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微電影表達對中國偏見
1. 看了劉亦菲最新好萊塢拍的照片,西方說對中國沒有偏見我不信,你怎麼看
在《花木蘭》公映之際,劉亦菲公布了一組好萊塢拍的雜志期刊照,怎麼講?以「靈氣」知名的仙女姐姐,此次臉部被抹了美黑,換句話說是被ps修圖修黑了,眼妝畫法使劉亦菲眼小了一半,連封面圖小表情都令人想到奧卡菲娜,妝面是規范的給「亞籍」的妝。
2. 外國人對於中國有哪些偏見
有以下偏見:
—中國人都會功夫
是的,他們並不是真的在為中國的發展感到高興,而是沒有想到中國居然已經「超越」了自己的國家,「韓國再也不被中國追隨了」。
3. 為什麼外國對中國有偏見
偏見的是政治問題。民與民都一樣。如果說拿歐洲一些民族歧視來看,就是他們思維上一直傳承著尊卑的老問題。我們也有朝代也有尊卑,但我們思維的儒家思想會更貼切人人平等和諧。擁有爭斗之心的人才會有偏見,就比如不講理的人一般都會有偏見的。
環境不同,習俗不同,生活規律不一樣,就容易變扭不適;還得用自己常用的習慣方式舒適,所以才有入鄉隨俗。
入鄉隨俗才會被同化,同化就沒有偏見之分。
要知道民眾最多的是通過媒體來增長知識,國與國之間的電台播放並不會報道對方的好來貶低自己,只會挑選性的播放,然而比如美國的媒體並不是統一的,而是誰有錢、誰就能買下電台,所以播放的內容都是他們自己定的;就照成了挑選一些比較弱差的外國報道進行播放,民眾天天被洗腦自然而然就習以隨性了。
每個地方都有好與壞,人除了自身的思維,更多的是被外界傳播的信息導致的。
4. 微電影影響到了生活的那些方面
微電影興起於草根,各種參差不齊的「小短片」,來自於各種相機、DV、手機。從視覺停留的角度來講,微電影有其特殊的意義,它能更清楚地讓觀眾記得發生在30分鍾以內的故事,而且在長時間內,依然記憶猶新。微電影是微時代——網路時代的電影形式,名稱富有中國特色,事實上脫胎於國外早已有之的「短片」。微電影之「微」在於:微時長、微製作、微投資,以其短小、精練、靈活的形式風靡於中國互聯網。微電影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傳播形式,不受任何條條框框的束縛。每個有光影夢想的創作者,都可以用鏡頭自由地表達這個世界,讓思想者思想,吶喊者吶喊,行動者行動,用微影追求夢想,用夢想改變世界。「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的形成或者說微時代催生了微電影的誕生發展。微電影形式簡單,短小精悍,恰好在「體型」上契合了受眾即時消費的訴求,它既可以滿足時間上的「碎片化」需要,也可以滿足傳播上的「碎片化」需求。人們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時間「碎片」,包括坐車、等人、排隊等閑暇時間,用3G 手機或網本看完一部「微電影」。如今,廣告需要採用更軟性、更靈活、更易接受的營銷方式,而定製專屬於品牌自身的微電影則成為新的行業趨勢。一方面,微電影比傳統廣告更有針對性,觀看它的人群主要是具有較強購買力的年輕人;另一方面,通過微電影,可以把產品功能和品牌理念與微電影的故事情節巧妙地結合,用精彩的視聽效果達到與觀眾的情感交流,使觀眾形成對品牌的認同感。 希望能夠幫到您!
5. 外國人對中國存有偏見和刻板印象的例子
樓主所說的歪果仁兒,這里默認為指歐美西方世界的人們吧,因為日本、韓國人,或者我們的其他東南亞的鄰居們,對中國人的刻板偏見可能會與西方人不同。
首先!
他們對中國人幾乎沒有概念!只對亞洲人有概念 而且他們看到的所有亞洲人,他們都稱之為CHINESE,中國人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在特指我們,而是在指所有長著亞洲臉的人。
並不怪他們,純靠長相,不看行為舉止,穿著言語的話,我們自己也是分不清對方是來自亞洲哪個國家的,
但歐美大部分人不只外觀,甚至連亞洲的不同國家及代表國家的各種文化標簽都無法分辨,
舉個栗子,經常有白人朋友在一個party里興奮的朝我走過來,說:你是中國人?我X!我超愛壽司的,我也超愛漫畫!你們那個PSY簡直牛逼到爆炸!
還有人會和我講:你是中國人? 我X! that's cool! 我姐嫁給了一個中國人,
我說啊 真的嗎? 他:是的! 就在那邊,我帶你去見他
走過去後發現畫風是這樣的:
經過攀談以後, 對方是如假包換的菲律賓人,不是有中國親戚的那種。
我就問那個白人兄弟,尼瑪這也算是中國人? 他卻理直氣壯: they are all chinese to us
我就:
其實和大部分外國人講亞洲文化及人種差異完全是對牛彈琴,就好像一個東歐人和你講塞爾維亞人和波黑人的區別一樣,對於我們來說,分不清楚也有情可原,
何況我們中國還有56個民族,那麼多少數民族的長相也都不同,更不用說什麼南北東西差異了
我有一個水族朋友,長得和東南亞人一模一樣,連自己都經常開玩笑調侃,你讓一個外國人猜他是哪裡人,基本上沒戲
比如讓我猜一個blond (金發)他有可能是德國人,北歐人,美國人,也有可能是西班牙人,西班牙我們都覺得以黑發為主,但是事實上,西班牙也有很多金發的人,因為歐洲從歷史上就是一個大融合,在法國就有很多的波蘭人後裔,他們的後代如果還是和淺發色的人在一起,那麼他們的子孫後代很有可能依然是金發,但他們已經是地地道道的法國人了。
書歸正傳,
既然他們分不清中國還是亞洲其他國家,那麼這些歪果仁對亞洲臉的刻板偏見是什麼呢?
(以下外國人的偏見可能會傷及自尊,玻璃心者別走心,噴子、杠精,請在此時離場)
狗肉專家
西方白左都是玻璃心,聽到吃狗肉這種消息就瞬間高潮,馬上刨根問底,其實亞洲很多國家都吃狗肉,韓國朝鮮都吃狗肉,但是因為我說的以上原因,Chinese是歐美對亞洲人的總稱,所以這個鍋,是我們來背的,而且玉林狗肉節這個東西,在國外的社交網站上曝光度極高,所以這個鍋也就算是實錘了。
大家請看 如果在google中輸入 Yulin 這個拼音,全部都是狗肉節的場景,所以他們這樣評論中國人也就沒什麼稀奇的。(不發表個人觀點,僅陳述,因為無論我站在支持還是反對面,都會被噴)
6. Quora 上的外國人對中國有哪些偏見
很多啊,各種對中國缺乏認識造成的搞笑的偏見,比如認為中國缺電,認為中國道路很差,認為中國有世界最大的貧民窟,認為中國人應該推翻暴政追求民主,等等。一個重要原因是在西方人的普遍認知中,中國是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而大多數西方人對共產主義國家的印象就是物質貧乏,精神文化單調,人性壓抑,沒有人權,人人被洗腦不能理性思考社會問題。這種冷戰思維對西方社會遺毒極深,和有意識無意識的殖民主義思維混合構成當今大多數西方人對中國的刻板認識,讓他們看不到一個雖然問題重重卻正在積極改變世界的中國。
7. 西方對中國文化的偏見
西方對中國的三大偏見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網站5月19日文章】題:西方對中國的偏見曲解未來(作者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基肖爾·馬赫布巴尼)
我們正在進入世界歷史的新時代。讓我們了解一下西方對中國的三大偏見。
西方對世界歷史主導的終結,意味著我們需要丟掉西方文化視角來理解這個新時代。這將需要改變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西方人士的思維。而由於頭腦中充斥著偏見,他們得出的往往是錯誤的看法。我將提出三個西方對中國存有偏見的例子來加以證明。
西方對中國想當然的第一個根本性破綻是認為中國最終會像其他所有成功的發達國家一樣加入大西方計劃,並且變得「與我們一樣」。他們相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政府無法繼續存在下去,「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
西方的人口加起來約為8.6億,而中國的人口有13億。對歷史傲慢的人才會以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國文明。事實是,中國擁有屬於自己十分發達而獨特的義化,因此不會被西方同化。
西方對中國想當然的第二個根本性破綻是認為如果不成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國家,中國就會崩潰。在此次金融危機高潮時,西方對中國政權將會崩潰的一廂情願的想法有過最明顯的流露。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西方媒體的報道聲稱中國經濟增長的崩潰如何導致了4萬多起抗議活動,並預測這些抗議將升級並把政府推翻。
幾乎沒有西方分析家指出這其中顯而易見的破綻:它所依據的是這樣一種成見,即中國人民會愚蠢到僅僅因為1年糟糕的經濟表現而推翻一個給他們帶來了30年世界最快經濟增長的政權。同樣,幾乎沒有人能想到,中國政府在處理經濟危機方面表現得比西方國家能幹得多。
西方想當然的第三個根本性破綻是認為中國無法和平崛起。他們認為正如19世紀歐洲新列強的崛起導致戰爭和沖突一樣,亞洲新強國在21世紀崛起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
對任何地區來說,經濟危機才是真正的壓力測試。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遇到的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倘若亞洲地區已經存在隨時可能爆發的地緣政治對立,最近的金融危機本應已經點燃了導火索。
事實剛好相反,什麼也沒有發生。原因何在?因為亞洲國家有一種較強的政治共識,認為如果捲入地緣政治對立的零和游戲,它們就將放棄最好的發展機遇。因此,盡管存在對立,但所有國家都學會了如何處理。因此,中國的和平崛起既非僥幸,也非暫時現象,它是中國領導層高超的地緣政治處理能力的結果。西方對中國的三大偏見 2010.5.21
西方對中國的三大偏見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網站5月19日文章】題:西方對中國的偏見曲解未來(作者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基肖爾·馬赫布巴尼)
我們正在進入世界歷史的新時代。讓我們了解一下西方對中國的三大偏見。
西方對世界歷史主導的終結,意味著我們需要丟掉西方文化視角來理解這個新時代。這將需要改變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西方人士的思維。而由於頭腦中充斥著偏見,他們得出的往往是錯誤的看法。我將提出三個西方對中國存有偏見的例子來加以證明。
西方對中國想當然的第一個根本性破綻是認為中國最終會像其他所有成功的發達國家一樣加入大西方計劃,並且變得「與我們一樣」。他們相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政府無法繼續存在下去,「玫瑰」或「橙色」革命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
西方的人口加起來約為8.6億,而中國的人口有13億。對歷史傲慢的人才會以為西方文明大得足以同化中國文明。事實是,中國擁有屬於自己十分發達而獨特的義化,因此不會被西方同化。
西方對中國想當然的第二個根本性破綻是認為如果不成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國家,中國就會崩潰。在此次金融危機高潮時,西方對中國政權將會崩潰的一廂情願的想法有過最明顯的流露。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西方媒體的報道聲稱中國經濟增長的崩潰如何導致了4萬多起抗議活動,並預測這些抗議將升級並把政府推翻。
幾乎沒有西方分析家指出這其中顯而易見的破綻:它所依據的是這樣一種成見,即中國人民會愚蠢到僅僅因為1年糟糕的經濟表現而推翻一個給他們帶來了30年世界最快經濟增長的政權。同樣,幾乎沒有人能想到,中國政府在處理經濟危機方面表現得比西方國家能幹得多。
西方想當然的第三個根本性破綻是認為中國無法和平崛起。他們認為正如19世紀歐洲新列強的崛起導致戰爭和沖突一樣,亞洲新強國在21世紀崛起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
對任何地區來說,經濟危機才是真正的壓力測試。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2008年-2009年的大衰退是世界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遇到的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倘若亞洲地區已經存在隨時可能爆發的地緣政治對立,最近的金融危機本應已經點燃了導火索。
事實剛好相反,什麼也沒有發生。原因何在?因為亞洲國家有一種較強的政治共識,認為如果捲入地緣政治對立的零和游戲,它們就將放棄最好的發展機遇。因此,盡管存在對立,但所有國家都學會了如何處理。因此,中國的和平崛起既非僥幸,也非暫時現象,它是中國領導層高超的地緣政治處理能力的結果。西方對中國的三大偏見 2010.5.21
8. 國外的一個公益廣告 (或者叫微電影)。是批判人類的,批判人類「主宰」世界。是動畫片類型的,但不知道
9. 美國電影里的中國
章子怡MS出現比較多
然後我記得成龍在80天環游地球里扮路路通..雖然是英國的
美國華裔電影(包括華人創作、編導和演出等)的興起與美國華裔文學在美國掀起的浪潮密切相關。早在五十年代,黎錦揚榮獲Commonwealth Club獎的小說《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就先後被改編成百老匯音樂劇和電影公演,但《花鼓歌》卻將美籍華人遭受的種族歧視、華埠社區存在的男女比例極為不均衡的狀況、移民兩代人的沖突等問題,用喜劇的氣氛予以消解,唐人街被渲染成古怪奇特、異國情調式的場所,華人似乎是怯懦軟弱、沒有理性的異類,中國的風俗習慣、食品與葯物被故意描寫成與美國大相徑庭的"東方奇觀",這反而強化了美國大眾對中國人的定型化偏見。
然而1961年出版的路易斯?朱(Louis Chu)的小說《吃一碗茶》(Eat a Bowl of Tea) 以同情的筆觸,從普遍洗衣工及餐館服務人員的角度展示了唐人街的日常生活與問題,它沒有忽視社區的虛弱,但也沒有掠過那裡所存在的內在勇氣,從而較為現實地展現了唐人街男性社會存在的性壓抑和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等問題。《吃一碗茶》沒有像《花鼓歌》那樣風行一時,也沒有獲得經濟上的成功,因為真切描寫了華人在狹小的唐人街社會的情感與境遇,沒有屈從於異國情調式的、或怪誕邪惡的、或認同於美國社會的媚俗寫法。在六十年代,《吃一碗茶》因其真實性而被大眾遺忘,現在卻被批評家們重新憶起,著名華裔導演王穎還將其拍成同名電影於1989年公映,頗受好評。
更受關注的美國華裔電影包括根據譚恩美(Amy Tan)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喜福會》(Joy Luck Club),它透過兩代華人母女在美國的命運遭際,探討了美國社會極為普遍的母女沖突與和解的問題。根據黃哲倫(David Henry Hwang)榮獲Tony獎的同名戲劇改編的電影《蝴蝶君》(M. Butterfly)探討了西方(男子)/東方(女子)之間存在的二元對立與文化誤識,並局部顛倒了普契尼《蝴蝶夫人》(日本女子向美國軍官殉情)的東方主義敘事。《蝴蝶君》取材於真實的故事,一位法國外交官痴迷於中國京劇旦角演員,而此演員不僅是男性,而且是新中國政府的特工人員,最後白人外交官自殺身亡,藉此,黃哲倫戮穿了東方/西方認知模式里的西方文化霸權與殖民謊言。此外,華裔影星陳沖和尊龍等人也在美國影壇迅速掘起並站穩腳跟,而另一類重要的類型片-中國武俠電影,經過李小龍、成龍、李連傑等人的發揚光大,已經影響了美國影壇正麵塑造具有陽剛之氣的東方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