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成語故事微電影
❶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想君小時,必定了了。
小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這樣。 絕對是的
漢朝末年(東漢),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宇文舉,是孔子的二十
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於辭令,小小年紀,已是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十歲時,跟
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洛陽是歷代帝王的陪都,因位於長安之東,稱為東都),當
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元禮,由於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
人除了他的親戚,其餘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
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說:
「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
守門人通報後,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
字伯陽)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節的問題)
,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
話都很驚奇。
其中有一個中大夫陳韙,恰恰後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後,他隨口說道: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
明的。」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見「世說新語」)。
後來的人便引用這段故事中的兩句話,將「小時了了」引成成語,來說明小孩子從小便
生性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語,故這句成語的意思便變成
了:小時雖然很聰明,一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
故表面上雖是贊揚的話,骨子裡卻是譏誚人、輕蔑人的。所以我們應用時便不能將它來
稱贊別人,否則將被人誤解你有心譏剌、輕視人了。
一個小孩子,先天的聰明自然是好的,但若無後天的培養和努力,也會變成一塊無用的
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聰明,不肯好好學習,聰明反被聰明誤,長大後反會變成最無用之人。
❷ 小時了了成語故事
小時了了成語故事
東漢末期,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宇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因為家庭的影響,他從小就很聰明,特別擅長辭令,年紀不大,已在社會上享有盛名。
他10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洛陽是歷代帝王的陪都,因位於長安之東,稱為東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元禮。由於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餘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
小孔融很想見見這位大學者。一天,他來到李元禮的官府門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守門人見只是一個孩子,就打算隨便把孔融打發走。孔融靈機一動,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先生的親戚,他一定會見我的。」守門人通報後,李元禮感到有些奇怪,因為自己並沒有這樣一位親戚,不過還是決定見見孔融。
李太守見到孔融後,就好奇地問:「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呢?」孔融回答道:「我是孔子的後代,你是老子的後代。天下的人都知道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節的問題,所以他們是師生關系,所以說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原來,在中國歷史上,與孔子同時代的還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老子。老子本名叫李聃,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據說,孔子當年碰到自己不懂的`問題,就自稱學生,謙虛地向李聃請教。李元禮的家裡當時有很多賓客在座,大家對年僅10歲的孔融竟能這樣博學和隨機應變感到驚奇。
正在這時一個叫陳韙的人來拜訪李元禮。陳韙也是一名有些名氣的學者。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後,誰知陳韙卻不以為然,當著孔融的面隨口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時候雖然很聰明,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言下之意,陳韙是一個庸才。陳韙被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後人將「小時了了」引成成語,來說明小孩子從小生性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一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
;❸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
1、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東漢時期,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字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於辭令,小小年紀,已是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十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東漢首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元禮,由於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餘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守門人通報後,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也是師生關系(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節的問題),那麼,我和你也是必定世交呀!」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其中有一個中大夫陳韙,恰恰後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後,他不假思索地說道:「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
2、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是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
❹ 小時了了成語故事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典故:東漢時期,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字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於辭令,小小年紀,已是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十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東漢首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元禮,由於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餘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 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說: 「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 守門人通報後,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也是師生關系(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節的問題) ,那麼,我和你也是必定世交呀!」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 其中有一個中大夫陳韙,恰恰後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後,他不假思索地說道: 「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見《世說新語》)。
❺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什麼意思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時候雖然很聰明,但是長大了卻未必很有才華,很聰明。
說明人不能因為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後定有作為,指不能只看到事物或人的表面現象。
(5)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成語故事微電影擴展閱讀: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是出自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第二》的故事,本文記敘了孔融幼時的一件趣事,生動地表現了孔融的早慧、機敏與博學,讀來讀去不禁擊節贊賞,意興盎然。
❻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出自那個典故能不能詳細講述一下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選自《世說新語》
作者:劉義慶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孔融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已經通報上去,一起坐下來。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親戚關系。」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聽後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感到非常不安。
解讀:
全文分三層。
第一層寫洛陽李元禮名氣很大,尋常人等都無緣登門拜訪。這里對李元禮名氣之盛的描寫,為後文孔融成功地以年僅十歲、無官無名之身成為李元禮的座上賓提供了一個背景和基礎。
第二層
寫孔融聰明機智地拜訪了李元禮,人皆稱奇。這里孔融巧妙地運用了「親戚關系」這個概念,將孔夫子與老子二人之間的師生關系延伸到自己與李元禮的關繫上,不可謂不機巧,其思維不可謂不敏捷。
第三層
寫孔融機智地反駁陳韙的刁難,再次表現出他聰明機智的特點。
陳韙顯然是輕視孔融,認為他不過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孩童,故意出語刁難,意為:你這時年齡小,雖然聰明,也別得意太早了,長大後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陳韙批評他的話來逆推,使陳韙陷入窘困的境地,這也再一次顯示了他的敏捷和機智。正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至此,孔融年齡雖小但機智異常的性格已體現得淋漓盡致
❼ 小時了了,及大未必佳的成語解釋
成語名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成語拼音:xiǎo shí liǎo liǎo,dà wèi
成語用法:作定語;用於評說別人。
實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構:復句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了了:聰明伶俐,明白事理。指人少年時聰明,長大後不一定有出息。
成語來源: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成語造句: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成語故事
東漢時期,10歲的孔融去拜見大名鼎鼎的河南太守李元禮,以李元禮親戚的名義求見。李元禮不認識他,他則把老子與孔子的後人關系扯為親戚。太中大夫陳韙譏笑孔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反唇相譏「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小字開頭的成語
小時了了 小鹿觸心 小時了了 小杖則受 小巫見大 小鹿兒心 小心翼翼
包含有小字的成語
大材小用 雕蟲小技 出山小草 小鹿兒心 小巫見大 小杖則受 以小人之 小時了了 小鹿觸心 小時了了
❽ 小時了了成語故事
小時了了成語故事
小時了了成語故事。我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國家有著非常的的成語,這些成語都是我們的文化傳承,這樣的成語有著不一樣的故事。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小時了了成語故事的相關內容。
小時了了成語故事1
漢朝末年(東漢),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宇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於辭令,小小年紀,已是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十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洛陽是歷代帝王的陪都,因位於長安之東,稱為東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元禮,由於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餘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
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說: 「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
守門人通報後,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節的問題) ,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
其中有一個中大夫陳韙,恰恰後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後,他隨口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見「世說新語」)。
後來的人便引用這段故事中的兩句話,將「小時了了」引成成語,來說明小孩子從小便生性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語,故這句成語的意思便變成了:小時雖然很聰明,一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
小時了了成語故事2
月下老人成語故事
唐朝時候,有一為名叫韋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裡。
一天晚上,韋固在街上閑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各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裡翻一本又大又厚的書,而他身編則放著一個裝滿了紅色繩子的大布袋。
韋固很好奇的過去問他說:「老伯伯,請問你在看什麼書呀!」
那老人回答說:「這是一本記載天下男女婚姻的書。」
韋固聽了以後更加好奇,就再問說:「那你袋子里的紅繩子,又是做什麼用的呢?」
老人微笑著對韋固說:「這些紅繩是用來系夫妻的腳的,不管男女雙方式仇人或距離很遠,我只要用這些紅繩系在他們的腳上,他們就一定會和好,並且結成夫妻。」
韋固聽了,自然不會相信,以為老人是和他說著玩的,但是他對這古怪的老人,仍舊充滿了好奇,當他想要在問他一些問題的時候,老人已經站起來,帶著他的書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韋固也就跟著他走。
到了米市,他們看見一個盲婦抱著一個三歲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過來,老人便對韋固說:「這盲婦手裡抱的小女還便是你將來的'妻子。」
韋固聽了很生氣,以為老人故意開他玩笑,便叫佳奴去把那小女孩殺掉,看他將來還會不會成為自己的妻子。
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後,就立刻跑了。當韋固在要去找那老人算帳時,卻已經不見他的蹤影了。
光陰似箭,轉眼十四年過去了,這時韋固以找到滿意的對象,即將結婚。對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長得很漂亮,只是沒間有一道疤痕。韋固覺得非常奇怪,於是便問他的岳父說:「為什麼他的眉兼有疤痕呢?」
相州刺史聽了以後便說:「說來令人氣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母陳氏抱著他從米市走過,有一個狂徒,竟然無緣無故的刺了她一刀,幸好沒有生命危險,只留下這道傷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韋固聽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的浮現在他的腦海里。他想:難道他就是自己命僕人刺殺的小女孩?於是便很緊張的追問說:「那保母是不是一個失明的盲婦?」
王泰看到女婿的臉色有意,且問得蹊蹺,便反問他說:「不錯,是個盲婦,可是,你怎麼會知道呢?」
韋固證實了這各式時候,真是驚訝極了,一時間答不出話來,過了好一會兒才平靜下來,然後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是,全盤說出。
王泰聽了,也感到驚訝不已。
韋固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話,並非開玩笑,他們的姻緣真的是由神作主的。
因此夫婦兩更加珍惜這段婚姻,過著恩愛的生活。
不久這件事傳到宋城,當地的人為了紀念月下老人的出現,便把南店改為「訂婚店」。
由於這個故事的流傳,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結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紅繩,加以撮合的,所以,後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簡稱為「月老」。
口蜜腹劍成語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書李林甫,論才藝,也還不錯,一手字,畫都很好;但他做官卻不正正誠誠的辦事,而是一味遷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還用些不正當的方法結交玄宗親信的宦官和妃子。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寵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觸。也總是在外貌上表現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裡並說盡所有可以說的好聽的、善意的話。可是實際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態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個非常狡猖陰險,常常使壞主意來害人的人。但是,壞人雖然有時可以得達害人的目的,逞奸謀於一時,日子久了,人家就發現了地這種偽善,於是大家便在背地裡說他「口有蜜、腹有劍」。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劍害人。
唐朝還有一個做中書侍郎的李義府,平常的行動和表情,顯得非常忠厚和溫和;而且他不管和誰說話,總一定先自己咧開嘴笑,表現出十分誠懇和善良的樣子。其實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詐,常使用陰險的計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發現了他的這種假面具,就在背地裹說他「笑中有刀」。
像李林甫和李義府那樣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也表裡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當受害。所以「口蜜腹劍」不但是一句好成語,而且可作我們交友的戒言。
「口蜜腹劍」和「笑裡藏刀」雖出自兩個人的兩個故事,但其含義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裡不一致;外面表現的很好,很討人好感,叫人願意結交,而心裡卻是盡想些壞主意計算人,謀害人。
❾ 小時了了的成語故事典故_字詞解析_造句
小時了了的 典故 :
東漢末年,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字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於辭令,小小年紀,已經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十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頗負盛名的李元禮。由於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餘的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
久而久之李元禮的家就有了個不成文的規矩,如果不是名人或者親戚去訪,守門的人是不通報的。年僅十歲的孔融聽說了李元禮的才名,很想見一下這位太守,於是他大膽地來到李太守的家。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
守門人通報後,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孔融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系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世傳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節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
其中有一個中大夫陳韙(wěi),比孔融來得晚沒有聽見孔融的高論。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後,他隨口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諷刺孔融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會有出息。
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在座的賓客都覺得孔融年紀雖小氣勢卻不小,想來以後也是能成大器的。果然,後來孔融成了三國時期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是建安七子中的一位。不過因為他耿直不阿的性格,得罪了掌權者曹操,後來因事被殺。
此後人們便引用這段 故事 中的兩句話,將“小時了了”引成 成語 ,來說明小孩子從小便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語,故這句成語的意思便變成了:小時雖然很聰明,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表面上雖是贊揚的話,骨子裡卻是譏誚人、輕蔑人的。所以我們應用時便不能將它來稱贊別人,否則將被人誤解你有心譏剌、輕視人了。
小時了了的漢語詞典解釋:
指人不能因為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後定有作為。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用小時了了 造句 :
1 他由於不肯腳踏實地的努力,盡管小時了了,長大了卻沒什麼成就。
2 俗語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對於天才 兒童 更應該注意後天的培養 教育 。
3 許多教訓告訴我們,小時了了固然可喜,但後天的努力和栽培更是不可或缺。
4 我們常用"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來警惕人在年輕時要多努力。
5 他雖然小時了了,卻因沒有好好栽培,日後一事無成。
6 天才兒童宜善加教育,否則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7 他由於不肯腳踏實地的努力,盡管小時了了,長大了卻沒什麼成就。
8 有的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有的人則年紀大才綻放光芒,大器晚成。
9 假如兒童長大都根據小時了了,我們就只有天才而沒有其他的了。
❿ 「小時了了,大必未佳」主要意思
意思是: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了了:聰慧。
出自出自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第二》,原文選段:
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譯文:
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感到局促不安。
(10)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成語故事微電影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世說新語》主要記錄了當時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這篇《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即是當時名士之間交往言談的記載。
道理啟示:
一個小孩子,先天的聰明自然是好的,但若無後天的培養和努力,也會變成一塊無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聰明,不肯好好學習,聰明反被聰明誤,長大後反會變成最無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