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電影布景
㈠ 幾部電影的布景分析,一定要看!
1.雨果 Hugo (2011)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這部電影除了對默片的致敬以外,最大的視覺成就在於用電腦特技重現了上個世紀20年代的大都會巴黎:巴黎聖母院、巴黎圖書館、街道以及橋梁……最令人興奮的是主要場景都集中在巴黎火車北站,各種時代符號令觀眾重回黃金時代的巴黎。
2.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1987)
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這部電影能夠入選有一個很簡單的理由,因為這是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的故事片,滿足了西方以及很多中國人的窺視皇家生活的慾望。
3.大都會 Metropolis (1927)
導演:弗里茨·朗
這是一部偉大的電影,是默片時代製作費用最高的影片。它開創了一種科幻片類型,即反烏托邦電影。資本家在類似空中花園般的大都會享樂,工人階級則在惡劣的地下城拚命工作。在沒有特效的年代,全部以手工繪畫製作,堪稱藝術傑作。
4.2001太空漫遊 2001:A Space Odyssey(1968)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這部電影開創了影響至今的科幻片拍攝手法。電影故事時間跨度上百萬年,從人類起源到太空殖民。所有的道具和布景都必須符合我們對於歷史和未來的想像,尤其在庫布里克如此嚴苛的導演執導下,布景的精準性以至於很多道具如今已經變為現實,例如平板電腦。
以上就是關於電影布景的相關內容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歡迎大家及時關注本平台!
㈡ 為什麼說,狗鎮,一部極簡布景拍出復雜人性的好電影
因為這部電影的導演他利用極其簡單的布景,以及一些演員的出演,最終表現出他所要表達的主題,反映了人性深處的丑惡,也讓人感受到這部影片所帶來的震撼,所以他這部影片讓許多觀眾都感覺到影片的主題。
於是他便聯系這個懸賞的人要將她出賣,但是其實最終的劇情是反轉的。尋找女主並且給重金的是女主的父親,而她和自己的父親發生爭執,隨後想逃離父親的身邊,但沒有想到所有的人都出賣並且背叛她,讓她遭遇了這樣的經歷,最終他的父親知道了她的遭遇,便血洗了這個小鎮,只剩下了一條狗,這個原本世外桃源的小鎮中,最終淪為真正的狗鎮。
㈢ 電影狗鎮的布景和道具有何深意
《狗鎮》的道具和布景相當簡單,感覺有點像是舞台劇,只用一個舞台的地方把真個小鎮表現出來。我個人覺得,這種形式好像更能凸顯影片表現的內涵,人性之惡在小小的舞台上表現出來更有沖突性吧。
㈣ 能推薦幾部好看的單場景電影嗎
有一部場景最單一的電影推薦給你:《狗鎮》。
這部電影的布景只是畫在地上的一個個格子,代表著教堂、房屋、鍾樓、大街。但是,如此簡單的布景和數量極少的演員卻演出了一部反映出了人的復雜性的片子。可以說,這是個奇跡。
妮可基德曼出演的女主角格蕾絲因為黑 社會 的追殺逃入了一個小鎮,這里的人們善良淳樸,做任何重大決定都是到教堂里舉手錶決。他們的物質生活很匱乏,精神世界卻非常富足。格蕾絲覺得這里像天堂一樣,她熱愛這里。
格蕾絲因為感激小鎮上的人們的收留,就用極低的酬勞為居民們服務。居民們很感謝她,她也找到了生存的價值。然而,漸漸地,人們開始不滿足於格蕾絲的付出,他們覺得他們的善良應該獲得更多的報酬,於是,格蕾絲的勞動更加辛苦了。此時,格蕾絲在道德層面上已經變成了比小鎮居民低等的居民。
警察的懸賞令刺激了居民們失衡的心態,他們更加瘋狂地壓榨格蕾絲,他們甚至給她戴上枷鎖,白天讓她不斷勞動,晚上還要一個接一個地來蹂躪她的身體。格蕾絲徹底淪為了一個奴隸。她想讓善良的卡車司機幫她逃跑,司機卻利用這個機會強暴她,還把她帶回了小鎮。
格蕾絲的愛人湯姆是個不折不扣的偽君子,他由於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而無法得到格蕾絲的身體,就向警察告發了格蕾絲。當黑 社會 來到小鎮後,結局出現了反轉,他們幫助格蕾絲屠滅了小鎮。
電影看得人十分壓抑,因為觀眾見證了人類的虛偽和人性的泯滅。女神就是女神,演技一流,這部電影十分值得一看。
《解除好友2:暗網》
整部電影都只有一個大場景,電腦桌面。
男主A在自己工作的咖啡廳撿到了一台蘋果電腦,為了運行、調試一款為聾啞人女朋友製作的溝通軟體,他把它帶了回來。
這天晚上是 游戲 之夜,他用新電腦和朋友們在skype上連麥玩 游戲 。
過程中發現電腦里的隱藏文件夾,裡面是一些很恐怖的虐殺人類的視頻。
同時電腦的主人B,暗網的某個網站的組織者之一,找到他女朋友家,
威脅他說如果不還回電腦,就殺了她女朋友。
這個網站就是專門為有錢人定製虐殺人類的視頻,並以此盈利,
男主完全相信B有能力神不知鬼不覺殺掉自己女友。
情急之下,男主A轉移了對方比特賬戶的所有比特幣,以此作擔保,
豈料該網站其他組織者都監視著這個賬戶,
資金一有異動,他們就順著網線監視了男主電腦屏幕,
並且找到了他的朋友們。
結果怎樣,男主和他的朋友們能否活下來,我就不透露了。
電影值得一看,不宜劇透太多。
雖然這部電影技術部分有很多爭議,但是劇情節奏、反轉驚險、氛圍營造都十分出色。
加上特殊的電腦屏幕視角,你很容易就將自己代入主角的角色。
最可怕的是,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
反正,很多人看完電影後,二話不說就用貼紙把電腦、手機的攝像頭遮住了。
與這種表現手法相同的,是去年的《searching/網路迷蹤》,也是一部十分出色的懸疑電影,一度大熱,就不重復推薦了。感興趣的朋友們也可以去搜搜~
歡迎關注、私信獲得以上資源哦~
SmileClub,雖然關注牙齒,但不錯過每一次 娛樂 ~
推薦幾部自己看過的:
1.《顫栗空間》,2002年,朱迪·福斯特 、克里斯汀·斯圖爾特主演。
2.《狗鎮》,2003年,妮可·基德曼主演。
3.《致命ID》,2003年,約翰·庫薩克主演。
4.《活埋》,2010年,瑞恩·雷諾茲主演。
5.《十二公民》,2015年,何冰、孫紅雷主演。
6.《完美陌生人》,2016年,義大利電影。
7.《你好,瘋子!》,2017年,萬茜主演。
推薦一部吧:
沉默的羔羊。最經典的片段莫過於女主角史達琳第一次見漢尼拔博士的時候,監獄的工作人員巴尼告訴她兩句話,第一句是:他說過了,不要走進那塊玻璃;第二句是:他在最盡頭的牢房。通過這兩句其實就是告訴她一個信息,她要見的人是一個極度危險的人。然後當她慢慢走向關押漢尼拔的牢房時途中遇到的都是心理或者精神不正常的犯人,這就說明這個監獄關押的不是普通的犯人,然後走到監獄的盡頭,看到的卻是筆直的站姿,貴族般的微笑,一點也沒有食人魔影子的漢尼拔。這與她之前上司與獄警告訴她的漢尼拔根本不一樣,這樣簡單的台詞,以及巨大的反差,帶來的是讓人看了開頭,就讓人有慾望看完結尾的沖動。
單場景電影,我還真看過不少,而且都是高分高質量的好電影。因為單場景電影的拍攝考驗著導演的鏡頭調度能力,所以能夠敢拍單場景電影的導演真的是很厲害的。
手機里的秘密,你敢讓那個她知道么?
一部義大利電影,由保羅·格諾維瑟執導的喜劇片這部電影也獲得了多項大獎。
大家可能對這部影片不是特別了解,沒關系,我將會給大家介紹。
三對處於各個婚姻階段的伴侶和一個宅男,七人聚在一起吃晚餐。在女主人的提議下當夜所有人必須分享每一個電話、每一條簡訊、郵件的內容。由此隨著他們每個人的小秘密暴露出來,對方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
全片都是在女主的家中進行,大部分都是之間的對話。
在元旦前夕,一部《來電狂響》走進了大眾視野,這部影片就是模仿了《完美陌生人》,模仿是模仿了,但特別失敗。它跟《完美陌生人》相差的真的不是一點半點。雖然他按照原片來布置了人物特性,甚至情節也是幾乎相同。但,不管是演員的演技還是節奏的把握,都遠遠落後於原片。
當面試考試變成一場鮮血廝殺。
全片在一個封閉的房間中進行拍攝,場面非常激烈,腦洞大開。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某神秘大集團招聘面試,最終有8名精英男女入圍最終測試。他們被帶入一間近乎全封閉的房間,在這里他們要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測試題。而這個測試題上卻是空白的,幾乎每一個人面對這樣的試卷都手足無措,當有人嘗試答題時卻被淘汰。因為在測試期間只有三條規則:1)禁止與考官和警衛交談;2)禁止污損考卷;3)禁止離開房間。違反其中一條規則,將喪失考試的資格。
在這個房間中,有人選擇一起合作,有的自己想辦法,但最終都沒用。在巨大的壓力下,有的人開始用極端的方式,搶奪別人的試卷,甚至搶了保安的手槍。
與其說是一場激烈的就業測試,毋寧說是一場人性與智慧的大考驗
最終,男主依靠著本性的善良與沉著冷靜通過了測試。
十二位學生家長,在一個倉庫中為一起富二代的謀殺案展開辯論。全片場景都在倉庫里拍攝。
這部根據經典影片《十二怒漢》改編的國產影片還是取得不錯的評價,雖然沒有經典原版優秀,但在國內口碑還是很不錯的。(最起碼比《來電狂響》翻拍的好)
這部影片講的是在某高校模擬法庭,為 社會 上的一起案件展開爭辯。案件的嫌疑人是某房地產商收養的富二代,其生父是來自河南的務工人員。案發當晚,有人聽到富二代和其生父發生激烈爭吵,隨後生父被人在家中殺害。庭期間,12名陪審員被帶到另一個房間展開討論,他們必須在一個小時內得出結論,而且需要全票通過嫌疑人是否有罪。這些人來自各行各業,有著不同的背景。大家普遍希望盡快敷衍了事,誰知第一輪投票過後,只有8號陪審員(何冰 飾)認為嫌疑人無罪。有的人暴跳如雷、有的人奚落戲謔、有的人搖擺不定、有的則固執己見。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單場景電影,希望你們喜歡。也歡迎你在評論區中分享你所了解的單鏡頭電影。
第一部:《黑鷹墜落》,這部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的內容而改寫的,在以前的舊時代,於1990的年代裡,可以說這是一個動盪的時候,而電影中發生的地點,也就是在索馬里,在當地有著大勢力的軍閥們,燒死搶掠,對聯合國進行了襲擊,而美國便派出了特種戰隊來阻止這悲慘的事情,為了防止這些軍閥對人民造成更多的傷害,也就有了後面的故事。
第二部:《眼前的生活》,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高中女孩黛安娜看起來似乎是很早熟的心理狀態下,就對自己的平靜生活感到不滿足,這也就有了她不羈的人生和近乎狂熱的狀態下,以追求刺激的心理 ,於是她便慢慢地接受,毒品、性愛這些成人行為,對於這些他的好朋友對她進行了一系列的勸助,她對黛安娜接觸這些事情很是擔心抱怨卻又無可奈何。但是,對於劇情裡面的一起槍擊案件,卻改變了她們的命運。
第三部:《幸運數字斯萊文》電影裡面的來自農村的斯萊文,一心想著去大都市紐約去實現自己的夢想。裡面的劇情可能會讓人有些感覺不全情理,但是對於裡面的劇情有一些還是很 搞笑 的,像:我感覺電影裡面的好人也太多了吧,例:布魯斯威利斯演的殺手,我覺得他的立場絕對是有一點問題的,跟兩個大佬無冤無仇,結果是他要幫別人報仇,真是無聊透了。
說到單場景,就必然是密室逃脫類,《房間》講述一個有些驚悚的故事:一個27歲的女孩被人囚禁在房間里長達七年之久,她被人強奸,還生下了一個小男孩。從小男孩度過五歲生日開始,他開始對自己身處的境遇有所認識,然後和媽媽配合最後成功從囚禁多年的小房間里逃脫。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傳說中一鏡到底的小成本電影,談不上真的一鏡到底,不過真是史上預算最少、場景最少的科幻電影了!
一萬美元的小製作,全片只有兩個場景,屋內與屋外。一群哈佛的教授坐在那裡聊天,至於聊些什麼,就不劇透了!不過看完你會覺得,很顛覆!
推薦一部電影,《活埋》,真正的單場景,整部影片就在棺材裡演,演員只有一個,是瑞恩雷諾茲演的,就是死侍那傢伙,電影相當的精彩,可以找來看看!
☞鯊灘☜20歲的少女南希在海灘沖浪,遭遇鯊魚襲擊,獨自求生的故事!
☞127小時☜男主角在峽谷探險時發生意外,在一個僻的峽谷被落石壓住無法動彈,故事為真實題材!
☞活埋☜看著主角獨自呻吟而不覺的枯燥,還是值的一看的!這三部高分電影完全是一個人撐起的,喜歡的話可以欣賞下!
㈤ 電影的布景和拍攝是如何進行的
其實,嚴格的講分為:領導策劃層、美工技術層、演員層;
領導策劃層包括:導演、編導等
美工技術層包括:電影的畫面效果質量技術員、服裝場景編導員等
演員層包括:群眾演員、主角等
㈥ 為什麼拍電影的時候後面的幕布都是綠色的
在亞洲,一般使用藍幕,而在歐洲,一般使用綠幕。
綠色為人體中最稀有的顏色。同時,視頻攝像機在一般情況下對於綠色通道更加敏感,最好的解析度和畫面細節一般也都在綠色通道之中。因此擁有較好特效的電影都採用綠色幕布。
藍色作為我們皮膚顏色的補色,多數場景中,色調與我們皮膚顏色相近的居多,為了提高反差所以可以採用藍色幕布。
綠色相對於藍色更有優勢,當前景有藍色物體時,在畫遮罩部分工作時,有明顯的適應性。在繪制遮罩過程中綠色有明顯的反射比,相對於藍色更容易被識別。
而歐洲人藍眼睛的居多,使用藍幕的話,後期摳像容易把演員的眼珠摳掉。
(6)小電影布景擴展閱讀:
綠布景:綠布景,就是綠幕。
電影特技製作中常常採用藍幕或綠幕作背景,以便後期摳象合成。
由於藍色是人類皮膚的補色,用藍幕作背景應該是最容易實現摳象的,近年來特技拍攝更多採用綠幕,也許是綠幕使用的熒光綠色在電腦系統中更容易與前景分離,同時這種顏色較為明亮,不易產生黑邊。
示例:
比如《阿甘正傳》裡面,有古老的新聞鏡頭,摳出原來的歷史人物,再把湯姆漢克斯的現代表演形象加進去,也做得天衣無縫。
參考資料:
綠幕布網路
㈦ 那些電影中的異域風情:一鏡一色,各有韻味
將於本周五上映的電影 [天才捕手]
隨便翻開一張劇照都頗具時代感
電影中的男性統一佩戴寬邊帽
對時代標志性飾物的准確把控
也成為本片一大看點
▲[天才捕手]中對於電影場景的還原,如做舊的紙張、人物身著復古大衣,都為觀眾暗示了故事發生的時間與背景
毫不誇張的說
丟掉故事本身來說
這每一幕畫面
都美到令人陶醉
觀眾彷彿重回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紐約街頭
▼
除了[天才捕手]
電影中的 異域風情 還有很多
視覺的背後都暗藏著
每個國家不同的風土人情
同時進一步加強故事可信度
微觀上以一些別致的
道具/服裝設計 為主
宏觀上則表現在
大范圍的色彩對比 上
先從微觀著手,我們如何了解一個人物?或者是一組群像?
通過他們 日常生活的瑣碎瞬間 就能窺見一番。
比如,日本電影大師 小津安二郎 ,用「低角度,攝影機的極低運動量,硬切」取代淡入淡出,塔塔米的布景」拍出了最具日本特色的庶民電影。
小津電影的整體美學特點都是 延緩,剋制 。這一點恰恰符合日本民族文化的特徵,低調、內斂、規整。
▲小津將自己「低機位」的拍攝手法看作是一種親民的表現,同時也體現出日本人自身謙遜的品質:習慣「仰視」他人
▲[浮草]中由遠及近的家中陳列,以低視角映入眼簾,這一角度的安排會增進一種親切感,觀眾更易被代入其中
小津的美術設計師浜田辰雄曾解釋到
他的場景布設大多是日本式的,但他很注意屋外布景,樟紙經常打開,柵欄可以看得見,普通人家都有木障子,從底部到頂部,便宜的在下面有孔的,上層人家有竹欄,越富有的人家竹子越薄(註:這是一種潛在的日本傳統等級制度觀念的表達)。
這也就完全可以理解為何小津的電影中充滿了各種 「格子」 ,偏長方形的格子,偏正方形的格子,以及點、線、面的結合使畫面異常豐富。而格子正是代表著一種規整感。
▲[早安]中充斥著大量灰色系建築,以及橫豎對比形成的房屋結構
灰色調的整體色彩 把控使得小津的電影 優雅不失格調 ,再加上日本傳統的生活方式,形式與內容上達到完美的統一。
電影中除了陳列道具可以彰顯民族意識,還有 服裝設計 可以錦上添花。這一點同樣可以在日本電影中尋找的信息。
「和服」 之於日本人的作用,就像「旗袍」之於中國人一樣重要。在大多數人的思維中,和服隱藏了太多女性身體之美,但殊不知正是因為這層隱蔽的外殼,愈加挑動出色情的意味。
[天城峽疑案] 中就展現出和服的情色氣息,在小男孩眼中的妓女是他性啟蒙的參照物。
▲[天城峽疑案]:鏡頭留戀著妓女潔白的脖頸,和服獨特的設計將女人性感的身體展露出來,她如仙鶴一般令人莞爾。硃砂紅唇,赤腳翩行,眼波流轉,暗潮湧動。令人動容不已,這是終極的性感與佔有
除了道具、服裝的主觀設計,導演還會利用 攝影本身的色調 去營造不同的地域質感。
在電影 [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 中,攝影師利用西北人特有的大色塊為我們建構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
▲[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中總能看到這樣的畫面,可能看大圖並不能欣賞到整幅攝影的特色,但當你虛起眼睛來看就會發現大色塊的黃色,與零星點綴的人物相得益彰,整體畫面偏向黃色調,畫面底部的陰影起到了控制畫面基調的作用,鏡頭中出現的磚瓦紋路與樓梯的線條對於粗獷的畫面風格起到了一定的協調,使整體粗細有秩
以上我們看到了中國西北的地貌特徵,而在去年上映的電影 [長江圖] 中,攝影師李屏賓直接利用「長江」這條母親河做背景,在這廣闊到無邊的畫布上,肆意揮灑著傲人的才華。
[長江圖]的整體色調都是大氣沉穩的深色系,與其庄嚴而宏大的主題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長江圖]的水墨版海報中,畫面形若女人的軀體,一葉孤舟在她體內航行。長江是眾所周知的母親河,而[長江圖]的主題之一也是女性之愛。畫面上小船的逆流,似乎是回歸母體,一葉扁舟逡巡於畫面中心,逆流之上,厚積薄發,暗喻了一場對故土的思念與回鄉之旅。
了解了東方人獨特的情感表達後,我們再來感受一下西方人的審美風韻。
如果用一種顏色形容 阿莫多瓦 的電影,我想可以是 濃烈的紅色 ,這種紅色讓觀眾感受到西班牙人特有的 激情與野性 。
▲阿莫多瓦「招牌紅」:[關於我母親的一切]、[情迷高跟鞋]、[回歸]
▲在阿莫多瓦近期上映的電影[胡麗葉塔]中,美術設計師可謂煞費苦心。為了達到導演「最好每一幕都要出現紅色」的藝術要求,布景師、服裝師需要時刻與攝影師溝通,在保證不破壞畫面美感的基礎上加入紅色元素。而這些紅色也恰恰在影射人物心境的變化
如果說阿莫多瓦是濃烈色彩的代言人,那麼 阿基·考里斯馬基 則更追求 「性冷淡」 風格,這與他身處的地域不無關系,生長在芬蘭的阿基所拍攝的電影也透著一股 冰冷 的感覺。
▲[勒阿弗爾]:大片的天藍色飽和度被無限降低,窗外的風景也似乎沒有了顏色,但恰恰是這種大面積的冷色調處理才能凸顯出角落中暖色調的花朵,這與阿基電影的一貫主題保持吻合:生活不易,但結局終歸是溫暖美好的
[一一]中有一句經典台詞:電影將人類的生命延長了三倍,這並非子虛烏有。
因為觀看每一部電影就相當於經歷了不同的人生,這再次證明了電影的空間性,當我們感受到不同的風土人情,就好似一場環球旅行,這也是電影的另一番魅力所在。
㈧ 怎麼做電影
1.寫出劇本,劇本劇本,一劇之本。
2.確定演員,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找朋友,或者請小演員。
3.找好器材,包括一到兩台DV機,有條件的話可以再配置反光板。
4.確定場地,包括室內景和室外景。
5.拍攝。
6.後期剪輯,需要在電腦上安裝1394卡(硬體),premiere(軟體)等必要工具。
7.合成,輸出電影,刻盤。
我布置給學生的DV作業就是這樣來的。
說白了,只要你踏出第一步,你會發現,拍一部屬於自己的電影,並沒有想像中的難。
很多事,不是做不了,而是沒有去做。電影誕生在19世紀80年代,在那個年代,你想拍一次電影,可以說難度非常大,因為那時候的電影,就相當於剛出生的嬰兒,還沒有成熟,只有16幀長,需要漫長的時間,因為那時候的電影一次集合一幀圖像,最後才能合成電影。
然而現在就方便很多,我們每個人用自己智能手機,就很快拍出一個短片,當然拍電影說起來簡單,但真的想拍好就挺難的。在這篇文章中,小編就一一給你介紹電影排成的大致流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第一部:找題材。你想拍什麼樣的題材的電影,根據這個題材,創作一個故事情節,當然不必具體到每一個小的細節,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是電影的一個雛形。
這個想法,一定要有趣,能夠有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大致構思一個人物,動作,畫面,或者是主題,在你創作的過程中,建議你帶一隻筆和一個筆記本,隨時記錄你的想法和靈感。一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般,所以這個開始,你要把所有的道具,地點和演員一一確定下來,然後根據這個元素開始展開一部電影。
找題材
第二步:具體化構思。 在你想法的雛形上,充實內容,確定電影故事情節的四元素。
電影一般有四個階段:開始,過程,高潮和結局。
開始:需要解決的是,介紹人物和故事背景,建立一個整個故事情節的感情基調,搭建好故事的舞台。
過程:這個階段是故事的真正展開階段,一個電影的成功與否,這個過程,可以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你可以這樣來構思,你要發展的主角和他的朋友,如果有反派,反派和他的朋友,整個人物角色可以根據你的喜好自由搭配,你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這些人為什麼會在這里,在這里要做什麼?他們想去哪裡?目的是什麼?想要達到什麼效果?需要解決的矛盾或者摩擦是什麼?然後才是到高潮。
高潮:這個高潮會是電影的緊要關頭,這個關頭都發生什麼事情。比如說:浪漫的吻發生了,炸彈被拆除,扭曲的政治家被揭發,火星有了大氣,提米被人從井裡救出等等,充分展開你的想像。最好是合乎故事情理,不能太離譜。
結局:需要解決的是,整個故事情節的矛盾有個解決的方案,有個或悲劇或喜劇或展開聯想的結局。
具體化構思
第三步:分鏡頭。即繪制出你希望在鏡頭上呈現的畫面的草圖。
分鏡頭有兩種層面,一種是宏觀上的,只大致繪出主要場景或者是過度; 一種是微觀上的,規劃出每個鏡頭和攝像頭的角度,或者是多個角度,當然你也可以跳過這一步直接拍攝。
小編建議分鏡頭可能讓你的電影可視化,不抽象,還能讓你的演員和攝影師更加了解你的視野和想法。
分鏡頭
第四步:美化電影。使用拍攝技巧,服裝,布景,以及特效讓電影變的更具美觀。畢竟電影是視覺性的,所以你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好好考量電影的外觀和感覺。
舉個例子來說吧:
比如說《黑客帝國》,單色的黃綠色基調貫穿始終,加深了「數字化」的感覺;理查德·林克萊特導演的《黑暗掃描儀》則是逐格帖合的動畫,具有獨特並令人難忘的卡通現實的感覺。
具體來說:要從四個元素來考慮細節。
拍攝風格:比如說紀實風格,這個風格的電影,一般來說還原生活原型,盡量少數強烈沖突和情節,對逼真性要求比較高。比較重視生活的細節的真實還原。這種風格一般被用來歷史題材或者人物傳記。當然還有很多風格,比如溶合風格,共現風格,繪畫風格等等,想了解的評論留言,小編在詳細為你們講解。
服裝設計:這個在電影中還是相對比較重要的,服飾一般用來向觀眾傳達角色的性格和人物特徵。
布景設計:你希望怎麼設計你的背景,你可以實地拍攝,也可以後期營造,內景拍攝。電影的布景設計一定要與作品風格融合在一起,相信這個不用說,你也能知道,最成功的布景是最不引人注意的布景。
燈光和音樂:燈光要根據你電影的具體風格來具體營造,可以採用淡雅柔燈光,來營造更加吸引人,更加夢幻的氣氛,也可以採用更加貼近現實的燈光。音樂就要配合整個電影的演繹風格和感情基調來配。
美化電影
第五步:組織團隊。你的團隊需要導演,攝影師或攝影指導,選角導演,布景師,攝像師,音響師,服裝設計師,場記,電影剪輯師,聲效剪輯師。
導演:導演控制的是電影的創造性方面,並且是連接劇組和演員之間的關鍵人物。如果這是你的電影,拍的是你的故事,預算也不錯的話,導演很可能就是你自己。
攝影師或攝影指導(DOP):此人負責確保照明和實際的電影拍攝順利進行,以及與導演決定每個鏡頭的畫面、照明和拍攝。他或她負責管理照明和攝像人員(或者在較小型電影拍攝中本身就是照明和攝制組的一分子)。
選角導演:選角導演決定哪個演員最適合演這部電影,以及洽談合同和時間安排。
布景師:負責確保布景與導演的創作構想一致。他或她也可能是道具大師(負責填充布景的道具)。
攝像師:攝像機負責實際拍攝電影,與相機打交道。在小製作中,此人也可能是攝影指導或導演,或兩者兼而有之!
音響師:音響師可以是一人或多人。角色的對話需要現場錄音,或是在後期製作時添加。諸如激光轟擊和直升機爆炸之類的音響效果都需要創造出來;音樂需要挑揀、錄音和混合;擬音(腳步聲、皮革吱吱作響、碗摔碎的聲音、門被砰地關上的聲音等)也需要准備。
服裝設計師:在大製作中,此人會選擇(甚至縫制)所有在影片中使用的服裝。在較小的製作中,這個職位通常會與另一個職位合並。
㈨ 日本電影或電視劇裡布景的最大特色是什麼要注意什麼問題
1. 日本電影的概念
難以 地區地 或者 歷史地 給出一個「日本電影」的統一范疇。需從文化與社會層面抽離日本電影的共性特徵。
5. 與傳統戲劇的關聯
對日本電影的形成貢獻最大的是戲劇與音樂。
《忠臣藏》80多次拍成電影。
日本電影女演員出現較晚,因為沿用了歌舞伎的規矩。
對日本電影基調形成貢獻最大的是新派劇(起步於地下小劇場,由與尾崎紅葉和泉鏡花等小說家描寫的花柳界與城市資產階級間的感情糾葛為主要題材),將新派劇的典型主題結合歐美情節劇於是形成了日本特色的情節劇。
能劇作為高度純粹的藝術已經定型,但仍然在某些作品中留下痕跡(《晚春》,《山之音》,《亂》)。
㈩ 布景的電影布景
在戲劇中這倒是名符其實的,因為那裡有牆壁圍繞的舞台,籍以懸掛彩幕或絨幕,然後按劇情所需進行「裝飾」,而把非表演空間遮蔽起來。但是對銀幕來說,正如一篇寓言所說的那樣「天地萬物是舞台」,為什麼還叫布景呢?這個詞正如把「舞台調度」(mise-en-scene, 又譯為場面調度)這稱謂沿用做「電影導演」(mise-en-auteur) 一樣,是不,貼切的;在電影中沒有舞台。電影布景並非一種「裝飾」,卻往往是一種構築物,比如說電影中的客廳或酒吧間,總得像真實的酒吧間或客廳那麼回事。那麼也就得了解所謂「真實」是怎麼回事才好。
照片本身並非現實,而是現實的再現。如果所拍攝下來的東西我們是如此之熟悉,難以識破其破綻,那我們就可以把它當作真實的。比如說,我手上的這張動畫片,我們之所以捨不得把它扔進字紙簍里,就是因為它上面拍攝著一隻可愛的動物(例如一隻小狗),形狀刻畫得維妙維肖,但是對於小狗的主人來說,這畢竟是張動畫片。
活動影像一誕生,一場論戰也就開始了。盧米埃爾兄弟是從照相業跨進電影界來的,愛把他們的鏡頭對著真實的場面拍攝(現在他們的對手們把這稱之為「真實電影」)。另一方面,梅里埃是從魔術和戲劇界到電影界來的,是喜歡把他所看到的東西變換成他所想像的東西,然後才再現出來。他會弄出一個超現實的世界來,就像他當魔術師時,從帽子里變戲法一樣。他這樣七弄八弄所拍攝出的卡里加里畸像,跟科學幻想片塑造的現代幻想魔術的形象一樣出色。在這兩種相對的極端中間,還有所謂「模仿」真實的概念,及相當於按模具翻制塑像的概念。
正是在這個范圍內,不管布景師的印象是何等現實主義的,他都能夠推行一種風格;這種風格與其布景作品溶合在一起,至使觀眾感覺不到布景有什麼別扭或不自然之處的時候,他的藝術也就達到了頂峰。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最成功的布景也就是最不引人注目的布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