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微電影集 » 復旦微電影

復旦微電影

發布時間: 2022-11-29 04:33:55

Ⅰ 鍾揚走了,種子還在

援藏16年,他在雪域高原艱苦跋涉50多萬公里,最高攀登至海拔6000多米,克服了極端嚴寒、高原反應等種種艱難條件,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多萬顆種子,為國家和人類儲存下豐富的基因寶藏;他將熱情投向整個西部,培養了大量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幫助西藏大學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

他,就是復旦大學鍾揚教授。

天妒英才,2017年9月25日清晨,鍾揚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出差途中不幸遭遇嚴重車禍,53歲的生命戛然而止。不知不覺已經半年過去,他的驚人事跡被廣為傳頌,讓我們一起繼續追念鍾揚教授。

鍾揚1964年出生,從小就是個喜歡讀書的孩子。1979年,15歲的鍾揚從湖北黃岡中學初中畢業,就考取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成了家鄉遠近聞名的「神童」。1984年大學畢業,鍾揚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所工作。

天資聰穎又刻苦學習,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所工作期間,鍾揚還在日本國立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攻讀生物系統科學,獲博士學位。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密歇根州立大學從事合作研究四年。德才兼備,品學兼優,鍾揚33歲就擔任了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所副所長。

在常人眼裡,他年輕有為,仕途看好,可是此時他卻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2000年,鍾揚告別了年邁的父母,「罷官」離開武漢,來到上海復旦大學做起了一名普通教師。

名,他不放在眼裡;利,就更與他無緣。從「神童」到「學霸」,再到辭官當老師,鍾揚可以說是一個有點傻氣的「科學怪人」。

如果把鍾揚短暫的人生精簡成兩個字,那就是「種子」,鍾揚一生的故事就是種子的故事。

2001年,鍾揚第一次來西藏考察,就被這里的自然生態和高原植物深深吸引。在青藏高原,有近6000個能結種子的高等植物物種,佔全國18%,其中2000種是青藏高原特有植物,但由於氣候變暖,環境破壞,一些植物正在消失,搶救性收集記錄迫在眉睫。

種子資源事關國家生態安全,事關整個人類未來。如何把青藏高原這個最大的生物「基因庫」真正建立起來,是鍾揚執著努力很多年的科研目標。在高海拔缺氧地區,採集野生植物種子的工作充滿艱辛,他選擇的科研道路也異常坎坷。

16年來,鍾揚的足跡遍布青藏高原的高山大川,經歷了無數生死一瞬。峭壁的盤山路上,曾有巨石滾落砸中所乘的車;在荒原里迷路,沒有食物,幾近絕望,沒有水,就不洗臉,沒有旅店,就裹著大衣睡在車上;突遇大雨冰雹,車子躲在山窩窩里,聽著周圍狂風大作;累了一天,頭暈、惡心、無力、腹瀉等高原反應如影隨形,可鍾揚依然在路上。

這是一部時長不到6分鍾的微電影,我已經看過幾十遍也看不厭。《播種未來》是紀錄鍾揚生前工作的唯一一部影像短片,前後策劃了4個多月,往返上萬公里,歷時13天拍攝而成。前段時間有幸認識該片導演王威鵬,與他徹夜長談,才了解到「種子狂人」鍾揚生前眾多不為人所知的感人細節。

「鍾揚上飛機,和空姐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吃飯不要叫我。」王威鵬說:「他的睡眠都是碎片時間湊起來的,一上飛機,一上汽車,就抱著他的行軍包幾乎是秒睡,因為,他經常通宵工作,還要給學生改論文,時間不夠用。」

鍾揚是一個始終與時間賽跑的人,無論何時,他都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投入工作。

他一年飛行次數最高超過170次,有時密集到一周坐10趟飛機;每次出差他都選擇最早一班飛機,只為上午到達後就能立即開始工作,為了趕早班飛機,好幾次深夜睡在機場樓梯間里;他經常工作到半夜,鬧鍾固定地設在凌晨3點,提醒他到點睡覺,然後五六點就起床繼續幹活;突發腦溢血後,他只住院十幾天就重新投入工作,而當時半身不遂的他,甚至連午餐盒都無法打開。

「攝制組一行17人,都是第一次來到西藏,對高原生活還很不適應。」王威鵬回憶說,鍾揚安排好了所有人的食宿,他把八間最好的房間給到了攝制組,而自己卻住進了沒有暖氣的一間。

鍾揚的采樣足跡依布西藏高原最偏遠、最艱苦、最荒蕪的地區。和學生們到野外采樣,風餐露宿,住旅店,也是把條件好的房間先給學生們住,自己選擇最為簡陋的房間。

「幾次拍攝爬山過程中,鏡頭里鍾揚都很變扭。」王威鵬說。原來,鍾揚體型偏胖,由於野外考察時需要經常下蹲,褲子被崩開是常事,於是鍾揚想到一個辦法,故意穿著一條開襠褲。

鍾揚還日夜穿著一雙脫膠「張開大嘴」的皮鞋,聽他說那雙100塊錢買來的鞋他已經穿了8年。工作人員遞過來一支鞋底膠,鍾揚說能不能把鞋底膠送給他,因為補好還能再穿8年。

要盤點西藏高原生物「家底」卻並非易事,僅收集種子樣本一項,一年就至少要收集600個,而且每一個樣本都要收集5000顆種子,不同的樣本種群所在地相隔的直線距離還不能少於50公里。按此計算,鍾揚一年至少行走3萬公里。

為了採集夏季雪線以上的植物標本,鍾揚和學生們要爬上海拔5300米的卡若拉冰川。車子只能開到4300米的高度,其餘的1000米需要徒步爬上去。因為嚴重缺氧,每爬幾十米就要大口喘氣十幾分鍾,1000米的高度硬是爬了三個小時。

「低海拔、環境好的地方,輪不著我們去做。」在海拔6100米以上的珠峰北坡,能夠採集到鼠曲雪兔子這樣的植物樣品,就意味著可以通過分子生物學分析,揭示它種群來源和動態,探索它和全球氣候變暖的關系;鍾揚和他的學生,將全世界僅存於西藏的三萬多棵巨柏登記在冊;經過十年努力,他們在西藏海拔4150米的「無人區」,最終尋獲了有著「植物界小白鼠」稱號的模式生物擬南芥,鍾揚說,擬南芥在植物學界是真正的「希望的種子」。

去過青藏高原的人都應該領教過高原反應的厲害,本來有嚴重痛風、高血脂等慢性病的鍾揚,每次進藏他都會遭遇一兩種高反,腹瀉、水腫、高燒不退、嘴唇發紫等症狀時有發生。長期的高原生活和過高的工作強度,鍾揚出現心臟肥大、血管脆弱等病症;痛風病發作,他拄著拐杖堅持帶學生采樣。

在高原採集研究種子這樣一個宏大工程,必須建設團隊。鍾揚下決心要培養一批留得下、用得上的西藏本地生物學人才。

近十年來,鍾揚作為援藏幹部和援藏教師,幫助西藏大學申請到了第一個生態學博士點,培養了藏族第一個植物學博士,帶出了西藏第一個生物學教育創新團隊,帶領西藏大學生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一流學科名單,將西藏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推向世界。這一個又一個的第一傾注了鍾揚太多的心血。

在西藏大學鍾揚的宿舍,只要他在,這里就是他和學生、老師一起聚會工作的地方。就在這次車禍前,鍾揚又一次訂好了去西藏的機票,專門來研究西藏大學怎樣建設生態學一流學科的問題。

鍾揚對西藏的愛,深入骨髓。16年篳路藍縷,櫛風沐雨,鍾揚就這樣走了超過50萬公里的路程,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萬顆種子,填補了世界種子資源庫沒有西藏種子的空白。

鍾揚走了,種子還在。如今,4000多萬顆種子被精心保存在零下20攝氏度、濕度15%的冷庫中,它們在靜靜休眠中穿越時空,將在百年之後,為未來的人們綻放生機。

正如鍾揚在紀錄片《播種未來》中所說:「任何生命都有其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因為我的學生會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而我們採集的種子,也許會在幾百年後的某一天生根發芽,到那時不知會完成多少人的夢想。」

「不是傑出者才做夢,而是善夢者才傑出。」我們就用鍾揚教授的這句話,共勉。

(視頻 供圖/王威鵬)

Ⅱ 廖智的個人經歷

文案策劃、監制:袁載譽;文案:馬靖紅

在高中的時候,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名字叫做《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當我們去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內心是壓抑的,是痛苦的。但是文章里有這樣一句話,叫人印象深刻——「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生命就是這樣,它總能在最荒蕪的地方紮根,然後開出最絢爛的花。就像這些雛菊,就像那些飽受煎熬仍心存希望的人們。

人總覺得苦難好像離自己很遙遠,其實哪裡是這樣的呢?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苦難,還有那些與苦難作斗爭的人們。就像那個在汶川地震中失去雙腿的舞蹈老師。

黑暗中的堅守

人都是嚮往安寧與平和的生物,但是這個世界總不會輕易如了我們的意。

2008年是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會忘記的一年,也是廖智永遠不會忘記的一年。那是山搖地動,生命或許會就此停止的一年。

和大部分有了家庭的人一樣,當時的廖智正打算與女兒還有婆婆一起度過一個悠閑的下午。怎料變故陡生,先是輕微的搖晃,不過瞬息,就成了劇烈的抖動。頭頂原本明亮的燈光熄滅,大片大片的磚瓦礫石傾瀉而下。就這樣,三人被掩埋在一片廢墟和黑暗之下。

被埋在廢墟中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呢?身體大部分都被壓住,幾乎很難動彈;呼吸之間都是散落的灰塵;眼前看不見一絲光亮,心裡也是一片黑暗。廖智的雙腿被磚瓦死死地壓著,即便不動,也是難耐的疼痛。

身體上的傷害抵不過心靈的荒蕪。原本還能和她說說話的婆婆與女兒,漸漸沒了聲音,也失去了生息。只留下她一個人,面對黑暗的環境、親人死去的痛苦還有看不見希望的未來。廖智很頹廢,頹廢到不想思考,甚至覺得呼吸都很累,很累。

她多麼想就這樣離開,但是她也知道,她還是想再見見初生的太陽,再感受感受溫暖的陽光。她沒辦法否認,她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她也放心不下留父親一個人面對沉重的打擊還有毫無依靠的後半生。所以她堅持著,她等待著。幸好,她等到了。

被救出來的那一刻,廖智很開興,開心到很想大口大口地呼吸廢墟外的新鮮空氣,開心到以後都想要用力地活著。

殘疾的雙腿

伴隨著獲救一起的,是自己要被截斷雙腿的通知。廖智沒有猶豫,因為她知道,她只是失去了一雙腿,沒有失去這個美好的世界,更沒有失去那個鮮活的自己。

失去雙腿是一件常人難以想像的事。我們可以試想一下,當你失去雙腿以後,每天上床睡覺和起床下地這樣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你也沒有辦法單獨完成,更遑論其它。但廖智很平靜,她沒有歇斯底里,也沒有自暴自棄。她平靜地截肢,積極地做復健,努力地過好來之不易的生活。

廖智當然知道失去雙腿的舞蹈老師是可悲的,失去雙腿還妄想如從前一般起舞的她在旁人眼裡是可憐的,甚至還有些異想天開。總有人勸她放棄,叫她認命。但是她知道,經歷過生死一線的人,是不會認命的,憑什麼要去認命呢?她能活下來,就是命運的轉折點。

為了能夠重新起舞,也為了更好地生活,廖智選擇安裝義肢。這件事說起來簡單,聽起來也很美好,但是這背後的艱難卻是難以忍受的。被截斷的地方其實很脆弱,當它和義肢接觸的時候,當你嘗試著使用義肢站立起來的時候,你就會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不願意安裝義肢了。這是一個很痛苦並且漫長的過程。

更重要的是,即便安上了義肢,斷肢和義肢的磨合也很好,想要長久站立都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更不要說跳舞這類劇烈運動了。但是廖智堅持了下來。她成功地裝上了義肢,成功的站了起來,成功地跳出了高難度的舞蹈。

對於沒有失去雙腿的人來說,長久地練習舞蹈都是一件很累的事,更何況廖智這個失去雙腿的人呢。但是她沒有放棄,她用自己的堅持還有努力,跳出了那一曲撼人心魄的《鼓舞》,也用無數次的義演,資助了那些同樣在災難中苦苦掙扎的人們。

新的開始,新的希望

對於廖智而言,2008年是痛苦的一年,也是生命重新開始的一年。她失去了親人,失去了家庭,也失去了從前那雙可以自由舞動的雙腿。但是她看見了生命的美好,看見了那個不屈服於命運的自己,也遇見了那個可以重新攜手的人。

2014年,廖智組建了新的家庭,找到了那個陪伴她一生的人。不久,他們也有了新的孩子。曾經以為會就此停止的生命,終是在歷經生死以後,開出更絢爛的花。

每一個人都會經歷些什麼,或大或小,或愉悅或痛苦。謹願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開滿盛放的雛菊花。

Ⅲ 旋風少女百草是誰演的

胡冰卿

編輯詞條

中國內地女演員

胡冰卿,1992年1月25日出生於上海,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表演系。在2012年飾演李靜以倡導國民新女性為主題的微電影《美》進入演藝圈,之後在國內首部消防題材青春勵志劇《火線英雄》飾演了姜小妹;2013年參演電視劇《微時代》和《騰空的日子》。2014年先後接拍《女醫·明妃傳》和《秦時明月》。>>>

基本信息

中文名胡冰卿

別名小董潔

國籍中國

民族漢

星座水瓶座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92年1月25日

職業演員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表演系

影視作品女醫·明妃傳、秦時明月、騰空的日子

其他作品美

身高166cm

體重44kg

簡介

胡冰卿,1992年1月25日出生於上海,中國內地女演員,畢業於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表演系。

在2012年飾演李靜以倡導國民新女性為主題的微電影《美》進入演藝圈,之後在國內首部消防題材青春勵志劇《火線英雄》飾演了姜小妹;2013年參演電視劇《微時代》和《騰空的日子》。

2014年先後接拍《女醫·明妃傳》和《秦時明月》。

望採納

Ⅳ 莫陌3:大Ⅴ時代的介紹

電影《莫陌3:大Ⅴ時代》是由許飛青,余星執導的劇情片,洪倩、慕達參加演出。《莫陌3:大Ⅴ時代》由南京大世堂傳媒有限公司投資拍攝總出品,北京風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莫陌3:大V時代》2013全國最紅微電影系列莫陌終結版微電影,也是大世堂《大V時代》系列微電影的第一部。網路最紅微電影莫陌團隊原班人馬傾情打造,網路紅人「星女郎」洪倩擔任女主角,復旦大學校花網路紅人龔葉軒飾演女二號,男模新星慕達出任男一號,花樣美男赫雷出任男二號;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著名演員張建澤出演男三號,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花沈婷出任女三號。上演一場商業紛爭大戰愛恨情仇、親友愛情大戰金錢利益、新媒體大戰傳統媒體、網路水軍大戰大V人物的時代話題華語新媒體電影。該片以2013-2014年全網路最勁爆的大V話題,由大世堂莫陌原班人馬斥資百萬打造,網路紅人洪倩、復旦大學校花軒軒,影視演員徐慕達、赫雷,南航校花沈婷、非誠勿擾男女嘉賓乾爹親情出演,上演一場商業紛爭大戰愛恨情仇、親友愛情大戰金錢利益、新媒體大戰傳統媒體、網路水軍大戰大V人物的時代話題華語新媒體電影。影片於2014年1月1日全網付費公映。

Ⅳ 育己育人,從「心」開始

        秋色未褪盡,冬雨漸入寒。時光走到了2019年的最後一個月,有幸在恩師的支持下,以在校研究生的身份參加了為期一天半的第四屆安徽省教育心理學大會。當天才知道,原來李群老師就是現任理事長,對大會頓生親切之情,也許這也算心理學中的「暈輪效應」吧!一天半的時間里,我以一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在讀教育碩士、一位小學兼職心理健康教師、一個一年級學生家長和兩個孩子的母親四重身份參加了主題為「家校政社四位一體共促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大會,我的四重身份和大會的四位一體在這一天半時間里上演著猶如多重人格分裂般的沖突,讓我有了不同角度的思考和收獲。希望我能用一個文科生感性的筆觸和一位心理學學習者理性的思考將一天半的學習內容和收獲,猶如講故事一般娓娓道來。

第一天第一條朋友圈:會議前我和李群老師合影

第一場講座:

      方教授從一些社會熱點新聞引入,而後出示了具體的調研數據,分析了當下中小學心理問題的發展趨勢,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國學生存在焦慮和抑鬱心理問題的比例逐年上升;危機和嚴重問題學生不在少數;網路成癮、校園欺凌和兒童青少年自殺等新型心理問題不斷涌現。從國外的跟蹤調研經驗來看,這些問題並不會隨著成長而消失,而是會一直伴隨兒童成長至成年,不僅影響個體,甚至會影響到社會。方教授認為傳統個體心理咨詢治療的方法在這樣的大的發展趨勢下,杯水車薪,甚至治標不治本。借鑒國外關於家庭對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的影響研究成果,方教授提出家庭治療新方法,強調通過改變家庭成員間不良交往模式或者家庭結構來改變家庭成員心理行為問題和症狀。

書目推薦:

      大會主持人將大咖們的講座比喻為「盛宴」,但一個小時的時間並不能大快朵頤,方教授的講座剛讓我們「品」嘗到滋味,就淺嘗輒止。緊接著藍玫老師的講座又給我們奉獻了一道更有風味的「大菜」——題為《兒童成長的四大動力》的講座分享。

  「復旦大一新生開學一個月退學」,「進入世界五百強後辭職做美甲」「三年級女兒因為面子逼迫清潔工媽媽辭職」……藍玫老師從一個個讓人匪夷所思的現實事例,揭露當前中國父母焦慮現狀,痛斥當下父母不尊重兒童權利,僅僅把孩子當做附屬產品,一味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一切讓孩子按著自己的安排去生活和學習。藍玫老師一再強調「母慈子孝」,父母慈才能子女孝!所謂「父母慈」,就是要尊重兒童權利。特別是講座中,藍玫老師從生命覺醒角度解讀經典繪本《活了一百萬次的貓》,真的讓我很震撼。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如何成為自己,謎底就在體驗、榜樣、目標和習慣四大成長動力。我當時就在想,這四大動力何嘗不是我們成年人終身學習不斷成長的動力?一個小時的時間實在太短了,我們再次帶著淺嘗輒止的遺憾結束了上午的議程,也給我們後面更多學習的思考。師傅已經領進門,就看個人去修行。

      會議第一天的下午是分會場活動。在去之前我還在糾結著下午要不要「逃」回家帶娃。畢竟兩個娃的老母親自打十月份開始的每個周末就在各種「忙」,忙比賽、忙考試、忙培訓……周末陪伴孩子們時間太少,內心很愧疚。但老母親求知慾爆棚,還是拖著滿身疲憊跟著大巴來到有著百年校史的廬陽區育新小學分會場。「百年育新、蘊育心靈」,育新小學不僅是廬陽區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也是安徽省心理健康教育示範校,一點五十左右到達,我和小夥伴立刻迫不及待的登上五樓,參觀了別人家的心理輔導室,感嘆、羨慕,此處必須發圈。

    下午的分享依舊緊扣大會主題展開。家庭、學校是四位中的核心和關鍵,也是動力所在。王婉老師以「百年育新 蘊育心靈」為主題,系統匯報了育新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取得的成果,我想育新的成果可以看做是千千萬萬一線心理健康教師扎扎實實在一線努力堅持和點滴奮斗的一個縮影。道阻且長,當正是有了這種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讓我們有了更多的希望和更大的動力。

      隨後,合肥八中秦秀文教師,與在場嘉賓分享了自己「同拍微電影,架起家校共育橋梁」的精彩故事。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家校合作的意義重大而深遠。讓高三學生拍微電影,從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學習進步的新穎而獨特的教育方法,以及秦秀文老師幽默風趣的分享方式,讓秦老師立刻圈粉無數。演講結束點評時,主持人調侃說看名字以為秦老師應該是個婀娜多姿的知性美女,但上台來卻是一位中年「老臘肉」,這樣的反差,著實在讓我們有點小驚訝,分享的內容是卻真的讓我折服和驚嘆,該怎麼表達我猶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的崇拜之情呢?此處必須有朋友圈:(歡迎大家微信搜索公眾號「我夢依舊」一起鑒賞秦老師的微電影和了解拍攝電影背後的故事。)

      中場:育新小學的師生為我們奉獻上了一堂生動的心理輔導團體課。課堂上,師生在游戲和互動中,共同探討了「螃蟹效應」帶來的啟發和嫉妒心理的化解方法。作為一名正在帶團體的心理老師,我別提有多開心啦!本周我又不用絞盡腦汁備課啦,直接照葫蘆畫瓢,現學現賣。於是本周我的心理選修課上,我也和孩子們共同完成了改編版的屬於我們的《再見了,螃蟹!》心理體驗活動課。

手機備忘錄做的聽課筆記:(這節課只給了半個小時時間展示,時間略顯緊張)

我的山寨版:(最讓我驚喜的是孩子們自己關於怎麼面對「螃蟹心理」的分享很溫暖,很可愛)

      原諒我的腦容量有限,最後一場講座內容全部摘抄自今日頭條關於本次大會的報道:「在學術沙龍環節,同濟大學哲學博士、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心理學副教授姚峰分享了「家庭心理學在家庭教育中的應用」主題報告。姚峰教授從家庭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家庭心理學對心理與行為問題的理解以及家庭心理學在家庭教育中的體現三大方面,系統地分析了家庭心理學對青少年心理及行為問題的影響。姚峰教授從全局觀和問題觀出發,對改善家庭教育提出了新思路與新方法,指出家庭教育的關鍵在於家長要關注和重視家庭現象,只有將焦點放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上,才能改善家庭教育。」

    至此,在冬日細雨氤氳中,伴著夜幕慢慢降臨,結束了一天的學習和思考之旅。

      第二日的學習從邊玉芳教授的《心理健康從讀懂孩子開始》。一系列的新聞事件聚焦和權威調查數據敲響了心理健康現狀的警鍾,我第一次了解到「空心病」和「時代焦慮」這些名詞。邊教授高屋建瓴的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任務和實施者。四位一體,心理教師肩負著喚醒的使命,喚醒家長、教師和社會人員主動去承擔心理健康教育這件大事,通過大家共同努力立體、多層次、多角色、多種方法的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邊教授講座中一再強調心理健康教育從讀懂孩子開始。讀懂孩子,讀懂孩子的需求。面對問題,不要責問孩子怎麼了?為什麼沉迷游戲?為什麼這么叛逆?多想想,孩子需要什麼。除了生理需要,孩子成長中需要的安全、尊重、關愛等心理需要被滿足多少?我們有沒有為孩子儲備積極的心理資源?這些問題,難道不是我們為人父母、為人師經常需要去覺察和反思的嗎?(強推邊教授《讀懂孩子》三部曲,順便強調,我不是托,是粉絲的粉絲。)

    如果說第一天下午的育新小學是「別人家的學校」,那麼蘆詠莉老師應該就是「別人家的校長」了。一個小時帶我們走進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看看「別人家的校長」是如何在「皇城根下」開展家校共育的實踐與探索。蘆校長從腦科學研究成果解讀了運動與腦功能發育的關系,特別指出上肢和腹背力量和腦情緒控制能力密切相關。又從智力和非智力兩大維度解讀「人」,作為二小育人的理論根基。二小的所有活動設計背後都有強有力的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理論為依據,讓教育實踐煥發巨大能量。蘆校長講座中多次提到自己與教師、與家長、與學生幾乎零距離的打成一片,不迴避矛盾,不懼怕沖突,本著一些為了孩子的初心,有理有據有節,最終終於收獲了家長的認可、尊重、支持。聽完講座,除了羨慕別人家的校長,我的最大收獲是老母親要趕快把孩子運動抓起來,特別是注重腹背力量和上肢力量訓練,和孩子一起養成運動好習慣。

      學習的時光是美好的,美好的時光總是讓人感慨其短暫。一天半的學習轉眼就到了最後一場講座:洪明教授講座《家校沖突的類型及化解》。洪教授結合大量案例,從家校沖突產生的原因,家校沖突類型,和家校沖突的化解,娓娓道來,幽默風趣。這場講座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細節:其一,當場調查大家對教育法律法規的研讀現狀。認真讀過這些法律法規的人數屈指可數,肩負教師和學生家長雙重身份,那一刻我覺得特別需要補上知法懂法這一課。細節之二是洪教授講到家校溝通時,舉了一個案例:一位職業是菜市場賣菜小販的家長,在家校溝通中,教師一味責怪家長沒有盡職盡責督促好孩子學習,卻沒有去想過家長工作特點能否允許他有充足時間去督促孩子學習。洪教授讓大家思考家庭第一功能是什麼?生存!家長是普通人,家長第一要務是養家糊口,其次才能兼顧孩子學習。所以,洪教授一再強調改變家長要從家長立場角度出發,用心關懷,為家長賦能。

        一天半的學習,收獲滿滿,反思多多。想起三年前結緣心理學,然後用了三年的時光,把它變成我生活、學習和專業的一部分,並且深深的愛上了它。真愛就像一道光,讓希望的種子生根發芽,不斷成長著,收獲著——作為母親,我開始更多的用欣賞的眼光去陪伴孩子們成長,發現成長給我如此多驚喜。我想對我的孩子們說:親愛的寶貝們,你們不需要成為「別人家的孩子」,開心做自己就好。媽媽要努力成為「別人家的媽媽」,讓你們因為擁有我這樣的媽媽而驕傲。作為一名教育心理學的學習者和一名教師,我希望能用我的所學,給身邊需要的人幫助和溫暖,我期待看到心理課堂上孩子們愉快體驗時綻放的笑容,我期待更多的孩子和家長能關注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從「心」開始,學會關愛自己;我也特別渴望,所有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從「心」開始,育己育人。

Ⅵ 復旦微電子研究生畢業待遇

找工作復旦有絕對優勢,不是成電西電能比的,設計這一塊,復旦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再加上復旦的名氣,找工作優勢很明顯

Ⅶ 想知道理科生能不能直接在高考後報名復旦之類的非藝術院校的編導之類的專業呢需不需要藝考之類的呢我

有些學校是可以的,比如北大(抱歉我不了解復旦的情況)……北大的影視編導專業(在藝術專業下屬)是統招的貌似,我認識裡面的同學,很多都是高考考進來的(官方說法是「每屆均招收30人左右,其中一部分同學通過加試藝術特長招生,另外一部分同學通過高考直接錄取「)。而且沒有任何藝術基礎,有一個甚至是調劑的……(就是五個專業都沒有報這個,但是被調劑到這個專業了)。
北大的藝術生都是分散到各個院系的,藝術學院(也就是通常說的藝術專業、藝術系,因為人多所以叫院,人少就叫系……)有藝考生,但是很多都是統招生的……但是具體收不收理科生,要看是否在你的省份招收理科生……不同省份政策不同的,可以見北大招生網。

我不太了解其他學校,但是非藝術類學校有某個院系完全招收藝術生應當是少見的,如果有開設影視編導專業的話,應當是可以通過高考考入的,我想你可以去咨詢具體的招生辦~而且呢,即使不行,很多學校都有電影製作社團,你可以參加它來更多參與電影製作!大學是比較自由的,如果真心喜愛電影製作的話,肯定是能找到組織的~畢竟現在微電影什麼的很火爆,連我們院(一個和電影製作沒有一點關系的院系)都有電影製作社團了……

Ⅷ 一部高考搞笑的微電影,講的是一個男生在高考前夕向一個女孩表白了,也因此落榜,之後復讀的事

《青春派》是2013年由湖北黃岡廣電數字傳媒有限公司、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電影頻道節目中心、湖北遠東卓越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發行,劉傑執導,董子健、秦海璐、焦剛、詠梅主演的一部電影,於2013年8月暑期檔在中國上映。該片講述了90後青少年的青春生活,一群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們在愛情、家庭與青春夢想之間面臨的勇敢、叛逆及阻礙。年輕的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有歡笑有傷痛,有付出有收獲,有瘋狂更有感動。經歷過難熬的時光,成長就在前方等待著擁抱他們。董子健獲得第50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提名。[1]
快速導航
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獲獎記錄詞條圖冊

中文名
青春派

其它譯名
對你說 ;不需要初戀的夏天

導 演
劉傑

類 型
劇情,愛情,青春,校園

片 長
91分鍾

1主要劇情

居然在高考前拍畢業照時,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大聲地用泰戈爾的詩句向暗戀了三年的黃晶晶表白,收獲了甜蜜的初戀。但很快初戀的甜蜜就被聞訊趕來的母親破壞了,黃晶晶在居然母親的刺激下傲然離去,居然傷心的想爬牆挽回初戀,卻摔傷了尾骨。失戀加受傷的他高考失利,看著黃晶晶前往復旦的身影,決定復讀追逐愛情

Ⅸ 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幾本

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是二本院校。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學校原名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學校簡稱「上海視覺」或「siva」,創辦於2005年9月,是一所以國有投資為主體,同時吸收其他社會力量和民營資金,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綜合藝術類普通本科高等學校。

據2018年10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佔地面積近千畝,校舍總建築面積逾20萬平方米;共有專任教師300餘人,在校學生4000餘人;學院下設8個二級學院,共16個本科專業35個專業方向。

該校實訓管理中心是為SIVA乃至大學城各兄弟院校服務的教學機構,屬於當代視覺藝術教育的造型技術公共基礎平台。 工作室平台位於校區東北角的實訓大樓,擁有雕塑、陶瓷、玻璃、版畫、雕塑、金屬、綜合材料、演藝、數碼藝術等三十二個工作室以及多功能教室。

(9)復旦微電影擴展閱讀:

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藝術成果:

2012年,德國red dot(紅點)設計獎設計競賽中,張衛偉老師的作品獲得2012「red dot(紅點)設計概念獎」。2012年,學校表演學院徐健老師排演的小品《電梯人生》(黃埔區文化館)和《海派農民工》(桃浦文化館)獲得了上海市新人新作小品大賽一等獎。

其中《海派農民工》獲得了華東六省一市小品比賽的銀獎。《電梯人生》獲得參加全國小品大賽群星獎的名額資格。2013年,表演學院徐健老師參與主演的小品《背影》(盧灣文化館)和《門當戶對》(徐匯文化館)獲得了2013年上海市新人新作小品大賽金獎。

2014年,廣編微電影《屋頂情緣》在東方網微電影大賽中榮獲一等獎。2014年,廣編學生微電影《畫痣》榮獲亞洲國際青少年影像大賽 「最佳影像作品」金獎。2014年,原創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學生版)獲中國戲劇獎·校園戲劇獎專業組榜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620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94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77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300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313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58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61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89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08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