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少年血
㈠ 類似少年血的小短片電影
熱血高校1.2、三大寶闖好萊塢、這個都很熱血,很興奮很激動
㈡ 青春罪案電影《少年》劇情簡介
青春罪案電影《少年》劇情簡介
《少年》是由歐豪等主演的一部青春罪案電影,下面,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部影片的主要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劇情簡介:
男孩蘇昂與女孩林巧同在一所寄宿學校,蘇昂因受盡同學阿鬼的凌辱,林巧拎起鐵鍬用自己脆弱的身子保護著蘇昂,兩人一路野蠻成長。
一具被發現的白骨引起小鎮的轟動,刑偵大隊長張建宇被迫接手此案,展開調查。然而在案件艱難推進中,林巧多年的秘密被一點點揭開,一切終將歸為平靜……
角色介紹:
蘇昂
演員 歐豪
性格沉默寡言,天賦異稟。
林巧
演員 郭姝彤
大提琴新星,善良溫婉,優雅可人。優雅的內里是一顆可以為了心愛人拚命的壤。
張建宇
演員 張譯
刑偵大隊隊長,辦案經驗豐富,雖外表大大咧咧不拘小節,面對案情卻心思縝密善於觀察。
李志民
演員 郭曉冬
市交響樂團指揮,公眾人物。
韓雲
演員 余男
綜合醫院腦外科大夫,李志民妻子,家境深厚。
申哥
演員 周一圍
犯罪團伙頭目。
大裘
演員 劉天佐
刑偵大隊刑警,張建宇助手,為人正義衷心。
影片花絮:
由楊樹鵬執導的電影《少年》於近日在浙江開機。片名《少年》看起來很“青春”,但其實這部電影有著與眾不同的獨特氣質。時隔五年再執導筒的楊樹鵬表示:“我們都曾經是少年,但所有的青春各不相同,你很難想像會有這樣成長的少年,每天活在黑暗和復仇里。這樣的日子,刻骨銘心。”而同步曝光的首款概念海報及視頻則透露出了電影的懸疑氣質,將“殺人”二字肢解,重新拼接出“少年”二字,令人不寒而慄的創意背後,充滿懸念和聯想。
概念預告片中,放大鏡下一雙神秘的'手用鑷子將“殺人”二字拼剪成電影片名“少年”,壓抑的色調配合冷靜的節奏,將影片的懸疑氣氛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似乎說明整部影片故事要以命案為重要線索展開;海報中,放大鏡下的“少年”二字也滴濺上了鮮血,再配合四周的指紋、頭發、美工刀、葯瓶等元素,更是預示其背後蘊藏了難以言說的秘密。
就如導演楊樹鵬所說:“這是一個充滿懸念讓人心痛的故事。我要展現的是兩個特殊的少年,對於他們來說,青春是殘酷記憶。這部電影就像一個人性的放大鏡,撕開記憶深處的傷口,引發我們對於人性本質的思考。”
電影《少年》今日首次曝光“罪佳情侶”版造型照片,絕佳的質感反映出影片對於影像視覺的極高要求。照片中的郭姝彤與歐豪,無論是地鐵中的背對背,亦或車中的深情相依,還是手牽手的忘情奔跑,都奠定了整部電影的情感基調。身為情侶的兩人情緒明顯經過了“冷處理”,冷酷的神情下暗潮湧動,不禁令人猜測這對“罪”佳情侶究竟會面臨怎樣的“罪”愛糾纏。以歌手身份出道的歐豪曾主演蘇有朋導演的處女作《左耳》,一舉成為2015年青春電影新勢力。而郭姝彤則出演了青春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女主角,這兩股青春新勢力首次聚合,讓本就充滿懸疑色彩的《少年》更加令觀眾期待。
在電影《少年》中,除了兩位青春新勢力的加盟,眾多實力派演員也齊聚助陣,包括《親愛的》、《山河故人》中的張譯、《推拿》中的郭曉冬、《綉春刀》中的周一圍、亦或者是《盜墓筆記》中的劉天佐。楊樹鵬導演表示:“這些實力派演員的助陣,讓整個團隊里充滿熱血的雄性氣息,他們的出現是演技和電影品質的有力保證”。
電影《少年》定檔12月9日,正式拉開2016年賀歲序幕。類型清晰及風格化的畫風都是導演楊樹鵬的追求,他曾表示:“這部電影,故事不僅直指人心人性,也具有很好的商業結構,會努力追求二者平衡。”他還透露,《少年》此次加入了更多商業元素。“故事體量很大,除了罪案青春,每一個角色都很有分量,也有著復雜的命運感。”
;㈢ 申哥曉雯是什麼電影
是電影《少年》,該片講述兩個少年精心設計了一個復仇計劃,上演了一出「惡有惡報,少年開火」的故事。
周一圍飾演申哥,申哥是犯罪團伙頭目,街頭暴徒。是將電影中暴力元素呈現的震人心扉的人物。物慾、金錢成為他人生唯一喜好。劫匪申哥,搶銀行居然是為了找刺激,囂張的玩出天際。一言不合舉槍便射,有著紈絝子弟的瀟灑人生。他有他的世界,常人不懂。
影評
影片《少年》整體題材新穎、氣質獨特、包袱燒腦,具備楊樹鵬導演獨特的作品風格,與國內以往的犯罪題材影片感受完全不同。而影片整體氣氛驚悚、黑色,而逗趣刑警大裘與刑警隊長張建宇默契搭檔,成為了整部影片中的一抹亮色。
除了用尺度刺激身心,電影《少年》更是用懸疑來燃燒大腦。眾主創擺下迷魂大陣等觀眾來破,從頭猜到尾,雙反轉的結局又充滿驚喜,這才是高級的設局。不以特效唬人,不以大牌誘人。《少年》中有很多極為真實的動作戲,追車、槍戰、肉搏、殺人,刀刀見血,拳拳到肉,不華麗,但震撼。
㈣ 《少年》:你可能會忽視的賀歲檔最熱血電影
版權所有 開屏映畫(微信ID:ikaiping)
在史無前例的慘烈12月檔中,《少年》是一部缺乏常規賀歲賣相的電影。
我看這部電影,只沖著一個人。
楊樹鵬。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導演,因為我看過他自編自導的《我的唐朝兄弟》《匹夫》。他彷彿十分鍾情於這種草寇變英雄的故事,而且以讓你分不清什麼是土匪什麼是英雄為樂。
比如在《我的唐朝兄弟》里,楊樹鵬建構了一個架空於唐朝的官、匪、民的沖突原型,這種帶有荒誕意味的沖突原型一般只在周星馳的電影里出現過。
在一個唐朝的村落里,來了兩個強盜,這兩個強盜本來要到村民家劫財劫色,沒想到更可怕的官兵來了,根本連劫都不用劫,就地就要強奸民女。強盜救下民女,殺死官兵,就此不知不覺間變換身份成了「壯士」,陷入與官和民的雙重斗爭漩渦中,他們忽而是強盜忽而是英雄。
楊樹鵬通過這一部奇特的電影把一個缺乏執法公正性的政治形態下,官、匪、民之間的沖突與博弈說得淋漓盡致。
在這部電影里,楊樹鵬通過一個有點奇幻的情節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這個名為「苦竹林」的苦難村落里,在一場廝殺結束後,突然來了一位詩人,與兩位草寇英雄在月亮下喝了一晚上酒。這位詩人吟誦了一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還和二位英雄探討了靠什麼為生的人生問題,然後吟誦著「海客談瀛洲……」逍遙而去。
不知道為什麼,我一直記得這個「多餘」的情節,並為此深深感動,彷彿看到真正的唐朝兄弟們乃至各朝各代的兄弟們在血與火的縫隙中抽空月下對酌。
楊樹鵬的敘事里有著明顯的隱喻和諧謔感,喜歡用似幻似真啼笑皆非的荒誕感包裹一顆充滿熱血的心腸。這種感覺在《匹夫》里更加明顯。
《匹夫》說的是一個小哥扮作新郎官潛入土匪窩里,試圖把土匪變成抗日英雄。這些土匪本來過著要槍有槍要酒有酒要女人有女人要兄弟有兄弟的幸福地下生活,在踏上抗日路後,也就踏上了一條無法回頭的不歸路。
楊樹鵬喜歡讓土匪們陷入不得不變成英雄的境地中,並在這種境地中製造趣味與熱血交織的荒誕感。
《匹夫》中有一個情節後來被《火鍋英雄》致敬了。幾個土匪戴著街上撿到的唐僧師徒的娃娃頭套去打劫銀行。
事實上,打劫銀行後面的橋段更加有趣,這里就不劇透了。有興趣的童鞋可以找來看看。
在連續兩部年代劇後,時隔四年,楊樹鵬終於拍了一部當代犯罪懸疑片《少年》。
從題材上看,《少年》的青春、犯罪、懸疑完全不同於之前兩部片的草寇英雄主題。
然而,楊樹鵬畢竟是楊樹鵬,他從來不會放棄編織泥濘中的花朵。
少年者誰?一個黑客,一個十年騙局的編織者,一個罪犯,同時也是一個以暴易暴的熱血英雄。
在這部電影的開頭,我們看到的歐豪扮演的少年是一個極其悲苦、冷酷的角色,他童年時因與人打架腦部受傷且傷勢並未控制住,生命如燭飄搖不定,卻又明顯在用黑客手段計劃著什麼陰謀。這製造了一個錯覺:這是一部罪犯在一開頭就暴露的犯罪過程懸疑片。
隨著劇情兇狠推進,你會發現,你以為一開始就已經暴露的罪犯——少年,反倒成了罪惡感最少的那個存在。因為,除了「少年」之外,每一個人都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
張譯們演的警察是狼狽的,而且有點不正經,一邊追凶,一邊對付煩人的上級;
醫院里的女醫生是狼狽的,被病人跟蹤,被音樂家老公家暴;
音樂家是狼狽的,過著道貌岸然的生活,極端壓抑自己的性沖動,以虐新進樂團的女樂手為樂;
殺妻嫌疑人酒鬼是狼狽的,連傻子都嘲笑他戴綠帽……
他們更像你在生活中會碰到的那些狼狽不堪亦正亦邪的人們。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讓一群狼狽不堪的中年人解決一對少年製造的危機。帶著《白夜行》的影子。
然而,更確切的感受是,這部電影是用一個少年製造的危機來展現中年人的群體危機。
那些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醫生、音樂家、警察……每一個人的衣冠下都藏著一種不可告人的生活、一些難以啟齒的隱秘甚至罪惡。
這種彌漫全片的令人厭惡的中年生活最終被一個少年十年不斷的銳利觀察刺穿。
楊樹鵬的演員選擇顯然也是為此目的服務的。
歐豪扮演的少年蘇昂和郭姝彤扮演的少女林巧,干凈、率真、野性、美好,簡直能看到他們周身青春血液在燃燒。尤其是郭姝彤,極其出色的演繹,讓一個靈性的存在變得生機勃勃,周身散發著少女的細微光芒。歐豪也不錯,算是小鮮肉里能拼演技的一位,可惜台詞差了些。
郭曉東扮演的中年音樂家李志民和余男扮演的中年腦科醫生韓雲,雖然一個仍然風流倜儻,一個也依然性感美麗,卻處處給人污濁、陰郁、城府、隱忍的不良感受。除了外表散發的不良氣息,他們對待愛情的態度也變得曖昧不清,充滿糾結不清的暴戾氣息。
有心人如果對比一下郭姝彤和余男,會發現她們的五官、神情其實十分相似。我以為這是導演故意為之。一個被少年用心摯愛、用心記憶的少女,必然是光芒四射的;而一個被中年文藝男狂虐的女人,連性感也帶著陰霾。
對比一無所有朝不保夕唯有青春熱血的少年少女,與衣冠錦綉居所堂皇只差青春熱血的中年男女,哪一種人生更值得眷戀不是一目瞭然嗎?
《少年》比《白夜行》更加熱血,它沒有蛇蠍美人,只有不得不在仇恨中長夜潛行的孤苦與決絕。
楊樹鵬再次在一部犯罪懸疑片中植入了獨特的個人趣味,它讓你分不清罪犯與英雄的邊界在哪裡。正如在他曾經拍過的草寇英雄片里,你常常會迷失在強盜與英雄的身份迷局裡。
如果說《少年》最後揭露的罪犯缺乏合理的犯罪邏輯鋪墊,那隻是因為,它指向的或許並非犯罪,而是彌漫於我們生活中的中年乏味。
某種意義上說,這種麻木苟且的中年生活確實就是犯罪。
而所謂英雄,也就是永葆一顆不被磨滅的少年心。
子非魚,電影人,知名影評人,曾任新京報副總編輯、時光網總編輯
開屏映畫
終端娛樂觀察家
微信ID:ikaiping
編輯:醉花陰
聯系我們:[email protected]
文藝連萌 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㈤ 找一部電影
微電影少年血
㈥ 淺談微電影的產生與分類
淺談微電影的產生與分類
事實上,微電影這種新興的電影形態並非無中生有突然就冒出來了。在微電影出現之前,我們也經常能看到類似的電影形態。而且那時候他們有一個質朴的名字“電影短片”。那麼“電影短片”究竟是如何蛻變成“微電影”的呢?請往下看。
一、微電影興起背景
1.網路視頻平台競爭的推動
隨著網路視頻業務的發展壯大,互聯網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影視劇播放平台,各大門戶和視頻網站在視頻領域的競爭異常激烈,熱門影視劇版權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高昂的版權購買費導致了巨大的運營成本。同時,網路視頻同質化競爭嚴重,網站需要尋找差異化的競爭路線,提升原創能力。在這種競爭環境下,自製微電影則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自製微電影不但成本低,而且能保證網站在運營中享有更多主動權,同時,微電影的靈活性和投資決策的風險都更加可控。
2.微時代電影受眾的需求
在信息碎片化、文化快餐化的今天,微博、微信、微小說、微經濟等微文化大行其道,我們顯然已跨入了“微時代”。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認為:在“微時代”,媒體的表現因人們消費媒體的需要而不斷改變。當人們面臨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和獲取更多信息的需要時,我們希望以最短的時間獲取最多的信息。現在的年輕人,生活節奏和工作壓力大,已經很少有人每天守在電視機前或者泡電影院了,甚至花幾個小時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都成為一種奢侈。他們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在網上查找、觀看他們感興趣的東西。而微電影這種免費的、靈活的、短小精悍的電影形式更符合現代人的收視心理,尤其受年輕觀眾的青睞。
3.廣告營銷新陣地的需要
隨著中國網民素質的提高,網民自我意識的崛起,廣大網民對廣告的容忍度越來越低,尤其是那些生硬、直白、單調的叫賣式的硬廣告,有些瀏覽器甚至可以直接將這些廣告過濾掉。如今,廣告需要採用更軟性、更靈活、更易接受的營銷方式,而定製專屬於品牌自身的微電影則成為新的行業趨勢。一方面,微電影比傳統廣告更有針對性,觀看它的人群主要是具有較強購買力的年輕人;另一方面,通過微電影,可以把產品功能和品牌理念與微電影的故事情節巧妙地結合,用精彩的視聽效果達到與觀眾的情感交流,使觀眾形成對品牌的`認同感。凱迪拉克的《一觸即發》、《66 號公路》就讓觀眾在獲得電影觀賞感受的同時帶動與消費者的情感互動,灌輸了品牌理念,提升了品牌的影響力和美譽度,使得廣告中的系列車型在部分城市出現熱銷。
4.技術進步讓影視製作平民化成為可能
影視拍攝與製作在早期,因為設備的昂貴和操作上的復雜使其使用范圍一直限制在專業領域,並無緣用於民用領域。而隨著小巧方便,便於攜帶且價格適中的的DV 攝像機的出現,以及計算機非編系統的普及,影視製作終於走下了神壇走入了普通人的生活當中,目前使用DV 來進行各種影視創作的人群不斷擴大,數碼影視的創作已經進入到一個平民化,大眾化的時代。特別是近幾年能拍攝高清短片的單反相機的出現,使得平民化的影像製作在質量上更上了一個台階,微電影就是在這樣的技術支持下應運而生。雖然在微電影的拍攝製作群體中不乏專業團隊,但學生和業余愛好者等草根製作者惜著新技術也能拍出毫不遜色於專業人員的微電影,且這類微電影在數量上佔有一定優勢。
5.快餐文化導致了人們對砰片化信息的需求
快餐一詞出現在西方,指以麥當勞、肯德基等為代表的快捷食品,有著便捷,節省時間的特點。而快餐文化就是指人們追求通俗,短期流行的,不注重積累和內在文化內涵的文化潮流現象。它是一個特定的范疇,主要興起於當代都市,與當代大工業密切相關的,以現代化傳媒為介質大批量生產與消費的,大流行的,短暫的,採取時尚化運作方式的當代文化。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在人們日益增快的生活節奏中,任何冗長的深刻的文化產品的消費都成為了奢侈,人們不再捧著厚厚的書本仔細研讀,而更願意通過網路或者手機等新媒體去快速地瀏覽一些短小簡潔的信息,微博漸漸取代了傳統博客,微小說的出現也讓人們眼前一亮,而微電影這種免費的、靈活的、短小精悍的形式符合現代人的收視心理,尤其受到年輕觀眾的親睞。
6.新媒體的蓬勃發展讓“微”風更盛
隨著國內網路環境的整體提升和視頻網站、3G 網路的發展,中國網路視頻用戶已發展到4 億的規模,視頻網站急需海量的視頻內容,而傳統的影視劇版權價格又直線飛漲,相形之下,成本低廉、製作周期短、題材和時長均適合網民觀看的短片則脫穎而出,成為視頻網站們的新寵。“限娛令” 、 “限廣令”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執行,也促使越來越多的廣告商從電視台轉戰到了網路視頻行業。面對廣告商的親睞和受眾對優質內容的渴求,商業微電影把產品功能和品牌理念與故事情節巧妙融合的特徵恰好滿足了兩方的需求。
此外微博等社交媒體的發達也為微電影的傳播創造了快捷和便利,微電影短小的篇幅符合了微博用戶快速獲取信息的心態,在觀看之後用戶將優秀的微電影通過微博轉發等方式進行分享,更加擴大了影響力。
二、微電影的分類
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微電影很大程度上是指從創意廣告片轉型出來的更具有故事情節、具有完整的電影結構的傳播於社會化網路和新興的互聯網視頻平台的商業長片。這是狹義上的定義。它一出現就被賦予了商業性質和網路特性,它的出現是互聯網視頻廣告的自然進化,微電影的“微”字甚至來源於微博(MiniBlog)的概念。可以這么說,微電影是傳統電影短片碰撞互聯網的產物,因此,它是電影短片的一個分支或新名稱。以前的電影短片由於其實驗性質大多用於學術交流和研究,這可以從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等各大電影節短片單元的獎項設置中看出來。現在的微電影由於引入了商業性元素且占據了主要位置,這使得傳統的短片處於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因為它們具有同樣的電影短片特性,所以如果非要把微電影和短片聯系起來,我們只能把微電影像大電影那樣分為商業微電影和藝術微電影(傳統的實驗電影短片)。
刻意劃分商業微電影和藝術微電影不是為了咬文嚼字,兩者在拍攝目的、營銷策略、發行渠道上都是走著不同的道路。只有認清了作品的定位才能在各個環節做到最優秀。以下拿幾部作品舉例說明:商業作品管曉傑《青春期》、周拓如《初見》;藝術作品北野6《屌絲和毛》、舒浩侖《少年血》。
1.商業微電影和藝術微電影的拍攝目的
管曉傑的《青春期》系列及後來的《失樂園》、《女人公敵》都是完完全全的商業微電影,從一開始的編劇策劃、製作、出品發行、營銷體系都跟院線商業大片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播放渠道由院線換成了互聯網。周拓如的《初見》由上戲投資,本意是拍一部指導上戲學生的教學片,但從電影結構和製片模式都屬於商業片結構。也是一部沒有品牌植入的商業微電影。
北野6的《屌絲和毛》不論是題材上還是在拍攝手法上都完全展示了該片的藝術性,導演在嘗試一種表現主義的拍攝手法,尋找一種獨特的為“觀念”服務的電影語言。這部作品的整個拍攝過程都可以納入到這個“觀念”體系,類似當代藝術中的行為和裝置藝術。而舒浩侖的《少年血》則完全是導演對電影結構的研究體現。
2.商業微電影和藝術微電影的發行渠道
前面我們說,微電影的出現是互聯網發展的產物。因此且目前來看,微電影的發行渠道還主要是互聯網視頻網站及新興的移動互聯網平台,也有少數基於互聯網的電視終端。互聯網平台和商業微電影都具有商業性,因此二者結合基本完美的完成了商業價值的傳播。藝術類微電影除了傳統的發行渠道,雖然也增加了網路渠道但由於缺乏商業價值而往往得不到重視。
3.商業微電影和藝術微電影的營銷策略
商業微電影的營銷與大電影或傳統視頻廣告營銷路線基本一致,都是通過媒體公關鋪面宣傳、社會化網路營銷、視頻網站推薦等手段和渠道完成。對於商業片導演,一般都先拍攝案例通過營銷渠道製造爆點獲得知名度來增加自己服務品牌主的本錢。從營銷手段上都是一樣的,只是買單的客戶變了而已。
藝術微電影的營銷與商業微電影截然不同,因為藝術微電影多為導演傳達自己的學術思想和電影觀念,不具備眼見既得的商業價值。因此如果沒有品牌客戶買單就意味著導演自己要掏腰包。不排除有品牌主贊助藝術微電影,但這種支持並非為了商業利益且不需要回報和轉化。藝術微電影的營銷既然是傳播觀念那麼就要細分人群,精準的定位受眾人群成了其中的關鍵。《屌絲和毛》的局部成功就得益與這種細分,作為一部稍有政治敏感性的社會題材作品,《屌絲和毛》利用微博渠道在文化類、藝術類、(公知類)小范圍傳播討論該片的學術和觀念意義,逐漸擴散到各大論壇社區及視頻網站。
像大電影生態鏈一樣,藝術微電影作為實驗性質為商業微電影提供新的語言和創新,同時也保持著獨立的審美和價值。在商業化的當代,我們有時候應該放慢腳步來多多關注藝術微電影的發展和出路。
;㈦ 少年血女主角叫什麼
舒浩侖短片電影《少年血》
女主角叫蘭咪 (寧怡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