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微電影烏衣巷
A. 烏衣巷 劉禹錫 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烏衣巷》,作者劉禹錫。 古詩的意思如下: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長滿野草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西斜。晉代時王導謝安兩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築巢卻飛入尋常老百姓之家。
B. 《烏衣巷》中的「朱雀橋」、「烏衣巷」分別指代什麼
1、解釋
①烏衣巷:金陵城內街名,位於秦淮河之南,與朱雀橋相近。三國時期吳國曾設軍營於此,為禁軍駐地。由於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所以此地俗語稱烏衣巷。在東晉時以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入唐後,烏衣巷淪為廢墟。
②朱雀橋:六朝時金陵正南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的大橋,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
2、《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3、注釋
朱雀橋邊長滿叢叢野草,點點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西斜。
從前在王謝大堂前築巢的燕子,如今再來飛進平常百姓人家。
4、創作背景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由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寫了這一組詠懷古跡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其中第二首即《烏衣巷》。
5、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和柳宗元交誼甚深,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多所唱和,並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C. 劉禹錫《烏衣巷》及意思
原文: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出自:烏衣巷
作者:劉禹錫
朝代:唐
翻譯:
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長滿野草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斜掛。
當年王導、謝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
(3)唐詩微電影烏衣巷擴展閱讀:
《烏衣巷》這是唐朝詩人劉禹錫感慨藏而不露,寄物詠懷的名篇,是組詩《金陵五題》中的一篇。詩人當時還沒到過金陵,始終對這個六朝古都懷著憧憬,正好有友人將自己寫的五首詠金陵古跡詩給他看,他便乘興和了五首。
烏衣巷原是六朝貴族居住的地方,最為繁華,如今有名的朱雀橋邊竟長滿野草,烏衣巷口也不見車馬出入,只有夕陽斜照在昔日的深牆上。
公元826年(唐敬宗寶歷二年),劉禹錫從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寫了這一組詠懷古跡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這是其中的第二首。
D. 《烏衣巷·劉禹錫》原文與賞析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是《金陵五題》的第二首,是前一首的姊妹篇。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三國吳時於此置烏衣營,以兵士服烏衣而得名。東晉時,王、謝諸望族聚居於此。《輿地紀勝》說: 「晉南渡,王、謝諸名族居烏衣巷,此時謂其子弟為烏衣諸郎。」這首詩寫的就是這些煊赫一時的門閥士族的沒落。
這首詩還是從寫景入手,以具有典型意義的客觀景物表達詩人所要暗示給讀者的主觀感情。朱雀橋,是朱雀門外的古浮橋,橫跨秦淮河,一名朱雀航。自晉太寧二年(324)以後,航以船舶連接而成,長九十步,寬六丈,在秦淮河二十四航中最大,又在都城正南,故亦名大航、南航。起句點出「朱雀橋」,巧妙地借其鄰近烏衣巷的地理位置引起讀者的歷史聯想。昔日橋上之車馬喧闐,行旅繁忙,冠蓋往來,熙熙攘攘,無須再著一詞,自在讀者意會之中。然而此橋隋滅陳後廢去,到作者寫此詩時,已有二百多年了。二百年後的朱雀橋邊,只有蕪雜的野草和星星點點的不知名的小花,在此滋蔓。如果此橋尚在,人來人往,橋邊是不會長滿野草的;只有橋去之後,行人罕至,才致野草叢生。它們自生自滅,花開花謝,點染著荒涼冷落的環境。「朱雀橋邊」與「野草花」搭配,一起一落,一熱一冷,使讀者不免產生一種歷史的失落感。二句寫到「烏衣巷」,但這前朝貴族聚居之處此刻已夕陽西下。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歷來是衰敗的象徵。古老的街道,籠罩在蒼涼的落日余輝中,給人以蕭條、荒涼之感,教人怎麼也難以相信這里曾經是車馬填闉,人聲鼎沸,豪族聚居,傾半天下的地方。「夕陽」與「野草」呼應,悲涼、寂寥、慘淡的氛圍愈益濃重。第三句中歸巢燕子的出現,似乎又給畫面帶來一點生意。《江南通志》載: 「晉王、謝故居,舊有堂,額曰『來燕』。」詩人也許是由這里產生的聯想吧。燕子而是「王、謝堂前」的,可見舊主人之聲勢煊赫;王、謝大族如能象這代代相傳回歸故處的燕子,則真是家族鼎盛綿延不絕了。而如今又到了燕子歸巢的時節,昔日之「來燕堂」又在哪裡呢?第四句峰迴路轉,亮出全詩主旨: 「飛入尋常百姓家。」燕子依舊歸巢,舊屋卻已易主——昔日王、謝之「來燕堂」,如今已變成普普通通的民居了。這第四句是全詩的歸宿,其中包藏著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昔與今,盛與衰,歷史與現實,客觀景物與主觀感情,水 *** 融在一起,歷史板塊撞擊時迸發出的火花在這里凝凍、沉積。貌似平淡的詩句,卻隱括了內涵豐富的內容,從中可以聆聽到巨大的盛衰劇變下詩人心靈的顫音與和鳴。
這首詩寫的是春景。野草開花、燕子歸巢都可以說明這一點。但詩人筆下之破落衰敗的烏衣巷,卻與春天應有的富麗景象不符,更與江南春景極不協調。詩人正是通過朱雀橋、烏衣巷、王謝堂前燕與野草花、夕陽斜、百姓家的鮮明比照,將升沉變替、人世滄桑等重大歷史變遷用反襯暗示給讀者,讓讀者從中去領略它的深刻涵義。本詩寫的雖是王、謝兩家的沒落結局,但它的典型意義卻遠遠超出了這兩個家族的盛衰,而寓有封建社會中整個貴族階級的必然命運在內。對於日趨沒落的中唐統治階級來說,更具有引古鑒今之諷刺意味。此詩一出,不脛而走,名家擊節,風聞海內,其根本原因當在於此。
不言王、謝為百姓家,而借言於燕,正詩人托興玄妙處。(唐汝詢《唐詩解》)
此詩是夢得嘆當時執政貶抑夢得者今安在乎?……烏衣巷口舊時甲第連雲,堂前燕子竟以為泰山之靠。王、謝既以門第相高,而燕子之眼眶亦大,百姓人家不敢望燕子之影,何況作巢壘於其家哉。何意王、謝之堂已毀,舊時燕子無有棲泊之處,但是人家檐前便去壘泥哺子。可憐可憫。言百姓家,已大為燕子不堪,又加「尋常」二字於其上,則為燕子舊時主人何堪?故知不是掃燕子之興,是掃王、謝之興;王、謝之興為何去掃他?蓋欲掃當時執政之興也。(徐增《說唐詩》卷十一)
言王、謝家成民居耳,用筆巧妙,此唐人三昧也。(沈德潛《唐詩別裁》)
烏衣巷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蓋燕子仍入此堂,王、謝零落,已化作尋常百姓矣。如此則感慨無窮,用筆極曲。(施補華《峴佣說詩》)
朱雀橋、烏衣巷皆當日畫舸雕鞍、花月沉酣之地,桑海幾經,剩有野草閑花與夕陽相嫵媚耳。茅檐白屋中,春來燕子,依舊營巢,憐此紅襟俊羽,即昔時王、謝堂前杏梁棲宿者,對語呢喃,當亦有華屋山丘之感矣。此作托思蒼涼,與《石頭城》詩皆膾炙詞壇。(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
E. 劉禹錫《烏衣巷》賞析
劉禹錫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下面給大家搜集整理了劉禹錫《烏衣巷》,歡迎參考學習!
劉禹錫《烏衣巷》賞析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賞析
《烏衣巷》這是唐朝詩人 劉禹錫感慨藏而不露,寄物詠懷的名篇,是組詩《金陵五題》中的一篇。詩人當時還沒到過金陵,始終對這個六朝古都懷著憧憬,正好有友人將自己寫的五首詠金陵古跡詩給他看,他便乘興和了五首。烏衣巷原是六朝貴族居住的地方,最為繁華,如今有名的朱雀橋邊竟長滿野草,烏衣巷口也不見車馬出入,只有夕陽斜照在昔日的深牆上。
這是一首懷古詩。憑吊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以燕棲舊巢喚起人們想像,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陽斜」塗抹背景,美而不俗。語雖極淺,味卻無限。
施補華的《峴佣說詩》評這首詩的三、四句時說:「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蓋燕子仍入此堂,王謝零落,已化作尋常百姓矣。如此則感慨無窮,用筆極曲。本詩感慨藏而不露,寄物詠懷的名篇,是組詩《金陵五題》中的一篇。
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歷史上也有瓜葛。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土族的聚居區,開國元勛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里。舊日橋上裝飾著兩只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成。用朱雀橋來勾畫烏衣巷的環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實,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還可以喚起有關的歷史聯想,是「一石三鳥」的選擇。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橋邊叢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長花開,表明時當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這就使我們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記得作者在「萬戶千門成野草」(《台城》)的詩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徵衰敗。現在,在這首詩中,這樣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今天已經荒涼冷落了嗎!
第二句「烏衣巷口夕陽斜」,表現出烏衣巷不僅是映襯在敗落凄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呈現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開花」解的「花」字相對應,全用作動詞,它們都寫出了景物的動態。「夕陽」,這西下的落日,再點上一個「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本來,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應該是衣冠來往、車馬喧闐的。而現在,作者卻用一抹斜暉,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
經過環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之後,按說,似乎該轉入正面描寫烏衣巷的變化,抒發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沒有採用過於淺露的寫法,諸如,「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家」(孫元宴《詠烏衣巷》)、「無處可尋王謝宅,落花啼鳥秣陵春」(無名氏)之類;而是繼續藉助對景物的描繪,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筆觸轉向了烏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飛燕,讓人們沿著燕子飛行的去向去辨認,如今的烏衣巷裡已經居住著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為了使讀者明白無誤地領會詩人的意圖,作者特地指出,而今這些飛入普通老百姓家築巢的燕子,以往卻是棲息在王導、謝安兩家權門高大廳堂的檐檁之上的舊燕。「舊時」兩個字,賦予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尋常」兩個字,又特別強調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麼不同於往昔。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一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飛燕形象的設計,好像信手拈來,實際上凝聚著作者的藝術匠心和豐富的想像力。晉傅咸《燕賦序》說:「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復來者。其將逝,剪爪識之。其後果至焉。」當然生活中,即使是壽命極長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謝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這就足以喚起讀者的想像,暗示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烏衣巷》在藝術表現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況;對它的過去,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詩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餘味無窮。
這首詩寫詩人對盛衰興敗的深沉感慨。朱雀橋和烏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叢生,夕陽已斜。荒涼的景象,已經暗含了詩人對榮枯興衰的敏感體驗。後二句藉燕子的棲巢,表達作者對世事滄桑、盛衰變化的慨嘆,用筆尤為曲折。此詩為劉禹錫著名的詠史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
F. 《烏衣巷》賞析
原文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注釋】
朱雀:橋在金陵城外,烏衣巷在橋邊。
烏衣:燕子,舊時王謝之家,庭多燕子。
王謝:王導、謝安,晉相,世家大族,賢才眾多,皆居巷中,冠蓋簪纓,為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先後建都於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時,則皆衰落不知其處。
【 賞析 】
這是劉禹錫懷古組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詩人通過對夕陽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現了今昔滄桑的巨變,隱含著對豪門大族的嘲諷和警告。
詩歌開頭兩句「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秦淮河南岸。東晉時王導、謝安等豪門世族就居住在這里。「朱雀橋」在烏衣巷附近,是當時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見當年這里車水馬龍熱鬧繁華的盛況。但而今橋邊卻只有「野草花」。一個「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敗荒涼。而「烏衣巷」又處在夕陽斜照之中。「夕陽」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詩歌開頭用了工整的對偶句,寫今日的衰敗景象,它與昔日的繁榮盛況,形成強烈對照。
三、四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種候鳥,春來秋去。從前燕子飛來,總是在王、謝等豪門世族寬敞的宅子里築巢。如今舊世族的`樓台亭閣盪然無存,這里住著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了。詩人在第三句開頭特地用「舊時」兩字加以強調,巧妙地賦予燕子以歷史證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尋常」兩字,強調今昔居民截然不同,從而有力地表達了滄海桑田的巨變。晉代豪門世族的覆滅,暗示當代的新貴也必將蹈此覆轍。這首詩通篇寫景,不加一字議論。詩人從側面落筆,採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加以表現。語言含蓄,耐人尋味。
【詩人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他還繼承了樂府詩的現實主義傳統,注意反映民生疾苦和重大事件,風格剛健爽朗。他的一些懷古詩,也凝練含蓄,含不盡之意鑒於言外。有《劉夢得文集》。
G. 求!劉寓錫《烏衣巷》的賞析!
1.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在文德橋南岸,是三國東吳時的禁軍駐地。由於當時禁軍身著黑色軍服,故此地俗語稱烏衣巷。在東晉時以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人稱其子弟為「烏衣郎」。入唐後,烏衣巷淪為廢墟。現為民間工藝品的匯集之地。
2.朱雀橋: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橫跨秦淮河。
3.尋常:平常。 [編輯本段]【韻譯】朱雀橋邊一些野草開花,烏衣巷口惟有夕陽斜掛。當年豪門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裡。 [編輯本段]【賞析】這是一首懷古詩。憑吊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以燕棲舊巢喚起人們想像,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陽斜」塗抹背景,美而不俗。語雖極淺,味卻無限。施補華的《峴佣說詩》評這首詩的三、四句時說:「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蓋燕子仍入此堂,王謝零落,已化作尋常百姓矣。如此則感慨無窮,用筆極曲。」
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歷史上也有瓜葛。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土族的聚居區,開國元勛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里。舊日橋上裝飾著兩只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成。用朱雀橋來勾畫烏衣巷的環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實,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還可以喚起有關的歷史聯想,是「一石三鳥」的選擇。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橋邊叢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長花開,表明時當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這就使我們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記得作者在「萬戶千門成野草」(《台城》)的詩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徵衰敗。現在,在這首詩中,這樣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今天已經荒涼冷落了嗎!
第二句「烏衣巷口夕陽斜」,表現出烏衣巷不僅是映襯在敗落凄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呈現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開花」解的「花」字相對應,全用作動詞,它們都寫出了景物的動態。「夕陽」,這西下的落日,再點上一個「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本來,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應該是衣冠來往、車馬喧闐的。而現在,作者卻用一抹斜暉,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
經過環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之後,按說,似乎該轉入正面描寫烏衣巷的變化,抒發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沒有採用過於淺露的寫法,諸如,「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家」(孫元宴《詠烏衣巷》)、「無處可尋王謝宅,落花啼鳥秣陵春」(無名氏)之類;而是繼續藉助對景物的描繪,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筆觸轉向了烏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飛燕,讓人們沿著燕子飛行的去向去辨認,如今的烏衣巷裡已經居住著普通的百姓人家了。為了使讀者明白無誤地領會詩人的意圖,作者特地指出,這些飛入百姓家的燕子,過去卻是棲息在王謝權門高大廳堂的檐檁之上的舊燕。「舊時」兩個字,賦予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尋常」兩個字,又特別強調了今日的居民是多麼不同於往昔。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一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
飛燕形象的設計,好像信手拈來,實際上凝聚著作者的藝術匠心和豐富的想像力。晉傅咸《燕賦序》說:「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復來者。其將逝,剪爪識之。其後果至焉。」當然生活中,即使是壽命極長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謝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這就足以喚起讀者的想像,暗示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烏衣巷》在藝術表現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況;對它的過去,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詩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餘味無窮。
〈詩意〉野花在朱雀橋邊遍地盛開著,烏衣巷口夕陽正在西落,映照著失望與凄涼,昔日的輝煌與顯赫早已不復存在。過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導、謝安等豪華宅第人家,而如今卻已飛到了普通的百姓家中。
〈賞析〉這首詩寫詩人對盛衰興敗的深沉感慨。朱雀橋和烏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叢生,夕陽已斜。荒涼的景象,已經暗含了詩人對榮枯興衰的敏感體驗。後二句藉燕子的棲巢,表達作者對世事滄桑、盛衰變化的慨嘆,用筆尤為曲折。此詩為劉禹錫著名的詠史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
烏衣巷因何得名?
夫子廟泮池南側的烏衣巷,是南京最古老的一條街巷,也是東晉時宰相王導、謝安故居所在地。在六朝時已是十分顯赫,唐代詩人劉禹錫一首《烏衣巷》,更使它流傳千古。有關烏衣巷名稱的由來,也因此被人關注。
有神話傳說:金陵人王榭,航海途中遭風暴翻船,漂流至烏衣國,娶妻生子,後復回故里,但十分思念烏衣國親人,因此將居所之巷取名為「烏衣巷」。也有一種說法:因王導、謝安兩家弟子裙履風流,都喜歡穿黑衣,所以後人將此巷稱為「烏衣巷」。
其實,烏衣巷之名源於孫權定都南京之際。公元229年,孫權定都南京,當時秦淮河東岸還屬城郊,駐有軍隊保衛都城,因士兵皆穿黑衣,駐軍營地則稱「烏衣營」,至西晉末年,烏衣營舊址改稱烏衣巷。司馬睿南渡建康(南京)後,王、謝望族才立宅烏衣巷。
H. 《烏衣巷》的全文是什麼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詩意〉野花在朱雀橋邊遍地盛開著,烏衣巷口夕陽正在西落,映照著失望與凄涼,昔日的輝煌與顯赫早已不復存在。過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導、謝安等豪華宅第人家,而如今卻已飛到了普通的百姓家中。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和柳宗元交誼甚深,人稱「劉柳」;又與白居易多所唱和,並稱「劉白」。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