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俺爹俺娘
Ⅰ 靜默時候外面人可以回家嗎現在處於靜默時候我兒子想回家了可以嗎
靜默時候外面的人是不可以回家的,也是不方便回家的。
Ⅱ 國產最好的二十部電影有什麼
國產最好的二十部電影有戰狼2、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紅海行動、悟空傳等。
豆瓣排名top500的電影合集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e6Q1zPR2A7Nx_Z4DrT8yVA 提取碼:ryjh
推薦電影:
1、戰狼2
《戰狼Ⅱ》是吳京執導的動作軍事電影,由吳京、弗蘭克·格里羅、吳剛、張翰、盧靖姍、淳於珊珊、丁海峰等主演。該片於2017年7月27日在中國內地上映。2020年3月20日,《戰狼Ⅱ》重映。
該片講述了脫下軍裝的冷鋒被捲入了一場非洲國家的叛亂,本來能夠安全撤離的他無法忘記軍人的職責,重回戰場展開救援的故事。
2、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郭帆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北京登峰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由郭帆執導,屈楚蕭、趙今麥、李光潔、吳孟達等領銜主演,吳京特別出演的科幻冒險電影。
影片根據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故事背景設定在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
3、哪吒之魔童降世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由霍爾果斯彩條屋影業有限公司出品的動畫電影,由餃子執導兼編劇,呂艷婷、囧森瑟夫、瀚墨、陳浩、綠綺、張珈銘、楊衛擔任主要配音。
該片改編自中國神話故事,講述了哪吒雖「生而為魔」卻「逆天而行斗到底」的成長經歷的故事。該片於2019年7月26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Ⅲ 編導需要看的電影有哪些
電視節目
《講述》
《紀實》
《見證》
《魯豫有約》
《人物》
《探索·發現》
《第10放映室》
《一虎一席談》
《新聞調查》
《每周質量報告》
紀錄片系列
《故宮》
《唐之韻》
《談話長江》
『天.地.人』三部曲,即《微觀世界》《喜瑪拉雅》和《遷徙的鳥》
《汶川紀實大愛無疆》
《說話長江》
《故宮》
《大國崛起》
《俺爹俺娘》
《新絲綢之路》
電影
《十七歲的單車》
《圖雅的婚事》
《花樣年華》
《喜宴》
《洗澡》
《可可西里》
《陽光燦爛的日子》
《紅高粱》
《黃土地》
《三峽好人》
《那人那山那狗》
《老井》
《盲山》
《立春》
《瘋狂的石頭》
《瘋狂的賽車》
《集結號》
《父子》
《二十四城記》
《有話好好說》
《雲水謠》
《小城之春》
《尋槍》
《羅拉快跑》
《小武》
《孔雀》
《芙蓉鎮》
《南京 南京》
《落葉歸根》
《卧虎藏龍》
《英雄》
《海角七號》
《盲井》
《我們倆》
《暖》
《青紅》
《向日葵》
《藍色大門》
《霸王別姬》
Ⅳ 紀錄片比較真實,更加貼近生活,你知道有哪些精彩的紀錄片嗎
什麼是紀錄片紀錄片是指描寫、記錄或者研究實際世界的電影。在大多數情況下,紀錄片不需要演員來表演。在紀錄片中表現的人、地點、情況應該與實際情況一致。
旨在於向電視觀眾介紹大自然中的種種動植物,使觀眾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和認識地球上生存的各種生命,認識自然對人類的影響。
Ⅳ 俺爹俺娘的高峰、劉典執導的電視劇
報備機構: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2006年11月許可證號:(廣社)字第157號 序號 劇名 編劇 導演 題材 體裁 集數 拍攝日期 製作周期 聯合製作機構 備注 一般 喜劇 戲曲 1 俺爹俺娘 王健康
焦波 高峰
劉典 當代
農村 √ 25 2006.11 3個月 北京俺爹俺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內容提要:爹娘老了。他們心中始終有幾樁心事未了。一是大兒子焦山先天智障,家裡要給焦山找個媳婦照顧他。二是兵荒馬亂的年代,五歲的二兒子焦河突然失蹤了,是死是活,晚年的爹娘仍舊掛在心上。在城裡當了攝影師的三兒子焦波,是一生不幸的爹娘的欣慰。爹娘進京為三兒子的《俺爹俺娘》影展剪綵,大兒子思念爹娘走失了,被一個叫喇叭的送到了焦家。爹90大壽後,突然病重,住進了醫院。娘一著急,也住進了醫院,兩人住在相鄰的兩個病房,但彼此間誰也不知道。爹病危,為了保重娘的身體,家人商量把娘送到城裡表姐家。娘出院時就路過爹的病房,相濡以沫72年的爹娘就這樣永別了。娘在城裡想念家中的大兒子,大兒子想念在城裡的娘,就在娘要回家的時候,傻兒子焦山突患腦溢血,70歲的兒子在90歲的老娘懷中安詳地走了。2004年春節後,92歲的娘走了。原來喇叭就是焦家50年前走失的二兒子焦河。 省級管理部門備案意見 同意備案 相關部門意見 焦波,我國著名的攝影師,他用30年時間為自己的父母拍攝了12000多張照片,他以《俺爹俺娘》為題目的攝影作品展,曾在社會上引起極大震動,被媒體評為「感動北京,轟動中國」。不僅如此,他從1999年開始還用DV記錄了父母的晚年生活,共拍攝了600多小時的錄影帶,直至父母去世。他以此為資料完成了一部24集的紀實連續劇,被認為是我國第一部原生態電視劇,已於2007年初登陸央視。
焦波從1974年起,用相機記錄父母的生活,經過不懈的努力,他後來成為了一名攝影記者。據介紹,《俺爹俺娘》這部被譽為中國首部原生態電視劇的24集連續劇,是焦波在為爹娘拍錄的600餘小時影像資料的基礎上完成的,並結合了一些後天拍攝的片段剪輯而成,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兩位老人生前生活的原貌;以記錄為主,以拍攝為輔,是該劇最大的特點。劇中圍繞焦波大哥焦山的婚事,描述了三個不同家庭的悲歡離合。
焦波用鏡頭記述下的《俺爹俺娘》,整個片子的節奏十分從容,俺爹俺娘「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常常給人某種「形而上」的啟迪。而電視劇在給人以感動的同時,又能讓人對生命的意義多一份思索。該劇導演為央視副台長、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廠長高峰,主題歌是韓磊演唱的《俺爹俺娘》。據稱,焦波當初創作劇本時,是一邊聽著這首歌曲,一邊熱淚盈眶地完成劇本。
2005年11月,一個偶然的機會,焦波與國家廣電局副局長張宏森、中央電視台副台長高峰等人坐在一起。
講起爹娘的故事,焦波不覺再次流淚,幾個人都唏噓不已。高峰提議:「我們有600多個鍾頭的錄像,何不用多集電視劇來講述這個動人故事呢?片名還叫《俺爹俺娘》!焦波來編腳本,對爹娘是紀念,也弘揚了中華孝道。焦波,您說好不好?」焦波當然說好,但他沒敢當真,他深知拍電視劇是怎樣的工程。
沒想到,分別不過三個鍾頭,高峰來了電話:「主題歌我寫好了,套改山東民間調《一枝花》,我唱給您聽:秋風葉兒黃/山岡上吹熟了五穀糧/俺爹俺娘走在山岡上……」一段唱罷,電話里靜無聲息,高峰喊了聲焦波,焦波才記起自己在聽電話。
焦波心底那根脆弱的心弦被那凄蒼的詞曲和吟唱抓住了,沉浸其中,他早已淚流滿面,恍見爹娘正蹣跚走來,耳邊再次響起悲亢悠遠的歌聲:燕呀燕兒忙/葉呀葉兒黃/又是一年五穀糧/山岡上/河岸上/俺爹俺娘恩情一年比一年長……
焦波一遍遍聽,一遍遍唱,洶涌的親情波浪一次次在胸中激盪,字字句句都撞在他心上,撞開了創作靈感的閘門。他關起門來,忘了吃飯,忘了睡眠,一個個溫暖的瞬間,一個個熟悉的故事順著筆尖悄悄流淌……
不到半個月,從沒寫過劇本的焦波竟完成了幾十萬字的腳本。24集電視劇《俺爹俺娘》是我國首部「藤纏樹」電視連續劇,以爹娘生前錄像為「樹」,以所編劇情為「藤」,採取原創+再創的方法拍攝,主角是已故的「爹娘」,焦波在劇中出演他自己。
2006年2月9日,《俺爹俺娘》攝制組進入山東博山天津灣村。半年沒有回家了,雜草爬滿地面、牆頭,門上的鎖已經生銹。老屋依舊,爹娘不在,焦波不覺悲從中來。開機儀式選在爹娘的墳地,上香祭拜,焦波雙膝跪地:「爹娘!兒想你們。你們放心,我在新拍的電視劇中又能和你們在一起了。」
《俺爹俺娘》劇組來到天津灣,在當地引起很大反響,十里八村的鄉親好幾百人聚集在焦波家。村長找到導演:「焦波的爹娘是大好人,拍老人家的戲,我們義不容辭,鄉親們有力的出力,有人的出人!」
一剎那,焦波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是啊,是爹娘的善良影響了鄉親,是『俺爹俺娘』打動了鄉親!我一定把電視拍好,不辜負可敬的鄉親,告慰天下善良的爹娘!」演戲的間隙,焦波給每位鄉親拍一張肖像,每家拍一張全家福,還為全村拍了全村福。兩個多月,他拍了100多卷膠卷。
作為主角的焦波在拍戲的過程中,每次在劇中再見爹娘對焦波都是雋永的回憶,更是一種感情折磨。有一天,接連拍了三場焦波和爹娘的「對手戲」,拍三次,焦波哭了三次。晚上,導演和他聊起當天感受:「焦老師,假如爹娘知道我們排戲,他們會怎麼想?」一句話,焦波哽咽起來:「娘會說,兒子,別拍了,回家吃飯吧……」「爹娘盼望兒子成功,但是爹娘不忍心讓孩子吃苦啊!說實話,天天回憶去世的爹娘我真難受,難受的時候我真不想拍了。」導演勸他:「堅持住!你是在為天下的父母孩子拍戲啊!」
全劇結尾是高潮:焦波在娘的靈堂前與父母告別。幾個月與爹娘「朝夕相處」,以這樣的方式和爹娘分別,焦波感到痛徹心扉的悲傷。為了增強感染力,導演將這最後一場戲特意設計為「喜喪」:一盞盞紅燈籠掛起來時,天空突然飄來紛紛揚揚的雪花,白茫茫的雪,紅彤彤的燈籠,來來往往的人群,喧鬧沸騰的場面卻讓焦波感到孤單無助。老屋、花圈、靈堂,一切都是那樣的熟悉,他彷彿回到了兩年前,回到那撕肝裂肺的一幕。把爹娘的照片並排擺放在一起,輕撣灰塵,焦波雙膝跪地:「爹娘,我來送你們來了,爹娘你們二老一路走好……」一陣凄涼的嗩吶響起,滿臉淚珠的焦波昏倒在地……
5月,《俺爹俺娘》電視劇封鏡,進入後期製作。10月29日,《俺爹俺娘》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新聞發布會,並播放了20分鍾的電視片段。焦波激動地說:「通過拍電視,我又和爹娘一起『生活』了幾個月,加深了對父母愛的理解,告慰了爹娘的在天之靈,更重要的是通過電視傳播了親情與愛的永恆主題。我把愛獻給了爹娘,也獻給天下所有為兒女操勞的爹娘……」 詞&曲:高峰
演唱:韓磊
秋風葉兒黃
山崗上吹熟了五穀糧
俺爹俺娘走在山崗上
春風燕兒忙
河岸上送走了離家的郎
俺爹俺娘站在那河岸上
燕呀燕兒忙
葉呀葉兒黃
又是一年五穀糧
山崗上那個河岸上
俺爹俺娘
恩情一年比一年長
山崗上那個河岸上
俺爹俺娘
恩情一年比一年長
俺爹俺娘
恩情一年比一年長
Ⅵ 紀錄片《俺爹俺娘》影評誰有吶
這片紀錄片我也看過。
《俺爹俺娘》是記錄片並非電影生命的紀念冊 這部對焦波父親和母親解讀的紀錄片不是一個憑空的幻想和回憶,而是結合焦波30年前第一次用手中的相機為父母合影留下的照片,加上後期的點點滴滴的攝像以及動態、靜態畫面、聲音、配樂、口述綜合而成。這部紀錄片對這樣一對老人的解讀飽含深情,如今,她已經永久地記錄下焦波逝去的父親母親,他們也成為我們心中永久的記憶了。其實這更是一本聲情並茂的「生命紀念冊」。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加工,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通過對真實情況的展現引發人們的思考和認同感。就如焦波把自己的鏡頭對准自己的父母,展現出在山村的父母後半生的生活,在那樣一個貧瘠的山村,有著這樣一對朴實的父母。所以,我們都能想像的是,這部《俺爹俺娘》播出後的巨大反響。而我們在這部紀錄片里邊看到的《俺爹俺娘》的攝影展也引起了無比的轟動。媒體評論:「感動京城,轟動全國」「是近年來惟一讓人落淚的影展」,全國各地爭相邀請巡展,至今已在十幾個省市、一千多所高校巡迴展出,觀眾達百萬人次,反響巨大,被教育專家稱為「一百年都不過時的思想教育教材」。北京大學向全國大學發出題為:「看《俺爹俺娘》,想俺爹俺娘,孝敬俺爹俺娘」的倡議,其實這已經達到紀錄片播出的效果了。 說說這部片子,片子開頭一個極有磁性的男聲帶我們進入這個小山村。而片子從始至終都是用感情在渲染。焦波從父母生活的點滴著手,把他們在田間勞作以及父親給小孩念詩的情景展現出來。其實,里邊最感動我的一個鏡頭是焦波一大早,天還沒亮要離開家去工作的地方,而她年邁的母親一直送他,遠遠的望著兒子離開的背影。那個場景甚至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每次來學校她是多麼地捨不得,我不敢回頭看她,我害怕自己會控制不住情緒。 就拍攝技巧而言,那個時代的紀錄片技術還不像現在這么成熟,這部紀錄片,沒有浩大的場面,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它朴實,但卻震撼。沒有華麗的布景,沒有充裕的物質生活,它淳樸,但卻刻骨銘心。 整個片子是通過焦波平常生活的視頻表現的,其中也包含了他長年積累的照片。而第一人稱的優勢在於能使人動之以情。作者就是通過第一人稱的身份把父親和母親的故事娓娓道來。在感情深刻之至的時候,焦波甚至哽咽,我們作為一個局外者都不能不為之動容。作者想要表現的那種爹和娘對自己的愛是那麼的情真意切。其實,紀錄片本來就是反映生活現實的,所以她不需要濃妝艷抹,不需要很多的修飾,拍攝技巧也不是特別強調。 這部片子以她感情和拍攝手法的「真」「善」「美」打動了無數的觀眾。 在感情方面,所謂之「真」,就是這部片子就地取材,不虛假,不矯揉造作,還原父母生活中的原型。比如從來不去修飾他們眼角的魚尾紋,他們一些在我們看來很搞笑的行為,他們面對鏡頭的局促不安等等。所謂之「善」,我們從焦波的鏡頭下,還有他那一疊一疊的照片里,看到了最淳樸,最生活,最本真的一面。我們領略到山村人的可愛。所謂之「美」,是人性之美。在當今社會如此喧囂的塵世里,在這樣浮躁的大環境下,我們是一群拚命行走的人,但是,山村的父親母親卻是能讓芸芸眾生敞開心扉的人,只要我們回頭看一下,親愛的爸爸媽媽永遠站在我們身後支持著我們。 在拍攝和製作手法方面,記得有一個場景是開始的時候,有記者拿著攝像機拍攝,父母緊張的路都走不好。而焦波在一旁開導二老,並指導他們怎麼做好,走什麼方位,而整個山村的婦女都圍著他們在看拍攝。這部片子的導演沒有把這樣一段刪除,反而是真實地反應到紀錄片中來了。這樣的手法讓人們覺得整個片子都是那麼的真切,觀眾因此更能和主人公一起進入片子體會其中的真情實感。這也謂之「真」。 其實,不管何時不管何地,想起這部片子都會淚水泛濫。雖然不是自己的父母,可是紀錄片里詩化的鏡頭和台詞卻深深打動了我。留心的同學可能注意到了,紀錄片里邊有許多鏡頭是展現山村景色的。其中有太陽初升時的景色,有夕陽西下時的美。我們住在高樓林立的城市,當然想像不到那是怎樣一個詩意一樣的場景。而將紀錄片《俺爹俺娘》的主人公放在這樣一個詩化的場景下,更能提高影片的故事性,並增加影片的「戲劇性」效果。這是一種紀實手法。這種手法更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感。而劇中人物,也採用靜態照片導入法,以靜帶動,從而引出一個個觸動人們靈魂的故事。故事雖小,可是卻將人物塑造得很豐滿,而這位農村爹媽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此之謂之「美」。 父親母親在一天天的變老,而我們在一天天得長大。這樣的一個紀錄片以一面鏡子的形式出現在我們面前,或許這部片子奏出了我們心中的交響曲,所以我們才能如此地貼近她。這部紀錄片告訴我們什麼叫做親情。焦波的爹娘其實是東方父母的典型代表,而他們卻能如此深入人心或許就得益於這樣一個融入大量情感的片子吧!
Ⅶ 電影名中有俺的
《俺的閨女俺的兒》
《俺物語!!!》
《俺爹俺娘》
Ⅷ 平常你喜歡看什麼類型的節目
回憶一下我喜歡看的節目主要有這么幾個:《朗讀者》《奔跑吧兄弟》《爸爸回來了》,各有特點,類型也不太一樣,但都是很精彩的節目。
第一個《朗讀者》,這是一檔文化盛宴,每期節目都會設置一個主題詞,請各領域的嘉賓,分享他們有關這個主題詞的人生故事,或是回憶一件往事,或是表達對親人的情感,或是對祖國的責任和熱愛,或是對自己事業的執著和追求,隨後會朗讀一篇對自己比較有意義,能夠表達對某些人事情感的文章,朗讀中飽含情感,動情至深處留下了淚水,更有學生、朋友、隊友為自己的老師、並肩戰斗的隊友朗讀,表達對他們的敬意。之所以喜歡這個節目,不僅因為它的製作和設計非常細膩,很注重細節,更因為邀請的嘉賓都在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和切身體會,都是真情流露,不做作,沒有表演的痕跡。
Ⅸ 感覺自己好久沒哭過了,想哭一次有哪些方法。
看一些正能量的,展示人文情懷的感人的電影。或者是去戰爭紀念館去看一些抗戰感人事跡的視頻。都可以讓自己舒緩情緒,哭的舒服而又有能量。推薦一部感人的親情紀錄片《俺爹俺娘》我哭的稀里嘩啦的。
Ⅹ 焦波的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畫冊《俺爹俺娘》(中)英、德、法、韓文版)圖文典藏版《俺爹俺娘》,散文集《咱爹咱娘》,畫冊《昨日一瞬》、《兩萬五千里大抒情》、《中國百姓故事》、《外國人在中國》、《汶川孤兒》等專著。
1974年起開始用照相機為爹娘拍照片。1999年,又開始用攝像機為爹娘錄像,整整30年,為爹娘拍攝照片12000餘張,錄像600多個小時,終於實現了「用鏡頭留住俺爹俺娘」的初衷:。1998年12月,在中國美術館為爹娘舉辦「俺爹俺娘」攝影展,焦波的爹娘為影展剪綵,被媒體譽為「感動京城,轟動全國,是近年來唯一讓人落淚的影展」,觀眾留言:「焦波,你做了一件萬千兒女想做而沒做的一件事,你撥動了人們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攝影作品《俺爹俺娘》獲國際民俗攝影大賽「人類貢獻獎大獎」,紀錄片《俺爹俺娘》獲中央電視台評委會大獎,全國電視星光獎一等獎,全國電視金鷹獎一等獎,全國紀錄片大賽特別大獎、紀錄片學術委員會一等獎,中國新聞獎,法國飛霸電視節、東京電影節入圍獎。一位資深的法國評委這樣描述這部作品:「全人類只有親情是相通的,《俺爹俺娘》能感動世界!
出版中、英、德、法、韓等文版大型攝影畫冊和圖書《俺爹俺娘》,發行20多萬冊,在國內為同類(攝影)圖書發行量之首,在海外反響巨大。
從1999年開始,《俺爹俺娘》又從北京大學開始,在全國20所高校舉辦展覽和演講,引起極大反響,學生留言近20餘萬字,北京大學學生會向全國大學生發出了「看《俺爹俺娘》,想俺爹俺娘,孝敬俺爹俺娘」的倡議書。2005年重陽節向全國1000所大學贈送了圖片,以焦波母校山東理工大學為主會場,舉辦了「孝心獻給爹娘,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全國千所大學焦波俺爹俺娘攝影展,展出盛況空前,反響強烈:「焦波老師的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們心靈的震撼,在於它用獨特的方式來喚醒人們最原始的親情,勝過一切大而空的說教,只要還有一點良知的人,看了《俺爹俺娘》,每根神經都會發顫,每個毛孔都會泣血……」
教育專家稱《俺爹俺娘》為「最好的思想教育教材,一百年都不過時」。山東、江蘇等省的中小學教材中選用《俺爹俺娘》一書中的圖片或文字作品。紀錄片《俺爹俺娘》成為2005年中國傳媒大學等多所大學藝術生高考試題,《俺爹俺娘》照片中的《娘送行》成為2007年全國高考試題。
焦波倡導舉辦全球華人《咱爹咱娘》徵文比賽,引起強烈反響。出版同名散文集。
為宣傳中華孝文化,使中華民族孝文化更加發揚光大。2006年,23集原生態紀實電視連續劇《俺爹俺娘》拍攝製作完成,先後在淄博、深圳、上海、太原等電視台播出,被譽為「讓天下父母和天下兒女都流淚的電視劇」。
焦波熱心慈善事業,2007年向「幸福工程」捐贈10萬元,救助貧困母親。
焦波本人曾多次受到遲浩田、張愛萍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收到法國總統希拉克、香港特首董建華、香港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及韓美林、梁曉聲、馮驥才、趙忠祥、朱軍、白岩松、敬一丹等近百位政要、社會各界名人給「俺爹俺娘」的題詞。國學泰斗季羨林題寫「俺爹俺娘影像藝術館」館名。從1997年1月至今,先後由100多家國內外媒體對焦波和《俺爹俺娘》做了專訪。其中,人民日報,中國日報(英),北京青年報,大眾日報,等發表整版報道120多個。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實話實說》《東方時空》《藝術人生》等名牌欄目做專訪20多個小時,個省市電視台做了30多個小時的節目。
1998年12月至2004年2月,新華社兩次為「俺爹俺娘」發通稿(一次為中國美術館「俺爹俺娘」影展,一次為焦波母親去世。)
十幾年來,「俺爹俺娘」攝影展仍在全國巡展,近百所大學邀請焦波做親情勵志報告演講。觀眾(聽眾、網民)留言近百萬字。
2008年5.12汶川地震後,焦波六進災區拍攝地震孤兒,並收六個地震孤兒為徒弟,送給他們照相機,教他們學習攝影,讓他們通過鏡頭洞開心靈的門扉,盡快走出陰影,走進陽光。
2010年5月6日,由焦波策劃的《晨光里的孩子——汶川地震孤兒攝影展》在京開幕,六孤兒進京剪綵。著名書法家沈鵬先生題寫展名。全國婦聯、民政部領導和老一輩電影表演藝術家於藍、田華和中央電視台副台長高峰、著名作家梁曉聲、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文瀾等200多位嘉賓出席開幕式。
原國家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占祥,航天英雄楊利偉、著名球星姚明和著名歌唱家關牧村、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敬一丹、董卿、董浩、黃薇,任志宏,詩人汪國真等百餘位專家學者為影展深情寄語,給予高度評價:「焦波是具有愛的情懷的攝影家,他早些年的影展《俺爹俺娘》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人。焦波不但愛他的老父老母,還將這種親情之愛的溫暖,放射向社會的各個方面。此次,他的愛的溫暖,使一些汶川地震後的孤兒們自己也變成了愛的小天使。」、「這六名震區兒童,從新聞報道的對象,變成了報道新聞的小攝影師。他們把剛涉世的全部苦難體驗,直覺的溶入到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給我們帶了又一次心靈的震撼。」 「焦波用愛照亮地震孤兒的光影路」.
新華社為「晨光里的孩子——汶川地震孤兒攝影展」兩次發通稿,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新聞周刊》、《新聞1﹢1》等十餘個欄目為影展等活動做了數十個小時的節目。新華,人民,新浪,搜狐,網易各大網站都在首頁重點報道。
附:近幾年主要媒體采訪焦波情況
從1997年1月至今,先後由100多家國內外媒體對焦波做了專訪。其中,人民日報,中國日報(英),中國青年報、中國保險報、北京青年報,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等發表整版報道15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