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微電影受戒和作品受戒的優缺點
㈠ 分析解讀《受戒》
小說開頭點名主題,出家,簡潔明了,開門見山。與標題相符合。受戒是出家人與外界切斷聯系的一種方式。
好的小說開頭非常重要,不拖泥帶水。開頭是小說的全場基調。
庵趙庄,這里的解釋有些不同常人。我們通常習慣從庵開始做簡介,可是文章卻直接把趙跟庄先介紹,把庵放到最後。
菩提庵卻被叫做荸薺庵。菩提高大上,指頓悟。我們都知道如來佛就是在菩提樹下頓悟的,可荸薺也就是我們平常吃的馬蹄尋常見,兩者八竿子打不著硬是聯系在一起,讓人想笑。
自古庵住尼姑,可此處住和尚。這座庵真是處處不同呀。作者的解釋是大的叫廟,小的叫庵。
明海從小就確定要出家。這又是另一個怪處。一般在我們常人眼裡受到打擊之類的,對世俗厭倦了就選擇歸隱入世。可這里不是,他們這里當和尚不過是個職業,跟其他工種一樣,謀生活的。
接著作者開始介紹六個職業。都是一些技術工,直到畫匠跟藝術稍微沾了點邊。可作者畫風一轉,寫了婊子,精神藝術掉落到肉體凡身,再寫和尚。
弟兄多就派個人去當和尚,所以小明子在家排老四,從小家裡人和當和尚的舅舅一合計就安排他去了。
當和尚可不是你想當就當還得有關系。當和尚有飯吃有錢賺,到時還能還俗。類似於我們現在說的參軍,挑選條件也苛刻,有諸多要求,管吃住,退伍了還能分一大筆錢安置。
所以明子舅舅回家給明子做了簡單測試,都合格,就讓家人安排他去念書。和尚要幫人做法,需要念經所以得識字。
讀了幾部經典,還習字。這里村子裡都誇他字寫的好,很黑。
我們一般都說字寫得好是端正,有框架。這里卻說黑來形容。
作者在《生活是第一位的》里提過小說家的語言要貼近人物心裡,具有人物神態,職業之分。村裡的人都是些沒讀書不識字的鄉野村夫,自然說不出高大上的話。在他們看來,很黑就是字剛勁有力,寫得好。此處是汪曾祺特有的語言,別處估計見不到。
明海出家當和尚,連名字都沒改。是否預示著還與現實世界有著瓜葛呢?
過了一個湖。好大一個湖!又是汪老的獨特語言。
這是第一個轉折點,明海離開家去寺廟,開始了另一種全新的生活。
㈡ 《受戒》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受戒》讀後感(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受戒》讀後感1
《受戒》中的桃花源,彷彿一個原始的烏托邦,一個寧靜美妙的世界。這是一篇理想的樂土,在庵趙庄的人們心中,和尚種地、織席、箍桶、畫畫與常人沒什麼不一樣,他們都是自由平等的職業人。而趙大伯一家生活自由歡樂,自給自足,從這家人的生活,就能夠看出庵趙庄芸芸眾生的一斑。
在這世外桃源般的夢境中,小主人公明子和小英子相遇了,漸漸地,他們成了好朋友,明子常到小英子家,就這樣,他們之間朦朧的初戀就這樣悄然萌生了。他們一齊做針織,一個畫花,一個刺綉;一齊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場,個性是他們挖荸薺後的一段描述「她挎著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印下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了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攪亂了。」多麼生動的描述啊!多麼令人嚮往的美妙初戀啊!作者把少年情竇初開懵懂寫的曲盡其妙,讓人感到溫馨完美。《受戒》讓讀者徒然心羨悵然嚮往那種原始和自由的恣肆,作為狹隘空間中的禮貌人,或許蒙上了不真實的色彩,猛然停住腳步應對這美麗的影射,才發現我們的很多天賦,已經被遺棄,錯失了許多完美。
《受戒》讀後感2
《受戒》篇幅不長,卻寫得十分有畫面感。我讀著似乎都能想像到文中所描繪的場景,故事性很強。雖然沒有什麼驚人的場面描述,沒有華麗的辭藻,僅是白描的筆觸卻也寫得生動。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飽滿,是完整的人。比如寫明子受戒時,有一個山東和尚受戒燒戒疤太疼,山東和尚罵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燒了!」簡直就是村野俗夫!這和尚的反應讓人覺得十分的真實,直爽的山東漢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雖寫的是和尚,卻不是超脫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齋念佛,不食人間煙火。和尚也在那個世外桃源過得瀟灑,能夠自給自足,靠著自我的本事獲得吃穿,那裡的和尚能夠偶爾吃肉,甚至能夠娶妻。還有小英子家房子獨村獨落,有田沒有全拿來種糧食,而是有半畝種了小英子喜歡的荸薺。這種有些理想化的社會生活,在當時就應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間的感情純純的。從開始到結尾,兩人之間的關系總有些微妙。開頭埋了伏筆,將兩人從空間上拉近,到之後兩人之間不斷的交集。似乎只是孩子間,玩伴間的情誼,沒有明確的錯綜復雜的感情,一向簡簡單單,似水長流,一點一點滲透到故事中,一種朦朧的感情,直到最後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高潮。最後,文章用一個省略號結尾,引人遐想。
《受戒》讀後感3
《受戒》是一篇寫佛門生活的作品,文中的荸薺庵紀事,以平常人的角度寫幾個和尚,甚至是以輕喜劇的姿態闖入讀者的視線,為故事的順利展開墊定了基調:作者是用人的天性看世界,用人的感覺來說生活,現實和傳統中的宗教戒律和游戲規則是完全不適用的。
我們看到的就是生靈活現的人和人們,只可是沒有爾虞我詐的心計,沒有追名逐利的慾望,沒有太多的瑣碎和市儈,怎樣是最透明的它就是怎樣。這種全新的意境已經足夠讓人心怡神往了,那男女主人公更是集中了這種並不是說作者有意要作一篇「借佛反佛」的小說,也許作者的傾向遠沒有這樣的激烈,這正如作者對佛門清規的篤信也並不激烈一樣。荸薺庵里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嚮往了,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里清規的羈絆。那裡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梁黃懺之類,從此就能夠吃現成飯,能夠賺錢,能夠還俗,能夠娶親,還能夠買田置地,過優哉游哉的神仙日子。庵里的教師傅終日枯坐念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里沉醉。
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著經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平日在庵里從不穿袈裟,經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著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踢踏著拖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裡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那裡的和尚過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裡是一個「佛門凈土」,分明就是一個現代版的「桃花源」。
《受戒》讀後感4
今日,拿起早就讓我開了封的.汪曾祺集。剛剛才讀完了小說《受戒》。這篇讓汪老先生獲得全國性聲譽的作品,曾引起那時文壇震動。此刻,我讀完,引起了我內心的震動。大師不愧是大師,寫至情至真的人性那麼自然順暢,毫無做作之筆。
語言之美自不必說,大家畢竟是大家,除了稱贊羨慕敬佩的份,學是學不來的,連摹仿都是摹仿不來的。
「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他是十三歲來的。」
看似閑句,實則不閑。明海十三歲來,過了四年的出家生活,到此刻已經是十七歲了,正是情竇初開的好年景。哪個少男不鍾情?雖然過了四年的和尚生活,最終受了戒,但情愛之心難戒,該萌發的時候還是萌發了。少男少女至純至潔的感情在汪老的筆下清新自然。讀全文就像在手心裡捧著一滴晶瑩欲碎,搖來晃去的露珠。每晃動一下,心頭總要忍不住顫栗一下,惟恐那顆露珠掉下去碎掉,碎成一沱水。從此不再晶瑩透亮,從此不再牽人心魄。
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為啥?太美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缺了一塊。」寫到蘆葦盪子那一段,說:「蘆葦長得密密的,當中一條水路,四周不見人。」這一句又為下文做鋪墊。小英子接上明子,不讓明子當方丈,亦不讓明子當沙彌尾,而要給明子當老婆。說完兩個少男少女跳到船上,飛快地劃起來,劃進了蘆葦盪,劃進了先前所描述的密密的,四周不見人的蘆葦盪。之後「驚起一隻青樁,擦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意境神秘,想像無限,讀的我心裡竟然也是甜蜜蜜,喜滋滋,癢酥酥。有種像一向在擦火柴,擦來擦去,擦了那麼幾下,最終哧的一下,發出亮光,火柴著了。
《受戒》讀後感5
這個暑假我讀完了一本小說,名叫《受戒》。讀完之後,我感慨萬千。其中,作者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人間存一角,聊放側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剛開始我並沒有理解,但當我細細品讀過後,我才了解這句話的含義,了解了作者的思想。作者想要的一生,也不過是簡簡單單,平平淡淡,沒有什麼世俗的紛擾。可是這樣的生活真的很難得。
這本小說主要講述了小英子和明海的愛情故事。明海在十三歲的是時候來到了庵趙庄的「荸薺庵」要當一個和尚。然後在這里認識了鄰居家的小英子,兩個人經常待在一起玩,感情漸漸的變深了。但是在這個時候,明海提出要去當和尚,小英子還是送他去了廟堂受戒。在明海受戒的時候,小英子和他的感情也越來越好,最後兩人在蘆花盪里,小英子問明海:「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明海一開始驚訝了一下,隨後大聲的說:「要!」,就這樣,兩人在蘆花盪里許下了一生的承諾。
汪曾祺在這本小說中描寫了一個樸素的村莊。當中各型各色的人和事,他都能描寫細致,即使一筆帶過,也給人感覺恰到好處。「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作者通過對腳印細致的觀察和描寫,突出了明海對小英子深深的愛戀,細膩的心理描寫,寫出了初戀心跳般的感覺。有時候還能在他的描寫中產生共鳴。那種小英子和明海之間純真的感情也著實讓人羨慕。初戀的純潔和美好,在汪曾祺筆下展現的淋漓盡致,一點都不做作。
讀一本好的小說,就猶如與智者交談了一番。汪曾祺用他筆下的故事,把我帶進情節中,讓我回味無窮,也讓我知道了,原來文字可以這么美。
《受戒》讀後感6
7歲,一個多麼完美的年齡,也正是一個對於人生、感情有了慒懂的認識和嚮往的年齡,難怪,只在看到一個小女孩的小腳印後,便會心亂了。但他的天生的羞澀卻使他不敢表白,這份朦朧的愛只好在他的心裡孕育、成熟,他的心還是純真和完美的。他雖始終只是在被動地等待和理解初戀的到來,但他堅定地相信自我對小英子的愛的小英子對自我的愛。於是,在他等到了愛狂風暴雨般來襲時,他大聲說出了心裡話,雖然,這還是小英子的鼓動下,而這一次,他的勇敢已戰勝了怯懦。復甦的人性讓他把幸福緊緊攥在了自我手中。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膽。她毫無顧忌地坦露心跡,但她並不魯莽。她是在確定了明海的心後才以身相許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誠;她很大膽,但很謹慎。她深信自我的可愛靈巧必須能夠打動明海,她也清楚自我早已對那個漂亮溫順的少年暗暗傾心,於是她把這種愛表達出來,釋放出來。正是這種主動的交流和呼喚,才讓她和明海走到了一齊。有時候,人與人心靈的交匯就在那麼一剎那,錯過了那一剎那,恐怕兩個人的手永遠也不會牽在一齊。聰明的小英子用她的果敢贏得了屬於自我的那份真愛,她身上蘊含著的那份至真至純的人性之善讓她獲得了生命中最珍貴、最完美的幸福。
小說雖是描述一派純美寧靜和諧舒淡的鄉野風情,但其中也隱藏著淡淡的憂傷,如明海為什麼出家,明海與小英子之間似愛非愛的純美情感能持續多久。這些都隱含一絲不易察覺的苦澀。汪曾祺的作品恬淡閑適,自由靈暢,可見作者自然通脫的生活追求,平淡的結尾往往蘊含著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讓人有一種隱隱的悸動。
㈢ 汪曾祺的《受戒》中有哪些令人細思極恐的細節這本書適合學生讀嗎
汪曾祺的《受戒》中有非常多主人公感情上的令人細思極恐的細節,這本適合學生讀。
4.在汪曾祺的作品中,小說《受戒》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說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注重人性,具有自然直接的核心內涵和強烈的啟示意義。在汪曾祺身上,他散發著傳統文人的魅力。他與士大夫的個性和精神文學一脈相承,他的作品充分體現了他超高的人生境界。以上就是對汪曾祺的《受戒》中有哪些令人細思極恐的細節,這本書適合學生讀嗎這個問題的解答。
㈣ 《受戒》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1.簡析《受戒》的主題意蘊
《受戒》通過一個世俗化的佛門故事,描寫了普通人的人生歡樂,表達了對純朴的民間日常生活的肯定與贊美,同時也含蓄的表現出對清規戒律的否定和批判。
小說是農家孩子明子當和尚及其朦朧的愛情故事以及菩提庵和尚的日常生活的描寫表達這一主題的。在小說中的人們包括和尚們看來,做和尚和種地、經商、做工一樣,不過是一種職業,並不把和尚看作是一種異常的事件。菩提庵(叫訛為荸薺庵)的和尚們,也和常人一樣,娶妻生子、賭錢吃葷,率性隨意的生活。對待佛事,也只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明子當小和尚很自由自在,老往鄰居小英子家跑。兩小無猜,性格都純朴可愛、樂觀開朗。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共同勞動中萌發了朦朧的愛情。尤其是小英子,個性活潑,一天到晚嘰嘰呱呱像個喜鵲,對愛情大膽追求,要明子將來不要做方丈,「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作者對小和尚明子和英子的純真熱烈的愛情,做了細膩的詩意描繪,表達了由衷地贊美之情,充分肯定了佛門子弟一對小兒女的這種普通人的感情、慾望。
2.簡析《受戒》的風格特色。
《受戒》具有一種清新獨特的田園抒情風格,有點像陶淵明的詩。這種風格的形成,是由於《受戒》在文體風格上,追求小說與散文、詩歌的融合,淡化情節和人物性格心理。他沒有一般小說的情節完整性和很強的故事性,明子和小英子的愛情會有什麼矛盾、波折,會有怎樣的發展和結局,小說全不作交待。《受戒》將散文筆調和詩歌的意境營造手法引入小說創作,以純朴淡雅的語言、自然灑脫的筆調,充滿感情地抒寫南方水鄉的自然風光,寫人的美(明子和小英子母女三人),寫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寫明子和小英子的富有情誼的共同勞動,薅草、車水、打場、看場,掰荸薺和他們萌發的朦朧的愛情,從而構成一幅原始渾朴的南方水鄉生活的詩意化圖景,形成了清新的田園抒情風格。
3.簡析《受戒》是怎樣以平淡含蓄的方式表現主題的。
《受戒》以平淡的方式敘述佛門故事。情節結構是平淡的,敘述態度也是平淡的,情節是明海出家當和尚的故事。敘述明海當和尚的地點荸薺庵,介紹荸薺庵的自然地理環境,庵內建築設施,庵內的幾個和尚的性格特點,庵內和尚們的日常生活;敘述明海當和尚的生活,掃地燒香學念經,和小英子家的交往,和小英子一起干各種農活,萌發了朦朧的愛情;敘述明海的受戒,小英子送接和對愛情的大膽追求。情節是平淡的,並無緊張曲折的矛盾沖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波瀾,結構是平淡鬆散的,沒有環環相扣首尾呼應有開頭有結尾的那種嚴謹和完整。表現方式是平淡的,沒有細膩的描寫,沒有象徵隱喻、比喻比擬、對比烘托等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敘述和尚唱情歌有相好有老婆,在大殿上殺豬賭錢,敘述明子和小英子的愛情,也並不以為是違背戒律而大驚小怪或不以為然,也是像對世俗人一樣以平淡的態度進行敘述。
這種平淡的方式,也是一種含蓄的方式。佛門世俗化,和尚也像俗人一樣地生活,和尚也只是人的一種職業,和尚也有七情六慾,會有愛情的追求。作者以平淡含蓄的方式敘述和尚們的這些故事,敘述明子和小英子的愛情。敘述和尚們作為普通人的人生歡樂,這就含蓄地表達了對原始淳樸的民間日常生活的肯定和贊美,含蓄地表現出對清規戒律的否定和批判。
4.為什麼說《受戒》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說?
《受戒》是一篇散文化詩意化的小說。這表現在:(1)淡化情節的人物性格心理,並不講究情節的完整性和很強的故事性,並不注重典型性格心理的塑造。(2)以散文的灑脫自然的筆調寫佛門的世俗生活,寫明子和小英子的愛情。(3)在江南水鄉普通人(包括佛門子弟)的日常生活當中挖掘和表現詩意,寫水鄉的美,人的美,尤其是明子和小英子,聰明美麗、天真爛漫、感情純朴熱烈,整個作品是一幅原始渾朴的南方水鄉生活的詩意化圖景。
㈤ 淺談《受戒》
汪曾祺的小說很有人情味,平淡恬靜的大白話道出了一種難得琢磨的感情。細水長流、娓娓道來,沒有一波三折的波瀾壯闊,有沒有暴風雨前的暗流涌動。你只讀得出一個寧靜的夏日,爺爺蒲扇下的一種溫柔的詼諧,一種讓你會心莞爾的幽默。拂去了捧腹大笑的浮誇與尖酸刻薄的揶揄,只留下了意味深長欣慰與安寧。就好像是涌進茶杯的開水聲,在層層遞進的空氣流動的音階中冒出幾縷白霧,游動的茶葉在幾番滾動後沉入杯底。一抹清香夾雜著幾分閑適,一口下去像白開水一樣平淡,但隨著時間一點一點的累積終究形成一種沁人心脾的淡淡幽香,反倒揮之不去了。
再說到《受戒》,在衣食無憂、幸福飽滿的漫漫常日。沒有戲劇性的沖突,也沒有偏激的人物形象。一切是那麼自然,那麼美……情不自禁的美。安居樂業的滿足和快樂交融於茂密的蘆葦。好像所有事情的發展都是水到渠成,他們肆無忌憚享受著平常人的幸福生活和年青人潛藏於心底的關於愛情的懵懂渴望……
正如芥川龍之介在《河童》中所說的「那盤總比戀愛更符合衛生學的煎雞蛋」般和睦的生活。「要!」為什麼「要」?因為想「要」。沒有那麼多束縛,僅僅只是因為想「要」,所以就去追尋,不帶著一點顧慮地去追尋。
王爾德大概說過人生有兩種悲劇,一種是想要的得不到,另一種是想要的得到了。那麼既然都得到了想要的,何以還成為了悲劇呢?
今敏毋庸置疑是日本動畫界的大師,他的《紅辣椒》、《未麻的部屋》、《東京教父》受到無數日本動畫愛好者的追捧,但我卻一直對他的《千年女優》情有獨鍾。那個追尋了一輩子的「女優」是幸福的嗎?恐怕很難算得上。畢竟她苦苦尋覓一生的東西早在她還沒有觸碰以前就凋謝了。那麼使她痛苦的,使她甘受折磨也要去追求的,又是什麼呢?
為什麼我認為《受戒》是一篇極好的小說?也許因為汪曾祺捕捉到了一種我「原本所能得到的」渴望,我所羨慕的那種無人不為之動容的渴望,然後又恰好把這種捉摸不透的渴望放在了我觸手可及的位置。但我為什麼卻遲遲不敢去觸碰呢?大概我以為得不到的才能被稱之為「渴望」罷……
㈥ 究竟如何看待《受戒》
高中課文《受戒》,10000多字。一節課,45分鍾,如何設計教學,如何開展文本鑒賞,如何讓學生獲得審美體悟,這是考量一個語文教師教學功底的事情。
2011年10月2日天一中學的三堂語文課,同課異構,來自西安、南京和本地的三位語文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入手,異彩紛呈,個性鮮明,值得品味。
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想給學生怎樣的文本啟迪和文學批評。
有教師認為,如果僅僅是給學生一般的人性陶冶,似乎很不夠,挖掘得較淺。然而我們看到的第一堂課,學生們並沒有拘束於人性美的認識,更為可貴的是,師生貼近文本語言和細節,在生動和白描式的情景之中獲得了美的享受。這種設計,從學生的心靈深處出發,而不是一般層面上的給學生以圈套。到最後,那個「夢」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
後兩堂課,都是從學生預習問題出發,從佛教的戒律開講,給學生設置了一個矛盾的對立面。而且第二堂課花了很多時間去闡釋一戒二戒三戒等等所指,似乎這樣的教學是基於學生困惑幫助學生澄清閱讀的困難。然而,我們發現,因為這樣的引導反而使得學生更加迷惑,於是出現了六根不凈、佛學醜陋的另一種誤解。教師煞有介事地讓學生討論「佛教到底干什麼」。最後一堂課想將學生引向「廟是生活的世俗化,世俗化的生活理想化」的哲學境界里,可惜的是,學生一片迷糊。
一堂課如何切入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尤其是長文短教,深文淺教。第一堂課抓住了人性美的話題,很自然地給學生以清新明了的世界,一對小主人公躍然紙上栩栩如生,那種靜謐、簡單、自然、淳樸的美就很容易打動讀者的心。這樣的一個畫面,加上清新淡雅的自然風光,美麗動人的生活場景,是不是更具魅力呢。破戒之夢,也許只是作者的單相思,可是汪曾祺其人,不會這么簡單的放棄自己的夢想的。
獨特的生存環境,奇異的風俗人情,另類的生活方式,加上傳統道德倫理資源的異化,構成了一個文化整合體。在這里,和尚的生活與凡人無異,他們的自由和淳樸都是那麼的可近和可親。唯一不同的是他們要「受戒」,要為人們做佛事。由此可見,這里的和尚的生活方式其實已經融合到地方民風之中,已經真正具體化、本土化和生活化了,是當的一種宗教樣式,是當地人的獨特的生活方式。
明子和英子之間,並沒有刻意地壓抑和畏避,而是率性成長,自然而為。他們追隨著人性的召喚,在塵世之中,保存著自然的人性和透明的心靈,我們不難看出,這是和大自然之間、和佛道之間有著相容相通的道理。
教學這一課,也許確實需要看看學生們到底存在著怎樣的問題,但是,最根本的,不是僅僅是解決這些問題,而是要追問這些問題的根源在哪裡,有沒有根本的問題,可不可以再讓學生進行進一步的體會和感悟,有沒有突破一個兩個點,告訴學生文學文本的欣賞是需要文化背景和文本語言相互結合在一起的道理呢。
審美經驗告訴我們,詩,審美,凈化,是三個基本的構成因素。詩代表著藝術創造和生產,審美代表著藝術接受和理解,凈化代表著藝術交流和再創造。想解決什麼問題,自始至終,需要教師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我們可以去解讀作者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淵源,可以去了解佛學的一般戒律和清規,但是,我們更應該知道,這是一堂文學作品的教學,是讓學生在文學文本之中獲得感動和感悟的過程,是讓學生在很自然的不經意之中實現當下與作品之間最近距離的對接。
這是一種教學文化的立意,是審美閱讀的高立意和教學過程的細編織之間的破解與融解。
任何文本和讀者之間都存在著陌生感和距離感,如何基於學生的文學認識和人生積淀開掘出不一樣的閱讀生機,我想,還是應該從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下功夫。既然文學作品是一個靜止的存在,作者又是一個無聲的存在,那麼,我們不能自以為是地認為,我的課堂只能而且唯一的任務是解決學生的閱讀問題。因為,學生的閱讀問題僅僅反映了一個方面,教師的人生經歷和閱讀體驗,不僅僅是幫助學生解決學生的閱讀問題,更重要的是,是引導學生在對話交流中一方面實現文本還原,一方面實現人性超越。語文學習,應該在閱讀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閱讀體驗。後兩堂課,成功的一面是讓學生去讀了,去想了,可是問題瑣碎,表面的深刻代替不了根本的淺薄,如果沒有給學生以閱讀鋪墊,沒有讓學生在文本的語言之中去解讀,只能是相得無章和糾纏不清。
聽課評課,緣於一種閱讀的理解。寫於2011年10月5日。
備註:有興趣的話,請參閱本人的《關於<受戒>的接受美學分析》。
㈦ 論汪曾祺《受戒》的藝術特色
《受戒》是作家汪曾祺十七歲那年,抗戰爆發時,避難到了一個小寺廟里住了幾個月的親身經歷與感受,最早曾以《廟與僧》為題在上海《大公報》發表,1980年才重新寫成了《受戒》。經過幾十年的發酵,才釀成醇美清新的《受戒》。汪曾祺把《受戒》當成一個夢來寫,因為這是一個永遠已逝的夢,也是夢想。他肯定合理、正當、健康的世俗慾望,相信人生的意義就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受戒》里所寫的場景及思想內涵幾乎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是無法實現的,這形成了與現實相反的清新脫俗感。作品中描寫了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女小英子之間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蘊含著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洋溢著人性和人情的歡歌 。
一、 簡單清新的故事情節
小說沒有什麼特殊的故事情節,作者將散文筆調和詩歌的意境營造手法引入小說創作,以純朴淡雅的語言、自然灑脫的筆調,詩意的平鋪直敘了一幅優美的田園風光。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女子西走英子的初戀被作者描繪得如詩如畫,醉人如夢,文中還插入了大量的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在小說中的人們包括和尚們看來,做和尚和種地、經商、做工一樣,不過是一種職業,並不把和尚看作是一種異常的事件。菩提庵(叫訛為荸薺庵)的和尚們,也和常人一樣,娶妻生子、賭錢吃葷,率性隨意的生活。對待佛事,也只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明子當小和尚很自由自在,老往鄰居小英子家跑。兩小無猜,性格都純朴可愛、樂觀開朗。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共同勞動中萌發了朦朧的愛情。尤其是小英子,個性活潑,一天到晚嘰嘰呱呱像個喜鵲,對愛情大膽追求,她明知道明子是去做和尚的,但卻沒怎麼避諱她讓明子畫石榴花、梔子花等綉花的模板,兩人在一起裁秧、車高田水、薅頭遍草、割稻子、打場子、捋荸薺、在蘆葦盪里劃船。要明子將來不要做方丈,「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作者對小和尚明子和英子的純真熱烈的愛情,做了細膩的詩意描繪,表達了由衷地贊美之情,充分肯定了佛門子弟一對小兒女的這種普通人的感情、慾望。可見在汪曾祺的小說里並不講究奇與險,也不需要太多的起承轉合、花頭技巧,小說不需要什麼愛恨情仇離合悲歡,讀者卻能從他那平淡簡潔、洗凈鉛華的文字中間,去領會出舊時底層人民的辛酸和悲苦,並從中感悟世態人情,和他那顆悲天憫人的樂觀情懷。
二、詩意自然的風格特色
受戒》中的景物環境描寫表現了意境美,具有一種清新獨特的田園抒情風格,有點像「陶淵明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是由於《受戒》在文體風格上,追求小說與散文、詩歌的融合,淡化情節和人物性格心理。。文中有 幾處畫面的描寫使情寓景中,情景合一。,明 子看到英子走後的一串腳印,而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 的心搞亂了。可能一串腳印留不下什麼,但當讀者處於明子 的位置,看到心愛的人拎著籃子離去的背影,步步遠走,最 後消失在遠方,從背影到模糊到一個點,到消失,能讓人想 念的僅僅是松軟泥土上的一串腳印……這似乎是一個電影的 片段,讓我們深入其中,體會到人物的情感。小說的最後「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隻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人與自然和諧交融,透出一種率真美好的人性美與人情美。人內心的生命活力得到了完全的釋放,生命處在一種完全的自由自在中,與自然在內在上達到了完全的和諧之美。
三、風俗化的語言風格
受戒》是以汪曾祺的故鄉蘇北水鄉為背景,《受戒》中語言表現出風俗化、口語化和美文化,使小說的地方色彩更加濃厚:
文中 描寫荸薺庵和和尚們時用了具有地方風俗化的語言。介紹荸 薺庵時,門上的對聯是「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這正是 和尚念經的佛語,而三師傅仁渡唱情歌時,還唱了安徽情 歌,具有更加濃郁的風俗化。口語化體現在人物的對話中, 例如:「要死了,兒子!」「ⅹ媽媽的,又輸了」
作者沒有任何避諱,而是真實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 征,也是對人性「真」的體現。美文化從最後一段看得最明 顯,「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頗有宋詞的 味道。
《受戒》中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於表現一種人性美,人性的善是世間最美的音符,是世間生命的精髓,這種美沒有國界,沒有年齡限制,也沒有男女、平凡人和佛家弟子的限制,是人就會對生活有需求,對世俗有渴望。《受戒》中的荒唐故事是美,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正如汪曾祺在文章寫成之後所說的:「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和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㈧ 汪曾祺的《受戒》適合學生讀嗎如何評價這本書
網路爭議,汪曾祺先生的《受戒》也牽涉其中,不過大家針對的矛頭還是選這篇小說給中學生的曹文軒,而不是《受戒》這篇作品本身,還是讓人感覺很欣慰的。《受戒》是篇好作品,但不適合向中學生推薦,作為語文教材主編的曹文軒實在是錯得離譜。面向青少年的書籍編寫、出版,應該有個專門的審查委員會才好。
其次,還是從內容上來說。《受戒》中描寫的那種朦朦朧朧的初戀感覺太美好了,讓年輕人心生嚮往,而對於情竇初開的中學生來說,更是難以抗拒。真不知道有多少中學生會因為讀了這篇作品而向愛慕的同學表白。這種閱讀引領,顯然價值偏向了。還有《受戒》中和尚唱的那幾句民歌,對於大人來說沒什麼,但對於青少年顯然非常不合適。所以,《受戒》是篇好作品,但真的不適合推薦給中學生閱讀。
㈨ 汪曾祺《受戒》:煙火和仙氣並存
談及汪曾祺,他筆下的散文,小說無一不透露出他內心的純澈美好。尤為出名的就是他的新時期的作品《受戒》。
汪曾祺先生完成這部作品的時間是1980年,此時文革剛結束不久,國內文藝界也掀起了傷痕文學思潮,文壇彌漫著一股強烈的哀傷。但是汪曾祺的作品突破了主流的文學束縛,驚艷了當時的大眾。在《受戒》這個簡短的故事裡,卻有著龐大的治癒力量。
它的故事結構很簡單,就是講述小和尚明海與 農家女 小英子之間天真無邪的朦朧愛情,連接整部劇情,是自然的鄉村之美和健康的人性。故事雖然平淡,但是行文如行雲流水,瀟灑自然之中自有法度。
印象里和尚是不沾紅塵一粒,要慈悲為懷,不開殺戒,常伴青燈古佛的。但那也是吹捧,在亂世里那個不是沒有出路了想討口飯吃混個出路?
汪曾祺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小說,尼姑是要住在庵里,和尚當然要住在廟里,但是明海卻偏偏住在荸薺庵里。
原說和尚本就該四大皆空,功名利祿應當放下。但是明海的舅舅仁山天天打著珠算盤,干著收錢的活。還理直氣壯的說,和尚做法事,可不就是為了收錢?
原說和尚應該不近女色,怎麼能娶媳婦呢?但偏偏二師父仁海就有一個老婆,三師傅仁渡聽說不止一個相好的。甚至善因寺里的方丈石橋也有一個十九歲的小老婆。在這里一個兩個大姑娘會跟和尚一起私奔好像一點都不為奇。
在這個庵里沒有所謂的戒律清規,規矩二字更是提都沒有人提過。人各依本性而活,不以教條為忤,過年殺豬,閑時打牌,也會氣急了罵人,和尚和普通人並沒有什麼兩樣。
汪曾祺把這一切娓娓道來,平淡朴實的語言也讓我們知道這不是諷刺,不像孔子一樣面對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那樣呼喊「觚不觚」一樣,哀怨現在和尚不像和尚。而是幽默恬淡的用六個職業作比告訴你它彷彿就是一種謀生的職業,和尚不是為了普度眾生,不是為了教育人,不是為了歌頌誰,就是為了活命。
他最大限度地保有了人類原生態的質朴、純真的本性。就像他自己也說,在一次法事後會看見和尚脫下袈裟,互道辛苦,才知道原來和尚之間也很講人情,不是那樣冷淡。
明海老往小英子家跑。他們一家人勤勞肯干,洋溢著豐沛的生命活力,也如盪漾奔騰的活水, 毫無枯竭沉寂的跡象。趙家母女更是具有靈性。趙大娘的眼睛清亮亮的,頭梳的滑溜溜,衣服都是格掙掙的。小英子眉眼的明秀,性格的開放爽朗,全身都發散著一種青春的氣息。
晚上明海和英子還會並肩坐在一起,聽青蛙打鼓,寒蛇唱歌,看螢火蟲飛舞,流星閃過。彷彿這里就是老子所嚮往的小國寡民,陶淵明口中的「桃花源」,佛家裡常言的「一花一世界」。
他們逐漸成長,卻一直不受外界的熏染,明海和英子之間朦朧的愛戀,在腳印的那段描寫下瞭然於心。最終英子以青澀懵懂的孩子氣口吻讓明海放棄了佛門修行,許下諾言。
沒有社會輿論,沒有命運的阻礙,更不是權衡利弊後的選擇,以詩意般的語言告訴了我們結尾,更是凸顯出了整個故事之中的率性自然之美。
汪曾祺,筆法上就沒有什麼心理分析,卻時時刻刻讓人觸摸人物的內心,因為微妙的情感變化早已外化為對世界的細膩感受。
劃了一氣,小英子說「你不要當方丈!」
「好,不當。」
「你也不要當沙彌尾!」
「好,不當。」
又劃了一氣,看見那一片蘆花盪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漿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邊,小聲地說:「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說話呀!」
明子說:「嗯。」
「什麼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聲地說「要!」
「你喊什麼!」
明子小小聲說「要——!」
「英子跳到中艙,兩只槳飛快地劃起來,劃進了蘆花盪。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隻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前面是鄉土氣息濃郁的小兒女情話,敘述的方式是現代的,口語的;後面則彷彿一段明人筆記小品,靈活地運用短句。一段描寫中,前面是鋪陳,狀物盡態極妍,卻用語樸素,盡洗鉛華;後面水鳥飛起,化靜為動,生氣勃勃,讓人想起李清照的那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激起一灘鷗鷺」;甚或錢起「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紙短情長,餘味不盡。
文中口語化語句、俚語、方言、俗字的使用都加強了小說的地方特色。
「荸薺的筆直的小蔥一樣的圓葉子里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 捋 ,嗶嗶地響。」
「這地方的忙活是栽秧、 薅 頭遍草、車高田水、再就是 打 場子、隔稻子。」
「捋」、「薅」、「打」、「隔」這些充滿地方特色的詞語刺激著我們的感受。
對於我們而言,他們也許是在動亂里苦中作樂,但對於那個舊的時代的認識我們不該單單就是悲哀和苦趣。他們身上淋漓盡致地展現著追求幸福和對生活的激情,這些都是是貧窮,戰亂,強權以及一切天災人禍的不幸所無法剝奪和削減的。這種精神特別難得,尤其是跟我們這代人相比。
人們沉溺於大都市的節奏,金錢利益的權衡有時讓人身心疲憊。所以一時間我們都沉浸於這樣的愛情故事裡,對純朴干凈的愛情充滿了無限的渴望,但同時也認為那隻是童話故事。
《桃花源記》最後有一句話說「後遂無問津者」,一語道盡了一個美好淳樸的世界,可是人們卻並不相信存在了。
但童話和傳奇,在汪曾祺的心目中就應該是這般模樣。
我最喜歡這個片段,我以為明子受戒會和英子無緣,因為受戒和愛情是矛盾的,他有可能會牽涉到命運,道德,社會輿論,也可能牽扯到掙扎,焦慮,抗爭,欲罷不能的內心矛盾。可是轉念就這么自然,成就了一場近乎詩的結局。汪曾祺的小說人物形象都是從一言一行里帶出來的,這和我之前看的西方小說又不一樣,就好比包法利夫人,不斷加深自己對愛情的嚮往和現在生活的矛盾,最終因為債務服毒自殺。傲慢與偏見男女主公因為誤會不斷加深,最終以達西的求婚爆發,開始和解。又像簡愛里,簡愛通過不斷成長,認為自己的靈魂與羅切特無異,所以得知羅切特還有一位妻子,雖然仍然深愛但是選擇離開,抗爭這種不平等。他寫出來的感覺就是如此淳樸自然。這里和尚是世俗的與劁豬,織席子,箍桶,彈棉花,畫匠,婊子,這些職業沒兩樣,可以在過年吃肉,可以有妻子,可以和小姑娘調情,能當賬房先生,還反問說:做法事要收錢,要不,當和尚做什麼?」,但是寫出這些不會感受到一種污濁,相反是會心一笑。他和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相似,無關乎政治,都是在頹敗的大世界裡,精緻的小人物。
㈩ 關於《受戒》的接受美學分析
【提要】任何文學作品都是一種潛在性文本,都存在著一個蘊含未定性意義的召喚結構,閱讀理解文學作品需要從作品的召喚結構和讀者的閱讀期待之間展開對話。汪曾祺小說《受戒》是一部接受美學理論影響下的力作,研讀它的文本內容和文學藝術,可以充分證明讀者對文本的接受過程就是對文本意義的再創造過程,也是文本意義得以具體實現的過程。
【關鍵詞】召喚結構;期待視野;水鄉;詩化小說;夢
一.召喚·期待
文學作品的真正存在,只在於它的被展現的過程,只在於通過讀者的再創造或再現來使得作品得到完美的表現。
「文學作品具有兩級,我們可以稱之為藝術極和審美極:藝術極是作品的本文,審美極是由讀者完成的對本文的實現。」[1]27從接受美學來看,每一部文學作品的閱讀過程的核心,應該發生在作品的召喚結構和讀者的閱讀期待的相互作用之中。作品的實際位置存在於文本和讀者之間,讀者將自身置入於文本的歷史視域,在閱讀理解過程中憑借著自身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審美趣味、接受能力等期待視野與文學文本展開對話融合,於是,讀者對文本的接受過程就是對文本意義的再創造過程,也是文本意義得以具體實現的過程。
作品的意義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從文本中挖掘出來的,在作品未經閱讀理解之前,作品僅僅是一種潛在性文本,有著相當的空白和未定點,這種情況就構成了作品的召喚結構。只有在讀者閱讀的具體化活動中,這些空白和未定點才能得到補充和完善,才能生成作品的重要意義。
文學作品反映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總同時是一個共同的世界,並且包括其他人的共在。」[2]252這是一個存在著的世界,是在一個真實的無限的歷史的世界裡被作家創造出來的有意義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類的生命存在就成為了其中的基本事實,文學的歷史性在歷時性的交叉點上顯示出來,它的過去和它的未來成為了不可分割的結構因素,所有的世界都統一在文學期待、記憶和建立作品意義的期待視野之中。
所謂期待視野,就是在讀者進入閱讀接受之前由於主體和客體、歷史和現在、自我和他者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閱讀心理已經形成了的某種認知結構和預期認知。這是讀者對於作品的預先估計和期盼,是讀者原先各種趣味、經驗、素養、理想等綜合形成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水平與接受要求在具體閱讀中的表現,因此是文學接受活動的基礎,常常決定或影響著讀者接受的方向和層次、水平和效果,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閱讀的前理解。
汪曾祺是一個很早就注意到小說自身主體性開放的作家,20世紀40年代起就開始強調小說「需要足夠的空間,好讓讀者自己去從容來抒寫」[3]169。晚年的他更加明確指出小說作者與讀者的地位是平等的關系,讀者是自由的,要讓讀者接近人物,這些主張與接受美學之間形成了呼應與共鳴。「汪曾祺認為作品文本的完成並不意味著創作過程的完成,他相信接受美學,鼓勵讀者的參與意識,主張文本完成後作者還可以繼續想下去,讀者也願意和作者一樣繼續想下去,這樣讀者才能既得到欣賞的快感,也能得到思考的快感。」[3]170他在60歲時發表於1980年10月號《北京文學》的小說《受戒》,是一篇新時期引起文壇震動和讀者強烈反應的作品,也可以看做是一篇在接受美學「空白」與「同構」理論引導下的力作。
《受戒》表現了一個怎樣的生活世界,它描述出一種怎樣的人生意境,它又留下了怎樣的「空白的藝術」,它的意義到底在哪裡,這些問題有沒有可能再次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本文試圖從接受美學的范疇來加以認識和分析。
二.水鄉·民俗·牧歌
汪曾祺說,「小說里所描寫的景物,不但要是作者所見,而且要是所寫的人物的眼中所見。對景物的感覺,得是人物的感受。不能離開人物,單寫作者自己的感受。作者得設身處地,和人物感同身受。小說的顏色、聲音、形象、氣氛,得和所寫的人物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就是說,小說的每一個字,都滲透了人物。寫景,就是寫人。」[4]175《受戒》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充滿淳樸民風的水鄉,人物形象便在水的背景中透露著清靜和質朴的氣息。
水是萬物之本源,人的生命同樣離不開水,對水的迷戀就是對生命本源的迷戀,汪曾祺那銘刻於心的水鄉情結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釋放。汪曾祺在回答安妮·居里安女士的問題時說過,「為什麼我的小說里總有水?即使沒有寫到水,也有水的感覺。這個問題我以前沒有意識到過。是這樣。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我是在水邊長大的,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水影響了我的性格,也影響了我的作品的風格。」[4]217作者的故鄉在江蘇高郵,水灌注了他的童年。他從小就看運河,看船,看打魚,與生俱來的水世界就成為了作者的生命本源,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作者作品的生活背景和生命基調。
「美的自然能喚起一種直接的興趣,即一種道德上的興趣。在自然的美的形式中發現美,反過來又導出了這樣的思想,即『自然創造了那種美』,凡在這種思想引起某種興趣的地方,就出現了道德情操的陶冶。」[2]065自然與人物之間有著一種神奇的耦合性,是作者創作過程中的一種自然造化。我們在發現自然美的同時,恰恰是讀者心目之中存在著一種美的秩序與期待。我們是在藝術中發現讀者自身,是在作品中獲得信息的確認。
《受戒》中的明海要去寺廟當和尚了,舅舅領著他「過了一個湖。好大的一個湖!」再「穿過一個縣城」,「到了一個河邊,有一隻船在等著他們。」於是,明海和小英子的第一次相遇就在水上。「大伯一槳一槳地劃著,只聽見船槳撥水的聲音:『嘩——許!嘩——許!』」水的韻律敲擊著人的心田,這是一首明亮歡快的清晨進行曲。到了荸薺庵,「門前是一條河。門外是一片很大的打穀場。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樹」。後來「明子老往小英子家裡跑」 ,「小英子的家像一個小島,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條小路通到荸薺庵」。一來二去,明子與小英子之間便開始產生一種「從來沒有的感覺」。「明子常搭趙家的船進城,給庵里買香燭,買油鹽。閑時是趙大伯劃船;忙時是小英子去,劃船的是明子。」明海去寺里,小英子劃船相送;明海回來,小英子搖船相接。雖然作者每次直接著墨於水的文字並不多,可是依然可見江南水鄉的清新自然和平和率性。水的波動生成了兩個小主人公愛的漣漪,水的底色成就了生活在水鄉人們的本色生命。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作者的筆下,《受戒》中的水鄉世界不僅如此之明媚靈秀,而且這里的鄉風民俗也是如此之淳樸寧靜。本應庄嚴肅穆的菩提庵如今變成了充滿俗塵氣息的荸薺庵,本應受著清規戒律束縛的和尚們如今卻過著逍遙自在的人間生活。「這個廟里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因為這個地方「人不生病,牛不生災,也沒有大旱大水鬧蝗蟲,日子過得很興旺」。庵趙庄的人們世代生活在這種超然世外的桃源似的環境中,悠閑自得,和諧共生,所以,明海在寧靜澄明的桃花湖中,在平安祥和的風俗畫里,他聰明、潔凈而天真地出現在開朗、活潑而勇敢的小英子眼前,生命的活力得到了完全的解放,朦朧的初戀情愫像春天的野草一樣蓬勃舒展,又像流水一般水到渠成。人與自然、人與風俗同心同感相融相契,即便是在充滿神聖宗教的儀式面前也同樣洋溢著本真快樂的人性,清新明麗的水鄉風景和恬淡自然的民俗風情構成了一曲悠揚美妙的田園牧歌。
三.詩心·詩語·詩境
當我們沐浴在《受戒》那恬靜而清淡、柔美而舒心的語言世界裡的時候,我們的心田世界情不自禁地隨著那詩一般的語言而陶醉。讀到《受戒》的結尾,我們會和當初發現這篇作品的李清泉先生一樣擊節贊嘆,從心底發出「太美了,簡直是一塵不染」的贊嘆[5]215:
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隻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魯魯飛遠了。
明海與小英子這一對水鄉兒女在經歷了受戒之後,他們的愛情再也無法遮掩,明海使勁地劃著槳,小英子則開始了愛的攻擊,從小聲的問話到大聲的應答再到小聲的對白,蘆花盪里的景色也隨之歡快起來。長短參差,奇偶多變,構成了抑揚頓挫、回環綿長的節奏和氣韻。無論是蘆穗、浮萍和野菱花的顏色和形象,還是青樁那「撲魯魯」的聲響,都明白地告訴我們「語言本身是藝術,不只是工具」[4]166。不僅讓我們感受到自然世界樸素的語言所帶來的濃厚的詩意,更引發讀者充滿期待的騷動和預示著主人公命運的生命氣息。
汪曾祺的小說里常常充滿著詩情畫意,嶄新的意象之中蘊藉著豐富的意境,這種美學傾向充斥在《受戒》之中。作品不重情節,而重意境,不重人物,而重印象。試看一個場景描寫:
晚上,他們一起看場——荸薺庵收來的租稻也曬在場上。他們肩並肩坐在一個石碾子上,聽青蛙打鼓,聽寒蛇唱歌——這個地方以為螻蛄叫是蚯蚓叫,而且叫蚯蚓「寒蛇」。聽紡紗婆子不停地紡紗,「沙——」,看螢火蟲飛來飛去,看天上的流星。
這里渲染出的一種情致與氣氛,幾近空靈而不真實,有一種詩意化的虛幻和真實之間的浪漫和亮麗,同樣透露出俏皮的歡悅和美好的心靈體驗。
《受戒》幾乎是一篇詩化的小說,沒有明確的情節,這正是汪曾祺小說從情節模式到情調模式的革命。「作者著力於某種氣氛的渲染和烘托,在某種意義上,人和事反倒成了『背景』,而背景則成了『前景』。」[3]159這種詩化傾向與作者的「氣氛即人物」的美學觀不謀而合,同時證明了作者「一個小說家的氣質也是一個詩人」的理想追求。所以《受戒》的人物刻畫往往是寥寥數筆,在特定的氛圍中突出表現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使得人物和氛圍成為聲聲相息的一個整體,有著別樣的歷史厚重感和生命立體感。
哲學詮釋學告訴我們一個真理,「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語言」。《受戒》的行文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充滿著抒情色彩和風情畫意。作品一開頭就向我們描繪了江南水鄉的習俗與生活,明海出家當和尚,荸薺庵里的經聲,庵里和尚的清閑日子和平常生活,年輕和尚的情歌;接著介紹小英子一家的水鄉生活,農家園里的勤勞和善,曬谷場上的蛙叫螻鳴等等,似乎沒有一條明顯的線索因果的關系,在順乎自然的情調裡布滿了生命的平和意境,內在的人物命運與干凈的文學語言交織在一起,在表面看來平淡無奇的內容里,有著強烈而沖動的生命力。
《受戒》的語言不事雕琢,沒有渲染,接近口語而貼近生活,哪怕是人物的對話也是乾脆利落,十分的珍惜,我們來看看明海與英子初見時的對話:
明子聽見有人跟他說話,是那個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薺庵當和尚嗎?」
明子點點頭。
「當和尚要燒戒疤嘔!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麼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搖了搖頭。
「你叫什麼?」
「明海。」
「在家的時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們是鄰居。我家挨著荸薺庵。——給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個蓮蓬扔給明海,小明子就剝開蓮蓬殼,一顆一顆吃起來。
一個羞澀被動,一個活潑主動,簡潔的話語間可見他們的憨厚與機敏、率真與爽直。「以文字形式固定下來的東西就在一切人眼前提升到一種意義域之中,而每一個能閱讀它的人都同時參與到這個意義域之中。」[6]507在字里行間,讀者自然參與到作品的理解之中,極普通的對話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在平常的語言里迸發出超乎尋常的活力和韻味。正因為這樣,即使小說情節虛化,語言詩化,卻仍然保持著小說豐厚的特質。
四.童話·夢·人性
汪曾祺的《受戒》依照傳統閱讀的期待,人們自然會聯繫到既然出家當和尚,就需要遵守和尚的清規戒律,諸如不殺生也不偷盜、不飲酒也不食肉、不妄語也不淫邪等,可是,小說的生命形態出現了許多的悖論,和尚們的一言一行似乎都在與一切常規叫板。我們無需在這里贅述他們是如何殺生偷盜、飲酒食肉的,即便是淫邪一樁,也是夠厲害的。他們不僅准備將來還俗娶親,還可以在廟里有老婆,甚至善因寺的方丈有小老婆,一場焰口之後還會有大姑娘小媳婦跟著失蹤。汪曾祺說,「我認為和尚也是一種人,他們的生活也是一種生活,凡作為人的七情六慾,他們皆不缺少,只是表現方式不同而已。」[4]206在他的筆下,一幅幅平和淳樸的生活畫面和一處處清新淡雅的自然風景,編織出一個充滿斑斕色彩的童話世界,我們所能夠感受到的是一種近乎自由和瀟灑無拘的生命狀態。
姚斯認為,「假如文學本文首先需要成為一種回答,或者加入後來的讀者首先在其中尋找一種回答,這決不暗示著作者自己已經在其作品中給出了一個明晰的回答。這種本文的回答特點,為過去的作品和它後來的闡釋之間提供了一種歷史的關系,它是一個結構模態——這是從它的接受觀點來看的,它不是作品自身中的一個恆定的價值。」[7]87上文提及的文章結尾關於蘆花盪的描寫就是一段不可思議的情境表現,作者用詩情畫意的蘆花盪來暗示明海與小英子之間的美好愛情,其本身就是對清規戒律的一種否定,是一種自然生命的率真而本性的反映,是一首從「受戒」到「破戒」的生命贊歌。讀者所期待的回答或意義,在矛盾與糾結之中獲得了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或思想洗禮,是作品的未定性決定了審美體驗所帶來的深刻思考。正因為這樣,作品在最後的落款處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懸念:「一九八0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
這是怎樣的一個夢,四十三年前的夢是啥樣的,現在這個夢有沒有得到再現了,作者自己說,「四十多年前的事,我是用一個八十年代的人的感情來寫的。《受戒》的產生,是我這樣一個八十年代的中國人的各種感情的一個總和。」[4]207我們無法猜測新時期汪曾祺復出文壇時用《受戒》來投石問路的真正用意是什麼,四十多年過去了,這個夢依然存在著,難道僅僅是作者所說的「是我的初戀的一種朦朧的對愛的感覺」嗎。據作者自己介紹,他的生活中確實有趙姓一家,小英子後來還曾到汪家當過弟弟的保姆,那麼,這種「對愛的感覺」怎麼會放置在這樣一個背景中描述呢,而且,八十年代的感情有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呢,是懷念抑或憧憬當時當地的生活,還是另有別的企圖,這些閱讀期待再一次敲打著讀者的魂靈。
汪曾祺有了寫作的沖動之後,也曾有人問過他為什麼要寫這樣一篇東西,「當時我沒有回答,只是帶著一點激動說:『我要寫!我一定要把它寫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詩意!』寫成後,我說:『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4]207不難看出,即使時光已經到了八十年代,作者的心目中依然保留著少年時代所期盼的沒有扭曲、沒有束縛、沒有壓抑的愛和人性。1980年作者已經60歲,四十三年前正好是明海出家四年之後的年齡,這不可能只是一種巧合,而是作者的一種匠心。在天真善良充滿太多夢想的年齡,生活總是那麼色彩繽紛美麗動人。時過境遷的生活命運有沒有發生深刻的變化,人們的心靈世界有沒有受到外界的干擾和困厄,讀者需要去重新認識,而作為汪曾祺來說,他用小說來發掘人身上美的詩意的東西,去肯定人性的價值,這是一種夢中的期盼,也許這正是改革開放所需要的一種思想。在汪曾祺的《受戒》里,不光是荸薺庵的一批和尚那麼自由自在,還有小英子一家的生活也是其樂融融,從庵趙庄到善因寺,從塵世到佛門,都表現出情感和慾望的自然宣洩,現世和未來的自在純粹。這大大豐富了人性的健康與審美的樂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生命境界也就不外乎如此的渾然一體。
伽達默爾說,「當我們理解某一本文的時候,本文中的意義對我們的吸引恰如美對我們的吸引一樣。在我們能夠清醒過來並檢驗本文向我們提出的意義要求之前,本文的意義就已經自己在發揮作用,並自身就已經有一種吸引作用。」[6]634作為讀者,我們無法擺脫一切的前理解存在下來的認識,但是隨著理解的進一步深入,一切的前理解又會發生新一輪的再認識。《受戒》之中明海與小英子之間的愛,在不經意間不著痕跡地生長和發育,終於在「受戒」的故事裡釋放出「破戒」的渴望,尋找到了一個精神的避難所。在愛的面前,人生命的形態有著原始野性的本然力量和追求生命美的熱情勇敢,這是一種聖潔而朴質的生機和活力,是一種自然之美與生命之美的同構和契合。
五.視野·相遇處
伊瑟爾說,「讀者的角色是由三種基本內容預先構造的:在本文中表現出來的不同視野,讀者綜合這些視野所由之出發的優勢點,以及這些視野匯聚到一起的相遇處。」[1]27這里有兩個重要概念,一是視野,一是相遇處。文學作品是傳達作者思想世界而構思出來的產物,讀者在閱讀理解文學作品的時候往往接受和交織著不同的文本視野,包括敘述者視野、人物視野、情節視野以及虛構的讀者視野等。當這些視野匯聚到一處時,這個相遇處就會產生作品的意義,就能真正獲得作品響應的效果。
單純地理解一篇作品的文學意義是偏面而狹隘的,因為每一個讀者都依賴於他的社會環境、人生經驗和審美體驗,而每一部作品又都有其自己的歷史意識和社會特性,有作者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和作品群。讀者既是一個提問者又是一個思考者,更是一個回答者,在自問自答的過程中試圖傾聽作品的回答。一部作品被讀者首次接受,所調動的閱讀期待也隨著讀者的閱讀理解不斷發生著變化,而一部作品的意義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鏈將不斷被豐富和充實,它的審美價值同樣在讀者理解過程中不斷被證實。
所以,汪曾祺的《受戒》一方面是一篇可以完全獨立的文學作品,一方面又與作者的人生經歷、生活哲學、文學精神、思想作風等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汪先生的小說從上世紀40年代跨越到八九十年代,在當代文壇上出現了一種「異質」現象,具有特別重要的研究意義,如果僅就《受戒》是難以認識清楚汪曾祺的文學思想和作風的。最基本的事實是,既然作者自己提及四十三年前的夢,那麼與他的年輕時代的生活自然有著必然的聯系,與他早期的小說《異秉》之間也有著前後的關聯。再有,他說「這篇小說像什麼?我覺得,有點像《邊城》。」[4]207聯想到作者師從沈從文先生,在創作的潛意識里是不是也和先生之間有著許多的交叉的脈絡文風關系。80年代後作者以故鄉高郵的舊生活為背景發表了大量的小說,面對如此的一片藝術新天地,我們就更有必要放在一起去探討其藝術魅力和文學價值,像《大淖記事》等令人神清氣爽的力作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丟棄不管的。
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是自然存在的,穿越這種歷史的時間距離,只有依靠視域的對話來完成。然而,在閱讀過程中,作品的潛在意義永遠也不可能被讀者全部來實現。「在藝術的歷史傳統中,一部過去作品不斷延續的生命,不是通過永久的疑問,也不是通過恆久的回答,而是通過疑問與回答、問題與解決之間的動態的闡釋,才能夠激發一種新的理解並允許重新開始過去與現在的對話。」[7]88讀者憑借的閱讀視域需要不斷加以擴充和修正,在與作品視域的對話中才能不把自己限制在作品的框架內。而不斷地擴大閱讀理解的范圍,不斷地研究作者作品是一條十分重要和非常必要的途徑。
一個讀者不可能完全理解領會一部作品,同一個文本經過不同時期不同讀者的閱讀理解也會產生不同的意義。汪曾祺《受戒》的潛在意義會隨著不同讀者的不同方式去實現,第二次閱讀的時候還會有與第一次不同的閱讀效果。有人說這是一首悠閑的牧歌,也有人說這是一首沖鋒的號角;有人說這是一個唯美的避難所,也有人說這是一個詩化的存在;有人說這是一種新寫實主義,也有人說這是一種文學先鋒性;有人說這是一篇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也有人說這是一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新作品,凡是種種,都說明了一部作品的真價值,不在於其所已經說的,而在於其所沒有說的,在於它的召喚結構和言外之意。
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如果沒有接受者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思議的,因此,在讀者的閱讀理解進程中永遠發生著穿越時間距離的閱讀對話。
參考文獻:
[1][德]W·伊澤爾.審美過程研究——閱讀活動:審美響應理論[M]. 霍桂恆,李寶彥,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2][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基本特徵(上卷)[M]. 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3]盧軍.汪曾祺小說創作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4] 汪曾祺.汪曾祺說·我的世界[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5] 陸建華.汪曾祺傳[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
[6][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基本特徵(下卷)[M]. 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7] [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 周寧,金元浦,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