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電影對人腦的傷害
㈠ 除了毒繪本,還要警惕孩子老看的這種影片!小心影響大腦
文:CC爸媽
ID:CC-bama
你家的孩子有看過、聽過恐怖故事嗎?
看完有什麼反應呢?最近,因為這件事可把一位媽媽愁壞了。
6歲孩子,偶然間看了恐怖的動畫片,之後每天晚上都說害怕,必須開著燈才敢睡覺,家裡的門和櫃子要關緊,要是不小心留個縫,那就完了。還經常聯想到一些可怕的事情,雖然告訴孩子沒有鬼怪,都是假的,可孩子還是害怕,該怎麼做才好?
現在這種情況似乎越來越普遍。
朋友家的孩子,三年級的時候,班裡傳閱了本恐怖漫畫,他看了後經常做噩夢,不敢自己睡覺,一到黑的地方就特別恐懼。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兩年多才好轉。
別說孩子了,許多300多月的寶寶也還怕鬼。
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幼兒期的孩子,尤其是2-4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 泛靈心理。
他們認為所有事物都是又生命和意向的東西。 比如飄來飄去的窗簾,夜裡發出幽幽的光的電燈。這些都足以讓孩子腦補出一大堆的怪獸。
不過,孩子的恐懼,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看了、聽了一些有恐怖元素的故事和動畫片。
為什麼恐怖、暴力的動畫片
會對孩子有如此大的影響
因為孩子認知水平有限,他們很難分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演出來的虛構情節, 所以很難從虛構的故事和恐怖的氛圍里跳脫出來。
特別是5、6歲左右的孩子, 聯想能力豐富 , 在原本就恐怖的內容上發展自己的想像,不斷把恐怖感放大。
這就是為什麼,一些視覺、情節沖擊比較大的畫面,可能會影響孩子幾個月甚至幾年!
這種恐怖的情景記憶,最深遠的影響,還是 對大腦神經的強烈刺激。
12歲之前,大腦的部分功能區還沒有發育完全,尤其是處理情緒的前額葉部分。
孩子長期、反復受著這樣的刺激,就會影響前額葉的發育。
常看暴力、恐怖的動畫,孩子也可能模仿角色中的行為。
早有科學研究證明:觀看暴力畫面越多的兒童所產生的攻擊性行為更多。
還可能會認為暴力、血腥、恐怖、本就是生活的常態,影響是非觀,人生觀。
隱藏在各處的兒童恐怖、暴力、邪典動畫片
正常動畫片也並非完全凈土
這些雖然是個例, 但孩子的模仿行為卻很常見。
朋友家的娃,喜歡看奧特曼,每次生氣了, 就會模仿奧特曼對家裡人大打出手,不但沒有悔意,他還認為自己是正義的。
盡管動畫片上打著「請勿模仿」,但四五歲的孩子都不識字,就算識字,畫面的沖擊力和幾行小字的導向性相比,幾乎沒有意義。
這就是為什麼看完小豬佩奇,孩子們就嚷嚷著踩水坑。看演出奧特曼要輸了,孩子們都沖上舞台來「幫忙」。
對孩子來說,動畫片就是精神食糧,他們沉浸其中並信以為真。把裡面很多動畫角色當做是榜樣來模仿其行為。
所以,動畫片中的暴力環節,不能由著孩子吸收,需要給孩子解釋。
不斷改變ip的邪典動畫
現在很多短視頻都喜歡用孩子們喜歡的卡通動漫IP形象出現,也常常隱藏在孩子的動畫片、兒童劇等中,如果沒有陪孩子觀看,甚至會誤以為這就是普通的動畫片。
但這些視頻中充斥著血腥、暴力、色情、虐童、縱火等等,總之什麼危險,什麼怪誕就做什麼。
比如渾身青綠色的豬醫生拿著一根手臂粗的針管,對著小豬佩奇反復的扎,成年人看了都覺得不寒而慄啊。
還有很多邪典動畫衍生出來的小 游戲 ,只看畫面就令人不適。
雖然前幾年家長們曝光這些邪典動畫,各大視頻播放平台也開始凈網活動。 但這並沒有完全把它們消滅,只是讓它們更隱蔽。
尤其是,現在短視頻興起,很多打著教育孩子的幌子,製作一些粗俗、價值觀扭曲的短視頻。
更可怕的是裡面還經常包含很多色情、犯罪指向的內容,還有不正當的三觀,這些東西要是一直被孩子看,簡直不敢想像。
如何避免孩子接觸這類
暴力、惡趣味的動畫
國內的動畫片現在還沒有分級制度,所以沒有明確的受眾年齡定位,即便是 針對孩子的電影、動畫片 ,鏡頭中有時也會出現暴力相關的道具、動作和畫面。
這就需要我們家長提前給孩子把好關了。
親自挑選適合自己寶貝年齡段的動畫片。
挑選動畫的時候, 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綜合考慮他們的承受能力。
有時候我們自己覺得並不恐怖的情節,對孩子來說卻是難以接受的。
之前也推薦過一些動畫資源,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孩子年齡認領。
和孩子一起觀看。
跟孩子討論動畫里的情節和人物,出現負面的內容,我們可以及時的幫助孩子識別善惡,正確引導。
《熊出沒》有一集熊二趁光頭強沒在家,偷偷溜進光頭強的家中把光頭強的爆米花都吃光了。
因為光頭強在動畫片里是壞人的形象,孩子們會認為熊二的行為是正常的。
這時候就要及時告訴孩子,熊二這種不經他人同意就隨意進別人屋子,偷拿東西是不對的行為。
若沒辦法陪伴,可以提前為孩子下載好優質動畫片。
早幾年CC還沒什麼分辨能力時候,寒暑假我不在家,我便是在ipad的APP里下載好,然後ipad不聯網,避免看完一集自動播放到不恰當的內容。
隨手舉報惡意魔改、暴力血腥的內容。
為凈化孩子的世界出一份力。
已經看了怎麼緩解
孩子恐懼的心理
接納孩子的恐懼,重視孩子的情緒
心理學家認為,只有當孩子感受到你是真正承認、相信他們所害怕的事物時,他們才會相信大人所解釋的是正確的。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害怕會說:「這有什麼好怕的,膽子大點」,或者給孩子講道理,告訴他「這個不可怕」。
這樣做可能會傳遞給孩子一種感受:「我」是有問題的。反倒會加劇恐懼感。
與其說不要怕,不如說,「放心,媽媽會保護你!」
只有孩子感覺自己是安全的,沒被威脅的,才有餘力生出勇氣。
幫助孩子了解恐懼的事物
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 探索 事物的真實模樣。
CC小時候看過一集怪物動畫片。一到晚上就害怕,尤其是熄燈後,各種東西模糊的影子讓她很不安。
我便陪她玩影子 游戲 ,趁機告訴她其實視頻里的那些怪物都是虛構的,很多斑斑駁駁的,只是影子。
而怪物的正面,都是人用電腦設計出來的,然後找了一些動畫人物製作過程的視頻,給CC看。
只有看到真相,孩子才不會那麼恐懼。
藉助繪本讀物,淡化恐懼
很多關於怪物、幽靈的書,裡面的人物和孩子有些相似的心理感受,讀完孩子會有一種感覺被認同的釋懷。
推薦:《妖怪快走開》、《吃掉黑暗的怪獸》、《我的床下有鬼嗎?》、《走開,綠色的大怪物》。
讓他知道,原來不是只有我害怕怪物,怪物好像不是我想像的那樣。
引導孩子畫出心裡的恐懼並撕碎它
恐懼心理在經過大腦想像加工後會更恐懼。
所以當我們將恐懼的東西具象化後,對孩子來說,也就沒有那麼可怕啦!
我讓CC把害怕的那個鬼怪畫出來,她一邊畫,我就一邊說「這個鬼原來長這樣啊!」然後我還會和她一起創造各種鬼怪。她邊畫邊說「你畫的一點都不可怕,看我畫一個超級可怕的怪獸」。
最後我們一起把這些畫都撕碎,扔到垃圾桶,有種打敗鬼怪的感覺。
C媽說: 消除恐懼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就我現在晚上12點還得躲著鏡子走,床底下更是不敢看。而孩子的大腦發育未完善、認知水平有限,恐怖、暴力等內容確實對孩子的大腦、行為會有很多負面影響,所以對於這類動畫或故事書籍咱還是謹慎些吧。大家也評論區聊聊,孩子接觸過這類影片嗎?有什麼「後遺症」嗎?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 育兒 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
㈡ 如果學生看親吻之類的愛情電影會影響大腦嗎
一定會的,任何人看到親吻之類的場景都會條件反射,尤其學生,他們會效仿鏡頭去做,所以會影響他們的大腦,也就影響了他們的學習。一定會的,任何人看到親吻之類的場景都會條件反射,尤其學生,他們會效仿鏡頭去做,所以會影響他們的大腦,也就影響了他們的學習。一定會的,任何人看到親吻之類的場景都會條件反射,尤其學生,他們會效仿鏡頭去做,所以會影響他們的大腦,也就影響了他們的學習。
㈢ 為什麼經常看電視對大腦不好
電視輻射會損傷腦細胞,長時間看電視會導致人內分泌失調,記憶減退,反應遲鈍,但這些都是可調節的 只要你有充足的休息,這些症狀都可以減輕或痊癒,所以看電視一個小時後要休息幾分鍾
㈣ 電影看太多會損傷大腦
目前還不能說明片是否會引起大腦損傷,文章的作者被要求對這個主題進行進一步研究。
德國柏林的『馬克思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的工作人員說:「未來的研究將著重調查片對人的持續影響力,我們會給那些從來沒看過片的人片看,然後隨著時間推移,觀察片在他們身上產生的影響」。
㈤ 瘋狂的追劇真的對大腦有傷害嗎
刷劇是現在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孩子愛看動畫玩游戲,大人愛看電影電視劇順帶也玩玩游戲,其實刷劇與玩游戲都是可以的,但是一旦瘋狂後果就非常的嚴重了,孩子荒廢了學業,大人荒廢了事業!
其實很多人也感覺到了,瘋狂刷劇荒廢的不但是時間,還有你的健康,近日,美國德克薩斯州神經科醫生稱,瘋狂刷劇影響與賭博相似,給大腦營造了一個不健康的環境。刷劇時常伴隨著社交孤立,吃垃圾食品,缺乏運動和睡眠,隨著時間推移,對大腦有害。
2。積極參加一些體育鍛煉:比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運動可以提高身體的功能、知覺力和控制力,增加血液循環,調節心率,改善機體的含氧量,強健體魄的同時還能放鬆心情,緩解壓力,提升精力。當你慢慢習慣了運動帶給你的那種愉悅的感受之後,生活方式自然也就不知不覺也發生了變化。
3。多到戶外走走:到外面感受一下清新的空氣和明媚的陽光。條件許可的話,制訂幾項旅行的計劃,定期出門旅行,這樣不僅可以拓展自己的視野,還會讓你更加熱愛生活,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
㈥ 經常用電腦看電影或電視劇對電腦有害嗎
你只需考慮對你有沒有害,電腦既然有這個功能就說明它能經得住考驗
㈦ 電視劇或電影看的太多是不是對腦部會有副作用影響
跟個人心態有關,如果你沉迷於其中,對自己的生活和思想都是有影響的。
目前暫時沒有科學表明,看電視過多會導致大腦變笨或者變聰明的依據。
看電影和電視劇會開闊一些視野和學習一下別人是如何生活的,感受一下那些人的思想和表達的道理。還有就是打發一下時間!
所以不存在什麼看電視看多了會影響腦這種毫無理論依據的問題。
當然除非你一天20小時看,然後不停的想,那不就是傻子了嗎。
㈧ 看電影為什麼頭暈嘔吐
兩個圖像經大腦整合後產生的雙眼深徑知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立體視。有了立體視,我們不僅可以分辨出事物的高度、寬度、表面顏色和明暗程度,而且還可以判斷出物體離我們的遠近程度、物體之間的相隔距離。 根據這一原理,如果對同一景象,用兩隻眼睛視角的差距製造出兩個影像,然後讓兩隻眼睛一邊一個,各看到自己一邊的影像,通過視網膜就可以使大腦產生景深的立體感了。各式各樣的立體演示技術,就是運用了這一原理,我們稱其為「偏光原理」。 3D電影正是建立在這樣的雙眼視基礎上的。它模擬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個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電影膠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當畫面投放於銀幕上,就會形成左、右「細微」的雙重影像。特製的偏光眼鏡能將左、右「雙影」疊合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從而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讓觀眾感受到景物撲面而來,自己身臨其境的神奇體會。 其實,現在的數字3D電影不會對眼睛造成傷害,出現頭暈也是因人而異的。由於3D電影畫面逼真,視角切換頻繁,使得人眼向大腦傳達「自己真的在動」這一信息,但大腦卻沒收到肌肉運動的信號,於是大腦就會發生「知覺錯誤」矛盾;加上耳前庭器的平衡感被打亂,人就可能出現頭暈、惡心等不適。這種頭暈並不會損害人體健康,事後經過短暫的休息就能恢復。如果暈得厲害,建議觀看一定時間後,取下眼鏡休息一下,再繼續觀看。 早期立體電影使用的眼鏡多是偏振光眼鏡。當觀眾不戴偏振光眼鏡時,可以在銀幕上同時看到左右眼兩個畫面。戴上偏振光眼鏡後,左眼就只能看到左眼畫面,右眼也只能看到右眼畫面,從而實現了左右眼畫面分像。但這種偏振光眼鏡都是事先調好的,如果位置不正確或使用不當,不但會產生眩暈,甚至還有可能產生重影。目前,很多大中影院多採用3D電影主動式液晶同步開關眼鏡,極大地避免了偏振光眼鏡可能帶來的眩暈問題。 其他如3D電影本身製作存在色差、畫質不良等問題,也容易誘發觀眾的視覺疲勞,進而誘發不適感。 有的3D電影時間長,觀眾的眼球反復聚焦,引發調節性視疲勞,從而誘發眼睛酸脹、頭暈甚至惡心嘔吐等不適感。觀看3D電影時,觀眾應該重點關注實焦畫面。若屢屢對虛焦畫面聚焦失敗,就容易出現頭暈。有暈車、暈船等問題的觀眾,如果想觀看3D電影,最好先准備嘔吐袋,以備不時之需。 需要注意的是,患有青光眼、斜視、嚴重散光等眼部疾患的病人,以及高血壓、心臟病等病人,不宜觀看3D電影;兒童及中老年女性應謹慎觀看。3D電影聲光效果強烈,容易引起瞳孔放大、眼壓升高,導致急性青光眼發作。另外,散光病人因光線不能准確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物像,斜視病人兩眼不能同時注視目標,都不宜觀看3D電影。 如果你近視,最好戴隱形眼鏡去看3D電影。因為戴框架眼鏡的近視者,如在眼鏡外面再加一層3D眼鏡,兩個視軸一旦沒重疊好,就可能造成視覺疲勞和頭暈感。
㈨ 色情電影看太多會損傷大腦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看大量黃片的人,腦中灰質明顯少於那些不怎麼看黃片的人。
這篇文章最先刊載於JAMA精神病學雜志上,這篇文章目前還不能說明黃片是否會引起大腦損傷,文章的作者被要求對這個主題進行進一步研究。
德國柏林的『馬克思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的工作人員說:「未來的研究將著重調查黃片對人的持續影響力,我們會給那些從來沒看過黃片的人黃片看,然後隨著時間推移,觀察黃片在他們身上產生的影響」。
此次研究招募了64名21-45歲之間的男性志願者,在黃片領域他們可謂經驗豐富。
受試者不會馬上被告知本次試驗的目的,他們更不會被告知本次試驗將採用核磁共振成像測量儀(MRI)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他們在試驗完成後的電話采訪中稱,受試的每個人都要接受關於黃片的問題詢問,這是實驗的一部分。
受試者們還將填寫調查問卷,問卷的內容就是他們看了多少黃片,受試者們回答的平均值為每周4個小時多一點。實驗者們在用MRI掃描受試者腦部的同時,也將黃網上的色情圖片展示給了他們。
實驗人員說:「我們的試驗結果表明經常觀看小電影的人右尾紋狀體灰質量較少」。此外當黃片的刺激停止的時候,MRI顯示大腦中活性低的區域被重新激活了。
但是,「是不是紋狀體小的人就要去看更多的黃片呢」,「再或者是黃片使得大腦紋狀體變小」?他們之間到底是因果關系還是前提條件呢?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實驗者說:「紋狀體小的人需要更多的外部刺激來體驗愉悅,所以它們可能需要更多的黃片作為補償,而這將會讓他們看更多的黃片,因此我們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㈩ 在電影中,那些傷得很重的人,為什麼一旦睡著了就意味著死了
動物的神經系統具有一套自我保護機制,對所受刺激作機體本身受損最少的反應。簡單來說就是「累極而息」。比如說,一個人感覺到累了就要休息,因為肌體對物理活動時的損耗(糖元的減少或乳酸等不良產物的增加等)及大腦活動所受的有害刺激(超氧基對腦細胞的損害)等等都要求要一定的休息用以進行排毒、修復之類的機制,以保證生命的正常進行。而這個「休息」就是指從有意識陷入無意識的生命基本活動,或者說主要依賴於植物性神經調節進行的機體聯系。受到重傷的人「想睡」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比如說:一個被重物壓碎了下身的人,他的下身的神經會持續地給大腦發送痛的感覺以求得到掙扎逃離的運動措施,但因為其刺激過大,對大腦產生傷害(神經信息本身即為電流,過強的刺激就如電子電路板的短路效果),此時大腦的保護機制是讓機體「休息」下來,讓器官或細胞和大腦本身進行調節適應。所以這時這個人所感覺的已不是般所言的「痛」了,而是乏力疲憊至極,沉睡反而更讓他舒服點。(下身癱瘓的人就不會這樣,因為其大腦沒有獲得如此的刺激)但因為是重傷,這種保護機制往往是難以補救的,這種維持只是讓機體慢慢地,慢慢地衰弱直至全部死亡。如果這個人能保持清醒,相當於用意識區域分散了大腦其它感知痛感的區域的刺激,就像電路板中的分流線路那樣降低了電流強度,分散了大腦的損害且抵制了「休息「之類的反應,同時大腦的活躍也刺激了機體其它部分的活化如增加對大腦的供血等等之類的結果。但這個結果的不好之處在於:它違背了生命本身沿襲過來的自我保護機制,而使人更加依賴外部條件。雖能爭取這個人被搶救的時間。但這樣也可能加快血液的流失,另外也改變了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之關的本來具有保護性的聯系(比如感覺到痛時應該躲避感到累時應該休息之類的對應聯系),對生命本身的自主適應性來說是不合適的。相比之下,這個人強制地讓自己不休息,保持意識清醒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