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原生家庭
Ⅰ 關於原生家庭的電影或電視劇
《小別離》《小歡喜》《家有兒女》等都是關於原生家庭的電影和電視刡
Ⅱ 《廁所英雄》: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有多大
01
看完《廁所英雄》廁所英雄,朋友的感覺是任何事情都要去爭取,而給我感覺最強烈的是一個人的家庭對人的影響太大了。
劇情很簡單,女主角賈亞嫁給愛情後,沒有來得及回味甜蜜就面臨一個問題,家裡沒有廁所,貼心的尿壺協會的婦女們在凌晨四點多敲了新房的窗,邀請她一起去野外方便。
女主的震驚寫在臉上:「我不知道你家沒有廁所,知道我是不會嫁給你的」。
一開始女主試圖跟隨婦女們走去野外,那時她是想要融入這個所謂的「傳統文化」。可是當她發現她自己無法在他人的注視下上廁所,就把尿壺扔在野外,宣布了不加入這個協會。她拒絕這種生活方式。
回家後,讓丈夫去解決這個問題,丈夫雖不理解,可是基於對新婚妻子的愛,也在積極的解決問題。他們想了很多辦法,去鄰居家像做賊一樣上廁所,去停靠站台七分鍾的火車上上廁所,甚至去偷劇組的流動廁所。這些權宜之計都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女主回了娘家,她履行了自己諾言,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就離婚。
披著風俗和宗教外衣的愚昧沒有那麼容易戰勝,所以男主用賣掉摩托車的錢建造的廁所被砸了,二人也終於坐在了法官面前,准備離婚。
當然結局是歡喜的,建造廁所的問題解決了,男主和女主又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02
有人感動於男女主角的愛情,偉大的愛情,就像男主說的,我可以為你不惜與全世界為敵。
有人欣賞女主的堅持和不妥協,欣賞她反抗的精神。
可是,你想過沒有,為什麼是她?為什麼是她對在野外上廁所說不?她為什麼敢去說不?
影片中有兩句話形成很明顯的對比,一句是男主的奶奶說,女人就該學會妥協。
還有一句是女主說的,我從出生就在室內上廁所,為什麼讓我改?
可見,在認為廁所是污穢的,是褻瀆神明的大環境下,女主家裡是有廁所的。
這一點非常重要,一個尿壺協會的婦女說,你讓我們怎麼樣?都像你一樣回家嗎?可是我家裡也沒有廁所啊。
是啊,你從出生都沒有在室內上過廁所,你就不知道在室內上廁所與室外有什麼區別,這就是原生家庭能給你最直觀的烙印。
女主因為廁所的問題負氣跑回娘家的時候,村裡人都在說,女主在家裡也住不下去,很快會回來的,因為娘家一定會嫌丟人。可是結果呢?
鏡頭一轉,女主一家在其樂融融的看電視,父親剝了堅果放在她的手上,在家裡,她被滿滿的理解和愛保衛者,包圍著。沒有比那一刻更清楚,女主從小就是生活在愛裡面。
電影開頭交代的很清楚,女主有碩士學位,是印度的上等人,照片都是貼在廣告牆上的。而男主呢?是一個有點邋遢有點猥瑣的大齡男青年罷了。可即使這樣,男主登門求婚的時候,沒有受到一點點阻礙,父母對女兒有充分的信任,既然我的女兒選擇你,那你一定有過人之處。後面劇情的發展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你看,女主她有高學歷,有愛自己信任自己的父母,而父母又是那麼的有趣和開明,哪怕離婚,家也永遠是她的家。
所以,她有底氣去說不,有底氣要求建廁所,有底氣去離婚,哪怕家裡從沒有人離婚過。
她的底氣就來自她的家庭。她的家庭給她的底氣,伴隨她一起,對抗了傳統文化和陋習,為女性爭取到了本來屬於她們的利益。
03
說到原生家庭,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樊勝美,她那個無底洞一樣的家庭一直在壓榨她,她不知反抗,不敢反抗。她調轉頭來就壓榨王柏川,口口聲聲的我不靠你還能靠誰呢?你是我男朋友啊!這與她媽媽悲悲切切的說,阿美啊,你救救你哥哥吧,你是她妹妹啊,你不能見死不救沒良心啊,如出一轍。樊勝美努力想要逃離的原生家庭,一點沒剩的都投射在她的身上。
無論你願意不願意,你的原生家庭就是在這樣的影響你,如影隨形。
媽媽對熱戀中的女兒說,去他家吃頓飯吧,他爸爸媽媽的相處模式基本上就是你們婚後的相處模式。女孩來到男孩家,男孩的媽媽在做飯,爸爸在摘菜,吃飯時爸爸會幫媽媽盛飯,飯後會主動收拾餐桌,洗碗。男孩一家人說話都音調平和不急不躁。回家後,女孩把這些講給媽媽聽,媽媽說這個男孩至少是性格溫和,願意做家務,會和妻子分擔生活中的事情。婚後的生活恰證明了媽媽說的都是對的。
也有人說,想知道你妻子二三十年後什麼樣,去看看你的丈母娘吧。
我們都在不自覺的模仿著自己的父母,行為上或者思想上,無論你願意還是不願意。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從來就沒有絕對好的原生家庭。
就像在本劇中男主角的父親,一個迷信又倔強的老頭。他可以為了迷信和宗教給他的大兒子取一頭奶牛回來。
但是我們也能看到他身上的閃光點,比如說他孝順,在她的媽媽因為腳受傷不能去廁所的時候,他雖然內心極為掙扎,但是還是讓她的媽媽上了院子里的廁所。知錯能改,最後發現自己的想法和觀念有問題之後主動跑到法院去講兒媳婦接回來,並且將把他被他砸爛了廁所修復。那麼她的兩個兒子一個幽默一個執著,肯定也來源於他身上的美好的閃光點。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重大,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人生其實就是不斷突破和成長的過程。童年不能決定人生的終點,要不然,我們的奮斗還有什麼意義呢?
決定我們人生方向的也不應該是原生家庭,而是我們自己。好的人生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是一個方向,而不是一個終點。雖然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原生家庭,但是我們可以盡力為下一代創造一個盡可能好的原生家庭。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將上一輩的問題來當作我們拒絕成長的借口。
用自己的努力,創造自己的人生,帶著讓自己嘴角微揚的夢想,現在出發。
向北:,愛寫字,愛旅行,愛自己。工作是生存,寫字是生活,寫出好文章是我嚮往的生活
Ⅲ 《困在心緒里的兒子》 「狼叔」直面原生家庭之痛,有哪些看點
《困在心緒里的兒子》 “狼叔”直面原生家庭之痛,看點是面對叛逆期兒子,和再婚之後伴侶,我們應該怎麼平衡。也告訴我們更多成年人,在離婚這個問題上需要慎重,同時離婚之後,我們需要對孩子負責任,肩負起作為父母責任,陪伴孩子成長。劇中細節,看似平淡生活,實際上是一些矛盾開始。讓我們原生家庭,需要注意以下,尤其是在孩子面前,我們應該冷靜下來,不要爭吵,不要給孩子留下陰影,需要給孩子一個快樂幸福童年。
《困在心緒里的兒子》我們做家長,多關心孩子,和孩子做朋友。不管我們心情多壞,都要放下面子,去和孩子成為朋友,打開孩子心扉。成為孩子好朋友,幫助孩子熬過青春期。
Ⅳ 《原生家庭》:每個人的心裡都有裂痕,那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
一
「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為《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所做的序中這樣寫到,只這一句話,就擊中了我心靈的靶心。
原來我孜孜不倦地閱讀心理學書籍,唯一的目的不過是為了了解和認識自己那些不舒服的感受,而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合著的這本書,又一次拔高了我了解自我感受的能力。
除此之外,它還默默影響著我如何看待身邊的事物。比如,看完這本書再去看一些電影,能有一些不同的角度,或挖掘出深層次的東西。
最近幾天趁著剛看完是枝裕和導演的《小偷家族》,我又追了他另一部獲得過2004年第57屆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提名的《無人知曉》,在緩慢的節奏之外,很快意識到電影的悲劇源自母親的不作為。
而做出不作為行為的父母在書中被作者成為「不稱職的父母」,他們也是有毒的父母的一種。有毒的父母製造了有毒的家庭生活模式,生活在其中的孩子不可避免地被荼毒。
意識到這個問題,需要個人的思想覺知,但是改變它更需要科學的指導。如果你也有一些灰暗的痛苦的感受,但是不知道它為什麼會出現,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的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或許適合看一看。
蘇珊·福沃德博士是享有國際盛名的心理醫師和暢銷書作家,還是頗受歡迎的演說家、節目嘉賓和媒體人,她的作品被翻譯成1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這本《原生家庭》曾榮獲《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克雷格·巴克是影視編劇兼製片人,曾為全美許多雜志和報紙撰寫文章,探討人類行為問題,現居於美國洛杉磯。他曾與蘇珊·福沃德合著過多部作品,如《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金錢魔鬼》《對天真的背棄》等。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被稱為「蘇珊·福沃德的心理學經典作品」,被譽為是一部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就像武志紅老師在推薦序中所說的那樣,「我們要尊重一個真相,就是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系。」
當你意識到這個問題,或者至少敢於承認這個事實時,才真正走上一條找回自我的道路。
別問我為什麼這么說,因為我是這樣走過來的。
二
這本書除前言和尾聲外,主要包括兩部分,分別是「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和「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書中採用案例和論述相結合的方法闡釋作者的觀點,使讀者能夠輕松走進人物的故事,但是這種分散的寫法也需要仔細去總結作者的意思,需要多看幾遍。
作者在第一部分著重論述不同的家庭模式如何給孩子帶來心靈的創傷,以及這些創傷如何影響他成年後的生活;第二部分主要從認知和情感兩個方面提供直面父母影響的方法,教人們改變行為模式,重獲人生自由。
同《溝通的藝術》中自我的社會性根源的觀點一樣,蘇珊·福沃德博士也認為是孩子對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不加選擇的全盤接收造成了孩子的自我認知,加之孩子對父母天然的信任、依賴和愛,使家庭模式在一代代人之間遺傳下去。
家族中好的品質會遺傳,壞的品質也會遺傳,這本書主要探討的就是始終用負面行為模式支配著孩子的傷害型父母,分別為:不稱職的父母(不作為或忽略型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
這些有毒的父母因為自己童年和性格、人格的缺失,因為受自己祖輩的生活方式影響,沒有能力成長為一個健康健全的成年人,同時還把這些負面行為繼續帶給自己的孩子。
在不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比如父母子女關系的倒置、自我價值感缺失、孤獨自卑、憤怒恐懼、深深的無力感和信任感缺失……
這些特點是怎麼造成的?有毒的家庭模式又是怎麼運轉的?
首先,要審視有毒的家庭體系的觀念 ,觀念包括說出口的和未說出口的。「觀念是我們去理解、認知世界的框架,它奠定、影響、塑造了我們的感情和行為。」(P155)觀念是家庭系統的骨骼。
其次,要了解有毒的家庭體系的規矩 ,也包括說出口的和未說出口的。「規矩既是觀念的具體做法,也是實際制約孩子的條框。」(P155)規矩是家庭系統的血肉。
最後,要知道是盲目的順從驅動著家庭系統的運行 ,它就像是肌肉。(P157)
因為有錯誤的觀念(如父母子女地位的天然不對等),有錯誤的規矩(如子女必須無條件的服從父母),又有子女對父母盲目的順從,才有了父母可以掌控、傷害孩子的機會和可能,有毒的家庭模式才能完成代際遺傳。而要克服這些問題,最根本的是要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三
許多成長自不健康家庭的孩子,長大後仍然覺得痛苦和茫然,本以為到了可以自己做主的時候就能按照曾經預想的去做,才發現內心的抗拒、恐懼和強迫性重復像夢魘一樣揮之不去。
想要從舊有的家庭模式中走出來,需要精神和行為全部做好准備,這個准備的 第一步就是釋放憤怒 。把悲痛和憤怒釋放出來,把別人的責任歸還於本人,受害者才能迎來真正的平靜。
第二步就是使用理性在認知層面做好准備。
可以通過練習發現自己那些具有破壞性的觀念,這些觀念使自己放棄自由選擇權而將父母的感受作為行為的基準,痛苦的感受又使自己更加糾結和茫然;了解觀念、感受和行為之間的關系後,使用非辯護性回應和表明立場的方式重新進行自我界定,獲得准確正面的自我認知。
第三步是在情感方面做到自我滿足。
把責任還給應該承擔責任的人,卸下自我懲罰的負擔,明白童年的不幸不是自己的錯誤造成的。該悲傷的時候悲傷,該憤怒的時候憤怒,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情緒,並且學會理性對待它們,好好照顧自己;可以通過寫信和當面對峙的方法告訴父母他們曾經的行為給自己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明確表明自己對今後生活的態度和立場,擺脫對舊有模式的恐懼感。
即便自己做得再好再努力,父母或許是永遠無法改變的,蘇珊·福沃德給出的方法並不是在成年後再獲得父母的道歉,或者彌補童年缺失的幸福。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我們應該明白自己已經是一個成年人,應該為當下的生活負責,釋放憤怒、了解自己、學會對抗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從過去的陰影里走出來,收獲獨立而自由的人生。
這也是書本最後一章強調的,打破舊有的家庭模式需要自己的努力,通過給自己和孩子 做出承諾、做出改變行為和向孩子道歉 (在向他們發火後),從身上割下原生家庭的毒瘤,給孩子和未來一個全新的開始。
四
這本書之所以引起我的共鳴,是因為當我回憶這幾年的經歷時,發現自己不自覺的在使用書中的方法克服原生家庭帶給我的不良影響,並且成功地找到了舒適的生活方式。
父親在我11至16歲的青春期間,算是一個掌控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加上我們家族重男輕女,父母子女、夫妻地位天然不平等,造成我很早就意識到自己過得不開心。
按照書中的理論分析,「觀念具有很強大的力量,能夠區分是非好壞,也能夠決定一個人的人際關系、道德價值、教育程度、性別觀念、職業選擇、行為准則和經濟狀況。他們形成了一個家庭的行為模式。」(P151)
我們家的觀念比較守舊、封閉,所以要求妻子要順從丈夫,孩子要順從父母,即便有些要求是不合理的,但是孩子沒有反抗的資格,反抗的結果就是挨罵挨打。
觀念決定了規矩,規矩影響了行為,行為帶來了感受,或者觀念也直接影響了感受。當我越長越大讀的書越來越多,就覺得父母很多事做的不對,他們說的也不對,但是從小對父母無條件的順從,全盤接收他們對我的評價,已經基本上形成了我的自我認知,就是自卑、軟弱、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對改變深深的無力感。我總是覺得不被理解,特別孤獨。
在我24歲那年開始工作,並且遇到Charles先生之後,一切都變了。我開始著手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決定,不再聽從父親的安排,並且排斥他插手我的生活,父親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挑戰,時常勃然大怒。
但是很有意思的一點是,他會用我不好好學習考試以獲得職位晉升為理由訓斥我,而明顯的排斥真實理由,即他不滿意我與先生戀愛,因為覺得他的條件不好。這也是書中所說的,操控型父母所用的間接方法,避免直接沖突或製造孩子的(我的)內疚以轉移自己的煩惱和壓力,讓孩子重新回到可以被掌控的軌道上。
10-13年,我從戀愛初始覺得被理解被鼓勵,到漸漸對先生釋放我對家庭的不滿和憤怒,再到受他影響一點點明白父母對我沒有那麼多愛(或者至少沒有他們宣稱的那樣愛),我不必依賴他們的評價或感受而做決定,然後通過學習提高自己取得幾個巨大的進步,我逐漸改善了對自己不合理的認知,也慢慢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自己做各種決定。
13年結婚後,我更是開始了自己翻天覆地的變化。幾乎凡事不再聽從父母任何的意見,在和他們交流的時候發現苗頭不對立馬使用非辯護性回應(中止談話)和表明立場(不對他們抱有期望)的方法面對他們。我們結婚前與父親有矛盾時我還使用過寫信的方法向他解釋問題(與他對峙),後來時不時在合適的時機告訴他小時候他的很多言行給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當面對峙)。
整整8年,我終於用8年的時候完成了小時候的期待,就是為自己而活,活得開心舒服自在,沒有對父母的責任和內疚,也沒有想法和行為的糾結和反復。而我的父母,也有了一些些變化,這些變化是我(和弟弟)的改變而帶來的他們不得不改變。
我用自己的觀念和感受塑造了自己的生活和行為,因為了解到父母永遠不可能徹底改變,我也永遠不可能彌補兒時所有的缺失。我要做的,不過是從現在開始更了解過去的自己,以期塑造更好的未來,給我的孩子更好的開始。
蘇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在《原生家庭》的最後一章說,「能否從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中解脫出來的關鍵還是在於你自己。」學會對過去放手,學會重新定義真正的愛,學會相信自己對於現實的認知,每一個帶著原生家庭傷疤的人都有能力走入自覺而自由的人生。
有句話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裂痕,那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有傷疤怕什麼,那隻不過提醒你你要努力去修復它。希望每一個糾結於童年痛苦的人,都能從夾縫中生出勇氣,從裂縫中沐浴陽光。
Ⅳ 隱入塵煙屬於什麼類型
《隱入塵煙》可以歸到愛情電影的類別之中。
電影設定的故事情節很清晰:兩個不幸的人馬有鐵與貴英,一個木訥,一個身患疾痼,分別被原生家庭「逐出」,因偶然結合一起,一貧如洗,相依為命,卻產生了愛情情愫的最高境界,演繹了一段情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催人淚下的悲苦生活。
大西北荒漠背景之下的兩位最普通、甚至是「低能」的人,不但遭到「家族」的放逐,而且也被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鄉村世界放逐到「世界的邊緣」。在親屬、鄉鄰灰白的眼球中,他們像塵埃一樣渺小,幾乎沒有關心他們的人。
然而即使是茅椽蓬牖,瓦灶繩床,兩個卻活得無比真實親切。夫妻兩人加上一頭毛驢,這就是貫穿電影始終的主要活物。電影主題演化成極端悲情:女主人公在眾目之中,竟落水而亡,男主人公服毒自殺。
電影類型
電影類型分為: 動作電影,奇幻電影,喜劇電影,恐怖電影,冒險電影,愛情電影,警匪電影,科幻電影,戰爭電影,災難電影,溫情電影,史詩電影,實驗電影,微電影,微動畫電影,懸疑電影。
音樂電影,黑幫電影,紀錄電影,公路電影,意識流電影,動畫電影,驚悚電影,西部電影,人物電影,飛車電影,家庭電影,超級英雄電影。
Ⅵ 家出少女什麼時候有中文版
2021年。《家出少女》是2018年的一部微電影,導演是陳錦宇。該劇於2021年發行中文版在中國上映,該電影講述了女主由於原生家庭的一些事情,導致性格上的變化,在社會中闖盪的故事。
Ⅶ 勇敢面對,果斷舍棄,專注需要
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中間的那道溝,掉進去了叫挫折,爬起來了叫成長。@羅振宇
1、 緊急與重要的事情,你會選哪一個?
相信道理大家都懂,也聽過很多,實在一些,先舉個例子: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的微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女孩從小出生在城市,小康家庭,大學畢業後,進入了一家私企做白領。
男孩自幼在農村長大,大學畢業後,選擇去了一家工地上班(塵土飛揚),工資待遇都不錯。每次女孩見男孩,需要乘坐火車到達1000多公里的地方才能見到男孩。
女孩多次勸阻男孩,放棄這份工作跟她一起去城市發展,由於女孩的父母不願意男孩跟自己的女兒交往,女孩父母向男孩說:「等你賺到100萬,我才會同意把我女兒嫁給你」。
由此男孩為了賺到100萬,在工地上班多年,之後又取了工地老闆的女兒結婚,有一個女兒。然後離婚了,自己開了一家公司。
四年後的女孩依然未婚,同時也辭去了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
男孩得了肺塵病,妻子也離他而去,去往美國定居。男孩最終剩下的只有錢和一個女兒,終日與病痛纏繞。
當然,發生這種案例的事跡,畢竟也是小概率事件。
但我們要清楚緊急與重要的事情,去選擇對的哪一個選項,賺100萬可以跟女孩結婚,當前是緊急的事情,但忽略掉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自己的健康。
男孩同時也進入一種稀缺的心裡狀態,什麼是稀缺: 不是客觀的物質稀缺,而是稀缺心態,指一種會讓人產生急迫感的稀缺心態。
比如,當天的任務沒有完成,馬上又到交任務的時間了,從而心中會產生一種緊迫感。這個時候就會心急火燎,集中注意力,不受任何事情的打擾,完成任務是最緊急的事情,這就是稀缺心態。
男孩由於原生家庭的原因,對金錢嚴重缺乏安全感。
忽略掉了長時間重要的東西,而選擇去爭取短時間緊急的事情,短時間的稀缺心態可以帶來一定的好處,如果是長時間的稀缺心態,會把一個人拖向貧窮,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窮從字面上來理解是缺錢、缺物質, 而真正的窮本質上並不是缺錢和物質,缺的是一個自我認知和思維模式,以及健康和資源。
2、 年輕人,要怎樣才能有安全感。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有錢才能有安全感,的確,有錢確實能讓人消除對金錢的焦慮感。那要怎樣才能有安全感呢?
都說女生容易缺乏安全感,其實不成熟的男生更嚴重,而且還只能往自己肚子咽,不能表現出來。
常言道,安全感都是自己給的,沒錯, 真正的安全感來自內心的獨立與自足。 我們每個人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就像小松鼠把食物藏滿樹洞,才能有少許安全感,永遠都不知道冬天何時到來和結束。
人也一樣,會擔心:
◦ 手機電量快沒了,就感覺很心慌;
◦ 穿衣服都有口袋,不然手會沒地方放;
◦ 跳槽得找到下家再跳,不然工資卡上會沒錢;
◦ 交朋友的標准,先看他(她)對我有沒有好感。
其實情侶間最適當的關系是: 「在一起的時候都很快樂,分開後也能過得很好」。
要有安全感,得先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把小目標像photoshop一樣將他們分解出來,落實在每一個細小的工具上,再將工具組合起來使用,自然就會有收獲。
果斷舍棄緊急無關的事情,專注長時間重要的事情,再去思考自己要什麼,對安全感的焦慮慢慢就會減少,才不會讓自己進入稀缺的心態。
3、 有沒有想過自己要什麼?
25歲之前你可以理直氣壯地迷茫,25歲之後有些事情拎不清,社會對你就不會那麼寬容了。 多麼赤裸裸的現實啊!
想清楚自己要什麼?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東西,比如,擇偶標准、購物、選擇什麼樣的工作、追求什麼樣的生活等等,這些都是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幸福指數。
就拿比較普遍的工作來說,記得有一年同學聚會的時候,大家聊著聊著,各自吐槽起了自己的工作,紛紛抱怨,工作累,加班多,賺錢少,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有什麼價值,迷茫,渾渾噩噩等等。
每個人聊起別人的工作都是羨慕不已,但被羨慕的人自己卻也一肚子苦水。這樣的問題,在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曾發生過,或者正在發生。
其實發生類似的情況非常普遍,但不要進入了這兩個思維誤區:
◦ 既然不知道自己想干什麼,索性就不去思考。
我不知道怎麼規劃人生,誰知道三、五年後社會會變成什麼樣?走一步算一步吧。
◦ 反正就是不喜歡現在做的事情,那就敷衍了事。
這不是我喜歡的事情,我沒有必要花心思去做,用這種話語來安慰自己,讓自己心安理得。
這兩種心態,長遠來看,都是非常不利的。
在這種情形下,工作變成了一種維生的方式,而不是有價值的事業。久而久之,你會慢慢失去對工作的熱情,開始感到懈怠、疲倦,進入平台期。
每天上班了總盼著下班,下班之後則是休息、消遣、娛樂,再也不想管工作的事。這就構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專注自己的需要,摒棄原有的觀念,找到自己想要的,可以分這三步走:
◦ 嘗試去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改變「我不想努力,因為我沒有想做的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大腦得到正向反饋了,就會有優越感,從而就會有堅持做下去的動力。
◦ 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能夠讓你接觸更多的機會。
◦ 不斷試錯,這件事情要趁早,最好從大學就開始;畢業三五年,也完全沒問題。30歲以上,也許,你去試錯的成本就會慢慢提升,就要三思而行了。
4、 寫在最後
人生就像是一場旅行,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阻礙,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 迴避問題始終只會停留在哪裡。
果斷舍棄沒有價值的事物,專注自己的需要。我們走的每一步,都必須對自己有很清晰的認知,才會有一個階段性的提高。
Ⅷ 《風雨哈佛路》|原生家庭不夠好,看她如何逆襲走上哈佛路
我們的書單決定了我們的過去,
同時也指向一個遼闊的未來。
——雨季的夢想
最近,原生家庭這個詞被提及的頻率頗高,上到影視紅星下到平民百姓,評判一個人成功與否、幸福與否的時候,追根索源,似乎都可以從原生家庭當中找到重要的影響因素。
於是我們便得出一個結論:原生家庭好的,更容易取得成功;原生家庭不好的,往往難以打破階層固化的流動。
直到昨天我看了電影《風雨哈佛路》,才刷新了我對原生家庭的看法。
女主角利茲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母親常年酗酒和吸毒,在利茲還只有8歲的時候,她就要被迫上街打掃和乞討,經常食不果腹,常年穿著同一套衣服,以至身上總是發出難聞的味道。15歲那年,母親染上艾滋病死去,父親也進了收容所。她被工作人員帶到了孤兒院。工作人員對她說,如果24小時內有人來領她出去,那麼她就可以過上全新的生活。可是24小時過去了,24天過去了,都沒有人來帶她出去,她不得不一直待在孤兒院里……
我想,要比慘,實在是沒有幾個人的原生家庭比利茲更慘的了,可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惡劣家庭環境當中的女孩,最後卻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人生的逆襲,跨進了美國頂尖名校——哈佛大學的門檻,從此開啟了嶄新而美好的人生。
是什麼因素促使利茲擺脫了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走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光明大道呢?我想從下面幾個方面來闡述:
在利茲的母親染上了艾滋病、父親被送進了收容所的時候,利茲寧可進孤兒院,也不願意隨母親和姐姐一起去和外公生活;在15歲那年母親死了之後,利茲又毅然決定逃離原來的環境,原來的學校,到另外的一所學校去上學;當她拿到《紐約時報》最高獎學金最後一輪的面試通知的時候,她最好的朋友勸她打消這個念頭,但是她依然毅然前往,並且成功通過了面試……
利茲還有一個姐姐,可是與利茲相比,姐姐就顯得沒有主見和頭腦。所以她和母親隨外公一起生活,很小的時候就被外公強奸了。當利茲欣喜地告訴她自己獲得了《紐約時報》的最高獎學金,即將去哈佛大學讀書的時候,姐姐卻黯然地對利茲說,自己的眼睛就像當年的母親一樣,很快就要瞎了。
獨立與服從,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個性,造成了兩姐妹人生的截然不同。
我們知道,很多窮苦家庭出身的孩子,只有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這條出路。其實,這句話用在利茲身上也同樣適用。
當利茲在孤兒院的時候,盡管她不經常去上學,但是她卻沒有放棄讀書和學習,只要她考試,她試卷上的分數就是100分。最後她參加了升學考試,成績也很好。
在高中,她只用了兩年的時間修完了4年的課程。她的導師對她說「修10門課,用2年讀完,這不太可能,你會把自己累死的。」利茲說:「不,這才是活著。」
當利茲到一所新的高中去面試的時候,接待她的工作人員對她說,她因為遲到了一個小時,而學校3周前已經開始上課,招生就快滿了而打算拒絕她的時候,利茲並沒有輕易放棄,而是對對方說「我讀過加強學生的參與發展公平社區」,令對方對她刮目相看,她因此為自己贏得了一次和戴維面談的機會。
在等待的過程中,利茲抓緊時間提前寫好了面試需要回答的問題:你的夢想是什麼?生活的夢想?學校的夢想?當戴維開完會出來對她說「申請也是一個很大的作文……」,而自己又快要遲到的時候,利茲馬上遞過自己填好的申請表說「我已經完成作文了」,戴維不得不把想要拒絕的話咽回肚子里,給了她一個改變人生的重要機會。
出生在這樣惡劣的家庭環境當中,不染上惡習已經是萬幸了,或許很多人會因此而對家人對社會心生怨恨,認為上天對自己不公。可是利茲卻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想法。她從來沒有抱怨過,更沒有放縱過。
她說:「就算我的媽媽是世界上最差勁的媽媽,就算她在世人眼裡是個人見人怕的癮君子,但是我依然那麼的愛她。」母親沒有盡過照顧她的責任,但是她卻把母親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照顧和看待。
她的爸爸也沒有怎麼照顧過她,但是她依然愛他,覺得他是她小時候的世界裡最有趣的事情,因為他的緣故,她總會發現另外的出路。
是的,正是因為她有一顆感恩而又善良的心,所以才使得她並沒有被眼前的苦難遮住了看世界的目光,也沒有被自己的生活環境所同化,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正如他對戴維說的那番話:每個我認識的人都是憤怒、疲憊,他們只是掙扎著活下去,但是我知道還有一個世界,更好的世界,更好的生活,我希望在那裡生活。
她的自尊自愛、寬容和善良,也贏得了導師對她的尊重和愛護,給了她一個她急需的入學機會,從而邁出了改變人生的第一步。
是的,當你看過《風雨哈佛路》,你會開始覺得原生家庭的影響,或許是一個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但卻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是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原生家庭不夠好,那就通過努力來彌補。
當你不被眼前的苦難消磨了意志,當你通過讀書和學習找到了另一條通往美好世界的路,並做好充分的准備牢牢地抓住每一次的機遇,你的人生便從此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