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微電影素材
『壹』 大學思修課需要拍微電影,有什麼主題可以拍啊。
可以拍每個人的夢想,我們在上學期也上完思修課,老師也給我們看了有關夢想的視頻。這題材不錯
『貳』 專題片《榜樣》觀後感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以下是我精心准備的專題片《榜樣》觀後感,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篇一:專題片《榜樣》觀後感
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就是要進一步提升我們全體黨員的黨的意識和黨性修養,在這個擁有8千多萬黨員的大家庭里,發揮黨員的力量,樹立黨員典型,對於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的幸福將起到多麼重要的作用學校黨組織活動,組織觀看了《榜樣》紀錄片,片中選取了11名優秀共產黨員為代表,向我們講述了那平凡而震撼人心的故事。他們都是平凡的黨員,平凡到節目之前我們甚至都完全不認識他們,但他們卻又是實實在在的不平凡,因為他們用平方的經歷書寫著信念、奉獻、堅守、責任、作為、擔當、作為和創新,讓平凡也能唱出動人的歌謠、繪出宏偉的畫卷。《榜樣》讓我們見識到黨員應有的樣子,意識到前行的道路還很長,不忘初心方能凝聚前行的力量。
其中的一位黨員故事對我的印象最為深刻,她是這么講的,我叫支月英,一名普通的黨員教師,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也沒有感召別人的豪言,只有一顆做好份內工作的平常心,1980年,19歲的我懷著對人民教師的美好憧憬,通過考試在江西省奉新縣澡下鎮泥洋小學當了一名小學教師,36年來堅守在深山裡教書育人,從風華正茂的「支姐姐」教成了「支媽媽」、「支奶奶正是因為支老師把自己的人生之根、事業之根,深深扎在了海拔1100米、離縣城120公里的大山深處的那片土地中,她的事業大廈才有了堅實的基礎,她的事業之樹才如此枝繁葉茂。紮根,本指植物根系向土壤里生長。於樹木而言,根深才能葉茂,然後才有繁花似錦、碩果累累。於人而言,道理何嘗不是如此?是故,人們又用紮根來比喻深入到人群或事物之中,打下事業的基礎。「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她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她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她賦予了黨員新的時代意義。在這35里她一邊教書育人,一邊在不斷學習為探索農村的教學模式,她是黨員中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她就是我們學習的模板,是我們的鏡子。
我作為一名教師黨員,我會不忘初心、堅持自我,教師最基本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堅守崗位,把自己的黨員身份牢記在心,在平凡的世界裡做活出不平凡。只有從實際出發,發自內心的熱愛自己所在的崗位,才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工作的大事小情中,身在其中,樂在其中,最後以支老師的一句話作為我的結束語,即「艱苦的教學,一切只為了心中始終篤定的一個目標,即教好孩子,教好每一個孩子」。
篇二:專題片《榜樣》觀後感
《榜樣》的主題借鑒總書記在紀念共產黨成立95周年重要講話的核心「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選取了11名優秀共產黨員為代表,向我們講述了那平凡而震撼人心的故事。他們都是平凡的黨員,平凡到節目之前我們甚至都完全不認識他們,但他們卻又是實實在在的不平凡,因為他們用平方的經歷書寫著信念、奉獻、堅守、責任、作為、擔當、作為和創新,讓平凡也能唱出動人的歌謠、繪出宏偉的畫卷。《榜樣》讓我們見識到黨員應有的樣子,意識到前行的道路還很長,不忘初心方能凝聚前行的力量。
榜樣讓我們築牢終身的信仰
19次入黨申請,7年的等待——吳孟超,一位有著傳奇入黨經歷的人民醫學家。
36年的堅守,36年的付出——支月英,一位來自大山深處的人民教師。
是什麼樣的精神支撐、什麼樣的力量澆築,讓一個人為了加入共產黨整整堅守了7年,讓一位女性為山村講台培養了兩代人。這就是信仰之力。信仰讓黨員的靈魂有了歸宿,讓為黨的事業奮斗終生的決心更加堅定。
共產黨就是我們的信仰,從我們入黨宣誓那天起,我們的生命就被賦予新的內涵。我們不僅僅是一個鮮活的人,更是一個有著政治生命的人。堅定的信仰、崇高的使命始終指引著我們成為群眾最堅實的後盾,讓我們為老百姓代言,傳遞人民的聲音、凝聚人民的力量。
榜樣讓我們專注腳下的道路
150餘項技術創新成果,20餘項國家專利——李萬君,一個普通的電焊工用焊槍詮釋著「工匠精神」。
100多試驗次,3大本觀察記錄——羅官章,一個引領村民致富的老支書用堅守訴說著「壯志未酬誓不休」。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們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專注是亘古不變的真理,理想固然要有,但唯有專注事業、耐得住寂寞,才會在平凡普通的崗位上大有作為。
對未知的探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專注腳下的路,將自己的每一步走好,腳踏實地,才能給後面的路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我國,各行各業都有那麼一群人,勤勤懇懇數十年,卻能幾十年如一日去鑽研一項看似很普通、很枯燥的事業,將看似簡單的事物做到精益求精,對工藝的精細程度有近乎偏執的要求,長期堅守,始終維持這種狀態,從不動搖。他們的貢獻就如小小的「螺絲釘」,看似微不足道,但就是這樣矜矜業業的一群人,共同捍衛了「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美名。
恪守初心,不負使命。
《榜樣》用其鮮活的故事向我們傳遞著信念、奉獻、堅守、責任、作為、擔當和創新,我們共產黨人要堅定信仰,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傳承和發揚優秀共產黨員的精神品質,堅守平凡的崗位,努力學習、加強創新,以服務群眾和擔當作為為使命,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篇三:專題片《榜樣》觀後感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崇高的事業需要榜樣引領」。在觀看了《榜樣》這一節目後,它帶給我的不僅是這些優秀共產黨員所給予我的感動,更多的是這些優秀共產黨員他們身上所展現出的精神。在中國共產黨95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涌現出無數為祖國、人民無私奉獻的優秀共產黨人,他們的為民情懷,高尚情操,永遠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在節目中老黨員秦華禮,講述了他在長征時的故事,他告訴我們要恪守初心,不負使命。基層老黨員羅官章,當自己退休後,回到村子裡帶領村民發家致富。他將天麻的種植由野生變為家養,帶領人民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此後,他還帶領農民種植蔬菜等作物,讓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改變。他一心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對於自己的家庭卻是關心甚少,家中的重擔都壓在妻子一人身上,他說妻子:「比一條黃牛還要艱難」。就是這樣一名基層老黨員,他無私奉獻著自己,因為他的內心有著崇高的信念。作為一名學生,在學習成長中,我們應該學會去奉獻自己的力量,幫助他人,不是為了索取而去奉獻,而是為自己內心那份崇高的信念而去奉獻。
山裡孩子求知的天空是你撐起來的,她是最美教師支月英,36年裡的奉獻,她用盡自己一生最好的年華,用知識滋養了大山裡的`孩子。當主持人問她是什麼讓她可以在大山裡一待就是36年,她的回答是:「我不是因為有希望才選擇堅守,而是因為只有堅守了,才可能有希望」。這樣的話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內心。她用自己的奉獻,做好了一個人民教師,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好的事。就是她的無私奉獻讓無數山裡孩子成長。作為現在的我們,能夠做好的事就是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志願活動,奉獻自己的力量,可能自己所做的小奉獻,將會給他人帶來大幫助。
「大國工匠」李萬君,給我們展現了樸素的匠人精神,他說:「自己所擁有的技能和榮譽是黨給的,他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干出個樣來」。他的精神展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堅守,他是能提速中國夢的工人院士。作為學生,我們要盡力做好一個學生的職責,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更需要一份堅守的信念去展現自己的力量。苗振水給了農民工黨員一個家,讓農民工感受到了家的溫暖,他不要報酬,不要編制,用自己的作為讓流動黨員有了家的溫暖,讓這流動的紅旗分外紅了。在生活中,我們不是只用嘴去表達,更重要的是我們用行動去作為,真正去做對社會他人有用的人。
優秀人民警察李貝,用一份擔當,給人民撐起平安的天;王恩東,用創新為國家安全打造了一片天地,無私奉獻著自己;瓊沙3號黨支部,用自己的堅守奉獻著自己的力量,用他們的責任擔起南海建設。
他們的崗位平凡,但他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不滅的信念,有著這個時代最高貴的精神,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要時刻銘記這份精神,樹立堅定的信念,明白自己的責任與擔當,在創新中有所作為,奉獻自己一份年輕的力量,讓自己在這個偉大的時代里,為我們崇高的事業無限奮進。
篇四:專題片《榜樣》觀後感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中央組織部、中央電視台以「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主題,以「向榜樣看齊、做合格黨員」為主線,以「兩優一先」中的典型代表為素材,邀請部分受表彰的先進典型人物到場,通過典型訪談、老黨員現場講述、先進事跡再現等形式,聯合錄制了「兩優一先」「兩學一做」特別節目《榜樣》,詮釋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為民實干擔當、勤勉敬業奉獻的精神風采,為我們生動展現了一個個標桿和榜樣。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榜樣不僅是一面鏡子,更是一面旗幟。他們的故事或許各不相同:他們有的堅定信念、對黨忠誠,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業;有的胸懷天下、服務鄉鄰,在貧瘠的土地上揮灑汗水;有的心懷理想、奮發圖強,在專業領域取得了驕人成績;有的不斷創新、開拓進取,把普通的工作做到精益求精。但是他們的故事又有共通性:堅定理想信念、為民實干擔當、勤勉敬業奉獻。他們職業各有不同,信仰卻始終如一。他們用信仰、信念、堅守、忠誠點燃許多人心中的激情與夢想,他們的先進事跡昭示了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生動彰顯了新時期共產黨人把理想信念體現為行動力量的政治品格和先鋒形象。他們是典型,亦是榜樣,更是指引我們在新長征路上繼續前進的精神力量。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是總書記向全黨發出的偉大號召,充分展現了共產黨人的本色初衷、雄心壯志和使命擔當。做一名合格黨員,就要不忘初心,時刻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為黨工作,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在每個時代,都並不缺少始終秉持操守和信念的榜樣,羅官章、支月英、李萬君……這些平凡的名字,生動地詮釋著共產黨員的信念、奉獻、堅守,是真正的優秀共產黨員,是我們身邊的感動,我們身邊的英雄。
作為基層工作者,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我們要以時代涌現的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共產黨員為自己的榜樣,把他們當作一面鏡子,不斷「正衣冠」,向榜樣看齊,見賢思齊,學習榜樣們堅定信仰、艱苦為民、實干敢當、勤勉敬業的精神品質,真幹事,不怕事,干實事。牢記自己服務基層、紮根基層的初心,踐行自己的工作職責,踏踏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承擔起一名共產黨員應盡的責任義務,在基層的廣闊天地中發光發熱!
『叄』 微電影有哪些剪輯技巧
1、切
合成的時候以1-2幀的疊化來代替用簡單的切,過渡會更平滑。
2、閃白
在剪輯合成時,如果不直接使用白幀疊化,後期製作可嘗試在原素材上調高gamma和亮度做一個簡單的動畫,然後再疊化。這樣形成的畫面,亮部先泛出白色,然後整個畫面才顯白(最好保持即使在最白的時候也隱約有東西可見)。
3、構圖
除了嚴肅、權威等表現場景外,盡量採用不對稱構圖法;盡可能地從視頻製作剪輯、銜接的角度考慮構圖,不要太執著於單畫面構圖,應該全面考慮動態的、時間與空間都有變化的立體構圖。
4、聲音與畫面
對於環境聲,不必和視頻畫面的製作剪輯嚴格對應,一般來說環境聲先入後出。根據波形圖和畫面的剪切點錯開1-2幀感覺比較好,用眼睛和耳朵去感覺,不要太執著與波型圖和剪切點的一致。
『肆』 請舉出兩個「牢記黨的宗旨,堅持艱苦奮斗」的黨的優秀領導幹部的典型事例。
焦裕祿,1962年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時值該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鹼三害,他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同全縣幹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著劇痛,堅持工作,被譽為「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公僕」。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
孔繁森生前系西藏阿里地區地委書記,孔繁森自覺以黨和人民的需要為己任,兩次進藏工作,在雪域高原奮斗十個春秋。1979年,他告別年逾古稀的老母、體弱多病的妻子和尚處幼年的孩子,在海拔4700多米的西藏自治區崗巴縣一干就是3年。在此期間,他經常深入鄉村、牧區與群眾一起干農活、修水利。1988年,他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他跑遍全市絕大部分中小學校、敬老院和養老院,為教育事業奔波操勞,給孤寡老人送去溫暖。他領養了地震災區的3個藏族孤兒,並隱姓埋名先後3次為他們獻血。1992年,他又到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區任地委書記。1994年,阿里高原發生罕見暴風雪災,他帶領工作組第一時間趕到受災地區,把救濟糧和救濟款送到受災群眾手中,每天工作到深夜兩點多才休息。在他帶領下,經過廣大幹部群眾的努力,阿里經濟有了較快發展,1994年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37.5%。他受到藏族群眾的普遍稱贊,被譽為「新時期領導幹部的楷模」。
『伍』 急急急!!!,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例子
1,任長霞:女,漢族,中共黨員,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
她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解決了十多年來的控申積案,共查結控申案件230多起。帶領全局民警共破獲各種刑事案件2870多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200餘人,有力地維護了登封社會治安和穩定的政治大局。
2004年4月14日晚8時40分,在偵破"1.30"案件中途經鄭少高速公路發生車禍,因受重傷隨即被送往鄭州市中心醫院搶救,經過4個小時緊急搶救,終因傷勢過重,不幸因公殉職,年僅40歲。2004年6月,被公安部追授為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範稱號。
2,董福明:他分管的責任區刑偵隊承擔著奉賢東部地區10個派出所轄地的刑事案件偵查工作。在他的指揮下,這支勁旅不辭艱辛、晝夜奮戰,接連攻克了「8·24」殺人拋屍案、特大機動車盜竊案、系列飛車搶劫(奪)案等疑難大案。
3,江波:「蘭溪市十佳交警」、「蘭溪市人民滿意警官」、「蘭溪市優秀共產黨員」、「蘭溪市十佳文明禮儀使者」。「黨員就要為人民服務。」江波的心中一直樹立這樣的信念。在執法中,他一直把服務放在首位,做到文明值勤、文明管理。
4,王瑛:作為一個女性,她卻有著令人佩服的果斷和理性;她體弱帶病,卻有著頑強不屈的精神和毅力。曾先後多次榮獲上級表彰「民族團結進步模範」「辦案先進個人」「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先進工作者標兵」等。
5,邊疆的忠誠衛士——丁曉兵。
丁曉兵同志入伍30多年來,牢記使命,獻身國防,以傷殘之軀續寫人生輝煌篇章,先後被人事部和中國殘聯授予「全國自強模範」稱號,被武警部隊評為第八屆「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榮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2次。第十一屆人大代表。
6,新時期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孔繁森同志是優秀共產黨員,焦裕祿式的好乾部、時代先鋒、領導幹部的楷模、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7,吳金印-福建雲霄烈士。1953年2月入伍,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1軍91師272團三營十二連戰士。1953年7月16日,國民黨軍調集陸海空三軍偷襲福建沿海的東山島。吳金印隨所在部隊渡海增援,7月17日在反擊作戰、追殲逃敵的戰斗中犧牲。
8,羅 陽---長使英雄淚滿襟。
2012年11月25日上午,隨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參與艦載機起降訓練的羅陽,在大連執行任務時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經搶救無效,於12時48分在工作崗位上殉職。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月里,他不知疲倦,勞心勞力,沒有一刻休息,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9,楊科璋:英雄歸厚土 浩然天地秋。
2015年5月30日1點13分,楊科璋在滅火救援中緊急救出一名約兩歲的孩子,但因煙霧太大、能見度低而踩空墜樓。從五樓墜樓時楊科璋緊抱孩子,最終保住了孩子,但自己卻獻出了年僅27歲的生命。楊科璋入伍以來共參加滅火救援戰斗200多次,搶救疏散被困群眾160多人。
10,劉銳:倚天持報國 關山萬里程。
劉銳所在團被確定為全軍首家裝備轟-6K的部隊後,他作為「先行者」和「探路人」,既當「改裝員」又當「試飛員」,僅用3個月就完成了改裝。隨後,劉銳一鼓作氣,創造性提出「課題牽引訓練」新思路,形成一批戰法、數十套突擊方案,填補轟-6K作戰使用的多項空白。
『陸』 本人要參加學校組織的「紅色經典」電影配音大賽。急求一部紅色經典影視劇當素材,最好貼近大學生生活
永不消逝的電波 (1958)
劇情片
故事梗概:永不消逝的電波 (THE UNFAILING RADIO WAVE)
1939年;正是抗戰最艱苦的時期。共產黨中央為加強上海的地下電台工作,派電台政委李俠從延安來到上海,與黨員女工何蘭芬假扮夫妻,開展工作。在艱苦的工作中,李何之間產生了愛情,後經領導批准結婚。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李俠不幸被日軍逮捕。不久日軍懷疑他是重慶國民黨派員,將他釋放出來。出獄後,國民黨地下人員姚葦也誤認如此,想拉李俠下水,為國民黨工作。李俠深入虎穴,巧取敵人情報,並將敵人的談判內幕在報上揭露出來。臨近解放,敵人瘋狂搜捕地下電台,李俠奉命轉移。恰在此時,兩個緊急的重要情報必須要發出去。李俠承擔了任務。他做好了犧牲自己的准備,讓妻子帶兒子先行轉移。當他發完電報,已被敵人包圍。他鎮靜地向延安發出了最後的告別信號。 影片是根據李白烈士的事跡編成的。主人公樂觀、堅毅、有韌性、有激情,雖曾被捕,受盡酷刑,但決不屈服。李俠的形象,正是千萬個黨的地下工作者的化身。編導將一個驚心動魄的革命斗爭故事,置於家庭生活的敘事框架之中,不求情節的驚險,但求平實樸素的色調;不求表面的緊張,而是追求內在的深刻,體現了一種自然、含蓄、深沉、質朴的藝術表現風格。本片1978年曾在南斯拉夫國際電影節上映出,袁霞獲最佳女演員獎。
『柒』 列舉共產黨員堅守信仰的事例
共產黨員堅守信仰的事例:
方誌敏,1899年生,江西省弋陽縣人。1922年8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3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1月,參與領導弋橫起義,創建贛東北蘇區,領導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10軍。先後任贛東北省、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10軍、紅11軍政治委員,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
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贛東北實際相結合,創造了一整套建黨、建軍和建立紅色政權的經驗,毛澤東稱之為「方誌敏式」的根據地。
1934年11月初,方誌敏奉命率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任紅10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至皖南遭國民黨軍重兵圍追堵截,艱苦奮戰兩月余,被7倍於己的敵軍圍困。
帶領先頭部隊奮戰脫險,但為接應後續部隊,復入重圍,終因寡不敵眾,於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隴首村被俘。被捕那天,兩個國民黨士兵搜遍方誌敏全身,除了一塊懷表和一支鋼筆,沒有一文錢。
(7)黨員微電影素材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統一,是最高綱領和基本綱領的統一。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相比較,是最高理想和當前理想的關系。
最高理想需要當前理想不斷實現才能最終實現,而當前理想要以最高理想為指引。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奮斗的,如果大家都覺得這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沒有必要為之奮斗和犧牲,那共產主義就真的永遠實現不了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共產主義最高理想在現階段的具體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的最高綱領和基本綱領的統一,實現共同理想和實現最高理想本質上是一致的。
『捌』 有哪些適合大學生拍微電影的中國近代史的題材
鴉片戰爭,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等等。
『玖』 共產黨員的感人事跡
一、楊善洲同志先進事跡材料
楊善洲,楊善洲,老牛拉車不回頭,當官一場手空空,退休又鑽山溝溝;二十多年綠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場,創造資產幾個億,分文不取樂悠悠……」這首流傳於滇西保山市施甸縣的民謠,不僅唱出了當地群眾對雲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的敬重,還生動地向世人詮釋了一名共產黨人60年如一日對理想信念的堅守。
楊善洲從1953年擔任區委副書記起,先後擔任過縣委副書記、縣委書記,1977年擔任保山地委書記,直至1988年退休。他很少呆在機關,大部分時間都在鄉下跑。碰上飯點,老百姓吃什麼,他吃什麼,吃完結賬。
為提高畝產解決群眾溫飽,他親自試驗並示範推廣「三岔九壟」插秧法。直到現在,保山當地群眾插秧還沿用這個方法。他還推動了「坡地改梯田」、改秈稻為粳稻等試驗田。1978年至1981年保山的水稻單產在全省排第一,保山獲得「滇西糧倉」的美譽,楊善洲被人們稱作「糧書記」。
他擔任地委書記後,按照政策,組織部門上交了他家人「農轉非」的報告,他聞訊後堅決要求撤銷了報告。他的妻子和大女兒一輩子都在農村。
他擔任地縣領導幹部30多年,可直到退休也沒有能力為在農村的家蓋一所像樣的房子,他家的房子曾經是全村最差的。
楊善洲退休後回到大亮山林場種樹,全家想方設法借了5萬元在施甸縣城附近買了一塊地,勉強蓋了一幢新房。老伴找到他:能不能湊點錢,幫娃們還賬?他東拼西湊僅拿出9600元。為了不拖累孩子們,楊善洲做主把房子賣了。
1988年3月楊善洲退休後,婉拒上級安排他到省城安享晚年的厚意,走進施甸縣大亮山,與15名職工一道開始了起早貪黑植樹造林的生活。
那時,就地取材搭起來的40多間油毛氈棚是大家的棲身處。1992年,大亮山林場蓋起第一間磚瓦房,他讓給了新來的技術員。在四面透風漏雨的油毛氈棚,老人一住就是9年。
楊善洲雖然是大亮山林場的主要創辦人,卻堅持不從林場領取報酬。最初的幾年,林場每月給他補貼70元伙食費,後來調到100元。林場曾多次要給他一個月500元的補助,他總是一句話頂回來:「我上山是來種樹的,要那麼多錢干什麼?」
22個寒暑過去,大亮山林場人工林面積達5.6萬畝,經濟價值超過3億元。2009年,82歲的楊善洲把大亮山林場的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施甸縣政府決定獎勵楊善洲10萬元,被他當場謝絕。經再三勸說,他接下了保山市委市政府獎勵的20萬元,捐出16萬元用於公益事業,僅餘4萬元留給他一生愧疚的老伴。
「楊善洲不僅是共產黨員的典範,也是我們每個人做人、做事的楷模。」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福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