人家,一直靠手工製作當地群眾日常生活必需的陶器製品為生,幾乎家家有爐、戶戶冒煙。晝夜燈光閃閃、爐火熊熊,挖泥聲、舂碓聲、風箱聲不絕於耳。品種繁多、應有盡有,數量最多、最暢銷的產品就是烤茶用的茶罐。改革開放後,隨著商品經濟不斷繁榮發展,外來的銻鍋、銻壺、銻甑及林林總總的塑料生活用品,逐漸取代了原始的陶器用品,小米樂的砂鍋、砂壺、茶罐生意也每況愈下。
讓小米樂的茶罐產業起死回生的,依舊是烏撒烤茶。省去繁瑣的過往,自從「廖茶罐(陶藝傳人廖亮清)」碰上「蔡茶葉(烏撒烤茶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蔡定常)」之後,小米樂的陶罐產業又煥發生機、邁出步子,成為小米樂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成功路徑。
「據專家考證,雞公山出土的茶罐不僅外形、工藝與相距不到50公里的小米樂茶罐十分相似,用料成分也與小米樂茶罐完全相同。可見,雞公山出土的茶罐十之八九是小米樂茶罐。因為在方圓幾百里的地方,只有小米樂會做這種工藝的茶罐,也只有小米樂才有做這種茶罐的特殊泥料。」作家馬學文說。
一片茶葉、一個茶罐、一個企業,讓烏撒烤茶這種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