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菲斯小電影
1. 求一部關於地球毀滅的電影
《毀滅的發明》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z0YCGrhISiJfs6OxuUmAVg
影片是根據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科學幻想小說《祖國的旗幟》改編的。「毀滅性的發明」影射原子武器。這部影片被一些電影史學家所主義的是影片的樣式。它似乎是活動起來的原小說中的木刻插畫——電影畫面上有類似木刻畫的線條。影片中也使用了動畫特技等等。
2. 電影里有個叫阿波菲斯的人是什麼電影
神戰:權力之眼
Gods of Egypt (2016)
埃及神話中,「阿波菲斯」是古老的邪惡和毀滅之魔,它的目的是讓整個世界陷入永久的黑暗,埃及的最高神拉一直和他作戰,拉是男主之一天空之神的爺爺,劇中阿波菲斯的形象是一隻巨獸
導演: 亞歷克斯·普羅亞斯
編劇: 馬特·薩茲馬 / 伯克·沙普利斯
主演: 尼古拉·科斯特-瓦爾道 / 布倫頓·思韋茨 /傑拉德·巴特勒 / 查德維克·博斯曼 / 艾洛蒂·袁
又名: 埃及神戰(港) / 荷魯斯之眼:王者爭霸(台) / 神戰·權力之眼 / 埃及眾神 / 埃及之神 / 埃及諸神
3. 2029的關於阿波菲斯
阿波菲斯小行星於2004年被發現,寬度超過兩個足球場大,有390米寬。由於存在著在相對較近的未來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它在最近幾年倍受科學家的關注。科學家曾經認為如果「阿波菲斯」小行星撞擊地球,不會導致全球性毀滅,但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地區性災難。撞擊性災難
科學家在英國倫敦舉行了「近地天體」專家會議,共商「末日救地球」之法。英國開放大學隕星專家莫尼卡·格拉迪說:「近地小行星和地球相撞只是時間問題,而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許多更小的太空物都在沖入地球大氣層時融化了,所以沒能和地球發生碰撞。然而,直徑超過1公里的小行星將每隔數十萬年和地球相撞一次,直徑大於6公里的小行星將每隔數億年和地球相撞一次,這樣的撞擊將會引發滅絕性災難。這次人類面對的就是一個遲到的大傢伙。」 之前阿波菲斯被認為有2.7%的機會在2029年撞擊地球。NASA科學家進行軌道驗算後發現,「阿波菲斯」2029年將和地球擦肩而過,但卻將在2036年重新光臨地球,並可能沖破大氣層和地球相撞!
據悉,「阿波菲斯」已經名列「托里諾等級」第4級,10級意味著必然的全球毀滅性碰撞。「阿波菲斯」的危險等級在有史以來發現的小行星中是最高的,之前的計算表明它和地球在2036年的相撞概率高達37萬分之一!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天文學家艾倫·菲茨西蒙斯說當它在2029年4月13日經過地球附近時,地球引力將改變它的軌道,它會在2036年再次光臨地球,並有可能和地球相撞。 英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數學家霍金指出:由於近地小天體的威脅,人類必須移民到其他適宜生存的行星以擺脫滅亡的命運。目前已知的對地球威脅最大的近地小天體是「阿波菲斯」小行星,阿波菲斯小行星將於2029年和地球「擦肩而過」;如果阿波菲斯小行星以三十七萬分之一的概率穿過地球上空的引力眼(引力僅為正常值的四分之一),那麼其將被拖入繞地軌道,並於七年之後的2036年從北極上空進入大氣層,掠過西伯利亞平原,經過紐約等大城市,繞地一周並可能最終墜入北非某地,是有史以來發現的小天體中危險等級最高的。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每年科學家都舉行各種有關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共商應對辦法。目前NASA、歐洲宇航局和一些相關機構都在加強對那些最可能危及地球的小天體進行監控跟蹤。太空「千里眼」—哈勃望遠鏡也在不間斷地監視它們的「活動」情況。 美國研究者指出,該小行星屆時撞擊地球的可能性極其微小。
美國航天局近地天體項目辦公室負責人唐納德·約曼斯對媒體說,從自然幾率角度說,「阿波菲斯」小行星將於2036年撞地球的可能性只有25萬分之一。這種幾率之所以如此小,是因為「阿波菲斯」小行星「若想」進入與地球相撞的軌道,須穿越近地空間的「重力鎖眼」區域,爾後才有可能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撞向地球。但這顆小行星的直徑有300多米,與之相比「重力鎖眼」區域則小得多,高速飛行的「阿波菲斯」小行星墜入「重力鎖眼」的可能性極其微小。
約曼斯還指出,憑借人類所掌握的科學技術,專家們不會等到該小行星在2036年威脅地球時才採取對策。
約曼斯說,更為現實的前景是當「阿波菲斯」小行星在2012年至2013年從地球旁邊飛過時,天文學家便用各種太空望遠鏡和地面觀測設施詳細分析其運行軌道,此後專家們便可得出該小行星是否可能與地球相撞的結論。如果相撞的可能性很大,航天機構也有辦法將這顆小行星推離與地球相撞的軌道,其中比較簡單的辦法是發射一個航天器將小行星撞到遠離地球的軌道上。
2004年7月4日,美國「深度撞擊」號探測器曾射出撞擊器成功轟擊坦普爾1號彗星。約曼斯認為,這一轟擊試驗為防止小行星威脅地球進行了非常有益的嘗試。 為了應對最嚴重的災難,之前科學家曾提出了許多理論性的方法來改變撞地小行星的軌道。歐洲宇航局「先進觀念小組」設計出了用一排人造衛星或火箭推動小行星偏離撞地軌道的方法。科學家最感興趣、也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派遣一艘太空船和小行星猛烈碰撞,從而改變它的方向。為了應對「阿波菲斯」的威脅,歐洲宇航局曾准備發起「堂吉訶德」計劃,派兩艘太空船前往一顆測試小行星。其中一艘太空船名叫「西達爾戈」,它將和這顆小行星高速相撞,而另外一艘名叫「桑科」的太空船則將在附近測量小行星的軌道改變情況。還有人提出用核彈去炸小行星。
不過最新的觀測結果或許會讓人們因「阿波菲斯」帶來的恐慌心理有所緩解。夏威夷大學利用部署在莫納克亞山(夏威夷島的死火山,太平洋上最高山,高度為4205米)峰頂附近的天文望遠鏡獲取的最新觀測數據讓科學家能夠重新計算這塊太空巨石的運行軌跡。幸運的是,新的軌跡顯示這顆小行星幾乎不可能撞上地球。 小行星撞地球的時間被鎖定在2071年一顆巨大的太空星體帶著耀眼的火光撞向地球,激起驚天巨浪瞬間吞沒海岸城市……這就是美國大片《天地大沖撞》中演繹的慘烈景象。這種不幸的遭遇或許真會發生在人世間。日前有天文學家宣布發現迄今為止最危險的近地小行星,它在2071年的部分運行軌道與地球重合。兩星相撞的幾率為千分之一。
2071年天地大沖撞?
1、小行星忙壞專家
小行星專家可能是本年度最吸引媒體關注的科研人員了,他們一次次發布「天地大沖撞」的警報,一次次引起世人的焦慮和恐慌。2000年9月,美國康奈爾大學天文學家突然宣布,一顆代號為2000QW7的小行星於一周前「擦」過地球,科學家是在它飛臨地球5天前才有所察覺的。一場虛驚之後,科學家又得出一個足以令人慶幸不已的結論,如果這顆小行星撞上地球,則可能毀滅15億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它的撞擊能量相當於100顆廣島原子彈,一時間輿論嘩然。但僅在一天之後,天文學家又緊急更正了此前的判斷,認為它與地球「碰面」的可能性約為千分之一,而且是在更為遙遠的2071年。
盡管如此,關於小行星撞地球的討論並未結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發生「天地大沖撞」的可能性,英國科學家甚至正式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報告,建議政府必須積極努力採取預防措施。而中國紫金山天文台也決定投資2000萬元建設國內最大的小行星望遠鏡站。
記者從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得到證實:這顆小行星的確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危險的小行星。它的運行軌道與地球極為近似,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為354天(地球周期為365天)。中科院惟一的小行星觀測研究員朱進告訴記者,這顆危險小行星不會與地球「迎頭相撞」,因為它的轉向是與地球一致的。最新觀測表明,2071年它運行的軌道將與地球軌道局部「重合」,但兩星是否會相遇還很難說。
隨著對其更進一步的探測,也許這種可怕的結論也會被排除。
據朱進研究員介紹,國際天文學界對這顆小行星還不甚了解。天文學家只是從它的亮度判斷其直徑大約為30到70米,這種判斷的前提條件是它必需是一個普通的小行星。但如果它是金屬物體,那麼它的體積就要小得多。觀測者還「看不清」它的物質結構,它也許是塊石頭,也可能是70年代人類宇宙飛行器的推進器殘片。
2、老地球傷痕累累
小行星是指那些也像地球一樣圍繞太陽運轉、但體積太小而不能稱之為行星的天體。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小行星直徑也只有1000公里左右。微型小行星則只有鵝卵石大小。據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小行星觀測研究員朱進介紹,人類發現的近地小行星有1106顆(截止2000年9月18日),其中直徑超過240公里的有16顆,它們都位於地球軌道內側到土星軌道外側的太空中。
人們對小行星的恐懼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較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也會帶來災難。曾經有報道說:1908年,一顆直徑約50米的小行星在西伯利亞通古斯地區上空爆炸,摧毀了大約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飄浮在空中的塵土高達一萬米,該爆炸被稱為通古斯大爆炸。(但是本消息尚未被證實,這仍然是一個謎團)而在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一公里的小行星的撞擊,曾毀滅了包括恐龍在內的地球上的多種生物。專家指出,在地球誕生的四十多億年中,危險的「天外來客」給地球留下累累傷痕。人類找到的天體撞擊坑就有一百多個。最大最老的是南非伏利德佛坑,直徑達140公里,已有19億7千萬年歷史。科學家分析,這是一顆直徑10000米的隕石或小行星砸在地球上,其撞擊力相當於100億噸級的原子彈。
但天文學家也指出,由於每顆小行星都有自己的軌道,交叉相撞這類宇宙「交通事故」並不常見。專家分析,直徑兩公里以上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的幾率,大約是50萬年左右才發生一次;直徑超過100米的小行星的撞擊,每一萬年才有一次。
3、監測網兩大漏洞
人類對危險小行星的大量監測還是在近幾年開始的。1994年,蘇梅爾—利維9號彗星與木星發生「世紀碰撞」,這被稱為20世紀最大的太空「交通事故」。此後聯合國曾先後三次召開防範小行星及彗星的會議。從1995年開始,天文學界逐漸掀起一股小行星探索熱。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員朱進告訴記者,國際上重大的小行星監測計劃就有6家,其中包括中國的施密特計劃。但最有成效的還數美國的spacewatch計劃(太空監測計劃)。這一計劃從1985年開始。使用位於亞利桑那州基特峰上的牛頓式反射望遠鏡,專門搜尋、發現近地天體。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小行星觀測計劃,平均每兩個月可以發現兩三個近地小行星。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的「施密特CCD小行星計劃」則是從1995年開始,使用位於河北興隆觀測基地的施密特望遠鏡。先後發現2000多顆小行星,其中有5顆近地小行星。在1997年和1998年期間,北京天文台的成績還排在國際前五位,但隨後由於各國都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多的組織超過了北京天文台。
SpaceguardFoudation(太空防衛基金會)被認為是目前最成功的國際間合作監測計劃。該組織於1996年在羅馬成立,由各國在近地小行星研究領域知名專家組成,目的是保護地球環境、防範來自彗星和小行星的撞擊。
NEAT「近地小行星追蹤」計劃。由美國國家宇航局和美國空軍合作,使用美國空軍在夏威夷的地面電子—光學深空監測站的1米口徑望遠鏡。除了上述這些觀測計劃,還有與美國軍方有關的LINEAR、LONEOS等觀測計劃。但由於各監測計劃都各自為政,望遠鏡布局不均,尚留有許多「死角」,因此出現2000QW7小行星「擦」地而過才被發現的驚人局面。
朱進認為,近地小行星監測網存在兩大漏洞:一是南北不均。上述幾大監測計劃的站點都設在北半球,而南半球的望遠鏡數量相當有限。因此,人們做不到全空域監測危險的小行星。二是存在「死角」。最大的「死角」是太陽光照區域。當小行星從太陽方向飛來時,由於「逆光」,地面望遠鏡看不到它們。這就需要在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軌道上也架設一個空間觀測望遠鏡,以避開太陽光的干擾。這一計劃早有人提出,尚無實現可能。盡管科學家都已認識到建立一個更嚴密的監測體系的重要性,但是給人類投下這個重大人壽保險需要太多的錢,人們只能耐心等待。
4、大沖撞全球防禦
專家認為,一旦發現小行星有撞擊地球可能,人類需要有充足的時間用於防衛准備,而准備的時間一般要在十年以上。像美國大片《天地大沖撞》那樣當宇宙星體很接近地球時才採取措施是很難奏效的。因此預警時間越長也就越有利。
一般來說,小行星的飛行速度可能會超過人類現有的飛行器速度。當它不是迎面撞來而是同向靠近時,人類發射的飛行器短期內是追不上它的。所以人類只能早早地發現它們,並將飛行器發射到外空「等候」,然後再想辦法將它推偏軌道。這一「戰場」離地球越遠,人類就越安全。所以監測是第一位的。
朱進認為,人類能改變小行星軌跡的手段極為有限。由於人類還沒有掌握向外空直接發射武器的能力,人類所能想到的方法只是用裝載核彈的太空梭在外空攔截小行星,用核導彈將它炸碎或推偏它們軌道。但這種方法也不一定有效。因為對於一些鬆散結構的星體,爆炸所起到的作用很有限。而且當小行星很遙遠時,人們無法觀測到它的物質屬性。
剛剛發現的最危險的小行星2000SG344,人們尚不知它是何物,只不過從它的反光度判斷它大概直徑為30至70米。因此從發現到描繪軌跡到分析物性再到選擇防範措施,這需要很長時間。但更令人擔心的是,另有一些更危險的長周期彗星的觀測難度更大,一旦人們發現它將與地球相撞時,通常只有4個月的准備時間了。而這個准備過程,真像和流星賽跑。
好在全球的小行星學家都已認識到全空域監測的重要性,一個更加周密的監測體系正在規劃中。據悉,美國的CatalinaSkySurvey監測計劃正准備在南半球布置一批大望遠鏡,以補嚴人類這一尚存缺陷的外空防禦網。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140年的噩夢?
美國NASA網站上對外宣布,一顆編號為S-20090820maxB,被學者命名為阿波菲斯二號(Apophis-2)的小行星被美國天文學家發現。
這顆小行星位於獵戶座b星球,正以5萬千米每秒向地球飛來。
這類小行星被統稱為近地小行星。對這些小行星的研究被加深,因為它們至少理論上有可能與地球相撞。比較有成績的項目有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計劃(LINEAR)、近地小行星追蹤(NEAT)和洛維爾天文台近地天體搜索計劃(LONEOS)等。
科學家預測這顆小行星如按這個速度穩定的向地球飛來,將於2140年至2143年抵達地球,屆時這顆小行星帶來的威力足夠十萬顆原子彈爆炸的總和。 阿波菲斯小行星自從2004年被發現以來,始終是人們最感興趣的天體之一,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研究所近地天體科學家史蒂夫-切斯利說最新的計算方法和最近的數據表明,『阿波菲斯』於2036年4月13日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已經從四萬五千分之一下降到約一百萬分之四。科學家仍然認為這顆小行星會在2029年4月13日距離地球表面18300英里(約合29450公里),從而創造最接近地球的記錄,當然這種記錄對地球而言是無害的。
最新數據顯示「阿波菲斯」小行星將於2068年再次接近地球,並存在著百萬分之三的可能性會撞擊地球。隨著「阿波菲斯」小行星運行信息的進一步收集,撞擊的可能性會注意排除。精確的軌道測算進一步表明,我們可以認為『阿波菲斯』小行星還會引起科學界的關注,但不應引發任何的恐慌。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研究所近地天體研究辦公室主任唐-約曼斯說公眾可以隨時關注我們對『阿波菲斯』小行星和其他近地天體的研究。
據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發表的聲明,當小行星「阿波菲斯」2013年1月9日在距離地球大約1450萬公里處掠過時,研究人員通過加利福尼亞州莫哈韋沙漠和波多黎各阿雷西沃的深空雷達對其進行仔細觀察,進一步判斷這顆小行星的軌道。 如何做好近地小天體撞擊地球的防範工作?中國著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科學界目前有多種防禦方案,並且有些方案正在准備付諸行動。具「理論可行性」的方案有:
一是用核武器去炸掉它,但麻煩的是爆炸很可能把它變成許多小「殺手」,把帶有放射性的物體拋入不可預測的軌道;而對於一些鬆散結構的近地小天體,爆炸所起到的作用又很有限。這種方法一直毀譽參半。
二是用太空飛船撞擊它,改變其軌道或把它撞碎。這種方法比較有效,但如同用核武器一樣,這也可能把災難擴大數倍。
三是用航空器給它施加壓力(即用機械力),使它加速或減速,從而改變其飛行方向。這種方法比較理想,但不易實行,並存在一定的風險。
四是用激光使它的表面物質向外發散,從而產生反向加速度使它改變飛行方向;或者用超強激光把它摧毀成對地球無害的小碎塊。這種方法也比較理想,但必須要有超大功率的激光系統。
五是用油漆塗料來改變它的顏色,影響它吸收太陽光和熱量,通過熱能的變化來改變其軌道。這種方法見效比較慢,另外所需的大量塗料如何運去也是個問題。
六是用火箭把一面巨大的風箏形太陽帆發送到它的上面,而張開的太陽帆利用反彈太陽光子所產生的壓力把它逐漸推離原來的軌道。這種方法的技術要求較高,難度較大。
七是在它的表面插入一種像火箭那樣的裝置,讓這種裝置不斷地噴出物質,像噴氣式飛機那樣,通過反作用力來改變其飛行方向。
「阿波菲斯」飛越地球
科學家於2004年發現了這顆以古埃及毀滅之神「阿波菲斯」命名的小行星,其直徑約為300米。據計算,一旦它撞上地球,其威力相當於5億噸TNT爆炸,將釋放出比此前威力最大的氫彈爆炸還要高10倍的能量。天文攝像機拍攝的畫面顯示,此次「阿波菲斯」飛越地球時與地球的距離為1400萬公里,在月球繞地球運行軌道之外,因此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
此前,加拿大皇家天文學會發言人法茲凱斯曾推測,「阿波菲斯」將於2029年從距離地球3萬公里的地方掠過,從而創造最接近地球的紀錄,屆時雙方可能發生碰撞。但有科學家經過進一步研究後發現,「阿波菲斯」在2029年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很小,因為那時候「阿波菲斯」會穿越一片名為「重力鎖眼」的區域,可能會因為受地球引力影響而偏離軌道。
俄羅斯天文學家作出了一顆代號「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將在2036年4月13日與地球相撞的預言,引發全球關注。紫金山天文台專家昨天接受采訪時表示,「阿波菲斯」是目前發現的近地小行星中危險級別最高的,從2013年至2039年,將有好幾次與地球「擦肩而過」的機會。但就觀測結果分析,它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不大。 「阿波菲斯」和地球軌道相交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季江徽告訴記者,小行星是指太陽系內與行星一樣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因為都是繞太陽運行,所以小行星與地球運行的軌道是相交的。這顆名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是2004年由美國天文學家率先發現的。它直徑超過270米,超過兩個足球場大小。
正因為軌道是相交的,就有了相撞的擔心。根據測算,小行星的爆炸威力與其體積成正比,直徑每增10倍,爆炸威力就會增加1000倍。一般直徑超過140米的小行星,就能對地球造成較大的威脅,更不用說比兩個足球場還大的「阿波菲斯」。一旦撞上地球,可能是巨大災難。
「最近距離」在2029年4月13日出現
季江徽說,完整觀測「阿波菲斯」圍繞太陽運轉一周,至少需要8年。科學家還只能通過觀測來計算它的運行,並根據觀測數據的不斷更新,修正它的運行軌道。
據計算,「阿波菲斯」接下來數十年中第一次與地球「擦肩而過」將發生在2013年1月9日。屆時,它與地球的距離約1500萬公里。接下來,如果它的運行軌道不發生偏差,就將在2029年4月13日迎來它與地球的「史上最近距離」——3.5萬公里。
「這差不多是地球同步衛星的高度,是地月距離的1/10。」季江徽說,如此接近的距離是非常危險的,如果受外力影響而偏離軌道,撞上地球的可能性極大。
天文史上,撞擊造成重大災難概率低
此次,俄羅斯專家也注意到了2029年的這次「擦肩而過」。他們認為這次「擦肩而過」時,「阿波菲斯」 運行軌道將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發生偏離,進而在下一個「擦肩而過「的時刻,也就是2036年撞上地球。
「我並不認為會撞上來。」季江徽向記者介紹,此前美國宇航局也分析,「阿波菲斯」在2036年撞擊地球幾率僅為二十五萬分之一。他還告訴記者,天文史上,近地小行星 與地球相撞的事件時有發生,但造成重大災難的概率非常低。而且隨著天文學界對小行星的運行規律越來越了解,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完全有可能通過科學手段來干預小行星撞地球的發生,例如發射飛行器、運用激光改變小行星運行軌道等,而這些當下都已進入實驗階段。
4. 洛杉磯之戰究竟有幾部啊我剛剛看了一部,不是電影院影的那部,但是片子的名字就是這個,請問為什麼
名字相同罷了,我還看過一部洛杉磯之戰山寨版的,跟你說的這兩部都不一樣,這沒什麼大不了的,關鍵是你喜不喜歡看了,好看就看唄,不好看咱就不看,你說是不是~~~~~~~~~
這年有,山寨版的太多了,就像泰坦尼克號一樣,還出了個什麼泰坦尼克號惡搞版,哎·~~~~見怪不怪了,一句話,好看就看,不好看就關掉~~~~~~~~
最後說一句正宗的洛杉磯之戰只有一部,其它全是偽劣產品,工商的該來打假了 (^-^) (^-^) (^-^)
5. 九幾年有一個小行星要撞地球了我給忘了。
據英國每日快報「8日報道,科學家們相信,一個名叫」阿波菲斯「的390米寬的小行星可能會相撞,地球在2036年,釋放的10倍以上原子彈轟炸廣島能源,成千上萬的平方公里的區域將被直接釋放到大氣中的灰塵會影響整個地球的生態影響。科學家上周在倫敦召開一次專家會議,在未來31年的總營業「拯救地球」。
命名為惡魔在埃及神話
在埃及神話中,阿波菲斯是一個古老的邪惡和毀滅魔法,它的目的是讓整個世界陷入永久的黑暗。最近,天文學家將一種是直接來自外太空的地球名為「阿波菲斯」的小行星,正是因為這顆小行星將人類前所未有的災難性威脅。之前被稱為「2004MN4」的小行星,科學家在去年6月,它被發現的直徑約390米,寬。
上周,科學家「近地天體」專家會議在倫敦舉行,共商「的末日拯救地球」。英國開放大學隕星專家莫尼卡戴乃??迭說:「近地球相撞的小行星與地球僅僅是一個時間問題,而不是會不會是問題。許多較小的物體在太空中被融化進入地球的大氣層,所以碰撞和地球。,然而,超過1公里直徑的小行星每隔幾十萬年來與地球相撞直徑更大的超過6公里的小行星每一億年,地球相撞,一旦這種影響會導致滅絕的災難,這個時候,我們都面臨著遲到的大傢伙。 「
威脅的危險,在歷史的最高水平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追蹤檢查發現,2029年」阿波菲斯和地球傳中,但??它會在2036年,重訪地球,並可能打破穿過大氣層和地球相撞!
據悉,「阿波菲斯」一直位居「的都靈4級,10意味著必然的全球毀滅??性碰撞。 「阿波菲斯」的危險等級是在有史以來發現的小行星,在2036年與地球碰撞的概率高達37 1!
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天文學家艾倫·菲茨西蒙斯說:「當它在2029年4月13號後,地球靠近地球的引力將改變它的軌道......在2036年,它再次訪問地球,和我們相撞。「
對策炸彈炸毀了不是明智的做法
如何改變小行星的軌道命中,科學家已經提出了許多理論方法。歐洲航天局先進概念組「,旨在促進與一排人造衛星或火箭碰撞的小行星偏離地球軌道的方法。科學家們最感興趣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派遣一艘太空船和小行星猛烈碰撞,從而改變其方向。歐洲航天局計劃在「堂吉訶德」計劃,派兩艘飛船測試小行星的推出,在未來10航天器被稱為「西伊達爾戈,將是高速小行星碰撞,和另外一個被稱為「桑科」飛船將在附近測量小行星的軌道改變這種狀況。
在好萊塢電影「世界末日」的演員布魯斯·威利斯曾帶人進入太空核彈炸毀小行星,但在真實世界中的科學,核爆炸是最難得到天文學家支持的「下策」。菲茨西蒙斯說:「如果小行星快靠近地球爆炸,那麼地球上沒有的小行星擊中,但幾件較大的碎片擊中脆弱的地區將變得更加」。
據悉,明年春天,科學家們將有一個良好的觀測機會,可以更准確地確定阿波菲斯的軌道。阿波菲斯可能碰到的土地仍不能排除,下次有機會觀察將要等到2013年。
事實上,在2029年,科學家為了完全確定「阿波菲斯撞擊地球。一位專家說:「如果我們等待,直到2029年才行動,那麼2036災難的影響將是難以避免的。」 ========================================
小行星撞擊一個巨大的地球鎖定在
2071的路透社空間的恆星明亮的火焰撞向地球,引發了一場驚天的海浪瞬間吞沒海岸城市...在美國大片「天地大沖撞」這是解釋的慘狀。這不幸真的發生在這個世界上。之前,天文學家宣布發現了最危險的近地小行星,它在2071年一致,軌道和地球的一部分。兩個分的碰撞的概率為一體的千分之一。
2071天地大沖撞?
1小行星太忙專家
小行星專家可能是今年的大多數研究人員吸引媒體的關注,時間和時間再次發布「天地大沖撞」的報警時間時間引起了人們的焦慮和恐慌。在今年9月,美國康奈爾大學天文學家突然宣布,代號為2000QW7小行星一周前,「蹭」地球,科學家們在五天之前,它飛到地球只有一個檢測。一場虛驚之後,科學家們的結論有足夠幸運的是無盡的,如果小行星撞地球,它可以消滅15萬人!
層出不窮。 11月3日,夏威夷天文小組在天體聯合會宣布的代碼2000SG344小行星可能會在2030年撞上地球,其撞擊能量相當於100顆廣島原子彈,一時間輿論嘩然。但僅過了一天,天文學家緊急糾正以前的判斷,這是約千分之一,地球「遇見」的可能性,但在更遙遠的2071年。
不過,討論的小行星撞地球還沒有結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可能發生「天地大沖撞」的英國科學家甚至正式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報告,建議政府必須積極努力,採取預防措施。中國紫金山天文台在決定投資2000萬元建造的最大的小行星望遠鏡站。
昨天,記者從北京天文台,中國科學院科學證實:小行星的確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危險的小行星。非常相似,其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354天(地球周期為365天)。 ,只有小行星觀測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科學,朱進告訴記者,這顆危險的小行星將與地球「頭」碰撞地球,因為它的轉向是一致的。最近的觀測表明,在2071軌道與地球軌道局部「巧合」,但現在還很難說兩星是否會滿足。
其進一步的探測,也許這種可怕的結論也將被排除。
據朱進研究員,國際天文學界的小行星也不太了解。天文學家只從它的亮度判斷,其直徑為約30至70米,這樣的判斷是必需的條件是它是一個普通的小行星。但是,如果它是一個金屬物體,那麼它會是更小的體積。觀察家報「看到」它的物質結構,它可能是一塊石頭,它可能是人類在20世紀70年代的航天器推進片段。
古老的地球傷痕累累
小行星是指那些像地球一樣圍繞太陽,但體積太小,不能被稱為一個行星天體。發現的最大的小行星直徑只有約1000公里。微型小行星只有鵝卵石大小。據朱進,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北京天文台小行星觀測,發現近地小行星1106(2000年9月18日),其中包括16個直徑超過240公里,它們位於在裡面地球的軌道到土星軌道太空。
人小行星的恐懼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更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帶來災難。 1908年,一個直徑約50米的小行星在西伯利亞通古斯地區上空爆炸,摧毀了大約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飄浮在空氣中的灰塵長達萬米。小行星撞擊在6500萬年前,一個直徑約一公里,有地球上各種生物的破壞,包括恐龍在內。專家指出,地球超過4億年中,危險的「天外來客」傷痕離開了地球的誕生。人類發現的對象火山口有一百多個。最大和最古老的南非伏謊稱佛坑,直徑可達140公里,有19億7000萬年前的歷史。科學家分析了一個直徑100米的隕石或小行星撞擊地球,沖擊力相當於100噸的原子彈。
但是天文學家還指出,由於小行星有它自己的軌道,交叉相撞,這些宇宙「交通事故」是不常見的。專家分析,直徑超過兩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大約是每50萬年左右發生一次,超過100米直徑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只有一次萬年。
3個監測網路的兩大漏洞
人類監測危險的小行星,或在最近幾年內開始。 1994年,蘇Meier法 - 列維9彗星與木星世紀碰撞「,這是被稱為本世紀最大的空間」交通意外「。自那時以來,聯合國已舉行3會議對小行星和彗星。開始於1995年,天文學界逐漸掀起一股小行星探索熱。朱進,北京天文台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告訴記者,有六個主要的國際小行星監測計劃,包括施密特計劃,但也是最有效的美國太空監視計劃空間監測計劃,這個計劃從1985年,牛頓反射望遠鏡在基特峰,亞利桑那州,專門的搜索,發現的近地天體。這是世界最大的小行星觀測計劃,可以被發現,每兩個月平均2或3個近地小行星北京施密特CCD小行星計劃從1995年中國社科院的。天文台河北興隆觀測基地的施密特望遠鏡。超過2000顆小行星被發現,包括5個近地小行星。在1997年和1998年的結果北京天文台也排在國際五大,但所有國家增加這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多的企業比北京天文台
SpaceguardFoudation(太空防衛基金會)被認為是最成功的。之間的國際合作監測計劃。該組織於1996年在羅馬成立,由各國在近地小行星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以保護地球環境,防止彗星和小行星的影響。
BR /> NEAT「近地小行星跟蹤計劃。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和美國空軍的合作,美空軍部隊在夏威夷的地面電子 - 光學深空監測站的1米望遠鏡。除了這些觀測計劃相關的美國軍事的LINEAR,LONEOS觀測計劃。然而,由於監測計劃是零散的,望遠鏡布局不均,仍然保留了許多「死角」,如此2000QW7的小行星「蹭」,並發現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情況。
朱進,在當前監測網路的近地小行星中,有兩個漏洞:一是南北不平等。監測計劃的網站都位於北半球,而在南半球的望遠鏡數量相當有限。因此,它不能做全空域監測危險的小行星。第二個是「死角」。最大的「死」陽光區。當小行星從太陽的方向,「逆光」,地面望遠鏡無法看到它們。這就需要架設一個太空望遠鏡在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軌道,為了避免太陽光的干擾。早在該計劃被提出,但有沒有實現的可能。雖然科學家們認識到一個更嚴格的監控系統的重要性,但人的塑像,這主要壽險需要太多的錢,只能等待。
4碰撞的全球性國防
專家認為,一旦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的,人類需要有足夠的防禦准備時間,准備時間一般在一個多十年。只有採取措施,如美國電影「天地大沖撞,在地球附近的恆星是在宇宙非常困難的工作。因此,較長的預警時間更有利。
一般,小行星飛行速度可能會超過現有的人力車速。當它是一個迎頭相撞,但向短期的運載火箭未能跟上,所以只有早期人類發現了他們,並射入外層空間的飛機「等待「,然後想到的方式來推動部分軌道。」戰場「是距離地球更遠,更安全的人。所以監測是第一位的。
朱進,人類改變小行星軌跡的手段是極其有限的。因為人類尚未掌握的能力,直接瞄準射擊武器引入外空,人類能想到的只是用裝載核武器攻擊太空梭在太空攔截核導彈粉碎的小行星,或推動部分他們跟蹤。然而,這種方法並不一定有效。非常有限的一些結構鬆散的明星,爆炸所扮演的角色。當小行星很遠的地方,當人們無法觀察到它的材質屬性。
剛剛發現的最危險的小行星2000SG344,人們仍然不知道它是,但它反射的判斷,它可能是一個直徑為30-70米。分析物從發現到描繪的軌跡,然後選擇預防措施,這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更令人擔憂的是,另有一些更危險的長周期彗星的觀測比較困難,一旦被發現,它會與地球相撞,通常只有4個月的准備。准備這個過程中,我真的種族和流星一樣。
好消息的小行星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已經認識到全空域監測的重要性,更全面的監控系統正在規劃中。據悉,最近美國CatalinaSkySurvey監測計劃准備安排了許多大型望遠鏡在南半球,以配合嚴格的人類生存在太空防禦網路的缺陷。
6. 行星撞地球 當科幻電影橋段照進現實行星撞地球 當科幻電影橋段照進現實
我們常用「火星撞地球」來形容沖突的激烈程度,但最近一則外媒報道卻告訴我們,這個用來打比方的情況可並非虛言!就在上個月月初,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發布消息稱,3月21日一顆體積相當於法國埃菲爾鐵塔兩倍的小行星2001 FO32將在距離地球約200萬千米的地方安全飛掠;而21日當天,該小行星也的確如預期般以安全距離掠過我們這顆藍色的星球。
但這還沒完,據稱還有大量小行星可能正在向地球沖撞過來,它們的直徑從10米到200多米不等。如果這是真的,難道地球毀滅、世界末日就近在眼前了?行星撞地球這個科幻電影里才會有的情節,竟然是真的?
01
關於要撞地球的行星
請先了解一下
太陽系由太陽及在其引力作用下圍繞它運轉的天體構成,包括八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及行星際物質。太陽系中的行星是指圍繞太陽以橢圓軌道運行、並且有足夠大的質量使其表面達到流體靜力平衡(近於球形)的天體,這些行星軌道附近的物體已通過碰撞並合與散射過程被清除。
除了熟知的八大行星,太陽系中還有一些矮行星。它們同樣圍繞太陽運轉,但其質量較小,不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他物體。太陽系內的矮行星有:冥王星、穀神星、鬩神星、鳥神星和妊神星。近年來,研究人員還根據一些柯依伯天體軌道運動特徵,推測在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但尚無觀測證實這一猜想。
圖1.銀河系與太陽系 Credit:Astronomy.com
如果我們的目光落在太陽系以外的更廣袤的宇宙空間,就會了解到,銀河系中有數千億顆恆星,而太陽只是銀河系獵戶座旋臂上一顆中小質量的主序恆星。而在浩瀚的宇宙中,還存在無數星系團,銀河系也只是滄海一粟。與太陽系類似,宇宙中很多恆星的周圍也存在行星,這些太陽系以外的行星被稱為系外行星。
目前已發現並確認的系外行星接近4700顆,這些系外行星大小各異、軌道構型多樣,構成了多姿多彩的行星世界。
02
過去、現在和將來
行星的運行軌道並非永恆
德國天文學家提丟斯和波得提出了行星同太陽的平均距離的經驗定律,即提丟斯—波得定則。該定則提出,取一數列:0,3,6,12,24,48,96,192……然後加上4,再除以10,就可以得到以天文單位(地球和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個天文單位)表示的各個行星同太陽的近似平均距離。1781年,天文學家Herschel發現天王星差不多恰好處在定則所預言的位置上。提丟斯當時還預言,在火星和木星之間,距太陽2.8天文單位處應該還有一個行星。但是後續的觀測發現,這片區域實際是呈帶狀分布的小行星世界,即主帶小行星。
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拉普拉斯認為,太陽系是完全穩定的。但是1994年,巴黎天文台的研究人員Jacques Laskar等人的工作第一次證明水星的軌道運動是不穩定的。他利用超級計算機進行的模擬結果顯示,未來的30億年到40億年中,木星和水星之間微妙的引力攝動作用可能導致一個難以想像的後果——太陽系內部的行星離開現在的軌道位置,金星和水星最終可能猛烈地撞在一起。這項研究工作提醒我們,行星並非總處於永恆的、有規律的軌道。它們可能變得很不穩定,即便沒有外界的影響,太陽系在未來的60億年時間里也會變得雜亂無章。
圖2.行星形成的核吸積碰撞過程 Credit:Rebecca Boyle,Nature,2018
太陽系的誕生和演化過程本身也充滿了動盪,在行星形成和生長的階段,太陽系中會發生劇烈的碰撞和散射過程。外太陽系的四顆巨行星也曾經發生過大幅度的軌道遷移,擾亂了內外太陽系中諸多小天體的運動,影響了內太陽系類地行星的演化,最終重塑了整個太陽系。
此外,月球表面的撞擊坑也是太陽系形成後期「暴力事件」的見證。科學家們通過分析阿波羅任務帶回的月球樣品發現,月球在大約39億年前似乎頻繁遭受了各種小天體的撞擊——這就是月球 歷史 上著名的「晚期重度轟擊」(Late Heavy Bombardment,LHB)事件。在太陽系形成晚期,這些天體碰撞事件非常普遍,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內太陽系的水星或大行星的衛星也可能是共同「受害者」。
03
撞地球的高危分子真不少
還好威脅度高的幾率沒有特別大
在1998年上映的美國科幻災難片《天地大沖撞》中,「畢德曼彗星」正朝著地球飛奔而來,彗星碎成了一大一小兩部分,較小的那部分彗星撞向地球,引發山崩地裂,一片世界末日的景象;而跟隨其後的大彗星給地球帶來的毀滅程度,更是遠遠超乎了人們的想像。
2020年上映的好萊塢災難大片《末日逃生》再次呈現了彗星撞向地球造成的重大災難場景。由此可見,人們對於宇宙中天體撞擊地球事件的憂患,警示人類需要居安思危,避免這些災難的發生。目前,撞向地球的天體大多是太陽系內部的小天體,包括小行星和彗星。小行星離太陽由近及遠可分為:近地小行星(NEOs)、主帶小行星(MBAs)、特洛伊天體(Trojans)、半人馬天體、柯伊伯帶天體(KBOs)。目前已發現超過一百萬顆小行星,其中近地小行星超過25000顆,主帶小行星更是超過50萬顆。
一般來說,與地球軌道距離小於0.3天文單位(4500萬千米)的稱為近地小行星,與地球的交會距離小於0.05天文單位(750萬千米,約20倍地月距離)、且直徑大於140米的被列為潛在威脅天體(PHO/PHA)。當小行星越過750萬千米這條「警戒線」,它就有可能撞向地球。已發現的近地小行星中,有2000多顆可能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
當今對地球威脅程度最高的是於2004年發現的近地小行星(99942)Apophis(阿波菲斯)。「阿波菲斯」將於2029年4月13日從地球身邊飛掠,最近距離約為3.2萬千米;之後,2036年還會再次降臨,危險性極大。但撞擊地球的幾率也很低,遠低於0.01%。
據統計,直徑大於140米的小行星撞擊事件約3萬年發生一次;直徑大於1千米的小行星撞擊事件約100萬年發生一次;直徑大於5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情況,大約3000萬年發生一次;而直徑大於6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這等規模的,上億年才可能發生一次。
除了太陽系內小天體,近年來還出現了兩位來自太陽系外的「星際訪客」:「Oumuamua(1I/2017 U1)」和彗星2I/Borisov,其中1I/ʻOumuamua被發現時其與地球軌道距離約為0.2個天文單位(大約3000萬千米)已達到近地小行星標准。未來也並不排除會有更多星際天體闖入我們太陽系,當然星際天體撞向地球的概率遠小於太陽系內的近地小天體。
圖3.太陽系小天體分布 Credit: NASA
04
對地球的撞擊事件一直在進行中
探測能力越強 發現數目越大
當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直徑達到15米,就可能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比如2013年2月15日的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隕石事件。該事件造成了約1200人受傷、近3000座建築受損。
當小行星直徑達到25米以上,可能發生空爆,爆炸能量相當於1兆噸TNT當量,並引發火流星事件,如1908年的通古斯爆炸事件(直徑50米)、2015年泰國曼谷火星事件和2020年12月青海玉樹的火流星事件。
當小行星直徑超過140米就可能造成地區規模的破壞,引發地震和海嘯等次生災害。直徑超過1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則可能造成全球災變,對地球環境、人類和生物圈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如果小行星直徑達到10千米,則會造成大規模物種滅絕,如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
根據全球隕坑統計,已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中直徑為140米以上的約14000顆(已發現約5000顆),40米至140米之間的大約30萬顆(發現約2600顆),直徑40米以下的估計幾百萬顆。由於地球存在活躍的地質演化活動,更多的隕擊坑在地球上已難尋蹤跡。
圖4.1988年4月至2021年3月全球火流星事件 Credit:JPL/Caltech
除了劇烈的撞擊事件,彗星的噴發、分裂產生的塵埃顆粒與地球的「親密接觸」還可能帶來壯觀的天文現象——流星雨。當彗星穿過地球運行的軌道,大量的塵埃顆粒撞入大氣層,形成流星雨。彗星的燒蝕產物成為水汽凝核,從而會影響氣候和降水。彗星隕落也會給太陽系內行星表面帶去水冰等揮發物質,這對於研究地球表面水的來源和生命起源也具有重要意義。
其實,小行星飛掠地球的事件幾乎每天都會發生,這並不是因為經過我們的近地小行星變得越來越多了,而是現在的探測能力越來越強大。分布在世界各國的國際小行星預警網(IAWN)所屬的眾多望遠鏡都在緊盯著這些危險的目標,對它們進行嚴密的監視,地基望遠鏡包括美國夏威夷的Pan-STARSS, 智利北部的LSST和位於江蘇盱眙的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體望遠鏡等。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陳向陽提供
近十年來,國際小行星深空探測任務也在如火如荼的開展,2012年我國「嫦娥二號」探測器成功飛越近地小行星圖塔蒂斯(Toutatis),2015年美國NASA「黎明號」(Dawn)完成對穀神星和灶神星這兩個太陽系最大的原初行星胚胎的環繞探測;2020年,日本的「隼鳥2號」順利完成對近地小行星龍宮(Ryugu)采樣返回任務;NASA 的「冥王號」(OSIRIS-REx)航天器也完成了對近地小行星貝努(Bennu)的探測,即將攜帶樣品返回地球。
作者 | 季江徽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
審核 | 左 維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
我們常用「火星撞地球」來形容沖突的激烈程度,但最近一則外媒報道卻告訴我們,這個用來打比方的情況可並非虛言!就在上個月月初,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發布消息稱,3月21日一顆體積相當於法國埃菲爾鐵塔兩倍的小行星2001 FO32將在距離地球約200萬千米的地方安全飛掠;而21日當天,該小行星也的確如預期般以安全距離掠過我們這顆藍色的星球。
但這還沒完,據稱還有大量小行星可能正在向地球沖撞過來,它們的直徑從10米到200多米不等。如果這是真的,難道地球毀滅、世界末日就近在眼前了?行星撞地球這個科幻電影里才會有的情節,竟然是真的?
01
關於要撞地球的行星
請先了解一下
太陽系由太陽及在其引力作用下圍繞它運轉的天體構成,包括八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及行星際物質。太陽系中的行星是指圍繞太陽以橢圓軌道運行、並且有足夠大的質量使其表面達到流體靜力平衡(近於球形)的天體,這些行星軌道附近的物體已通過碰撞並合與散射過程被清除。
除了熟知的八大行星,太陽系中還有一些矮行星。它們同樣圍繞太陽運轉,但其質量較小,不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他物體。太陽系內的矮行星有:冥王星、穀神星、鬩神星、鳥神星和妊神星。近年來,研究人員還根據一些柯依伯天體軌道運動特徵,推測在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但尚無觀測證實這一猜想。
圖1.銀河系與太陽系 Credit:Astronomy.com
如果我們的目光落在太陽系以外的更廣袤的宇宙空間,就會了解到,銀河系中有數千億顆恆星,而太陽只是銀河系獵戶座旋臂上一顆中小質量的主序恆星。而在浩瀚的宇宙中,還存在無數星系團,銀河系也只是滄海一粟。與太陽系類似,宇宙中很多恆星的周圍也存在行星,這些太陽系以外的行星被稱為系外行星。
目前已發現並確認的系外行星接近4700顆,這些系外行星大小各異、軌道構型多樣,構成了多姿多彩的行星世界。
02
過去、現在和將來
行星的運行軌道並非永恆
德國天文學家提丟斯和波得提出了行星同太陽的平均距離的經驗定律,即提丟斯—波得定則。該定則提出,取一數列:0,3,6,12,24,48,96,192……然後加上4,再除以10,就可以得到以天文單位(地球和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個天文單位)表示的各個行星同太陽的近似平均距離。1781年,天文學家Herschel發現天王星差不多恰好處在定則所預言的位置上。提丟斯當時還預言,在火星和木星之間,距太陽2.8天文單位處應該還有一個行星。但是後續的觀測發現,這片區域實際是呈帶狀分布的小行星世界,即主帶小行星。
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拉普拉斯認為,太陽系是完全穩定的。但是1994年,巴黎天文台的研究人員Jacques Laskar等人的工作第一次證明水星的軌道運動是不穩定的。他利用超級計算機進行的模擬結果顯示,未來的30億年到40億年中,木星和水星之間微妙的引力攝動作用可能導致一個難以想像的後果——太陽系內部的行星離開現在的軌道位置,金星和水星最終可能猛烈地撞在一起。這項研究工作提醒我們,行星並非總處於永恆的、有規律的軌道。它們可能變得很不穩定,即便沒有外界的影響,太陽系在未來的60億年時間里也會變得雜亂無章。
圖2.行星形成的核吸積碰撞過程 Credit:Rebecca Boyle,Nature,2018
太陽系的誕生和演化過程本身也充滿了動盪,在行星形成和生長的階段,太陽系中會發生劇烈的碰撞和散射過程。外太陽系的四顆巨行星也曾經發生過大幅度的軌道遷移,擾亂了內外太陽系中諸多小天體的運動,影響了內太陽系類地行星的演化,最終重塑了整個太陽系。
此外,月球表面的撞擊坑也是太陽系形成後期「暴力事件」的見證。科學家們通過分析阿波羅任務帶回的月球樣品發現,月球在大約39億年前似乎頻繁遭受了各種小天體的撞擊——這就是月球 歷史 上著名的「晚期重度轟擊」(Late Heavy Bombardment,LHB)事件。在太陽系形成晚期,這些天體碰撞事件非常普遍,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內太陽系的水星或大行星的衛星也可能是共同「受害者」。
03
撞地球的高危分子真不少
還好威脅度高的幾率沒有特別大
在1998年上映的美國科幻災難片《天地大沖撞》中,「畢德曼彗星」正朝著地球飛奔而來,彗星碎成了一大一小兩部分,較小的那部分彗星撞向地球,引發山崩地裂,一片世界末日的景象;而跟隨其後的大彗星給地球帶來的毀滅程度,更是遠遠超乎了人們的想像。
2020年上映的好萊塢災難大片《末日逃生》再次呈現了彗星撞向地球造成的重大災難場景。由此可見,人們對於宇宙中天體撞擊地球事件的憂患,警示人類需要居安思危,避免這些災難的發生。目前,撞向地球的天體大多是太陽系內部的小天體,包括小行星和彗星。小行星離太陽由近及遠可分為:近地小行星(NEOs)、主帶小行星(MBAs)、特洛伊天體(Trojans)、半人馬天體、柯伊伯帶天體(KBOs)。目前已發現超過一百萬顆小行星,其中近地小行星超過25000顆,主帶小行星更是超過50萬顆。
一般來說,與地球軌道距離小於0.3天文單位(4500萬千米)的稱為近地小行星,與地球的交會距離小於0.05天文單位(750萬千米,約20倍地月距離)、且直徑大於140米的被列為潛在威脅天體(PHO/PHA)。當小行星越過750萬千米這條「警戒線」,它就有可能撞向地球。已發現的近地小行星中,有2000多顆可能對地球構成潛在威脅。
當今對地球威脅程度最高的是於2004年發現的近地小行星(99942)Apophis(阿波菲斯)。「阿波菲斯」將於2029年4月13日從地球身邊飛掠,最近距離約為3.2萬千米;之後,2036年還會再次降臨,危險性極大。但撞擊地球的幾率也很低,遠低於0.01%。
據統計,直徑大於140米的小行星撞擊事件約3萬年發生一次;直徑大於1千米的小行星撞擊事件約100萬年發生一次;直徑大於5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情況,大約3000萬年發生一次;而直徑大於6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這等規模的,上億年才可能發生一次。
除了太陽系內小天體,近年來還出現了兩位來自太陽系外的「星際訪客」:「Oumuamua(1I/2017 U1)」和彗星2I/Borisov,其中1I/ʻOumuamua被發現時其與地球軌道距離約為0.2個天文單位(大約3000萬千米)已達到近地小行星標准。未來也並不排除會有更多星際天體闖入我們太陽系,當然星際天體撞向地球的概率遠小於太陽系內的近地小天體。
圖3.太陽系小天體分布 Credit: NASA
04
對地球的撞擊事件一直在進行中
探測能力越強 發現數目越大
當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直徑達到15米,就可能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比如2013年2月15日的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隕石事件。該事件造成了約1200人受傷、近3000座建築受損。
當小行星直徑達到25米以上,可能發生空爆,爆炸能量相當於1兆噸TNT當量,並引發火流星事件,如1908年的通古斯爆炸事件(直徑50米)、2015年泰國曼谷火星事件和2020年12月青海玉樹的火流星事件。
當小行星直徑超過140米就可能造成地區規模的破壞,引發地震和海嘯等次生災害。直徑超過1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則可能造成全球災變,對地球環境、人類和生物圈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如果小行星直徑達到10千米,則會造成大規模物種滅絕,如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
根據全球隕坑統計,已撞擊地球的小行星中直徑為140米以上的約14000顆(已發現約5000顆),40米至140米之間的大約30萬顆(發現約2600顆),直徑40米以下的估計幾百萬顆。由於地球存在活躍的地質演化活動,更多的隕擊坑在地球上已難尋蹤跡。
圖4.1988年4月至2021年3月全球火流星事件 Credit:JPL/Caltech
除了劇烈的撞擊事件,彗星的噴發、分裂產生的塵埃顆粒與地球的「親密接觸」還可能帶來壯觀的天文現象——流星雨。當彗星穿過地球運行的軌道,大量的塵埃顆粒撞入大氣層,形成流星雨。彗星的燒蝕產物成為水汽凝核,從而會影響氣候和降水。彗星隕落也會給太陽系內行星表面帶去水冰等揮發物質,這對於研究地球表面水的來源和生命起源也具有重要意義。
其實,小行星飛掠地球的事件幾乎每天都會發生,這並不是因為經過我們的近地小行星變得越來越多了,而是現在的探測能力越來越強大。分布在世界各國的國際小行星預警網(IAWN)所屬的眾多望遠鏡都在緊盯著這些危險的目標,對它們進行嚴密的監視,地基望遠鏡包括美國夏威夷的Pan-STARSS, 智利北部的LSST和位於江蘇盱眙的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體望遠鏡等。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陳向陽提供
近十年來,國際小行星深空探測任務也在如火如荼的開展,2012年我國「嫦娥二號」探測器成功飛越近地小行星圖塔蒂斯(Toutatis),2015年美國NASA「黎明號」(Dawn)完成對穀神星和灶神星這兩個太陽系最大的原初行星胚胎的環繞探測;2020年,日本的「隼鳥2號」順利完成對近地小行星龍宮(Ryugu)采樣返回任務;NASA 的「冥王號」(OSIRIS-REx)航天器也完成了對近地小行星貝努(Bennu)的探測,即將攜帶樣品返回地球。
作者 | 季江徽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
審核 | 左 維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
本文由「科學辟謠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7. 找部美國的科幻電影 懸賞10分
天地大沖撞
◆ 片 名:天地大沖撞 / 英文:Deep Impact / 港譯:末日救地球 / 台譯:彗星撞地球 / 其他:天地大沖撞
◆ 導 演:咪咪·萊德爾(Mimi Leder)
◆ 主 演:Robert Duvall 提李歐妮(Tea Leoni) 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
◆ 類 型:劇情(Drama) 科幻(Sci-Fi) 動作(Action)
◆ 國家地區:USA
◆ 語 言:
◆ 發行公司:夢工廠(DreamWorks) 派拉蒙(Paramount)
◆ 首映日期:1998年5月8日
◆ 製作公司:夢工廠(DreamWorks) 派拉蒙(Paramount)
◆ 製作成本:$7500 + $0 (單位:百萬美元)
◆ 本站評分:
◆ 首映票房:$41,152,375.00 (單位:美元)
◆ MPAA定級:PG-13 級
◆ 全美票房:$140,464,664.00 (單位:美元)
◆ 片 長:120 分鍾
◆ 海外票房:$209,000,000.00 (單位:美元)
◆ 影片簡介:
小行星專家可能是本年度最吸引媒體關注的科研人員了,他們一次次發布「天地大沖撞」的警報,一次次引起世人的焦慮和恐慌。今年9月,美國康奈爾大學天文學家突然宣布,一顆代號為2000QW的小行星於一周前「擦」過地球,科學家是在它飛臨地球5天前才有所察覺的。一場虛驚之後,科學家又得出一個足以令人慶幸不已的結論,如果這顆小行星撞上地球,則可能毀滅15億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1月3日,夏威夷一個天文小組在天體聯合會宣布一顆代號為2000SG344的小行星可能在2030年撞擊地球,它的撞擊能量相當於100顆廣島原子彈,一時間輿論嘩然。但僅在一天之後,天文學家又緊急更正了此前的判斷,認為它與地球「碰面」的可能性約為千分之一,而且是在更為遙遠的2017年。盡管如此,關於小行星撞地球的討論並未結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發生「天地大沖撞」的可能性,英國科學家甚至正式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報告,建議政府必須積極努力採取預防措施。而中國紫金山天文台也決定投資2000萬元建設國內最大的小行星望遠鏡站。
記者昨天從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得到證實:這顆小行星的確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危險的小行星。它的運行軌道與地球極為近似,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為354天(地球周期為365天)。中科院惟一的小行星觀測研究員朱進告訴記者,這顆危險小行星不會與地球「迎頭相撞」,因為它的轉向是與地球一致的。最新觀測表明,2017年它運行的軌道將與地球軌道局部「重合」,但兩星是否會相遇還很難說。隨著對其更進一步的探測,也許這種可怕的結論也會被排除。
據朱進研究員介紹,國際天文學界對這顆小行星還不甚了解。天文學家只是從它的亮度判斷的前提條件是它必需是一個普通的小行星。但如果它是金屬物體,那麼它的體積就要小得多。目前觀測者還「看不清」它的物質結構,它也許是塊石頭,也可能是70年代人類宇宙飛行器的推進器殘片。
內容:
14歲的萊奧.畢德曼從未想過自己會有如此驚天動地的大發現,他在觀測天空時,無意中發現了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畢德曼彗星」,但科學家們很快就發現這個彗星將要猛烈撞擊地球。 電視主持新秀珍妮.萊納在緊鑼密鼓地報道致使財政部長下台的性丑聞的同時發現了彗星將撞擊地球的消息,珍妮因此被總統「請」去密談。總統已獨家報道為條件,讓珍妮將這一秘密保守兩天。 在記者招待會上,總統貝克宣布將派一支特殊小分隊到太空去摧毀向地球撞來的彗星。前著名宇航員坦納臨危授命,率領五名宇航員乘彌賽亞飛船到達彗星,並在彗星上設置核子炸彈,藉以引爆彗星或偏轉彗 星行進方向,從而拯救危在旦夕的地球。 接下來的幾個月里,人人面臨著即將到來的滅頂之災,人人在試圖尋找生命的意義。美國政府為使所有生靈不到滅絕,特意建造了一個如同諾亞方舟式的地下庇護所,以使少數人和動物得以存活。 用核彈摧毀彗星的行動失敗後,宇航員們在返回地球途中毅然決定駕駛裝有核彈的彌賽亞飛船撞向彗星,以自己的生命換取地球上人類的安全,但還是有一個小彗星撞上了地球,引發了史無前例的災難……
據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Brian G.Marsden 報告說,在 2028年,一個直徑1.5公里(1英里)的天體將會在距地球5萬公里(3萬英里)處 經過,用天文學的角度來衡量屬於間不容發的距離。事實上,研究人員當時並不能肯定地說這顆小行星會撞不上地球。第二天,天文學家們發現了1990年所拍到 的該天體的照片,重新計算了它的軌道 ,他們算出來,它將在離地球幾乎1百萬公里處經過,這比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兩倍還多。
「阿波菲斯」是天文學家已知的近800顆具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之一,更是少數幾顆天文學家們希望可以進一步詳細研究的天體之一。
「阿波菲斯」小行星是一顆繞太陽運行的近地小行星,其形狀不規則,直徑僅320米左右,質量約4200萬噸。是在2004年6月被發現的,此後失去蹤跡,直到6個月後又再次被發現。2004年聖誕前夜,科學家們在NASA的「近地天體計劃」辦公室中計算出,「阿波菲斯」將在2029年4月13日與地球擦身而過。科學家們通過對「阿波菲斯」小行星進行不間斷地觀測,並估算的數據顯示,至2029年「阿波菲斯」小行星與地球的之間的距離為18640英里,這個距離比多數的通信衛星與地球的間距還要近幾千英里。
當「阿波菲斯」接近地球時,其運行速度為每秒5.9公里。如果擊中地球,將產生相當於11萬顆廣島原子彈爆炸所產生的能量,等同於整個紐約市及其周圍區域的地方都會瞬時毀滅;如果它撞擊在海洋中,那麼將引起毀滅性的海嘯,比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更猛烈。因此,天文學家如此描述「阿波菲斯」:一個致命的敵人。
2029年4月13日,黑色星期五,數以百萬的人們會來到戶外,抬頭仰望,驚異於自己的好運。小行星「阿波菲斯」將與地球擦身而過,一個光點劃過夜空,比許多人造衛星更快,比大部分恆星更明亮。2029年4月13日,小行星「阿波菲斯」將會在30000公里的高空飛掠過地球。相比之下,地球同步衛星的軌道高度為36000公里。在距離最近時,這顆小行星將會明亮得像一顆3等恆星。即使在城市的燈光中,在非洲、歐洲和亞洲肉眼可見。有記載以來,還沒有人曾經見過太空中如此明亮的小行星。
科學家們預測到,2029年,當阿波菲斯在地球附近呼嘯而過時,地球的引力會將這個天體扭成一種復雜的轉動搖擺的狀態,引力所產生的扭矩還可能將「阿波菲斯」撕裂。
這樣的事件從未被見證過,科學家們將獲得有史以來最好的一次機會,來觀察地球的引力如何影響一顆小行星的運動狀態。而這種研究,對於科學家們應對那些與地球有相撞危險的其他天體來說極具參考價值,因為小天體與地球接近時,都將發生類似的狀態變化。
當小行星「阿波菲斯」於2029年在距地球表面3萬多公里的高空掠過地球後,其自身狀態和運行軌道將因地球引力而發生變化。這一變化足以導致它在7年後,也就是2036年「擊中」地球。所產生的力足以使美國德州消失,或使兩個歐洲國家消失。在如此毀滅性的撞擊中,地球上的生物難以逃過此劫。一位俄羅斯科學家預言,2036年某天,一顆小行星將撞擊地球,其爆炸產生的能量相當於11萬顆在廣島爆炸的原子彈,地球上的生物將受到毀滅性打擊。
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的小行星和彗星安全問題研討會上,俄羅斯天文學家肖爾製作了一個模型,假設「阿波菲斯」擊中太平洋,將會掀起200米高的巨浪,它的沖擊波掀起的灰塵,將籠罩地球上1/4的地區,這一地區里的動植物和人類將因為嚴寒和食物鏈被破壞而死去……
8. 求dnf阿波菲斯的背景故事
「阿波菲斯」是古老的邪惡和毀滅之魔,埃及神話中的神阿波菲斯是破壞、混沌、黑暗的化身,也是太陽神「拉」的大對頭。它希望世間陷入永久的黑暗。存在於悲鳴洞窟中的一把邪惡巨劍。
悲鳴洞穴自古以來就是努格爾蟲的巢穴。生活在地下的努格爾蟲通過拱開泥土而前進,那時發出的聲音彷彿人類的悲鳴,悲鳴洞窟正是因此得名。極有可能是隨著希洛克一起從魔界轉移過來的武器。
最終被罪惡布法羅發掘者挖出,並復活洞穴里各種死去的人物,最終在骷髏凱恩手上。大轉移之後魔劍—阿波菲斯不再掉落。之前在悲鳴洞穴殺死骷髏凱恩有很小幾率獲得。或在加百利處有極小幾率可以買到設計圖紙。
(8)阿波菲斯小電影擴展閱讀:
一、裝備屬性:
物理攻擊力+980
魔法攻擊力+713
獨立攻擊力+485
力量+56
HP最大值-660
每分鍾恢復-250.2HP
施放速度-2%
暗屬性攻擊
二、鬼劍士(男):
[血之狂暴]技能Lv+1
[崩山裂地斬]技能Lv+1
[破極兵刃]技能Lv+2
[幻影劍舞]技能Lv+2
[刀魂之卡贊]技能Lv+2
[冥炎之卡洛]技能Lv+2
[波動刻印]技能Lv+2
[不動明王陣]技能Lv+2
三、黑暗武士(男):
[魔獄裂魂斬]技能Lv+2
[冥炎破空斬]技能Lv+2
[魔影劍舞]技能Lv+2
四、鬼劍士(女):
[蛇腹劍:狂]技能Lv+1
[喚魔:塔莫斯之襲]技能Lv+2
[人劍合一]技能Lv+1
[惡即斬]技能Lv+2
五、守護者(女):
[戰吼]技能Lv+2
[天隕斷空斬]技能Lv+2
血之狂暴攻擊力+10%
攻擊時,增加10%傷害。
9. 阿波菲斯的最新情況
阿波菲斯
據英國《每日快報》8日報道,科學家相信,一顆名叫「阿波菲斯」的390米寬小行星將可能在2036年和地球相撞,釋放出比廣島原子彈爆炸高10萬倍的能量,數千平方公里的地區將受直接影響,而釋放到大氣中的灰塵可能將影響整個地球的生態。科學家上周在英國倫敦召開專家會議,共商在未來的31年時間里「拯救地球」的有效方法。
命名埃及神話中的惡魔
在埃及神話中,「阿波菲斯」是古老的邪惡和毀滅之魔,它的目的是讓整個世界陷入永久的黑暗。最近,天文學家將一顆正從外太空直奔地球而來的小行星也命名為「阿波菲斯」,正是因為這顆小行星將對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災難性威脅。這顆小行星以前的名字叫做「2004MN4」,它於去年6月被科學家發現,直徑約有390米寬。
上個禮拜,科學家在英國倫敦舉行了「近地天體」專家會議,共商「末日救地球」之法。英國開放大學隕星專家莫尼卡·格拉迪說:「近地小行星和地球相撞只是時間問題,而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許多更小的太空物體都在沖入地球大氣層時融化了,所以沒能和地球發生碰撞。然而,直徑超過1公里的小行星將每隔數十萬年和地球相撞一次,直徑大於6公里的小行星將每隔數億年和地球相撞一次,這樣的撞擊將會引發滅絕性災難。這次我們面對的就是一個遲到的大傢伙。」
威脅危險等級史上最高
NASA科學家進行軌道驗算後發現,「阿波菲斯」2029年將和地球擦肩而過,但卻將在2036年重新光臨地球,並可能沖破大氣層和地球相撞!
據悉,「阿波菲斯」目前已經名列「托里諾等級」第4級,10級意味著必然的全球毀滅性碰撞。「阿波菲斯」的危險等級在有史以來發現的小行星中是最高的,它和地球在2036年的相撞概率高達37分之一!
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天文學家艾倫·菲茨西蒙斯說:「當它在2029年4月13日經過地球附近時,地球引力將改變它的軌道……它會在2036年再次光臨地球,並和我們相撞。」
對策核彈炸毀並不明智
如何改變撞地小行星的軌道,目前科學家已經提出了許多理論性的方法。歐洲宇航局「先進觀念小組」設計出了用一排人造衛星或火箭推動小行星偏離撞地軌道的方法。科學家最感興趣、也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派遣一艘太空船和小行星猛烈碰撞,從而改變它的方向。歐洲宇航局計劃在下個10年發起「堂吉訶德」計劃,派兩艘太空船前往一顆測試小行星。其中一艘太空船名叫「西達爾戈」,它將和這顆小行星高速相撞,而另外一艘名叫「桑科」的太空船則將在附近測量小行星的軌道改變情況。
在好萊塢電影《世界末日》中,演員布魯斯·威利斯曾帶人到太空中用核彈去炸小行星,但在真實的科學世界中,核爆炸是最難得到天文學家支持的「下策」。菲茨西蒙斯說:「如果小行星快靠近地球時爆炸,那麼地球就不是被小行星擊中,而是被好幾塊大碎片擊中了,受害地區將變得更多。」
據悉,明年春天,科學家將擁有一次良好的觀測機會,可以更精確地測定「阿波菲斯」的軌道。如果到時仍然無法排除「阿波菲斯」撞地的可能,下一次觀測機會將要等到2013年。
事實上,要到2029年,科學家才能完全確定「阿波菲斯」是否會撞地球。一名專家稱:「如果我們等到2029年才行動,那麼2036年的撞地災難將很難避免。」
========================================
小行星撞地球的時間被鎖定在2071年
方網訊 一顆巨大的太空星體帶著耀眼的火光撞向地球,激起驚天巨浪瞬間吞沒海岸城市……這就是美國大片《天地大沖撞》中演繹的慘烈景象。這種不幸的遭遇或許真會發生在人世間。日前有天文學家宣布發現迄今為止最危險的近地小行星,它在2071年的部分運行軌道與地球重合。兩星相撞的幾率為千分之一。
2071年天地大沖撞?
1小行星忙壞專家
小行星專家可能是本年度最吸引媒體關注的科研人員了,他們一次次發布「天地大沖撞」的警報,一次次引起世人的焦慮和恐慌。今年9月,美國康奈爾大學天文學家突然宣布,一顆代號為2000QW7的小行星於一周前「擦」過地球,科學家是在它飛臨地球5天前才有所察覺的。一場虛驚之後,科學家又得出一個足以令人慶幸不已的結論,如果這顆小行星撞上地球,則可能毀滅15億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1月3日,夏威夷一個天文小組在天體聯合會宣布一顆代號為2000SG344的小行星可能在2030年撞擊地球,它的撞擊能量相當於100顆廣島原子彈,一時間輿論嘩然。但僅在一天之後,天文學家又緊急更正了此前的判斷,認為它與地球「碰面」的可能性約為千分之一,而且是在更為遙遠的2071年。
盡管如此,關於小行星撞地球的討論並未結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發生「天地大沖撞」的可能性,英國科學家甚至正式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報告,建議政府必須積極努力採取預防措施。而中國紫金山天文台也決定投資2000萬元建設國內最大的小行星望遠鏡站。
記者昨天從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得到證實:這顆小行星的確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危險的小行星。它的運行軌道與地球極為近似,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為354天(地球周期為365天)。中科院惟一的小行星觀測研究員朱進告訴記者,這顆危險小行星不會與地球「迎頭相撞」,因為它的轉向是與地球一致的。最新觀測表明,2071年它運行的軌道將與地球軌道局部「重合」,但兩星是否會相遇還很難說。
隨著對其更進一步的探測,也許這種可怕的結論也會被排除。
據朱進研究員介紹,國際天文學界對這顆小行星還不甚了解。天文學家只是從它的亮度判斷其直徑大約為30到70米,這種判斷的前提條件是它必需是一個普通的小行星。但如果它是金屬物體,那麼它的體積就要小得多。目前觀測者還「看不清」它的物質結構,它也許是塊石頭,也可能是70年代人類宇宙飛行器的推進器殘片。
2老地球傷痕累累
小行星是指那些也像地球一樣圍繞太陽運轉、但體積太小而不能稱之為行星的天體。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小行星直徑也只有1000公里左右。微型小行星則只有鵝卵石大小。據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小行星觀測研究員朱進介紹,人類發現的近地小行星有1106顆(截止2000年9月18日),其中直徑超過240公里的有16顆,它們都位於地球軌道內側到土星軌道外側的太空中。
人們對小行星的恐懼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較小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也會帶來災難。1908年,一顆直徑約50米的小行星在西伯利亞通古斯地區上空爆炸,摧毀了大約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飄浮在空中的塵土高達一萬米。而在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一公里的小行星的撞擊,曾毀滅了包括恐龍在內的地球上的多種生物。專家指出,在地球誕生的四十多億年中,危險的「天外來客」給地球留下累累傷痕。目前人類找到的天體撞擊坑就有一百多個。最大最老的是南非伏利德佛坑,直徑達140公里,已有19億7千萬年歷史。科學家分析,一顆直徑100米的隕石或小行星砸在地球上,其撞擊力相當於100萬噸級的原子彈。
但天文學家也指出,由於每顆小行星都有自己的軌道,交叉相撞這類宇宙「交通事故」並不常見。專家分析,直徑兩公里以上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的幾率,大約是50萬年左右才發生一次;直徑超過100米的小行星的撞擊,每一萬年才有一次。
3監測網兩大漏洞
人類對危險小行星的大量監測還是在近幾年開始的。1994年,蘇梅爾—利維9號彗星與木星發生「世紀碰撞」,這被稱為本世紀最大的太空「交通事故」。此後聯合國曾先後三次召開防範小行星及彗星的會議。從1995年開始,天文學界逐漸掀起一股小行星探索熱。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員朱進告訴記者,國際上重大的小行星監測計劃就有6家,其中包括中國的施密特計劃。但最有成效的還數美國的spacewatch計劃(太空監測計劃)。這一計劃從1985年開始。使用位於亞里桑那州基特峰上的牛頓式反射望遠鏡,專門搜尋、發現近地天體。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小行星觀測計劃,平均每兩個月可以發現兩三個近地小行星。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的「施密特CCD小行星計劃」則是從1995年開始,使用位於河北興隆觀測基地的施密特望遠鏡。先後發現2000多顆小行星,其中有5顆近地小行星。在1997年和1998年期間,北京天文台的成績還排在國際前五位,但隨後由於各國都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多的組織超過了北京天文台。
SpaceguardFoudation(太空防衛基金會)被認為是目前最成功的國際間合作監測計劃。該組織於1996年在羅馬成立,由各國在近地小行星研究領域知名專家組成,目的是保護地球環境、防範來自彗星和小行星的撞擊。
NEAT「近地小行星追蹤」計劃。由美國國家宇航局和美國空軍合作,使用美國空軍在夏威夷的地面電子—光學深空監測站的1米口徑望遠鏡。除了上述這些觀測計劃,還有與美國軍方有關的LINEAR、LONEOS等觀測計劃。但由於各監測計劃都各自為政,望遠鏡布局不均,尚留有許多「死角」,因此出現2000QW7小行星「擦」地而過才被發現的驚人局面。
朱進認為,目前的近地小行星監測網存在兩大漏洞:一是南北不均。上述幾大監測計劃的站點都設在北半球,而南半球的望遠鏡數量相當有限。因此,人們做不到全空域監測危險的小行星。二是存在「死角」。最大的「死角」是太陽光照區域。當小行星從太陽方向飛來時,由於「逆光」,地面望遠鏡看不到它們。這就需要在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軌道上也架設一個空間觀測望遠鏡,以避開太陽光的干擾。這一計劃早有人提出,但目前尚無實現可能。盡管科學家都已認識到建立一個更嚴密的監測體系的重要性,但是給人類投下這個重大人壽保險需要太多的錢,人們只能耐心等待。
4大沖撞全球防禦
專家認為,一旦發現小行星有撞擊地球可能,人類需要有充足的時間用於防衛准備,而准備的時間一般要在十年以上。像美國大片《天地大沖撞》那樣當宇宙星體很接近地球時才採取措施是很難奏效的。因此預警時間越長也就越有利。
一般來說,小行星的飛行速度可能會超過目前人類現有的飛行器速度。當它不是迎面撞來而是同向靠近時,人類發射的飛行器短期內是追不上它的。所以人類只能早早地發現它們,並將飛行器發射到外空「等候」,然後再想辦法將它推偏軌道。這一「戰場」離地球越遠,人類就越安全。所以監測是第一位的。
朱進認為,目前人類能改變小行星軌跡的手段極為有限。由於人類還沒有掌握向外空直接發射武器的能力,人類所能想到的方法只是用裝載核彈的太空梭在外空攔截小行星,用核導彈將它炸碎或推偏它們軌道。但這種方法也不一定有效。因為對於一些鬆散結構的星體,爆炸所起到的作用很有限。而且當小行星很遙遠時,人們無法觀測到它的物質屬性。
剛剛發現的最危險的小行星2000SG344,人們尚不知它是何物,只不過從它的反光度判斷它大概直徑為30至70米。因此從發現到描繪軌跡到分析物性再到選擇防範措施,這需要很長時間。但更令人擔心的是,另有一些更危險的長周期彗星的觀測難度更大,一旦人們發現它將與地球相撞時,通常只有4個月的准備時間了。而這個准備過程,真像和流星賽跑。
好在全球的小行星學家都已認識到全空域監測的重要性,一個更加周密的監測體系正在規劃中。據悉,最近美國的CatalinaSkySurvey監測計劃正准備在南半球布置一批大望遠鏡,以補嚴人類這一尚存缺陷的外空防禦網。
10. 近幾年很多的影視題材都是關於世界末日,那麼世界末日真的會來嗎
宗教預言與神話中的世界末日,主要是指地球文明的終結。「非理性思維」是相信「世界末日」的根基之一。「理性思維」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合乎其內在邏輯或自然法則的,而不是某種神意、偉人意志或偶然變故的組合。從這個意義上看,相信「世界末日」則是典型的「非理性思維」。
從數據來看,撞擊的概率很高,似乎這是要撞的了,而且地球會毀滅,那麼2036年真正世界末日了嗎?這里會有另一組數據的分析,2019年,阿波菲斯將會於地球擦肩而過,因為距離太近,所以在某些洲還能直接看到這顆行星,到那時它將會是我們所見過最明亮的行星。這樣的機會將給科學家們一個更好的機會來研究,從而更好的應對2036年的『世界末日』。
雖然很難避免2036年阿波菲斯撞上地球,但我們人類也會有措施去應對這一世界末日的來臨。比如安放跟蹤器、引力拖車、發射太空飛行器、建太空保護網等,讓2036年的小行星能盡量避免撞上地球,避免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