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氛圍
1. 給我三分鍾,擁抱你——微電影《三分鍾》影評
相見時難別亦難,三分鍾,萬情重。
—— 題記
2018年2月2號
宜回家
春運時段這部由導演陳可辛執導與蘋果公司聯名出品的微電影刷爆朋友圈。引起千萬春運人民的 情感 共鳴。並且這部微電影使用手機拍攝,是第一部符合電影流程與質量標準的用手機拍攝的微電影。
即使路途漫長 人們依舊歸心如箭
但有人走遍山水 也終未能回家看看
依舊是春節煽情的親情片,但總歸有些許不同。
《三分鍾》這部微電影講述了發生在春節里特別的故事,一位普通的火車乘務員的母親與自己的孩子三分鍾的團聚時刻。故事很簡單與單調,但卻把濃厚的親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千千萬萬觀看者不禁落淚。
春節,往往是包含了溫暖與親情的,它是辛苦一年後難得的歇息,是難得的回家日子,是難得的與親人陪伴的時光。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這刻美好時光,他們依然勞作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而春節之際,正是最需要他們的時候。
電影里的女主角也正是如此,影片中介紹到主人公工作性質,跨越山水眼中也毫無波瀾。職業在這個世界段平凡又特殊,知曉外面世界很大而他們只想回到心裡那個小家。
總有人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如果你未曾離開,你永遠不知道回家的意義
影片里正當春運時期,人們大包小包互相擁擠,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笑容。
陳可辛導演用短短三分鍾表達出團圓與職業的對比性,引人受益匪淺。
影片雖然只有短短七分卻蘊含無數豐富電影視覺切換與電影符號
三分鍾,是列車停站的時間,也是微電影中故事情節鋪展的過程。運用屏幕上的倒計時和孩子背誦乘法口訣的碰撞下產生了一種緊湊感帶入觀眾心情。
影片里有蘊含著的電影符號,開頭先是小丁揮舞著的煙花棒,運用相似蒙太奇的手法,與小丁媽媽揮舞著的戰旗銜接一起,形成了相互呼應的效果,煙花是如此的絢麗美好的,這就一定寓意著小丁對美好的期待和嚮往。
而煙花的火星在空中短暫的停留,這也寓意著美好的時刻對於小丁來說是極其的短暫與難以留存。導演用全景給我們展示列車中乘客們乘上回家列車的歡快喜悅激動之情,也演巧妙的運用列車穿越隧道來表達乘務員內心的心理活動,前期的升格鏡頭則是表達她迫切想見到孩子的心理活動。特寫拍攝小丁媽媽的面部表情,組接在一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詮釋出小丁媽媽對其的思念。
導演的影片音響效果更為極致。喧囂的廣播人群,更是給我們營造了一種嘈雜的氛圍,更突出了小丁尋找媽媽這段路程的困難。當小丁向媽媽背口訣時,廣播的聲音與嘈雜聲都進行了削弱的處理,讓我們觀眾潛意識的吧注意力集中小丁身上。
以及小丁背誦全文,乘務員母親寫信畫面潛台詞代表:
愛你在心口難開……
火車拉來團結,也見證了分離。最後火車開動,但一幅幅團聚畫面同時也讓我們站在親情角度傳播溫暖的價值觀。
陳可辛導演執導合作拍攝的微電影《三分鍾》,通過催淚故事情節作為賣點吸引了千千萬瀏覽量,側面起到為蘋果手機宣傳作用。
不得不說這部微電影是成功的,.其優勢在於濃縮了電影創作的藝術性和美學,長於敘事,故事性強,並且廣告植入較為含蓄自然,故而易於被大眾接受.
俗話說的好:
「 廣告也可以感性,生活也能是電影 」
最近的距離才能表達最長的深情,不要等到分離難相遇,才知道團圓的可貴。
—— 後記
2. 橫屏微電影與豎屏微電影在形式與內容等方面有哪些區別
微電影是一種常見的影視作品形式,國內市場上的橫屏微電影絕對是佔大多數,因為橫屏的左右擴展能夠呈現出更廣闊的畫面場景,包含的元素自然也更加豐富。但是豎屏微電影,目前卻還屬於 探索 和嘗試階段。豎屏美學微電影的設置,完全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橫屏和普通豎屏短視頻,無論從最直觀的觀感上來說,還是從內容出發的內核來講,都有著非常大的不同。豎屏美學在形式上只能豎屏觀看,這個系列影片第三人稱的鏡頭視角,讓觀眾深覺親切感,身臨其境般的去感受故事。而在內容上只能豎屏表現,平凡故事,溫暖瞬間,最為觸動人心,且頗具質感的畫面以及背景配樂的輔助烘托,更加貼合突出影片主題傳達。如此做到形式與內容上的無縫融合,真正展現出豎屏美學微電影帶給我們的魅力,這同樣也是豎屏美學的兩大重要含義所在。影片聚焦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細小瞬間,用極其寫實的手法展現出了微電影鏡頭下的溫度。就目前全網上線的其中兩部來說,看完不禁會帶入自己,又帶入身旁看到的一個個小舉動,從而聯想出一個個小故事。
形式區分:
首先橫屏微電影在形式上面,與傳統電影並沒有太多區分,都是以正常的16:9的畫面比例上面來說,並沒有給人以特殊的感覺。而豎屏微電影的出現,則是打破了人類以往觀影感覺, 從重度、認真仔細的觀影到輕便、不打擾觀看視線的用戶體驗的轉變, 這就是最大的區別。
從便捷度上來說,現在很多網路產品都開始著力於豎屏產品,因為手機界面大多數偏向9:16比例,當然華為新出的折疊的不算哈,這就給用戶心理造成大量直板操作的習慣,而當你在閑暇時隨便刷了刷視頻,發現得由橫屏觀看,瞬間會給人有一種直接跳過、或者不想觀看的念頭,這叫形式帶來的挫敗感,此處用戶體驗當中一句話: 要給希望,不要給用戶失望 。所以便於的觀影方式:豎屏就應運而生,豎版 游戲 也是同理。
內容區分:
因著形式的改變,橫屏拍攝的微電影在一個鏡頭上能表達很多的要素, 光從字幕字數上面來說,橫屏占據的優勢簡直太大了,還有場景的表達、鏡頭切換上都要比豎版電影要柔和。
其次是畫面的聚焦感,橫屏可以非常恢宏大氣,而豎屏卻需要很能聚焦到一個點上, 可謂在內容上必須要比橫屏言之有物,而且節奏上明顯要比橫屏的快。
個人見解,希望有所幫助。
你好,我是星懿,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微電影是一種常見的影視作品形式,影片聚焦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細小瞬間,用極其寫實的手法展現出了微電影鏡頭下的溫度。就目前全網上線的其中兩部來說,看完不禁會帶入自己,又帶入身旁看到的一個個小舉動,從而聯想出一個個小故事。
①橫屏和豎屏對於形式來說,標志著一種畫框的模式,就意味著影像空間的一種包容度,對於內容來說,隨著影像空間發生變化,橫屏微電影可以忽視畫幅上下空間的問題,豎屏微電影就要把傳統認知的橫向思維觀念轉移。
②首先橫屏微電影在形式上面,與傳統電影並沒有太多區分,都是以正常的16:9的畫面比例上面來說,並沒有給人以特殊的感覺。
③而豎屏微電影的出現,則是打破了人類以往觀影感覺,從重度、認真仔細的觀影到輕便、不打擾觀看視線的用戶體驗的轉變,這就是最大的區別;另外,豎屏微電影就不太適合用「平視」的視角,因為上下兩側會顯得很空,而是需要用更豐富的鏡頭語言,運動鏡頭就變得比較重要,畢竟電影要拍人,而人的活動區域多是在一個橫向平面上。所以為了豐富畫面空間,可能需要更多的試探和努力。
豎屏視頻來源於手機,也就限定在了手機上,哪怕用電腦看,都很不是個東西。誰讓普通大眾刷視頻的時候就不願意把手機橫過來呢?
以上就是個人的觀點。。。。。。。
您好,我是窩矮看電影,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人類電影 歷史 上從來沒有過豎著長方形的視頻直到智能手機的誕生。即使早期手機錄像的VGA畫面也是橫著的啊。
豎屏視頻來源於手機,也就限定在了手機上,既然限定在手機上看,那就是膾炙人口的題材最適合,就給普通大眾最土味最直觀的就好。
近年來,在短視頻的到來,為電影影像藝術帶來了更多更新的可能性,不斷鼓勵影像藝術多元化 探索 ,也越來越來的豎屏視頻的出現。
豎屏微電影完全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橫屏和普通豎屏短視頻,從形式觀感和內容內核來看都有巨大不同。豎屏在形式上只能豎屏觀看,這個系列的影片通過第三人稱的鏡頭視角,讓觀眾身臨其境般地去感受故事,以旁觀者的角度重回日常被忽略的溫暖。
以上便是我個人的見解,謝謝!
大家好!我叫卡龍視頻,很高興回答:「橫屏微電影與豎屏微電影形式與內容的區別」
當今 社會 ,數字影像時代全面到來,由影像畫面、語音信息和互聯技術共同構成的數字平台和網路平台,成為人們生活中記錄傳播和交流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中,微電影因其微型、快捷、直觀等特點,使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了起來。不管是政府、百姓、攝影家們、以及公司等紛紛運用它,展示品牌形象、記錄人物故事、報道時事新聞、推廣 社會 公益;總而言之,微電影以及遍布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微電影不僅成為人們用於消遣、更把他當做一種技能來學習
今天我們要討論微電影橫屏與豎屏的形式與內容區別
首先,我要說的是橫屏,因為橫屏模式不是簡單地從豎屏到橫屏的切換,而是有非常強的邏輯性的板塊的切換以及布局,可以屏蔽一切其他干擾性的東西,播放時畫面廣大顯示更加清晰。
其次,相對而言我更喜歡豎屏因為橫屏觀看時和不能同時觀看其他信息顯示,然而豎屏就加大了觀看者和信息之間的距離,減少了這份隔閡。還有更加有助於 情感 表達,就比如我們正在看一部電影時,突然qq或者微信來了消息,如果是橫屏的話我們就得退出去去回復,但如果是豎屏,我們就可以分屏上面電影下面是聊天界面。
除此之外如果很多種情況我們都可以一邊看,一邊通過分屏或者彈幕和其他觀眾之間營造出互動的氛圍,或者也可邊看微電影邊做其他的。豎屏思維除了應用到微電影外也可以在生活很多方方面面,比如抖音、快手、淘寶、網路等不都是運用豎屏的嗎?這些不僅幫助使用者理解信息溝通難易度而且還增加信息傳播效果。因為在用手機是我們也會發現豎屏時手機寬度剛好能使我們更好的聚焦,所以豎屏時人的視線大概可以總結為:
★看手機屏幕時雙眼視線會向內收斂。
★在手機屏幕上追隨主體(某廣告或其他信息),必須保持精準聚焦。
最後,雖然我用很少的篇幅對橫屏進行描述,但不管是橫屏還是豎屏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只看你是如何看待罷了。比如,豎屏用眼睛需要精準聚焦,然而在在屏幕上移動視線時很費勁、很容易產生疲勞
大家好,我是疏月心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看看橫屏和豎屏拍的照片,拿照片先做一個對比
顯而易見,上面的圖片是橫屏拍攝的,下面的照片是豎屏拍攝的。
我們從形式上有什麼直觀的區別嗎?
1、視野方面
橫屏的視野比較開闊,它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間,豐富了空間的容納度,在畫面中展現的更多的是畫面的層次和布局。而豎屏更多的是突出畫面焦點,不需要多餘的信息,重點突出某一處。
2、用戶體驗方面
橫屏主要是從人「平視」角度去觀影,主要適用於電影屏幕,電視,電腦等設備,當然手機也會用到。而豎屏打破以往的觀影體驗,讓觀影更為便捷,比如我們經常看的抖音,快手等短視頻。
以上是我們直觀的體驗。
那麼從內容講呢?
多數的專業人員拍攝幾乎都用橫屏,它囊括了多數電影及微電影,無論從人的觀影角度還是拍攝的局限性來說,橫屏都是各大導演的首選。而豎屏主要是用於藝術性的創作,或者想重點突出的人與事物,又或者想突出空間的立體結構。
綜合以上,橫屏更多是用於整體的故事,有一定的內容,並且具有完整性。豎屏更多的是便捷,在特定的情況下,將畫面的焦點重點突出,盡善盡美。
首先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微電影之所以微,是因為它的時長一般都在5-20分鍾,而較於一般的電影時長都在1到2小時,而且微電影並不在電影院上映。微電影的呈現方式一般通過網路傳播,在手機快速發達的時代,在手機傳播更為廣闊。
1.橫屏形式
橫屏形式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我們都知道尺寸為16:9或4:3為橫屏,橫屏的優點就是尤其在手機端,不受手機邊框的影響,可以讓更多的內容進入畫面,內容可以完整的展示,讓人們看起來舒心,不受限制的看到更多精彩的人物和景物。對微電影的效果展現更精彩。橫屏無論電腦端,手機端,已經成為人們瀏覽視屏的習慣。習慣成自然,很自然的成為人們觀看微電影的形式。
2.豎屏形式
豎屏微電影。觀看手機者,一般為了方便,豎屏觀看,面對那些簡短的電影只要感受到裡面的內容即可,看完就翻走了,比較適合豎屏的微電影,不過微電影的一些細節可能感受不到,但基本內容已經知曉,所以豎屏微電影是為了更加方便讀者,為了更加適應現今的人人都有手機的年代。
最後我的觀點就是:
所有的事物存在即合理,無論是橫屏還是豎屏都要根據自己的習慣做出選擇。橫屏好就橫屏看,覺得豎屏好就豎看,只是根據個人感覺不同而已。
橫屏和豎屏對於形式來說,標志著一種 畫框 的模式,就意味著影像空間的一種包容度。就像我們在電影院看橫屏電影,為了滿足一個 橫向空間的廣度 ,因為根據常識來說,人們都在地面生活,包括人的眼睛視角也是兩邊寬,上下視域比較窄,電影最初設置成橫屏也是這種道理。但是因為現在更多人用手機看視頻,包括抖音,總是來回翻騰手機不太方便,所以更注重了縱向空間的 探索 。一百多年前法國的 阿貝爾岡斯 ,為了讓電影填充觀眾的視野,就用了 三塊屏幕並排放置 , 拍攝時也是用了 三台攝影機橫向拍攝 ,為了滿足觀眾的一種空間真實感;而豎屏美學更像是一種滿足觀眾習慣的一種「以人為本」的觀念,所以要在創作時,也要更多考慮觀眾的觀影舒適度。 張藝謀 最近應著抖音的發展提出了「豎屏美學」,注意到豎屏美學問題,對於豎屏微電影的 探索 現在還是比較缺少的。
對於內容來說,隨著影像空間發生變化,橫屏微電影可以忽視畫幅上下空間的問題,豎屏微電影就要把傳統認知的橫向思維觀念轉移,對於國內短片現狀來說,可以去拍一些實驗短片嘗試一下,可能會獲獎。另外,豎屏微電影就不太適合用「平視」的視角,因為上下兩側會顯得很空,而是需要用更豐富的鏡頭語言,運動鏡頭就變得比較重要,畢竟電影要拍人,而人的活動區域多是在一個橫向平面上。所以為了豐富畫面空間,可能需要更多的試探和努力。
你好,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在電影史上微電影算是一種新型的呈現方式,微電影之所以微,是因為它的時長一般都在5-20分鍾,而較於一般的電影時長都在1到2小時,而且微電影並不在電影院上映。微電影的呈現方式一般通過網路傳播,在手機快速發達的時代,在手機傳播更為廣闊。
1.豎屏微電影。觀看手機者,一般為了方便,豎屏觀看,面對那些簡短的電影只要感受到裡面的內容即可,看完就翻走了,比較適合豎屏的微電影,不過微電影的一些細節可能感受不到,但基本內容已經知曉,所以豎屏微電影是為了更加方便讀者,為了更加適應現今的人人都有手機的年代。
2.橫屏微電影。在來看橫屏微電影,在手機沒有普及之前,微電影只是為了告訴讀者微電影所包含的道理,應該都是用電腦觀看,裡面的細節也可以一一到位。但現在電腦並不是必須的了,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大部分內容,所以豎屏微電影就應運而生。
【從形式來說】
橫屏微電影與傳統電影並沒有太多區分,都是16:9的畫面比例,沒給人特殊的感覺。豎屏微電影則打破了以往的觀影體驗,輕便、不打擾觀看視線的用戶體驗更是廣受手機用戶的歡迎。
從便捷度來說,現在很多網路產品都開始著力於豎屏產品,手機界面大多數偏向9:16比例,當你刷視頻時,需要橫屏觀看,瞬間會給人有一種直接跳過、或者不想觀看的念頭,這叫形式帶來的挫敗感,此處用戶體驗當中一句話:要給希望,不要給用戶失望。所以便於的觀影方式:豎屏就應運而生,豎版 游戲 也是同理。
【從內容區分】
橫屏拍攝的微電影在一個畫面上能傳遞的信息更多,場景的表達、鏡頭切換上都要比豎版電影柔和;豎屏畫面內容更聚焦,並且內容還要比橫屏言之有物,節奏上也是明顯要比橫屏的快。
對於內容來說,隨著影像空間發生變化,橫屏微電影可以忽視畫幅上下空間的問題,豎屏微電影就要把傳統認知的橫向思維觀念轉移,對於國內短片現狀來說,可以去拍一些實驗短片嘗試一下,可能會獲獎。另外,豎屏微電影就不太適合用「平視」的視角,因為上下兩側會顯得很空,而是需要用更豐富的鏡頭語言,運動鏡頭就變得比較重要,畢竟電影要拍人,而人的活動區域多是在一個橫向平面上。所以為了豐富畫面空間,可能需要更多的試探和努力。
【總結】
橫屏和豎屏是一種畫框的模式,是影像空間的一種包容度,在電影院看橫屏電影,為了滿足一個橫向空間的寬度和廣度,人的眼睛視角也是兩邊寬,上下視域窄,電影最初設置成橫屏就是根據這個理論來的。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開始注重縱向空間的 探索 ,尤其是隨著抖音等短視頻的流行,看豎屏電影慢慢成為習慣,而來回翻騰手機總歸來說會不太方便。豎屏美學更像是一種滿足觀眾習慣的一種「以人為本」的觀念,在創作時,要更多考慮觀眾的觀影舒適度。張藝謀導演應著抖音的發展還提出了「豎屏美學」,目前關於豎屏美學問題以及對豎屏微電影的 探索 尚且還不多。
3. 微電影:是短篇電影還是長篇廣告
微電影的特徵是微縮時間長度、製作成本、團隊規模的迷你影片,針對新媒體平台量身打造的內容形態,讓觀眾隨時隨地可透過網路或智能型行動裝置收視。《廣告導報》總編輯、資深製作人凌平認為,微電影意味著品質比當年的網路短片更為高級、精良,在拍攝手法、要求、水準上與電影趨近,「簡而言之,微電影就是微型電影。」 業內人士稱,要拍一部微電影並不容易,一個完整又好的故事通常需要鋪陳許多,站在電影業角度,難度在於故事的精簡;站在廣告業角度,難度在於品牌的延伸。微電影引人入勝的關鍵,就是故事性的敘述模式,內容包羅萬象,從專業到搞笑都可以成為微電影的迷人素材。只要故事內容有話題性,都有機會在短時間內吸引大量的收看人口。更重要的是,「在提供吸引人內容的同時,必須能和觀眾互動,提供『娛樂、知識或信息』,進一步促使觀眾透過社群媒體觀看、傳播、分享,增加曝光率。」 盡管業內人士普遍把「電影化」當成微電影的重要指標,但對於許多「趁熱打鐵」一頭扎進市場的試水者而言,「微電影」不過是一塊「看上去很美」的金字招牌。例如《超級本來了》雖然力求營造「碟中諜」的氣質,但全片僅僅搬弄了幾個場景和小橋段,同時,廣告商英特爾的「超極本」產品充斥畫面,引來不少網友炮轟:這不是微電影,這只是徹頭徹尾的英特爾長篇廣告!不光《超級本來了》,由羅志祥、楊丞琳主演的系列微電影《再一次心跳》的浪漫氛圍雖然頗受歡迎,但片中頻繁出現的某飲料和某旅遊廣告也招來不少質疑。一位網友在微博上揶揄:「快去看!羅志祥無時無刻不在賣廣告,真搞笑。」《再一次心跳》的境遇反映了微電影行業與生俱來的「原罪」從誕生之日起,微電影便與商業廣告息息相關。種種跡象,讓人不由感嘆,究竟是短篇電影還是長篇廣告? 近幾年,隨著國內網路環境的整體提升和視頻網站、3G網路的發展,中國網路視頻用戶已發展到4億規模,視頻網站急需海量的視頻內容,而傳統影視劇版權價格直線飛漲,成本低廉、製作周期短、題材和市場均適合網民觀看的短片成為視頻網站的新寵。視頻網站如飢似渴的內容需求,遭遇廣告商們越來越猛的「砸錢」動力,兩者一拍即合,一批品牌宣傳性強的微電影應運而生,良莠不齊的作品充斥著受眾的視線。 微電影與廣告的結合,是國內外數字直效營銷領域最盛行的操作手法。與其砸下上億元的電視廣告預算,卻不知是否達到效果,不如針對微電影的收看人口做精準營銷。微電影由於社群網路傳播的特性,在短時間之內就能夠引入大量的眼球數。透過平實的畫面、動人的情節,將置入性營銷的味道淡化再淡化,不僅讓觀眾不會有被強迫宣傳的負面形象,還能夠達到精準營銷的目的。
4. 佳能5D3拍攝微電影拍攝經驗
佳能5D3拍攝微電影拍攝技巧有哪些?佳能5D3拍微電影的變革就在於,用低廉的價格能讓普通大眾,擁有最好的甚至超越35mm電影攝影機的動態畫質!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佳能5D3拍攝微電影拍攝技經驗,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佳能5D3拍攝微電影拍攝經驗
一、佳能佳能5D3拍微電影硬體設備
1、三角架極其重要。照相機的架子本身不是為移動拍攝的,所以最好找攝像機腳架,這樣才可以平穩拍攝搖畫面,也才能保證長焦拍攝的畫面穩定。我用的是利拍(Libec) 的攝像機專業架。唯一小問題是攝像機托板裝在照相機上,使用時間長後照相機下面會有難看的擠壓痕跡。
2、佳能5D3拍微電影鏡頭選擇。一般來說,最常用的是超廣角和長焦,中焦段一定要大光圈定焦。因為5D2是全副,所以可以按照電影頭來選擇。建議配置如下: 10mm(或12mm)--24mm 超廣角 24--105mm 光圈大一點好,比如2.8 24-70的佳能紅圈 120-500(600)mm 炮筒 50mm F 1.2 這個強烈推薦,人像專用。我用的超廣角和長焦都是適馬的鏡頭,實際拍攝證明,拍視頻完全可以,但是價格便宜很多,如果不想在鏡頭上花錢,買這個就夠了。
3、佳能5D3拍微電影聚焦問題。目前來說,如果沒有合適的跟焦器配套,用5D2來拍攝動態需要跟焦的畫面是相當麻煩。照相機鏡頭的對焦阻尼是很澀的,手感不好。當然了,偶爾用用問題不大。但是那個小液晶屏幕,看對焦只能看個意思。5D2有HDMI 介面,如過條件夠好,可以考慮帶一個720P的帶HDMI的監視器去,這樣現場顯示就會比較靠譜。當然如果是專業跟焦員,他看刻度的那種,也行……不過……佳能鏡頭的刻度都在鏡頭的。上面非常的不方便。
4、佳能5D3拍微電影電池問題. 佳能5D3的原裝電池一般可以斷續拍攝2快4G卡,大概12分鍾(建議用大容量的儲存卡)。不要相信廣告上說的可以連續拍攝2小時,那是直接打開機器拍的理論最大值,大部分時間你還需要取景、找焦點、找畫面感覺,所以不可能用到這么長時間。所以電池極其重要,至少要准備3快電池才能保證不會出問題。電池可以選副廠電池,便宜,容量少一點,比原裝少拍個1/4左右時間,但是應該足夠了。
5、佳能5D3拍微電影如果經常拍攝城市宣傳片或者風光片的朋友,肯定會常用到定格拍攝,比如日出日落夜景。這些鏡頭用5D2拍簡直爽到極點了。一來解析度超爽,後期可以調整的空間巨大,另一點,快門時間可以放的很慢,夜景尤其是車流的效果非常出色。慢門能大幅度降低畫面躁點,畫面顯得特別的干凈漂亮。這里特別要推薦買一個定時快門手柄,可以設置間隔時間自動拍攝。
6、准備足夠的濾色片。(ND) UV必不可少,保護鏡頭必須,灰片也要帶足,因為正午陽光下,ISO100光圈要收到8-11,而視頻又不能過多加快快門速度(會造成缺少運動模糊,導致播放有抖動感)你想要得淺景深效果就沒了。ND0.3 0.6 0.9 1.2最好都備上。常用的可能就是0.6 和0.9.
7、佳能5D3拍微電影取景器,超低和超高機位的大廣角如果沒有外置取景器,那是要命的。
二佳能5D3拍微電影注意事項
1、佳能5D3的液晶顯示器有點偏亮,因為不要被畫面看起來很爆欺騙,到了後期一看,一點都沒有曝光過渡。當你吃不準的時候,拍一張照片,按照照片的曝光來,不會錯。我就因為怕曝光過渡,結果收光圈過了,導致有些畫面很灰很暗。後期校正的話,5D2 的mov畢竟不是red one的RAW,餘地比較小.所以大家盡量前期拍的准一些。
2、佳能5D3拍微電影不太適合拍大幅度運動的畫面。果凍效應的存在,讓5D2能拍攝的片子類型有點局限,最合適的就是固定和緩慢運動場景,如果需要大量跟拍,快速移動,會造成畫面直線物體傾斜變形。當然了,真要是拍出來,如果習慣也還好。
3、因為對摩爾紋的電路處理不佳,避免拍攝大量橫條紋的畫面。黑白交界處會出現彩色的干涉,相當影響畫面質量,這個是廣角情況下的常見問題。長焦不太會有,因為背景都虛的比較厲害。
4、如果有大量對白的故事情節,並且需要上電視播出,要謹慎使用如果你要製作上國內電視播出的.片子(25PS),那麼必然會遇到各式轉換的問題。有兩種方法,一個是通過插植把30FPS變成25PS,整體長度不變。帶來的問題就是畫面模糊,這個強烈不推薦。另一個方法就是把素材30FPS當作25FPS用,因為每秒多了5楨,所以有點小慢動作的感覺,這就是造成音頻不同步。如果硬要同步,聲音就會變調。所以,指望用5D2拍電影的朋友們需要謹慎使用,目前來說,只有支持24P 或者25P的bios出來之後,才可用來幹活。目前只能拍攝對嘴型同步不敏感的廣告、專題、風光片。
5、佳能5D3拍微電影的時候要注意,風格最好設成可靠,飽和度降低。這樣在電視上才不會出現溢出。
6、佳能5D3拍微電影關於頻閃:電壓(發電車);用鎢絲燈或kino;快門速度五十分之一秒。
佳能5D3視頻拍攝強大
佳能5D3上市至今一直都在市場的最前沿,它憑借著過硬的性能配置與時尚專業的外觀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視線。該機不僅有著優秀的畫質,在視頻拍攝上也很強大,使用2230萬像素,搭載DIGIC 5+影像處理器。整機綜合性能非常強悍,對於攝影發燒友來說是款不錯的單反哦!值得入手。目前佳能5D3在商家「沈陽匯達數碼」處報價14200元。
外觀上,EOS 5D Mark III還是以功能的可操作性作為首要的考量作為設計主線,與前代沒有太大的設計變化,唯一有所改觀的就是它採用了和60D、EOS 5機身相同的模式轉盤鎖扣設計,開關也移到了左側撥輪的後方,左側的撥輪增加了轉盤鎖,回歸到了5D時代的操作方式。在握持手感比起前代產品5D2更勝一籌,右手在握持的時候可以很方便的找到按鍵進行設置。背部搭載一塊3.2寸104萬色液晶屏,取經、回放效果非常優異,纖毫畢現來形容也不為過。在機身介面方面,5D Mark III考慮的比較全面。有針對視頻拍攝過程中負責監聽工作的耳機介面,也有在棚拍時負責連接閃燈的PC端子介面,對於一款准專業的機身來說,拿來用作商業用途的應該不在少數,遙控器的介面自然也不能少。EOS 5D Mark III的電池依舊採用了LP-E6型鋰電池,這枚1800mAh容量的鋰電池,如果使用得當一次充滿電實際可拍攝850-950張照片。
功能配置上,EOS 5D Mark III雖然使用了一顆新的2230萬像素36×24mm感光元件,像素上並沒沒有大幅度的增加,其實原本5D2的輸出畫幅已經足夠大部分應用了。5D3還應用了1D上的61點AF系統,其中更是包含了41個十字型對焦點,與上一代5D2的9對焦點、中央十字對焦點的AF系統相比,進步還是非常明顯的。感光度范圍ISO 100-25600,可擴展至50-102400,拍攝視頻時ISO 100-12800可擴展至100-25600,可用感光度甚至達到了驚人的ISO3200,這點還是非常值得稱道的,也延續了5D2的高感優勢。曾幾何時,大多數用戶對於DSLR的視頻拍攝功能還是習慣性地稱為雞肋功能,但是從5D2開始,眾多的藝術家已經開始使用它進行創作了,眾多的視頻拍攝擴展設備也應運而生,總之,這個功能是佳能為它摘掉了「雞肋」的帽子。在連拍能力上,5D3做到了最高約6張/秒的速度,這點也是非常值得稱道的,如此高的像素,如此大的信息量處理,新的影像處理晶元能力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用佳能5D3拍電影怎麼才能拍出電影感?
①畫面比例
可以看到我加了遮幅,16:9比4:3的效果好的多,但21:9(2.35:1)的超寬熒幕營造電影感屢試不爽。如果拍攝沒有21:9(2.35:1)的選項可以自己剪裁。當然和你拍攝的意境有直接關系。我只是說絕大多數可用21:9(2.35:1)比例,但是也有一些不一定適合。法國電影節上曾有一位著名導演全片用不同的畫面比例營造了不同的氛圍(包括1:1)
②調色
亮度對比度飽和度和色溫的調節至關重要。很少有人拍出原片不用調(對於被攝體和相機要求太高,佳能預設調色除外,那個屬於即時後期)常用的用冷暖色調就可以調出很多種不同的感覺,亮度調出昏暗和高調的效果。根據被攝體和你想表達出來的意境使用不同的調色可以渲染出電影效果。當然去掉一些色彩,降低飽和度也是一個營造氛圍的好辦法。另外要記住高光和陰影是必須要注意的,學會看直方圖,再帶上點感覺,會有不一樣。
③焦距焦距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點。熟練調焦可以造成視覺沖擊。微距下極度的清晰給人舒適感,模糊的背景會使人不自覺的關注主體,這也是單反相機與傳統手機攝影相比之下的優勢(雙攝手機號的靈活度還是不如單反的)反之虛焦會給人一種朦朧感。
④角度和構圖還有創意
這個相信是大家老生常談的問題了。我重申一遍我只是業余愛好這個,想轉行但是目前沒有機會好好學這個。為避免各位大神噴我,這里就不細講了。總之按著感覺來。至於創意,我說出來就沒創意了,比如用極簡的東西表示一件事?模擬某人/物/動物的視角?多了去了……
5. 微電影廣告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分析
摘要: 本文以《媽媽的理發店》《在一起更超級》等微電影廣告來分析現如今微電影廣告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尋求在當前大環境下微電影如何與廣告相結合,以達到宣傳企業品牌核心價值。
關鍵詞: 微電影廣告;藝術價值;商業價值
Abstract : In this paper, "Mom barber shop" "with more super" and other advertising to analyze micro-film micro-film advertising is now the artistic value and commercial value, seeking to micro-film how combined with advertising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publicity brand core values.
Keywords: micro-film advertising; artistic value; commercial value
隨著新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微電影以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席捲全球,由於微電影跨越了電影和商業的界限,受到了視頻網站和企業的熱捧。微電影營銷或商業微電影,內容的感染力只是手段,本質上還是打廣告,絕大多數企業為宣傳產品和企業文化而量身打造的微電影,實為廣告大片,既有藝術價值又有商業價值。
一、微電影廣告的誕生與發展
(一)微電影廣告興起的原因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已不再允許我們擁有更多閑暇時間去慢慢欣賞電影。大眾所需求的再也不是單一被動的接受廣告傳播,而是需要更具文化價值與藝術氛圍的微電影觀影感受。
1、潛在的商業利益。微電影廣告與傳統影視廣告的最大不同在於微電影廣告是運用產品營銷和文化傳播並進方式,創造出新的利益鏈條,微電影廣告更具創新與活力,“老陳舊”傳統廣告即臨被淘汰的險境。“微電影廣告在故事情節的新穎趣味上給人強烈吸引力,如《把樂帶回家》益達的《酸甜苦辣》人們在享受電影時又接受了品牌的理念,這使微電影廣告的商業價值不可估量。”[1]
2、廣泛的參與度。縱觀近兩年來投放市場的商業微電影廣告,不難發現微電影廣告中的共同特點,故事題材的選取大多來源於普通大眾生活,既沒有繁瑣的編劇也無需專業的影視製作,這個優勢條件,讓微電影的創作和交流環境更自由。[2]不論參演還是製作,越來越多的消費群體廣泛參與到微電影廣告創作中來,不僅給大眾一個情感表達平台,更是通過這樣自由的創作模式,吸引越來越多有思想,敢表達的專業人才。想要達到更廣泛的廣告傳播目的,讓微電影的商業價值不斷凸顯,只有通過他們對故事情感不同理解創造出具有多重文化色彩的微電影廣告,才能吸引更多影迷與消費者引起情感共鳴。
3、自由的發展空間。商業微電影廣告不同於傳統影視廣告片,在中國市場影視審查機制下,商業微電影選擇了擁有海量存儲空間的網路。寬松的審查標准,大眾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微電影廣告避免了嚴苛的審查機制,讓微電影的傳播形式更自由,語言表達更多樣化。
(二)中國微電影廣告發展現狀
對於導演來說,做電影風險大、製作審批過程繁瑣,而且在做電影時很多個人思想情感,想融入片中又因各類現實原因被省略,無論追求商業回報,還是展現電影本身的藝術性,導演都有自我表達的願望。微電影廣告恰巧可以滿足這一點,微電影廣告與純粹的微電影還是存在這本質區別。“微電影是一種純粹的文化產品,將發展成電影的替代品,成為情感宣洩的新方式。而微電影廣告是微電影服務於商業廣告後的新生產物,更多的是製作廣告,傳播廣告。”[3]
1、明星參與造勢。微電影廣告自身特點決定了他的娛樂性質,還有與大眾的互動中帶有參與感,加上日益濃厚的藝術氣息,讓微電影從草根娛樂進入了時尚文化圈。這吸引了更多的明星和導演投身於微電影行業。廉價的製作成本,廣泛的投放渠道,以及多元化的收益空間,吸引了很多人參與。從幾位當紅影星參演的《把樂帶回家》到姜文的《看球記》以及黃渤的《特殊服務》在上映不到一周的時間,網路點擊量過千萬。這些都證明了明星投資微電影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力。“微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將微電影廣告創作改造為大眾娛樂的新寵,更多的成為一種專屬於中國廣告行業發展的新思路。”[4]
2、社會現實聚焦。目前投放市場的微電影很多是對社會現實中所存在的矛盾關系進行集中表現,反映了當下年輕人在社會壓力下的就業問題、婚姻問題等。而且越現實的問題越熱門,就越能成為廣告選擇表現廣告主題的題材。
3、網路平台推廣。通過在視頻網站和社交網站的平台,微電影廣告的傳播價值被最大化地體現出來。優酷在09年已開創原創、拍客等新平台。在此之後邀請社會各界微電影視頻短劇片愛好者,在優酷所提供的條件下,圍繞主題進行創作,並上傳到優酷視頻網站,由網民進行評選,優勝者可繼而爭奪下一屆比賽乃至全國范圍的原創比賽。微時代正式到來,為更多的年輕新銳導演提供了發展空間,大家相互交流合作,從而挖掘更多新演員,新編劇等。
二、微電影廣告的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
(一)微電影廣告的藝術價值
1、互動藝術。“微電影廣告中互動藝術是指在觀眾享受文化熏陶的同時,在觀看中感動,在情節中理解,在感受中會意,主動接受廣告信息,這正是微電影廣告的藝術價值所在。”[5]微電影所要表達的價值觀,恰恰是廣告理念恰到好處的融入電影每一個細節,在電影和廣告理念相輔相成共同深入這部電影的主題,這不僅是一個單純的廣告,例如《在一起更超級》這部微電影它是為英特爾品牌量身定做,商家僅用幾萬元的製作費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廣告片取得了這樣的成功是由於微電影的互動魅力,它成功運用了與受眾群體的互動,在微電影中始終以一對性格迥然不同的情侶各自的愛好做比較為核心,所有的故事圍繞PC平板展開,愛好不同卻依然能在一起,深深抓住了受眾的心理並與受眾產生了共鳴。
2、創意藝術。微電影廣告的創意藝術是微電影廣告藝術價值的最核心部分,要體現整個故事的趣味和新穎,要想使主題鮮明的同時還能更好地表現出藝術的美感,當然少不了創意,創意是作品的靈魂,它能使整個故事富含與眾不同的韻味。微電影廣告需要一個完整的敘事構架,不俗套的故事情節要豐富主題,另外微電影廣告體現在它的“微”字,簡短的時間讓觀眾體會到它的精髓,微電影廣告自身的特點在整個劇本中充分體現出了它的藝術價值,故事情節是微電影廣告藝術表現力的集中體現。
3、人文藝術。微電影是藝術,而微電影廣告也是藝術的一種,人文藝術讓微電影富有更多人情味兒、更接地氣;由康師傅出品的《紅包篇》從留守女孩期盼父母回家送雪人當新年禮物,快遞員溫暖的舉動,讓人淚奔,整個故事充滿著濃濃人文關懷讓主題鮮明的同時還能更好地表現藝術的美感,既符合微電影廣告的藝術商業價值,又傳遞了藝術價值。
6. 如何用小影製作微電影
用小影製作微電影的方法是:
1、首先可以嘗試拍一些間斷性的轉場鏡頭,「小影」支持斷點續拍,在暫停轉場的時候影片之間也會很連貫的拼接起來。
2、同時還可以給影片添加實時濾鏡特效,比如小文藝、黑白、朦朧的效果,這樣無需任何光影搭配就能調和出想要達到的影片氛圍即可。
3、「小影」的後期製作能力,它可以輕易的完成片頭片尾剪切、添加字幕、配音以及配樂等,並可以在各個片段之間順暢的添加轉場效果。
4、這個過程非常流暢沒有絲毫卡頓的現象,足以證明工具的強大。如果渴望去拍一段展現自己的微電影,「小微」這套工具絕對能夠滿足需要。
更多關於如何用小影製作微電影,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d9d8271616115486.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7. 微電影有哪些播放場景
微電影中會有咖啡館,圖書館,公園長椅,草地之類的。這樣的地方都比較靜謐,感覺比較文藝,而且又是公共場所,成本會比較低,不需要再特意搭景。
8. 微電影拍攝中燈光師和攝影師效率該如何提高
不管是微電影拍攝還是電影電視劇的拍攝,對燈光師和攝影師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不僅對其技術水平的要求較高,攝影師和燈光師還關繫到整部片子的進程和質量,所以這要求攝影師和燈光師應提高照明組在現場的工作效率。
對於照明這方面的效率要提高的話,把布光意圖跟照明組的組員在布光之前交代清楚這一點是尤為重要的,因為真正布光的時候需要分組來布光。如果人手比較少的話,燈光布置一般是背景光的光效,然後是環境光效,最後再是根據演員的走位特點做人物造型的光效,到現場後,會涉及到一些比較常規但又有些費事的操作,比如吊柔光片之類的工作。
之後就會開始分組布光,比如該打背景光的、打人物光的。如果要先打人物光的話,等到再打上環境光,人物光就發生變化,還得重新再打一遍光。要注意的是,對於最開始對整體布光的構想需要由導演攝影師和燈光師充分討論,然後確定燈光氛圍,接著再來確定需要使用的道具。
除了燈光效率需要提高以外,接下來要說的就是關於高強度拍攝的問題了。和國外影視劇拍攝不同,國內影片份的拍攝進度會因為各種因素而導致一系列拍攝進度問題的出現,在這樣的情況下會造成人員的疲勞工作,不利於工作效率的發揮,所以適當的讓工作人員休息之後,對工作效率的提高十分有必要。
9. 大學要拍個微電影,拍那種比較好,新穎一點的,不要愛情,兄弟之類的太老套了。感謝各位大佬支招!
我特別喜歡你的這個命題,確實愛情和兄弟的情感是小眾題材,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有幾個建議:
1,科幻類:我們現階段所處的時代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下一個時代是物聯網的時候,再下個時代是人工智慧的時代,如果感興趣可以選擇一個時代作為背景,反映時代帶來的進步與影響,比如:物聯網時代帶來的進步是能源利用率提高,人工智慧帶來的進步是勞動力的革新,但相反人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對自己所屬行業競爭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這也是國家現階段提倡的匠人精神。
2,文藝片:大學本身就是進入社會前的過度,但是社會也是一所大學,有太多需要重新學習的,可以以這個題材深入,提醒大家珍惜大學生活
目前就只想到兩個,如果可以我都想參與拍攝了,有意思!!
10. 求一個微電影賞析
《調音師》:微電影,大世界
文∕殺手裡昂Leon
這是2010年的一部時長只有十三分鍾的微電影。電影中出場人物寥寥無幾,場面平淡無奇,沒有豪華的明星,沒有炫耀的鏡頭,但就是這樣一部短小精悍的微電影帶給觀眾的震撼絕不亞於130分鍾的好萊塢大片帶給我們的感官刺激。
影片最為人值得稱道的地方在於導演對於影片懸念的設置和恐怖氛圍的營造上。為了增加影片的懸念,導演採用了倒敘的敘事方式,將影片的結局提前預設在影片的開頭,自始至終將觀眾的心懸在半空之中。影片開頭,伴隨著字幕的出現,優美的鋼琴聲在幽暗的空氣中飄盪,一位盲人似的男子赤裸上身,只穿一條短褲在彈著鋼琴,對於這種打扮的鋼琴演奏觀眾不禁產生好奇和想像。而對於那兩位聽眾,則顯得更為神秘莫測。
如果按照影片的色調來結構影片的話,那麼本片可以明顯的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影片的前半段色調明朗鮮亮,節奏輕快,對白睿智活潑,又不乏哲理意味,特別是「泰姬陵」的故事在哀傷中卻充滿了淡淡的浪漫氣息。而影片後半段的色調則明顯灰暗沉重,幽暗的光線,封閉的空間壓抑得讓人窒息,與前半段明朗鮮亮的色調形成強烈的對比。如果說影片的前半段只是交代人物關系和故事背景,為影片的劇情發展做好鋪墊的話,那麼影片的後半段才真正是懸念迭起,故事的高潮之所在。
當調琴師進入老婦人的房門時,隨著關閉房門時的短暫定格鏡頭,好戲才剛剛開始。昏暗的光線,幽閉的空間,當調琴師意外的捲入這起謀殺案之中時,他知道自己已經無處遁形,只有假戲真做,繼續把自己的盲人角色扮演下去。然而,這次一旦被識破,便會危及生命。從此,調琴師的命運便與觀眾那顆緊張的心緊緊的系在一起。其實,一部好的驚悚片沒必要非得搞得很血腥很暴力,也不需要那種虛張聲勢,輕浮虛誇的表面造勢。在這里,導演通過調琴師的內心獨白,鏡頭的調度來設置懸念,營造影片的驚悚氛圍。而片中「日程本」這一簡單的道具成為營造影片懸念與驚悚氣氛的重要物件。盲人怎麼可能會有日程本?通過調音師的這一疏忽,更是增加了觀眾對於其命運的擔憂。片中有一短暫的鏡頭有點令人不寒而慄:調音師一邊彈著鋼琴一邊擔心老婦人會從他口袋中翻出那本日程本,而在同一個鏡頭的另一邊老婦人在牆上的影子好像是在翻調音師的衣服。隨著緩慢而又清脆的腳步聲,鏡頭移動到調音師的腳下,這時老婦人的腳步停住,站在調音師的背後,緊張的氣氛凝聚在空氣中,一觸即爆。在男主角激烈的內心獨白之後,琴聲想起,導演這時又運用了搖鏡頭,將令人毛骨悚然的畫面一層一層的剝離給觀眾。透過牆上的那面鏡子,觀眾不禁會為調音師的命運捏一把汗,然而,影片就在這時以調音師優美的鋼琴聲謝幕。
或許,本片最高明之處便是影片開放式結局的設置。導演並沒有將調音師的生死明確的告知觀眾,而是留給觀眾無盡的想像空間,讓觀眾自己去遐想。影片開頭那戛然而止的「砰」的一聲到底是槍聲還是開門聲,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觀眾自己的判斷。一部優秀的影片,觀眾肯定不會只看一遍,而是一遍一遍的反復揣摩,在看完影片之後還會饒有餘味的回味影片中的種種細節,鏡頭。
當我們試圖去欺騙他人時,我們自己可能也已經陷入了別人設置的陷阱裡面。我們做著各種掩耳盜鈴的舉動卻自認為聰明。本片的主人公是一個正常人,卻要裝成盲人來為別人調琴。然而,他的這一欺騙行為卻博得了別人更多的同情,訂單比之前翻了一番。並且,偽裝成一個盲人,顧客在自己面前都摘掉了虛偽的面具,毫無顧忌的在自己面前穿著內衣跳舞,做面膜。這個社會的信任感只是建立在比自己弱勢的群體身上。而餐館的服務員卻因為調音師是個「盲人」而少找零錢。社會的冷漠,欺騙,虛偽都藉助調音師那黑黑的墨鏡放大出來。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僅僅十三分鍾的影片里,所反映的信息量確是如此之豐富。微電影,也可以折射出五彩繽紛的大世界。
(影評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