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卡電腦上小電影
『壹』 羅蘭拍的哪些電影
索菲婭·羅蘭是久負盛名的義大利紅星,索菲亞·羅蘭16歲時,她的美麗就迷住了從十幾歲到幾十歲的男人,等她到了六十幾歲時,她的風采依 舊,仍然是許多人心中的女神。1999年末,她在「世界千禧美人」評選中榮獲第一名。
在1999年的奧斯卡頒獎晚會上,索菲亞·羅蘭給羅 伯托·貝貝尼頒發最佳外語片獎時,羅伯托由衷地說道:「與你的美麗相比,奧斯卡簡直算不了什麼。」6月初,美國設計師協會也給她頒發了奧 斯卡之夜魅力大獎。
索菲亞的美在人們心中是永恆的。誰又能想到她幼時因瘦小被人稱為「牙簽菲亞」呢?索菲亞1934年9月20日出生於 羅馬,不幸的是,她是個私生女。在天主教教規中,私生子女是非常嚴重的罪孽,母親羅米爾達·維拉尼承受著來自鄰里以至整個社會的歧視, 堅持對女兒的撫育。身為私生女,索菲亞非常孤獨。每當此時,她最喜歡一個人躲進電影院,買一張通票,一看就是一天,沉浸在電影的世界 中。
在她14歲時,那不勒斯舉辦了一次選美比賽。索菲亞·羅蘭虛報年齡參加了比賽,並獲得了「海洋公主」的稱號。大受鼓舞的索菲亞 經母親同意到那不勒斯戲劇學校接受了正規的戲劇教育。一年後,索菲亞在美國《向何處去》劇中當上了群眾演員。此後她索性退了學,留在 羅馬發展。剛開始,她費盡周折只拍攝了幾部廣告片,做做模特兒。1950年,索菲亞偶然參加了由一家露天夜總會舉辦的羅馬小姐評選,獲得 了第二名。這使她引起了著名製片人卡洛·龐蒂的注意。他幫助索菲亞開始在電影界的發展。最初,索菲亞只是扮演一些小配角,卻常常演得很 有風采,甚至蓋過了女主角。卡洛對她的表演非常滿意,認為她很有潛力,決心送她到羅馬的電影實驗班中心去學習表演。這為索菲亞的日後 表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索菲亞的成功是在1953年,那年她主演的《阿依達》轟動了義大利影壇。卡洛這樣稱贊她:「索菲亞充滿活力 和纖細的神經,具有在學校無法學到的那種韻律感。她不是明星,是藝術家。」隨後,索菲亞拍攝的巨片《河女》在美國的發行又大獲成功。好 萊塢大導演斯丹尼·克蘭瑪欣賞過此片後,以20萬美元的片酬邀請索菲亞到好萊塢主演《氣壯山河》。從此,索菲亞·羅蘭開始走向世界影壇。 在好萊塢的發展非常順利,與加利·格蘭特等大明星合作的影片,從口碑和票房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這時的索菲亞還只停留在一名賣 座演員的階段,她的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剛好作家莫拉維亞寫了一篇控訴戰爭的小說《戰地兩女人》,問世後受到矚目,成為暢銷書。 卡洛看過後也被吸引,買下此書的電影版權,並請來德·西卡當導演。德·西卡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導演的《擦鞋童》 、《偷自行車的人》和《昨天、今天和明天》曾三次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根據《戰地兩女人》改編的《兩個女人》講述了二戰期間在意大 利南部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的生活。索菲亞把扮演母親當成一次考驗,用她的話說:「我過去一直扮演淺薄的角色,這次扮演一位有13歲女兒的 母親,我必須下一番功夫。」德·西卡啟發她說:「你是經歷過這種生活的,你對這一切都很熟悉。如果你能變成這個女人,不去考慮你的外表, 不強制你的感情,讓一切都自然融入這個人物,我確信這將是你畢生最成功的角色。」索菲亞回憶起戰爭年代的殘酷,母親擔驚受怕保護女兒的 情景。這些經歷,幫助她出色地塑了母親的形象。影片一經推出反響極大,索菲亞的表演也受到一致好評,並入選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當 時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從未授予外語片中的外國女演員。因此,索菲亞並沒有抱什麼希望,甚至在頒獎之夜她還在羅馬的公寓中。當電話中傳 來這個好消息時,她激動得不知說什麼才好。
索菲亞事業上的成功,與兩個人是分不開的。一個是德·西卡,兩人合作長達26年之久, 拍攝的《兩個女人》、《昨天、今天和明天》、《義大利式的結婚》、《向日葵》等許多片子都享有世界盛譽。另一個就是卡洛·龐蒂。他比索 菲亞大整整21歲,但他們的關系是既是父親與女兒、又是男人與女人、還是製片人與演員,復雜而又微妙。卡洛離婚後,與羅蘭終成眷屬。
現在索菲亞電影拍得少多了。她平時像普通婦女一樣做家務 、下廚房,還出版了一本義大利菜譜,十分暢銷。當被問及什麼是幸福時,她說:「我認為,幸福就是同我的孩子們在一起。在他們身邊我歡笑 ,我活躍,我爭論,我滿意極了……這便是美妙的人生!」
以上為引用
http://..com/question/13218700.html?si=1
『貳』 最好看的三部小眾電影義大利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此片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開場之作,也宣布了新現實主義的真正問世。此片也斬獲1946年第一屆嘎納電影節的金棕櫚大獎。
在美國好萊塢早已出名的英格麗·褒曼見到本片後,竟不管不顧自身是有老公的女人與在觀眾們心中漂亮純潔的形象,主動追求羅西里尼,最後兩人突破多重阻攔(包含和原先的另一半離異),開始了一段罕世感情。
《偷自行車的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經典作品,是世界電影史上十大永恆的電影之一。導演德·西卡將自身的攝像機指向了大家真正的存活情況;
革除了以前影片掩蓋實際的風格,對新的現實情況不會再逃避,乃至是冷靜下來的揭開。德·西卡一生得獎成千上萬,不但開辟了新現實主義風格,同時也影響到了包含法國新浪潮以內的眾多導演。
《甜蜜的生活》:此片講敘了三流記者馬魯吉羅繁忙於個人交往場地以致於沒法體驗到真心實意與信賴,他親眼目睹了天主義的蒙騙和歪曲,淪落於正所謂的「甜蜜生活」當中。
『叄』 要電影。有張力的。沒看過的。就給分。至少說十部。
1《上帝之城》——真正的血腥,巴西的愛與恨
2《搏擊俱樂部》——巧妙的結尾
3《美國麗人》——隨風飄揚的塑料袋
4《穆赫蘭道》——一開始就騙了你
5《戲夢巴黎》——我只能高呼「我們是一夥的」
6《震撼性教育》——看了我也很震撼
7《記憶碎片》——挺有張力的
8《夢之安魂曲》——看的我虛無縹緲的
9《我愛菲利普莫里斯》——別樣的越獄,別樣的愛情,別樣的傳奇
10《嫌疑犯X的獻身》——很曲折的故事,很曲折的愛情,絕對值得一看
11《碧海藍天》——經典的片子,一個人的碧海藍天
12《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少年情懷+美女坎坷,看到最後都不忍心了啊
13《21克》——21克,人死後靈魂的重量。
14《禁閉島》——千萬別被萊昂給騙了
15《無姓之人》——選擇,其實沒的選
16《末代獨裁》——烏干達上的罪惡
17《露西亞的情人》——真實,夢境?
18《成為簡奧斯汀》——愛情,有時候一次就夠了
19《贖罪》——在時代面前沒有人是罪人
20《Boy A》——完美的瑕疵,人可以忘記過去,但過去沒有忘記你。
21《你媽媽也是》——無敵的青春,讓人羨慕至極。
22《深藍即使黑》——可以感嘆命運的不公,但也讓人越發體會人性的堅強。
23《鋼琴教師》——看第一次時,讓人非常不適,只能驚嘆他人的控制會讓人變得不堪。
24《鋼琴課》——愛不需要語言。
25《海上鋼琴師》——1900的傳奇人生。
26《月球》——看到我都呆了,驚嘆男主角的演技。
27《朗讀者》——感動,感嘆,感激。
28《英國病人》——在錯誤的時間里,遇到了對的人。
29《活色生香》——很久以前看的,但現在想起時還是意猶未盡。
30《回歸》——巧妙的故事,是愛的回歸。
31《羅拉快跑》——相當有意思的拍攝手法,不過我更愛羅拉那一頭艷麗的紅發。
32《情人》——看了原著才看的電影,只能說梁家輝演的真的很有韻味。
33《香水》——也是看了原著才看的電影,看後對男主角製造人體香水的技藝驚嘆,不過男主角實在是有些命途多舛。
34《一枝梨花壓海棠》或《洛麗塔》——還是看了小說才看的電影,雖沒有了新鮮感,但如果沒看原著的話,應該不錯,女主角將那種蘿莉的感覺演的很到位。
35《沉默的羔羊》三部曲加前傳——看的我心驚肉跳,絕對符合你的要求。
不知道你喜歡什麼類型的,所以寫了很多,有愛情,懸疑,劇情,文藝,戰爭等等。雖然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不過我都看過,呵呵,希望你看後喜歡。
『肆』 有關機器人的電影有哪些
國產的:
《機器俠》是善惡機器人之間的斗爭,講述的是一位警察和自己的機器人搭檔一起追捕一個因為程序出現偏差而四處作惡的機器人的故事,其中兩個機器人之間的大戰,被稱為中國版的《變形金剛》。這部電影還是吳京出演的一部電影,其中有一個吳京生吞導彈的片段,真是讓人唏噓。
美國的:
變形金剛系列(打架的大片)
終結者系列(打仗的大片)
黑客帝國系列(進入機器世界的大片)
機器人總動員(溫馨的機器人)
機器姬(考驗人性的機器人)
機器管家(一個放棄永生的機器人)
機器戰警(機器警察)
我,機器人!(機器人叛變啦,只有一個還是好的)
機器人與弗蘭克(老人與機器人)
機器人老爸(家庭機器人)
『伍』 維托里奧·德·西卡的主要作品
《偷自行車的人》
1948年的《偷自行車的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代表作,也是維托里奧享譽最隆的一部電影。故事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羅馬,在百廢待興之際,男主角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張貼海報的工作,不料第一天上班便被人偷了他工作上必須的自行車,於是跟他的小孩子到處找車,最後無可奈何地下手偷了別人的自行車,卻被逮個正著。本片是對戰後義大利勞工階級生活的深入研究,體現出一種自然風格。非職業演員的兩父子演得十分生活化,好些場面令人感動得無話可說。除了節奏稍慢之外,本片在半個世紀之後欣賞仍然受得住考驗。
《米蘭的奇跡》
獲第四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棄兒豆豆多虧老婆婆羅洛塔收留了他。羅洛塔死後,豆豆只得到米蘭城外貧民窟住。不料當地發現了油礦,富人打算收回土地開採石油,而將所有窮人趕走。窮人合力抵抗無效,已經仙逝的羅洛塔趕緊派了一隻「魔鴿」前來搭救。「魔鴿」可以聽任差遣,幫助窮人如願以償,不幸的是「捕獵天使」卻抓走了「魔鴿」,於是窮人又陷入了困境。好在最後羅洛塔尋回「魔鴿」,讓它載負所有窮人一同飛往幸福的樂土……。本片在新寫實意義以外還加進了幻想、遐思和寓言。
《溫別爾托·D》(又譯:風燭淚)
義大利影史具有代表性的影片,也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代表作之一。故事發生在50年代初,當時的義大利尚未從戰後的貧困中復甦。沒有子女的溫培爾托·德從他當了幾十年公務員的市政當局退休了。微薄的養老金使他的生活非常艱辛,他參加了領養老金的老人們舉行的示威遊行,被軍警驅散。他付不起房租,幾乎被女房東趕出大門,但女房東的小女傭對他的同情使他感到人間尚有溫暖存在。然而生活是無情的,在金錢統治的社會里,要有錢才能生活,身無分文的他最終淪落到上街乞討的地步。對生活絕望的他想甩掉他心愛的小狗,然後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小狗卻又找到了他,像平時一樣依偎在他身上,這又使他看到了生命中仍存的一絲光亮。
《終站》
講述的是,來到羅馬車站的美國婦人瑪麗·霍布斯,坐上前往巴黎的火車,但她一直坐立不安,此時喬班尼走了過來,勸她不要走,她有所心動,決定乘下一班車走。他們二人是在義大利的一個偶然機會認識的,二人過了幾天相愛的日子,但瑪麗執意要走,使喬班尼非常生氣,打了她一個耳光後快速地溜走了。再度在月台上看見瑪麗的喬班尼,跨過正有火車開過來的軌道來到她的身旁,於是二人相擁走到了陰暗角落親熱,被警察抓到。而很有人情味的警察放了他們,第二班前往巴黎的火車進入月台,瑪麗上了車,喬班尼跳上車相送。在下來時,失足跌倒,而瑪莉睜大眼睛顯得擔心不已。列車開走了,喬班尼失落地在月台上走著。本片的故事情節、背景完全是真實的,是純粹寫實性的電影。
《昨天,今天,明天》
一部群星喜劇戲,它可以分為三部。第一部講述的是,一個在黑市裡專門賣外國香煙的女人從未嘗過鐵窗的滋味,因為當時法律規定不逮捕懷孕的婦女和產後六個月的婦女。所以在產後,就催丈夫做愛,因此逃過了入獄的命運,不過最後因懷孕失敗還是走進了監獄。第二部講述一位富婆迷戀比她年輕的作家,二人一次開著高級轎車兜風,因二人親熱而導致撞車,富婆頓覺索然無味,遂攔車揚長而去。第三部講述一位高級妓女與一位神學院的學生相戀,妓女擺脫了恩客的糾纏,但經不住神學院學生的老父母懇求而不得不與學生分手。學生走後,其恩客仍被打入冷宮。本片分別以三個都市的風格為代表,充分地刻畫出義大利人的氣質,男女主角都有精湛的演出。
《義大利式的結婚》
由義大利頭號女影星索菲亞·羅蘭主演。費魯米娜在一次空襲時認識了救她的有婦之夫多米尼科,但費魯米娜為了愛情而與他同居,並希望有朝一日能和多米尼科結婚。為了他,她拒絕了很多人的求婚,還為他生了一個小孩。誰知二十五年過後,多米尼科的老婆死去,他卻不願和費魯米娜結婚。直到知道真相後,多米尼科才感覺到費魯米娜對他是多麼重要。最後,他們在三個孩子的簇擁下高高興興地舉行了婚禮。本片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喜劇片,波瀾起伏的喜劇沖突、幽默的對話和演員的精彩表演也為本片增添了異彩。
《向日葵》
1970年的《向日葵》是導演的從俗之作。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義大利男子應征入伍,從此音訊全無,他的愛人一直等待著他的歸來。戰爭結束後,他的愛人不遠千里到蘇聯去找他,當她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他的時候,發現他已經和一名蘇聯女子同居了。本片在內容上流於一般言情片的老套,不過在敘事手法上仍維持相當高雅的格調。此片部分外景在莫斯科實地拍攝。
《費尼茲花園》
特意選擇從社會開始反對猶太人到猶太人即將走進集體毀滅的集中營之間的一段生活,而選擇的對象也是猶太富有人家的青年,雖然沒有直接描述他們的結局,但給人的印象卻是陽光燦爛與陰雲密布並存,青春活力與死亡陰影同行,給觀眾帶來的震撼卻比大部分哭哭啼啼的戰爭電影和集中營電影來得更強烈。
『陸』 <高分>求一些小眾電影
《小淘氣尼古拉》法國 漫畫改編,影片中的小孩很可愛
《女王》劇情
《歌劇魅影》音樂,劇情
《小公主》95版,名著改編
《靈異第六感》懸疑
《謊言的誕生》喜劇,劇情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劇情,感人,小說改編
《紫日》劇情
《秘密花園》劇情,名著改編
《蒙古王》中俄合拍,
《菲比夢游奇境》劇情,有些人覺得沉悶,個人喜歡
《漲潮海岸》劇情
《窈窕淑女》奧黛麗赫本主演,老電影
————喜歡的不太出名的動畫:
《浪漫鼠佩德羅》
《霍頓與無名氏》
《籬笆牆外》
《星銀島》
《極地特快》
《奇妙仙子》
《小叮當與失去的寶藏》
『柒』 細數電影界的現實主義大師,張藝謀只排第八
前段時間看了杜甫的一個專題片,算是真正明白為什麼他可以被稱為「詩聖」,他的詩憑什麼可以成為「詩史」?
因為他的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文學除了文學本身的高度之外,攜帶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更是影響了無數後來者。
電影亦然。
有這么一些導演,他們更願意把鏡頭對准現實,對准底層人物,樂此不疲地拍著專屬普通人的電影。
要想了解美國的種族問題,斯派克·李的電影一定要看。
斯派克·李的電影不像《綠皮書》那樣散發著一股濃濃的雞湯味,他的電影簡直可以用臟亂差來形容。
不要誤會,臟亂差指的是電影里的環境,而不是電影的質量。
斯派克·李從來不避諱黑人的丑與惡。
作為一名黑人導演,他很清楚黑人的性格、受教育程度以及所處的環境。
於是在他的電影里,黑人張揚跋扈、游手好閑、惹是生非。
有人看完他的電影對黑人的態度進一步惡化,但凡事不應該只看錶面。
斯派克·李的電影看似反映的是美國的種族主義,其實,從更深處來講,電影講的是美國的階級對立。
我把美國的黑人比作中國的農村人。
「窮山惡水出刁民」,這是一種現象,那造成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窮山惡水」代表的是什麼?是物質基礎差。
當物質基礎尚且沒有得到保障時,又怎麼能夠「知禮節」呢?
所以說,我們應該講的是「為什麼窮山惡水出刁民」,而不是一味地強調「窮山惡水出刁民」。
達內兄弟是電影界赫赫有名的兄弟搭檔導演, 這倆人分別是讓-皮埃爾·達內和呂克·達內。
達內兄弟曾經兩次獲得金棕櫚大獎,一次是1999年的《羅塞塔》,另外一次是2005年的《孩子》。
我們可以把他們和同樣獲得兩次金棕櫚的肯·洛奇做個比較。
達內兄弟在拍攝手法上和肯·洛奇很接近,比如鏡頭跟拍、近乎紀錄片式的攝影風格,但電影的主題卻是大相徑庭。
肯·洛奇是典型的左派導演,他對於當權者的態度是控訴,對於底層人民是同情。
這哥倆沒有肯·洛奇如此激進。
他們更注重探究人物的內心。
也許他曾經是一個「壞人」,但在之後的經歷中不斷成長,最後變成一個「好人」。
亦或者,電影開始和中間都有著激烈的沖突,可到電影的結尾,這個沖突由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正因如此, 他們的電影鮮有以悲劇收場。
無論是曾經拿下金棕櫚的《孩子》,還是最近的一部《年輕的阿邁德》都是如此。
張藝謀的新作《一秒鍾》正在熱映。
上映前大概對電影有個預測,「上限《山楂樹》」,果不其然猜對了。
作為一部有 歷史 紀實意義的電影,既沒有對 社會 現實的反映,又對人物性格刻畫不深,不可謂不失敗。
但話又說回來,這個責任不能全部歸咎於張藝謀,再想看到國師八九十年代的輝煌著實不大可能,其實何止他,我們所有人都回不到那個年代了(畢竟時光不會倒流)。
那個年代的張藝謀確實是中國電影的脊樑。
張藝謀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他沒有留洋的背景,他拍中國人的故事,說他是最了解中國鄉土的電影導演,一點兒都不為過。
張藝謀的電影里,我最喜歡的有三部 《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和《秋菊打官司》 。
這三部電影,無一例外都是現實主義的佳作。
三部電影都在控訴,控訴封建禮教、控訴傳統家族、控訴現代官場。
於我而言,這三部電影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菊豆》中的「擋棺材」。
楊金山去世後,菊豆和天青要為他「擋棺材」 ,而且要擋四十九回,別說他倆人日夜盼著這人去死,就算真是孝子賢孫,擋四十九回也多過了頭!完全撕碎了封建傳統虛偽的面具!
時至今日,這種現實意義依舊對人有警醒作用。
台灣電影史上有兩個著名的導演,一個是侯孝賢,一個是楊德昌。
侯孝賢喜歡拍往事,楊德昌則熱衷拍現在。
要想了解八九十年代的台灣,不用親身經歷(你也沒法經歷),可以去看看楊德昌的電影。
我一直覺得 那個時候的台北很像今天的北上廣 ,經濟高速發展,可人與人之間呢?
利益至上,甚至是父子親人之間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信,可以去看看《獨立時代》,裡面有一段「醫鬧」,簡直就是今日的預言。
《一一》作為楊德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裡面的東方人生哲學對於當下的我們依舊有警示意義。
《麻將》里的四個「好哥們」,一起住,一起吃,甚至連女朋友都能一起分享,可大難臨頭各自飛。
我將楊德昌的電影比作手術刀,刀刀見血,他把 社會 當作病人,自己就是醫生,醫病即醫人。
要想了解台灣的過去,侯孝賢的電影不得不看,要想了解台灣的當下以及未來,我推薦你去看楊德昌。
在今年的金馬獎上,一眾「徒子徒孫」向侯孝賢獻獎,當然這是侯導應得的。
但在天堂也有一位與侯導並駕齊驅的大師,我們更不能忘記。
和達內兄弟一樣,肯·洛奇是雙金棕櫚俱樂部的成員。
我對於肯·洛奇有多熱愛呢?我曾經專門為他寫過一篇文章。
肯·洛奇何許人也?一個只為窮人拍電影的導演,一個左派導演。
他電影的主角基本上都是單親媽媽、沒人管教的孩子、酗酒的下崗職工、小混混、外來移民等等,而他所控訴的對象就是「冷酷無情」的資本主義政府。
因為肯·洛奇總是向國際展示英國的黑暗面,他也沒少受英國保守勢力的攻擊。
當然他也不甘示弱,有采訪問他怎麼評價英國政府,他隨口一說: bastards(一群混蛋) 。
2014年,年近七十的肯·洛奇宣布退休,可在他宣布退休後不久,英國保守黨執政,限制工會權利,忽視底層民眾呼聲。
於是肯·洛奇復出,《我是布萊克》應運而生,緊接著是《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
前段時間在資料館重新觀看了《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
第二次看,依舊嘆息絕望、依舊淚流滿面,但嘆息流淚之後,我們更應該思考。
這個世界的不公到底是因為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做?
這不僅是看肯·洛奇電影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是所有現實主義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
又一位戛納雙金棕櫚的得主,日本電影大師今村昌平!
提到今村昌平電影,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情色,確實他的電影尺度都很大。
除了情色,當然還有其他。
今村昌平對人性的剖析在電影界堪稱翹楚,他在犯罪題材作品《復仇在我》里刻畫了一個性格復雜的殺人犯形象,而《鰻魚》的主人公則是一個在感情中受挫的中年男人。
同樣他的電影也反映 社會 。
有表現二戰之後日本都市風貌的《豬與軍艦》,有描寫日本農村落後習俗的《楢山節考》,前者代表現代,後者代表傳統。
當傳統和現代發生交匯,那就是《諸神的慾望》的劇情了。
人類個體的悲劇是源於人性的兩極分化,人類群體的悲劇則是因為傳統和現代的激烈碰撞。
這是我對今村昌平電影的總結。
有一個小知識點值得一提,今村昌平曾經是小津安二郎的導演助理,但他本人對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不大感冒。
在任小津安二郎的副導期間,他已經明確表示自己受不了小津大師不動如山的風格。
相反,他視當時另外一位大師黑澤明為偶像。
今村昌平不安於現狀的個性決定了他的電影風格。
要想了解維托里奧·德·西卡,得先知道什麼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其特點在關懷人類對抗非人 社會 力的奮斗,以非職業演員在外景拍攝,從頭至尾都以尖銳的寫實主義來表達。
而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 維托里奧·德·西卡 。
二戰結束之後,勝利的背景之下卻是整個歐洲的破爛以及困窘的人民。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因此而誕生。
在形式上,大部分的新寫實主義電影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
這種技術手法影響了後來的無數電影人。
維托里奧·德·西卡最具盛名的電影就是 《偷自行車的人》 。
一個身處底層的小人物,一個為了生活摸爬在泥沼的打工人,一個希望讓自己的家人和孩子過上好日子的父親。
電影結局十足好評,看似一個非悲劇的結尾,但並沒有將本片的悲劇色彩減少半分,反而讓觀眾更加絕望。這才是最現實的表現手法。
1930年後,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先後成立。
隨著九一八的爆發,人民民族情緒高漲,左翼電影逐漸取代鴛鴦蝴蝶派成為了中國電影的主流。
同時也誕生了一大批現實主義電影導演,蔡楚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提到蔡楚生這個人, 歷史 課上沒有打瞌睡的童鞋一定不陌生。
沒錯,他是被寫進 歷史 書的人物。
中國首部在國際上獲得大獎的電影《漁光曲》就是由他執導的。
同時他還執導過張愛玲主演的《新女性》,和鄭君里共同執導了史詩大作《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多部優秀電影。
都是中國電影史上不朽的經典。
蔡楚生很懂中國人,他有一句著名的「蹲著」理論——
民國時期的好導演不少,蔡楚生、費穆、吳永剛、鄭君里等人,不管是人文情懷還是技巧手法都不遜於同時期的日本導演。
可惜的是,到了五十年代,日本導演們紛紛走出國門,去歐洲摘取大獎;
而我們的導演,大都慘死在了內斗之中。
與蔡楚生同時期的日本影壇,也出現了大師,黑澤明、小津安二郎以及溝口健二。
和小津的小資、黑澤明的西方表達相比,溝口健二可以說是純粹的日本代表。
而他的電影,無一不是現實主義的典範。
溝口健二的主題是反封建,這與他們所處的時代有關,正好是傳統 社會 向現代 社會 的過渡時期。
溝口健二擅長拍悲劇,因為他的電影都是強調不同制度、不同時代對於人性的壓迫。
死亡更能讓人醍醐灌頂,所以他的電影結尾一定要死人。
《近松物語》最後主母與男僕雙雙殉情,溝口健二借用凄美的愛情抨擊封建 社會 對女性的壓迫與不公;
《武藏野夫人》的女主人公為了逃避世俗,服毒自盡。在她自殺不久後,日本廢除「通姦罪」。
同樣是拍女人,溝口和小津安二郎、成瀨巳喜男各有千秋。
小津的家庭,成瀨的 情感 糾葛,而溝口講的是大時代。
不管是溝口健二的現實主義還是他在攝影中開創的「一場一鏡」,都被後世爭相效仿。
同樣是大師的法國導演戈達爾特別崇拜溝口健二,他說: 「溝口健二的藝術在於讓事物呈現它原本的面貌,而這種『簡單』正是他電影里最復雜的部分。」
電影界的第一位現實主義大師,大概就是卓別林!
很多人都知道卓別林是喜劇大師,其實他還是一位現實主義電影大師。
網上流傳著這么一句話: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這句話的出處已無處考證,但我想這句話的發明者一定是卓別林的影迷。
因為他的喜劇電影都可以用這句話來概括。
卓別林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1914年的《謀生》,從他的第二部電影《陣雨之間》開始,他 「穿著松垮褲子、大號鞋子、緊綳上衣、頭戴圓頂禮帽」 的形象就確立了。
他以此形象相繼執導並且出演了《流浪漢》、《摩登時代》、《城市之光》、《馬戲團》等等。
這不僅是卓別林的形象,也是喜劇電影界最偉大的形象,同時也是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形象之一。
看《摩登時代》,我們想起了996;
看《尋子遇仙記》,我們會想到《賣火柴的小女孩》;
看卓別林,我們會想到我們自己。
我們笑的是這個荒謬的世界,悲的是自己的人生。
直到今天, 100年過去了,卓別林的電影依舊沒有過時。
除了上面的十位大師,韓國的現實主義電影也經常引發網友觀眾的討論。
不過也有另外的一種聲音,他們這樣調侃韓國電影, 「什麼都能拍,什麼都敢拍,但什麼都改變不了!」
這話說得絕對了。
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中有一段和錢玄同的對話。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錢玄同回答: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現實主義電影的作用大概就是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