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小麻姑娘主題
『壹』 據說這是2014年被嚴重低估的11部電影,真的都看懂了嗎
據說這是2014年被嚴重低估的11部電影,你都看過嗎?
1.性本惡
豆瓣評分:6.7
《性本惡》是促使我寫下這篇日記的第一原由,這片充滿負面的爭議和壓倒性的差評其實也在情理之中,神秘高逼格大師品欽的文學作品本就是根難啃的硬骨頭,一大捆麻花一樣交錯零碎的劇情(在其作品中已算比較容易理解的了)想要高水品的搬上熒幕,加上在那樣一個特別和典型的社會背景下,對於很多導演來說這題材就像個燙手的山芋不敢輕易嘗試,可想而知PTA也是冒了很大的風險,但凡是看過原著再看這片的應該都能感受到PTA對於品欽的尊重和神還原,可以說極盡完美的形象到位重現了書中關於那段迷幻醉人的嬉皮士年代的描寫。
看這部電影之前我並沒有看過小說,雖然劇情耗費了一些腦細胞,卻絲毫沒有疲乏無聊之意,反倒總覺得有股勾人的癮驅使著獵奇心理身臨其境的沉溺到當年的氛圍和感覺中,非常美妙,跟著多克的腳步一步步淪陷沉迷。PTA的電影總有種非常強大的魅力,無論是技術層面或內容方面抑或演員發揮,就像所有高配置的元素全都交織在一起,很好看。作為米國響當當的獨立導演年紀輕輕才華卓越還顏值爆表,PTA始終在保持自我一定風格和水準的同時,一直都在不停地嘗試和改變,這是最令人欽佩的,雖然在非主流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不過也對PTA能製造的驚喜度反倒多了一份更大的期許。看到6.7這操蛋的分數,只剩「呵呵」了。
2.錫爾斯瑪利亞
豆瓣評分:7.6
拿下奧斯卡四項大獎的《鳥人》觀影人數過6萬,評分8分左右,有奧斯卡這塊金字招牌的鼎力相助,一部電影完全可以做到「飛上枝頭變鳳凰」,關注度飆升,很多人也許會納悶幹嘛扯到這片身上,並非無緣無故,而是《錫爾斯瑪利亞》和《鳥人》的主題有點異曲同工之妙,前者以絕妙的台詞混淆,後者以別具一格的運鏡手法,都以電影鑲嵌戲劇的形式探討了演員的職業狀態和日常生活,角色和「我」之間的界限被神奇的打破融合,比起富有拉美文學奇幻色彩以超現實主義手法奪人眼球的《鳥人》,我比較偏愛《錫爾斯瑪利亞》,其更貼合真實的生活,也更意味深長。
看到不少人說這片枯燥乏味,充斥著瑣碎的對話,表面上看就是挺日常的生活,不過一旦仔細品味起來就會發現其中細膩巧妙的交織著三個擁有不同身份和心病的女人戲中戲外的狀態和關系,他們相互影響、對照和聯系,過往的逝去,煩惱的現實,重新展望的未來,高大上的戲劇給予的精神價值,爆米花電影給予的浮華名氣,其中兩人毫不掩飾諷刺意圖的嘲笑對話,尖銳而有趣,對台本的情節中利用雙重台詞的混合交錯形成虛實融合很棒,最後的結局似乎預示著人生辭舊迎新的另一篇章即將精彩上演。
片中三人單個拎出來看也很本真的貼合個人形象,看到很多人都說KS依舊沒法擺脫零表情的撲克臉,我倒是覺得挺眼前一亮的,從好萊塢虛無浮躁的聚光燈下退出來參演這部電影無疑是非常明智的選擇,KS早期主演的幾部文藝小清醒電影還挺不錯的;比諾什精彩依舊,她的參演本身就是種品質的保證,無需多言;CM演得也很到位,微妙的是將她們片中的角色和現實中的她們緊密的聯系起來,感覺完全可以沒啥偏差的畫上等號,毫無違和感。另外瑞士的壯觀景色太養眼。
3.狐狸獵手
豆瓣評分:7.3
PTA和米勒可以說是最被看好有大師相的美國導演,也是一對很有自我理念和互相賞識的好基友,記得2012年PTA在水城憑借神作《大師》成功擒下銀獅,胖子和鳳凰也同時拿下影帝,卻被奧斯卡那幫頑固迂腐的老頭完全漠視掉,今年米勒的《狐狸獵手》也有同樣的遭遇,在戛納贏得最佳導演,到了奧斯卡結果和PTA一起陪跑(《性本惡》錯失最佳改編劇本簡直太瞎眼),當然一部電影優劣並不能以奧斯卡得獎是否來作為唯一的評判標准,不過還是有點為此打抱不平,這7.3分也實在是接受無能。
一開始覺得就是一部關於散發著男性荷爾蒙幾個身強力壯的大力士在教練的調教下摔出輝煌歷史的正能量故事,還是偏傳記類的電影,有點索然無味的即視感,直到看完才恍然大悟沒能盡早看到這樣一部好片而後悔的要死,不過分顯山露水異常冷峻隱忍的敘事手法,看似不過是還原了個真實的摔跤故事,實際暗涌曖昧可怖的氣息和強大的精神訴求,以及夾裹著厚重而深刻的人性意圖,被無限擴張扭曲的慾望構建出了一個披著金色外衣實際不堪一擊的「黑色美夢」,卡瑞爾演得真棒,兄弟倆也很到位,透過這片無疑又再一次證明了米勒正以神速的步伐邁入大師的殿堂,
4.冬眠
豆瓣評分8.1
3個多小時,被不少人視為嚇破膽的片長,雖然讓人望而生畏,也會產生歐洲文藝片一貫給人留有的沉悶枯燥的刻板印象,在錫蘭以往作品風格的基礎上顛覆性嘗試的再添一把火,充斥著大量密集的對話(有通俗直白的交流,也有深刻的意見探討),無疑要更費精力和腦細胞,會下意識的覺得巨難啃和超催眠,不過一旦沉下心來走入錫蘭精心刻畫的那個包含了社會、家庭和個人問題的影像世界,就會覺得異常的美妙,看似裹著一件單薄乏味的外衣,實際有著堅實厚重的精彩內核。
錫蘭僅通過人物生活化實際做無用功的交流過程,體現幾方之間傷痕累累搖搖欲墜的關系,看似平淡日常,實際充滿著強大的張力和波動,以及由於各種原因產生的隔閡,加上寥寥幾筆客觀帶過卻很顯眼的宗教質疑,交流無用的著重刻畫,一時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主旨上有過異曲同工之妙的伯格曼。看完最後的獨白一直在耳邊回響,錫蘭就像用精緻的手術刀悄然的切開了社會的一道傷口,展現了站在各自立場上的人們生活的現狀和難以扭轉危機的關系,異常的沉重和揪心,充滿了憂傷而悲憫的詩意。錫蘭也終於憑借這部更為飽滿的精心大作在戛納一舉登頂,為之前一直冠以的「無冕大師」證了明。
我看的這版字幕不太好,感覺有很多不靠譜的地方,這種有大量對話的片子,字幕太需要良心了,錯漏百出必會造成不少同學的負面觀感,一部電影若是毀於字幕就真心冤了(不過還是非常感謝那些努力為大夥服務的同學們,要是木有你們的翻譯,真心就看毛線了)。評分徘徊在8分左右,有點偏低了。
5.修女伊達
豆瓣評分:7.7
看到不少評論都說這片的劇情太過單薄寡淡,完全靠別出心裁的攝影撐起了全片,很自然的我們常常將敘事作為電影的至高標准,甚至將電影喻為動態文學,文本的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但有時候劇情並不能作為衡量一部電影優劣程度的唯一標准,甚至有心淡化的意圖能獲得某種更微妙的感官體驗,不需要作過多的闡釋,就像一幅牛逼的簡筆畫,刻意的著色反倒是畫蛇添足失去了意境,看似寥寥幾筆實際有著更加值得玩味的思想和主旨。
攝影美呆,無論是比例劃分還是精心構圖都已做到了完美的極致(一種強迫症般的規整感和人物所處的特別位置,透著精緻的簡易和冷凈),就像是由無數頂尖經典的黑白照片組合而成的動態影像,每一幀畫面做起壁紙來真是絕了(和影片的情境達到神融合)。雖然沒有花費過多的筆墨在劇情上,讓故事看著少了一個立體飽滿的支架,顯得鬆散空乏,然而正是因為這份被不少人口誅筆伐的「空」,從淺入深的表達了殘酷戰爭遺留的傷痛,以及對神聖不可侵犯富有救贖意義脆弱信仰的探討和質疑,看似輕描淡寫,實際內斂流露,從脫俗到入俗再到脫俗的過程很有意味,看完久久回味。
可以仔細體會下艾達和姨媽狀態間的對立和對比,是非常鮮明而微妙的,信仰是否值得依靠虔誠?艾達的選擇,似乎印證了信仰虛無本質的同時,也體現了其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位置,它的存在是堅固而不變的,抵禦著生活的無常和殘忍,特別是承受了很大的精神打擊和傷痛後,信仰即成了撫慰人心的最佳法寶。
6.遊客
豆瓣評分:7.5
去年一部《消失的戀人》鬧翻了天,其中的婚姻價值觀弄得人心惶惶,不少人還因此誇張的患上了婚姻恐懼症,在原著的基礎上芬奇利用自己的拿手絕活上演了一段驚心動魄帶感意外的「復仇之旅」,它可以代表和反應生活,卻不完全就是生活,在中心主旨有點類似的《遊客》就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即是如此的即視感,人性的真相,婚姻的危機,關系的處理,在看似非常日常簡易的鏡頭語言里進行了有力深刻的探討,拋出了道德的困惑,就像看似很稀鬆平常籠罩在頭頂的一片烏雲,卻有著讓人深陷愁思的強大力量。
激昂尖銳的古典樂太魔性了,強烈暗示著關系的變化和情緒的起伏,別具一格,很受感染,以小見大透過十分簡約不失細致的手法和構思深刻探討了因人性的劣根性導致的婚姻道德危機,過程僅以滑雪度假的天數和不多的場景為界,人物刻畫得飽滿而自然,疙瘩步步升級,負面情緒層層遞進,直至全面宣洩,前後聯系與對比,帶有濃厚的諷刺意味,現實得看完很容易對生活投入一絲警覺性的聯想和假設。
7.奇跡
豆瓣評分:7.0
又一部評分讓人大跌眼鏡的片子,或許是因為吃慣了大魚大肉,再來盤清粥小菜也就變得不怎麼能適應,寡淡如水睡意來襲,既沒技術又沒深意,看到這些評價時無奈的聳了聳肩。對我個人而言,已經很久沒有看過如此朴實無華的電影了,反倒有種如獲至寶的感覺,這些年受到國產片的強烈熏陶,在愈發難以生存的主流環境中,這類電影也就變得更加的彌足珍貴,毫無過多的修飾雕琢,原汁原味的誠懇真摯展現,貼近生活卻又帶了點值得玩味的超現實主義色彩,別有一番風味,在這個浮躁虛華的年代下,很多人似乎越來越缺乏耐心去觀賞這樣一部本真的電影了。
在以商業片和爛片為主打的當下,能看到這么一部質朴的電影實在太難得了,嚴父慈母帶著孩子們以養蜂為生的清貧生活,小姑娘們超級惹人愛(太純真了),用手捧起地上的蜂蜜和表演的神奇小節目非常動人,雖在現代文化和外來因素的影響下,引起了波瀾,辭舊迎新融入新時代或將成為必然結果,但家人間的溫情(最後躺在一起的畫面心都化了)、自然給予他們的技能和價值觀將會永遠留存。(海報好贊,女神貝魯奇還是挺亮眼的,不過小姑娘更有魅力!)
8.宿敵
豆瓣評分:7.0
沒想到一段時間不見評分都快跌破7.0了,吉倫哈爾有著很不錯的選片眼光,近些年佳作不斷,揭露現代媒體行業的腹黑片《夜行者》更是力證了他的敬業和演技。《宿敵》我個人挺喜歡的,去年的時候我就重點推薦過這部電影,也寫了點關於這片的觀後感,大夥對這片的評價可謂是褒貶不一兩極分化嚴重,其實也正常,喜歡的會覺得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驚心動魄抽絲剝繭緊湊抓心的玩了一場爽翻的益智游戲,討厭的就覺得不過是出趟軌而已,故弄玄虛搞出這么大陣勢真心太作。
琢磨下會發現在一步一個腳印扣人心弦的劇情走向中玩得挺嗨,整體乾脆利落點到即止,毫不拖泥帶水值得細品,線索細節耐人推敲,老媽的話一語破的揭開迷霧,慾望引發的瘋狂臆想,最大的敵人即是自己,又見蜘蛛象徵性特質(真是驚悚懸疑題材的最佳吉祥物),在亂中有序中精心編織了一張錯綜復雜無法自拔的情慾大網,將精神層面剖於現實,Villeneuve的實力不容小覷,未來作品值得期待!另外Villeneuve愣是把楓葉王國搞成了沙塵彌漫的中東風味,灰常牛逼!演員亮眼,一帥鍋配兩金發美女,吉倫哈爾再次奉上了一場到位的表演(期待今年的大爆發)。
9.沼澤地
豆瓣評分:7.5
給朋友推薦這片時真有點郁悶,普遍反響不佳,得到的回應是「大悶片」三個字,氛圍沉悶情感壓抑看得人昏昏欲睡,沒有像好萊塢一般犯罪懸疑片那般驚心動魄充滿跌宕起伏的戲劇性,就像啃個硬饅頭,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強啃完,雖然知道口味不同各有所好,但還是有點小挫敗感,不過也表示理解。就在不少人把這片拿來和馬修的《偵探》、宋胖的《殺人回憶》緊密聯系在一起做比較時,反倒讓我想起了錫蘭的《安納托利亞往事》,都是欲透過一樁案件來重點反映社會現實不堪的種種,雖然《沼澤地》不及這部有力道、深入和豐滿,但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在異常復雜、陰暗、險惡的社會中真相並非是唯一而絕對的。
我給出的短評是,真好看!一流的「偵探片」(現在還真有不少電影可以被歸類劃分到這一新穎的類別里),構圖、運鏡、攝影、配樂、細節都非常的講究和細致(可以說是這片最耐人尋味精心構思的地方),懸疑緊張的氛圍引人入勝,案件構思縝密,抽絲剝繭層層遞進撥開迷霧,放入特殊的時代背景,引入對於社會和人性的思考,演員非常棒,耐人尋味寓意深刻不流俗的結局很不錯,看完一部佳作才有的快感被這片滿足了。(不過。。。看的人數也才剛破千╮(╯▽╰)╭)
10.再見語言
豆瓣評分:6.7
之前在盤點怪片時就寫過關於這片的感想,文學、政治、戰爭、愛情、哲學,戈達爾偏愛的元素均有涉及,作為人類社會基本聯系的語言在被電子產品主導眼見並不為實的現實中蒼白無力的作用,幾次刻意強制中斷的配樂,倒置、傾斜、特寫、局部的獨特視角,明艷、模糊、混亂、卡殼,眼花繚亂的畫面,無不散發著晦澀、深奧、先鋒的意味,同時夾著一股朦朧的詩意感,夠迷人,狗的喧賓奪主很贊,對於百無禁忌思想超前高端范的戈達爾,只有膜拜的份了,拉屎放屁的兩段頑童本色盡顯。
這部的逼格可能要遠遠甩開其它片子,心照不宣戈達爾已經上升到了另一境界,雖然看完可能會摸不著頭腦雲里霧里,但一點也不妨礙對其敬意的滋生,作為新浪潮時期的重要旗幟,現今僅剩的幾根獨苗之一,還能保持強勁的創作力,有著另闢蹊徑的冒險精神,永遠走在先鋒而充滿哲思的探索道路上,是值得讓人永遠保持欽佩和敬仰的大師。希望上帝能手下留情,讓我們有幸看到疙瘩更多的作品。做好弄一副3D眼鏡重溫的准備(據說非常的神奇和震撼,這超時代的新奇玩法也只能出自疙瘩爾之手了)。
這評分再次印證了疙瘩爾超時代的前瞻性和牛逼的創作才能,已經難以被當下的普羅大眾們所接受,就像當年同樣不被認同備受質疑以維特根斯坦為首的一票逼格爆表的哲學家們一樣,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奮力的跟上其天才般的快速腳步時,疙瘩爾的意圖和價值或許才能被深刻放大和理解,不過這6.7的分數還是覺得太特么坑爹了。
11.苦路十四站
豆瓣評分:7.9
看著女主荒唐傻瓜又悲哀充滿善意的「獻身精神」和對於信仰愚昧極端的認知與理解,一步步淪陷到徹底洗腦般的深信不疑,在母親的威逼誘導強制性的苛刻要求下的嚴格律己,凡事有違教規,或被定義為違反天主教義的事情統統杜絕,不可去新教唱詩班,因為他們唱的靈魂樂為撒旦之音,不可以有逾越年齡標準的慾望等等,看著瑪利亞痛苦不堪卻又執迷不悟的樣子超級煩心和難受(恨不得小馬哥能沖進屏幕使出渾身力氣把她給搖醒了),可憐可笑又可悲。
這片的一大特點在於導演透過簡潔有力的鏡頭語言和別具一格的宗教象徵意義上的敘事形式,全片被分為十四個小章節,每個章節基本以固定鏡頭的對話形式呈現,危機、隔閡、分歧、荒誕在看似尋常的日常中很有力道的流淌於光影中,非常的冷峻而深刻,並以耶穌的名義隱喻形象的反映出現實中瑪利亞的生活,體現了信仰的多樣性之間產生的矛盾和對立,對信仰的魔性進行了尖銳深刻的呈現和諷刺。
瑪利亞吃下致死的聖餐後,身患怪病的弟弟突然開口神奇的說出了第一句話,母親將其歸納為上帝顯靈和瑪利亞獻身的功勞,信仰很多時候所能給予的即是一種道不明說不清的生活希望和精神慰藉,記得後來強忍悲傷的鐵面嚴厲偏激的母親,自欺欺人的藉由信仰的虛無力量給予女兒的犧牲一個合理的安慰性解釋,覺得無比自豪,說完後卻失聲痛哭,那一刻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最後鏡頭的移動方向耐人尋味。被扭曲極端化的信仰很多時候是頂著上帝的美名卻以撒旦的姿態侵蝕並葬送了純真的身心。
【彩蛋】被嚴重高估的電影:星際穿越
豆瓣評分:9.1
在不少人心目中,諾蘭已經妥妥滴步入了神壇,但還是想冒著往死噴的危險說說我的個人感受,用腳趾頭想也知道應該會被淹死在諾蘭鐵粉們的唾沫星子里。這片是在朋友的極力推薦下滿心期待的跑去影院消化了(其實和窩在家裡弄個投影儀看的效果完全沒差),結果隱忍硬撐了將近漫長的三小時,腰酸背痛一點也不誇張,字幕出現時總算鬆了口氣,磨磨唧唧+狂扔理論+煽情戲碼,懷揣著恆久不變的商業片主旋律核心價值觀,真是麻木到累覺不愛了,現在再在腦海中回想真沒啥深刻的印象,只能套句網友籠統的話來為這片做個總結:科幻版的爸爸去哪了!
即使對高深莫測艱澀深奧的理論知識一無所知或略懂皮毛,看完後還是會對宇宙和時間這兩大佬充滿無限的敬畏,但這片的主心骨依舊是好萊塢一貫商業片百年受用的主題,弘揚愛的力量和傲嬌的美國精神貫穿始終,以過於情理之中的親情作為主軸,用各種看似牛逼哄哄專業晦澀的物理學理論和現象包裝修飾,實際上諾蘭的重點並不是要多麼壯觀恢弘的展現宇宙場面,而是孜孜不倦的講理和論述,還沒有《地心引力》的視效來得震撼,一部被無敵鐵粉過於神化和吹捧的電影,倒是ost挺不錯,嚇尿的9.1分簡直了。不過出於私心,對越來越主流的諾蘭還是充滿了一絲期待。
『貳』 電影 美麗人生 主題是什麼 ,作者想通過影片宣傳何種精神
從來不知道美麗的定義是什麼。可能是指外表,可能是內心,也可能只是一種細微難言的感覺。
我想,也許不管是我們中的哪個人,不管是多麼年長或者年幼,都不可以十分肯定十分自信地說自己完全清楚什麼是美,什麼是丑。
也許美和丑,並不是一種可以分辨得很清楚的概念吧。所以極容易混淆。極容易讓我們掙扎得看不清自我。
一直不很贊同許多人的「外表美不是真的美,內心美才最重要」的觀點。內心美固然重要,但好的外表,才能使一個人給他人留下美麗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重要的,人是喜歡以貌取人的動物,總是會下意識地去接近第一眼認為好看的人,排斥覺得長得很惡心的人。
這是本性。
我們在大街上「欣賞」來來去去的行人的時候,一定不會以內心的高尚與否斷定這個人是不是美麗,我們只有靠外表,因為我們並不了解他人的內心世界,因為我們之間相隔得太遠——不是人與人的,而是心與心的。
所以美麗,應該是像太陽光一樣的東西,看似簡單明亮的金黃,實際上,卻是七種繁雜交織出的雜亂。
說不清楚《美麗人生》中的主人公基度從外表上看是不是個美麗的人。按照義大利人的審美標准,也許吧。但從我這個中國人的角度來看,他真的是長著一張,不折不扣的,小人物的臉。
基度的的確確是個小人物,他會偷別人的帽子,會湊到漂亮姑娘面前搭茬,會信口吹一些離奇的牛皮。
這樣的人,在每個街角都會遇到一兩個,真的是平凡得,讓人無法覺察。
無法覺察他將要帶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動。
像水一樣快速滑過的鏡頭不停地揭示著一種幽默,讓人無法喘息。
那是一種小人物的幽默。基度著實是個極幽默的人,他令人發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以奔騰的方式從骨縫里湧出,永遠沒有終結,像是深邃浩瀚的海。
幽默的人總是樂觀的。許多人這么說過。
基度果然很樂觀,納粹集中營里,他可以在危險、折磨和死亡面前安心地笑出聲來。
像是一個勇士。
也許並沒有勇士那樣健壯的身軀和隱忍的面龐,但卻十足地擁有他們的那種氣魄和雄渾。
總會無法抑制地感動於某些美好的東西。然後奮不顧身地要去追逐這些閃爍著的美好,即使在途中受了傷流了血也要帶著淚痕向著那些飄忽不定的廣袤奮力地奔跑。
後來聽某個人說,這叫做,虔誠。
虔誠,很喜歡這個詞,像是教徒那樣地一心一意那樣的淡定自然的感覺。
所以喜歡虔誠的人。比如教徒。比如基度。
基度,是個虔誠的人吧。
為了能見到「公主」,他假扮成科教員到小學「視察」。
偷偷地跟著她一起聽歌劇,當所有人都專注地望著舞台上華麗的表演時,他卻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她的眼睛。
在她感到痛苦為難的時候,他悄悄地送了她一個精美的大蛋糕,上面寫著只有他們倆才看得懂的句子:「早上好,公主。」
後來語文老師告訴我說這是用詞不當,形容基度不可以用「虔誠」,而應該用「痴情」。可是我還是固執地選擇了「虔誠」。
虔誠,表示一種堅守。一種全身心的投入,輕描淡寫,卻從不迷惶的一生的堅守。
讓人覺得甜,和一種白色的,平和的,辛酸。
所以在「公主」宣布要嫁給別人的時候,基度一下子亂了手腳,一個跟頭栽進了沙發里,手中的食物撒了一臉一地。就像他心中的希望,在那一瞬間,嘩啦一聲,被倒空,墜到地上,摔得稀巴爛。
當朋友關切地沖過來時,他坐起來很慌忙地說一切都好,然後開始細碎地說起了一些小事,嗓門很大,故意地要掩飾自己內心深處的陣痛。他想要假裝很平靜,假裝很開心,但在他的眼裡和心裡,卻顯示出一種荒涼的崩塌。希望的崩塌。
但是虔誠始終是美好的吧,也最能打動人。所以在刻意安排好的一萬次相遇之後「公主」早已愛上了基度的虔誠與幽默。
所以最後她親吻了他,義無返顧地要跟他走。
於是那一刻他笑得格外燦爛,依舊虔誠的,但揉進了萬丈金色的陽光。
買《美麗人生》的碟片時,看到封面右下角寫著:「一部笑中帶淚,觸動心靈的故事。」
果不其然。
故事高潮的部分講述了基度與兒子在納粹集中營的生活。本應該艱辛得讓人落淚,卻依舊充滿了笑聲。
基度確實是個好父親。在和五歲的兒子一起被捕進集中營後,因為害怕兒子知道真相後會感到絕望,害怕會在孩子今後的人生中留下陰影,所以他騙兒子說一切只是個游戲,他告訴兒子,誰贏了這游戲,誰就可以得到一輛真正的坦克;所以在整天整天的痛苦和危險過後,他還會對兒子大笑,告訴兒子他今天玩得很開心,他們又獲得了許多的積分。
因為他如此地愛自己的兒子,所以他對他撒了個善意的謊言。雖然是謊言,但卻美好得讓我們忍不住要沉湎。
有時候我想,親情之愛,總是最平和的,不會太激烈太極端,但卻又是最本真的一種淡然的美好。
親情,真的可以讓人放棄幸福放棄前途放棄生命去拯救自己的至愛。只是因為那濃於水的紅色的沸騰。
總是崇敬愛情的熱烈,感動於他人轟轟烈烈抑或是簡單幸福的愛情故事,卻一直都忽略了,那些離自己最近的,最本真的親情。
親情總是淡定而安靜的,以一種平凡的姿態來拯救一個人的心靈,使人的心更純凈更柔軟,更懂得感恩,懂得付出和接受愛。
曾經看到過一部電影,主人公是個從沒有感受過親情的孩子,他的父母把他當作發泄的工具,每日無緣無故地拳打腳踢。所以這個孩子,在受傷和流血中,慘烈地成長,像一朵玫瑰,莖上長有尖銳的刺,用來傷害別人,也閉鎖自己。終於,多年積攢下來的憤怒像火山一樣噴發了,孩子開始用一些極端的方式發泄自己的不滿,他用手中長長的阻擊槍射穿了一個又一個無辜者的頭顱,最後的最後在一片鮮血的烈紅中幹掉了自己。
可憐而又殘酷的孩子。因為沒有感知過愛,所以不知道去愛他人。因為沒有被珍惜過,所以不知道去珍惜他人的生命。所以變得殘酷,變得,彷徨和傷痛。
沒有親情的心是冰冷的,是緊綳著的,是遍體鱗傷的。
所以親情是安和的,讓人放鬆下來,讓人的殘酷和罪惡都消失得一干二凈。
正是緣於那種安和的親情,基度為兒子編造了一個又一個希望的美好。美好得讓我們都忍不住開始相信,這並不是死亡的集中營,而只是一場游戲,誰獲勝,就可以得到一輛真正的坦克。
「兒子,睡吧。也許這只是一場夢,一會媽媽就會把我們搖醒,給我們端來牛奶和麵包。」
殘酷被披上了華美的外衣,金燦燦的珍珠讓我們看不清它本來的面目。基度煞費苦心地把它裝飾起來,然後告訴我們:「別害怕,什麼事情都沒有。」
所以就安心了。覺得現實真的美好了。
原來我們早已不僅僅是銀幕前的觀眾,我們以被基度善意的謊言「欺騙」了,我們早已成了片中那個五歲的孩子,深深地迷陷在了那樣一個美麗的夢里。
讓我們不忍心去戳破。
但是殘酷一定是殘酷的,不管它披了一件什麼樣子的外衣,它終究脫離不了苦痛的結局。
故事快要結束的時候,納粹兵抓到了基度並准備在一個小巷口殺死他。基度已經知道自己馬上就要告別人世,但當他走過藏匿著兒子的小小鐵櫃時,還是裝作開心的樣子,朝著櫃子里的兒子擠了一下眼,誇張地晃盪著胳膊邁著大步搖搖擺擺地消失在巷口。因為他突然開始害怕兒子會發現幸福的真相,發現無處不在的陰影。所以他要這樣,這樣蒙蔽孩子的眼睛。
他的兒子在鐵櫃里望著父親滑稽的樣子,忍不住偷偷地笑了,開心地。他還以為這只是一場游戲,他以為父親只是在同納粹兵玩。他哪裡會想到那是父親生命的臨界點。
於是基度走過了巷口,槍聲刺耳地響起。
然後呆住了。
關於基度的死,影片並沒有任何渲染,只是一陣密集的槍聲。簡單到,讓我們不敢確定,他的,死亡。
所以呆住了。
片刻過後開始號啕大哭。
故事的最後,得救了的小兒子擁抱了他的母親。背景是小兒子的獨白:
「這就是我的經歷,是父親所做的犧牲,是父親賜予我的恩典。」
父親的愛,拯救了孩子敏感脆弱的心,讓他學會了樂觀和愛惜,學會了陽光與希望。
「一個用愛情、家庭和夢想征服一切的故事。」大片大片溫存的美好讓我沉溺在22℃的溫暖里不願呼吸。
眼淚沖刷了淚痕又變成了新的淚痕。
「美麗人生」,真的是個再好不過的名字。
基度的人生果然是美麗的,雖然最終他那樣地死了,但是他的人生依舊閃亮著斑斕的光,如雨後天際的虹。
他充滿「巧合」的虔誠的愛情。
他平和幸福的六年的家庭生活。
他在集中營里為兒子編織的最動人的夢。
甚至,甚至他的死都是美麗至極的。因為他在臨終之前,還在想著:我的兒子在看著我,我不能讓他難過。
那樣的人生,是一場深夜劃破天際的流星雨,從始至終,一直都,美麗得,讓人無法言說。
天堂來的父親。我這么稱呼小人物基度。因為只有從天堂來的人,才會那麼的純潔、樂觀、善良、虔誠和深愛。才會為人生編織那樣一場華美的充滿愛的夢。
不知道是不是刻意地安排,主人公的名字是「基度」,與「基督」諧音。這是不是意味著基度就像「基督」那樣高尚和純凈呢。
他是天堂來的父親。一定是上帝,派他來到人間,來拯救那些即將被陰霾湮沒的人們,同樣來拯救我們已快要麻木的不善感知的心。
那是一種最最美麗的人生,映襯著平凡卻光輝的心靈,將大地照亮,亦不會熄滅。
『叄』 電影 這個殺手不太冷 好看嗎講得是什麼啊是暴力 動作片嗎
導 演: 呂克·貝松 Luc Besson
上 映: 1994年09月14日 ( 法國 )
地 區: 美國 法國 ( 拍攝地 )
評 分: 8.4/10( 44066票 )
類 型: 犯罪 劇情 驚秫 動作
分 級: 美國:Unrated 瑞典:15 西班牙:18 德國:16 英國:18
演員表:
讓·雷諾 Jean Reno .... Léon
加里·奧德曼 Gary Oldman .... Agent Norman Stansfield
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 Mathilda
丹尼·艾洛 Danny Aiello .... Tony
有關職業殺手的故事,古今中外已有多部電影對其做過闡釋。然而,幾乎沒有一部影片能像《這個殺手不太冷》那樣將動作及感情共冶一爐,別具一格。
《這個殺手不太冷》又名《殺手萊昂》,由法國著名導演呂克·貝松執導,其間好萊塢式的槍戰片作風與法國片特有的影像風格及故事情節完美融合,構成了一部藝術感極強的商業電影。影片細膩地刻畫了一個孤獨的殺手
與一個小女孩之間所發生的微妙情感:他們相依為命,亦師亦友,患難與共。
著名影星讓·雷諾將外冷內熱的殺手形象塑造得天衣無縫,一方面,他是個冷酷無情的冷麵殺手,另一方面,他又具有純真的性情,甚至最後為救小女孩而斷送了性命,其俠義之情表露無遺。而年僅12歲的小女星
娜塔莉·波特曼也是本片的一大亮點,她的發揮淋漓盡致,其表演天賦令人刮目相看。
《這個殺手不太冷》是一部偏重於暴力美學動作巨片,它延續了殺手電筒影的風格,解剖了現代文明下都市中的邊緣人,被譽為是呂克·貝松所表現的對電影狂熱的最佳代表作
·殺手的童話
「生活這么苦,還是只有童年的生活才會如此?」
12歲的瑪蒂爾達有一雙過早成熟並滄桑的眼睛,她用茫然的神情問萊昂。
「人生就是如此。」萊昂的眼睛被墨鏡遮住,洞察不出一絲一毫的感情。
對於瑪蒂爾達,萊昂有發自內心的愛護,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讓瑪蒂爾達好好地活下去。但作為一個殺手,命中註定是不能有感情的,
有了愛就是有了弱點,殺手的童話結局必然是悲愴的。
所以萊昂一舉成為經典角色,你可以拒絕一個殺手,但你無法不愛萊昂。
他編織了一部最純潔的童話,英勇而又凄美。
在處理他中彈的場景時,導演採用了慢動作和消音的方法,人們看見的是他眉心慢慢擴大的血斑,直至倒地,他的腳步從未遲疑過,一直向著光明的出口邁進。他想脫離黑暗的世界,即使這種想法只是一個蒼白的奢望,他也想用自己的死換來瑪蒂爾達的生。
『肆』 電影 小紅帽 好不好看
是說的剛上映的血紅帽嗎?這部電影豆瓣評分挺低的,也就5、6分吧。就我個人來說,可能因為有心理准備,所以覺得還好。具體劇情挺容易看懂的,所以在此就不贅述了。影片不算精彩,但是可以看下去,不至於讓人看完覺得空洞。
『伍』 電影中音樂的重要作用
音樂進入電影以後,成為電影這個綜合藝術的一個有機部分,是一種新的音樂體裁。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強影片的戲劇性、渲染影片的氣氛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溶入電影以後,在它的表現形式上也發生了相應的較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
1電影音樂的創作和構思必須根據電影的創作要素,即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條件,使電影音樂的聽覺形象和畫面的視覺形象完美融合,體現導演的總體構思和美學欣賞原則。
2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劇情和畫面長度分段陳述間斷出現,並受電影蒙太奇的制約,曲式概念有了新的發展。
3電影音樂改變了以前音樂必須是用"樂音"構成的傳統觀念,和電影中的話語、音響等結合,形成了新的分段陳述的結構,並和"噪音"一起相結合,有時音樂與語言結合,有時音樂和音響效果結合,有時與兩者都結合去恰如其分地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成為一種新形式。
4另外,電影音樂的演奏、演唱必須經過錄音、洗印等一系列電影製作工藝,最後通過放映影片才能體現它的藝術功能和效果。同時,隨著錄音技術和器樂、配器技術和發展,已極大地豐富了電影音樂的音色和配器效果。
電影音樂按照在影片中出現的方式分為現實性音樂和功能性音樂。現實性音樂又叫客觀音樂,在影片畫面上看到聲音來源:如畫面音樂會表演的器樂、聲樂節目;劇中人物的唱歌、拉琴、街頭演唱以及畫面中的收音機、錄音機播放音樂等。功能性音樂又稱主觀音樂,在銀幕上看不到聲音來源而有作曲家為電影創作的音樂,著中表現畫面人物的心理活動、情緒和渲染環境創作的音樂,著中表現畫面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情緒和渲染環境氣氛等。好的電影音樂應當和影片畫面結合得天衣無縫,音樂本身也優秀,並能離開畫面作為一種新的音樂讓人欣賞。
電影音樂和畫面的結合關系通常分為音畫同步和音畫對位兩種。音畫同步表現為音樂和畫面的情緒一致,節奏配合,視覺內容統一,並起到烘托、渲染畫面的作用。音畫對位則是讓音樂和畫面作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表現,使節奏、速度、情緒、和意境都表現不同,聲音和畫面相反相成,對立統一。
"對位"本是音樂術語,在這里來表現聲畫的結合目的在於更能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反映生活的復雜性、多面性,從而表達影片豐富的內涵。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需要,需要確定音樂的風格、主題音樂的性格特徵、音樂布局和高潮的設置、音樂和影片中語言音響等聲音的有機結合和安排、每段音樂的起止、情緒氣氛以及畫面的關系。電影作曲往往需要用大量音樂資料加以剪輯來改編成電影音樂,這需要熟悉音樂資料、善用音樂資料。電影音樂作曲必須懂得樂隊、樂器和配器,在作曲的時候考慮用什麼樣的樂隊、用什麼類型音樂、如何配器,另外電影樂團的作曲和指揮對音樂的長度和演奏速度的把握能力也尤為突出,在和畫面配音時這方面的適應能力也特別強。在音樂進入電子化時代後,對各種新穎樂器和電聲樂隊也必須駕輕就熟,掌握它的音響特點和表現特徵。
電影歌曲是電影音樂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分主題歌和插曲,對推動情節和揭示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極富感染力。
專業電影工作者最常用的辦法是雇一位作曲家,讓他為電影的不同場景作曲,但有時也啟用一些現成的音樂作品,可以是舊的,也可以是新的,只要獲得它的版權。電影音樂的作曲是安排在剪接好畫面以後,所以有時間的緊迫性,作曲是後期製作的最後一個創作人員。通常電影音樂綜合了導演的作曲家的意見,一旦標定了音樂後便開始創作,作曲家還必須了解影片在音樂製作方面的預算,控制費用不超支。使用流行樂作為影片音樂需要辦理版權許可證,這是個花錢的過程。有雄厚資本的劇組才敢問津。
入行途徑:
先入音樂那行再入電影音樂這行。不一定要科班出身哦,嚴肅音樂以外的一些地下音樂工作者也有可能為電影音樂作曲。
『陸』 有哪些你看了至少五遍以上的電影
《追夢赤子心》
「你這輩子不用對任何人證明什麼,除了對你自己。」這部電影改編自丹尼爾· 魯迪的真人真事。講述了身材瘦小的魯迪通過不懈努力,進入夢想中的聖母大學橄欖球隊,並最終由替補變為正選隊員的故事 。
《追夢赤子心》是一部年輕人和影迷不容錯過的經典影片,這部電影的標題已經成為了一個代名詞,代表著那些戰勝偏見、勇往直前的赤子之心。
慢慢的回味後才感受到更多的含義。那就是拚命努力得到的一定比失去的更多更有價值。盡管說只有27秒,但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在這個人人都太過聰明的時代,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愚鈍更加珍貴。
『柒』 求98年左右電影頻道播過的一部外國動畫片名稱
應該是《小小露露》英文名字是《magic girl》. 。
每集開始和中間她都會講脫口秀,音樂是「吧比波比,吧比巴波,哦露露~~啦啦露露啦啦露露。。。她總惹一大堆麻煩,讓大家都難忘。。。。」
我們以前是在CARTOON NETWORK裡面看的,這個欄目整個是把國外的卡通節目翻譯過來放的,有很多經典動畫。
摩登原始人、傑森一家、阿達一族、雞與牛。。。。。。
播放地址:
http://video..com/v?word=%B6%AF%BB%AD%D0%A1%D0%A1%C2%B6%C2%B6&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
『捌』 有哪些催淚電影曾讓你一個人在深夜痛哭
1、剃頭匠(信我看完 你會感謝推薦)
一把剪子,一把剃刀,一條皮革,從16歲入行到滿頭白發,這門手藝跟了靖大爺一輩子這部充滿了老北京味的電影寫了一位老手藝人的堅持和老年最底層最普通平凡的生活,他在生命的晚年,用知足教會我們如何看待生活,穩當平淡的描寫感觸頗深
2、落葉歸根(本山大叔演技在線)
該片於2007年1月19日在中國內地首映。該片講述了民工老趙為使好友老劉死後「落葉歸根」,一路上歷盡艱難將老劉屍體運回老家的故事在影片中趙本山為大家呈現了一個義友形象。背著亡友的屍身,在漫漫無際的路上,向著亡魂故鄉的方向走、然而,蒼天之下,腳下的路越長,到達終點的距離就越遙遠。最後,鄉愁終於在望,但卻訇然變為眼前的一片斷壁殘垣,唯有藍天白雲不變,浩浩江水長流。
3、熔爐(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 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看過那麼多電影,《熔爐》是唯一一部讓我看到理智全無的電影。電影開始二十分鍾後,我不再關注台詞,不再關注演員的表演,一心撲在電影結局上,魔鬼就地伏法的大快人心的結局大過一切。可是看到法院宣判那一幕,我知道我又天真了,法院的判決比施暴過程更加冰冷。
4、流感 (「不要傷害我媽媽」一句話 瞬間淚崩 )
韓國災難驚悚電影《流感》】韓國電影史上首次以「流感病毒」為題材的電影,講述的是致命感冒病毒大爆發的時期,發生的一連串故事。讓人看得心驚膽跳,其精彩程度,不比《釜山行》差,強烈推薦!
5、新宿事件(成龍大哥近些年評分最高的電影)之所以會推薦這部因為我覺得你如果喜歡前面四部那這部不想讓你錯過 仔細看感受一下
在大家印象中,大哥成龍主演的電影,無論是《A計劃》系列、《警察故事》系列、《一個好人》等等基本都是小人物經過重重困難最終戰勝boss完成逆襲的故事。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成龍曾經主演過一部電影,一部有著吳彥祖、徐靜蕾、范冰冰、林雪、竹中直人、加藤雅也等大明星的電影,可能這部電影因為某些原因從未在大陸上映。但是這是成龍唯一一部被反派打的一敗塗地並且死亡的電影。
『玖』 你最喜歡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哪個單元的故事
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課》,這次絕對是最出彩的,故事電影感與戲劇感兼具,非常抓人淚點,不過因為拼盤電影給的時間實在太少了,一會兒喜劇一會兒悲劇,情緒轉換過快,算是一點小遺憾。
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課》,這次絕對是最出彩的,故事電影感與戲劇感兼具,非常抓人淚點,不過因為拼盤電影給的時間實在太少了,一會兒喜劇一會兒悲劇,情緒轉換過快,算是一點小遺憾。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課》,這次絕對是最出彩的,故事電影感與戲劇感兼具,非常抓人淚點,不過因為拼盤電影給的時間實在太少了,一會兒喜劇一會兒悲劇,情緒轉換過快,算是一點小遺憾。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課》,這次絕對是最出彩的,故事電影感與戲劇感兼具,非常抓人淚點,不過因為拼盤電影給的時間實在太少了,一會兒喜劇一會兒悲劇,情緒轉換過快,算是一點小遺憾。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課》,這次絕對是最出彩的,故事電影感與戲劇感兼具,非常抓人淚點,不過因為拼盤電影給的時間實在太少了,一會兒喜劇一會兒悲劇,情緒轉換過快,算是一點小遺憾。我最喜歡的是《最後一課》,這次絕對是最出彩的,故事電影感與戲劇感兼具,非常抓人淚點,不過因為拼盤電影給的時間實在太少了,一會兒喜劇一會兒悲劇,情緒轉換過快,算是一點小遺憾。
『拾』 有哪些好看的負能量電影
1、趣味游戲(2007)
澳洲美人娜奧米·沃茨主演的驚悚片,整部電影都讓人揪心,並讓人強烈期待劇情的反轉,結局是……算了,不劇透了。為什麼這部虐心的片子能被莫秀才看中呢,主要是因為本片拍得非常商業化,節奏感很好。本片是翻拍自奧地利的影片,原片據說拍得更好,但我沒看(這樣的片子誰願意看。
2、大衛·戈爾的一生 (2003)
剛推薦完小李子主演的片子,馬上來推薦一部跟小李子在《泰坦尼克號》上搭檔的凱特·溫絲萊特主演的電影。片子結尾的反轉很容易讓人猜到
3、少年派奇幻漂流 (2012)
李安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電影。前40分鍾很李安,中間一個多小時很奇幻,最後五分鍾讓故事走向迷幻。是一部可以看得很淺,視覺化,也可以看得很深,深不見底的電影。尤其是電影最後五分鍾主角的自述,細思恐極。
4、迷霧 (2007)
這部科幻驚悚片的導演大大的有名,就是曾執導過影史神作《肖申克救贖》的弗蘭克·德拉邦特。《迷霧》全片緊張刺激,前半段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尚,屬心理可以承受的范圍,但結尾負能量爆表……不能再劇透了。
5、殺人回憶 (2003)
15年前,你如果問韓國最著名的電影是哪部,可能很多人會回答《生死諜變》,但《殺人回憶》問世之後,前者就慢慢被人遺忘了。根據真實的連環兇案改編,除了有一個意想不到,充滿負能量的結尾外,影片有著極度耐人尋味的細節。
6、老男孩 (2003)
韓國的負能量電影極多,究其根源,是因為韓國電影非常商業化,為了取悅觀眾,往往毫無禁忌(是不是該考慮做一個韓影負能量專題呢?),所以很多韓國優秀的商業片,觀賞性比好萊塢電影還強。這部《老男孩》除了有一個搏鬥的長鏡頭外,最讓人難忘的是,它有一個非常非常污的情節設置——突破電影底線,非常污!
7、追擊者 (2008)
你認為要死的人不一定會死,你認為一定會活著的人不一定能活,有點違反電影編劇規范。韓國這類負能量電影很多,《我要復仇》《看見惡魔》等等犯罪片,都是在情節上讓觀眾難以猜透的負能量電影。
8、一個勺子 (2015)
9.素媛
10.熔爐
還有最近才得獎的好像叫《大象席地而坐》都挺好看,可以去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