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微電影集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微電影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微電影

發布時間: 2022-10-15 05:59:15

㈠ 送孟浩然之廣陵 這首詩什麼意思

這是一首送別詩。首句點出送別的地點:一代名勝黃鶴樓;二句寫送別的時間與去向:「煙花三月」的春色和東南形勝的「揚州」;三、四句,寫送別的場景:目送孤帆遠去;只留一江春水。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名篇之一。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原文如下: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譯文如下:

友人在黃鶴樓向我揮手告別,陽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揚州。

他的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見滾滾長江在天邊奔流。

詞句注釋

⑴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於長江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禕於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現存樓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達。廣陵:即揚州。

⑵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為「故人」。辭:辭別。

⑶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指艷麗的春景。

(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微電影擴展閱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友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遊和飄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跡遍布中原內外,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東游歸來,至湖北安陸,年已二十七歲。

他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不過很多時候都是以詩酒會友,在外游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陸期間,李白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孟浩然對李白非常贊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

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

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㈡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意


這首送別詩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可以說是表現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裡的世界,還幾乎象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再說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到揚州,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而揚州呢?更是當時整個東南地區最繁華的都會。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裡沒有什麼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嚮往揚州,又嚮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盪漾。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乃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呢?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揚州,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為濃郁。煙花者,煙霧迷濛,繁花似錦也。給人的感覺決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固然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何嘗不是煙花之地呢?「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盪盪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寫景呢?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嚮往,不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嚮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用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了。(余恕誠)


這首詩是李白初居安陸時所作。出川未久,剛剛結束江南吳越之游的李白,這時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兩人一見如故,在送孟浩然東下揚州時,李白揮筆寫下了這首傳涌千古的傑作。

形勢動、意境闊大是此詩最突出的特點。黃鶴樓在江夏,與廣陵(今江蘇揚州)相距數百里,詩人舉重若輕,將楚地吳天盡收於短短的四句詩中。首句說友人孟浩然辭別黃鶴樓開始東行,次句描寫陽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風光.後兩句寫隱沒於碧空盡頭的孤帆和與天相接的江流,則象一條無形的纖繩,縮短了黃鶴樓與揚州在讀者心中的距離,使詩作描繪和包容了廣闊無垠的空間。此詩每句分別各用一個動詞:「辭」、「下」、「盡」、「流」,從不同角度(行者與相送者)表現了時間上的順承關系,給人以流動之感,加上動詞自身給詩句帶來的動勢,使全詩雄渾壯闊,.呈現出一種幽深高遠的意境。

這首送別詩之所以能寫得如此雄渾壯闊,幽深高遠,除詩人的才賦外,還有其客觀上的原因。唐代黃鶴樓處於武昌西黃鶴磯上(今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踞山臨江,得形勢之要,登樓八面來風,憑欄可極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登臨送客,足可壯人襟懷,此其一。李白的江南之游結束未久,「煙花三月下揚州」,或許即有他自身的經歷和感受,這時友人繼之而下吳越、之廣陵,自然會在喚起他關於廣陵的種種記憶,因吳越江山在胸。使詩人的詩才橫貫吳楚,所以能、表現出氣象萬千的景象,此其二。李白二十歲後遍游蜀中名山,二十五歲又「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足跡幾遍中國東南,江漢平原的遼遠壯闊,江南山水的纖巧秀麗與巴山蜀水的峻峭清雄形成鮮明的對照。看慣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會對雄渾廣闊的自然景色有其敏銳的感受和准確的把握,此其三。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時,風華正茂,對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這首詩寫得神采飛揚。同在江夏、同是送別,他晚年所寫的一首《江夏別宋之悌》便顯得異常凄婉。這首詩寫道: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
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

歷盡坎坷的李白,再也沒有「仰天大笑出門去」的神采,送別詩也一改舊時風貌,可見心境與詩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此其四。

情意深摯,是這首送別詩的第二個特點。宋方回論李白詩曾說:「最於贈答篇,肺腑見情愫」(《雜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情驚主要表現在後兩句。這里詩人從自己一方落筆,表現出對友人的一片深情。「孤帆遠影碧空盡」有本作「孤帆遠影碧山盡」,或「孤帆遠映碧山盡」。但從抒發感情的角度說,還是通行本的文字最為貼切。可以想見: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碧水藍天的盡頭,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著,在那天水相接處,只有江水在不斷地東流。詩人似乎渴望東流的江水也載著他的深情,伴隨著友人而去。「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妙處,在於拉開了詩人與孤帆的距離,在詩人的極目遠眺中,充分表現出詩人的惜別之情。而「孤帆遠影碧山盡」,以山做參照物,詩人與孤帆的距離便受到限定。若把「遠影」改作「遠映」,更將船行的情景坐實,限制了讀者的想像和心理感受。李白在另一首題為《送別》的詩中曾寫過這樣類似的詩句:「雲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雖詩語較「孤帆」兩句更為質朴,情緒也較低沉,但以此為注腳,正可體會李白的思維方式與抒情方式,玩味到「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底韻。

李白這首送別詩的意境,常為後代其他藝術形式尤其是電影藝術所借鑒,許多江邊送別的場面,都設計了征帆愈行愈遠,相送者愈登愈高,最後登上山頂的送行人空對江流的鏡頭。由此亦可見這首詩藝術生命力之強盛。明方孝孺《吊李白詩》雲:「詩成不管鬼神泣,筆下自有煙雲飛。」以此來括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的神韻,也是很合適的。

㈢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意

孤帆遠影碧空盡老朋友孟浩然,辭別昔楚的黃鶴樓;陽春三月煙花如海,他去游歷揚州。一葉孤舟,遠遠地消失在碧空盡頭;只見浩浩盪盪的長江,向天際奔流

公元730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這天,他們在江夏的黃鶴樓愉快地重逢,各訴思念之情 。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船開走了,李白佇立江岸,望著那孤帆漸漸遠去 ,惆悵之情油然而生,便揮就了這首《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首句點明送別之地是黃鶴樓,次句點明送別的時間是花開似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這煙花美景將伴隨友人一路直到揚州。揚州當時是繁華之都,這時節肯定也是花團錦簇,春光爛漫。後兩句傳情達意,詩人將離別之情寄託在碧空與江水之間,言雖盡而意未盡,令人回味無窮,堪稱送別佳作。

這是送別詩,寓離情於寫景。首句點出送別的地點:一代名勝黃鶴樓;二句寫送別的時間與去向: 「煙花三月」的春色和東南形勝的「揚州」;三、四句,寫送別的場景:目送孤帆遠去;只留一江春水。詩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煙花三月下揚州」,蘅塘退士評曰:「千古麗句」。在理。

㈣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事情發生時間地點

唐玄宗開元13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從四川沿長江東下,一路游覽了不少地方。在襄陽(今湖北襄陽),他聽說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中,特地去拜訪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詩,大加稱贊。兩個人很快成了摯友。孟浩然熱情的款待李白,並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這天,他們在江夏的黃鶴樓愉快的重逢,各訴思念之情 。
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船開走了,李白佇立江岸,望著那孤帆漸漸遠去,惆悵之情油然而生,便揮就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首句點明送別之地是黃鶴樓,次句點明送別的時間是花開似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煙花美景將一路伴隨友人直到揚州。揚州當時是繁華之都,這時節肯定也是花團錦簇,春光爛漫。後兩句傳情達意,詩人將離別之情寄託在碧空與江水之間,言雖盡而意未盡,令人回味無窮,堪稱送別佳作。

㈤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詩文解釋】

老朋友在西面的黃鶴樓與我辭別,在三月份煙霧迷漫、繁花似錦的春天去揚州。孤船的帆影漸漸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盪盪地向天邊流去。

【詞語解釋】

【詩文賞析】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裡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詩人送友人遠行,對老朋友要去繁華的揚州充滿了羨慕,詩中洋溢著歡快的情緒。詩人在江邊極目遠送,可見兩人友情的深厚。全詩自然清麗、境界開闊、形象傳神.
【賞析一】

這首送別詩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可以說是表現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裡的世界,還幾乎象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再說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到揚州,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而揚州呢?更是當時整個東南地區最繁華的都會。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裡沒有什麼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嚮往揚州,又嚮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盪漾。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乃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呢?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揚州,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為濃郁。煙花者,煙霧迷濛,繁花似錦也。給人的感覺決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固然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何嘗不是煙花之地呢?「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盪盪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寫景呢?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嚮往,不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嚮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用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了。(余恕誠)

【賞析二】

這首詩是李白初居安陸時所作。出川未久,剛剛結束江南吳越之游的李白,這時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兩人一見如故,在送孟浩然東下揚州時,李白揮筆寫下了這首傳涌千古的傑作。

形勢動、意境闊大是此詩最突出的特點。黃鶴樓在江夏,與廣陵(今江蘇揚州)相距數百里,詩人舉重若輕,將楚地吳天盡收於短短的四句詩中。首句說友人孟浩然辭別黃鶴樓開始東行,次句描寫陽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風光.後兩句寫隱沒於碧空盡頭的孤帆和與天相接的江流,則象一條無形的纖繩,縮短了黃鶴樓與揚州在讀者心中的距離,使詩作描繪和包容了廣闊無垠的空間。此詩每句分別各用一個動詞:「辭」、「下」、「盡」、「流」,從不同角度(行者與相送者)表現了時間上的順承關系,給人以流動之感,加上動詞自身給詩句帶來的動勢,使全詩雄渾壯闊,.呈現出一種幽深高遠的意境。

這首送別詩之所以能寫得如此雄渾壯闊,幽深高遠,除詩人的才賦外,還有其客觀上的原因。唐代黃鶴樓處於武昌西黃鶴磯上(今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踞山臨江,得形勢之要,登樓八面來風,憑欄可極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登臨送客,足可壯人襟懷,此其一。李白的江南之游結束未久,「煙花三月下揚州」,或許即有他自身的經歷和感受,這時友人繼之而下吳越、之廣陵,自然會在喚起他關於廣陵的種種記憶,因吳越江山在胸。使詩人的詩才橫貫吳楚,所以能、表現出氣象萬千的景象,此其二。李白二十歲後遍游蜀中名山,二十五歲又「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足跡幾遍中國東南,江漢平原的遼遠壯闊,江南山水的纖巧秀麗與巴山蜀水的峻峭清雄形成鮮明的對照。看慣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會對雄渾廣闊的自然景色有其敏銳的感受和准確的把握,此其三。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時,風華正茂,對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這首詩寫得神采飛揚。同在江夏、同是送別,他晚年所寫的一首《江夏別宋之悌》便顯得異常凄婉。這首詩寫道: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
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

歷盡坎坷的李白,再也沒有「仰天大笑出門去」的神采,送別詩也一改舊時風貌,可見心境與詩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此其四。

情意深摯,是這首送別詩的第二個特點。宋方回論李白詩曾說:「最於贈答篇,肺腑見情愫」(《雜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情驚主要表現在後兩句。這里詩人從自己一方落筆,表現出對友人的一片深情。「孤帆遠影碧空盡」有本作「孤帆遠影碧山盡」,或「孤帆遠映碧山盡」。但從抒發感情的角度說,還是通行本的文字最為貼切。可以想見: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碧水藍天的盡頭,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著,在那天水相接處,只有江水在不斷地東流。詩人似乎渴望東流的江水也載著他的深情,伴隨著友人而去。「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妙處,在於拉開了詩人與孤帆的距離,在詩人的極目遠眺中,充分表現出詩人的惜別之情。而「孤帆遠影碧山盡」,以山做參照物,詩人與孤帆的距離便受到限定。若把「遠影」改作「遠映」,更將船行的情景坐實,限制了讀者的想像和心理感受。李白在另一首題為《送別》的詩中曾寫過這樣類似的詩句:「雲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雖詩語較「孤帆」兩句更為質朴,情緒也較低沉,但以此為注腳,正可體會李白的思維方式與抒情方式,玩味到「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底韻。

李白這首送別詩的意境,常為後代其他藝術形式尤其是電影藝術所借鑒,許多江邊送別的場面,都設計了征帆愈行愈遠,相送者愈登愈高,最後登上山頂的送行人空對江流的鏡頭。由此亦可見這首詩藝術生命力之強盛。明方孝孺《吊李白詩》雲:「詩成不管鬼神泣,筆下自有煙雲飛。」以此來括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的神韻,也是很合適的。

㈥ 黃鶴樓送孟浩之廣陵

老朋友在西面的黃鶴樓與我辭別,在三月份煙霧迷漫、繁花似錦的春天去揚州。孤船的帆影漸漸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盪盪地向天邊流去。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裡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詩人送友人遠行,對老朋友要去繁華的揚州充滿了羨慕,詩中洋溢著歡快的情緒。

中心
詩人在江邊極目遠送,可見兩人友情的深厚。

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

表達了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初居安陸時所作。出川未久,剛剛結束江南吳越之游的李白,這時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兩人一見如故,在送孟浩然東下揚州時,李白揮筆寫下了這首傳涌千古的傑作。

形勢動、意境闊大是此詩最突出的特點。黃鶴樓在江夏,與廣陵(今江蘇揚州)相距數百里,詩人舉重若輕,將楚地吳天盡收於短短的四句詩中。首句說友人孟浩然辭別黃鶴樓開始東行,次句描寫陽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風光.後兩句寫隱沒於碧空盡頭的孤帆和與天相接的江流,則象一條無形的纖繩,縮短了黃鶴樓與揚州在讀者心中的距離,使詩作描繪和包容了廣闊無垠的空間。此詩每句分別各用一個動詞:「辭」、「下」、「盡」、「流」,從不同角度(行者與相送者)表現了時間上的順承關系,給人以流動之感,加上動詞自身給詩句帶來的動勢,使全詩雄渾壯闊,.呈現出一種幽深高遠的意境。

這首送別詩之所以能寫得如此雄渾壯闊,幽深高遠,除詩人的才賦外,還有其客觀上的原因。唐代黃鶴樓處於武昌西黃鶴磯上(今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踞山臨江,得形勢之要,登樓八面來風,憑欄可極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登臨送客,足可壯人襟懷,此其一。李白的江南之游結束未久,「煙花三月下揚州」,或許即有他自身的經歷和感受,這時友人繼之而下吳越、之廣陵,自然會在喚起他關於廣陵的種種記憶,因吳越江山在胸。使詩人的詩才橫貫吳楚,所以能、表現出氣象萬千的景象,此其二。李白二十歲後遍游蜀中名山,二十五歲又「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足跡幾遍中國東南,江漢平原的遼遠壯闊,江南山水的纖巧秀麗與巴山蜀水的峻峭清雄形成鮮明的對照。看慣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會對雄渾廣闊的自然景色有其敏銳的感受和准確的把握,此其三。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時,風華正茂,對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這首詩寫得神采飛揚。同在江夏、同是送別,他晚年所寫的一首《江夏別宋之悌》便顯得異常凄婉。這首詩寫道: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
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

歷盡坎坷的李白,再也沒有「仰天大笑出門去」的神采,送別詩也一改舊時風貌,可見心境與詩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此其四。

情意深摯,是這首送別詩的第二個特點。宋方回論李白詩曾說:「最於贈答篇,肺腑見情愫」(《雜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情驚主要表現在後兩句。這里詩人從自己一方落筆,表現出對友人的一片深情。「孤帆遠影碧空盡」有本作「孤帆遠影碧山盡」,或「孤帆遠映碧山盡」。但從抒發感情的角度說,還是通行本的文字最為貼切。可以想見: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漸行漸遠,直到消失在碧水藍天的盡頭,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著,在那天水相接處,只有江水在不斷地東流。詩人似乎渴望東流的江水也載著他的深情,伴隨著友人而去。「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妙處,在於拉開了詩人與孤帆的距離,在詩人的極目遠眺中,充分表現出詩人的惜別之情。而「孤帆遠影碧山盡」,以山做參照物,詩人與孤帆的距離便受到限定。若把「遠影」改作「遠映」,更將船行的情景坐實,限制了讀者的想像和心理感受。李白在另一首題為《送別》的詩中曾寫過這樣類似的詩句:「雲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雖詩語較「孤帆」兩句更為質朴,情緒也較低沉,但以此為注腳,正可體會李白的思維方式與抒情方式,玩味到「孤帆遠影碧空盡」的底韻。

李白這首送別詩的意境,常為後代其他藝術形式尤其是電影藝術所借鑒,許多江邊送別的場面,都設計了征帆愈行愈遠,相送者愈登愈高,最後登上山頂的送行人空對江流的鏡頭。由此亦可見這首詩藝術生命力之強盛。明方孝孺《吊李白詩》雲:「詩成不管鬼神泣,筆下自有煙雲飛。」以此來括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的神韻,也是很合適的。

㈦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詞意思

1、譯文
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盪盪地向著天邊奔流。
2、原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3、簡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是一首送別詩,寓離情於寫景。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此詩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全詩沒一個「離別」,但又句句寫著離別;沒有直接抒情,但卻處處透著深情。「言有盡而意無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明方孝孺《吊李白詩》雲:「詩成不管鬼神泣,筆下自有煙雲飛。」以此來括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的神韻,也是很合適的。

㈧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大意

簡介
詩篇名。唐代李白作。黃鶴樓,在今湖北武漢。廣陵,即今江蘇揚州。全文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前兩句輕快流暢,意境優美。後兩句情景交融,顯示作者對友人的深情厚意。是千古傳唱的名作。

簡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 白

gù rén xī cí huáng hè lóu
故 人 西 辭 黃 鶴 樓 ,
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g zhōu
煙 花 三 月 下 揚 州 。
gū fān yuǎn yǐng bì kōng jìn
孤 帆 遠 影 碧 空 盡 ,
wéi jiàn cháng jiāng tiān jì liú
惟 見 長 江 天 際 流 。

作者背景
見《靜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武昌黃鵠磯,背靠蛇山,俯臨長江。
之:往,去。
廣陵:揚州的舊名。
西辭:黃鶴樓在廣陵的西面,在黃鶴樓辭別去廣陵,所以說「西辭」。
煙花:指柳如煙、花似錦的明媚春光。
下:沿江順流而下。
惟:只。
天際:天邊。。
古詩今譯
老朋友離開西邊黃鶴樓,在明媚的春天裡去往揚州。孤帆遠去在水天盡頭,只見長江向天邊奔流。
名句賞析——「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這首詩前兩句敘述友人順江東下揚州的情形,「煙花」兩字點染出柳如煙、花似錦的一派春光,詩人送別朋友時的惆悵情緒淡淡寺流露了出來。後兩句著意描寫友人「西辭」,一片孤帆,伴著詩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連的遠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盡頭,詩人卻仍佇立樓頭,凝眸遠望,不願離去。詩中沒一個說到離愁別思,但字里行間卻分明流露出朋友遠去的惆悵與留戀。在詩人筆下,深厚的感情寓於動人的景物描繪之中,情與景達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詳譯:

賞析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稱賞的詩界名士,曾有「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贈詩稱譽之。漫遊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開放的盛唐文人的風尚,寓居湖北安陸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南窮蒼梧,東涉溟海」的旅遊經歷。因此他在武昌名樓——黃鶴樓,送別詩界名士——孟浩然,去游歷江左名城——揚州(古時稱為廣陵),面對著把名樓、名士、名城聯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備」的旅遊盛事,他詩情勃發,對世界的感覺是色彩明麗的,渾無絲毫感傷。開頭兩句本是交待送別的時間、地點、目的地,但這種交待被「煙花三月」這個鮮麗的意象感覺化了。李白不是有過一個「夢筆生花」的故事嗎?想不到作為他的天才之象徵的做夢中筆頭生花,竟生成了送別時的三月煙花,贏得前人稱此句為「千古麗句」。天空也被明麗的世界感覺所感動了,它變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順流行進的「孤帆遠影」,何嘗有一絲孤獨感和蒼涼感?它牽引著的是海闊天空的生命嚮往。生命如流水,別情如流水,無限關注依戀的眼光追隨著消失在視野之外的孤帆遠影,也就化作水天與共,千古長存的長江巨流了。名樓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恆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詩人的旅遊豪興的詩化象徵。

譯文
老朋友從西邊辭別黃鶴樓,

在百花盛開的三月去繁華的揚州。

孤獨的帆船遠去的影子在蔚藍的天空里消失了,

只看到長江水向天邊奔流。

注釋
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武昌黃鵠磯,背靠蛇山,俯臨長江。
之:往,去。
廣陵:揚州的舊名。
西辭:黃鶴樓在廣陵的西面,在黃鶴樓辭別去廣陵,所以說「西辭」。
煙花:指柳如煙、花似錦的明媚春光。
下:沿江順流而下。
惟:只。
天際:天邊。

關於黃鶴樓
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於此),築城為守,建樓以嘹望。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號稱江南三大樓之一的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礬頭,相傳它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最後一次毀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大火。名樓多傳說,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據《極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隻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關於這則美麗的神話故事,歷年有三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這位仙人是黃子安,第二種說法認為是費禕,第三種說法沒有仙人的名字

關於廣陵(揚州)
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江北岸重要都市和軍事重鎮。春秋末,吳於此鑿邗溝,以通江淮,爭霸中原。秦置縣,西漢設廣陵國,東漢改為廣陵郡,以廣陵縣為治所,故址在今江蘇揚州市。曹魏設郡,移治淮陰。吳置廣陵縣於今揚州。西晉沿魏設廣陵郡,隸徐州。初治淮陰,後移治射陽(今江蘇寶應東)。東晉還治。廣陵郡轄境相當今江蘇、安徽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以東,泗陽、寶應、灌南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地區。城南四十里江濱有瓜洲鎮,系揚子江中之沙磧,因其狀如瓜而得名。長江自西北六合縣流入,南對丹徒縣之京口,兩城隔江而對,南北呼應,共同構成拱衛上游京都建康的重鎮。江面原闊四十里,後逐漸狹窄,至南北朝後期只闊二十里左右。東晉謝安鎮廣陵時,於城東二十里築壘,名曰新城。新城北二十里有埭,是謝安為擋水在邵伯湖邊所修的土壩。後人將謝安比作周代燕國的召伯,稱此埭為邵伯埭。 魏文帝曹丕於黃初六年(225)伐吳,登廣陵故城,臨江嘆曰:「天所以限南北也。」東晉時,以廣陵控接三齊,青、兗二州刺史皆鎮於此。咸和二年 (327),蘇峻、祖約之亂爆發,時郗鑒以都督青、兗二州諸軍事、兗州刺史加領徐州刺史鎮廣陵,遂自廣陵起兵平亂。太元二年 (377),謝玄為南兗州刺史,將南兗州軍府從京口移至廣陵,召募僑民組建北府兵。東晉南朝,因中原亂離,流民南渡,常置僑州郡於廣陵。宋元嘉八年 (431)於廣陵郡置南兗州,齊、梁沿襲。北齊改為東廣州,陳朝恢復為南兗州。北周滅北齊後改為吳州,仍為軍事重鎮,設置總管統領。隋初為揚州,置總管府,後改為江都郡,太守秩與京尹同。隋煬帝楊廣數至江都,欲遷都於此。唐時先後改為兗州、邗州、揚州,後又改為廣陵郡。
關於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蘇聯托可馬克),李白即誕生於此。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朝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於天寶十四年(公元7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後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於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於安徽當塗縣。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像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

關於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游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病疹發背,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士終身。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於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後世所傾慕。李白稱贊他"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贊嘆說:"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曾畫他的像於郢州亭子里,題曰:"浩然亭"。後人因尊崇他,不願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跡。可見他在古代詩人中的盛名。王維、李白、王昌齡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與他關系甚好。

㈨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流。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作品極富浪漫色彩,感情強烈,善用比興、誇張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豪放縱逸的藝術風格,被稱為「詩仙」。
【注詞釋義】
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武昌黃鵠磯,背靠蛇山,俯臨長江。
之:往,去。
廣陵:揚州的舊名。
西辭:黃鶴樓在廣陵的西面,在黃鶴樓辭別去廣陵,所以說「西辭」。
煙花:指柳如煙、花似錦的明媚春光。
下:沿江順流而下。
惟:只。
天際:天邊。。
【古詩今譯】
老朋友離開西邊黃鶴樓,在明媚的春天裡去往揚州。孤帆遠去在水天盡頭,只見長江向天邊奔流。
【名句賞析】——「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這首詩前兩句敘述友人順江東下揚州的情形,「煙花」兩字點染出柳如煙、花似錦的一派春光,詩人送別朋友時的惆悵情緒淡淡寺流露了出來。後兩句著意描寫友人「西辭」,一片孤帆,伴著詩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連的遠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盡頭,詩人卻仍佇立樓頭,凝眸遠望,不願離去。詩中沒一個說到離愁別思,但字里行間卻分明流露出朋友遠去的惆悵與留戀。在詩人筆下,深厚的感情寓於動人的景物描繪之中,情與景達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年輕的李白從四川出峽,在安陸(今湖北安陸)住了十年。在這段時間內結識了隱居在襄陽鹿門山的孟浩然。孟浩然也是著名詩人,年齡比李白大,這時在詩壇上已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仰。詩中稱孟浩然為「故人」,足見結交已久,是老朋友了,彼此感情深厚。
黃鶴樓的原址在現今武漢市武昌區的江邊,歷來是游覽勝地,許多詩人在樓上留下了詩句。廣陵就是揚州,是唐代最繁華的都市,一直被稱為「揚一益二」(當時的都市繁華,是揚州第一,成都第二)。江南地區的財富,通過運河,由揚州轉運洛陽,再送到長安。這里工商業都很發達。題目中的「之」字,做動詞用,是「去」的意思。
這時歷史上稱作「開元盛世」的年代,國力強盛,人情慷慨,所以在離別之時,雖然悵惘,卻不悲傷。
詩的開頭,說出了這個離別的事實。武漢在西,揚州在東,從武漢去揚州,順江東下,自然是向西北告別了黃鶴樓。這樣的句子,真是信手拈來,毫不雕琢。第二句接得很好。他向哪裡去呢?去揚州。妙在「煙花三月」,這不僅是指出了離別的季節,重要的是表達了當時的心情。煙花,指春天籠罩在蒙蒙霧氣中的綺麗景物。江南的春天,風光明媚,一直為文人們所歌頌,梁代的丘遲在《與陳伯之書》里有這樣動人的描寫:「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樹生花,群鶯亂飛」。孟浩然一路上所遇到的,也將是這樣的景象。而揚州呢?又是花團錦簇,綉戶珠簾的名都,這是他所要去的地方。試想,以江南三月煙花的時候,去揚州十里煙花的地方,一路上能不心曠神怡嗎?別認為這兩句詩在表面上只寫了送別的人物、地點、時間和去向,而透過字面,卻深刻表達了內心的情緒。
樓頭話別之後,孟浩然就登舟啟程了。只見孤舟揚帆,破浪前進。行人漸遠,而送行的人依然佇立江邊。孤帆漸漸地消失於白雲碧水之間了,這時只有一江洶涌的波浪,奔向碧空盡處,彷彿是去追趕行人。李白很巧妙地表達了這種送別後的感情,像用電影的特寫鏡頭照住帆影,逐漸前移。到水天交接處,帆影沒有了,於是長江浩浩盪盪流向天外。這時候,觀眾和送行者會一樣把感情寄託在流水之中,而整個畫幅的蒼茫空闊的感覺,自然又要襲上心頭。這樣寫景見情,寓情於景,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使人讀了以後,產生無窮的余韻。
古典詩歌,絕大多數的篇章不外乎寫景抒情。這二者在寫作時雖很難截然分開,但只有高手才能融合得很巧妙。景色是自然界的客觀存在,如果要想在詩歌中給以生命,使它具有長遠的效果,那麼在吸取這一景色時,不僅必須准確地表達,而且還要溶進強烈的感情,從而在鮮明的形象中,看出描寫的深度。李白在這首詩里,把送別的依依之情,以描寫自然景色來表達,就是這種方法的很好範例。

望及時採納!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719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688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673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415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408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1057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338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762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793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