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小電影免費版
Ⅰ 鄧稼先 簡介1000字
鄧稼先網路名片
鄧稼先鄧稼先,傑出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勛,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有同名影視、散文、游戲等。
中文名: 鄧稼先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
出生日期: 1924.06.25
逝世日期: 1986.07.29
職業: 科學家
畢業院校: 美國普渡大學
主要成就: 兩彈元勛
目錄
人物生平名門之後
職務
獎項
學生時代
報國之志
解決難題
創造奇跡
人物評價
附:人物年表
主要成就兩彈元勛
培養人才
名人軼事「許身國威壯河山」
「比一千顆太陽還亮」
鄧稼先夫人:「我們所追求的是另一種東西」
崇德中學
楊振寧「救出」鄧稼先
特殊的照片
「片子里不能出現許鹿希!」
鄧稼先和楊振寧
相關影視文藝作品傳記《鄧稼先》
「兩彈」元勛
鄧稼先與奧本海默
民族感情?友情?
「我不能走」
永恆的驕傲
電影《橫空出世》
電影《鄧稼先》
電腦游戲
家族情況人物生平 名門之後
職務
獎項
學生時代
報國之志
解決難題
創造奇跡
人物評價
附:人物年表
主要成就 兩彈元勛
培養人才
名人軼事 「許身國威壯河山」
「比一千顆太陽還亮」
鄧稼先夫人:「我們所追求的是另一種東西」
崇德中學
楊振寧「救出」鄧稼先
特殊的照片
「片子里不能出現許鹿希!」
鄧稼先和楊振寧
相關影視文藝作品 傳記《鄧稼先》
「兩彈」元勛
鄧稼先與奧本海默
民族感情?友情?
「我不能走」
永恆的驕傲
電影《橫空出世》
電影《鄧稼先》
電腦游戲
家族情況
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名門之後
鄧稼先(1924--1986),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學家,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作出了重要貢獻。1924年6月25日出生於安徽省懷寧縣一個書香門弟 鄧稼先 院士
鄧之家(安徽鄧氏家族傑出代表:鄧石如、鄧藝孫、鄧季宣、鄧以蟄、鄧稼先等),清政府譽為「四體皆精、國朝第一」書法家與篆刻家鄧石如的第六世孫,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父親鄧以蟄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曾擔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哲學教授。1925年,母親帶他來到北京,與父親生活在一起。他5歲入小
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
職務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10月赴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員,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職。第12屆中共中央委員。1986年因長期受輻射傷害,身患癌症逝世。
獎項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原子彈的
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鄧稼先研究了原子彈,氫彈的理論方案,並親自參與了核武器的實驗。 在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 他從青少年時代就有了把中國變為科技強國的夙願,將個人的事業與民族的興亡緊密相連。
學生時代
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七·七」事變後,全家滯留北京,他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16歲的鄧稼先隨大姐去了後方,在四川江津讀完高中,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抗日戰爭勝利時,他拿到了畢業證書,在昆明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京大學教職工聯合會主席。
報國之志
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這位取得學位剛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了一窮二白的祖國. 1948年10月,鄧稼先赴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後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回國後,鄧稼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1958年8月調到新籌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隨後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副院長、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在北京外事部門的招待會上,有人問他帶了什麼回來。他說:「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於原子核的知識。」 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是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6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解決難題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願意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准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終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關系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中國研製原子彈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尖端領域的科研人員雖有較高的糧食定量,卻因缺乏油水,仍經常飢腸響如鼓。鄧稼先從岳父那裡能多少得到一點糧票的支援,卻都用來買餅干之類,在工作緊張時與同事們分享。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日夜加班。「粗估」參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晝夜不斷地籌劃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可是理論是否准確永遠是一個問題。不知道他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
創造奇跡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他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8年的單身漢生活,有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從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10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細胞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國務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逝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編輯本段人物評價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後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後,他還在工作之餘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製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後,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跡。 他是最具有農民朴實氣質的科學家。 他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
Ⅱ 電影《鄧稼先》主要講了什麼(越詳細越好)
1958年,鄧稼先受命擔任核武器研究院理論部主任,執行秘密研製原子彈的任務。從此以後,他從人們的視線中、從家庭生活中消失了。鄧稼先與先後調入研究院的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懷等科學家,在原蘇聯撤走專家、國內沒有任何理論借鑒和技術資料的困境下,經過反復計算和論證,完成了原子彈的總體設計方案和研製計劃。1964年10月16日,中國在西部地區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國的軍事科技實力。緊接著,鄧稼先又組織領導了氫彈的理論設計和試驗,於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再一次震驚了世界。1979年,一次意外事故,鄧稼先受到極其嚴重的核輻射傷害,此後他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1986年7月29日,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在北京逝世,終年62歲
Ⅲ 電影《鄧稼先》劇情介紹
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片《鄧稼先》於2009年5月上映。影片講述了「兩彈元勛」鄧稼先為實現原子彈和氫彈成功爆破而無私奉獻一生的事跡。
Ⅳ 跪求《鄧稼先2009》百度雲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巫剛主演的
鏈接:
《鄧稼先》
導演:王冀邢
編劇:錢濱、錢道遠
主演:巫剛、劉蓓、湯鎮宗、徐敏
類型: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2009
片長:105分鍾
公元1996年7月29日,中國在成功地進行了最後一次核試驗後向全世界宣告,從7月30日開始,中國將暫時停止核試驗。
消息傳到大洋彼岸時,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敏感地意識到,這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為緬懷在十年前的這一天不幸逝世的「兩彈元勛」鄧稼先而精心選擇的特殊紀念日。作為鄧稼先的兩代世交和終身摯友,楊振寧不禁流下了熱淚。
1958年,留美歸國的鄧稼先博士接受了秘密研製原子彈的任務,從此開始隱姓埋名,擔任中國原子彈的理論設計工作。作為理論物理學家,鄧稼先帶領核武器研究院的理論設計部,在沒有任何理論借鑒和技術資料的困境下,經過艱苦奮戰,成功地實現了「零」的突破,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誕生提供了理論設計,做出了重大貢獻。
公元1964年10月16日,中國在西部地區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國的軍事科技實力,改變了世界政治軍事力量對比,...
Ⅳ 鄧稼先電影觀後感600字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鄧稼先電影觀後感600字(精選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鄧稼先電影觀後感600字 篇1
不知從何時開始,似乎我的生命中,少了些感動。
我猜,那是因為我的眼睛,不再是總角之年的黑白分明了。無論看什麼光輝的事物,總像是隔著層淺淡的雲煙。輪廓未變,卻再難以察覺它的光亮奪目,而為那明媚受到觸
不曾想過,當我看到了那在漫漫滄漠之中,宛若鑄劍於九天的硝煙之時——即便那僅是銀幕中不甚真實的特效——即便隔著荏苒的歲月,那明晰不再。
——那一剎,確是受到了久未曾謀面的震動。
然而那驚世一幕稍縱即逝,影片一刻不停地播放下去。
我看到鄧稼先舍小家顧大家,與妻兒告別;我看到一群群科研人員不知疲倦地演算數據;我看到楊振寧在餞行宴會上失態離席、喜極而泣……如此種種,飛速地閃過,最終連成斑斕的一片絢麗。
過程雖然坎坷,但仍算是平安順利,似乎也會一直如此,直至終結。
然而,事與願違。
影片播放到中間部分,一片大好的形式出現了轉折——空投的核彈沒有爆炸。
看到鄧稼先阻止其他人前去觀察,執意要親自上陣的一幕,我心中充滿了不解與困惑,還有隱約的忿忿——
當時,在我看來,鄧稼先如此作為,完全是無意義的犧牲。不同於他人,他背負著國家委以的沉重使命啊!作為核武器主要的研發者、研究院的院長,他有著無數未完成的重任。他理應讓助手上前察看,不必這般身先士卒。若他為此獻身,亦絕不僅僅是他自身的損失。這種做法,不甚負責。
而當我看見他跌跌撞撞地下車,在荒漠之上狂奔,踉踉蹌蹌地沖向那片死神駐足的地方之時——倏地,一股難以名狀的明悟與驚異從心中急速蔓延開來。
那是一種多麼大的對於事業的熱愛,與奮不顧身、全身心投入國家事業的心意啊!
的確,這並非高明的權宜之計。然而此時,他亦不是嚴謹冷漠的科研人員,也並非後人口中的「兩彈」元勛,他只是個誓死捍衛自己心中摯愛之物的普通人罷了。
鄧稼先電影觀後感600字 篇2
晚上,我跟著媽媽去電影院看電影,片子名字叫《鄧稼先》。電影沒開始,我就急不可待地問媽媽了好多問題,「鄧稼先是誰呀?」「他是怎麼死的?」「他又是干什麼工作的?」等等問題都從我那個愛問問題的小嘴裡冒出來。我的好奇心讓自己不停地有東西要問,直到電影開始了,我才暫時停止了提問。
在看的中間,我還是管不住我的嘴巴,一個又一個問題接二連三地蹦出來。一開始媽媽還仔細地給我講解,到了後來,媽媽可能怕影響周圍人看,就低聲地敷衍我,說:「你仔細看嘛,我也不知道。」我也只好把問題藏在心裡。
鄧稼先因為工作要保密,和家人要分開很久很久。他的兒子要求爸爸再回來的時候帶自己到動物園看老虎,可鄧稼先一心想著工作,卻把兒子的話聽成了看老鼠,我笑得喘不過氣。
看著看著,我終於差不多明白了意思,鄧稼先是製造原子彈的,他在一次發射失敗時受到輻射使身體一天天弱下來。在鄧稼先臨終前,他的女兒趕回來見他最後一面。在鄧稼先見到久別的女兒時那父女情深的感人場面讓我也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淚。
我覺得鄧稼先是一個很偉大的人,他為祖國和人民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鄧稼先電影觀後感600字 篇3
新中國成立後雖然很落後,但人窮志不窮,兩彈元勛鄧稼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為了國家的崛起他隱姓埋名夙興夜寐地工作,終於用了7年地時間研製出原子彈,使我們的國家屹立於世界之東方。在他的身上讓我感受到頑強的毅力和無私的精神,讓我震撼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仍在病床上為中國的核發展規劃藍圖,並囑咐妻子這份報告比她的命還重要必須送到他的單位。
鄧稼先這個曾經使我陌生的名字,如今已深深地烙在我的腦海,他為國家研製核武器,一輩子隱姓埋名默默無聞的奉獻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的終結。兩彈元勛鄧稼先是一個頂天立地大寫的人,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我,我要學習他的精神,為完成偉大的使命舍「小家」而顧「大家」的精神,為了神聖的事業能全身心的投入而樂此不疲的精神,我想我如果擁有這種精神,我的事業也會如願以償。
他的精神值得我學習,在以後的生活中我會時刻鞭策自己面對困境要堅強,面對誘惑要堅定。努力使自己的人生像他一樣讓後人紀念。
影片結束後,我仍久久低回,而後喟然。
心中滿溢的,是確鑿的感動。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鄧稼先電影觀後感600字 篇4
好久沒看電視了,下午隨手翻台時,發現一部電影《鄧稼先》,緣於對那段強國之路上犧牲奉獻的人們的敬仰,以及錢老去世的消息引發的舉國哀傷,還有對小何的特殊情感,決定把她看完。
那是1958 年,我們國家開始秘密研製核武器,在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的年代,這一切都迫在眉睫,鄧稼先和與他一樣的知識分子被選參與。從此他們離開家,放棄學術,放棄成名,隱名埋姓,去荒涼的西部,不能與家人聯系,不能與任何人透露工作性質,甚至是至親愛人,這樣能犧牲自己的人,一定擁有極高的精神境界和信仰。(如今,我的父親偶爾也會講起當年的保密工作如何如何嚴格,他只是一名普通工人,但同樣會有很多限制,給家人寫信,只寫稱謂,報個平安,就是落款,多一個字都不可以。) 工作和生活的條件是艱苦的,他們都可以忍受,但不幸的是在十年動亂期間,還要經受精神的上痛苦。我不止一次落淚,直到最後看見鄧稼先獨自坐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一隻和平鴿落在他的肩上,才稍有平息,他們不會離開,我們有個地方可以找到。
另外,影片中鄧稼先與楊振寧的對比,讓我更加敬重鄧稼先,他有機會像楊振寧那樣過名利雙收的生活,然而在他心中,他所從事的事業比起那些名利來崇高千萬倍。
鄧稼先,代表了一個群體,他們為我們的強國夢真真正正、實實在在地添磚加瓦,他們是一群巨人。後輩將永遠銘記他們功績,緬懷逝去的功臣。
鄧稼先電影觀後感600字 篇5
在全班同學的期待下,老師給我們下載了一篇關於鄧稼先的電影。鄧稼先,是我們中華民族核武器的創始人,領導人,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奉獻給了人民。他是一個不平凡的科學家。
在艱苦的條件下,他默默無聞的付出了整整二十八年。雖然他也想家,想親人,想故鄉,但為了祖國,他必須堅守在自己的崗位。回家探親、受表彰他總是讓給別人,而面對危險,他永遠沖在第一個!「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連克千重關,群力奮戰自當先,捷音頻年傳。蔑視核訛詐,華夏創新篇,君視名利如糞土,許身國威壯河山,功勛澤人間。」這是張愛萍將軍悼念鄧稼先所寫的一首詩。鄧稼先將中國的核武器推動到一個嶄新的時代,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氫彈爆炸,這些日子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華民族完全擺脫任人宰割的危機的新生日子。它代表著中國站起來了!
戈壁灘上常常風沙呼嘯,寒風刺骨,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堅持了一年又一年。他也曾失敗過,能力遭到質疑過,但是他沒有屈服、氣餒,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鼓起勇氣,吸取教訓,繼續前進。哪怕跌倒一百次,他也要在第一百零一次站起來!
鄧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識的前進的。沒有彷徨,沒有矛盾。他的無私精神與巨大貢獻是我們所有炎黃子孫永恆的.驕傲!他雖死猶生,他的名字將永遠刻在我心裡,激勵我,鼓勵我,成為我前進的動力。我深深的向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致敬。
鄧稼先電影觀後感600字 篇6
這個周末我看了鄧稼先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讓我眼前一亮,而且讓我印象深刻!
這部電影有兩個點讓我十分感動,第1個是他在看女兒的時候的婦女道別,還有一個是妻子26年裡看到他工作的基地與他攜手同行的場景。
誰都有兒女情長,可鄧稼先為了祖國,為了人民在為國奉獻力量時,也只能把家情深深的埋在心間,為中國站起來,他不知疲倦的工作帶著兄弟們共同戰斗,他的選定目標從不懈怠不放鬆,對人民真誠,使中國的兩彈試射成功至死之時還念念不忘給國家提供核武器發展方向的建議,他的事業是連續的,是永恆的,是他的追求是一種大愛!
在落後的情況下,有些事實在是不平等的,更需要發揮協作,才能民族的根本利益和自尊心自信心。前面錯一步,後面一大步,前面慢一步棋後不可追。
一個人的力量雖小,但人人奉獻一點可就不小了,就是考慮現實也會惠及自身,但是在個人利益方面沒有人願意等,都是爭先恐後的先進分子,都是自發自動的。看看現在的社會到處充滿著欺騙和精明以及商業化的操作,這些背離的精神價值和人文尊嚴,商業似乎有了頑強的生命力,可是人心卻無所歸,又是所求,何來一邊在迷茫的追尋中尋找方向,一般在空虛的時間中繼續前行,現在的人不缺乏自信和個性,更不缺乏這樣做的理由和順應社會主流的智慧,但缺乏的就是責任意識和奉獻意義,何謂民族國家的使命意義!
從我做起,不要做失去的一代人!
我深刻懷念鄧稼先為國為民,不計回報的科學家們,他們是偉大的留給後人比較大的成就是精神財富和民族自豪。一個人不要生的偉大,一定要活著得有方向和目標。
今天不走,明天就算跑也不一定跟得上!
我們是比較棒的,我們永遠!
鄧稼先電影觀後感600字 篇7
看完電影《鄧稼先》後,我認為鄧稼先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而其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他的為人:不求功名利祿,只是默默地在為自己的國家奉獻。更何況如今貪官污吏遍地叢生,能夠有這種覺悟的人早已少之又少。
我還記得幾個月前看到過一則笑話。官員一拜訪官員二,看到他的豪宅,就問他是怎麼變得如此富有。官員二笑了笑,指了指河上的橋:"我吃了這個工程的20%"。後來,官員二拜訪官員一,看到他家如同皇宮一般,就問了同樣的問題。官員一指了指沒有橋的河說:"我吃了這個工程的100%"。如此調侃,可見這種行為早已變得如此的"正常",早已不會有人感到驚訝。
可是鄧稼先卻沒有成為一個這樣的人。當他被告知馬上要參加的工作需要他放棄自己的光明未來,從此銷聲匿跡,他仍然毫無返顧地接受了。而這件事是他最親的親人也無法知道,而且會讓他遠離他們。這份工作,不僅不會賺到很多錢,還會讓他的功名"消失",並且忍受遠離家人的痛苦。按現代人的價值觀,這絕對是一個"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工作。可鄧稼先還是同意了,並為這奉獻出了自己的一生。
鄧稼先為了國家放棄了利益、名聲與親人,為他贏來了無數好評;而現在有無數人,不是成為金錢的奴僕,就是成為權力的木偶,為了這些他們犧牲了尊嚴與地位,有時甚至違法,卻只"贏"得他人的唾罵與鄙視。所以,鄧稼先的這種為人,值得我們學習而它們也將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回報。
鄧稼先電影觀後感600字 篇8
昨天,我看了一部電影,電影的名字叫《鄧稼先》。這是一部愛國主義故事片。
電影主要講述了鄧稼先從美國留學結束後,回到祖國,一家人過著幸福的生活,但是有一天,上級領導讓鄧稼先承擔設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重任,鄧稼先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經過他和戰友們的刻苦鑽研,周密計算,歷經兩年之久,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地爆破了,鄧稼先的同學楊振寧知道消息後,回國看望鄧稼先,提出一個問題:「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聽說是由兩個美國人幫助設計的,是真的嗎?」由於工作上的保密要求,鄧稼先默不作聲,後來,周恩來總理知道了這件事,決定讓鄧稼先把事實的真相告訴楊振寧,楊振寧聽到消息後,興奮得流下了熱淚。
看了這部電影,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科技越來越發達了,鄧稼先和他的戰友再次研製成功一枚氫彈,結果發射後,沒有任何聲響,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當時急需有人深入發射現場查看動靜,誰去?鄧稼先不顧危險,一馬當先,和一個司機坐著吉普車來到離發射現場不遠的地方,車停下後,鄧稼先沒有讓司機陪他一起去,而是孤身冒著生命危險來到發射現場,鄧稼先看快找到了氫彈沒有爆破的原因,但是同時鄧稼先也受到了強烈的核輻射。
他踉踉蹌蹌地返回到吉普車上,回到了營地。結果,兩年之後,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通過這件事情,我覺得鄧稼先是一位熱愛戰友,高度負責的人,我也覺得我自己應該對自己的朋友像鄧稼先對自己的戰友一樣,我的學習應該像鄧稼先對待研製原子彈一樣高度負責,鄧稼先是我的好榜樣。
我決定,等我長大以後,也要向鄧稼先一樣,做一個愛國的、傑出的科學家,為我的祖國做出貢獻。
Ⅵ 求一部描述鄧稼先先生與中國核武器時代電影名。
就是電影《鄧稼先》
Ⅶ 看電影《鄧稼先》寫一篇觀後感。500左右。
「一代巨匠,譜寫中國強國之夢。兩彈元勛,照亮世界歷史天空。」在慶祝黨的89歲生日之際,集團公司黨委組織觀看了愛國主義史詩獻禮片《鄧稼先》,廣大黨員共同接受了一次心靈的滌盪。
影片藉助簡潔的場景、朴實的語言、入微的細節,真實還原出這位「中國原子彈之父」的至愛真情。他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從他身上集中體現出赤誠的愛國情感、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淡薄名利的無私奉獻和勇於創造的事業追求,實實在在打動了我們的心。
能夠成為大師,本身的經歷定是足以被稱之為「風雲」或者「傳奇」的,鄧稼先就是這樣的傳奇。心懷強國夢想的他,早已將個人的名利得失置之度外,甘願隱姓埋名於戈壁荒漠,一紮就是數十年,環境惡劣超出常人想像。但他為了神聖的事業,義無反顧選擇了堅忍。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組織上嚴格要求他對外界甚至是自己至親的家人都不能透露半點風聲,他深知利害,忍了下來;原子彈爆炸成功,他不能照相留下終身遺憾,不能發表研究成果,更無法與親朋好友分享喜悅,他嚴守秘密,忍了下來;明明是為國家立了大功的人,卻因為這不能說的秘密被抄家以致連累妻子兒女,他心痛且疚,還是忍了下來;美籍華僑楊振寧教授回國探親,他被點名參加接待,面對大名鼎鼎的諾貝爾獎得主的熱情關切,他依然是恪守紀律,訥訥地推說「不知道」、「不方便」。昔日同窗好友,今日遭遇反差如此鮮明,旁人看著心酸,他仍舊可以淡然地搪塞過去。可是在「中國的原子彈聽說有兩個美國人的幫助」這樣的問題上也不得不含糊其辭,卻讓他悶悶不樂,「感到不舒服」,因為這嚴重傷及的是他最珍視的民族精神和中國氣節!幸好周恩來總理及時作出了明確指示,鄧稼先連夜寫信告訴楊振寧:「中國的原子彈氫彈全部都是由中國人自己研製成的,沒有一個外國人參加。」餞行晚宴上,楊振寧看到這封特快專遞來的信,激動得泣不成聲。那一刻,我們讀懂了「中國心」的涵義,更為無數像鄧稼先這樣「中國的脊樑」式知識分子而揚眉吐氣。
心有大事業,成就大目標。世人看見的多是壯麗輝煌的果實,又有幾個人能了解這過程的曲折艱辛。一個人如果沒有堅定的信仰,朝著既定目標堅持不懈的努力,歷經磨難終不改其志,無怨無悔奉獻畢生,又怎能成就這偉大神聖的事業呢?鄧稼先作為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典範和楷模,雖然他經歷的時代已經過去,但他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與他的寬廣無私相比,當前倍受職場白領追捧的「杜拉拉」們內心裡那點卑微的一己之私,恐怕是要自慚到塵埃里去的。浮華時代,我們更需要向鄧稼先學習,繼承發揚「兩彈一星」的精神財富,踏實做人,認真做事,頂得住壓力,耐得住寂寞,的人受得起委屈。縱然不能成就驚天偉業,也要無愧於一個大寫。
Ⅷ 《鄧稼先》電影,觀後感
「黃沙漫天,飛沙走石,數不盡的戈壁灘接連成片,剎那間,天邊升起一團黑色的蘑菇雲,接著一束耀眼的火光突破黑煙的重圍,把天空染成一片深紅色。他興奮地跳了起來,又像是被原子彈擊中了似的,向後退幾步坐倒在沙灘上……」
這便是這部影片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鏡頭。當時的新中國成立不久,鄧稼先毅然承擔起祖國的重託,走上了研發核武器的道路。條件簡陋、環境惡劣,面對重重困難,他從未後悔、從未放棄,而是將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祖國的核事業,直至生命的終結。
縱觀稼先的一生,堅持到底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本可以光明正大,自豪地去研究。但為了生死機密,他不透露半點風聲,有苦說不出,含淚望國。他無怨無悔。昔日好友前來探望,本可以回憶往事,大抒心聲。但為了人民利益,他含糊其辭,不敢聲張,把苦往肚子里咽。
鄧稼先為科學事業奉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熾熱的愛國情感、堅忍不拔的的奮斗精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質。
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向鄧稼先學習,腳踏實地,勤奮刻苦。相信終有一天,我們也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祖國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該片在歷史回溯與當代意義的交叉坐標系中確定敘事主題,不強制人們接受鄧稼先以及他所體現的人生態度,而是朴實地呈現他的生活和生命過程,讓當代觀眾自己去思考和分辨影片的主題意義。
在敘事時有意規避主旋律電影常有的宏大場面或者煽情場景,在最該渲染的時候,不表面化地宣洩激情。該片以大量篇幅表現了一個科學家的情感生活,鄧稼先與妻子兒女、同事朋友,特別是他與楊振寧的情感交流,構成了影片的主體場景,這也是影片最感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