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微電影集 » 唐詩微電影送靈澈上人

唐詩微電影送靈澈上人

發布時間: 2023-02-24 09:10:06

① <<送靈澈上人>>的解釋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 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夕陽, 青山獨歸遠。

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家的本寺就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所以為中唐山水詩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鍾響,點明時已黃昏,彷彿催促靈澈歸山。後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余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結出別意。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別往往黯然情傷,但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閑淡的意境。

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別於潤州,大約在唐代宗大歷四、五年間(769—770)。劉長卿自從上元二年(761)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雲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後,將返回浙江。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這首小詩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於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於趨歸意同。這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於寄託著、也表露出詩人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一種閑淡的意境。十八世紀法國狄德羅評畫時說過:「凡是富於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時富於景色,只要它具有盡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會有足夠的景色。」(《繪畫論》)此詩如畫,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繪畫,景色的優美正由於抒情的精湛。

"因為該鏈接里有病毒,所以就不發給你這個鏈接了."

② 《送靈澈上人》唐詩賞析

【作品介紹】

《送靈澈上人》的作者是劉長卿,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47卷第19首。此詩共四句,前兩句寫靈澈上人慾回竹林寺的情景,後兩句寫詩人目送靈澈上人辭別歸去的情景,抒發了對靈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現了靈澈清寂的風度。全詩借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意境閑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別詩,也是一幅構圖美妙的景物畫,為唐代山水詩的名篇。

【原文】

送靈澈上人

作者:唐·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⑵,杳杳鍾聲晚⑶。

荷笠帶斜陽⑷,青山獨歸遠。

【注釋】

⑴靈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楊,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後為雲門寺僧。上人,對僧人的敬稱。

⑵蒼蒼:深青色。竹林寺:在現在江蘇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遠的樣子。

⑷荷(hè)笠:背著斗笠。荷,背著。

【譯文】

竹林寺里林木蒼翠,暮色蒼茫鍾聲悠遠,背著斗笠披著斜陽,獨回青山漸行漸遠。

【寫作背景】

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出家,詩中的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這首詩寫傍晚時分,詩人送靈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賞析】

這首小詩記敘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是唐代山水詩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鍾響,點明時已黃昏,彷彿催促靈澈歸山。詩人出以想像之筆,創造了一個清遠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寫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後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余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結出別意。只寫行者,未寫送者,而詩人久久佇立,目送友人遠去的形象仍顯得非常生動。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別多半黯然情傷,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閑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別於潤州,大約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歷四、五年)間。劉長卿於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雲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後,將返回浙江。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這首小詩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於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於趨歸意同。這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於寄託著、也表露出詩人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一種閑淡的意境。十八世紀法國狄德羅評畫時說過:「凡是富於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時富於景色,只要它具有盡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會有足夠的景色。」(《繪畫論》)此詩如畫,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繪畫,景色的優美正由於抒情的精湛。

【作者介紹】

劉長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詩人。宣城(今屬安徽)人。以五言律詩擅長,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進士。唐肅宗至德年間(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監察御史、長洲縣尉,貶嶺南巴尉,後返,旅居江浙。後來唐代宗任命他為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後,被誣再貶睦州司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亂後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

劉長卿是由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傑出詩人。關於劉長卿的生平一直沒有確考,《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記。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權德輿《秦征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集序》)。《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他的集子10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同。據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有《唐劉隨州詩集》11卷,為明翻宋本,詩10卷,文1卷。現在通行的如《畿輔叢書》本的《劉隨州集》,《四部叢刊》本的《劉隨州文集》,都為這種11卷本。《全唐詩》編錄其詩為5卷。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③ 《送靈澈上人》古詩賞析

《送靈澈上人》

.[唐].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解題】

此詩約作於代宗大歷初。靈澈:越州(今浙江紹興)雲門寺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一作澄源)。上人:對僧人的尊稱。詩中所寫竹林寺在丹徒(今江蘇鎮江)城南六里,劉長卿大歷初曾奉使至潤州(今鎮江),時靈澈即在此寺,故二人得往還,詩當作於此時。竹林寺離城不遠,蒼蒼竹林可見,杳杳晚鍾可聞,傍晚僧人荷笠獨自歸去,越走越遠。未寫分別語,卻是滿紙別情,意境含蓄深遠。

【釋】

1.靈澈上人: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澄源,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曾與吳興詩僧皎然游,元和十一年(816)終於宜州。(見《唐詩紀事》卷七十二)。

2.竹林寺:《清一統志》載:「江蘇鎮江府:竹林寺在丹徒縣城南六里,創自晉時,久廢。明崇禎間重建。」杳杳:深遠幽暗的樣子。

3.荷笠:背著斗笠

【譯】

竹林寺在蒼茫的暮色中隱現,

鍾聲的迴音傳得很遠很遠。

你頭帶著一頂斗笠,伴著一輪夕日,

孤獨的背影,消失在高闊的青山。

【導讀入境】

黃昏時分,我的好友靈澈就要離開我了。舉目瞭望,只看見前面一片蒼蒼山林掩映下的竹林寺,那是你歸去的地方嗎? 正在這時,倏忽間,從竹林深處傳來了報時的鍾聲。朋友啊! 這鍾聲是在催促你嗎? 你離開我獨自走了,身後的斗笠帶著落日的余暉,越走越遠……。在青郁的遠山間一個孤獨的人在行走。

【賞 析1】

這是一首感情深摯的送別詩,也是一幅構圖美妙的景物畫,在藝術上很有特色。

首先,這首詩意境深遽,情景交融。全詩四句句句寫景,也句句寫情。尤其是後兩句,初看是寫郊野的向晚景色,實則寓含詩人對靈澈的深摯友誼。寫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

其次是此詩煉字和煉意上的融會。詩中的`「帶」字,可說是此詩的詩眼。不僅帶出「夕陽」和「荷笠」之間的關系,展現出一幅夕陽離人圖,更是詩人感情的彩練把他和老友之間的深情緊緊聯結起來的。朋友遠去,落日情深。詩人送行,斜陽也送行。詩中離別的情感,全由這一「帶」字來體現。另一個是「獨」字,更是寫出了詩人、友人,各自歸去的孤獨心情。這是何等的筆力,何等的含蓄,這煉字和煉意的高度融會,使這首離別詩傳誦不衰。

【賞 析2】

這是一首寄景抒情、構思精巧、語言洗練、樸素秀美的山水名篇。讀此詩宛若看一幅風景優美的風景畫:蒼茫山林中,古老的竹林寺,隱隱暮鍾悠揚,一僧荷笠晚歸於蒼山翠宇……在如此精美景緻勾畫的同時,詩人在首二句點明了送靈澈的時間在黃昏,地點在蒼林掩映的竹林寺;末二句以「荷笠帶斜陽」點明靈澈離去,以「青山」回應「蒼蒼竹林寺」,又點寺在山林;用「獨歸遠」寫詩人依依別情,作結另出別意。

詩人構造的畫面不僅山水美麗,人物動人,還含有詩人動人的思緒:聽暮鍾悠悠,看古寺斜陽,多麼令人心馳神往,詩人已醉心山水;送高僧歸隱,多麼瀟灑,何其悠閑,詩人不因離別而傷感,只緣同懷淡泊而情深;詩人默默沉思:自己仕途失意,屢遭貶謫,坎坷、曲折,雖僧儒殊途,但意趣相同,由此不難推出此詩主旨在於寄託、表露詩人懷才不遇、由失意而甘淡泊的情懷。

【思考題】

詩人用怎樣的感情描寫靈澈山人的背影?

④ 送靈澈上人 譯文

青蒼的竹林寺,近晚時傳來深遠的鍾聲。

你背著的斗笠還帶著夕陽,獨自歸向遠方的青山

⑤ 送靈澈上人 的全詩註解

原詩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作者
劉長卿 (701-790),字文房,宣州(今安徽宣州)人。天寶末年登進士第,釋褐長洲尉,仕至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劉長卿是大歷詩風的主要代表之一,在近體詩上,用功甚深,尤工五律,自稱「五言長城」。著有《劉隨州集》。

今譯

青蒼的竹林寺,近晚時傳來深遠的鍾聲。你背著的斗笠還帶著夕陽,獨自歸向遠方的青山。

賞析
竹林掩映的寺院和遠處傳來的杳杳鍾聲,似非目之所接,耳之所聞,詩人出以想像之筆,就創造了一個清遠幽渺的境界。末二句只寫行者,未寫送者,而詩人久久佇立,目送友人遠去的形象仍顯得非常生動。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寫道:「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末二句從送友人上船,到船兒遠去,帆影模糊,直至消失在水天交接之處,眼前惟剩一江春水,流淌不息。暗示的手法,也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表現得非常細膩生動,劉詩似對其有所借鑒,但又寫得更為濃縮,全用白描(試比較作者的另一首詩《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不是簡單的沿襲。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二評劉長卿詩「細淡而不顯煥,觀者當緩緩味之」;方東樹《昭昧詹言》評其詩「多興在象外,專以此求之,則成句皆有餘味不盡之妙矣」。從這首小詩中,也能夠體會到這一特色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鍾響,點明時已黃昏,彷彿催促靈澈歸山。後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余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結出別意。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別往往黯然情傷,但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閑淡的意境。

[背景回放]
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早年從嚴維學詩,頗有詩名,詩僧皎然薦之為官,後因獲罪權貴而遭貶徙,歸隱雲門寺。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
劉長卿和靈澈是一對忘年交。他們相遇又離別於潤州,大約在唐代宗大歷四、五年間(769—770)。劉長卿自從上元二年(761)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雲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後,將返回浙江。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這首小詩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
[詩文賞析]
詩題《送靈澈上人》,詩也正是從「送」字寫意,繪景,抒情。詩未著一送字,而送別情狀自出。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鍾響,點明時已黃昏,彷彿催促靈澈歸山。詩人出以想像之筆,創造了一個清遠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寫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後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余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結出別意。只寫行者,未寫送者,而詩人久久佇立,目送友人遠去的形象仍顯得非常生動。
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
[特色品析]
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別詩,也是一幅構圖美妙的景物畫。全詩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意境閑淡,為中唐山水詩的名篇。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於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於趨歸意同。這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於寄託。方回評其詩「細淡而不顯煥,觀者當緩緩味之」;方東樹評其詩「多興在象外,專以此求之,則成句皆有餘味不盡之妙矣」。從這首小詩中,也能夠體會到這一特色。
靜景與動景結合巧妙。詩的一、三、四句,寫的是靜景,二句寫的是動景。動、靜互相襯托,互相映輝。古寺、斜陽、青山等靜物一經渲染,令讀者對鍾聲這一動景印象尤深,彷彿耳旁久久地縈繞著那悠揚的響聲;反之鍾聲從遠處傳來,更顯出郊野的寧靜肅穆,而此時,詩中人物的離情別緒更強烈了。這就獲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寫景與抒情妙合無垠。全詩四句,句句寫景,也句句寫情,尤其是後兩句,乍看好象是寫郊野向晚的景色,實則蘊含著詩人的無限情思。「荷笠帶斜陽」一句,最易誤解為純屬自然景物的描寫,無甚用意。其實不然。作者寫斜陽經天,不是光照山巒火樹,而是映現於荷笠者一身,顯然是為了突出「荷笠」這一人物形象和整個畫面構圖的需要,同時也體現了詩人感情的專注。畫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別之情緊密相連的,這就不僅是景物的烘染,時序的變換或感情的陪襯,而是對全詩的立意、構圖、設色和抒情起著重要的作用。這首詩正是既寫景,又抒發胸臆,注意景物選擇和人思想感情的協調統一,使客觀的景和主觀的情和諧合拍,故能把感情表達得更含蓄、更貼切、更完美。
這種詩能給人留下欣賞的餘地和珍視友誼的啟示。
[名句研析]
三句是全詩立意的中心,也是唐詩中的名句。如果把這首詩比作畫卷,當人們把卷軸緩慢地舒展開來,遙見群山青岱,竹樹雲煙;近看是一輪依戀人間行將西沉的驕陽和一個荷笠遠去的孤獨身影。這是一幅清冷淡遠的山人夕照圖。
句中「荷笠」兩字,說明詩人和他的摯友這時已不是並肩細語或相對話別,而是別後目送友人遠去的背影了。用「荷笠」暗喻隱跡山林的靈澈,是非常恰當的。「斜陽」,是指晚景無限美好。可它的光華卻偏偏映照在一個離人身上,這客觀的景和主觀的情顯得多麼不和諧,而詩人正是利用這主客觀的矛盾,以外物的美好來反襯惜別的情切和友情的深厚。夕陽尚且如此留戀多情,對朋友的情誼更可想而知了。
「荷笠帶斜陽」,造語平淡自然,象是信手拈來,景物卻躍然紙上,詩情畫意,耐人尋思。

⑥ 《送靈澈上人》原文閱讀及賞析

【詩句】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出處】唐·劉長卿《送靈澈上人》。

【意思】蒼蒼山林 中,傳來竹林寺院杳杳的報時鍾聲; 詩僧靈澈戴著斗笠,披著夕陽的余 輝,獨自向青山深處走去,愈走愈遠。「獨歸遠」使人想像出詩人佇立 目送友人獨自遠去,依依不捨的心情,顯示出他們之間真摯的友情。如 畫的.描繪,刻畫出詩人淡泊的胸襟,創造出幽雅的意境,反映出詩人雖 仕途不遇,而心境豁達恬淡。小詩構思精湛、巧妙。語言朴索、優美。

【全詩】

《送靈澈上人》

.[唐].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注釋】 ①靈澈上人: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澄源,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曾與吳興詩僧皎然游,元和十一年(816)終於宜州。(見《唐詩紀事》卷七十二) ②竹林寺:《清統志》載:「江蘇鎮江府:竹林寺在丹徒縣城南六里,創自晉時,久廢。明崇禎間重建。」杳杳:深遠幽暗的樣子。

【全詩鑒賞】

自上元二年(761)從貶謫地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到唐 代宗大歷四年(769)左右再度回到吳中,前後大約十年光景,劉長卿一直 失意待官,四處漂泊,心情郁悶。

正當劉長卿閑游潤州之時,碰到了自己多年未見的好友靈澈僧。靈 澈俗姓湯,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家的本寺就在會稽雲門山雲 門寺。源澄為人秉性耿直,忤權貴,遭貶斥,乃棄官歸隱雲門寺,與劉長卿 相友善,兩人一直情誼深摯。好友多年未見,本該舉杯把盞話家常、促膝 長談抒胸臆,然而,靈澈正走在返回竹林寺的路上(竹林寺乃靈澈此次雲 游掛單之所),相見就要離別,無奈劉長卿只能與其惜時小聚,短暫話別。

當是時,一個是宦途失意客,一個是方外歸隱僧,他們同有不遇的體 驗、失意的感受,理該苦訴衷腸、吁嗟長嘆,道盡世間之不如意,聊以相慰。 然而,兩人卻在幾杯清茶間閑適相談,淡泊相待,坦然相對。苦飲人生波 折多舛,笑談幽寺依山傍水。此時,劉長卿不禁向源澄所談的寺院望去, 只見遠處一片蒼翠的山林,雲樹蒼茫,煙霞繚繞,卻不見寺院。詩人便笑 問源澄:這竹林寺藏於何處?源澄笑答: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聞此 答,劉長卿哈哈大笑。

不知不覺,幾個時辰悄然過去,遠處傳來寺院杳杳的報時鍾聲,聲聲 暮鍾催人愁。劉長卿揮手別道:今日一別,不知何時再聚,望源澄兄日後 保重。看著靈澈掛負斗笠,披戴著滿身斜陽的余暉,向青山深處獨自緩緩 地走去,詩人不禁面露悵然若失之態,失落之感徘徊心頭。劉長卿久久佇 立凝望,依依惜別,目送靈澈一步一步前行,直至他的身影漸漸消失在青 山夕照之中,

此次送別對劉長卿而言,可謂是閑淡釋然,卻記憶深刻,久久難忘。

⑦ 唐朝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的意思是什麼

送靈澈上人(即《送靈澈》)
唐·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
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斜陽,
青山獨歸遠。
註:選自《劉隨州詩詞集》(《四部叢刊》本)卷一。靈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楊,字源澄,會稽(現在浙江紹興)人,後為雲門詩僧。上人,對僧的敬稱。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他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簡練,樸素秀美,所以為中唐山水詩的名篇。
【蒼蒼】深青色。 【竹林寺】在現在江蘇丹徒南。 【杳杳(yǎo yǎo)】深遠的樣子。 【荷笠】背著斗笠。荷,背著。
【注意讀音】
杳(yǎo)荷(hè)

今譯:
蒼翠山林中的竹林寺,遠遠傳來晚鍾的聲音。背著斗笠,披著夕陽的余輝,獨自向青山歸去。

賞析
第三句是全詩立意的中心,也是唐詩中的名句。如果把這首詩比作畫卷,當人們把卷軸緩慢地舒展開來,遙見群山青岱,竹樹雲煙;近看是一輪依戀人間行將西沉的驕陽和一個荷笠遠去的孤獨身影。這是一幅清冷淡遠的山人夕照圖。

⑧ 送靈澈上人的解釋

原文:

送靈澈上人

蒼蒼竹林寺,

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斜陽,

青山獨歸遠。

翻譯:

蒼翠的叢林掩映著竹林寺,

遠遠地傳來黃昏的鍾鳴聲。

身背斗笠在夕陽的映照下,

正獨自沿著青山走向遠方。

《送靈澈上人》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作品。此詩共四句,前兩句寫靈澈上人慾回竹林寺的情景,後兩句寫詩人目送靈澈上人辭別歸去的情景,抒發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傷感與依依不捨之情,表達了對靈澈的深厚情意。

也表現了靈澈清寂的風度以及詩人雖然失意卻閑適淡泊的情懷。全詩純為寫景,恍如圖畫,借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意境閑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別詩,也是一幅構圖美妙的景物畫,為唐代山水詩的名篇。

(8)唐詩微電影送靈澈上人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楊,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出家,詩中的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這首詩寫傍晚時分,詩人送靈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作品鑒賞

這首小詩記敘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是唐代山水詩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鍾響,點明時已黃昏,彷彿催促靈澈歸山。詩人出以想像之筆,創造了一個清遠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寫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後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

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余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結出別意。只寫行者,未寫送者,而詩人久久佇立,目送友人遠去的形象仍顯得非常生動。

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別多半黯然情傷,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閑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別於潤州,大約在唐代宗大歷四、五年(769—770年)間。劉長卿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悶。

靈澈此時詩名未著,雲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後,將返回浙江。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這首小詩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

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於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於趨歸意同。這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於寄託著、也表露出詩人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一種閑淡的意境。

十八世紀法國狄德羅評畫時說過:「凡是富於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時富於景色,只要它具有盡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會有足夠的景色。」(《繪畫論》)此詩如畫,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繪畫,景色的優美正由於抒情的精湛。

作者簡介

劉長卿(709—789),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後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

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蘇州長洲縣尉,代宗大歷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後,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因剛而犯上,兩度遷謫。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劉長卿生卒年未確論,各名家說法相差甚遠,爭議十分激烈,一般認為生於公元709-725年間,逝於786-790年間。劉長卿工於詩,長於五言,自稱「五言長城」。《騷壇秘語》有謂:劉長卿最得騷人之興,專主情景,劉長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選中國全日制學校教材 。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614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86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68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88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304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48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52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81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00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