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藝術雜志微博
❶ 《倭寇的蹤跡》好看不怎麼感覺怪怪的。看了前面,就不想看後面的了。
說實話,按道理應該讓一個明白人給你解釋,但我是個很心急的人,所以試試看吧,讓你受屈了:
「一點也不好看」,這是同事的評價,也是我磨蹭了近3個月才基本看完的原由吧。(如果沒有後來網路惡補,現在也不會有興趣嘮叨了)
導演徐浩峰,也是小說的作者。
徐浩峰
筆名:徐皓峰、nanhe
性別:男
身高:183cm (「高手?」)
職業:教師、作家
工作單位:北京電影學院
所屬院系:導演系
主授課程:《視聽語言》《導演藝術》
畢業院校: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在《電影藝術》雜志發表論文:
《從東西方文化論公民凱恩和羅生門》、《陳凱歌刺秦王》、《網路時代的劍仙 片》、《卧虎藏龍的武打》、《末世的武道——黑則清電影評說》、《張藝謀的英雄》、《天地英雄的形象感》、《張藝謀的淫巧奇技——十面埋伏》、《無極——誰的神話》 、《赤壁的一次「變臉」》、《恍然--梅蘭芳》<<網路時代的劍仙>>
雖然沒看過他的作品,但從網路上搜索,這是個不走尋常路的夢俠者,對「武俠」二字研究頗深。
綜合網上的影評,《倭寇的蹤跡》是一部顛覆以往武俠觀念的電影。
1 本電影的武術拋棄美學,講究的實用,用戚家改良倭寇的長刀,可以從技術上擊
倒對手,沒有行如流水,劍似飛花的寫意,有的只求瞬間致敵。實用的東西成為普世
價值是如此的困難,屢被認為洪水猛獸。
2 本電影用反差的手法隱晦了所謂的武林、所謂的高手、所謂的門派、所謂的倭寇
,可能都經不起推敲,江湖的傳說僅僅憑主觀意淫後的人雲亦雲罷了。
3 有倭寇讓人恨、讓人害怕,沒有倭寇也會讓人寂寞、讓人寥落,一旦平靜的日子被激發出靈感,所有的細胞都會被打了雞血。還好是明朝,要趕上現在微博肯定沸沸揚揚了。
4 走是因為尊嚴,下山也是因為尊嚴,人活著總要掙扎出個人形。背後被稱頌的俠之大者最後是被小三(括弧男小三)逼走的,俠風盪漾、高風亮節,內心深處放不下的是那個幾面之交的民村贈水少婦。人本動物,又有誰會明白造神成功後的那份孤獨。
5 四大門派的崔話事人,德高望重,辦事光明兩字先行,誰曾想他內心藏著對權力的慾望,害怕當年的大哥下山影響地位,內心是對「倭寇」是又愛又怕。打敗所謂「倭寇」成為權力、名譽的象徵,雖然早就明曉這不是真正的倭寇,但機會難得啊。
6 紙做的盔甲竟能不透鐵箭,這個很想試試。「內行」和「外行」在電影裡面用怪誕幽默的方式遊走著,交鋒時虛空比畫,勝負在看不清的瞬間就決定了。有座頭市的骨,又用笑談的風描述著故事,
7 影響深刻的是那些顏色發灰的沉悶、深邃、清冷的街道和背景,彷彿是人的心路。除了那些紅衣服的舞娘和那個像白鬼的裘夫人,全部是清清冷冷的顏色,那個曾經的江湖就如同曾經的世道般——艱難、滄桑。
8 最後四大門派接受了新門派,彷彿是導演的自我安慰,給了世人一點希望。自古英雄難言敗,轉身離去的背影又有幾人會吁唏 。
9 究竟是夢想中的不死武俠,還是現實中的冷漠江湖,誰真、誰假,彷彿只有自醉後方能窺得一二,那就讓《倭寇的蹤跡》自醉一次吧。
❷ 《虛無的質感》電影藝術•影評
這是我兩年前在微信公眾號上偶然買下的一本書,至今仍未翻閱完,但還是願意寫下來推薦給看到這篇文章的你。這本書適合沒有長時間的閱讀時間,並且對電影有興趣的讀者。書名是《虛無的質感》,作者是梅雪風。
我的青少年時代,是雜志盛行的時代。那會沒有智能手機,也沒有微博,更沒有微信公眾號。要想了解「外面的世界」,最快也是最便宜的方式,便是看書。而雜志,是一種很微妙的讀物:它內容是「雜」而不亂且圖文並茂的;它的刊登周期決定了它的一定進步性和時效性;同時它還有「廣告」作用,堪比一個不會動的「移動電視」。
而眾多類型的雜志中,最喜歡的是《電影世界》。它搜集了自電影時代開啟以來的所有電影:國內的國際的、不同題材、熱門的冷門的……那時候對電影的認識,都是從《電影世界》里了解的。哪怕那時候看電影的條件並不算太好:中學的學習任務繁忙,時間不多;比起現在想看什麼打開手機就能看,當時看電影更多是去影音店租借DVD…
大約是覺得帶著「劇透」的心情去看,能夠更好地理解電影,也能避免將時間、精力和金錢浪費在「爛片」或是「不合口味的片子」上———看影評,是我搜集電影片單的一個很重要的「預習功課」。
而影評人自身的知識涵養和評論的視角的不同,註定了影評本身絕非是「客觀公正」的存在。「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電影的理解亦是如此。哪怕是電影的幕後工作人員:導演、編劇、演員等等,他們也無法對電影作品作出統一的評價。因此,在看完一部電影作品後,有時候會因為對故事情節產生了疑惑,有時候是因為對電影主題產生了思考———這時候去翻看影評,在眾說紛紜的文字里尋求「解惑」的線索———無論成功與否,都可以為觀影畫下一個完整的「句點」。
這是我目前接觸的,能夠將電影內外關聯的東西都傳達得比較「到位」的一個影評人。他的這本影評合集《虛無的質感》,按作者個人的說法是:
上述語句均摘抄自《虛無的質感》的自序,寥寥數語間,我能感受到作者對電影(更准確是對生活)的強烈熱愛,因此,每每得空,都會翻閱一下這本書,同時去搜索那些電影來看。具體的影評內容,請大家自行購買書籍欣賞吧。
❸ 有關電影的雜志都有哪些啊
世界電影雜志 電影雜志 zxom電子雜志 看電影 電影show 看電影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又名:movie view
主辦:峨眉電影製片廠
ISSN:1671-2374
單期定價:普通版12.8元/午夜場16元 [編輯本段]雜志分析《看電影》是以學刊轉型的雜志的成功代表。其前身是電影理論雜志《電影作品》,原刊物極具藝術性和風格,但是也由於太小眾,幾年前開始「變臉」,利用封面設計巧妙淡化「作品」二字,凸顯「看電影」,內容上迎合、滿足DVD碟友的需求,以國外最新的碟片資訊、超級碟蟲的影評、鮮艷清晰的海報和劇照,幫助碟友淘碟、讀碟、品碟。與廣大影迷形成了十分良好的交流。
該雜志由四川峨影廠為出版方,在哈爾濱出刊,雜志社現在搬到了上海,在北京、上海、香港、洛杉磯、柏林、巴黎、首爾都設有工作站,該雜志經常能采訪到電影界重量級的人物和重要的電影事件。
《看電影》為旬刊,全銅版紙彩色印刷,品牌廣告連篇累牘,在報攤上暢銷,被譽為「中國影迷第一刊」。每月發行的三本刊物中,兩本普通版,每月5日和15日發行,12.8元/本;一本看電影午夜場,每月30日發行,16元/本,集中推出電影的各類專題。
總體來說,《看電影》是份很大眾也很出色的電影雜志。
❹ 中國有什麼電影雜志
書比較多,雜志像《電影藝術》啊,《當代電影》啊《大眾電影》啊,這些比較嚴肅的。其實DVD導刊,環球銀幕,看電影,電影世界,這些偶爾也會介紹一些老的好電影的。
至於系統的,希望還是去買書吧,想路易得呂克的《世界電影史》裡面就有關於中國電影的發展史。這書不錯,推薦一下。外國電影史可以看《認識電影》《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麼》等等等等。。。還有一些研究中國老電影,上海電影的畫刊類書籍,也可以找來看看
❺ 關於影視類的學術期刊有哪些可以投稿的不一定是核心期刊…
1、當代電影:
《當代電影》雜志是電影藝術專業刊物。注重電影理論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對中國電影精品和國外電影經典作品的分析,並注重對當代電影作品的研究。
當代電影雜志欄目設置:
本刊主要欄目:90年代世界電影、影片個案分析、電視研究。
2、電影藝術:
《電影藝術》雜志紿終走在中國電影藝術發展的最前沿,內容涉及影視編導、文學、攝影、美術、表演以及紀錄片、動畫片、國內外電影美學、文化研究等領域,是進入影視界必讀的專業雜志。曾用刊名:中國電影。
電影藝術雜志欄目設置:
本刊主要欄目:電影批評、學術爭鳴、史典探問、電影人物、電影語錄、長短集、視與聽、紀錄影像。
3、世界電影:
《世界電影》遵循「洋為中用」的方針,向廣大讀者翻譯介紹外國電影理論,提供國外電影創作的成功經驗,為我國電影工作者提供借鑒。曾用刊名:電影藝術譯叢。
世界電影雜志欄目設置:
本刊主要版塊欄目:專題文論、電影劇本、創作問題討論、經驗談、各國電影概況、新片介紹。
4、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為我國唯一的電影專業高等學院的學報,也是唯一的集電影高等教育與電影理論研究為一體的電影專業理論刊物,其辦刊宗旨,注意反映學院教師的教學及學術研究成果,注意追蹤反映國內外影視最新創作動態及研究動態,把學報辦成國內在知名度和學術水準方面最有影響、對業內人士最具參考價值的電影創作研究與理論刊物之一。力爭產生重要的國際影響,始終保持濃厚的時代氣息。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期刊榮譽: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獲獎情況:2002-2003年度北京高校社科學報優秀欄目獎、2003-2004年度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學報優秀學報。
5、電影文學
6、電影新作
7、中國電影市場
❻ 電影藝術的主要內容
雜志內容涉及影視編導、攝影、錄音、美術、表演、剪輯各門類以及紀錄片、動畫片、國內外電影美學、文化研究等領域,在學術上博採眾長、兼容並蓄,以嚴謹的學風、鮮明的觀點、深厚的內容,融東西方文化為一體,成就本刊的一貫學術品位,是進入影視界必讀的專業雜志。
收錄
《電影藝術》以其在電影學術領域的專業性、權威性,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國內重要高校列為核心引文期刊,是高校影視學術評價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亦是《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等重要學術文摘雜志的目標刊物。
活動
2006年,在《電影藝術》創刊50周年之際,《電影藝術》推出全新品牌欄目「華語青年影像論壇」。論壇是電影藝術雜志社在全力支持中國電影學術理論建設之外,新開拓出的更切實有效的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實戰項目。論壇迄今已成功舉辦四屆,主體活動經過不斷修改完善,現主要包括論壇開閉幕式、論壇系列峰會、北京電影計劃融資會、華語青年影像展等五大環節。論壇自始至終都在觀照青年電影人才的培養和發掘,推介華語電影新人,鼓勵華語原創作品,為中國電影凝聚更具國際性的新鮮創作力量,並促成更有效的人才建設機制。此外,《電影藝術》沿襲著關注電影本體、關注國內電影、開辦研討會的傳統,每年都將召開若干次新片觀摩座談會、學術研討會,是電影界最活躍的學術媒體,也是了解中國影人、影事、學術研究最新動態的重要窗口。
❼ 咨詢一下雜志《世界電影》《電影藝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這三刊雜志的都是幾月幾日出刊。
世界電影:雙月刊
電影藝術:雙月刊,10月出版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雙月刊
❽ 重慶哪兒可以買得到雜志《當代電影》和《電影藝術》
不知道哪有賣的,但我在重慶圖書館見過這兩本雜志,可以租也可以就在那看,附上重慶圖書館地址:重慶市沙坪壩區鳳天大道106號 乘坐公交車線路:204,209,211,236,239,409,472,807,857,262,166,開館時間是周一至周五的9:00-17:00
重慶市大渡口區圖書館也有《當代電影》,但不知道有沒有《電影藝術》,地址是:重慶市大渡口區文體支路68號,就在區府旁邊的,大渡口公園對面。
❾ 北京電影學院是本科還是專科
一、北京電影學院是本科還是專科 北京電影學院是本科院校,該校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重點支持建設的藝術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被譽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
二、北京電影學院簡介
北京電影學院是亞洲規模最大、世界著名的電影專業院校,也是北京市主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教育部重點支持建設的藝術高校,被譽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
歷史沿革
北京電影學院的前身是1950年創建的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該所1951年更名為中央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1953年更名為北京電影學校,1956年改制為北京電影學院。
辦學規模
北京電影學院佔地105畝。全日制在校學歷生近3000餘人,成人教育本專科生、留學生、在職研究生和研究生課程班、進修及培訓生3000人左右。學校正在建設新校區,佔地667畝,規劃在校全日制學生6000人。
辦學特色
經過幾代人的接續奮斗,學校建立了完整、科學的電影學學科體系;形成了以本科教學為主體,涵蓋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和繼續教育、留學生教育等多層次、多形式的電影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北京電影學院以其辦學思想科學化、專業架構整體化、教育體系系統化、人才培養精英化、學校功能一體化、實踐教學規范化、教學保障現代化的辦學優勢,在中國電影高等教育領域處於領軍地位。經過60餘年的積淀,形成了以「尊師重道、薪火相傳」的校訓,「修身、勤學、精藝、踐行」的校風,「立德、立言、立行,求是、求美、求新」的學校精神為核心的大學文化體系。以此為基礎,學校致力於發展適應中國電影強國建設需要的電影教育,培養有所敬畏、敢於擔當、勇於創新的優秀電影工作者。2007年6月,學校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在2011、2012年美國《好萊塢報道》雜志推出的全球25 所最佳電影院校的排名中,我校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三名。
人才隊伍
北京電影學院有教職工527人,其中專任教師287人,包括教授59人、副教授120人;博士生導師21人、碩士生導師15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6人。教師中大部分是國內外電影專業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優秀教師或者電影藝術家,具有豐富的電影人才培養、電影技術應用開發和藝術創作實踐經驗,在電影創作、教育和學術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獲得過國內外影視創作的多項大獎。
學科專業設置
北京電影學院擁有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藝術學理論等三個一級學科,具有系統、科學的電影學科專業體系。現有文學、導演、攝影、電影學和影視技術等5個系,表演學院、聲音學院、美術學院、動畫學院、管理學院、攝影學院、國際交流學院、數字媒體學院、視聽傳媒學院、高職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等11個分院及研究生院、基礎部和培訓中心,共計19個教學實施單位,涵蓋了電影創作的每一個行當,囊括了電影創作的全部環節,是唯一能獨立進行故事片創作的院校,電影學學科綜合實力領軍全國,位列世界前茅。
硬體設施
北京電影學院具有良好的辦學條件。專業教室和專業試驗室功能齊全、設備先進。數字電影技術與藝術實驗室是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錄音實驗室是全國高校唯一獲得國際聲音權威——杜比公司資格認證的實驗室,聲音實驗中心是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北京電影學院社會實踐橫店影視基地是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學校生均教學科研設備值28萬元以上,能夠較好地滿足教學、科研和師生藝術創作的需要。
國際交流
北京電影學院積極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用國際化辦學提升辦學水平。1984年成為CILECT(國際電影電視高等院校聯合會)的會員學校;1988年被選為理事學校。2002年當選為該組織亞太地區電影年會的執行主席。2008年11月,學院成功舉辦了「2008北京國際影視院校聯合會大會」,來自全球48個國家的近百所成員院校的200多名院校長及代表出席了大會。學校先後與十餘個國家和地區近30所電影院校建立了電影專業教育、學術研究、教師互訪與創作等方面的合作交流關系。先後聘請了38名國內外電影藝術家和電影教育、電影學術理論研究專家、學者為學校客座教授及兼職教授。學校每年還聘請外籍電影藝術家和電影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校講學和交流。學院派出大量教師「走出去」,與各個國家電影院校進行學術訪問、專業交流,執行創作、教學和科研合作項目。先後在近十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北京電影學院學生電影作品展」,與多個國家和地區電影院校學生合作拍攝紀錄片、動畫片。「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於2002年由學院教授、著名導演謝飛創辦,至今已連續舉辦15屆,得到世界各地影視院校學生和教師的高度評價和熱情參與,每年都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影視院校的近千部影視作品參展,已成為在亞洲舉辦的規模和影響最大的學生電影節;「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獎」創辦於2001年,至今已連續舉辦17屆,是中國最具權威的青年動畫作品展示和學術研討交流活動,被稱為中國動畫短片的「奧斯卡」,參賽作品已從國內擴大到了國外,具有較大的國際影響力。我校是首都北京對外留學生教育、教學最有影響力的9所高等院校之一,多次榮獲北京市留學生教學管理先進單位的稱號。
學術交流
學校是亞洲電影學術交流的中心,先後開展了學院大講堂、學院放映廳、校友攜片交流、人文講堂、大師作品回顧展-世界電影大師作品回顧展等各類活動,舉辦了文學系金字獎、攝影系先力獎、「動畫學院獎」、導演系導演獎、表演學院獎、聲音學院獎等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活動,邀請了國內外的世界著名電影藝術家、理論家、管理和技術專家等來校任職、講學、交流。
校園生活
北京電影學院的校園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頗具「電影味」。學校有大學生電視台、大學生藝術團、大學生記者團、青年志願者協會、創業聯盟等優秀學生社團,各系(院)有青年記錄影像小組、銳影評團、電影合作社等優秀學生社團。每年舉辦藝術創作、作品展映、佳作評選、各國電影周、民族電影周、電影音樂會、體育節、校園文化節、校園歌手大賽、藝術院校女生節、首都高校最社團之夜等各類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其中校園歌手大賽已經成為首都高校優秀學生活動品牌。學校注重實踐教育,構建了以軍訓實踐、社會實踐、專業實踐和畢業聯合作業及畢業實習為一體的實踐教育體系,京城內外,大江南北,處處留下同學們的足跡和思想歷程。學校通過校園網、《校報》、《校刊》、大學生電視台、校園廣播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宣傳櫥窗等宣傳陣地,立體地呈現出一個校園環境優雅、學術氛圍濃厚、電影特色突出的大學校園。
育人成就
建校60餘年來,北京電影學院為新中國電影事業培育了數萬名電影工作者,被譽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其中有陳強、趙聯、龐學勤、於洋、許還山、張天民、林汝為、林農、王炎、李文化、魏鐸、沈傑、阿達、吳貽弓、丁蔭楠、胡炳榴、陳家林、韋林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王好為、黃蜀芹、廣春蘭、李前寬、顏學恕、滕文驥、郭寶昌、翟俊傑、韋廉、陳凱歌、田壯壯、吳子牛、張藝謀、黃建新、魯曉威、尤小剛、顧長衛、張黎、侯詠、趙非、王小列、肖鋒、趙小丁、陶經、李少紅、胡玫、陳國星、霍建起、尹力、馮小寧、何群、唐國強、寇振海、宋春麗、肖雄、張鐵林、劉佳、周里京、方舒、張豐毅、謝園、沈丹萍、王志文、許晴、胡亞捷、蔣雯麗、徐靜蕾、黃磊、趙薇、陳坤、何琳、黃曉明、張元、王小帥、賈樟柯、陸川、王全安、余男、柳雲龍、袁立、黃渤、姚晨等一大批國內外著名和知名的電影藝術家及電影專業人士。他們已經成為中國電影事業的中堅力量。
研創實力
北京電影學院是國家動畫教育研究基地、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和中國兒童電影研究中心的掛牌單位。根據教學和藝術創新以及產業發展的需要,學院建有電影理論研究所、數字電影技術研究所、電影表演藝術研究所、中日動畫漫畫研究中心、中國動畫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研究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中國電影高新技術研究院、中國電影教育信息情報研究中心和《北京電影學院學報》、《中國動畫產業年報》、《中國電影產業年報》編輯部等研究機構。2007年成為首家主持國家「863」項目的藝術院校。2012年,參與國家文化科技創新工程,申報成功北京市2011計劃培育項目——中國電影高新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既是學生電影創作實踐的組織指導單位,又是教師藝術創新實踐的生產單位,能夠進行正規的商業電影生產,創作了大量優秀的影片和學生畢業作品。據不完全統計,青年電影製片廠創作或參與創作的電影作品,獲得國內外電影獎項77個。其中,《鄰居》、《本命年》和《秋菊打官司》入選1999年新中國電影五十年優秀影片五十部;《離開雷鋒的日子》、《沖天飛豹》、《秋菊打官司》、《勁舞蒼穹》、《大沙暴》、《台灣往事》和《婼瑪的十七歲》等獲得多項「華表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參與創作的影片,多次榮獲國外電影(文化)獎項和國內影視獎項。
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所拍攝的一萬余部電影作品中,由我校師生校友擔任主創的佔70%左右。學校的教師和畢業生,多次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政府「華表獎」、國家「五個一工程獎」等各種國家級重要獎項,獲獎影片上百部(次)。教師和畢業生榮獲包括奧斯卡、柏林、戛納、威尼斯、東京等重大國際電影節的多個獎項。
發展遠景
自新世紀以來,北京電影學院從中國電影發展的需要和學校發展的實際水平出發,自覺以國際化的視野和標准來培養電影專業人才,明確提出到2020年左右建設成為世界一流電影學院。當前,學校正緊緊抓住國家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電影強國的重大歷史機遇,著力推進「5+1」戰略,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電影學院而努力奮斗!
北京電影學院在哪裡 附准確地址
北京電影學院是公辦還是民辦
北京電影學院教務處電話
北京電影學院有幾個校區
北京電影學院招生辦電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