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微電影回村
1. 優秀共產黨員,黨的動人故事,紅色遺址,
卸甲太行不下鞍----崔曉滿
在太行山深處的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犁川鎮崔河村中心小學的操場上,矗立著一方巨大的石碑,碑文記錄著一位有著40多年黨齡的軍隊退休幹部組織帶領群眾捐資助學、建校興業的事跡。這位深受崔河村父老鄉親們敬重和愛戴,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貼心人、領路人、大恩人的軍隊退休幹部,就是被省委、省軍區授予「一心為民模範共產黨員」榮譽稱號的原四平軍分區政委崔曉滿。他以自己的傾力實踐,把一位老黨員的無私情懷深深鐫刻在巍巍太行山上。
「老政委呀,你要不想個辦法,咱村兒的學校可就要撤並了,娃娃們就得走十幾里山路到別村兒去上學。」2001年3月,崔曉滿回到闊別多年的老家探望母親時,卻聽到這樣一個壞消息。
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村小學校竟然還使用著上世紀50年代的老房子,由於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學校不得不搬到村委會的舊倉庫,兩個年級的學生擠在一個透風漏雨的屋裡上課。崔曉滿心裡有說不出的酸楚。
為了崔河村的明天,他要為孩子們建所新學校。可建小學至少得28萬元,錢從哪來?通過走訪調查、徵求意見,崔曉滿終於形成了一個捐資建校的思路,並起草了倡議書送到村民手中。
「咱先捐3萬吧!」崔曉滿和老伴兒商量,老伴爽快地答應了。為把學校盡快建起來,他動員親友湊了6萬元作啟動資金,又從弟弟那裡要來60噸水泥、3萬塊磚,還有部分鋼材。鄉親們被他的真情打動,都踴躍捐款,僅兩天時間就集資16850元。崔曉滿又把一份「為了崔河村的明天」的倡議書寄給本村在外務工的鄉親,先後聯繫到80多人。他們都非常支持崔曉滿,紛紛慷慨解囊,很快湊齊10萬元。隨後,晉城市、澤州縣各撥款5萬元,使建校資金全部落實。經過3個多月的緊張施工,一座佔地面積1400平方米的教學樓拔地而起。當地政府領導把書有「情系家鄉寫真情,心獻教育鑄偉業」的錦旗鄭重地送給崔曉滿。
崔河村通往山外的一條老路,崎嶇不平。崔曉滿回村的第一年,幾次因雨大、路滑被阻隔在山外,最長的一次在晉城困了5天。腳下的路連著村民的心,大家盼修路盼紅了眼。2003年春節剛過,由縣政府出資補貼的「村村通」公路建設拉開了序幕,崔曉滿帶領鄉親們熱火朝天地忙碌在工地上。資金不夠咋辦?崔曉滿動員村民從18公里外往回背爐渣,篩選後代替碎石和沙子;他又通過親戚借來鏟車、推土機、壓道機,施工期間,司機們一直吃住在他家;他還組織鄉親們開山鑿石,一錘錘地砸、一鍬鍬地挖……經過88天的奮戰,崔曉滿和鄉親們挖土石方5700立方米,回填土石方4800立方米,僅用12.5萬元就完成了造價38萬元1400米長的水泥路。這條路還被評為「村村通」公路優質工程。
有了通往山外的「致富路」,不換腦筋也富不了。崔曉滿和村委會主任崔中華多次到外地考察,聯系來一個種兔養殖項目。為改變鄉親們保守的生產觀念,崔曉滿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5萬多元,引進10組120隻優質兔,在村裡辦起第一個種兔場,為大家致富「探路」。當年取得效益後,崔曉滿為每家送去一組種兔,還挨家挨戶送技術。現在,這里成為「太行兔業養殖示範園」。崔曉滿和村幹部還帶領鄉親們種桑養蠶,使村裡實現了「戶均一畝桑,戶養三床蠶,人均增收一千元」的目標。
2004年的一天,崔曉滿到村民崔立祥家串門。一進門,糧食堆得跟屋一般高,地上都鋪著糧袋,崔曉滿不得不側著身子踩著糧食擠進去。一打聽,原來是宅基地一直批不下來。像崔立祥這樣住房困難的,村子裡有20來戶。為了改善鄉親們的住房條件,他請人用攝像機把所有困難戶的住房情況拍下來,帶到縣里向有關部門反映。看到村民們一家七八口人擠在窄窄的破房子里,有關領導當場拍板,一次性批給崔河村21戶宅基地。開工那天,崔曉滿從弟弟那兒借來推土機,第一個開進了施工現場。從此,他不顧烈日炎炎,頭戴一頂舊草帽,從早到晚忙個不停……有人不解地問:「您一個師職領導,退休了也不歇著,像個農民,整天呆在泥里水裡,到底圖個啥?」「我什麼也不圖,我看重的是共產黨員的身份、是老百姓對我的信任!」崔曉滿的回答坦盪而響亮。一年過去了,崔曉滿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崔河村新村規劃圖」終於變成了現實,18戶村民歡天喜地,搬進了新居。
幾年來,崔曉滿總是以一個老黨員的先進形象出現在群眾面前,為老百姓實實在在謀利益、做好事。鄉親們都說:「沒有老政委引路,崔河村就不會有今天的好日子!」
崔曉滿成為全軍學習的榜樣,被解放軍總政治部評為「全軍優秀共產黨員」;四平市委、四平軍分區和山西省晉城市委、晉城軍分區分別作出了開展向崔曉滿學習活動的決定;吉林省委、省軍區授予崔曉滿「一心為民模範共產黨員」 榮譽稱號。
二、蠶桑書記----孫文龍
孫文龍,山西陽城縣孤堆底村人,生於1937年,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7年響應黨的號召從優越的省委機關主動申請回鄉支援農村建設,先後任鄉長、公社書記、副縣長、縣長,連任陽城、武鄉、屯留三縣縣委書記,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因積勞成疾,逝於任上,年僅51歲。
他的一生,作風過硬、務實求真、敢想敢幹、致富百姓,走一處、變一處,干一處、紅一處。他思想超前,開種植蘋果之先河,給寺頭人民栽上了搖錢樹;樹旗標帆,栽桑養蠶、使陽城成為「山西之首、華北之冠」;開渠截流、築壩建庫,創出了水資源綜合利用全國第一縣,白桑「一滴水」精神聞名中外;敢為人先、大膽創新,高寒山區試種棉花成功,受到周總理的贊揚。到武鄉任職期間,實事求是平反冤假錯案2220件,贏得民心,山西省委推廣了武鄉的經驗;移花接木,使武鄉變為全國新蠶區的一面旗幟,受到國務院的表彰;改土治水,全縣開展了136項農田水利建設的富民工程卓有成效。屯留縣任職,不畏病魔,鞠躬盡瘁,對農業進行科學規劃綜合治理、奠定了致富之基,使蠶桑生產成為該縣支柱產業之一,五里庄絲織掛毯也走向了世界。他親民為民愛民,廉政勤政善政,深得三縣人民的愛戴,因而被人民群眾親切地稱為「蠶桑書記」、「糞簍書記」、「焦裕祿式的好書記」。
一個共產黨員、縣委書記逝世二十多年來,人們不但沒有忘記,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敬仰他、緬懷他、傳頌他……中共陽城縣委、縣人民政府先後三次作出向孫文龍同志學習的決定,山西省蠶學會和陽城、武鄉、屯留三縣縣委、縣政府為他修建了紀念亭。山西電影電視製片廠拍攝十集電視連續劇《滄桑情》在中央電視台播放,排演大型紀實豫劇《公僕孫文龍》在全國各地巡迴演出。民間成立了孫文龍精神研究會,故鄉人民自發捐資修建孫文龍紀念館,同時,在互聯網上開通了孫文龍紀念館網站,新華出版社、紅旗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中國作家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先後出版了《魂系百姓》、《永恆的懷念》、全國中小學生民族精神鄉土教育叢書《讀書、讀人、讀精神》、長篇紀實小說《孫文龍》等9本著作。新華網、山西日報、太行日報先後刊發了《穿越時空的精神長廊》、《樹碑記》、《不能不寫的報道》、《刻在人民心中的豐碑》等。地方各種志書對他的各種事跡均有記載。紀念館先後被毛澤東思想學術研究會、中國誠信網、中共山西省委、共青團山西省委、山西大學、晉城市委、晉城市人民政府、陽城縣委、縣政府等命名為:「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基地」、「黨員幹部廉政教育基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紅色旅遊教育基地」,被晉城市、陽城縣兩級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民呼喚孫文龍精神,時代需要孫文龍式幹部。孫文龍精神已經成為當地新農村建設、弘揚民族精神、培育民族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動力。孫文龍精神源自陽城,高揚太行,面向全國,走向世界。
2. 電影《七彩夢》的觀後感
學校組織師生觀看了《七彩夢》這部電影,孩子們感受頗多,其實我覺得更應該讓家長看看這部影片,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都與家長有著密切的關系,也令人深思。
一、關愛留守兒童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七彩夢」。影片中城市網癮少年和農村留守兒童的相遇,一定會產生"化學反應",因為他們有那麼多的不同,但他們又有共鳴,因為他們缺少陪伴,都是孩子,又是同齡人,都有著對未來生活的嚮往……
班裡的留守兒童有十多個,他們的突出特點就是:特別調皮或特別膽小內向。皓皓同學反應靈敏,愛發言,但也愛說一些怪話,惹得全班同學鬨堂大笑。作業不認真完成,氣得他奶奶把手機都給他摔了。小馨同學特別膽小,就算是表揚她,在她臉上也看不到一絲笑容。面對這些孩子,對他們唯有多一些關愛,用足夠的耐心、愛心,和家長一起讓孩子認真起來、陽光起來。
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孩子們提出:影片的最後貝貝不玩手機了,可他的爸爸媽媽卻在玩手機。
孩子的眼睛就是錄像機,耳朵就是錄音機。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表率。要求孩子不玩手機,自己首先做到沒有電話,沒有事情要聯系的時候不要去玩擺弄手機,更不要玩游戲。可能一開始的時候,是我們想讓孩子安靜,或像貝貝的爸爸媽媽一樣,沒有時間陪伴孩子,覺得虧欠,就想買個手機或平板來彌補。可等孩子迷上手機時,我們又開始抓狂、開始指責孩子。殊不知,作為家長的我們才是罪魁禍首。希望家長在情況允許的條件下,陪伴孩子成長,給孩子多一些關愛,通過親子共讀等活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遠離手機。
三、讓孩子們在生活中獲得成就感
孩子們提出:貝貝一開始那麼喜歡玩游戲,最後為什麼不玩游戲了?
經過大家的分析,才發現貝貝以前是在游戲中獲勝時得到別人的點贊和鼓勵,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後來他發現,在幫助同學的時候,自己的那種成就感更加的真實。他的這種行為,既溫暖了同學,也改變了自己。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在生活中獲得成就感。
學生的成就感其實也很容易獲得。比如:一次正確的回答,一次被表揚,一次作業被欣賞,解出了一道難題,會唱了一首歌,讀好了一篇課文,畫了一幅令自己滿意的畫……都會讓他們的內心產生莫名的沖動,這沖動是發自內心的喜悅,這種喜悅帶給他的是對下一次課的嚮往。興趣和信心就是在這樣一次次成功和嚮往中累積起來的。而老師要做的就是及時的鼓勵和真誠的贊美。
四、讓孩子們學會換位思考
影片中貝貝看到果果在山坡上吹口琴,因為自己沒辦法上網,就想拿果果的口琴來解解悶兒。但是因為這個口琴是果果的父親留給她的的唯一念想,所以果果拒絕給貝貝吹。貝貝生氣了,就把他的口琴一腳踢到山下去了,果果邊哭邊找,手指都劃破了也沒找到。後來貝貝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號召同學們一起幫果果找回了口琴,貝貝也因此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
其實,在孩子們的身邊有很多的不經意。班裡的奇奇同學是一個活潑、積極開朗的孩子,平常愛說愛笑。但他唯一的不足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手,有事兒沒事兒就喜歡拍這個一下、撓那個一下,一時引起大家怨聲四起。看完這部影片,在大家積極談論自己感受的同時,我也趁機向大家提出這個問題。有時候我們覺得拍別人一下,是一種親昵的表現,有時候是想跟別人打個招呼或開個玩笑,但是卻沒有想這樣做別人有什麼樣的感受。有些同學可能對這些小動作不太在意,可大多數同學都不喜歡這種方式。那我們就需要改變一下了,我們要學會用別人喜歡的方式去打招呼。
《七彩夢》講述了孩子的心聲,讓我們切實感受到孩子對父母關愛和陪伴的深深渴望。同時,也呼籲廣大家長,無論你的工作有多忙,都請抽出時間多陪陪孩子,因為他們成長的道路上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愛和陪伴。讓「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不僅僅是最長情的告白,還能成為伴隨我們每個人最美好的記憶。
3. 廣東95後青年回村為奶奶拍出時尚大片,獲贊近600萬
「95後」年輕人李啟航
感覺離「死亡」最近的時刻,
是在稻城亞丁。
他出生於1997年,
來自廣東肇慶,
喜歡閱讀,也喜歡旅行。
2019年11月,他終於走上了川藏線,看到和嶺南的丘陵不一樣的高山。皚皚的白雪覆蓋著荒野和山川,這景象令他震撼。
好風光也伴隨著危險。在峭崖環山路上,李啟航的高原反應越來越嚴重。他缺氧、嘔吐、頭疼欲裂。下山的路走到一半時,他幾乎以為自己要休克了,腳變得越來越重,呼吸越來越困難。
在珍珠海休息時,稻城亞丁下起了薄薄的雪。這是李啟航第一次看見雪。雪吹到他臉上,讓他想起許多重要的人,想起那些一起度過的時光,還有許多對未來的期待和過去的夢想。憑借著這份感情,他扶著欄桿堅持走到山腳,脫離險境。
體驗這次經歷後,李啟航毅然辭職,回到家鄉肇慶,成立攝影工作室,將多年的創作想法一一付諸實踐。
2021年,李啟航拍攝的一組照片在抖音上走紅。拍攝對象是他的奶奶。他用 時尚 大片的風格拍這位看似普通的廣東老人,讓人們發現了鄉土和老年人別樣的美。
目前,他的賬號有了73萬粉絲,累計獲贊將近600萬。
快門按下的離別時刻
李啟航從小就嚮往自由,腦海中總有許多天馬行空的幻想。
上小學前,他同爺爺奶奶和曾祖母住在鄉下。奶奶有時會帶上他在地里勞作,這也讓李啟航有大量的精力和時間 探索 自然。天氣好時,他和小夥伴去釣青蛙、捉黃鱔、捕魚、跳繩,在稻田裡踢足球。
無拘無束的日子在小學開學時結束。父母將他接到東莞。在看似熱鬧的城市裡,他感到單調。他經常想起,爺爺奶奶在鄉下做什麼?沒有他在身邊,他們會感到孤獨嗎?
李啟航與奶奶
高二那年,李啟航愛上攝影,家裡人花兩千元給他買了第一台數碼相機,讓他自由 探索 。等他高中畢業,他們又花了將近七千元給他買了第一台單反相機。不過,當時,有親戚說李啟航只是三分鍾熱度,亂花錢。幸好,父母義無反顧地支持他。
李啟航自小對色彩很敏感。小時候,他在奶奶家的天台上看著星空,心頭會湧起一種強烈又純粹的感受。到他拿起相機,那種感受又回來了。
大學畢業沒多久,李啟航在一個景區找到了一份圖片管理員的工作。宿舍被一片花海包圍著,門前是一片湖泊。工資不高,但勝在悠閑。他可以繼續讀書,研究攝影,時不時出門 旅遊 。但很快,他發現這份工作始終不是心目中希望的。
此時的李啟航,常常想起小時候。奶奶的年紀大了,他還能陪她多久呢?大學畢業後的一兩年,他經歷過一些親人與朋友的離開。李啟航就希望用相片和視頻,記錄那些人和瞬間,「對抗」遺忘與消逝的時刻。
這些經歷與感受後來被改編成微電影《阿嬤的相片》。影片中,阿嬤的好朋友阿喜婆忽然去世,老人沒拍過什麼照片,適合做遺照的素材也沒有。
阿嬤想到了自己,便提出讓擅長攝影的孫子給她拍一組相片,以備不時之需。
抖音創作者微電影《阿嬤的相片》劇照
給奶奶拍 時尚 大片
2020年,李啟航終於決定辭職。他回到家鄉,希望用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並成立自己的攝影工作室。其實,很久之前,他就有計劃為自己的家人拍攝系列影像,多年的自學和閱讀讓他積累了許多藝術靈感。他急切想將它們變為現實。
李啟航的工作室在父母家二樓。這是他高二時候住的房間,裡面還擺著他高中時收集的動漫人物。家鄉不少人都認為他成不了大器,「愛好不能當飯吃」。只有他的父母和奶奶,還是無條件地支持他。
李啟航在動畫風格的工作室里
李啟航創業之初確實辛苦。為了謀生,他接了許多婚禮攝影的項目。雖然工資收入比之前打工的要高,但時常很累,有時要一個人開一整天的車走崎嶇的山路到另一個鎮去拍攝,攝影似乎不再是愛好和藝術,而是一份單純的工作,他當時想過,實在撐不下去,就再去打工。
2021年1月,當他將奶奶的照片傳到抖音上,一切都改變了。
畫面中的奶奶身穿紅色毛衣,站在廣東特有的藍天下,像一個超級模特。這支視頻播放量超過650萬,獲贊26萬。
網友們評論,充滿高級感。甚至有位網友說,這讓他想起某國際高端品牌。
實際上,李啟航拍的是肇慶鄉下的日常生活,只是換了個視角。激發他靈感的,是高中時奶奶穿著紅色毛衣,用綠色盆子裝著番薯干,在藍色天空下勞作的樣子,像極了當時流行的 時尚 大片。幾年堅持不懈的自學之後,他終於將當初的靈感變成作品。
隨後一年裡,李啟航陸續用不同的 時尚 風格拍攝奶奶。多組照片在抖音上得到大量好評,媒體的采訪接踵而來。
其中一支短視頻中,奶奶穿著平時的衣服,在陽台干農活,轉身一變,成為 時尚 封面女郎。這支視頻在抖音獲贊124萬,播放量更是超過3400萬。
他的抖音號也接到大量的商務合作,收入翻了三倍不止,甚至可以給奶奶生活費了。連最反對他的家人,也表達了支持。
只有李啟航知道,名聲背後,是他持續了七八年的堅持和努力。「如今的成就和結果可能是他用無數個日夜,甚至是經歷長期孤獨,極致專注,大量閱讀,冷嘲熱諷和質疑,才成就如今堅定的自己。」他寫道。
在微電影《阿嬤的相片》中,孫兒給阿嬤拍攝的照片在短視頻平台走紅,網友們的稱贊讓上了年紀的阿嬤消除了很多疑慮。
更重要的是,拍攝成為了她和孫兒交流與理解彼此的方式,而李啟航則在鏡頭中重新找到了快樂與興趣,對自我、親情和拍攝都有了更多感悟。
抖音創作者系列微電影題為「敬自己」,或許正是因為這些頓悟與打開的時刻。
抖音創作者微電影《阿嬤的相片》劇照
其實,無論成名與否,他都會這么做。
圖/受訪者提供
4. 鄉村看戲
鄉 村 看 戲
戲劇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深植於中國人的文化中,在幾百年進程中不斷豐富其內涵,在頌揚社會倫理道德,倡導社會的真、善、美,抨擊社會的假、惡、丑等方面有著其獨到的作用。戲劇藝術作為一種大眾化的文化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歡和愛戴。在文化貧乏的年代戲劇曾帶給廣大的民眾特別是農村裡的人帶來了像過年一樣的歡樂。現在在農村一聽說那裡唱戲了總還有很多觀眾樂於觀看欣賞,我也是 一個對戲劇情有獨鍾的觀眾。
隨著太陽的余輝逐漸被西邊的天空所淹沒,四周的那鋸齒般的山野也慢慢地被夜色所籠罩,只在遠處路燈那微弱燈光的映襯下顯出鄉村公路的輪廓。不知名的鳥鳴聲從蒼茫的山野中不時傳來,微風在身邊徐徐吹過。在幾個鄉親的陪伴下我們拿著凳子,邊走邊聊,緩步行走在通往看戲的路上。這次要去看的是晉城市上黨梆子劇院在上上河村的演出,所以我們的觀看熱情很高。
2017年9月晉城市上黨梆子劇院要在上上河村演出了,消息一經傳出,住在鄉村裡的人們心情特別振奮,人們奔走相告,口口相傳。這是二十多年來該劇院到我們鄉的第二次演出,處在大山裡的人能看到如此高水平劇團的演出機會難得,我也被這一消息的到來激起了對看戲的強烈慾望,爭取一場不落地看完。晉城市上黨梆子劇院是我市規格最高,演出水平最好的藝術團體,一些優秀劇目如《王寶釧》、《秦香蓮》等劇目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歡。還有一些著名演員也深受廣大觀眾的愛戴,所以鄉下人對這次看戲抱有很大的渴望。演出地是在上上河村有著五十年歷史的舞台上。舞台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所建,不能滿足現代演出的要求,舞台進行了臨時加寬。觀眾盼戲心切,為了能獲得一個好的觀看位置,早早地把凳子、椅子擺到了舞台下面,盼望著劇院盡快地到來。
劇院在上上河演出了七場,觀眾的人數是近幾年來規模最大的。十里八村的人騎摩托車的,乘座農用三輪車的,小轎車的,步行的紛紛趕來演出現場。還有縣城的一些戲謎,特別是對上黨梆了喜愛的一些觀眾也開著轎車專程趕來。一些七八十歲的老人在兒女的攙扶下也顫顫巍巍地也來到了演出現場。現在人們在電視、電腦和手機上都能欣賞到優秀的戲劇節目,但是和親自到劇場觀看的感受卻大不相同,眾多的人在一起觀看能感受到現場那濃濃的觀看氛圍,演員的唱腔、對白,打鬥都能讓在場觀眾產生共鳴,這些感受在家裡看電視是體會不到的。舞台上演員傾情的演出,感染著在場的觀眾,一些年青的觀眾,拿著手機仰著勃子邊看,邊攝像,邊拍照。《秦香蓮》中殺廟一場中演韓奇的扮演者,在對香蓮和她的兩個孩子是否動刀時的為難情形演得淋漓盡致,幾分鍾的搖頭,胡須的擺動以及身體顫抖都使觀眾暴以長期時間熱烈的掌聲,香蓮母子的遭遇讓許多老年人流下傷感的淚水。還有《王寶釧》中王寶釧唱到:「薛郎登基我做了皇後」時,台下觀眾又是拍手,又是談論演員真唱的好。我也對這一段唱特別喜愛,平時在家中也不時打開手機聽聽。該院名劇《秦香蓮》和《王寶釧》的演出更是把演出推向了高潮,上黨梆子的一些名演員也依次亮相舞台,特別上黨梆子名家,晉城市上黨梆子劇院院長,陳素琴也登台演出秦香蓮,觀眾連連稱贊,他們的精彩表演滿足了鄉村人觀看名家名劇的渴望。演員高潮的表演藝術好評如潮,人們都懷著對劇院依依不捨的心情,希望能再次看到該劇院的精彩演出。
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之前,看戲、看電影和聽書是鄉下人主要的娛樂方式,尤其是看戲時人們心情像對待過年一樣充滿了企盼。那個村要唱戲了,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就會成為人們街頭巷尾議論的話題,人們見面打招呼也是:「要唱戲了去看不?」看戲的那種激情在心中盪漾,一些鬱郁郁寡歡的人也變得開朗起來,小孩子更是高興至極,趁看戲的機會又能買點好吃的,好玩的。對多數人來說看戲好像是幸福的一次降臨,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平時很少外出,和年青人交流的也少,又不會看書,長期壓抑的心情得不到釋放,所以看戲是他們最喜歡的一種娛樂方式。劇情能不能看懂,只要身體允許都會趕去湊一湊熱鬧,既能觀看演出,又能和一些熟悉的老朋友聊聊天。如果唱戲的地方有主要親戚,如女兒呀!妹妹等,一些晚輩會早早地來把老人接過去,直到劇終人散才會送了回來。年青人大多不愛看戲,主要是看人,圖個熱鬧。他們穿戴整潔一新,打扮時髦,借看戲的機遇能不能找一個心愛的人。看戲是個平台,到會場上的人有看戲的,有看人的,有買東西的,還有來吃的,有圖熱鬧的,看戲也是久不見面的戰友、同學、兒時的夥伴相互見面交流的機會,見面後聊聊自己的心裡話,放鬆一下身心。
鄉下唱戲一般都是四天演出七場,頭一天晚上演一場,第二天到第四天每天下午和晚上各演出一場。頭一天晚上看的人較少,第二天下午看戲的人會迅速多起來。吃過午飯四鄰八村的人都會朝舞台下趕來。公路上有騎自行車的,有步行的,人們三兩一夥,四五人一群,幾公里長的公路上看戲的人群絡繹不絕,人們說說笑笑地向著演出現場趕去。也有翻山越嶺的外鄉人不顧山路的崎嶇,路途的坎坷拖著疲憊的身體一路趕來。看戲的機會一年沒有幾次,即使吃點苦,受點累很多人都要來了卻自己心願。人們脫下勞動時穿的衣服,換上一身自己平時捨不得穿的新衣服,把自己好好地打扮一翻。男孩子大多穿一身合體干凈的中山裝,腳上穿一雙洗得乾乾凈凈的緊口鞋,顯示出年青人特有的青春朝氣,有點像到女方家相親的意味。女孩子更是下足了功夫精心打扮自己,那個年代不像現在女孩的發型式樣新潮,多數人挷兩個麻花辮子,有少數留個剪發頭,梳得光滑順暢。衣服樣式雖然比不上現在,但衣服的花樣比男孩的要多,她們穿著式樣不同的衣服,干凈、整潔,配上一雙紅色或者黑色方口鞋,再搭配上雪白或者粉色的襪子,站在人群中突顯出青春女人魅力,有點像那個年代的時裝比賽。出門時還不忘抺上點幾角錢的雪花膏,站在人群中散發著迷人的香氣,吸引著很多男孩駐足觀看。年青的媳婦一般都是過門時間不長,衣服一般都是款式新穎,質量上乘,和女孩子相比更勝一籌,站在眾人面前顯得光鮮亮麗,光彩照人。一些老太太也不甘在家寂寞,也想趁此機會去散散心,湊個熱鬧。干凈整潔的有肩衣服穿在身上,頭上蒙上一條雪白的毛巾,手中拄著拐杖,在孫子或者女兒的陪伴下邁著小腳女人走路的姿態,步履蹣跚向劇場趕來。
會場上小商販們有的在舞台的周邊,有的在街道的兩邊,有的在公路上。有賣各種熟食的,如糖糕、油條、麻花、豆腐湯、燒餅、牛肉丸等,有賣各種兒童玩具的,賣服裝的、賣豬仔的、農具的、菜苗的。甚至一些看相的,抽簽的,他們不願放棄這個難得的機會,用練就的伶牙俐齒來糊弄一些相信命運的人。從舞台下到公路上小商販的吆喝聲,孩子的哭聲,人們的喧鬧聲混雜在一起,縈繞在會場上空。有的小孩擠掉了鞋子,有的擠掉了帽子,有的商販小攤被擠倒,來往行駛的汽車也不得不放慢了速度,等待著人們閃開一條通道才緩緩地駛去。
在我們鄉每年都會邀請劇團來演出幾台,主要有古郊、上上河、三交口等。唱戲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一個村往往難以承擔所需費用,但是辛苦勞累了一年農民也需要文化生活的滋養,也有對看戲強烈的渴望。為了滿足廣大農民的精神所需,附近幾個村的村幹部經過協商通過幾個村的眾籌的方式來解決演出的費用,演出地多分攤些,鄰村少出些。劇種大多都是流傳在晉東南地區的上黨梆子和上黨落子,也有外地的劇團,如河南的豫劇、河北的涉縣的武安落子和武安平調,沁水的蒲劇。演出都都是一些縣級以上的專業劇團,演出水平較高,深受廣大鄉下人的喜歡。這些專業劇團的精彩演出都給我們這里的鄉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八個樣板戲演了十年,各地通過移植樣板戲用當地的劇種也同樣演了十年。1977年陵川縣上黨梆子劇團開始恢復古裝劇的演出,八個樣板戲看膩了的人們對古裝戲有著強烈的觀看慾望。1978年農歷4月是古郊村的傳統廟會,邀請了陵川縣上黨梆子劇團前來演出。劇團還沒來,早三四天觀看場地上就擺上了好多條閑置的大梁、很多的人又從家裡搬來了為看戲而專門做的長條凳子、椅子等。為了占據一個好的觀看位置,人與人之間也時有糾紛產生,甚至雙方動起手來,給本來愉悅的身心罩上了一層不愉快的陰影。演出還沒開始,觀眾早已聚集到了舞台下面來了。舞台下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喧囂噪雜,一大片的人坐在舞台的前面,外圍站滿了眾多觀眾。由於看戲的人多,場地空間不足,人們就站到了公路上,公路上站滿了,就到一個更遠的地方,觀眾一直站到了當時古郊小學的大門前,比現在古郊唱戲時觀眾多出好多倍。
演出開始了,畫著各種臉譜,身穿蟒袍,腰纏玉帶,腳蹬高靴的眾多演員依次亮相舞台,有黑臉的、紅臉的、白臉的、還有在臉中間抹一塊白色小塊的滑稽搞笑小丑演員,也有扮相俊巧,服裝靚麗,在舞台上邁著輕盈步伐的丫鬟,小姐等。他們在舞台上的表演給在場眾多觀眾帶來一種新奇的感覺,給人們帶來了視覺和聽覺上美的藝術享受。鄉下看戲最愛看的是才子佳人、糊塗的縣官、機警搞怪的小丑、還有包青天那把鍘刀。年紀較大的觀眾對古裝劇的各種人物,如什麼臉譜代表著什麼性格的人物,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有著一定的了解,所以他們是戲劇觀看的忠實觀眾,看著演員的表演如痴如醉。有的仰著頭,張著嘴,瞪著眼,全神貫注。還有一些小孩子騎在大人的脖子上看著他們看不懂的劇情,眾多的觀眾完全被演員精彩的表演給打動,此時煩惱和憂愁已被忘得乾乾凈凈。一些年青的觀眾由於對古裝劇的不太了解,特別是對臉譜的認識幾乎是個空白,所以觀看起來特別的費勁,觀看的熱情不是太高。但看古代的一些生活劇也很投入,如《十五貫》、《王老虎搶親》、《竇娥冤》等深受眾多觀眾的喜愛。特別是一些小丑演員幽默滑稽的表演引來全場觀眾的陣陣笑聲,這聲音是對演員演出成功的肯定,是對演員的鼓勵。在鄉下人們觀看到高興處時,不象城裡人一樣用鼓掌來表達對演員演出的贊許和鼓勵,而是用笑聲表達自己的心聲。舞台下人多噪雜,有全神貫注看戲的,有聊天的,愉悅著各自的心情,為整個舞台下面增添了歡樂熱鬧的氣氛。
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十幾年裡,一些外地劇團的精彩演出給我們山區里的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高平劇團的《秦香蓮》,沁水劇團的《竇娥冤》河北涉縣的《狸貓換太子》、《徐策跑城》都在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反響,評價很高。劇團的表演成了人們田間勞動中、飯場上、閑聊時談論最多的話題。如沁水蒲劇團演的《竇娥冤》唱哭了眾多的女觀眾,當竇娥唱到:「天呀!你不分好歹何為天?地呀!你不分好歹何為地?」時,一些老年婦女泣不成聲,接著哭泣聲在舞台下漫延開來,都為竇娥的冤死流下了難以控制的淚水。還有河北涉縣的《狸狸換太子》都對李娘娘慘遭的不幸深表同情,對郭槐用盡的各種手段和伎倆殘害李娘娘心中充滿了強烈的憤慨。由於這個戲需要多場次才能演完,加之演員高超的演技和武安落子那優美的唱腔很受我們當地人的喜歡,所以觀眾場場暴滿,從下午到晚上觀眾從舞台下面一直延伸到公路上,觀眾的規模可以說是盛況空前,在現在鄉下再也看不到那宏大的看戲場面了。
九十年代之後,隨著電視、電腦和手機的逐步普及,人們的娛樂方式更加多元化,看戲、看電影已經不是人們主要的娛樂方式了,人們在家裡也能看到很多的娛樂節目了。最近幾年來由於農村人口不斷遷居縣城,留在農村的人口也比十年前少了很多,看戲再也見不到三十年前那種宏大的觀看場面了,一些看戲時的場景成了永久的回憶了!
蘇 忠 學
2019年4月9日寫於松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