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佛教微電影眾生如我
㈠ 佛說,凡所有象皆是虛妄,得明心見性,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明心之功德(1)----能知宿命
栗子鼠
常常聽人講,明心見性,這里先不講見性
部分,只就明心來講,就會有諸多功德正
受,由於篇幅所限,只好多分幾篇敘述了
(1)能知宿命
注意這里講的是"知",而不是"憶",要到
"憶",必須有兩種情形,一種往世(最近的
幾百世)修過"宿命通",這輩子明心的關系
,可以離染,所以過去世修的宿命通證量又
現起,就可以看到過去世;另一種情形是
往世雖沒修過神通,但明心後努力精進,在
十迴向位(如夢觀)快滿心時,因為凈心的關
系,可以在睡時或入定的等持位中,看見過
去生的種種事情,但因為這不是神通,故無法
像第一種"宿命通"一樣能指定要看哪一世就
看哪一世,只能隨機的跑到過去生的情境里
可是以上這兩種情形,都屬於"能憶宿命",不
過對於剛明心的人,並不能馬上"憶宿命",而
卻能"知宿命",什麼意思呢,明心的人如果智
慧夠深利,他雖現前沒有這個功力,可是因為
真正觸證到"真如心"的關系,他對於因緣果報
的道理不再有懷疑,有時把這一世的處境(無論
順逆)和自己明心前的習氣做個比較,就很容易
知道幾世前大概是做了什麼事,所以今天有這個
結果,漸漸的,他對於順境不會特別高興,對於逆
境也會欣然接受,是該得的,他受之無愧;不是他
的,他樂的拱手讓人,這就是可以漸漸的隨順因
緣,也因為深信因果的關系,這個明心的人會漸
漸的不敢做惡事,而且對於布施等善事,會愈來
愈努力去做,這就是"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
知道如是因,如是果;眾生卻只知道果報可怕,卻
不懂從因去改,那就是一種愚痴
所以明心的初學菩薩,會"能知宿命",不敢再去
做不好的業,以免業種儲存在"真如心"里,引生
來世全新的自己去承擔上一世自己所變現的惡
果,得不償失;另一方面,會更加努力修集福德,
使自己的未來世有可愛的異熟果,這是真正有智
慧的
所以一個久學菩薩,如果到了四十多歲還要為三
餐奔波勞碌,那是不可能的;久學菩薩福德都是
很大的,不僅自足可以,還能出來以自己的財力
弘法利生(此處指在家菩薩),所以維摩詰居士,盡
管修證很好,也不妨他那麼富有,甚至眷屬無量;
相反的,到了四十來歲還為三餐奔波的人,一定是
初學菩薩,佛教是很公平的,如是因,如是果,所以
開悟明心的第一個功德,是能知宿命,改天講明心
的另外功德---畢竟解脫,能觀平等,智慧無礙,業能
自在,無有恐怖.....等等
明心之功德(2)---畢竟解脫
栗子鼠
接下來講明心的第二個功德---畢竟解脫
首先講一個故事,在大海里,有隻魚的屍體,
別的魚看到了,爭先恐後來食,海鳥也飛下來
啄食,這時有另一隻大魚看到了,就游過來吃
這些群聚的魚群,而海鳥看到這只大魚,雙翅
一振,就飛走了
這個大海,就是生死大海;魚的屍體,是指世間
上的五欲;魚群,就是指尚未解脫的眾生;那隻
吃魚群的大魚,就是無常;而飛走的海鳥,是指
明心開悟的菩薩;眾生在生死大海里享用種種
慾望,卻不知無常隨時在旁虎視眈眈,而明心的
菩薩盡管也一樣享受世間上的種種慾望,但他
其實是已經解脫的,當無常來時,他瀟灑的振
一振雙翅,無常大魚,生死苦海,都拿他沒辦法,
這就是畢竟解脫的功德受用
這個明心開悟的菩薩,盡管是這一世才第一次開
悟(往世並未明心),但只要深入觀行而見地不退
,則畢竟解脫,最懶的人開悟以後,死掉後人間天
上來往七次,就證得阿羅漢果,不要說一般的凡夫
,連上帝看到,都要跟他頂禮供養,因為阿羅漢是
人天應供(人和天界都應該供養),是真實解脫,已
出三界的聖者啊
如果此人開悟明心後,不以取證無余涅盤為滿足,
而發願往成佛之道邁進,那麼盡管他還有隔陰之迷
(就是一投胎,就把前輩子的事給忘了,連同他曾
開悟的事情),但是在新的一世,一定會有這個因
緣,讓他重新接觸佛法而再度開悟,而且新的一世
證量會更勝前世,只進不退,這都是明心後畢竟解
脫的功德
因為明心以後,他可以現觀這個"真如心",就知道
這一輩子的我,只是暫時的假我,這一輩子的財富
名位,妻子眷屬等,都只是暫時的,由於福報的關系
,明心的菩薩雖受用這些世俗的慾望,但因為真正
明了"五蘊非我"的道理,所以心態是離染的,清凈
的,也許諸位不相信,可是這是事實,這一世的金錢
財富,妻子眷屬等,你只是"暫時保管"而已,何嘗真
的擁有?下一世後,彼此隨業流轉,各分東西,又在何
處?這樣看的話,我們有無量世,自然有無量世的眷屬
,有些緣分比較深,有些淺,有的來報恩,有的來要債
,那麼明心的菩薩,遇到要債的,他不煩惱,趕快把債
還一還;遇到報恩的,他欣然接受,卻也不生驕慢;看
到別人的眷屬,他不貪求,因為此人或許無量世之前
已經做過你的眷屬,就算沒有,未來無量世後也有機
會互為眷屬,那又有什麼好貪求的呢
明心的人,清楚知道這些慾望的享受屬於這一世的五
陰所有,這一世的痛苦,憂悲,苦惱也是這一世的五陰
所有,但是在這個假我之外,有另一個"真我",這個真
我,也就是"心真如",從來不感受這些快樂苦痛的情緒
,從來沒有煩惱,這個"真我",才是真正的你自己,現
在你以為是自己的這個我,是假的,只是暫時而有,那
麼這一世"我所有之物",當然也是"暫時而有"而已,有
何好貪求?你的真如心,那個真正的你自己,那個你從來沒
有認識的你自己,從來無得無失,無願無求,卻具足一
切功德,因此之故,明心的菩薩懂得轉依到真如心的體
性,而不以假我的意識為自己,所以必定可以升起解脫
功德,這是明心後第二個不可思議的功德。
明心之功德(3)---無所畏懼
栗子鼠
明心的人,會在往後的日子裡,愈來愈沒有畏懼的
心態
大家有看過Matrix(駭客任務)這部電影嗎?這部
電影是代表佛教精神的最佳電影,第一集裡面,男
主角基諾李維最後被打了好幾槍,大家都以為他死
定了,可是最後又復活了,這告訴我們一個宇宙的
大秘密,我們的"真如心",是永不死的,是永恆的,
因為你無量世以來,都未曾找到過"真如心"的緣故
,所以每一世的你自己,其實都怕死怕的不得了,你
以為自殺的人不愛自己嗎?錯了,他就是太愛自己,
才會跑去自殺,可是眾生都不知道,以為自殺了,
就完結了,可是事實上他太愛自己的緣故,自殺完
馬上又跑去投胎,結果另一個自己又在下一世出現,
由於意識是全新的,因此往往就忘掉了,可是確實有
個"真如心",他是真正的你自己,這種秘密連耶和華
,阿拉都不知道,他們雖貴為天主,可是他們有沒有
害怕的事?有啊,別人對他們不信了,不信他們能創
造世間,就要發怒降洪水,就是因為害怕眾生脫離他
們的掌控,這就是一種畏懼的心態,可是不管是上帝
或阿拉,他們也有他們各自的"真如心",那個才是他
們真正的自己,其實我們每個眾生都有各自的"真如
心",跟耶和華的,阿拉的,甚至十方三世諸 佛都沒有
什麼差別,而這個"真如心",不同於我們的意識,他可
是不會斷滅,每一剎那都在作用,而且從無煩惱的,他
是遠離"我"跟"我所"的煩惱的,你若真的明心,找到
自己的"心真如",你就知道自己這一世虛假的意識會
死,但是真正的你自己,也就是你自己的"真如心"啊,
根本不會斷滅,那麼對於生死,還有什麼畏懼的呢
心經上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為什麼明
心的人可以"無有恐怖",因為就像駭客任務那樣,知道自己
的意識,現在認為的這個"我",根本是假的嘛,我們為什
麼會害怕?不就是怕這個"我"消失掉嗎?不就是怕沒有
人愛"我"嗎?不就是怕有人對不起"我"嗎?眾生在沒有
認清"真正的我(心真如)"前,總是像駭客任務里的那些
眾生一樣,把假的自己當成真的自己,因此要許多外在的
東西來證明"自我的存在",也就是這樣,才有恐懼啊,怕
自己這個"我"消失了,所以怕死,怕自己這個"我"不被人
青睞,所以天天在家裡等愛人電話,怕自己這個"我"吃虧
了,所以老是去算計別人,最後慘澹收場,這都是因為太
愛這個"假我"了,所以有一大堆的恐懼
明心的菩薩,因為能知道"真如心才是真我",所以對於虛
假自我的執著會慢慢斷掉,例如像初地菩薩,為了破邪顯
正,可以不計生命,因為"心真如"不曾死啊,哪一天我們為
了"摧邪顯正",不得已要破斥耶和華或阿拉時,如果被降
下大洪水或打天雷,死掉的也是我們這個虛假的自己,"心
真如"他們是無法毀壞的,那又有什麼好畏懼的,所以明心
的菩薩不久後,做人處世上會慢慢有一種自信出來,一種氣
定神閑的態度會出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需要外在的境
界來肯定自己這個假我,這有什麼意思呢?所以對於外在世
界的享受,該享受時就享受,卻也不怕這個快樂什麼時候會
沒有,因為"真如心"從來沒享受過啊;對於外在境界的橫逆
也無所恐懼,因為再怎麼樣,都不可能傷害到你的"真如心"
啊,所以就會像基諾李維那樣,被打個幾槍,又可以在虛幻世
界里來去自如,拯救蒼生,這就是明心後的第三功德--無有
恐怖,無所畏懼啊。
㈡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出自哪個電影
1、"見自己":了解自己內心的慾望,自己的能力強弱,實現自己的價值。
2、「見天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世界的運行發著,明白如何在世界立身。
3、「見眾生」:實現自我的價值之後,開闊格局,努力改變蒼生的命運。
4、「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出處: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
5、《一代宗師》里宮二說,她這一輩子只見到了天地,而葉問見到了眾生,就是指此。宮二代表的是武林的正脈,武林的理念和規矩在她身上體現得很明顯,所以她奉了道,不結婚,不傳後,不傳藝最後隨著武林的消逝一同死去。
6、葉問視武術為個人愛好,他對武術看得很單純,超脫藩籬將武術發揚光大,宮羽田和丁連山就是看到了葉問的胸襟與灑脫才認同葉問,最後葉問見了眾生。
(2)第一部佛教微電影眾生如我擴展閱讀
原文:宮二:我爹常說,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我見過自己,也算見過天地,可惜見不到眾生。這條路我沒走完,希望你能把它走下去。
意思: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三個階段,這個論述始於道家的「三家相見」學說。《道德經》有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為太極,二為陰陽,三為陰陽與中和之氣,指人的身、心、意相互協調。
參考資料
網路-《一代宗師》
㈢ 《岡仁波齊》一部讓我很喜歡的電影
今天晚上看了《岡仁波齊》--- (Kangrinboqe)是世界公認的 神山 ,被譽為神山之王。同時被 印度教 、藏傳佛教、西藏原生雍仲 本教 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崗仁波齊並非這一地區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與周圍的山峰迥然不同,讓人不得不充滿宗教般的虔誠與驚嘆。
你要洗滌心靈嗎?去西藏吧。
你要放飛靈魂嗎?去西藏吧。
西藏,對於處在藏族文化體系之外的我們而言,那裡有太多標簽。一直以來我作為一個沒有去過西藏卻又很想去西藏的人,很是激動,看完之後總覺得心中許多情緒,寥寥幾筆,作為感想,請多指教。
這是一部沒有過多宣傳和推廣的電影!看的過程中我的內心不曾一次又一次的觸動。沒有過多電影手法,沒有過多的剪輯,這部片長兩個小時左右的電影,只講了一個簡單、朴實的故事——十一個藏民用一年時間,從芒康出發,磕2435.4公里的頭,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
1、
他在山上放牛,跟朋友一起喝茶,滾滾的茶水注入杯中,他說,我不像你,你去過很多地方,我一出門,這些牛沒人管,我已經老了,剩下的日子不多了。 一個以放牛為生的老人,楊培,他今年已經七十二歲,人生七十古來稀,他也知道自己所剩的時光不多了。這一生,為了哥哥的孩子,一輩子沒有娶妻生子,哥哥在世的時候,兄弟二人一直想去朝聖,可是未能如願,便有一個人已經先離開了。如今一生已經過了大半,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去朝聖,能到岡仁波齊是最好的,到不了的話,也算是了了一樁心願。
村裡好幾戶人家聽說尼瑪扎堆要帶著叔叔去朝聖,也紛紛來說,大家一起去吧,然後朝聖的人員就從兩個人變成了很多人,尼瑪扎堆,斯朗卓嘎,尼瑪扎堆的兒媳,和次仁曲珍是姐妹,次仁曲珍和色巴江措夫妻,妻子懷有身孕,仁青晉美,家裡蓋房子死了兩個人,欠下許多債;扎西措姆,仁青晉美最小的女兒,跟著曾祖母,因為父母都來朝聖,跟著來了;江措旺堆,一個屠夫,他覺得自己殺孽太重,整日忐忑,以酒麻痹自己,聽說楊培他們去朝聖,也跟著了,以朝聖來洗去自己的罪孽。還有自幼殘疾的少年和他兄弟。
他們殺掉養的牛,作為干糧,縫制磕長頭所需要的皮毛罩衣,購買軍用的跑步鞋,給懷孕的女人准備包孩子用的毯子,以及搭帳篷所用的氈布,木棍,燒飯用的鐵鍋,等等,便出發了。
2、
很早就知道朝聖是一件很有信仰的事情,去年到色達的路上也看見過朝聖的人,當時就把手伸出車窗外對他們豎起了大拇指,由於要趕路沒有過多停留只是肅然起敬,但是看了這部電影又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以下三個場景。
01、路上出了車禍,尼瑪扎堆開的車被撞到了路旁的山石上面,拉不出來了,孩子也哭了,而肇事司機說自己的車上的人有個窒息了,便被允許離開了。這一幕對我的觸動是很大的,就這樣離開了,他們尊重生命存在,所以為了別人的生命,他們什麼都沒說,這樣的事情,我是沒有見過的。在拖拉機被撞壞之後,大家沒有過多的商量,就決定把拖拉機車頭扔掉開始拖著車走,推著拖車的幾位男子把車推到遠處,又重新回到此前他們推車的起點,一步一拜地補完了因為推車而「錯過」了的這段路。在藏傳佛教的信仰里,沒有磕頭走過的路便不夠虔誠,雖然沒有人會因為他們需要推車而指責他們「漏掉」了這一段路,但他們並不想在關乎信仰的事情上,耍一點小聰明。 在那一刻,我大概恍然明白,這群人究竟在尋求什麼,又得到了什麼。那便是信仰賦予一個人最充盈和堅實的內心,最終達到平和與安寧。
02、在某一天的夜裡,次仁曲珍開始肚子疼,說是要生了,然後一群人在黑夜裡起來,開著車去了縣里的衛生院,生孩子的過程看著太可怕,但卻還真實的拍攝出來,醫護人員用手使勁按在孕婦的肚子上,就像是在按一個無關緊要的東西一樣,簡直不忍直視。不過新生命在不久就降生了,歇息幾天的母親,把孩子放在緩緩前行的車上,也加入了磕頭的隊伍。當時看的時候,我很吃驚,難道他們不需要去坐月子去保養的?不需要補充營養,母親這種堅強,在朝聖的路上一直不曾落下。後來,孩子漸漸長大,母親把孩子背在身後,一起磕頭 , 楊培說,這個孩子是個有福氣的。
03、路上他們遇見了滑坡,遇見了大雨,始終不改初衷,看到有一段,路上都是積水,車子開過去,濺起一片水花,我當時心裡看見他們都走到積水前,原本心想他們或許會走過去,因為一身的冬衣,這樣磕頭,五體投地的同時,身上會濕透,可是,我想錯了,他們脫下了冬裝, 穿著短袖就開始磕頭,一趴下去,兩只手從腰那裡直接劃過一道弧線,水花四濺,那一刻,真的好美。那是信仰的力量,開出的花。觸動了我的心房。
如果你許了個願
請按照你許願的步伐走
最關鍵的是你磕頭的時候
要有一顆虔誠的心
3、
終於到達了拉薩,在親戚的帶領下住進了旅館,見了土登喇嘛,喇嘛給每個人獻上哈達,並且對著出生不久的丁孜登達祈福誦經。因為去岡仁波齊的路費不夠了,便在拉薩打零工掙路費,房東是個身體不好的大姐,她說讓他們幫忙磕十萬個頭,不收房費。他們很開心,並沒有覺得尷尬之類的。在布達拉宮磕頭,在寂靜的夜裡,手板和地板摩擦的聲響,竟然很悅耳。
後來我查資料得知,自古以來,西藏便有馬年轉山的說法。轉山,源於雍仲本教,是一種宗教活動,是藏族人表示虔誠的一種方式,步行甚至一路磕頭,圍著聖山,轉一圈,或多圈。而據說,藏歷馬年是岡仁波齊本命年,故而轉山可以轉一圈頂別的年份轉十三圈。
之後,他們便去了岡仁波齊,那個傳說中的神山。這次,楊培也開始磕頭,一步一步的,在雪山上,泥濘或者雪窩里,都不曾放棄。岡仁波齊山腳,一個寂靜的夜裡,楊培爺爺完成了此生最後的一件大事,帶著笑容,離開了人世。第二天,發現他去世的侄子尼瑪扎堆,只是用手探了一下叔叔的鼻息,然後對大家說「楊培爺爺走了」。他們沒有哭,只請了喇嘛,包著楊培的屍體,帶去天葬台,用哈達堆了瑪尼堆,輕輕的離開。 喇嘛念著經,盤旋在天葬台的禿鷲,不如傳言中的兇狠可怕,像是和平白鴿一般,平靜祥和。
04、
整部電影就記錄了朝聖路上的經歷,真誠的信仰。真實的朝聖本沒有那麼多起承轉合,就是重復重復重復,力量本身就來自於這種重復。在正常人看來,恐怕很難理解,為什麼藏族人願意匍匐叩首地前行上千公里,去看一座被白雪覆蓋的山峰,哪怕磕頭磕死在路上也在所不惜。 不知道這種方式的朝聖,能讓他們得到什麼,改變什麼。
這個世上沒有什麼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確的。對於我們而言,這些是疑問。對於他們,是與生俱來的信仰,自然而然。 這條朝聖路上,有些人為了救贖;有些人卻是為了逃離,更多的人卻是為了眾生。我認為艱難,他們卻很淡定。
我們現在都困頓掙扎著苦苦追求的幸福,在現代都市文明中浸泡久了,幸福之所以遍尋不得,正在於太多人做事時考量的,唯有結果。在他們身上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實現了。無關金錢,無關地位,無關聲名,甚至也無關身體的創傷與苦痛。幸福在我們看來含糊到難以定義的概念,在擁有信仰人看來,便是忠於自己的內心,傾其所有地去完成一件事。就像很多心靈雞湯都曾說過的那樣—— 重要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在被物質主義浸泡得快要麻木的當下,它會滲透到我們一些人的心底,讓我們去思索片刻,我們無日無休疲於奔命的那些事,可曾有那麼一兩件,是真正遵從於自己的心?
信仰的堅持,在每天的生活中,如此平常。就算磕完了2435.4公里,他們也不會成為戶外大咖,不會成為英雄,不會成為名人。他們只是做了自己本份的事情,所以,回去後,該幹嘛還是幹嘛。朝聖者們最終會獲得什麼?是心靈的凈化與滿足,還是生活的祥和與安康?我們無從知曉。我們所能知道的是,在幾乎全民信教的西藏,的確家家戶戶都會在每晚誦經,的確有無數虔誠的人走在叩拜的朝聖路上,的確有人一遍又一遍地繞著岡仁波齊轉山。任時間流逝,任風霜雨雪,任一輛輛汽車在伏倒的身邊飛馳。
默然,寂靜,歡喜。
途中的老人家說: 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為什麼那麼著急?可不是嗎?有什麼好著急的呢?路上生孩子不著急,等她生完再繼續;被石頭砸傷腿不著急,等腿好了再繼續;拖拉機被撞了不著急,不要車頭,拉著車斗繼續走;沒錢了不著急,打工賺錢再繼續…… 「命好的當了喇嘛,命不好的去遠方。」
唯有信仰在你心裡的時候,岡仁波齊也就在不遠處。
不用辭職去遠方,也不用刻意去岡仁波齊轉山。當心中有信仰有愛的時候,內心平和寧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就是《岡仁波齊》帶給我的感觸。
㈣ 一部非常早的印度電影,講述一個和尚普度眾生。
佛陀
㈤ 葉問為什麼叫葉問,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見自己,從廣義來說,先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人。要是習武的話,正如章子怡在采訪中說的,每一次習武都是自己和身心的交流。(她能說出這句話,證明三年的八卦掌沒白練。)習武必走的一關就是知己,然後是知彼,百戰不殆。只有在練功的過程中才能了解自己身體四肢大腦精神的機能。
見天地,就是經歷風雨,在社會中歷練。武行里就是要見見世面,知道除了自己這個小圈子,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打個比方,你下棋不能一輩子就和哥兒幾個下吧?你游泳不能一輩子就在游泳池裡吧?
見眾生,這個高級了。見了自己,見了天地,最後要拿你自身人格武德的那種精神去感染別人,倒不一定是要教出多少弟子,這是功夫上的。李小龍的功夫水平不是人人都能達到的,但不妨礙他的精神一直影響到現在。再想想在影片里宮二是怎麼死的,本質上說是門派里內斗死的。這就是為什麼宮二和葉問說,我見不到眾生了。在導演心裡,功夫不是自家小圈子裡打打鬥斗的東西,而是告訴人們輸贏不是第一位的,那種從武術里體悟出來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導演想通過電影呼籲,不問恩仇,將傳統文化和功夫見眾生。
㈥ 《大佛普拉斯》——如果可以,我願做一尊大佛,普度眾生,救災解難
在一個無聊的夜晚,無聊的打開手機,刷著無聊的視頻,突然想起之前朋友介紹我看的電影什麼佛。於是搜了一下標題,沒錯,《大佛普拉斯》。
挺有趣的名字,普拉斯也寓意著PLUS,很大的意思。
黑白風格的電影,處處透露著一種窮人的哀傷,也暗示著這個世界的不公。
電影是黑白風格的,這讓我眼前一亮,這應該是我長大後看的第一部黑白電影。以前香港很多粵語殘片,都是黑白的,不過還挺好看。
開頭,就透露一種不祥的氣息。一看到出殯的場景整個人都不好了。感覺好晦氣啊。
這電影怎麼這樣啊,心情暗暗不爽。
一聽導演的旁白,居然還是台灣話,真的不看字幕完全看不懂。
想看下去的耐心就沒有了。
關掉屏幕,躺下來,想想,別人強烈推薦的電影,應該不會很差吧。
於是又打開手機慢慢看起來。
一部好的電影作品是要細嚼慢咽,經起推敲,然後回味無窮。
開頭不喜歡它,是因為它太真實了,就是社會底層小市民的真實寫照。也是我生在物質充裕的大城市所忽略的小井市民的生活寫照。
菜埔(其實把他叫做菜譜不是更好記嗎)、肚財(我覺得應該叫肚才)和釋迦,他們三人是生活在同一條平行線上的,也是就是金字塔的最底層。一個門衛,一個撿垃圾的,一個游手好閑的,我們都覺得,他們是同一類人。有一個很容易忽略的角色,開著小賣部的土豆。其實比這三人都要高一層,只是他和肚財關系還算好。
直到黃啟文的出現,情人葉芬茹、高委員、議會副議長等的出現。一直推動著清潔的發展。
不得不提黃啟文,就是另外一個《隱蔽的角落》的張老師。(禿頭男都是挺變態的,可以幹掉自己喜歡的女人)。
這個黃啟文也是,嘴甜舌滑的他貪婪著女人的肉體,行車記錄儀記錄著他的艷史,車震的場面令人震撼,做愛的鏡頭大膽卻隱晦,也同樣記錄著他陰暗面,殘忍無情。最後竟然大膽地將情人藏在大佛裡面。大佛本來是普道眾生,電影中竟成了包庇罪惡的工具。實在令人心寒。最後一種佛僧圍著大佛念經,聽到的響聲引起觀眾的聯想,結局不再討論。
《大佛普拉斯》的主線其實可以分兩條,甚至可以直接拍成兩部電影。
一是以黃啟文為主線,打造大佛,阿諛奉承,貪財好色,情人吵架,幹掉情人,埋於佛像,逍遙法外。主打香艷。
二是肚財為主線,生活落魄,與菜埔、釋迦惺惺相惜,最後一頓飯,發生車禍,眾人回憶。主打親情。
我相信如果這兩條主線單獨再拍一部電影效果肯定很不錯的。
看完整部電影,最令我難忘的是肚財的車禍,引起我很多的聯想,一個平時不喝酒,甚至連酒都買不起的人,怎麼可能會喝醉酒導致撞車身亡呢?
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意外,但真的是意外嗎?有些事情可能到你離開人世還沒想得明白。
這個懸念其實在《大佛》裡面已經解開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去看看這部短片。
肚財走了,留下那句「有錢人的世界果然是彩色的」。細細品味,裡面行車記錄儀的畫面是彩色的,電影其他畫面都是黑白的。
想想,如果現實生活也是這樣,社會層級一早就分清,彩色和黑白一早就用來定義窮人和富人,上等人和下等人,這樣的社會是多可悲?
肚財臨走之前吃的最後一頓飯還加了個雞腿,他的一生對他來說能有個雞腿就是很滿足了。他的另外一個愛好便是夾娃娃,沒想到一個中年男人無依無靠居然會這么有童心。金錢也許可以衡量一個人的貧窮,金錢也許可以買到一切,不過每個人的童心都是無價的,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願望,無論卑微還是高尚,那都是屬於自己的,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擾。
當《面會菜》音樂響起,肚財車禍場面出現,我心中隱隱地痛,心中一萬個「握草,怎麼會這樣子?」
「好人有好報」只是個童話,現實中是不存在的。
這個傳統的觀念再次被打破,肚財這個人沒做過什麼違法犯罪的事情,對於社會也是個可有可無的人,也不可能做什麼危害社會的事情,就這樣一個人想活在這個世界上有這么難嗎?他撿垃圾換點微薄的錢,撿別人吃剩的東西晚上給菜埔當夜宵,喜歡看看色情雜志,喜歡夾娃娃,難道這樣也要剝奪他的人生嗎?
寫到這里,我已經不想再探討結局了,那是一個屬於有錢人的結局,不在我的思考范圍。
我想的是如果肚財沒有死,還好好地活著,那他現在又會變成怎麼樣呢?
PS.一個敢於表達自己的自媒體業余創作人。
㈦ 釋迦牟尼佛傳的幕後製作
由香港佛教文化產業主辦並贊助、熱點電影製作的《釋迦牟尼佛傳》電影,於10月29日下午六時三十分假在香港圓方The Grand Cinema舉辦盛大慈善首映禮。這是華語影壇史上首部演繹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傳記的電影,講述了釋迦牟尼佛從出生到成佛的歷程,由呂良偉、謝婷婷、徐天佑、麥長青、羅家英及李龍基等著名藝人傾力演出。
香港佛教文化產業創辦人、執行主席如意寶白瑪奧色法王(祖古白瑪奧色仁波切),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盧文端出席首映禮並擔任主禮嘉賓,以示對影片的鼎力支持。出席慈善首映禮的主禮嘉賓還有電影出品人黃志源居士、廣州暨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著名演員張鐵林、片中飾演釋迦牟尼佛的著名演員呂良偉以及影片導演李國輝等。
如意寶白瑪奧色法王發表講話,認為電影《釋迦牟尼佛傳》是佛法方便與智慧的開示,能夠傳遞和平與慈愛,如意寶白瑪奧色法王說:萬物藉緣而生滅,佛法依緣而成就。我們因緣和合的相聚,正是無上佛陀殊勝機緣的相續。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偉大的佛陀放棄王子的地位,將眾生平等的教義、和諧博愛的精神,透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傳道的方式傳播開去。佛教代表著一種精神,弘揚佛教文化,需要藉由世間物質的表達,《釋迦牟尼佛傳》便是將精神與物質的結合,是佛法方便與智慧的示現。「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如來」。陰陽相合、萬物生長;眾緣會聚、諸法生起。願《釋迦牟尼佛傳》眾緣和合、廣為弘傳,讓佛陀和諧的精神促進世界的共融與發展,讓佛陀「博愛與和平」的希望之燈,於六道永續傳遞下去。
電影《釋迦牟尼佛傳》經由長年籌備、多國取景、精英集結,開創華語影壇佛教電影之新篇章。資方及製作班底全然對佛教事業的一片摯誠,必使影片在佛教弘揚歷程中寫下重要的一筆。據悉,自首映之日起,由香港佛教文化產業資助,聯合熱點電影公司將在全港向社會團體、學校及NGO等組織免費放映三個月,同時,電影計劃將在內地及海外上映,票房收入也將會做慈善捐款用途。
《釋迦牟尼佛傳》澳門首映,宣揚感恩
由黃志源任出品人兼監制,特邀近年在內地發展的香港紅星呂良偉等擔演的電影《釋迦牟尼佛傳》,昨在威尼斯人劇院舉行專場首映,出席者眾。戲中飾演佛教最高聖人釋迦牟尼的呂良偉希望每位進場觀賞的人士,可從中感受該出電影所散發的正能量、慈悲心,了解箇中的教育意義。
讓人認識大愛和平
該出電影由李國輝執導,熱點電影製作,邀得呂良偉主演外,還有麥長青(麥包)、謝婷婷、徐天佑、羅家英、李龍基等參演,主要講述釋迦牟尼佛從出生到成佛的全過程。已先後於香港、新加坡及內地放映多場。是次澳門專場獲澳門中華宗教文化促進會、澳門哪吒文創產業協會協辦,得到威尼斯人提供場地。
開映前,黃志源、呂良偉、麥長青及澳門佛教總會代表釋常清等分別發言。黃志源表示,如佛陀所言,真理永恆不變,只有真心才能感動天、感動地。開拍這出電影旨望以藝術手法反映佛陀一生,讓大眾更好了解感恩心,找到生活的快樂源泉。
呂良偉感謝獲邀參演這出有意義的電影,飾演釋迦牟尼佛,是其一生的榮幸。坦言八歲開始信佛,早年參演多出電視劇時曾出演過達摩祖師,但其時沒有學佛,只是信佛。自從一九九九年學佛以來,深明生活在地球上除愛護自己家人及親戚朋友外,更需愛護全球人類,把愛帶給周邊的人,令生活變得更美好,社會更和諧。相信透過於各地放映這出影片,可讓更多人從中意識到何謂慈悲、大愛、和平、希望的真理,與佛結緣,領悟佛陀的慈悲心。
首映收入用作慈善
麥長青亦坦言很榮幸參演此出電影,盡管飾演大反派,但能向世人說明作惡的不好處,以反面教材勸人從善,便是功德。每次欣賞此片都會找到不同的感動位,引人深思。釋常清也發言,很高興能與在場觀眾結緣,共同認識佛陀。
同場,澳門中華宗教文化促進會會長馮健富、台南麻豆太子宮執委劉仲宇、澳門哪吒文創產業協會名譽會長關權昌、理事長甘寶榮等向黃志源、呂良偉等致送了紀念品。胡景光、葉榮發、李永強、邱志興、阮少寶、林炳坤、霍艷玲、李佳靜、鄭權光等台澳嘉賓出席了活動。此出慈善首映禮扣除成本後悉數用作慈善用途。
㈧ 三部必看的佛教電影是什麼
三部必看的佛教電影有《空海》、《禪》、《高山上的世界盃》等。
《高山上的世界盃》描述在一個遙遠的藏族村落里,一群修道院里的喇嘛試著藉由一隻衛星接受器,讓當地人民能收看世界盃足球賽的轉播。
《高山上的世界盃》劇情簡介
1998年,法國世界盃如火如荼,點燃全世界的熱情,甚至連偏居世界一隅的寺院也感受到了這陣波動。印度某個青山綠水的幽靜所在,法鼓法螺,梵唄齊吟,華嚴莊重的大殿內,童心未泯的小喇嘛Orgyen(Jamyang Lodro 飾)更加關心各種新鮮有趣的事物。
而充滿激情的世界盃無疑引起了他最大的興趣。他搜集各種與之相關的信息,並在袍子內穿上鍾愛球隊的隊服,間或和同伴逃下山觀看比賽,狂熱勁頭與凡俗眾生無異。與此同時,少年尼瑪(Pema Tshunp 飾)和舅舅流亡於此,削法為僧。
他們見證著Orgyen為將世界盃轉播帶入寺院而作的努力,有道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修行者最生動的身姿,定格在1998年的那個瞬間。
㈨ 有哪些質量高的佛教電影
推薦《爐香贊佛》。
兩千五百年前,在印度誕生了一個新的宗教,它始自於佛陀的思想。佛陀是印度的一位聖人,傳說他在一棵大菩提樹下獲得覺悟而成佛。他從來不曾宣稱自己是人間的神或神的使者,他只是認為他是一個找到了某種「「平靜」的普通人,這種」平靜「,其他人也能找到。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他的生活----- 一段與我們這個時代尤為相關的旅程。
它不反對人們有慾望,但倡導平衡內心,淡定面對。萬事萬物並未獨立,都存在因果聯系,把目光不僅僅是放在自我上,而是放眼整個社會和人群,你就會心存慈悲。
生與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是不同的形態。但內心的感悟和教義應分享流傳,有什麼樣的人心,就有什麼樣的社會。
我最後想感慨的是:悉達多開始思考的時間是29歲,是不是正應了古人那句「三十而立」?㈩ 給大家說一個真實的例子發生在我的身上希望各位緣主看到之後能夠潛心修佛尊敬神靈,信神佛,敬神佛,拜神
有些事情確實存在但是找不到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