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親微電影影片分析
『壹』 微電影《致父親》讀後感700字
希望果,多麼神奇的果子。給他們力量吧!
請不要低下頭來,我們都是祖國的希望。
當你認為你不幸福的時候,請不要去抱怨,因為你相對與別人是幸福的。當你認為自己幸福的時候,你一定要和不幸福的人,分享你的幸福。當你處於幸福之中時,你要小心,因為下一個不幸者就是你。當你是不幸者時,你要相信總有你幸福的到來。
今天我再次聽著邁克爾傑克遜的《我們同屬一個世界》去體驗他對世界人們的呼喚,天下一家,四海皆兄弟,讓我們去幫助非洲的人們。他的歌聲中,充斥著他童年的夢想,讓世界上的每個孩子們有著快樂的童年。這首歌非搖滾,而是以搖滾來激發人們潛在的愛心。他值得我們去學習。
面對國家的發展,國家需要大量資金去援助那些無法讀書的孩子們。為了減輕國家的負擔,我們每人應出點愛心。國家的強壯是看我們這些芽兒,去奉獻的。西部的發展會拉著東部的腳。但是我們因用手扶起西部。盡管現在已經好多了,但仍需要我們的幫助。
吳宇航:親愛的孩子們,我看了你們的生活情況:矮小的房屋,小小的電視,簡單的飯菜,破舊的衣服,身患重病又年邁的奶奶,還沒上學的弟弟、妹妹……實在是太苦了。你早上天還沒亮就起床在土灶上做飯,照顧弟弟、妹妹起床,吃飽飯還要刷鍋洗碗,給妹妹梳頭,走路上學。放學回到家又得到田裡幹活,一邊學習一邊照顧妹妹和身患重病的奶奶。衣服都舊了、破了還在穿。
所以我在想我們現在的生活這么好我們有什麼理由去抱怨什麼,對嗎?你們同樣和我們一樣是祖國的花朵,但為什麼你們卻得不到好的環境去學習。也許你會比我們城裡的人更加有出息,我看你們吃的「飯」 根本不是飯,而在我們這里的人卻十分浪費不珍惜糧食。所以這也引起了我的不滿,但我也無能為力,因為我是個學生,但是沒關系不久的將來,我會用自己的雙手來給你們貧苦地區創造別樣的風光,或許是十年,二十年。反正我會努力的。
俞慧婷:看了看了微電影之後,覺得那些孩子生活的真的好苦,與我們簡直不可比。
身為同族人,我們更應該去幫助他們,進我們自己的一份力量!
林麗溶:
可能是因為自己的一些經歷,當我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就覺得他們很可憐,但是他們有尊嚴,有敬師之心,他們會自己生活,卻不像我們,我們還在父母的保護成長,天天要父親母親操心,我覺得我們真的很不懂事。這部電影里有一種果子——希望果,那裡的孩子把這當成一種希望,覺得這是一種企盼。他們希望可以生活得更好,希望可以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希望可以為祖國為國家奉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他們的意志比任何東西都堅硬,我們這些住在城市裡的孩子可能都沒有像鋼一般的意志,但他們有,他們對於外面的世界的嚮往,對於外面世界的渴望,那一雙雙無比澄澈的眼睛,望著鏡頭。
我多想為她們伸出一雙手,幫他們整整衣服,擦擦臉。對於我來說,這些孩子給了我一個警示:我們應該更珍惜我們身邊的一切,包括我們的父母,長輩。
希望這個世界的一切都能好起來,變成透明的,干凈的。
葉炫清:
從來沒有想過,大山裡有這樣的一群吃不飽穿不暖的孩子,更不敢想像這些年,他們是怎麼過來的。
當那一張張讓人看了心酸的臉出現在我眼前時,我的心似乎也跟著揪了起來,但那黑乎乎的臉上卻總是浮現出笑容,孩子們,你們知道嗎,你們的身上有一種讓所有人有勇氣面對困難的精神。這種精神,現在的大多數孩子是沒有的,坦白地說,我也還有欠缺的。我甚至懼怕那樣的生活,但你們卻做到了,你們做到了勇敢面對,我很敬佩你們,我想一切都會過去的,只要你們一直堅持自己的夢想,我們都是祖國的未來,相信我們可以一起努力。加油,孩子們!
陳英傑:
人生有一個大岔口.
有一座大山把另一條路封得嚴嚴實實。
於是,有人想翻越那座山.
在山腳,他仰起頭,望瞭望山頭。
它直插雲霄,它不可翻越。
他的恐懼讓他無力。
日久天長,他的子子孫孫永永遠遠地被禁錮在了山中......
他們在耕田中苦苦等待,他們在泥濘的道路中苦苦等待。
終於,山頂上出現了一個高大的影子,他來自另一頭。
他們很驚奇他是怎麼翻過來的。
他一點一點地採石搬山,那裡的孩子都叫他「老師」。
三年後,他離開了這塊貧瘠土地,他帶著希望離去了......
山矮了!
一年後,山沒了,他們從大山深處走了出來。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他們忘不了.他是戰場的先驅,是不怕流血的大寫的「人」.他翻山越嶺,只求希望之火燒了這座山頭。堅持意志偉大的事業需要始終不渝的精神。這是世界需要的精神,也是我們追求的精神。
從大山裡走了出來的他們說:「外面的人太追求享受。」
我們擁有他們沒有的:寒冷中的溫暖,過多的只能浪費了的三餐……
他們也擁有我們沒有的最淳樸的快樂……
這些樸素而博大的擁有都是所有人存在的前提,因了它們,我們才能夠有這小小的生命。
人,一定要珍惜擁有的,即使這種擁有帶有一點兒缺陷或一點兒遺憾。
不要譏笑他人的缺失,應是同情。
這世界有太多不公平——許些人面前天生有座山
但這世界還有愛——讓一切變得公平。
我們擁有它,去翻山越嶺吧!
「記得把希望帶上」
沈敏瑞:以前,我只是從雜志上或者公益的公告上看到過那些山區的孩子,那是,只覺得他們的生活真的很苦,但,與我無關,我不可能過他們的生活。於是:家裡的水龍頭時常在滴滴答答的滴水,竟從沒想過他們那沒有足夠的水;餐桌上的剩菜剩飯被無情的倒在垃圾桶里,竟不曾想到他們連一頓飽飯都吃不上。
看了《希望樹》之後,我深刻的感覺到了,他們與我們一樣,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
希望我們大家能一起,獻出自己的一點點力量,讓那些孩子們過的好一點,再好一點。
讓我們的國家,乃至世界,更加美好。
感謝各位同學們的分享,就讓我們用小小的善心去溫暖這個世界吧,如同歌唱的那樣:讓愛傳出去,它像陽光溫暖我和你,不管有多遙遠,總有到的那一天~~
『貳』 致父親電影影評350字
《致父親》:親情似水,父愛如山!
父親節這個洋節日中國人這幾年才算剛開始過,電影市場還沒有專門針對父親節的電影作品,但製作形態更為靈活的微電影,已經開始專門為這個節日打造作品了,本片就是如此。雖然是某汽車品牌的定製微電影,但整部影片絲毫沒有其他同類微電影濃重的廣告氣息和過於露骨的產品展示,而更加註重品牌理念與影片內涵的融合,讓這個波瀾不驚的故事產生出令人怦然心動的情感張力。
知名演員李晨在片中扮演一個小有成就的攝影師,一日被父親叫回家給街坊拍照,意外得知開照相館的父親的視力出現嚴重問題,而此時一個出國工作的機會擺在面前,需要他立刻返回。李晨走到半路,想起父親的病情,毅然決定放棄出國機會去問清父親的病情,在與父親推心置腹的交流中,重新感受到濃濃的父愛,從而一舉消除了內心同父親的隔閡,人生也彷彿豁然開朗。
雖然影片主打父愛和親情,但走的是溫情和生活化路線,絕沒有那種刻意吸引眼球的撕心裂肺和矛盾沖突的戲劇化情節,而是通過李晨和街坊女兒這兩條情感線,表現兩代人的代溝和父愛母愛的偉大。街坊女兒處於叛逆期,總是嫌母親管得太多,讓自己不得自由,而李晨幫她回憶小時候母親跑幾站路為她買棉花糖的往事,讓她認識到了母親一直以來無微不至的關懷,從而摘下叛逆的面具,重新做回母親的乖女兒。而這這一番開導似乎讓李晨自身也有所領悟,回到家中追問父親眼疾原因,沒想到問出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心結——開個人攝影展時父親未到場,這並非父親對他表示不認同而不去捧場,而是去的時候突遭眼疾,目不能視,只能困於家中,等到視力恢復已然錯過展覽。這番話語讓李晨的心結徹底解開,深切感受到了那份平淡如水而又沉甸甸的父愛,反思了自己因為工作而疏遠父親的冷漠態度,最後用街坊母女合影以及父子合影兩張照片,向親情致敬、向父親致敬。影片所表現的兩代人的隔閡與誤解,以及因為繁忙的都市生活而淡漠了親情,無疑是讓大部分年輕人都會感同身受並自我反思的話題,本片能以如此不動聲色的故事講述,達到令人怦然心動的情感張力,導演對影片整體把控的功力還是相當穩健扎實的。
雖然本片是汽車品牌的定製微電影,但汽車品牌在片中的展示恰到好處,絕沒有喧賓奪主而拍成廣告片。車只在前中後三個場景出現,分別對應李晨回家,掛記父親眼疾而臨時決定從半路返回,以及同父親冰釋前嫌之後,帶著滿足的笑容駕車駛上回城的路,使得該汽車品牌也同片中的親情一樣,成為一種舒適自在、溫和貼心的存在。(
『叄』 致父親觀後感請幫我在百度上復制下來發給我!
子女永遠都是父母最好的作品,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父母便專心的呵護與栽培這個作品,子女心安理得、理所當然的享受著家中父母給予的一切關懷與支持。當我們走出校門、走向社會之後,則總在不停地為事業奔波,為前途打拚,我們回家的次數會越來越少,我們會隔很久通一次電話,甚至就連父母親的額頭上何時刻上皺紋,何時走路會蹣跚,何時嚼食物會吃力,何時看東西會眼花等等我們都不曾發覺...
微電影《致父親》所要闡述的就是如此,它的故事很簡單,但卻極具創意的將主人翁鎖定在一對從事攝影的父子身上,兒子(李晨飾)平時工作十分繁忙,為了前途與事業很少回家,並因為當年父親沒有出席自己的攝影展而心有不悅。所以,當老父親打電話邀請他回家時,他極不情願的答應,最終因為一件小事而得知父親早已眼花的事實,他才真正意識到此前的種種誤會,以及作為一個兒子的極大疏忽與應承擔的責任。而這部電影選擇在父親節前後問世,顯然也是為了喚醒更多人對偉大父親的關懷與致敬。
在表現方式上,導演通過一系列的近景特寫鏡頭,著力刻畫出老人孤身一人的那種孑然一人的孤寂感,並十分巧妙的通過照片這個定格歲月永恆的載體,將回憶與現 實不斷穿插,形成一種時光易逝、親情可貴的強烈對比感。在鏡頭上,本片畫面顯得十分克制與內斂,沒有過的情緒宣洩與浮誇,而是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去感動觀眾。在情節轉變上,兒子在權衡工作與親情的天平從從傾向前者轉變到後者,從而詮釋出成長不僅是要堅持自己的信念,更應該扛起自己的責任的宗旨。
而在人文關懷這個主題上,導演卻是不遺餘力地展現,摒棄了一貫的死板而單純的說教解讀,而是通過一連串的場景無間斷的呈現,而傳達出細水流長的親情關懷,同時得力於演員的恰當選擇,當紅實力小生李晨的加盟也讓本片在表演上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沒有聲嘶力竭的哭喊,而是藉助於小細節的表現以及精準的面部表情與精湛的台詞,這在很大程度上比吶喊更加打動人心,通過對父子的著力刻畫,使得影片在感人程度上無限溫情,同時絲毫不顯得濫情。
對比許多描寫愛情的微電影,描寫親情的微電影顯然更能直達觀眾的內心、戳中觀眾的淚點,而其將主角瞄準一對父子身上也極具代表性,恰如我們生活中的每個人一樣,缺乏長久的交流與溝通築成了父子間不可跨越的鴻溝,以至於我們總是享受著父親給予的濃濃愛意之時,卻還不停地因為一己的幼稚想法而怨聲連連,當歲月催老了父親的容顏, 促成了兒女的成長,親情與時光的彌足珍貴也愈發凸顯。從而也顯示出了父愛「無言中夾帶著力量,細膩中滲透著博大」的特點,所以該片所傳達出的親情更顯張力。
影片自始自終沒有任何道德的拷問,或者是控訴,但它所呈現出來的反思力量卻是相當驚人的,不動聲色的鏡頭與語言,到最後都將影片中的涓涓細流融為一股巨大的浪花,直擊觀眾內心最深處,發人深省。正如影片結尾字幕上的那句話——「每位父親都有一句不曾說出的贊揚,每個兒子都有一份未曾表達的感謝。」
『肆』 《致父親》的讀後感600
見過太多遊子在外的故事,也見過許多浪子回頭金不換,做到潤物細無聲,於不煽情之間感染你我的,卻太少。近日,網上有部名為《致父親》的微電影上線,以父子之間的矛盾與化解為主線,講述兒子在追逐攝影夢想的過程中所體會到的父子親情。盡管這部微電影是為陸風汽車品牌拍攝的定製劇,卻如同前年在網路上大熱的台灣大眾銀行廣告一樣,更勝在以片中深厚綿長的情感打動人心。
片中,李郁文飾演一位白發老父,李晨飾演兒子浩然,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攝影師,正處於事業上升期的他每天都忙碌穿梭在各種攝影棚,逐漸忽略親情。直到一次無意得知,原來做了一輩子攝影師的父親的眼睛開始慢慢變的模糊。於是一場在親情跟事業之間的搏鬥在他的內心掙扎,他最終毅然選擇了守候父親。
片中,致使浩然發生思想轉變的,又是另一段扣入人心的親情。他有著自己的夢想,同時實現了一定的事業高度,同時也陷入了瓶頸期。之後他的迷途知返,也成了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個橋段。溫情的戲份總是極易感染人,這段戲中戲的設置使故事有了多重敘事,也讓親恩親情的主題有了更完善、更溫暖的表達。
父親向浩然敞開心扉,浩然的心結也因為一本老相冊徹底打開。王浩然跟父親最後的相視一笑,他終於了解到父親對自己攝影夢想的認可,也學會了怎樣在攝影中融入情感,為鄰居家母女也為自己拍攝他迄今最滿意的作品。短短25分鍾的微電影帶給人的溫暖,在瞬間擊穿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王浩然希望自己試父親這輩子最好的作品,天下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試父親一生中最好的作品,無關乎成就,只在乎內心。故事的結局當然是父子團圓,消除芥蒂,這種溫暖也是影片想要傳達給觀眾們一種久違的理念,為人子女最應珍惜的情感。
也許父親的情感總是沒有母親那樣細膩,所以大多數人在跟父親的交流中總會顯得有些難為情,但正如母愛如水,父愛如山。猶記片末打出的字幕一樣,「每一位父親都有一句不曾說出的贊揚,每一個子女都有一份未曾表達的感謝」,《致父親》拍得溫情感人,看完之後讓你我很想跟老爸打個電話,說一聲:爸,我想你。如果說一部《致青春》讓我們感懷到了青春易逝,《合夥人》讓我們回望光輝歲月,那麼《致父親》便讓我們回歸到理性、親情,去感懷那濃濃的父愛。
《致父親》以父子親情為切入點,畫面很簡單,情結很清晰,對白很淳樸,整體節奏根據劇情的發展,舒緩、感人、錯落有致,就連主角的表情都是那麼的干凈,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心情也沒有太大起伏,但是,在短時間內調動了觀眾的情緒,讓觀眾跟隨他的情緒波動而呈現喜怒哀樂,看完之後所有的情結卻都安安靜靜地一直躺在心裡,勾起你我對父愛的深層共鳴,這便是景像的用心之處。
《致父親》最後,那段父子的表白之後,兒子在百忙中被父親留住了一晚,這樣的瞬間讓千千萬萬的父親和兒子都感覺到了這樣的幸福感。這部微電影如同一部散文詩,致父親,也即是寫給父親,寫給那個默默愛我們的人,你我曾共鳴。
『伍』 電影致父親觀後感
電影致父親觀後感
又看一次《致父親》,心頭仍是難以平靜,這一代人的物質和精神都與父輩有天壤之別,沒有幾個人會太了解父親,我認識的大多數人都像《致父親》中李晨飾演的王浩然一樣,每天忙碌著不大不小的事業,認為自己背負了太大的壓力,以為父親並不關心和理解自己,所以心安理得的繼續忙碌,無論離家遠近,都能做到三過家門而不入。
這樣的兒子無疑是可恥的,可是太多人就算有意識,也還是每天有各種各樣的理由繼續忙碌,和老邁的雙親漸行漸遠,由此看來,《致父親》是一部有針對性的電影,或許它不能修復所有父子間的疏離,但於少起到了喚醒的.作用,而作為一部以贏利為推廣為目的微電影作品,能夠在父親節這天承擔起這樣的社會公責,亦是非常值得提倡。
有覺悟還需要有水平,特別是影視作品,一定要達到一定的標准,才能達到治病救人暖人心肺的效果,就像《致青春》,時間地點人物、聲畫、表演台前幕後配合,才能譜寫出一幕人人感同身受的八零後女同胞的青春輓歌,《致父親》也是一部各方面都比較完善,特別針對八零後打造的一碗情感雞湯。雖然只是部微電影,麻雀小卻五臟六腑俱全,比較直觀的就是演員的表現,李晨干凈利落,毫無做作之嫌,曾在《甄嬛傳》中飾演浣碧的古典系美女藍盈瑩演活了一個現代感十足的叛逆少女,資深老演員李郁文和安宇則把老人的情感演繹得深刻感人。
這些演員出色的掀起了一場情感的波瀾,攝影師浩然事業遭遇事業瓶頸,正在關鍵時刻,開照相館的父親電話召集,帶著滿腹的沮喪和埋怨,浩然回到家,在幫父親給鄰居母女倆拍照片,逐漸發現父親的秘密。情節不是怎麼緊張激烈,卻有一種香醇的感染力不停流轉,牽引著觀者的情感,不由自主的去走進角色的內心世界,並像照鏡子一樣借影像審視自我,借表相審視內心。
這是故事的魅力,在中國影壇還算活躍的韓國導演韓承桓不缺匠心,《致父親》的情感始終是不溫不火剛剛好夠打動人心,沒有灑一把生離死別的狗血,也沒有欲語還休的深沉。而是一切回歸真實,就像路豐的標簽:活出真我。當代青年有太多虛幻的理想,也有很多不能自拔的虛無感,怎麼在現實與情感之間實現真我,即不辜負事業,也不給親情留下遺憾,《致父親》給出了一點啟示。
浩然和父親的關系就像人世間大多數的父子一樣,談不上有多親密,也談不上有多不親密。只是彼此的情感交流之間有了一條不易察覺的裂縫,《致父親》的最大好處就是捕捉到了這條裂縫,並用最穩妥的方式放大給觀眾看,並告訴大家,其實這一代人和父親之間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的代溝,只要稍微用點心,就可以消解所有的隔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