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科幻電影
❶ 科幻電影推薦
科幻電影推薦:
1、楚門世界(1998)
金凱瑞並不是這一類型的典型演員,《阿獃與阿瓜》《冒牌天神》《變相怪傑》《大話王》,他在上述片子中的表現無不與本片風格完全相反。但是,就像後繼者周星馳一樣,他底子里又是那種笑中帶淚的性格。這類科幻社交電影,成本低廉,但永遠百看不厭。
❷ 科幻電影推薦100部
1、盜夢空間,豆瓣評分9.3
《楚門的世界》由彼得·威爾執導,金·凱瑞、勞拉·琳妮、諾亞·艾默里奇、艾德·哈里斯等聯袂主演。主要講述了楚門是一檔熱門肥皂劇的主人公,他身邊的所有事情都是虛假的,他的親人和朋友全都是演員,但他本人對此一無所知。
最終楚門不惜一切代價走出了這個虛擬的世界。1999年,該片獲得了第71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金·凱瑞憑藉此片獲得了第56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獎。
❸ 找科幻片
【簡介】
是電影類型的一種,其特色的情節包含了科學奇想。喬治里葉的《月球之旅》是電影史上最早的一部科幻片。
《月球之旅》海報 首先,我們也許可以把「科幻片」(science fiction 年代以後的好萊塢科幻片在故事上乏善可陳,在視覺效果則上富有極大的沖擊力,畫面也更加精美逼真。《獨立日》,《侏羅紀公園》系列,《星戰前傳》第一部(Star Wars: 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1999)和第二部(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2002)等影片將觀眾培養得對那些花費高昂的特技大場面甚至開始司空見慣起來。當令人眼花繚亂的電腦特技在銀幕上趨向於飽和的時候,好萊塢科幻片也同時開始迷失了方向。隨著科技的進步,好萊塢科幻片開始探索新的主題,比如克隆技術和智能機器人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編輯本段]【好萊塢科幻片的基本模式】
一、背景多樣但內部邏輯嚴格,對於科幻片來說,故事可以發生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任何時候,並且可以在中途大幅度地更換年代,但實際上它要敘述的真正內容所佔據的期限仍然很有限;類似地,科幻故事發生的地點看似不著邊際,但實際上也非常有限。雖然好萊塢科幻片在想像上天馬行空,但它在邏輯規則上卻最為嚴格,講求一個內部真實性統一連貫而不矛盾的虛幻世界。
二、人物塑造比較簡單,好萊塢科幻片大多希望觀眾將注意力集中於特效和情節,因此其人物塑造相比於其它類型片來說是較為簡單。人物的維度較少,表面和內心較為一致,性格沒有變化或只有簡單的變化。但近些年來這種狀況也有所改變,科幻片也開始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對人物內心的沖突和矛盾以及生活中的苦惱和困難的描述開始加大力度。
三、「激勵事件」往往具科幻因素,比如時間的錯位、外星人的入侵、恐龍公園的建立等等,它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迫使主人公做出反應。和其它類型片一樣,科幻片的沖突也包括內心沖突、人際沖突、外界沖突(包括社會沖突和更大的環境沖突)這幾個層面,但一般來說,科幻片中最大的沖突是人與大的環境力量的沖突,比如自然災害來襲、外星生物侵略等。
四、推崇的仍然是生命至上、追求正義、珍惜人生這樣傳統而永恆的價值。
[編輯本段]【科幻片概況】
(一)科幻片解析
科幻片,顧名思義即「科學幻想片」,是「以科學幻想為內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點是從今天已知的科學原理和科學成就出發,對未來的世界或遙遠的過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①科幻片從誕生之初便與科幻小說締結了不解之緣,如梅里愛拍攝的《月球旅行記》,改編自兩部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和《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威爾斯的《隱身人》、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柯南道爾的《失去的世界》等科幻小說被搬上銀幕後,引發了系列電影拍攝,科幻文藝中常見的題材,如科學狂人、星際旅行、時空穿梭等在此時出現,形成最初的套路。好萊塢則延續了改編科幻小說的傳統,如《侏羅紀公園》、《人猿星球》、《少數派報告》、《星際艦隊》等,並將其迅速發展成為重要的片種。
目前國內對科幻片的態度基本是從科學與幻想相結合的角度,或者電影的奇觀本性進行談論。如邵牧君在評論中稱「科幻電影的妙處即在於只要某種科學設想一露頭,它就能虛構出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人和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活躍了人們的想像。」②
也有部分觀點認為科幻片與神話故事有關,或將「神話」作為一個描述性詞彙,用以形容「科幻片」,但均認為科幻片與科學無關,只是恐怖片的變種。如美國電影理論家V.索布恰克及其著作《銀幕上的外層空間——美國科幻電影》,稱科幻電影與科學「根本沒有關系」;周傳基則發表評論,指「所謂的科幻片只不過是現代封神榜」,《星球大戰》是「最古老的神話故事,亦即沒有任何信息量的陳詞濫調,騎士與公主」。③
盡管如此,普遍的觀點還是認為,「當科學觀念、藝術想像和電影手段三者結合時,科幻電影隨之產生。」④H.弗蘭克給科幻片下的定義是:「所描寫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其主題基本有如下四種:宗教與反叛主題、凡爾納式科學享樂主義主題、權力與秩序主題、罪惡與拯救主題。
(二)科幻片概況
從電影史的發展來看,盡管「科幻電影」一詞出現於1926年左右,但是早在電影誕生之時,科幻片的雛形就已隨之產生,如法國導演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1920年)、《太空旅行記》(1904年)和《海底兩萬里》(1907年)。縱觀科幻片的發展,除了早期的法國電影之外,美國科幻電影自誕生後,就以迅猛的勢頭成為主力,無論是資金、技術,還是經驗和文學積累,其他國家都無法望其項背。
20世紀50年代是科幻片的第一個高潮。為其繁榮提供動力的,是科技尤其空間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以及二戰結束之後冷戰思維的影響和人類對前途的恐懼感,如羅伯特.懷斯的《地球停轉之日》(1951年)。
——————————————
①許南山主編:《電影藝術詞典》,第18頁,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年版
②邵牧君,《科幻電影是科學和幻想相結合的電影》,《中國電影市場》1999年第9期
③周傳基,《科幻片與科學無關,只是恐怖片的變種》《文匯電影時報》1998年10卷第1期
④王志敏著,《現代電影美學基礎》第309頁,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年版
隨著越戰結束,各種運動蓬勃興起,以及電腦技術的迅速發展,70年代迎來了科幻片的第二個高潮。以法國的《阿爾發城》、前蘇聯的《索那裡斯》以及庫布里克的《2001:漫遊太空》(1968年)為先導,直至盧卡斯的《星球大戰》(1977年)形成氣候,科幻片也從B級製作逐漸升為A級大製作。
80年代中後期以來,數字技術的飛速進步,工業化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以及消費觀念的變化,科幻片在掀起第三次高潮的同時也被末世情結所佔據。以詹姆斯.卡梅隆的《終結者》(1984年)拉開黑色序幕,經過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1993年)、凱文.雷諾茲的《未來水世界》(1995年)、呂克.貝松的《第五元素》(1997年)等影片的綴聯,直到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國》(1999~2003年),均呈現出注重視聽、表象的特點,末日景象紛紜而至。
與此同時,為了最大限度上迎合各種口味的觀眾,類型的拼貼和融合已經成為科幻片的一個重要特徵,許多影片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科幻片,但卻在某種程度上毫無質疑地具備科幻元素。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實現幻想提供了保證,也能成為新的科學幻想的源泉。科幻電影的有趣現象是,它在想像空間中,最先進的科技所表現的,常常與古老的神話有關,甚至直接選取神話為己所用,如《駭客帝國》、《少數派報告》、《X戰警》等。恰如皮洛所言:「一個發展電影和神話的比喻手段的新時代已經開始。」
[編輯本段]【科幻片和災難片的區別】
-- 黃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以影片攝制時已被揭示或尚在揭示的科學原理或科學現象作為劇作基礎,展現某一虛構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的影片,即為科幻片 。」
「科幻電影所描寫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 。」
一、發展歷程
幾乎在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發明cinematograph的同時,科幻影片便問世了。1895年的《機器屠夫》可算作科幻影片的開山鼻祖。這部長約一分鍾的影片展示了未來工廠的景象:活豬從機器的一端進去,在另一端瞬間就出現各種豬肉食品。這看似偶然和無意的選題卻影響了之後一百多年的科幻電影。時至今日,在關於未來機器的電影中,電影人還是在重復這一簡單的邏輯:機器等於神話,機器毀滅人類。他們或極盡嘲弄挖苦之能事反思機器工業對人性的摧殘,或大顯特效後期之手段展示機器對文明造成的災難。
第二部有典可查的科幻電影是1897年的《20世紀醫生的奇遇》:一個瘸子請求醫生移植新腿,而醫生卻在移植雙腿之後雅興大發,將患者的頭顱也換成了別人的漂亮腦袋。這種近乎嘲弄的描述甚至諷刺到了一百多年後的今天——當醫學有能力改變人類的一切時,人類本體是否已經發生了置換和錯位?當科學家滿懷欣喜地敲開生物技術的大門時,開門的會不會就是撒旦本人?
之後的科幻電影是電影大師喬治·梅里愛的天下。1897年他製作了一部關於X光儀器的短片,該片第一次將定格攝影和雙重曝光特效應用於電影。1902年,他綜合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和威爾斯的《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兩部小說,拍攝了影片《月球之旅》。該片以華麗製作和爆滿票房一舉成為科幻影片的里程碑作品,開創了到現在仍然生機勃發的「太空旅行」題材。
20世紀20年代,藝術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而不斷革新,世界科幻電影步入蓬勃發展時期——電影放映時間從數分鍾延長到數小時,技術從無聲走向有聲,場面趨於龐大壯闊,蒙太奇等電影理論也逐一出現。30年代的「宇宙英雄」系列及其周邊眾多電影作品帶來了科幻片的第一次浪潮。
經歷了60年代的短暫低谷後,1968年《人猿猩球》和《2001太空漫遊》宣告了科幻電影第二次浪潮的來臨。《2001太空漫遊》堪稱科幻電影的一大里程碑:場面宏大卻不失細致入微,大到空間站,小至太空廁所,無不攝入鏡頭。70年代以後,一大批具有超人才華的優秀導演現身好萊塢,喬治盧卡斯、斯皮爾伯格、雷德利斯科特等在此期間拍攝了科幻電影領域一系列重要的作品。如1976年《星球大戰》、1981年《銀翼殺手》、1982年《E.T》等等。
20世紀90年代,電腦特效和信息技術極大的促進了科幻電影的發展。好萊塢轉向高科幻、大投入、先進管理的運作模式,大量優秀影片如《侏羅紀公園》、《獨立日》、《黑衣人》、《第五元素》等涌現影壇;其它國家的科幻片相較一落千丈,好萊塢科幻電影從此稱霸寰宇。
2003年以來,以歐洲為代表的科幻電影出現了新的增長趨勢,一些歐洲科幻電影的製作水平蒸蒸日上,其中不乏法國《女神陷阱》、俄羅斯《守夜人》等優秀之作。相信不久的未來,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海外片場將挑戰好萊塢,科幻片多元化時代即將來臨。
二、好萊塢電影模式
1.奇觀與獵奇
從梅里愛開始,科幻影片就與令人目眩的奇觀密不可分。宇宙太空、宗教神話、異域探險、歷史傳奇、童話世界……在梅里愛的數百部長短不一的影片中,遍布了各種奇觀和幻想。但科幻題材對梅里愛而言,並非科學的延伸,而是藉以呈現景觀的道具。梅里愛的興趣並不在於將電影作為「敘事藝術」來發展。他更為看重的是電影作為奇觀呈現工具的能力。正如喬治·薩杜爾所評價的:「梅里愛利用特技經常是為了使人感到驚奇,它本身成了一個目的,而不是一種表現手段……梅里愛發明的是未來電影的音節,但他應用的卻是莫名其妙的咒語而非表達意思的語句 。」
梅里愛使得科幻電影烙上了無法抹去的奇觀胎記,縱觀好萊塢影壇,從1968年的《太空漫遊2001》到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從1976年的《星球大戰》到1999年的《黑客帝國》……史詩般的太空旅行場景、幾可亂真的史前恐龍形象、場面宏大的太空戰爭、幻如靈境的虛擬世界……無一不是藉助奇觀效應大賺票房。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影像一次次的沖擊觀眾的視網膜,無數次觀眾以為奇觀已經達到了極致而若干年後更大的奇觀卻總是呼嘯而來。或許,好萊塢科幻片如果失去了高科技的特效包裝,那麼它便失去了最精彩的形式;而這個形式一旦被剝離出去,我們會發現它的內容已經所剩無幾——實際上,好萊塢科幻片的內容即在於它的形式,形式便是它的內容。完全的,徹徹底底的奇觀轟炸。
奇觀是電影的本質之一。科幻電影興起的幾十年中,獵艷奇觀的天性驅使著人們湧入影院,把大把大把的鈔票塞入好萊塢的腰包;而好萊塢也看準了科幻電影的斂財天賦,將科幻電影的奇觀特性一次次的強化乃至異化。當觀眾某一天對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奇觀報以鼾聲的時候,估計好萊塢視覺系的科幻導演只能將海洛因粉末撒在電影院的空氣中,別無它法刺激觀眾的神經了。
2.與科幻小說
太陽下沒有真正新鮮的事物,科幻的想像力也無法超出柏拉圖為人們畫下的認知洞穴。大師的科幻電影也無非是祖傳的老三樣不斷舊飯新炒。選題集中現象在好萊塢科幻片里尤為明顯,導演基本上是在重復作家的創意。很多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影片都來源於著名科幻小說,或完全改編自小說原文,或籍由小說的一些著名情節、片段以及理念來獲得靈感。僅菲利普K迪克一人被改編的電影就包括:1981年《銀翼殺手》、1990年《全面回憶》、1995年《Screamers》、2002年《強殖入侵》、《少數派報告》和2003年《記憶裂痕》。著名美國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經典也大量被搬上銀幕,如1966年《奇異潛航》、1999年《變人》、2000年《黃昏》、2004年《我,機器人》。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科幻類電影的選題局限。
但不幸科幻電影的藝術水平明顯遜於科幻小說。目前主流題材的科幻電影,其水準基本上只相當於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30到60年代)的水準。總體而言,90%的科幻題材集中在外星生物、人造生命、太空歷險、時空異常和機器人等幾個狹小的選題上。縱觀近幾年的科幻大片:《E.T》、《火星入侵者》、《異形》、《獨立日》、《第五元素》、《火星人玩轉地球》、《黑衣人》等屬於反映外星生物的影片;《侏羅紀公園》、《第六日》、《哥斯拉》等是反映人造生命的影片;《太空漫遊2001》、《星際迷航》、《紅色星球》、《人猿星球》等屬於反映太空歷險的影片;《時間機器》、《回到未來》、《時空頻率》、《蝴蝶效應》等反映時空異常;《機械戰警》、《終結者》、《機械英雄》、《人工智慧》、《我,機器人》等是反映機器人的題材……還有一些電影同時綜合了幾種題材,如《星球大戰》同時包括太空歷險和外星人元素,《黑客帝國》是機器人和時空轉換的綜合等等。但幾乎沒有一部作品能跳出臼窠。
究其原因,一方面這幾種科幻題材更適合於搬上銀幕;另一方面,從商業的角度看,這些選題已經成為大眾消費和票房號召的符號,更容易引發出人們對影片的期待和熱衷。如果某個電影是冷僻的太空物理學題材,那麼導演一定要加上足以吸引眼球的噱頭,諸如太空旅行冒險不慎墜入黑洞的邊緣雲雲。
3.人物形象平面化 DOLCN.com
科幻電影的另一個特點是人物刻畫和表現的模式化傾向,較少有深入的人性揭示和反思。
在大多數的科幻電影中,一般都有一個全能的超級英雄,而這個超級英雄的大部分名額都被男性所佔據,女性只是在其中作為點綴和陪襯。例如《黑客帝國》中的尼奧,《少數派報告》中的喬恩,《我,機器人》中的偵探史普納……他們天生就具備了常人所不及的敏捷和睿智,關鍵時刻總能化險為夷。他們沒有深層次的個人行為動機,只是天生而來的被迫害者和反抗者。他們沒有復雜的情感斗爭,沒有令人信服的個人性格……但是,這毫不影響科幻片的票房收入和觀眾認可度。
恰好相反,如果一部科幻片將大量筆墨用於人性的反思和人物的塑造,那麼它很有可能被認為是低成本的三流科幻片。例如1996年的《星河戰艦》,情節極為簡單,只是單線陳述人類與巨大昆蟲的戰斗過程,其人物基本都屬於頭腦簡單的熱血炮灰和場景配料,但是票房卻賺了個盆滿缽滿,至今被影迷列為科幻片的經典之一。而2003年的《星河戰艦2》花費大量菲林刻畫一個反主流的人物形象,人物飽滿了,場面卻平淡了,結果被視作當年最失敗的狗尾續貂之作。
不僅如此,科幻片甚至允許主要人物的缺席和主線的模糊,科幻經典之作《太空漫遊2001》就充斥著冗長的硬科幻場景描述和細節刻畫,人物關系和性格描寫幾乎為零,其主旨據稱在於揭示人類科學發展的核心奧秘,充滿了神秘主義思辯和唯心哲學色彩。
當然,類似的科幻電影模式現在已經時過境遷,好萊塢也在不斷豐富人物的菜譜,《黑衣人》的白黑配、《黑客帝國》的人種拼盤、《星球大戰》的ET秀……角色的變化日益新奇。但是,這里人物依舊是場面的佐料,主角依舊是性格簡單的英雄……否則,那就是搶戲——搶奇觀的戲。
4. 科幻外套與審美俗套
實際上,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大部分只是一個普通劇加上了科學外套。導演們把恐怖片、動作片、災難片和喜劇片的內容加以科幻的修飾,使之看起來如同科幻片,其本質的敘事結構和元素配比仍然延續了其他類型的電影。
例如恐怖片與科幻片的結合——這一組合模式最為歷史悠久且理所當然——人類對於未知總是懷有不可理喻的恐懼心理,而科學的本質就是探索未知。從第一本科幻小說《弗萊肯斯坦》起,各種科學怪物就以猙獰的面目來賺取觀者的注意力。從惡魔到幽靈,從機器到巨猿……時至飛碟熱興起的若干年間,外星異種便取而代之,用更加神秘莫測和光怪陸離的面孔來恫嚇觀眾。票房大獲全勝的《異形》系列可謂是科幻加恐怖的典範。
科幻包裝的動作片也極為常見,幾乎每一部科幻電影都有大量的打鬥場面,以至於人們往往搞不清楚個別正宗的動作片——如《007》電影中的某些集到底是科幻片還是動作片。實際上科幻片基本上無法剝離其動作元素,二者相區別的特徵或許只在於誰為誰服務——到底是科幻元素裝點動作電影還是動作噱頭服務於科幻電影……說到底,二者其實是無法區分。
還有與災難片緊密結合的科幻電影,例如《後天》和《天地大沖撞》等等。不曾發生的災難往往比真實的更具吸引力和沖擊力——冰河時期的突然降臨,彗星撞擊的不期而至……好萊塢的特效使得所有天災人禍都出奇准確地降臨在紐約曼哈頓的附近。
還有科幻加喜劇,科幻加愛情,科幻加偵探等其他模式……只要製片人願意,科幻配料——加什麼鍋底都可以。
[編輯本段]【文化與藝術評析】
1.現實關注的轉移與虛化
幻片在它誕生之日起便遠離了具有現實意義的社會題材,遠離了真實的社會矛盾和人性悖論。正如每個時代都有清談的士人和幻想的狂徒,當今世界的科技背景下,人們在高度緊張的生存競爭中,也需要一些超現實的夢境來寄託遐思。科幻無疑取代了過去神話所具有的社會功能,電影已然成為新的精神放逐地。科幻所創造的幻象使得觀眾暫時脫離了現實的世界,獲得片刻的超脫和升華。
正如瑪麗·奧勃萊恩所描述的科幻電影的誕生:
「一門新的藝術就這樣誕生了,這是一種由它自己的巫師們在黑屋子裡表演的部落的儀式,它引導觀眾進入鬆弛、半睡眠的狀態,如同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里描述的那種夢境:
睡眠有時會使哀傷的眼睛閉上,
把我從自己周圍人們那裡暫隔開 。」
科幻電影對於現實關注的虛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轉移民眾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將理想寄託於遙不可及的未來,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這個時代,世界上可供幻想的領域已經所剩無幾,但人類畢竟有著超脫現實的需要。在科幻片的世界中,受過良好科學教育的人們,號稱最不可救葯的人們,這些據說沒有信仰的人們,在科幻的催眠下,嚼著口香糖和爆米花睡著了。
2.神性的科幻
這些評論可能言之過高,但是,科幻片的確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它所具有的詩性和神性更適合於放鬆當下的人類主體。上帝已經死了,科學還活著,那麼,就讓科學來代替上帝,讓新的神話和傳說來救贖人類的靈魂吧。
四、案例分析
參考文獻:
瑪麗·奧勃萊恩 《電影表演》
約翰·巴克斯特 《電影中的科學幻想》
曾耀農 《論科幻影片》
路春艷 《對類型電影的認識》
張東林 《科幻電影:在幻象和本體之間》
虞吉 《電影的奇觀本性》
黨昊 《類型電影探因》
李瑞光 趙方 《好萊塢電影中不同敘事結構的人物塑造》
❹ 科幻電影推薦100部
科幻電影推薦100部如下:
1、《獨立日》(1996)
2、《藍白紅三部曲之紅》(1994)
3、《二零一零》(1984)
4、《超人》(1978)
5、《湮滅》(2018)
6、《沖出寧靜號》(2005)
7、《阿爾伐城》(1965)
8、《五百年後》(1971)
9、《飛向太空2002》(2002)
10、《街區大作戰》(2011)
11、《天生愛神》(1984)
12、《奇異的旅程》(1966)
13、《少數派報告》(2002)
14、《博命》(1962)
15、《太空英雌芭芭麗娜》(1968)
16、《人間大浩劫》(1971)
17、《科學怪人》(1931)
18、《科幻雙故事片》(1936)
19、《頭腦特工隊》(2015)
20、《鋼鐵巨人》(1999)
21、《星際迷航》(2009)
22、《攻殼機動隊》(1995)
23、《電路世界》(1973)
24、《阿凡達》(2009)
25、《降臨》(2016)
26、《星球大戰3:絕地歸來》(1983)
27、《飛俠哥頓》(1980)
28、《美國宇航員》(2001)
29、《脫胎換骨》(1966)
30、《致命魔術》(2006)
31、《鋼鐵俠》(2008)
32、《逃離地下天堂》(1976)
33、《西部世界》(1973)
34、《怪人》(1951)
35、《深淵》(1989)
36、《地球爭霸戰》(1953)
37、《傻瓜大鬧科學城》(1973)
38、《我略知她一二》(1967)
39、《極光追殺令》(1998)
40、《瘋狂的麥克斯2》(1981)
41、《火星人地球大襲擊》(1967)
42、《地心引力》(2013)
43、《死亡幻覺》(2001)
44、《沙丘》(1984)
45、《時空大挪移》(1960)
46、《報信的人》(1984)
47、《超世紀諜殺案》(1973)
48、《光明戰士阿基拉》(1988)
49、《鐵血戰士》(1987)
50、《原始星球》(1973)
51、《皮囊之下》(2013)
52、《星河戰隊》(1997)
53、《捉鬼敢死隊》(1984)
54、《超時空接觸》(1997)
55、《她》(2013)
56、《第九區》(2009)
57、《星際旅行2:可汗之怒》(1982)
58、《全面回憶》(1990)
59、《第五元素》(1997)
60、《極度空間》(1988)
61、《機器人總動員》(2008)
62、《暗淡的星》(1974)
63、《人體異形》(1978)
64、《命運之門》(2004)
65、《盜夢空間》(2010)
66、《天降財神》(1976)
67、《銀河追緝令》(1999)
68、《宇宙靜悄悄》(1972)
69、《變種異煞》(1997)
70、《地球停轉之日》(1951)
71、《侏羅紀公園》(1993)
72、《人猿星球》(1968)
73、《堤》(1962)
74、《發條橙》(1971)
75、《天外魔花》(1956)
76、《十二猴子》(1995)
77、《機械姬》(2014)
78、《人工智慧》(2001)
79、《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2004)
80、《回到未來》(1985)
81、《禁忌星球》(1956)
82、《蒼蠅》(1986)
83、《人類之子》(2006)
84、《索拉里斯》(1972)
85、《終結者2:審判日》(1991)
86、《潛行者》(1979)
87、《月球》(2009)
88、《黑客帝國》(1999)
89、《怪形》(1982)
90、《外星人E.T.》(1982)
91、《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1980)
92、《終結者》(1984)
93、《大都會》(1927)
94、《妙想天開》(1985)
95、《星球大戰》(1977)
96、《異形2》(1986)
97、《第三類接觸》(1977)
98、《異形》(1979)
99、《銀翼殺手》(1982)
100、《2001太空漫遊》(1968)
科幻電影簡介
科幻片是類型片的一種,該類作品採用科幻元素作為題材,以建立在科學上的幻想性情景為背景,在此基礎上展開敘事的影視作品。
科幻片所採用的科學理論並不一定被主流科學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或時間旅行等等。科幻電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來世界作為故事背景,用宇宙飛船、機器人或其他超越時代的科技等元素彰顯與現實之間的差異。
許多科幻電影會表現出對於政治或社會議題的關注,以及哲學方面如人類處境的探討。一些科幻電影是從科幻文學作品改編而成,但科幻電影會注重擷取其中的文學或人文方面的元素。而無視科幻文學比較注重的科學嚴謹性和邏輯性,兩者不可相提並論,同樣的標准不能同時適用於科幻小說和科幻片。
❺ 最新超好看的科幻電影有什麼
科幻電影1:《流浪地球》在中國內地上映一部非常火的科幻電影,講述的是太陽即將毀滅,不再適應人類生存,而面對如此絕境,人類開啟了「流浪地球」計劃,想要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拯救地球,挽救人類,尋找人類的新居所的故事。
科幻電影2:《阿凡達1》電影中最迷人的是潘多拉風景,展示了一個非常完美漂亮的星球,阿凡達張開了想像,也顯露了內心的善意。還有導演對生命的敬意,在電影中流露無遺。
科幻電影3:《盜夢空間》此電影是夢境意識的溯源探討,講述了造夢師帶領特工團隊,進入他人夢境,從他人的潛意識中盜取機密,並重塑他人夢境的故事。告誡人民:不要迷戀夢,夢是用來洗腦的!要分清夢與現實。
科幻電影4:《頭號玩家》此電影是VR技術展開的,帶領觀眾來到科幻世界,展示了天馬行空的想像世界,其中還包含著經典影視的再現,給觀眾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和滿滿的回憶。
科幻電影5:《感官游戲》這部電影中構思的游戲時間思維縝密,環環相扣,雖然知名度不是太高,但絕對好看,值得觀看。
科幻電影6:《星球大戰:原力覺醒》講述了拾荒者蕾伊與沖鋒隊員芬恩和抵抗組的英雄們齊心協力對抗第一秩序邪惡陰謀的故事,有許多模型和現場特效,給觀眾帶來了非常好的視覺效果。
科幻電影7:《源代碼》影片講述了一位美國空軍飛行員,醒來時發現自己正處在一輛前往芝加哥的火車上,並就此經歷的一系列驚心動魄的事件。
科幻電影8:《銀翼殺手2049》講述了在人類與復制人共生的2049年,兩個種族之間的矛盾升級,新一代銀翼殺手K尋找到已銷聲匿跡多年的前銀翼殺手,並聯手再次制止了人類與復制人的命運之戰。
科幻電影9:《ET外星人》該電影講述小男孩艾里奧特與外星人建立了純真友誼的故事。是一部充滿人情味的電影,劇情溫馨幽默,勾起觀眾們童年的美好回憶。
科幻電影10:《星際迷航》這是一部包含的各類天馬行空的想像、精密的世界觀、大量的硬科幻元素以及無微不至的人文主義關懷,非常受歡迎的一部作品。
❻ 國外科幻微電影 第三封信講了什麼故事
微電影《第三封信》
在遙遠的未來,地球已經成為機器的主導,人的心臟由電池驅動,要靠電池能維持生命,電池成了最奢侈的物品,電池使用許可證號變得一號難求。窮困潦倒的傑弗里的電池許可證到期,他將面臨死亡。然而一天收到的一封寄錯的信件里卻恰好有一串有效的電池許可號。傑弗里給「失主」打電話過去要將信件寄回,而他自己的生命又該如何維系?他自製的電池能否派上用場?而他和那個莫名其妙寄到他住址的信件的主人又是什麼關系?
❼ 近幾年來有哪些小眾的優質科幻電影
1、《沖出寧靜號》;劇集的衍生片往往比劇集要單薄一些,這部也不例外,類型雜糅劇變成了單一的反烏托邦套路,但接著劇集看還是很精彩。現在看電影門檻都這么高了嗎?還要先看電視劇才有資格評價是吧。 以現在的眼光去看其實還是非常套路化的,一眼都能猜到後面的劇情。總體給人呈現的感覺就是一個太空版的喪屍片。
2、《你眼中的世界》;當顛覆世界觀的事情出現時依舊被道德倫理束縛的套路我真的討厭。 男主很可愛。毛絨絨紅脖子。 設定真的香,除了視覺居然還有微妙的共感。脫開現實來看這的確是很美好的愛情,但是如果要追究的話裡面的情節很多都不合理,愛情至上的原則。
3、《鋼鐵蒼穹》;熱愛+腦洞=無法被忽視的B級片光芒,完全作坊式的製作更為成品增添一抹「傳奇」色彩。本以為這單純是科幻片,其實是個披著科幻外皮的zz諷刺喜劇,很搞笑值得一看。女主也很漂亮很加分。
4、《未來學大會》;節奏雖然緩慢但並不冗餘,放進去的哲學命題很多也都很深,我相信未來三十年,人機關系/技術倫理/人造意識/虛擬世界的問題仍然會繼續一個個浮現。動畫部分很好的還原了原作的綺麗幻想。但把人類通過科學手段打造虛妄現實的恐懼僅僅局限在電影業的傾覆這一點上,格局也太小了些,真是太對不起萊姆了。
5、《無姓之人》;玩弄結構的電影,但是除了在結構之外,故事相當平庸,某些片段拍得倒是厲害。 相似的概念之下更喜歡雲圖。少年Toby美如畫。多線人生,以文藝的手法展現,很蝴蝶效應的觀感。略冗長。若知道結局,人生多無趣,可我希望無論哪條線,都能遇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