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方言微電影1999下
⑴ 廣東湛江電台還有雷州話節日節目嗎
我的家鄉在廣東湛江。雷州半島的紅土地上,流行著一種古老的劇種,那就是雷劇。
雷劇沒有國粹京劇、黃梅戲等劇種那麼有名,我對它卻情有獨鍾。原因有二:一是從小看雷劇,看出了感情;而是雷劇相對我來說通俗易懂,而京劇、黃梅戲聽了半天,不知所雲。
我看得最多的是普通雷劇團演出的雷劇,鄉親們稱這種劇團為「厚皮班」,意指演員臉皮厚,什麼都敢演都能演。還有一種高級雷劇團,從演員到劇團配備都較全面先進,一般在高級劇院演出或者到外地表演,所以鄉下很難欣賞到高級劇團的表演的。
但在文化落後的農村,鄉親看到雷劇便心滿意足了。他們稱看雷劇為「看戲」。每逢廟祭、節日、喜事等日子,村裡就請來戲班子,搭台唱戲三五晚。演出費用一般是村民按全村人口均攤。如果覺得該戲班子表演出色,會再加演幾晚,有時村裡有錢人或者經商的人為了祈福,自己也會出錢加演。
有請戲班子傳統的村莊都會在村中心建一個戲台。戲台呈長方體型,用沙石泥土堆砌而成。四角植四支電線柱子,用來掛坦神布幕、電線等。
太陽剛落山,偌大一個戲場子里陸陸續續來了一半人。農村人沒有先來後到的觀念,大家為了占個好位子,往往使用出很奇怪的辦法。有人早早就把桌子、椅子放在場子里,叫自家孩子看著,有的甚至把牛車駕在場內較好位置,戲演幾晚就停在那裡幾晚,坐在牛車上看戲是不錯的選擇,累了困了,就在車床里睡了。小孩子是第一批到場的。他們早早地吃了晚飯,開戲場嬉鬧。我小時侯喜歡到戲班的化妝室看演員化妝。看著女演員描眉塗唇,男演員畫大花臉黑鬍子等,覺得橋信有趣極了。天色漸晚,勞作了一天的大人們,吃完飯也來看戲了,一些外村的人也會跑來看戲的,場子里的人越來越多。一些年輕的男女或三三兩兩,或成群結伴,聚在一起。鄉下沒有什麼正式的社交場合,戲場子就成為一些渴望愛情的後生妹子的相親場所,據說效率挺高的,以戲結緣的農村男女時有發生。我很小的時候,那些要看戲的外村人還得買票,結果,戲場子四周的高地和大樹上,經常坐著不少人。近十年來大家生活好過了一點,才不那麼吝嗇,有戲出演四鄉八鄰的鄉親都可免費欣賞。
演出終於開始了,報幕人報了劇目後,台下一片寂靜。接著,銅鑼、獅子鼓、嗩吶、笛子等樂器聲音有節奏地響起,幕簾徐徐拉開。第一個角色出場,唱了一會段子,都是民間的祝詞,無非是風調雨順、多子多孫,平安幸福之類。祝詞唱完,才是真正的演戲。隨著時間的推移,劇情漸進,或催人淚下,或詼諧搞笑,或情節曲折。當然也有很沉悶的劇情,遇到這種情況,沒有耐心的人們便早早退場回去睡覺。畢竟,第二天還要到地里勞作的。
與其他劇種差不多,雷劇上演時,是分為一幕一幕的,有生旦凈末丑等角,道具、燈光、舞台、音樂、服裝、化裝、導演、場記等要一應俱全。謂之雷劇,當然是用我們家鄉的方言雷州話來演唱、對白的。雷劇劇目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宮廷戲,如樊梨花征西、薛剛反唐、程咬金瓦崗寨稱王、楊家將、穆桂英掛帥、包公斬美等據傳統說書改編的戲劇,一種是民間戲,如乞丐中狀、花好月圓、孿生子、樵夫殺妻等在雷州半島流傳已久的故事。比較常見的一種劇情是:書生家窮,赴京趕考,路遇奇事,金榜中狀,衣錦還鄉,夫妻團圓。有喜劇、悲劇和正劇,喜劇居多。所以,看到開場時主角的悲慘遭遇不必擔心,一般結局都是惡人被懲,好人好報的。
爺輩和父輩看戲看得多的人,經常看到重復的劇目,但他們仍看得有滋有味,依依不捨,也許是好戲不嫌多吧。鄉下人看戲也有講究,一看文生與正旦(人們稱男主角為文生,女主角為正旦)的才貌與嗓子;二看服裝道具是否嶄新好看齊全;三看後台(稱配樂的為後台)能否更得上劇情,鑼鼓嗩吶是否響亮;第四才是看全體演員的才貌、嗓子、配合等。
記得我小時候,喜歡看有雜子或尼婆雜(男丑角或女丑角)的戲目,因為他們的唱詞、對白和動作會很幽默好笑,讓人忘記睏乏。後來稍微大一點,那些悲慘的,甚至沉悶的也有耐心地看下去了,常常陪大人從晚上八點左右看到凌晨一兩點。有時劇情拖沓過長,我也奉陪到三四點,而與我同齡的孩子大都已經呼呼大睡了。這也許是我從小喜歡文學的緣故,雷劇是一種戲劇,當然也是一種文藝形式讓消虧,其中的文學元素也是比較多的。初中時,看到魯迅先生寫的《社戲》,頗覺親切,常常拿其中的場面跟看雷劇時比較,彷彿又回到演出雷劇時的戲場子。
關於雷劇,還有幾個讓我難忘的奇人軼事。
村裡有一老翁姓陳名榮居,現在大概已經八十好幾了,人稱居公,是一個十足的雷劇迷。四鄉八鄰只要有雷劇上演,他都不怕路途遙遠,步行而去(那時,自行車估計在中國還沒有多少輛)。據說有一次,他聽說二十里外的一村莊請來了一個口碑不錯的戲班,便在太陽還未落山的時候出發,跋山涉水尋戲而去。等他到達戲場子時,戲已經演至最後一幕了。第二天回來,他的腳都腫了,可他逢人就誇:那文生正旦的桑喉啊,真叫人過癮,那後台服裝啊,真讓人驚。總之,不虛此次遠行。
還有一件事,發生在1977年。那時,剛剛粉碎四人幫,農民們心裡那個樂呀就甭說了。生產大隊請來一戲班子,准備大大慶祝一下。可是,問題來了:沒有戲台了。戲台早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被當做資本主義象徵毀掉了。大夥好幾年沒看過戲了,心裡一急,便想出用八仙桌搭建戲台這一絕招。於是,每戶人家把八仙桌提供出來,平堆在一起終於把戲台搭好了。全大隊的村民和四鄰的鄉民紛紛前來看戲,可是戲場子的圍牆也早沒了,如何收票呢?又有人想出主意:用一隻只一人多高的谷圍(一種裝穀子的農具,用大毛竹編織而成)把戲場子圍起來,只留一個小門口收票。開始還好,後來人越來越多,谷圍都被擠歪擠破了——那時據說票價只有5分錢,可是還是有人捨不得的。最後,大隊書記決定,撤走谷圍,讓大家舒心地觀看。戲開演前,鄉親在大隊書記的帶領下,齊呼三聲:「社會主義好,共產黨好!」
這個故事是父親告訴我的,他那時還是年輕的後生,還沒認識我媽。
還有一個傳奇人物,不得不提。我們鄰縣有一個人叫黃祥榮。黃與妻子中學同窗多年,感情深厚,黃對妻子更是愛惜有加。不料,妻子忍受不了貧窮的日子,與來村裡建房的泥水匠眼來眉去,勾搭上了。最後,她竟拋夫棄子,跟泥水匠跑了。黃祥榮氣苦之下,寫了一個雷劇劇本,叫《黃祥榮苦情之歌》,從中學的友情說到情投意合而結婚,從婚後雖然樸素但甜蜜的生活說到妻子紅杏出牆,真是一把眼淚一把情,凄凄慘慘戚戚。眾多雷劇團紛紛演出這個劇目,鄉親也想從舞台上看身邊人的故事。一時間,《黃》劇劇情、唱詞、對白等老少皆知,巷陌皆聞。黃祥榮也成為雷州半島一時風頭無二的風雲人物。
最後一個故事跟我的表哥有關。
那年,表哥村裡請來了一個戲班。戲班實力雄厚,一連演出了十多晚,眾鄉親覺得他們演得精彩,不過癮,一再要求加演。那天晚上正演出著名的傳統劇目《乞丐中狀》,劇情演到一半的時候,文生突然中暑,回到休息室便暈倒了,不能繼續演出。這可急壞了團長和導演,兩人正如熱鍋上的螞蟻一樣,表哥自告奮勇,表示可以出演文生一角。表哥曾在市裡的高級雷劇學校進修過兩年,後來不知道怎麼搞的便不繼續學習了。團長無奈之下,只好讓他試試。鑼鼓聲重響,表哥化妝完畢披掛出場。他一段高音的唱詞響徹全場,把觀眾的抱怨聲都平息了下去。表哥也真夠牛的,把那文生的角色演活了,比之前那個演員有過之而無不及。特別是劇情高潮,文生與正旦一段催人淚下的對唱,深深地打動了鄉親們的心,贏得了如潮的掌聲。
更有意思的是,表哥也贏得了那正旦的芳心。原來,那正旦演員芳齡二十,尚未婚嫁。她見表哥初次登台便表現出色,才華橫溢,便在台下追求起來。表哥見那妹子姿色動人,性情溫婉,正和心意,便與她交往起來。不久,那正旦便成了我表嫂。表哥後來與表嫂聯袂出演過許多戲,前不久才宣布退休,告別劇壇。
如今,身在異鄉,我已經有四年多沒看過雷劇了。每當看到電視電影上有戲劇節目、畫面時,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那親切的雷劇,那熱鬧的場面,那淳樸的鄉親,那些跟雷劇有關的傳奇人物。
想起飾演包拯的紅黑臉一拍驚堂木,大喝一聲:「呔,那陳世美那廝給我帶上堂來!」
⑵ 雷州話在線翻譯
雷州話(Leizhou dialect )飢沖廳,即稱雷語 , 海內外雷人同胞的共同母語。
雷州話屬閩南語系一支代表方言,主要分布於國內的廣東省西南部 、廣西東南部 、以及海外的東南亞、歐美華人華僑聚集地區。
雷州話,溯其祖追其源,乃是閩南語系的一種。據有關史料記載中原漢族從秦、漢、唐、宋、元、明不同時期分成幾撥途經古蒲田暫居而後遷居於雷州半島。雷判斗州話通行范圍很廣 ,是雷州半島及周邊地區人民的日常生活使用語言。
今湛江市屬的雷州市、遂溪縣、徐聞縣、麻章區、東海島、廉江市南部、桂東南等地都通行雷州話,國內人口覆蓋800多萬,海外人口約150萬,以雷州話為基本特徵的「雷州文化」,與「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廣府文化」構成當今嶺南四大地域文化。
雷州話特徵:
雷州話有17個聲母,47個韻母,8個聲調,具有獨特的語音爛隱、詞彙、語法規范,其詞彙、讀音、語法等方面逐漸與母語、姐妹語產生了差異性變化,深化為雷州半島的地方語言。
有單音詞,復音詞,又可分為AABB式重疊,ABAB式重疊和ABB式重疊等。例如:高高廈廈(形容人或物很高),靚靚啦啦(形容人長得很漂亮),星夜星夜(用於責備某人眼光不好,太馬虎)等。
⑶ 雷州站建築工程介紹
雷州站站址在廣東省雷州市新城街道新城大道西首,郵政編碼:524200。建設於1999年,隸屬廣州鐵路(集團)公司雹漏粵海鐵路公司管轄。現為三等站。
雷州站歷史沿革
雷州站建設於1999年。
雷州站地理位置
雷州站位於廣東省雷州市新城街道新城大道西首。
粵海鐵路上行距離塘口站57公里,下行距離海安南站82公里。
雷型桐州站業務范圍
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托運。
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
雷州站列車時刻表
2016年5月15日起執行
車次 列車類型 始發站 始發時間 經過站 經過站 經過站 終點站 到達源租爛時間 到達時間 發車時間 K1167/K1170 快速 西安 14:36 雷州 第3日03:21 3:35 海口 8:00 K407 快速 長沙 20:48 雷州 第2日12:23 12:25 海口 16:50 K408 快速 海口 11:23 雷州 當天15:24 15:29 長沙 7:46 K457 快速 鄭州 10:50 雷州 第2日14:17 14:20 海口 18:45 K458 快速 海口 13:08 雷州 當天18:15 18:31 鄭州 23:13 更多關於「雷州站」等全國火車站建設規模和建築施工企業資質,可以登入中達咨詢建設通進行查詢。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⑷ 雷州話跟梨話一樣的嗎
雷州話屬於閩南方言,閩南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中南埋畝部地區、台灣的大部分、廣東潮汕、雷州半島、海南島及廣西、浙江、江蘇、江西少量地區,並不是雷州半島人民自創的。
另外,在湛江很多姓氏的族譜中,都寫著祖先來自福建莆田,大多是在唐宋時朝(特別是宋末元初逃避戰亂而來)遷來,所以雷州話的原形很可能是古代的莆田話,然後在雷州半島與當地語言交融,形成了現在的雷州話,民間又稱黎話。閩南語繫到湛江的歷史,最多也就一千多年,談不上幾千年。
關於「雷州話」是否就是「黎話」,民間也有不同說法,尤其在雷州市(海康縣)的人群與非雷州市人群中,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大多數雷州市人的看法——
一、雷州話是指「雷州府的話「,而不是現雷州市的方言。明清的雷州府包括遂溪、海康、徐聞這「三雷」地區。
二、海康人從來不稱雷州話為黎話,反而是把講白話或普通話的人稱為「黎佬」、「黎仔」或「撈仔」,「講話黎黎」是指講雷州話口音不正,「尼黎」是說口吃的人。「黎」字在雷州話里是貶義詞,指發音不正,不清晰。
三、「黎話」是白話人給雷州話人起的貶義詞。
大多數非雷州人的看法——
一、「黎話」肯定不是黎族的語言,而是閩南語系的漢語,就跟「白話」不是白族的語言一樣。
二、除海康外,遂溪、廉江、徐聞、麻章、湛江市區及茂名水東、海南部分地的人,祖祖輩輩都稱自己的母語為「黎話」。
三、雷州市是1994年由海康縣改名而成的,只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之前的方言到底稱為「海康話」、「黎話」還是「雷州話」需要向老一輩考證。
四、「黎話」不是「雷話」的誤傳,無論是白話還是閩南語系,「黎」和「雷」的發音差別較大。
五、「雷州話」是近年來的官方說法,「黎話」是自古以來的民間稱呼。
其實,廣東有多種語言的簡稱,如「白話」、「涯話」、「海話」、「黎話」等。有人說,「白話」是指普遍流行話,「涯話」是因為客家話發音「涯」字多,「海話」是住在漁船上的漁民講的話,「黎話」原本是「來話」,即「外來人口講的話」,這些說法都是不準確的,望文生義,牽強附會的。
現在很少有人知道,「黎話」在史料上曾被稱為「東話」,即「雷州半島東邊福建、潮汕一帶人講的話」。「白話」在雷州半島還被稱為「客話」,因為閩南人群遷徙時間很早,長達幾百年上千年,黎話本是半島的主流。而白話在雷州半島大規模流行,是自清朝末年開始到抗戰時期達到鼎盛,因為那時廣州和香港陷落,很多講白話的人逃難到湛江,帶來新的方言和生活方式,廣州灣那時被稱為「小香港」。
因此,這些方言的稱呼,到現在都很難說清來歷,但可以肯定地說都屬於漢語,「白話」與白族沒關系,「黎話」也與黎族沒關系。由此也可以看出,對一種方言的稱呼,歷史的淵源很重要。比如現在「黎話」在書面上被稱為「雷州話」,那麼幾百年後的人們,可能也不會知道「黎話」是什麼了,就像現在的「東話」和「客話」一樣,很少有年輕人懂得了。
其實,無論「雷州話」也好,「黎話」也好,怎樣稱呼都無所旅咐謂了。現在最擔心的是,在白話和普通話的雙重沖擊下,雷州話面臨失傳的危險。白話有香港影視作為媒介傳播,普通話更是官方強制學習的語言,雷州話雖然有字典,但是並不普及,靠我們用口語相傳,還能維持多久?
據粗略統計,湛江過去以雷州話為母語的人群達60%以上,現在講雷州話的只佔拆液純40%左右,且日常生活是「雷州普通白」三種語言混用。雷州話的傳承,已經成為一個令人憂慮的問題。
⑸ 七子之歌的資料
《七子之歌》是聞一多於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首組詩,共七首,分別是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大連)。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主題曲亦使用此組詩《七子之歌·澳門》。由於紀錄片的影響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用作主題曲。2000年代初播出的電視連續劇《鄭成功》,亦選用了此組詩《七子之歌·台灣》,作劇集之片尾曲。
《七子之歌》是中國著名學者聞一多於1925年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組詩,全文共七首,象徵被外國列強侵佔的七處中國國土,即澳門、香港島、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島、旅順大連。我們常聽的《七子之歌·澳門》,僅僅是七首之中的第一首。 《七子之歌》作於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位於法國東部。浮士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塞和約》後歸還。在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 1925年夏,聞一多從美國留學歸國。走下海輪,詩人難以抑制心頭的興奮,把西服和領帶扔進江中,急切地撲向祖國懷抱。 FeDialog 確定取消
網路首頁|登錄 新聞網頁貼吧知道MP3圖片視頻網路文庫
幫助設置 首頁自然文化地理歷史生活社會藝術人物經濟科技體育核心用戶網路合作百萬奇跡 拆分詞條 七子之歌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七子之歌》是祥穗聞一多於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首組詩,共七首,分別是告宴者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大連)。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主題曲亦使用此組詩《七子之歌·澳門》。由於紀錄片的影響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用作主題曲。2000年代初播出的電視連續劇《鄭成功》,亦選用了此組詩《七子之歌·台灣》,作劇集之片尾曲。
目錄
創作背景
作者介紹
簡介生平
詩歌原文
序字詞解釋澳門香港島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島旅順,大連
社會價值
《七子之歌·澳門》
簡介改編歌詞演繹與傳唱
《七子之歌·台灣》
歌詞演繹與傳唱
《七子之歌·廣州灣》
作品說明創作靈感歌詞
歌曲使用
名偵探柯南中創作背景
作者介紹
簡介生平
詩歌原文
序字詞解釋澳門香港島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島旅順,大連
社會價值
《七子之歌·澳門》
簡介改編歌詞演繹與傳唱
《七子之歌·台灣》
歌詞演繹與傳唱
《七子之歌·廣州灣》
作品說明創作靈感歌詞
歌曲使用
名偵探柯南中
展開 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七子之歌》是中國著名學者聞一多於1925年在美國留學期間襪薯創作的一組詩,全文共七首,象徵被外國列強侵佔的七處中國國土,即澳門、香港島、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島、旅順大連。我們常聽的《七子之歌·澳門》,僅僅是七首之中的第一首。 《七子之歌》作於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位於法國東部。浮士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塞和約》後歸還。在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 1925年夏,聞一多從美國留學歸國。走下海輪,詩人難以抑制心頭的興奮,把西服和領帶扔進江中,急切地撲向祖國懷抱。 然而,等待他的,卻是無邊的黑暗和奇恥大辱…… 放眼家國故園,山河破碎,風雨如磐,豺狼當道,列強橫行,祖國母親被瓜分割占……詩人悲憤地寫下了詩歌《發現》,並旋即在《現代評論》上發表了著名的愛國詩篇《七子之歌》。「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佔的七塊土地,澳門只是「七子」之一。祖國母親被掠去的七子分別是香港、澳門、台灣、九龍、威海衛、廣州灣和旅大(旅順、大連)。 歷史不會忘記1842年那個屈辱的8月,清朝官員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視下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 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佔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餘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 1887年,中葡簽署《友好通商條約》,在明朝中葉以「晾曬貨物」為名獲准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從此強據了「蓮花寶地」澳門。 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東海的一串珍珠」寶島台灣及琉球群島割讓日本,與她同時被割讓的還有渤海灣畔的「孿生兄弟」旅順和大連(俄羅斯帝國租借)。 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租借英國25年。 1899年,中法簽署《廣州灣租借專條》,「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廣州灣(今廣東省湛江市)被租讓給法國。 到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已在中國土地上強行開辟商埠上百處,在10多個城市劃定租界20餘處。「中華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列強的淫威下四散飄零。有一首詩代表了當時愛國志士們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盡淚下,詩人獨悲歌。聞一多目睹「國疆崩喪,積日既久」,有感於神州故土「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 激盪在詩行間的熱愛祖國、熱盼統一的濃烈情感立即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位姓吳的青年在給編輯部的信中寫道:「余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表》《陳情表》時,故未有如是之感動也。」 被列強擄去的「中華七子」,是民族罹難、國家浩劫的象徵。它表明:「國弱民受辱」、「落後就要挨打」;它警示國人:「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上下求索,譜寫了一首首恢弘壯麗的歷史詩篇。 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追求統一的意志匯成不可阻擋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1945年,中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灣的最後一任總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國政府遞交投降書,台灣從此重歸中國版圖。與此同時,廣州灣、旅順和大連也相繼回到祖國的懷抱。 祖國大地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聞一多之子說:「願父親九泉下有知,與我們同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聞一多《七子之歌·詩序》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簡介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詩人,學者。新月派代表詩人。 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省蘄水縣(今浠水縣)下巴河鎮的一個書香門第。
生平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1919年五四運動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上海)。 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同年9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 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 1922年7月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的形式典範地結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國後,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任文學院首任院長並設計校徽)、國立山東大學、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曾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長、國立山東大學文學院長。 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此後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後匯集成為《古典新義》,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鬍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 在西南聯大時期,特別是1943年以後,聞一多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領導下,積極投身於反對國民黨政權的獨裁統治、爭取人民民主的斗爭的洪流。 1944年,參加西南文化研究會,隨後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從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雲南省支部領導人的身份,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成為廣大革命青年衷心 愛戴和無比尊敬的良師益友。 在「一二.一」學生愛國運動中,聞一多始終站在廣大愛國學生一邊,指導和鼓舞他們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為「一二.一」運動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聞一多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會委員兼雲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長。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演講》,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21日,西南聯大校友會召開一多先生追悼會,朱自清出席並講了話。他一開頭便憤激地說:聞一多先生在昆明慘遭暗殺,激起全國的悲憤。這是民主主義運動的大損失,又是中國學術的大損失。
澳門大三巴牌坊前紛紛照相留念
接著,他詳細地敘說了聞一多在學術上的巨大貢獻。首先告訴人們,聞一多是中國抗戰前「唯一的愛國新詩人」,「也是創造詩的新格律的人」,「他創造自己的詩的語言,並且創造自己的散文的語言」。又詳盡地介紹聞一多對神話、《楚辭》、《周易》、《詩經》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強調聞一多在學術上的偉大功績,目的就在告訴人們國民黨反動派殘殺了一個多麼有價值的學者,摧殘了中國學術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們對敵人更大的憤恨。最後他悲憤地說: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常跟我們說要活到80歲,現在還不滿48歲,竟慘死在那卑鄙惡毒的槍下!有個學生曾瞻仰他的遺體,見他「遍身血跡,雙手抱頭,全身痙攣」。唉!他是不甘心的,我們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聞一多的全部遺著整理出版,這是對敵斗爭的一種方法。他在給學生王瑤寫信說: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憤。其遺稿擬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編成,設法付印。後編成《聞一多全集》四卷。編輯本段詩歌原文
序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詩人作《凱風》以愍之。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凱風》之七子,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國疆崩喪,積日既久,國人視之漠然。不見夫法蘭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誠所至,金石能開。」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譯文:《詩經·邶風》中記載七子的母親有外心,七個孩子就自責自己有過失,希望母親回心轉意。詩人作《凱風》的詩來憐憫,我國自尼布楚條約到旅順大連的向外國租讓,先後喪失的土地,離開了祖國的養育,受外國人的虐待,考慮他們的悲哀之情,要比《凱風》中描寫的七子還要厲害,為此,就選擇了和中華關系最親切的七塊地,各寫了一首詩歌,藉此來替他們抒發有孤獨的苦而無處告訴的感情,緬懷祖國的哀痛,也以此激勵全國人民的興奮感情。國土喪失,日子已經很久了,全國人民漠然地對待。你沒有看見法蘭西的阿爾薩斯-洛林嗎?「精誠所達到的地方,就算是金子和石頭也能開裂。」真要是這樣的話,我中華的「七子」的歸來大概就在朝夕之間了!)
字詞解釋
自怨自艾(yì):本義是悔恨自己的錯誤,自己改正。今多指自悔自恨。艾:懲治 冀以:冀(jì):希望 愍(mǐn):同「憫」 迄(qì):到 旅大:旅順、大連 臆(yì):臆測,推測 蓋:大概 因:因此 亡(wú):同「無」,沒有 亦:也 雲爾:如此而已 既:已經 精誠所至,金石能開:真誠所到達的地方,金子和石頭也能開裂。 誠如斯:誠:的確,確實 如:像 斯:這樣 其:表示推測,大概、恐怕 一詞多義 以 1、冀以:來,用來 2、以抒其孤苦:用來 3、亦以勵國人:用來
澳門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qiǎng)褓(bǎo)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lǔ)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註:聞一多原文使用的是「媽港」,到1999年中央電視台編配歌曲《七子之歌·澳門》時,將歌詞中的「媽港」改為「MACAU」,便於理解)
香港島
我好比鳳闕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份雖微,地位險要。
香港島&新界租借地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dàn)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台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水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威海衛
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的海, 這邊岸上原有聖人的丘陵在。 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 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 我背後葬的盡是聖人的遺骸!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廣州灣
(即今天的廣東省湛江港,不是廣州) 東海(島)和硇(náo)洲(島)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
'法國強租'廣州灣'(今湛江市)的租借地圖'
你為什麼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髁(ke)。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九龍島
我的胞兄香港在訴他的苦痛, 母親呀,可記得你的幼女九龍? 自從我下嫁給那鎮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淚濤洶涌! 母親,我天天數著歸寧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變作一場空夢。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旅順,大連
我們是旅順,大連,孿(luán)生的兄弟。
旅順大連租借地
我們的命運應該如何的比擬? 兩個強鄰將我來回的蹴(cù)蹋, 我們是暴徒腳下的兩團爛泥。 母親,歸期到了,快領我們回來。 你不知道兒們如何的想念你! 母親!我們要回來,母親!編輯本段社會價值
「中華七子」命運的歷史性轉折發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在這塊曾被八國聯軍燒殺擄掠的土地上,毛澤東向世界庄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徹底結束了中國近代史上一幕幕慘痛的悲劇。 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國宣布實行改革開放,國力蒸蒸日上。強盛的社會主義中國躍起在東方的地平線上,實現祖國統一的呼聲響遏行雲。 「不能將殖民主義的尾巴拖到下個世紀。」中國共產黨人代表中華民族喊出了洗雪恥辱的最強音! 1982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撒切爾夫人時明確表示,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 鄧小平指出:「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願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統一的。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看只有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維多利亞灣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世矚目的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隆重舉行。6月30日23點59分,英國藍底米字國旗和繪有皇冠獅子米字圖案的英治港旗緩緩降落,一個半世紀的英國殖民統治宣告結束;7月1日零時零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聲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和盛開著紫荊花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徐徐升起,中國從此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交接儀式後,查爾斯王子和剛剛去職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將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駛離香港。輪船起錨處,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陸香港的地點。 兩年之後,中華民族以又一個洗雪恥辱的時刻迎接新世紀的到來。1999年12月19日夜,澳門文化中心花園館內燈火通明。23時58分,綠色的葡萄牙國旗和澳門市政廳旗像帆一樣滑落,20日零時零分,五星紅旗和綠色帶有蓮花圖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准時升起。中葡兩國政府在這一刻完成了澳門政權的交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在澳門回歸之夜,聞一多先生的子孫四代共20多人團聚在北京門頭溝的家中,舉行家祭,慶賀澳門回歸祖國。家中對聯高懸:「百年誕辰紅燭燃遍舉酒慰英靈,九九歸一死水微瀾昂首新世紀」,橫批「澳門回家」。 聞一多之子聞立雕說:「父親期盼骨肉團聚的夙願終於實現了。願父親九泉下有知,與我們同樂。」 新世紀夢想:祖國的完全統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編輯本段《七子之歌·澳門》
簡介
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中那首樸素真摯、深刻感人的主題歌,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大家聽了這首歌後不禁潸然淚下,並把它看作迎接澳門回歸的「主題曲」。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首歌的歌詞並非為澳門回歸而寫的新作,它是八十多年前一首題為《七子之歌》的組詩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清華大學已故教授、著名的愛國學者和詩人聞一多。 紀錄片《澳門歲月》主題曲《七子之歌》改編自組詩中的《七子之歌·澳門》。由於紀錄片的影響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用作主題曲。 改編版的歌詞突出的特點就是把聞一多原文中的「媽港」改為「MACAU」。最初由澳門小朋友容韻琳演唱。
改編歌詞
合: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容韻琳: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合: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合: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我要回來,母親!母親! 容: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要回來,回來。 合:母親!母親!
演繹與傳唱
1925年,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寫下組詩《七子之歌》,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此詩一問世就引起了海內外華人的強烈共鳴。詩人自己未曾預見的是,70多年後,《七子之歌·澳門》由著名音樂製作人李海鷹譜成歌曲,在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時廣為傳唱,令每一個憧憬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中華兒女激情難抑。 由於這篇組詩不在聞一多的兩部著名詩集《紅燭》、《死水》之中,也沒有收入《聞一多全集》,因此,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它並不為人們所熟悉。直到1997年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的活動中,有人提起了這組作於七十多年前的詩篇。當年4月出版的《清華校友通訊》曾刊登1947級校友施鞏秋題為《重溫七子歌思念聞一多》的文章。隨著澳門回歸祖國日子的臨近,第一節就詩詠澳門的《七子之歌》更加引起人們的注意。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委會正式成立後,本報於1998年5月15日在文藝副刊「水木清華」上刊登了《七子之歌》的《香港》、《九龍》、《澳門》、《台灣》四節。 1998年初,大型電視片《澳門歲月》的總編導在一次偶然翻閱聞一多詩集時,也發現了《七子之歌》,即請祖籍廣東中山的作曲家李海鷹為之譜曲。李海鷹一遍遍地吟誦聞一多的詩句,流著淚在一夜之間完成了曲子,他將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並從配器上也有意貼近聞一多生活的年代。編導又選中澳門培正中學小學部年僅七歲半的容韻琳小朋友擔任領唱,她以夾帶著濃重澳門鄉音的普通話演唱,與曲調設計渾然一體。後來,《澳門歲月》的總編導感慨地說:「主題歌詞選用聞一多的詩是我們成功的首要因素和關鍵。」 由於紀錄片的影響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用作主題曲。 1999年,容韻琳在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上獻唱《七子之歌》而備受注目。此後容韻琳經常出席不同的活動獻唱。編輯本段《七子之歌·台灣》
較為知名的《七子之歌·台灣》有2個版本,一個是電視劇《鄭成功》片尾曲(香港演員陳庭威飾演鄭成功);一個是2006年湖北宜昌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宜都市音協主席袁忠宜譜曲的版本。2個版本均採用聞一多的《七子之歌·台灣》作為歌詞。此外,還存在其他改編版本。
歌詞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水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演繹與傳唱
本世紀初播出的電視連續劇《鄭成功》,亦選用了此組詩《七子之歌·台灣》,作劇集之片尾曲。在該版本電視劇中,香港陳庭威飾演鄭成功。 2006年,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湖北宜昌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宜都市音協主席袁忠宜在紀念台灣光復60周年大型文藝晚會上聽到首次搬上舞台的詩朗誦《七子之歌·台灣》,一種前所未有的創作沖動油然而生[1]。《七子之歌·台灣》先由宜都地方歌手試唱。9月12日,香港雍哲明星娛樂事業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丁雍哲聯系袁忠宜,表示願意推薦台灣著名歌手羅大佑演繹,以更好地為世人所傳唱。 聞一多研究專家、曾任民盟浠水支部主委的陳玉能對此激動不已:「《七子之歌》留下了帝國主義侵華的鐵證,也為中華民族復興留下了一支進行曲。家鄉人民早就期待著高歌猛進的這一天了,這將極大告慰先生在天之靈」。 據了解,浠水縣聞一多紀念館已表示,將對《七子之歌·台灣》曲譜原件永久性收藏。此前,福建廈門老年藝術團已索取曲譜,准備在今年紀念台灣光復活動中演唱。 2007年9月,新華網、人民網、CCTV網、中國台灣網、新浪、搜狐、網易、湖北人民政府、湖北日報、天府熱線等等各大媒體紛紛以「聞一多《七子之歌·台灣》被譜曲傳唱 引起共鳴」;「楚人詩 楚人曲 震撼中華兒女心 聞一多《七子之歌·台灣》被譜曲傳唱」等為題,介紹了《七子之歌·台灣》譜曲傳唱一事。台灣的《中央日報》也刊載此消息。編輯本段《七子之歌·廣州灣》
湛江維多爾天主教堂(霞山天主教堂)
作品說明
1925年3月,我國現代著名詩人和學者聞一多先生寫下了名篇《七子之歌》,其中第五章是「廣州灣」。詩歌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 廣州灣 九龍 旅順大連等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母親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的詛咒。
創作靈感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正面)
挖掘《七子之歌》文化遺產資源,是2009年3月廣東湛江市霞山區政協例會提案題中之義。這首為《七子之歌》中的「廣州灣」一章譜曲,是在廣州灣艇仔歌原有曲調基礎上新創,從而形成現代式的廣州灣民歌,可用普通話或雷州方言演唱。力求較好表現其濃烈愛國思鄉之情,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本土藝術形式。
歌詞
——聞一多詩《七子之歌》之五 (廣州灣民歌) 策劃及作曲:葉文健 編配及錄制:曾建彪 演唱:王 珺 監制:霞山文聯 東海和硇州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麼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踝。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編輯本段歌曲使用
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主題曲亦使用此組詩——「七子之歌·澳門」。由於紀錄片的影響力,故而在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用作主題曲。 另在2000年代初播出的電視連續劇《鄭成功》,亦選用了此組詩——「七子之歌·台灣」,作劇集之片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