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微電影娛樂至死
『壹』 如何評價電影《黃金羅盤》電影中有哪些值得隱藏的暗喻
《黃金羅盤》是08年3月在中國大陸上映的一部奇幻冒險片。這部劇總體來說在科幻片里算中等偏下水平。能看進去的會覺得是部不錯的影片,看不進去的那就一般了。
來說說後頭精彩部分,精彩部分是真的讓人慾罷不能。能體現出歐美製作人的腦洞之大,這部劇的暗喻很多。
1.影片中的塵埃,代表著自由。在西方神學中,自由意識是不純潔的。
2.影片中的精靈代表著信仰,而切割精靈便代表無宗教。羅盤也可看做是宗教的精神。
『貳』 《飢餓游戲3》你認為裡面到底誰是英雄
電影《飢餓游戲》(The Hunger Games)改編自美國作家蘇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的青少年科幻小說《飢餓游戲》三部曲小說。《飢餓游戲》講述了:北美洲在一場大戰後被摧毀,在美國原來的廢墟上,人們建立了新的家園,但新政權規定:管轄下的12個地區每年都必須進貢一對少年男女,貢品24人參加一檔電視直播節目「飢餓游戲」。按著你死我活的游戲規則,只允許1個人活下來,殺人或者被殺。女主角凱特尼斯·伊夫狄恩的妹妹不幸被選中,由於要保護妹妹,女主角自告奮勇替妹妹上場。盡管她從小就進行狩獵,擁有過人的射箭技術,對節目里的重重障礙能應付自如,但她在比賽中要與殘忍強壯的他區選手周旋,還要面對來自同一地區的救命恩人的愛情。要想成為最後的贏家,她必須在人性和生存、愛情和家庭中做出選擇,這對她是一個極大的考驗。最後,當男女主角正准備同時吃下毒漿果殉情時,官方意外地改變規則,男女主角雙雙活著回來。 雖然《飢餓游戲》是一部虛幻的科幻電影,但細細琢磨,飢餓游戲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縮影。人類社會的歷史,又何嘗不是一場飢餓游戲!試看人類的歷史,自古至今,人類社會的生存競爭,意識形態、價值觀之爭,財富、資源、能源之爭,社會紛爭不斷,戰爭不斷,冤冤相報何時了? 人性是人個體的價值觀,其核心是生存至上。影片中的貢品為了個人生存,互相廝殺,成為喪心病狂的殺人機器。人是高級動物。一方面,作為動物,具有動物天生的的本性和慾望,慾望是支配一切活動的本能;另一方面,群體欲導致人類進入社會性生存的狀態,人類個體必須維護群體的利益,才能維持個體生存。於是,國家應運而生,並產生了法律和道德,用以約束社會人的行為,這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主要區別。為了維護集體、民族、國家利益而斗爭、不惜犧牲自己的人被譽為英雄,改朝換代的開國元勛是領袖。由於國家制度決定了意識形態、價值觀的取向,法律所制定的行為准則不一定適合生存競爭的需要,從而導致意識形態、價值觀之爭。由於道德標准因時因地而不同,道德觀念因人而大相徑庭,導致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沖突。電影《飢餓游戲》(The Hunger Games)改編自美國作家蘇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的青少年科幻小說《飢餓游戲》三部曲小說。《飢餓游戲》講述了:北美洲在一場大戰後被摧毀,在美國原來的廢墟上,人們建立了新的家園,但新政權規定:管轄下的12個地區每年都必須進貢一對少年男女,貢品24人參加一檔電視直播節目「飢餓游戲」。按著你死我活的游戲規則,只允許1個人活下來,殺人或者被殺。女主角凱特尼斯·伊夫狄恩的妹妹不幸被選中,由於要保護妹妹,女主角自告奮勇替妹妹上場。盡管她從小就進行狩獵,擁有過人的射箭技術,對節目里的重重障礙能應付自如,但她在比賽中要與殘忍強壯的他區選手周旋,還要面對來自同一地區的救命恩人的愛情。要想成為最後的贏家,她必須在人性和生存、愛情和家庭中做出選擇,這對她是一個極大的考驗。最後,當男女主角正准備同時吃下毒漿果殉情時,官方意外地改變規則,男女主角雙雙活著回來。
雖然《飢餓游戲》是一部虛幻的科幻電影,但細細琢磨,飢餓游戲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縮影。人類社會的歷史,又何嘗不是一場飢餓游戲!試看人類的歷史,自古至今,人類社會的生存競爭,意識形態、價值觀之爭,財富、資源、能源之爭,社會紛爭不斷,戰爭不斷,冤冤相報何時了?
人性是人個體的價值觀,其核心是生存至上。影片中的貢品為了個人生存,互相廝殺,成為喪心病狂的殺人機器。人是高級動物。一方面,作為動物,具有動物天生的的本性和慾望,慾望是支配一切活動的本能;另一方面,群體欲導致人類進入社會性生存的狀態,人類個體必須維護群體的利益,才能維持個體生存。於是,國家應運而生,並產生了法律和道德,用以約束社會人的行為,這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主要區別。為了維護集體、民族、國家利益而斗爭、不惜犧牲自己的人被譽為英雄,改朝換代的開國元勛是領袖。由於國家制度決定了意識形態、價值觀的取向,法律所制定的行為准則不一定適合生存競爭的需要,從而導致意識形態、價值觀之爭。由於道德標准因時因地而不同,道德觀念因人而大相徑庭,導致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集體利益的沖突。
『叄』 有一個美國電影是一個光看見就死的的科幻電影
這部影片應該是《至暗之時》。
以下是《至暗之時》的相關介紹:
《至暗·之時》是由美國頂峰娛樂公司出品的科幻片,由克里斯·戈拉克執導,埃米爾·赫斯基、瑞切爾·泰勒、奧莉薇·瑟爾比領銜主演。影片於2011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一群美國遊客在莫斯科旅遊的時候遭遇外星物種入侵,他們奮力抵抗、掙扎求生的故事。
《至暗之時》與絕大多數科幻災難片一樣,刺激緊張的視覺恐怖顯得科幻的故事老套,橋段陳腐,這種用公式演算出來的商業娛樂電影欠缺的是情感,觀眾沒有感同身受,沒有為劇中人的安危感到憂心,雖然有著不差的視覺效果撐腰,但諸多的事物發展太不合邏輯。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至暗之時》
『肆』 求一些好看的電影~~~科幻類的。
一、《星球大戰》系列六部曲
影片故事圍繞在奴隸帝國及一小批叛軍的太空戰事上。《星球大戰》中,馬克漢彌爾與他結盟的朋友共同維護宇宙和平;《帝國大反擊》故事延續《星球大戰》,並加入新的結盟者,繼續一場正、邪對抗的太空大戰。科學家們選出這兩部電影,可能是對《星球大戰》最初三部曲系列存有懷舊之情,並非全為了片中的科學情節。這兩片上映後,掀起一股《星球大戰》玩具及游戲的流行風,成為日後多部太空電影及科幻小說的模板。
二、《魔鬼終結者》
在2029年主宰地球的計算機,為進一步滅絕人類及遏止人類反抗,派出機器人回到二十世紀,殺死人類領袖的母親,但計劃失敗。續集中,計算機派出更厲害的液體金屬機器人再度執行暗殺行動,但「終結者機器人」保護了未來人類領袖及其母親。英國牛津大學量子物理學家德意志認為,雖然此片在講述時間旅行上有些前後矛盾,卻仍是同類型電影中的佳作。
三、《黑客帝國》
主角是二十二世紀計算機高手,經常被夢境困擾,後來他發現自己的生活被來自邪惡網路世界的無形力量操縱,最後發現人類原來生活在一個「虛擬現實世界」中而不自知。主角決定拯救人類,挺身對抗邪惡網路世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細胞生物學家麥克說,片中人類能輕易地在大樓之間跳來跳去,看來有點超現實,但「也保有一貫的娛樂價值,也就是壞人與好人在未來世界裡還是斗來斗去。」
四、《異形》系列
一艘負責開采星球礦石的宇宙飛船載著七名隊員,在返回地球途中接到一顆不知名星球的求救訊號,隊員們前往調查。不料,外星怪物寄生在一隊員體內,後來還破體而出吞下隊員,最後剩下一名女隊員與怪物進行殊死戰。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航天暨極地醫學中心負責人方凱文認為,此片描述了長途太空旅程的過程,使「我們首次知道未來人類在太空工作及生活時,可能會在宇宙飛船上吃薄餅、吸煙和玩紙牌來打發時間」。
五、《超人》四部曲
《超人》開創了一個科幻領域的嶄新時代,克里斯多夫在最後時間與命運不屈不撓的抗爭讓很多人欽佩。克里斯托弗·里夫就是超人,這是無論誰都抹消不了的記憶。從1978年到1987年,在這近10年的時間里,電影《超人》共誕生了4集。也許不少讀者還記得小時候觀看《超人》的美妙體驗。這套電影,不僅奠定了一系列科幻英雄片中的經典模式,直接開啟了銀幕上以《蝙蝠俠》、《蜘蛛俠》、《X戰警》等為代表的漫畫英雄時代,而且每一集都反映出當時美國主流社會的心理和大眾價值取向,折射出整個世界的政治文化格局。餘波至今,已經成為美國甚至全球的流行文化符號和銀幕偶像。這一切,都是超人給這個星球的最大禮物。讓我們記住他的名字:克里斯托弗。里夫。
六、《銀翼殺手》
主角是洛杉磯警察達克德,任務是尋找並殺死混雜在地球人中的非法復制人。這些復制人體力及智能遠超過人類。達克德在追殺過程中,意外愛上一名女復制人。倫敦國王學院幹細胞生物學家明傑說,這是他看過最棒的科幻電影,「在當時來說,它和整個故事都超越時代,提出了千古不變的問題,包括什麼是人類?我們是誰?」
七、《地球末日》
講述一個像人的高智能外星人乘飛碟來到美國首都華盛頓,隨他一起來的是一個具有恐怖力量的機器人。外星人警告人類廢除核武器,並希望人類加入他們的和平星球聯盟,卻沒想到被地球人視為敵人,並發動攻擊。負責火星探測器「小獵犬二號」的英國科學家皮林傑十分喜歡這部電影。他說,「當年播放這部電影時,戲院經理為增添噱頭,會暫停播放電影,向觀眾宣布宇宙飛船已經降落的消息。」
八、《2001太空漫遊》
講述人類對命運及宇宙的探求,首先由史前人猿時期說起,之後,跨越時空來到太空殖民地。導演庫柏力克試圖藉此片,凸顯人類的無知,並前瞻性地預言人類科技的渺小。此片曾榮獲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視覺效果獎」。英國愛丁堡大學榮譽教授曼寧稱贊此片:「模擬技術卓越,當今計算機繪圖也無法出其右。」
九、《地球爭霸戰》
火星人因火星氣候突變無法生存,組織了一批無堅不摧的外星軍團,計劃大舉入侵地球。人類的所有武器都對付不了火星人的死光炮,城市陸續淪陷,全世界人類都在逃命。就在此刻,火星人因感染地球細菌逐漸死去。美國加州天文學家休斯塔克說:「電影手段十分吸引人,因為它創造了一批我們完全不認識,背景也與我們大相徑庭的生物。」
十、《第三類接觸》
主角目睹來自外層空間的飛碟到達地球,從而展開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件,主角到最後仍一償夙願,登上外星人的母艦,肩負起地球使者與外星人進行友善的接觸。英國倫敦大學科學家方凱文表示,即使真有外星人,他們也不太可能駕駛電影中那種外形像倒聖誕樹的宇宙飛船,但對他而言,《第三類接觸》還是電影史上,有關外星人造訪地球的經典名片。
全球影迷推薦影史二十大經典科幻片!
5 Return of the Jedi 絕地大反攻
1983年 美國
導演:Richard Marquand
獲獎: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
英國金像獎最佳視覺特效
簡介:帝國統帥維達建造了一個新的死星基地,妄圖一舉殲滅義軍。與此同時,行天者盧克和喬裝打扮的公主莉雅以及機器人R2D2、3PO前往營救被賈巴囚禁的梭羅。義軍同帝國的最後一戰在此展開,盧克在死星中再度遭遇維達,經過一場惡戰,義軍最終戰勝了帝國。
6 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
1982年 美國
導演:Ridley Scott
獲獎:英國金像獎最佳攝影
英國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
英國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
簡介:在21世紀,人類創造出了高科技的結晶——復制人。它們擁有與人類相同的智慧和感覺,甚至在體魄上更勝於人類。它們被用於開拓外太空,干最累最危險的活,但它們也有自己的情感和憎惡。一場暴動後,它們被宣判從地球上消失,如果再被發現,格殺勿論!一群復制人冒險回到地球,尋求生存的方法,因為它們的機械能量即將耗盡,隨時會死去,於是洛杉磯銀翼殺手小組派出精英迪克去追殺它們,而它們的罪名卻是想成為人類?!但是迪克與美麗的復制人麗歌發生感情,他開始左右為難……
《銀翼殺手》是一部被眾多影迷,科幻迷認為最被忽略的老片。這部充滿陰郁、壓抑的作品中,始終貫穿著對人和人的價值的思辯。一方面人類試圖消滅由自己親手製造出的在各方面都強於自己的復制人,而另一方面復制人為了生存的權利與人斗爭的矛盾,迫使觀者不得不透過復制人的命運來反思自己:什麼是生命?以及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等等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問題。
7 Alien 異形
1979年 美國
導演:Ridley Scott
獲獎: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
英國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
英國金像獎最佳錄音
簡介:這部科幻經典叫好叫座,並獲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於是續集接踵而來,目前拍至第四集,仍大受親眾歡迎,雪歌妮薇佛扮演硬朗女長官蕾普莉,她和下屬乘坐商用太空船,在不知名的星球探險,下屬回到船上才發現一頭嗜血怪物上了船,從此永無寧日,恐怖事件接二連場。
8 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遊
1968年 美國/英國
導演:Stanley Kubrick
獲獎: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
英國金像獎最佳攝影
英國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
英國金像獎最佳錄音
簡介:由斯坦利.庫伯力克執導的本片講述的是,為了解開神秘的石柱突然屹立於地面並攻擊人的秘密,原子動力太空般帝斯卡巴里號出發飛往距離八億公里遠的木星。此宇宙飛船的成員包括波曼船長、布魯飛行員及三個在圓筒內冬眠的隊員等五人。途中電腦HAL發生錯亂,破壞了冬眠裝置,布魯被誘出船外,於黑暗的太空中被殺,波曼船長則被困在母船中,與之展開生死格鬥,結果人類終於獲勝。不久宇宙飛船在進入木星的軌道後,因船長發現某地有與月球上的石柱一模一樣的東西,就駛向它,卻發生意外。當他醒來時,看見自已正和宇宙飛船在路易十六的寢室中。超越時間與空間,所有的一切東西都消失於白光之中後,飄浮在太空上的綠色地球,由一胎兒看守著,此胎兒正是波曼轉世而成的,正繼續等待著自己出生的日子。這部內容以不遠的未來為背景,在廣闊的宇宙空間中,人類將面對不可思議之事。本巨作廣集特殊攝影技巧與精華畫面感覺拍攝而成,可謂是空前絕後
9 A Clockwork Orange 發條橘子
1971年 英國
導演:Stanley Kubrick
獲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
簡介:1971年庫布里根據安東尼.伯蓋斯的同名小說推出了[發條桔子]。故事以未來社會為背景,講述一個惡棍在被政府洗腦前後的惡行和徒勞的轉變。影片將矛頭直指社會意識形態,庫布里克說:「影片的主旨對人的自由意識提出了質疑。每個人都必須按照固定的方式和原則生活。當選擇做好人或壞人的權力被剝奪以後,人們是否還真正亨有人權?」麥考姆和其他英國演員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加上庫布里克發燒式的超現實導演手法,使這部充滿血腥和暴力的黑色喜劇震撼著人們的靈魂。
10 Aliens 異形2
1986年 美國
導演:James Cameron
獲獎:奧斯卡最佳音效剪輯
奧斯卡最佳視覺特效
英國金像獎最佳視覺特效
簡介:雪歌妮薇佛今回再度扮演女長官蕾普莉,承接首集劇情,蕾普莉是首次探險任務的唯一生還者,卻處於冬眠狀態中。五十七年後,她終被一艘拯救隊太空船發現,並接獲新命令,重到那個神秘的星球。蕾普莉清楚異形物的底蘊,知道只有用核彈才能把它毀滅,可是一批人類早已被置上該星球建立殖民地,她必須尋求其他方法對付怪物。
《黑客帝國》三部曲
《超人》系列
《終結者》三部曲
《異形》系列
《星球大戰》六部曲
《銀翼殺手》
《Wired》
《第三類接觸》
《2001太空》
《地球爭霸戰》
蜘蛛俠和X戰警
<星河戰隊>又名《星際船上的傘兵》
《E.T外星人》
<第6日>
<少數派報告>
<變人>5部分
<天煞>
《星際爭霸》
絕地大反攻
發條橘子
攻殼機動隊
《回到未來》三部曲
帝國反擊戰
奇愛博士
大都會
楚門的世界
鋼鐵巨人
《百幕大三角》
《蝴蝶效應》 這有兩部
《時光機器》
《異次元殺陣》 這有好幾部
《記憶裂痕》
《人猿星球》
《侏羅紀公園》
《世界大戰》
《千鈞一發》又名<變種異煞>
12隻猴子
第五元素
黑暗都市
<時間機器>
人工智慧
《地球末日》又名地球停轉之日
『伍』 十大另類科幻電影是什麼
第十位是《飛向太空》
1、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外文名: The Man From Earth
製片地區: 美國
導演: Richard Schenkman
編劇: Jerome Bixby
主演: John Billingsley,Tony Todd
類型: 科幻
片長: 87 Mins
上映時間: 2007年7月28日
imdb編碼: 0756683
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劇情簡介】
歷史學教授約翰·歐德曼(John Oldman)令人意外地從大學辭職後,他的同事們來到他的家中為他舉辦告別聚會,並希望教授解釋他為何離開。教授聲稱他是一個不會衰老的克洛曼儂人,到目前為止已經活了一萬四千多年。他之所以辭職選擇離開,是因為他若在一個地方停留超過十年,他不衰老這一事實就會引起那裡人們的懷疑。眾人有些惱怒,爭相想拆穿這個蹩腳的借口,可很快他們就發現無法為John所言證偽,就如同John無法為他所聲稱的事情證實一般。原本友好的歡送會開始變得氣氛迥異……
2、阿爾法城
中文片名
阿爾伐城
原片名
Alphaville, une é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Caution
影片類型
愛情 / 驚悚 / 劇情 / 科幻 / 懸疑
片長
99 分鍾
國家/地區
法國 義大利
對白語言
法語
色彩
黑白
混音
單聲道
級別
Argentina:13 Sweden:15 Finland:K-12 UK:PG Peru:14 Chile:14 West Germany:16 UK:A UK:12A Brazil:12 South Korea:15
製作成本
$220,000 (estimated)
製作日期
1965年1月4日 - 1965年2月14日
劇情介紹
本片如同戈爾達的很多影片一樣,情節曲折,出人意表,不同的是本片是一部有關未來的科幻電影。
阿爾伐城,是一座以「沉默,邏輯,安全,謹慎」為生活坐標的未來城市,人們表情木訥,生活思維受到嚴格控制,所謂人早已被稱為「阿爾伐60」的超腦計算機完全統治。而這一切的設計者是被從紐約流放的萬布翰(Von Braun)博士。來自另外世界的化名為約翰的密探(原名為:Lemmy Caution,也正是本片部分的名字)開始了對阿爾伐城的探索,他的主要目的是將流放在此的布翰博士帶回自己的世界,其次是聯系他的前任密探。
在探訪的過程中,他結識了萬布翰博士的女兒娜達莎,在和娜達莎交往的過程中,約翰漸漸愛上了她。在娜達莎的帶領下,約翰了解到這幾乎是一座「死城」,人不能有愛欲,不能流淚,不能悲傷,不懂得感情,甚至沒有創造力,一切都遵循這計算機所謂的「邏輯」,若有違反者,都會被槍決。約翰開始思索,開始悲憫這座城市裡的人,當然他最憐愛的人是娜達莎,於是他教娜達莎閱讀已經消失在阿爾伐城裡的詩歌,他告訴娜達莎什麼是情感、流淚、悲傷。
可是娜達莎仍然沒有能夠完全擺脫「阿爾伐60」的控制,約翰被逮捕了,又一次的被超腦計算機審訊,結果是死刑。約翰決定開始逃跑,他找到了萬布翰博士,期待能夠說服博士和他一起回到自己的世界,但博士仍然拒絕,並開始著手摧毀外界世界,最後約翰舉起了手槍,阿爾伐城將從博士的死亡中開始解脫,而第一個被約翰解救的則是他心儀很久了的娜達莎。
3、奇愛博士
《奇愛博士/密碼114/斯特倫奇洛夫博士》(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日期:1964/01/29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類型:喜劇
時長:96分鍾
級別:PG
IMDB評分:8.6/10
劇情簡介:
這部影片拍攝於冷戰期間。影片開始,通過旁白介紹了背景:一年多來,在西方高層領導中有一種謠傳,蘇聯正在製造一種能毀滅地球和人類的終極武器。畫面上,氣象萬千的雲海鏡頭之後,美國空軍B-52戰略轟炸機不分晝夜地值勤,巨大的雷達飛速旋轉,搜尋目標。冷戰即將引發熱核戰爭,可能性急劇上升。危機一觸即發。
美國戰略空軍基地司令傑克•里珀將軍通過電話向副官曼德里克下達命令,美國空軍基地,進入緊急戰備狀態,立即派B-52轟炸機攜帶氫彈向蘇聯境內目標實行攻擊……
不論是滿懷西部精神的上校騎著氫彈飛向蘇聯大地,亦或核彈如繁花般在大氣的海洋之上綻放…這些鏡頭都讓人依舊難忘.這部《奇愛博士》盡現了「黑色幽默」和「暴力美學」的精妙之處,開創了全新的蒙太奇樣式。而其背後對人性和政_治的反思更使它超越了本身的電影藝術性,成為了一部有切實思想性的傳世經典。不論是處於冷戰時期,還是站在此時此刻我們都能從《奇愛博士》的鏡子里重新審視自己,審視世界。
4、發條橙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發條橙/發條橙子
外文片名:A Clockwork Orange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編劇:安東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 .....(novel)
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screenplay)
主演:馬爾科姆·麥克道威爾Malcolm McDowell .....Alexander 'Alex' de Large
邁克爾·貝茨Michael Bates .....Chief Guard
沃倫·克拉克Warren Clarke .....Dim
約翰·克萊夫John Clive .....Stage Actor
影片類型:驚悚 / 劇情 / 科幻 / 犯罪
片長:136 min
國家/地區:英國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黑白
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 單聲道
製作成本:2,200,000$(估計)
版權所有:Warner Bros. Inc.(華納兄弟公司) and Polaris Proctions Inc.
拍攝日期:1970年10月 - 1971年4月
影片介紹
影片以第一人稱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名叫阿歷克斯的少年犯的故事。在不遠的未來社會里,幾個充滿暴力傾向的少年在阿歷克斯率領下到處尋歡作樂,在痛打一流浪漢後,他們找到一群欲強奸一少女的流氓,為報私怨大打出手。一場惡戰後,阿歷克斯和同夥駕車飛馳,在馬路上肆意地逆行。郊外的一處寓所,阿歷克斯以發生交通事故為由向這里的戶主作家亞歷山大夫婦借用電話,當門打開時,他們就戴著面具沖入屋內,毆打作家,輪奸作家的妻子。在瘋狂的發泄完暴力與性慾後,他們才回家休息。
第二天,阿歷克斯痛打對自己不忠的手下,從而確立了自己老大的地位。晚上他們就又一起准備以相同的方法進入富婆「貓夫人」家中,不料「貓夫人」早有防範,不但沒有開門,還在阿歷克斯進入前給警察通了電話。阿歷克斯由窗戶進入「貓夫人」的寢室,兩人展開搏鬥,阿歷克斯失手將「貓夫人」打死。當他慌忙逃出貓夫人的公寓時,卻被手下報復而當場擊昏,最後被趕來的警察逮捕。
阿力克斯以殺人罪被判入獄14年,為了縮短刑期,阿歷克斯自告奮勇,願意把自己當作小白鼠一樣送去為一項叫做「厭惡療法」的充當實驗品。療法很簡單:在注射某種葯物後,醫生們就讓阿歷克斯目不轉睛地觀看各種令人發指的色情、暴力影片,以使其對色情暴力在生理上產生條件反射式的惡心。但最令阿歷克斯無法忍受的是,放映納粹暴行的影片時,竟然同時播放著他最喜愛的音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這樣,阿歷克斯在實驗結束後成為了一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無法接近女色而且絕對不會危害社會的"新人"。 出獄後回到家的阿歷克斯發現家裡已經沒有自己的位置,禍不單行,流浪街頭,又遭到曾經遭到自己痛打的老流浪漢的報復,正在這時,此時兩個警察前來解圍,他們竟是原來的手下!這兩個手下為報前仇,把阿歷克斯帶到郊外毒打折磨。最後,幾乎奄奄一息的阿歷克斯爬到一戶人家前,他萬萬沒想到這竟是他從前的受害者作家亞歷山大的住所。起初亞歷山大並未發現阿歷克斯就是當年輪奸妻子和毆打自己的人,直到阿歷克斯在洗澡時唱出當年行凶時所唱的雨中曲時才被亞歷山大發現,因此亞歷山大決定復仇,他將阿歷克斯關起來並播放《第九交響曲》致使阿歷克斯厭惡而跳樓受傷。之後阿歷克斯在醫院中又一次見到了推薦自己做厭惡治療的政府高官,高官的目的是要求阿歷克斯作為厭惡治療的成功典範接受采訪,然而此時的阿歷克斯的精神狀況已經回到了接受厭惡治療之前對暴力和色情極度喜愛的狀態。
5、拯救綠色星球
名稱 拯救綠色星球
外文名稱 Save the Green Planet!
更多中文片名:地球救兵 、拯救地球 、救救地球
更多外文片名: Jigureul jikyeora!
導演: 張俊煥 Jun-hwan Jeong
編劇: 張俊煥 Jun-hwan Jeong
主演:
申河均 Ha-kyun Shin ....Lee Byeong-gu
白允植 Yun-shik Baek ....Kang Man-shik
Jeong-min Hwang ....Su-ni
製作人 Proced by:
Seoung-Jae Cha ....procer
Sun-ah Kim ....procer
Kang-bok Lee ....executive procer
影片類型: 劇情 / 科幻 / 恐怖 / 喜劇
片長:Canada:118 min (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USA:118 min
國家/地區: 韓國
上映 2003年
對白語言: 韓語
色彩: 彩色
劇情
Byung-gu看起來跟一般的韓國年青人並無分別,不過他的思想卻很古怪──他認為現時地球上出現的種種社會問題都是由外星人造成的。而解決這個危機的唯一方法就是他須在月全蝕前跟外星人的王子見面。
為了找尋外星人王子,他必須先找到在地球上的外星人,於是Byung-gu綁架了Yoojae化工廠的主席Kang Man-shik……
發布者: Mtime (2006-03-09 19:47:24)
炳古看起來和其他年輕人沒有什麼區別,不過他的思想卻很古怪,沉迷於研究外星人,他總認為現時地球上出現的種種社會問題都是由外星人造成的,而要解決這個危機的唯一方法就是他必須在月全蝕前跟外星人的王子見面。而要找到外星人王子,他必須先找到在地球上的外星人,經過炳古的一番調查,他認定某化工廠的CEO史康曼正是喬裝為人類的外星人,於是他採取行動綁架了CEO,並逼他和外星人聯絡,以圖阻止外星人侵略地球的陰謀,可是在行動的過程中,他漸漸發現,罪魁禍首不是外星人,卻正是人類自己……
6、月球
片名:Moon
譯名:月亮
導演:鄧肯·瓊斯(Duncan Jones)
主演:山姆·洛克威爾(Sam Rockwell)
馬特·拜瑞(Matt Berry)
羅賓·朝客(Robin Chalk)
凱文·史派西(Kevin Spacey)(配音)
類型:科幻/驚悚
片長:97分鍾
級別:R級(粗口)
出品:英國自由影業
上映日期:2009年7月17日(英國)
劇情介紹
故事發生在並不算遙遠的未來,人類在月球背面發現了一種岩石,它直接吸收太陽的能量,並在其中儲存為氣體氦3。為了開發新型資源,一家名為「月球巨人」的公司在月亮上建立了基地,從事礦石的挖掘工作。而山姆·貝爾是這個月球基地唯一一個員工,陪伴他的只有一名機器人戈蒂(凱文·斯派西 配音)。在這孤獨而漫長的3年,山姆靠著憧憬其後美滿的地球生活撐了下來。但當合同即將期滿之時,不尋常的事情發生了。一次事故中山姆救回了一個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人類,他逐漸發現這背後隱藏的秘密……
6(2)、電視中介紹的是《月球陷阱》嗎?
導演:Robert Dyke
演員: Walter Koenig 布魯斯.坎貝爾 Bruce Campbell Leigh Lombardi Robert Kurcz John J. Saunders Reavis Graham
類型: 科幻
IMDB評分:4.5/10
地區: 美國
年份:2000
劇情:倆宇航員在太空中撿到一個鐵皮的蛋,有橄欖球那麼大。帶回地球後,它「孵化」出一個機器人。當然被我們幹掉了,但這只是開始。
原來它們是有生命的機器,幾百億年前就想征服地球了,但被當時的人類(當時居然有人類!而且科技很發達!前一批人類!!)阻止在月亮上。今天終於利用現在人類的登月艙充了電,重新執行征服計劃!! 當然結果還是我們人類勝利了。影片中前一批人類的一個女人倖存至現在。 不過影片結尾留了個懸念,有一個蛋落到了地球上……
7、第九區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第九區
外文名: District 9
其它譯名: 第九禁區,D-9異形禁區
出品公司: SONY
製片地區: 美國
導演: 尼爾·布洛姆坎普
主演: 沙爾托·科普雷,詹森·庫伯,威廉·艾倫·揚
類型: 劇情 科幻 驚悚
片長: 112 分鍾
上映時間: 2009年8月14日
差不多在30年前,外星生物終於與地球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當人類戰戰兢兢地等待著對方可能會施予的來勢兇猛的侵略與襲擊、或者是科技方面飛躍性的進步時,卻始終沒能達成所願……
原來這是一艘被感染了病毒的外星采礦船,控制船體的外星精英全部死光,剩下的外星采礦工人已經在太空漂流了幾千年,直到飛船倉管系統發現沒食物了,飛船自動導航系統才來到了地球。他們來到地球並不是為了侵略和聯姻,而是要尋求庇護。在全世界的重要國家首腦經過了會晤之後,他們一致決定在南非的第九區為這些外星生物建立一個勉強湊合出來的臨時避難所,集中管理這些人類眼中的「異類」。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在地球落腳的外星生物的忍耐力也在慢慢被磨光,過於艱苦的生存環境,讓他們越來越難以抑制住憤怒的情緒。控制和管理外星人的任務,已經被政府承包給了一家被稱為「跨國聯合組織」(MNU)的私人公司,不過他們顯然對外星人的福利和待遇並不感興趣,如果他們能夠掌握隨著外星人一起抵達地球的武器工程,就能收獲想像不到的巨大利潤……
不過到目前為止,MNU的每一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因為如果想要激活武器網,就必須提取外星人的DNA,MNU的行為致使外星人與人類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張,已經處在了一觸即發的邊緣地帶,尤其是當MNU的場地管理員威庫斯·范·德·馬維(沙爾托·科普雷飾)感染了一種神秘的病毒之後,他的身體也隨著DNA的重組發生了驚人的變化,使得威庫斯很快就成了全世界追捕的對象,因為他同時也象徵著MNU的武器實驗中最有價值的關鍵所在--顯而易見的是,威庫斯無疑已經成了解開外星人武器技術的那把秘密的鑰匙。受到了同類無盡的排斥和不友好的對待。對於威庫斯來說,這個世界上似乎只有一個地方能夠為他提供一處安身之地了,那就是--第九區……
8、死亡幻覺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死亡幻覺
外文名: Donnie Darko
其它譯名: 怵目驚魂28天
製片地區: 美國
導演: 理查德·凱利
編劇: 理查德·凱利
製片人: 德魯·巴里摩爾
主演: 傑克·吉倫哈爾,凱瑟琳·羅斯
類型: 驚悚,劇情,科幻,懸疑
對白語言: 英語
片長: 118 min
上映時間: 2001年1月19日
本片描述一個普通的家庭里,十幾歲的小孩從外太空接受到來自外太空的訊息。部分從漫畫構想,部分靠個案研究,是部極為出色、多變的作品,利用【X檔案】的玄妙寫實性,使得一個八○年代晚期郊區年輕人的焦慮不安變得十分刺激。\n導演一剛開始的用平常的畫面來隱瞞觀眾,在達可一家人正吃著披薩時平常時刻,發現了家裡的小孩東尼開始接受到來自外太空的訊息。那個晚上,東尼被召喚出他的房間,也因此逃過了一架飛機不可思議的墜毀在他的天花板。更多的幻覺出現了,他開始相信世界將在28天內毀滅,東尼接收到來自一個六腳畸形怪物的訊號,通知他世界末日的來到。而他是被選為宇宙中唯一的目標。東尼察覺到,他必須利用他的智慧,來面對這非常奇特、詭譎的生命變化。他也開始了解,為了當一個真正的英雄,他必須先面對周遭老師、同學恐懼的態度……
9、柯洛弗檔案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科洛弗檔案
原片名
Cloverfield
更多中文片名
苜蓿地 末世凶煞(香港譯名)
影片類型
動作 / 驚悚 / 劇情 / 科幻
片長
90分鍾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DTS SDDS
評級
Rated PG-13 for violence, terror and disturbing images.
級別
Singapore:PG UK:15 USA:PG-13 Canada:PG Argentina:16 South Korea:15 Canada:14A
製作成本
$25,000,000/estimated
劇情介紹
離別在即,難免萬千惆悵……羅布馬上就要去日本了,朋友們正給他籌辦一個餞行派對,而他自己也將這個派對看成是最後一個機會,能夠將埋藏於心中的情感釋放出來,能夠和自己的心之所向有一次緊密的心靈互動。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地動山搖,卻打亂了羅布事先計劃好的一切,同時也驚呆了參加派對的每一個人,大家都備感不可思議地睜大了雙眼……當騷動的人群重新平息下來時,正好看到新聞中對這次疑為地震的事件進行現場報道,不過隨即發生的一切,很快就證明所謂的地震還有後續,繼而演變成了一場名副其實的災難:一個大火球在遙遠的地平線爆炸了,引發了一場非常強大的沖擊波。所有參加派對的人,都因為混亂和恐慌擇路而逃,雖然他們最終磕磕絆絆地沖了出來,跑到了大街上,可是並沒有遠離真正的危險。
街上滿是尖叫、怒吼、痛哭的受驚人群,羅布和他的朋友們驚訝地發現,地表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裂痕……伴隨著粗重的喘息聲和腳步聲,羅布以及隨行的夥伴們,將要承受的是某種不屬於這個世界,卻又可怕、邪惡的怪獸的突然襲擊。
10、飛向太空
基本資料
英文名:Solaris
中文名:飛向太空
更多中文名:索拉力星 星球索拉羅斯
類型: 愛情 / 劇情 / 科幻
片長:106 min
上映日期:2002年11月19日 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影片簡介
未來某年,在外太空的空間站「普羅米修斯」上駐扎的一個科學家小組切斷了空間站和地球的所有聯系。心理學家克里斯·凱爾文博士(喬治·克魯尼飾演)受命去調查這些科學家的神秘行為。
「普羅米修斯」圍繞著一個液體星球Solaris旋轉進行勘察,這個星球蘊藏了神秘的能量。在空間站執行任務的科學家小組組長是凱爾文博士的好朋友吉巴里安,正是他要求凱爾文前往「普羅米修斯」幫助他們。到達空間站以後,凱爾文震驚的發現吉巴里安已經神秘的自殺了,而小組的另外兩位科學家則情緒極度不穩定,經常出現妄想的症狀。他的意見現在對「普羅米修斯」的前景至關重要。
這一切,似乎都與神秘的Solaris星球有關。凱爾文自己也陷入了神秘的境遇之中。Solaris讓他死去多年的妻子蕾亞重新復活了,給了他第二次愛情的機會。蕾亞的死曾經使凱爾文陷入生活痛苦的裂縫中,現在他有了機會,可以修補他們之間的關系,彌補自己深深的內疚和悔恨。而復活的蕾亞則經歷了一次(也許應該說若干次?)真正的重生,和重生帶來的痛苦。
『陸』 如何評價《百變星君》這部電影有哪些可以吐槽的點
《百變星君》是由葉偉民執導的一部喜劇電影,同時也是「周星馳」的一部代表作品。一提到周星馳,我們就會想到無厘頭,而無厘頭電風格影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就是周星馳,《百變星君》以輕松幽默的方式給我們講述了青年男女們年輕和長大的校園故事,無厘頭的笑料是電影的一大特色。但如果我們以批判和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就會發現它所存在的不完美之處。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雖然《百變星君》是一部無厘頭電影,沒有太深刻的內涵,不過它依然具有引人發笑的能力,如果不是對喜劇太苛刻的人群,依然會覺得它好看,不過說到底它還是一部爆米花電影,不具有啟示含義。
『柒』 娛樂至死
本書作者認為英國的小說家奧爾德斯.赫胥黎在他的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中的預言會成為現實: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一、媒介即隱喻
信息是關於這個世界的明確具體的說明,但是我們的媒介,包括那些使會話得以實現的符號,卻沒有這個功能,它們更像是一種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實世界。不管我們是通過言語還是印刷的文字或是電視攝影機來感受這個世界,這種媒介——隱喻的關系幫我們將這個世界進行分類、排序、構建、放大、縮小和著色,並且證明一切存在的理由。
隱喻是一種通過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做比較來提示該事物實質的方法。通過這種強大的暗示力,要理解一個事物必須引入另一個事物:光是波,語言是一棵樹,上帝是一個明智而可敬的人,大腦是被知識照亮的黑暗洞穴。如果這些隱喻不再有效,我們一定會找到其他適用的:光是粒子,語言是一條河,上帝是一個微分工程,大腦是一個渴望栽培的花園。
伽利略說過,大自然的語言是數學。他這樣說只是打個比方,大自然自己不會說話,我們的身體和大腦也不會說話。我們關於大自然以及自身的對話,是用任何一種我們覺得使得的「語言」進行的。我們認識到的自然、智力、人類動機或思想,並不是它們的本來面目,而是它們在語言中的表現形式。我們的語言即媒介,我們的媒介即隱喻,我們的隱喻創造了我們的文化的內容。
二、媒介即認識論
認識論是一門有關知識的起源和性質的復雜而晦澀的學問。
首先,我想證明,在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話語和現在有很大不同——清晰易懂,嚴肅而有理性;其次,我想論證,在電視的統治下,這樣的話語是怎樣變得無能而荒唐的。
媒介是怎樣於無形之中影響文化的。
例1:西部非洲的一個部落。他們沒有書面文字,但他們豐富的口述傳統促成了民法的誕生。所以,我們可以說我們對於法律事實的理解存在共鳴的沖突:一方面,人們仍然相信口頭語言的威力尚存,只有口頭語言才可以代表真理;另一方面,人們更願意相信書面文字的真實性,尤其是印刷文字。
例2:一個考生在他的論文中寫了一個腳注,想用來證明援引的出處(但他沒有引用著作中的引文)。老師都認為這樣的證明方式不妥。在學術界里,出版的文字被賦予的權威性和真實性遠遠超過口頭語言。人們說的話比他們寫下來的話要隨意。書面文字是作者深思熟慮、反復修改的結果,甚至還經過了專家和編輯的檢查。書面文字可以長久存在,而口頭語言卻即刻消失,這就是為什麼書面文字比口頭語言更接近真理。
總結:
1、一種重要的新媒介會改變話語的結構。我相信電視創造出來的認識論不僅劣於以鉛字為基礎的認識論,而且是危險和荒誕的。
2、一條被逐漸污染的河流會突然變得有毒,大多數魚類都滅絕了,游泳成為一種危險。但即使這樣,這條河看上去還是正常的,即使河裡的生命都已經死亡,這條河還是存在的,它的用途也還沒有消失,但它的價值大大降低了,並且它惡劣的條件對於周圍環境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我們的符號環境也已經達到了一種臨界點。電子媒介決定性地、不可逆轉地改變符號環境的性質。
有人相信電視和鉛字仍然共存,而共存就意味著平等。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想法。根本沒有什麼平等,鉛字只是一種殘余的認識論,它憑借電腦、報紙和被設計得酷似電視屏幕的雜志還會這樣存在下去。
3、每一種思想的新工具的誕生都會達到某種平衡,有得必有失。
400年來占據絕對統治地位的印刷術利大於弊。我們現代人對於智力的理解大多來自印刷文字,我們對於教育、知識、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一樣。隨著印刷術退至我們文化的邊緣以及電視占據了文化的中心,公眾話語的嚴肅性、明確性和價值都出現了危險的退步。
三、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
1640年-1700年間,馬薩諸塞和康涅狄格兩個地方的文化普及率達到了89%-95%。《聖經》是所有家庭的必讀書。
殖民地美洲沒出現文化貴族。閱讀從來沒有被視為上等人的活動,印刷品廣泛傳播在各類人群之中,從而形成了一種沒有階級之分的、生機勃勃的閱讀文化。到1772年時,雅各布.杜謝評論:「特拉華河畔最窮苦的勞工也認為自己有權像紳士或學者一樣發表對宗教或政治的看法——這就是當時人們對於各類書籍所表現出來的興趣,幾乎每個人都在閱讀。
1842年狄更斯訪問美國的時候,他所得到的待遇簡直可以同現在我們對電視明星、體育明星和萬克爾.傑克遜的崇拜相媲美。
1835年,在美國的15個州中有3000多個演講廳。英國人阿爾弗雷德.邦恩寫了一份報告,他部:「幾乎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演講廳,在辛苦勞作了一天之後,年輕的工人、疲勞的工匠、倦怠的女工都不約而同地涌進擁護的演講廳。」
所有這些例子都表明,從一開始到19世紀,美國比任何一個社會都痴迷於鉛字以及建立在鉛字基礎上的演講術。理查德.霍夫施塔特提醒我們,美國是一個由知識分子建立的國家,這在現代歷史上是罕見的。
從17世紀到19世紀末,印刷品幾乎是人們生活中唯一的消遣。那時沒有電影可看,沒有廣播可聽,沒有圖片展可參觀,也沒有唱片可放。那時更沒有電視。印刷文字,特別是說明文的線性結構的影響,四處可以感受到。
四、印刷機統治下的思想
亞伯拉罕.林肯和斯蒂芬.道格拉斯之間有七場著名的辯論。1854年10月16日,在伊利諾伊州的皮奧里亞,道格拉斯先發言3個小時,按約定,他發言之後應該是林肯做答復。當輪到林肯發言時,他提醒聽眾當時已是下午5點,他建議聽眾們先回家吃飯,然後再精神飽滿地回來繼續聆聽4個多小時的辯論。聽眾們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這個建議,一切按林肯的計劃進行。
這是怎樣的聽眾啊?這些能夠津津有味地聽完7個小時演講的人是些什麼樣的人啊?在林肯和道格拉斯辯論時他們不是總統候選人,甚至還不是美國參議員候選人。但是他們的聽眾把這樣的場合作為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他們認為這是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而且他們早已習慣這種極為耗時的演講。演講者在當時非常盛行,特別是在西部各州,在伐木之後的樹墩邊或任何一塊空地上,只要有演講者,他的周圍就會聚集起一群人聽他說上兩三個小時。
對於他們的理解力,用當今的標准來衡量,那時的聽眾具有超常的注意廣度,其次聽眾必須具備非凡的理解復雜長句的能力。
印刷術的影響無處不在,到處是論證和反論證、相關文本的批評和對對手措辭的百般挑剔。建立在印刷文字之上的口頭語言,具有某種內容:一種有語義的、可釋義的、有邏輯命題的內容。如果一個句子不能起到陳述事實、表達請求、提出問題、明確主張或做出解釋的作用,那它就毫無意義,就只是一個語法的空殼。所以,流行於18世紀和19世紀的美國的話語以語言為中心,意義豐富、內容嚴肅。
1890年,廣告被看作一項嚴肅而理性的事業,其目的是用文字形式傳播信息、發表主張。廣告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激情。
19世紀90年代,語境遭到了徹底摧毀,首先是因為插圖和照片的大量侵入,後來是因為無主題語言的使用。廣告成為一種半是心理學半是美學的學問,理性思維只好移師其他領域了。
18世紀和19世紀的閱讀同今天的閱讀有著截然不同的特徵。那時的公眾人物被人熟悉,是因為他們的文字,而不是因為他們的外貌,甚至也不是因類他們的演講術。想到那些人就是想到他們的著作,他們的社會地位、觀點和知識都是在印刷文字中體現的。但如果想想那些近年來成為公眾人物的總統、律師、科學家,首先進入你腦海的是一個圖像、一張圖片上的臉,而至於他們說過些什麼,你可能一無所知。那個時代大多數人都能夠閱讀並且也參加了文化對話。對於這些人來說,閱讀為他們和外部世界的聯系提供了紐帶、同時也幫助他們形成了對於世界的認識。在書本里,這個世界是嚴肅的,人們依據理性生活,通過富有邏輯的批評和其他方式不斷地完善自己。
對於印刷機統治美國人思想的那個時期,我給了它一個名字叫「闡釋年代」。闡釋是一種思想的模式,一種學習的方法,一種表達的途徑。所有成熟話語所擁有的牲,都被偏愛闡釋的印刷術發揚光大。
五、躲躲貓的世界
電報對於印刷術統治下的話語定義進行了三路進攻,遭到攻擊後的話語內容無聊、表現無力、形式散亂。電報的主要力量來自它傳播信息的能力,它只適合於傳播轉瞬即逝的信息。而書籍就是收集、細察和組織分析觀點的絕好容器。寫書、讀書、討論書的內容、判斷書的內容、價值都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的。寫書是作者試圖使思想房屋並以此為人類對話做出貢獻的一種努力。
自從攝影術被確定下來以後,就一直被作為一種「語言」。攝影是一種只描述特例的語言,在攝影中,構成圖像的語言是具體的,攝影無法提供給我們關於這個世界的觀點和概念,除非我們自己用語言把圖像轉換成觀點。攝影本身無法再現無形的、遙遠的、內在的和抽象的一切。它無法表現「人」,只能表現「一個人」
所有這些電子技術的合力迎來了一個嶄新的世界——躲躲貓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一會兒這個、一會兒那個突然進入你的視線,然後又很快消失。這是一個沒有連續性、沒有意義的世界,一個不要求我們也不允許我們做任何事的世界,一個像孩子們玩的躲躲貓游戲那樣完全獨立閉塞的世界。但和躲躲貓一樣,也是其樂無窮的。
電視為電報和攝影術提供了最有力的表現形式,把圖像和瞬息時刻的結合發揮到了危險的完美境界,而且進入了千家萬戶。電視是新認識論的指揮中心。沒有什麼人會因為年幼而被禁止看電視,沒有什麼人會因為貧窮而不得不舍棄電視,沒有什麼教育崇高得不受電視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任何一個公眾感興趣的話題——政治、新聞、教育、宗教、科學和體育——都能在電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們的文化對於電視認識論的適應非常徹底,我們已經完全接受了電視對於真理、知識和現實的定義,無聊的東西在我們眼裡充滿了意義,語無倫次變得合情合理。
電視的認識論已經悄無聲息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
六、娛樂業時代
電視具有娛樂性這個事實實在太蒼白了,絕對不會對文化造成任何威脅,也不值得我為此寫一本書。我們的問題不在於電視為我們展示具有娛樂性的內容,而在於所有的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現,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在電視節目進行過程中,是不允許說「讓我想一想」或「我不知道」或「你剛才說……是什麼意思」,這樣的話語不僅減慢了電視節目的節奏,還造成一種不確定或不完美的印象。思考無法在電視上得到很好的表現,在思考過程中,觀眾沒有東西可看。思考不是表演藝術,而電視需要的是表演藝術。這就是為什麼80分鍾的討論節目非常具有娛樂性,就像塞繆爾.貝克特的戲劇一樣:主題是嚴肅的,而意義是無法理解的。當然,他們的表演是非常專業的。
電視是我們文化中存在的、了解文化的最主要方式。於是——這是關鍵之處——電視中表現的世界便成了這個世界應該如何存在的模型。娛樂不僅僅在電視上成為所有話語的象徵,在電視下,這種象徵仍然統治著一切。就像印刷術曾經控制政治、宗教、商業、教育、法律和其他重要社會事務的運行方式一樣,現在電視決定著一切。
第七章、「好……現在」
「好……現在」常被用於廣播和電視的新聞節目。目的在於指出我們剛剛看到或聽到的東西同我們將要看到或聽到的東西毫無關系。這個表達方式讓我們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在這個由電子媒介勾畫出來的世界裡不存在秩序和意義。
電視台選演播人員,每個人都必須有一張「可愛」「可靠」的臉。如果在電視上,可信度代替了事實而成為檢驗講述是否可信的決定性因素的話,那麼我們的政治領導人就不必關心事實真相,而只要努力讓自己的表演達到最佳的逼真感就可以了。例如:有的人看上去像在撒謊,事實上說的卻是實話;或者更糟糕的是,有的人看上去像在說實話,其實卻是在撒謊。
所有的電視新聞節目的開始、結束或中間都要插入一段音樂。這足以證明嚴肅的公眾話語和娛樂之間存在的分界線已經盪然無存。音樂和新聞有什麼關系?這可能是和在戲劇和電影中使用音樂的道理是一樣的——製造一種情緒,為娛樂提供一個主題。
其他的幾個特點也驗證了新聞節目是一種為了娛樂觀眾而上演的表演,例如每條新聞佔用的時間平均為45秒。事實上,電視新聞並不想提醒觀眾某條新聞有嚴肅的內涵,否則觀眾在新聞熱播完後必定還要繼續思考,這樣就會妨礙他們觀看下一條新聞。其實,觀眾並沒有什麼機會分出幾秒鍾進行一些思考,因為電視屏幕上的圖像會源源不斷地出現。圖像的力量足以壓倒文字並使人的思考短路。
當新聞被包裝成一種娛樂形式時,它就不可避免地起到了蒙蔽作用。電視新聞節目提供給觀眾的是娛樂而不是信息,這種情況的嚴重性不僅在於我們被剝奪了真實的信息,還在於我們正在逐漸失去判斷什麼是信息的能力,無知是可以補救的,但如果我們把無知當知識,我們該怎麼做呢?(這一部分讓我想起名人做廣告,就是因為老百姓相信名人,看到認識的人在推銷就信以為真)
八、走向伯利恆
宗教組織目前擁有並管理著35家電視台,每家電視台都有自己的宗教節目。為了寫這個章節,我看了42小時的宗教節目,得出兩個結論:
1、在電視上,宗教和其他任何東西一樣,被明白無誤的表現為一種娛樂形式。在這里,宗教不再是具有歷史感的深刻而神聖的人類活動,沒有儀式,沒有教義,沒有傳統,沒有神學,更重要的是,沒有精神的超脫。在這些節目中,傳教士是頭號人物,上帝只是配角。
2、宗教之所以成為娛樂是由電視本身的傾向決定的,而不是因為這些所謂的電視傳教士存在缺陷。
也許有的東西是可以復制的,但我們始終要問一個問題:復制過程中會丟失什麼?答案可能是:一切賦予教育重要性的東西。
例如:在某些地方不能吃東西或閑聊,必須戴上無檐便帽或在適當的時候跪下,按要求無聲的靜默。但在看電視宗教節目時,我們通常不會遵守這些規范。不論電視上是在播宗教節目還是在播電視劇,我們都不會改變在自己的客廳、卧室里進行的活動,我們吃東西、聊天、上廁所等做任何事情。
如果我說基督教是一種苛刻而嚴肅的宗教,我相信我沒有說錯。但是,當它被表現得輕松愉快時,就變成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宗教。
真正的危險不在於宗教已經成為電視節目的內容,而在於電視節目可能會成為宗教的內容。
九、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就像電視廣告為了起到心理療法的作用而必須舍棄真實可信的產品信息一樣,形象政治為了同樣的目的也必須舍棄真實可信的政治內容。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歷史在形象政治中發揮不了重要作用,因為歷史只有對於那些相信過去能夠滋養現在的人才有價值。卡萊爾說,歷史不僅是一個世界,而且是一個鮮活的世界,虛幻的反而是現在。
歷史學家卡爾.肖斯科的觀點非常切中要害,他說:現代人對於歷史已經變得漠不關心,因為歷史對他們來說沒有實用價值。
電視在損害了學生的閱讀自由之後,卻仍然擺出一副無辜的樣子。電視不是禁止書籍,而是要取代書籍。
我們的文化部是赫胥黎(《美麗新世界》作者)式的,而不是奧威爾(《1984》作者)式的,它想盡一切辦法讓我們不斷地看電視,但是我們看到的是使信息簡單化的一種媒介,它使信息變得沒有內容、沒有歷史、沒有語境,也就是說,信息被包裝成為娛樂。在美國,我們從來沒有缺少過娛樂自己的機會。
十、教學是一種娛樂活動
教室是一個社交場所,而電視機前的那點空間卻是私人領地;在教室里,老師可以解答你提出的問題,而電視機屏幕無法回答任何問題;學校注重語言的發展,而電視提供的只有圖像;在學校里不聽老師講課可能受到懲罰,而不看電視卻不會受到任何懲罰;在教室里,娛樂不過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而在電視上,娛樂本身就是一種目的。
三條戒律:
1、你不能有前提條件:電視是不分等級的課程,它不會在任何時候因為任何原因拒絕觀眾。換句話說,電視通過摒棄教育中的順序和連貫性而徹底否定了它們和思想之間存在任何關系。
2、你不能令人困惑:任何信息、故事或觀點都要以最易懂的方式出現,因為對於電視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者的滿意程序,而不是學習者的成長。
3、你應像躲避瘟神一樣避開闡述:在電視教學的所有敵人中,包括連貫性和讓人困惑的難題,沒有哪一個比闡述更可怕。爭論、假設、討論、說理、辯駁或其他任何用於常說的傳統方法,都會讓電視變成廣播。所以電視教學常常採用講故事的形式,通過動感的圖像伴以音樂來進行。
十一、赫胥黎的警告
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
赫胥黎告訴我們的是,在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里,造成精神毀滅的敵人更可能是一個滿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種一眼看上雲就讓人心生懷疑和仇恨的人。
如果一個民族分心於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而言之,如果人民蛻化為被動的受眾,而一切公共事務形同雜耍,那麼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
在美國,奧威爾的預言似乎和我們無關,而赫胥黎的預言卻正在實現。
奧威爾預言的世界比赫胥黎預言的世界更容易辯認,也更有理由去反對。我們的生活經歷已經能夠讓我們認識監獄,並且知道在監獄廈門即將關上的時候要奮力反抗。
如果我們沒有聽到痛苦的哭聲呢?誰會拿起武器去反對娛樂?當嚴肅的話語變成了玩笑,我們該向誰抱怨,該用什麼樣的語氣抱怨?對於一個因為大笑過度而體力衰竭的文化,我們能有什麼救命良方?
有很多次,有人讓我到電視上去宣傳我寫的關於反對電視的書,這也是同樣的諷刺。這些就是電視文化的矛盾。
為我們提供純粹的娛樂是電視最大的好處,它最糟糕的用處是它企圖涉足嚴肅的話語模式——新聞、政治、科學、教育、商業和宗教——然後給它們換上娛樂的包裝。
我的解決方式也正是赫胥黎提出的。我無法超越他的智慧。他和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樣相信,我們正處於教育和災難的競賽之中,他不懈著書強調理解媒介政治和媒介認識論的必要性。
最後,他試圖在《美麗新世界》中告訴我們, 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讀後感: 也許作者的觀點有點危言聳聽,但好象我們正處於這樣的被電視影響的生活中。
『捌』 大家給我推薦幾部經典的科幻電影吧
影史最經典科幻片Top20
1、《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年
2、《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年
3、《星球大戰》Star Wars 1977年
4、《星球大戰之帝國反擊戰》Star Wars V: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1980年
5、《外星人》E.T.: The Extra Terrestrial 1982年
6、《大都會》Metropolis 1927年
7、《巴西》Brazil 1985年
8、《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年
9、《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1971年
10、《異形》Alien 1979年
11、《異形2》Aliens 1986年
12、《駭客帝國》The Matrix 1999年
13、《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 1985年
14、《地球停轉之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1951年
15、《終結者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 1991年
16、《終結者》The Terminator 1984年
17、《人體入侵者》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1956年
18、《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 1968年
19、《移魂都市》Dark City 1998年
20、《接觸未來》Contact 1997年
十佳科幻片
1) 星球大戰系列:開創了一個電影神話。
2) 異次元駭客(第十三層):應該說它比黑客帝國的構思更精妙。
3) 超人:所有漫畫類科幻電影的代表。
4) 終結者(1、2):科幻電影經典中的經典。
5) 12猴子:如此引人深思的科幻電影真不多見。
6) 黑客帝國系列:引發了對現實和未來網路發展的思考,形成了一種黑客文化。
7) 移魂都市(黑暗城市):風格另類的科幻片,結尾出人意表。
超時空接觸:比較嚴肅地探討外星文明問題的力作。
9) 千鈞一發:描寫未來社會人的基因問題的驚險影片,內容和主題俱佳。
10) 2001漫遊太空:經典作品,以嚴肅的科學性和預見性著稱。
『玖』 找科幻片
【簡介】
是電影類型的一種,其特色的情節包含了科學奇想。喬治里葉的《月球之旅》是電影史上最早的一部科幻片。
《月球之旅》海報 首先,我們也許可以把「科幻片」(science fiction 年代以後的好萊塢科幻片在故事上乏善可陳,在視覺效果則上富有極大的沖擊力,畫面也更加精美逼真。《獨立日》,《侏羅紀公園》系列,《星戰前傳》第一部(Star Wars: Episode I-The Phantom Menace,1999)和第二部(Star Wars: Episode II- Attack of the Clones,2002)等影片將觀眾培養得對那些花費高昂的特技大場面甚至開始司空見慣起來。當令人眼花繚亂的電腦特技在銀幕上趨向於飽和的時候,好萊塢科幻片也同時開始迷失了方向。隨著科技的進步,好萊塢科幻片開始探索新的主題,比如克隆技術和智能機器人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
[編輯本段]【好萊塢科幻片的基本模式】
一、背景多樣但內部邏輯嚴格,對於科幻片來說,故事可以發生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任何時候,並且可以在中途大幅度地更換年代,但實際上它要敘述的真正內容所佔據的期限仍然很有限;類似地,科幻故事發生的地點看似不著邊際,但實際上也非常有限。雖然好萊塢科幻片在想像上天馬行空,但它在邏輯規則上卻最為嚴格,講求一個內部真實性統一連貫而不矛盾的虛幻世界。
二、人物塑造比較簡單,好萊塢科幻片大多希望觀眾將注意力集中於特效和情節,因此其人物塑造相比於其它類型片來說是較為簡單。人物的維度較少,表面和內心較為一致,性格沒有變化或只有簡單的變化。但近些年來這種狀況也有所改變,科幻片也開始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對人物內心的沖突和矛盾以及生活中的苦惱和困難的描述開始加大力度。
三、「激勵事件」往往具科幻因素,比如時間的錯位、外星人的入侵、恐龍公園的建立等等,它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迫使主人公做出反應。和其它類型片一樣,科幻片的沖突也包括內心沖突、人際沖突、外界沖突(包括社會沖突和更大的環境沖突)這幾個層面,但一般來說,科幻片中最大的沖突是人與大的環境力量的沖突,比如自然災害來襲、外星生物侵略等。
四、推崇的仍然是生命至上、追求正義、珍惜人生這樣傳統而永恆的價值。
[編輯本段]【科幻片概況】
(一)科幻片解析
科幻片,顧名思義即「科學幻想片」,是「以科學幻想為內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點是從今天已知的科學原理和科學成就出發,對未來的世界或遙遠的過去的情景作幻想式的描述。」①科幻片從誕生之初便與科幻小說締結了不解之緣,如梅里愛拍攝的《月球旅行記》,改編自兩部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和《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威爾斯的《隱身人》、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柯南道爾的《失去的世界》等科幻小說被搬上銀幕後,引發了系列電影拍攝,科幻文藝中常見的題材,如科學狂人、星際旅行、時空穿梭等在此時出現,形成最初的套路。好萊塢則延續了改編科幻小說的傳統,如《侏羅紀公園》、《人猿星球》、《少數派報告》、《星際艦隊》等,並將其迅速發展成為重要的片種。
目前國內對科幻片的態度基本是從科學與幻想相結合的角度,或者電影的奇觀本性進行談論。如邵牧君在評論中稱「科幻電影的妙處即在於只要某種科學設想一露頭,它就能虛構出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人和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活躍了人們的想像。」②
也有部分觀點認為科幻片與神話故事有關,或將「神話」作為一個描述性詞彙,用以形容「科幻片」,但均認為科幻片與科學無關,只是恐怖片的變種。如美國電影理論家V.索布恰克及其著作《銀幕上的外層空間——美國科幻電影》,稱科幻電影與科學「根本沒有關系」;周傳基則發表評論,指「所謂的科幻片只不過是現代封神榜」,《星球大戰》是「最古老的神話故事,亦即沒有任何信息量的陳詞濫調,騎士與公主」。③
盡管如此,普遍的觀點還是認為,「當科學觀念、藝術想像和電影手段三者結合時,科幻電影隨之產生。」④H.弗蘭克給科幻片下的定義是:「所描寫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其主題基本有如下四種:宗教與反叛主題、凡爾納式科學享樂主義主題、權力與秩序主題、罪惡與拯救主題。
(二)科幻片概況
從電影史的發展來看,盡管「科幻電影」一詞出現於1926年左右,但是早在電影誕生之時,科幻片的雛形就已隨之產生,如法國導演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1920年)、《太空旅行記》(1904年)和《海底兩萬里》(1907年)。縱觀科幻片的發展,除了早期的法國電影之外,美國科幻電影自誕生後,就以迅猛的勢頭成為主力,無論是資金、技術,還是經驗和文學積累,其他國家都無法望其項背。
20世紀50年代是科幻片的第一個高潮。為其繁榮提供動力的,是科技尤其空間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以及二戰結束之後冷戰思維的影響和人類對前途的恐懼感,如羅伯特.懷斯的《地球停轉之日》(1951年)。
——————————————
①許南山主編:《電影藝術詞典》,第18頁,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年版
②邵牧君,《科幻電影是科學和幻想相結合的電影》,《中國電影市場》1999年第9期
③周傳基,《科幻片與科學無關,只是恐怖片的變種》《文匯電影時報》1998年10卷第1期
④王志敏著,《現代電影美學基礎》第309頁,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年版
隨著越戰結束,各種運動蓬勃興起,以及電腦技術的迅速發展,70年代迎來了科幻片的第二個高潮。以法國的《阿爾發城》、前蘇聯的《索那裡斯》以及庫布里克的《2001:漫遊太空》(1968年)為先導,直至盧卡斯的《星球大戰》(1977年)形成氣候,科幻片也從B級製作逐漸升為A級大製作。
80年代中後期以來,數字技術的飛速進步,工業化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以及消費觀念的變化,科幻片在掀起第三次高潮的同時也被末世情結所佔據。以詹姆斯.卡梅隆的《終結者》(1984年)拉開黑色序幕,經過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1993年)、凱文.雷諾茲的《未來水世界》(1995年)、呂克.貝松的《第五元素》(1997年)等影片的綴聯,直到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國》(1999~2003年),均呈現出注重視聽、表象的特點,末日景象紛紜而至。
與此同時,為了最大限度上迎合各種口味的觀眾,類型的拼貼和融合已經成為科幻片的一個重要特徵,許多影片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科幻片,但卻在某種程度上毫無質疑地具備科幻元素。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實現幻想提供了保證,也能成為新的科學幻想的源泉。科幻電影的有趣現象是,它在想像空間中,最先進的科技所表現的,常常與古老的神話有關,甚至直接選取神話為己所用,如《駭客帝國》、《少數派報告》、《X戰警》等。恰如皮洛所言:「一個發展電影和神話的比喻手段的新時代已經開始。」
[編輯本段]【科幻片和災難片的區別】
-- 黃石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以影片攝制時已被揭示或尚在揭示的科學原理或科學現象作為劇作基礎,展現某一虛構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的影片,即為科幻片 。」
「科幻電影所描寫的是,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但原則上是可能產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戲劇性事件 。」
一、發展歷程
幾乎在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發明cinematograph的同時,科幻影片便問世了。1895年的《機器屠夫》可算作科幻影片的開山鼻祖。這部長約一分鍾的影片展示了未來工廠的景象:活豬從機器的一端進去,在另一端瞬間就出現各種豬肉食品。這看似偶然和無意的選題卻影響了之後一百多年的科幻電影。時至今日,在關於未來機器的電影中,電影人還是在重復這一簡單的邏輯:機器等於神話,機器毀滅人類。他們或極盡嘲弄挖苦之能事反思機器工業對人性的摧殘,或大顯特效後期之手段展示機器對文明造成的災難。
第二部有典可查的科幻電影是1897年的《20世紀醫生的奇遇》:一個瘸子請求醫生移植新腿,而醫生卻在移植雙腿之後雅興大發,將患者的頭顱也換成了別人的漂亮腦袋。這種近乎嘲弄的描述甚至諷刺到了一百多年後的今天——當醫學有能力改變人類的一切時,人類本體是否已經發生了置換和錯位?當科學家滿懷欣喜地敲開生物技術的大門時,開門的會不會就是撒旦本人?
之後的科幻電影是電影大師喬治·梅里愛的天下。1897年他製作了一部關於X光儀器的短片,該片第一次將定格攝影和雙重曝光特效應用於電影。1902年,他綜合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和威爾斯的《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兩部小說,拍攝了影片《月球之旅》。該片以華麗製作和爆滿票房一舉成為科幻影片的里程碑作品,開創了到現在仍然生機勃發的「太空旅行」題材。
20世紀20年代,藝術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而不斷革新,世界科幻電影步入蓬勃發展時期——電影放映時間從數分鍾延長到數小時,技術從無聲走向有聲,場面趨於龐大壯闊,蒙太奇等電影理論也逐一出現。30年代的「宇宙英雄」系列及其周邊眾多電影作品帶來了科幻片的第一次浪潮。
經歷了60年代的短暫低谷後,1968年《人猿猩球》和《2001太空漫遊》宣告了科幻電影第二次浪潮的來臨。《2001太空漫遊》堪稱科幻電影的一大里程碑:場面宏大卻不失細致入微,大到空間站,小至太空廁所,無不攝入鏡頭。70年代以後,一大批具有超人才華的優秀導演現身好萊塢,喬治盧卡斯、斯皮爾伯格、雷德利斯科特等在此期間拍攝了科幻電影領域一系列重要的作品。如1976年《星球大戰》、1981年《銀翼殺手》、1982年《E.T》等等。
20世紀90年代,電腦特效和信息技術極大的促進了科幻電影的發展。好萊塢轉向高科幻、大投入、先進管理的運作模式,大量優秀影片如《侏羅紀公園》、《獨立日》、《黑衣人》、《第五元素》等涌現影壇;其它國家的科幻片相較一落千丈,好萊塢科幻電影從此稱霸寰宇。
2003年以來,以歐洲為代表的科幻電影出現了新的增長趨勢,一些歐洲科幻電影的製作水平蒸蒸日上,其中不乏法國《女神陷阱》、俄羅斯《守夜人》等優秀之作。相信不久的未來,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海外片場將挑戰好萊塢,科幻片多元化時代即將來臨。
二、好萊塢電影模式
1.奇觀與獵奇
從梅里愛開始,科幻影片就與令人目眩的奇觀密不可分。宇宙太空、宗教神話、異域探險、歷史傳奇、童話世界……在梅里愛的數百部長短不一的影片中,遍布了各種奇觀和幻想。但科幻題材對梅里愛而言,並非科學的延伸,而是藉以呈現景觀的道具。梅里愛的興趣並不在於將電影作為「敘事藝術」來發展。他更為看重的是電影作為奇觀呈現工具的能力。正如喬治·薩杜爾所評價的:「梅里愛利用特技經常是為了使人感到驚奇,它本身成了一個目的,而不是一種表現手段……梅里愛發明的是未來電影的音節,但他應用的卻是莫名其妙的咒語而非表達意思的語句 。」
梅里愛使得科幻電影烙上了無法抹去的奇觀胎記,縱觀好萊塢影壇,從1968年的《太空漫遊2001》到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從1976年的《星球大戰》到1999年的《黑客帝國》……史詩般的太空旅行場景、幾可亂真的史前恐龍形象、場面宏大的太空戰爭、幻如靈境的虛擬世界……無一不是藉助奇觀效應大賺票房。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影像一次次的沖擊觀眾的視網膜,無數次觀眾以為奇觀已經達到了極致而若干年後更大的奇觀卻總是呼嘯而來。或許,好萊塢科幻片如果失去了高科技的特效包裝,那麼它便失去了最精彩的形式;而這個形式一旦被剝離出去,我們會發現它的內容已經所剩無幾——實際上,好萊塢科幻片的內容即在於它的形式,形式便是它的內容。完全的,徹徹底底的奇觀轟炸。
奇觀是電影的本質之一。科幻電影興起的幾十年中,獵艷奇觀的天性驅使著人們湧入影院,把大把大把的鈔票塞入好萊塢的腰包;而好萊塢也看準了科幻電影的斂財天賦,將科幻電影的奇觀特性一次次的強化乃至異化。當觀眾某一天對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奇觀報以鼾聲的時候,估計好萊塢視覺系的科幻導演只能將海洛因粉末撒在電影院的空氣中,別無它法刺激觀眾的神經了。
2.與科幻小說
太陽下沒有真正新鮮的事物,科幻的想像力也無法超出柏拉圖為人們畫下的認知洞穴。大師的科幻電影也無非是祖傳的老三樣不斷舊飯新炒。選題集中現象在好萊塢科幻片里尤為明顯,導演基本上是在重復作家的創意。很多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影片都來源於著名科幻小說,或完全改編自小說原文,或籍由小說的一些著名情節、片段以及理念來獲得靈感。僅菲利普K迪克一人被改編的電影就包括:1981年《銀翼殺手》、1990年《全面回憶》、1995年《Screamers》、2002年《強殖入侵》、《少數派報告》和2003年《記憶裂痕》。著名美國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經典也大量被搬上銀幕,如1966年《奇異潛航》、1999年《變人》、2000年《黃昏》、2004年《我,機器人》。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科幻類電影的選題局限。
但不幸科幻電影的藝術水平明顯遜於科幻小說。目前主流題材的科幻電影,其水準基本上只相當於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30到60年代)的水準。總體而言,90%的科幻題材集中在外星生物、人造生命、太空歷險、時空異常和機器人等幾個狹小的選題上。縱觀近幾年的科幻大片:《E.T》、《火星入侵者》、《異形》、《獨立日》、《第五元素》、《火星人玩轉地球》、《黑衣人》等屬於反映外星生物的影片;《侏羅紀公園》、《第六日》、《哥斯拉》等是反映人造生命的影片;《太空漫遊2001》、《星際迷航》、《紅色星球》、《人猿星球》等屬於反映太空歷險的影片;《時間機器》、《回到未來》、《時空頻率》、《蝴蝶效應》等反映時空異常;《機械戰警》、《終結者》、《機械英雄》、《人工智慧》、《我,機器人》等是反映機器人的題材……還有一些電影同時綜合了幾種題材,如《星球大戰》同時包括太空歷險和外星人元素,《黑客帝國》是機器人和時空轉換的綜合等等。但幾乎沒有一部作品能跳出臼窠。
究其原因,一方面這幾種科幻題材更適合於搬上銀幕;另一方面,從商業的角度看,這些選題已經成為大眾消費和票房號召的符號,更容易引發出人們對影片的期待和熱衷。如果某個電影是冷僻的太空物理學題材,那麼導演一定要加上足以吸引眼球的噱頭,諸如太空旅行冒險不慎墜入黑洞的邊緣雲雲。
3.人物形象平面化 DOLCN.com
科幻電影的另一個特點是人物刻畫和表現的模式化傾向,較少有深入的人性揭示和反思。
在大多數的科幻電影中,一般都有一個全能的超級英雄,而這個超級英雄的大部分名額都被男性所佔據,女性只是在其中作為點綴和陪襯。例如《黑客帝國》中的尼奧,《少數派報告》中的喬恩,《我,機器人》中的偵探史普納……他們天生就具備了常人所不及的敏捷和睿智,關鍵時刻總能化險為夷。他們沒有深層次的個人行為動機,只是天生而來的被迫害者和反抗者。他們沒有復雜的情感斗爭,沒有令人信服的個人性格……但是,這毫不影響科幻片的票房收入和觀眾認可度。
恰好相反,如果一部科幻片將大量筆墨用於人性的反思和人物的塑造,那麼它很有可能被認為是低成本的三流科幻片。例如1996年的《星河戰艦》,情節極為簡單,只是單線陳述人類與巨大昆蟲的戰斗過程,其人物基本都屬於頭腦簡單的熱血炮灰和場景配料,但是票房卻賺了個盆滿缽滿,至今被影迷列為科幻片的經典之一。而2003年的《星河戰艦2》花費大量菲林刻畫一個反主流的人物形象,人物飽滿了,場面卻平淡了,結果被視作當年最失敗的狗尾續貂之作。
不僅如此,科幻片甚至允許主要人物的缺席和主線的模糊,科幻經典之作《太空漫遊2001》就充斥著冗長的硬科幻場景描述和細節刻畫,人物關系和性格描寫幾乎為零,其主旨據稱在於揭示人類科學發展的核心奧秘,充滿了神秘主義思辯和唯心哲學色彩。
當然,類似的科幻電影模式現在已經時過境遷,好萊塢也在不斷豐富人物的菜譜,《黑衣人》的白黑配、《黑客帝國》的人種拼盤、《星球大戰》的ET秀……角色的變化日益新奇。但是,這里人物依舊是場面的佐料,主角依舊是性格簡單的英雄……否則,那就是搶戲——搶奇觀的戲。
4. 科幻外套與審美俗套
實際上,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大部分只是一個普通劇加上了科學外套。導演們把恐怖片、動作片、災難片和喜劇片的內容加以科幻的修飾,使之看起來如同科幻片,其本質的敘事結構和元素配比仍然延續了其他類型的電影。
例如恐怖片與科幻片的結合——這一組合模式最為歷史悠久且理所當然——人類對於未知總是懷有不可理喻的恐懼心理,而科學的本質就是探索未知。從第一本科幻小說《弗萊肯斯坦》起,各種科學怪物就以猙獰的面目來賺取觀者的注意力。從惡魔到幽靈,從機器到巨猿……時至飛碟熱興起的若干年間,外星異種便取而代之,用更加神秘莫測和光怪陸離的面孔來恫嚇觀眾。票房大獲全勝的《異形》系列可謂是科幻加恐怖的典範。
科幻包裝的動作片也極為常見,幾乎每一部科幻電影都有大量的打鬥場面,以至於人們往往搞不清楚個別正宗的動作片——如《007》電影中的某些集到底是科幻片還是動作片。實際上科幻片基本上無法剝離其動作元素,二者相區別的特徵或許只在於誰為誰服務——到底是科幻元素裝點動作電影還是動作噱頭服務於科幻電影……說到底,二者其實是無法區分。
還有與災難片緊密結合的科幻電影,例如《後天》和《天地大沖撞》等等。不曾發生的災難往往比真實的更具吸引力和沖擊力——冰河時期的突然降臨,彗星撞擊的不期而至……好萊塢的特效使得所有天災人禍都出奇准確地降臨在紐約曼哈頓的附近。
還有科幻加喜劇,科幻加愛情,科幻加偵探等其他模式……只要製片人願意,科幻配料——加什麼鍋底都可以。
[編輯本段]【文化與藝術評析】
1.現實關注的轉移與虛化
幻片在它誕生之日起便遠離了具有現實意義的社會題材,遠離了真實的社會矛盾和人性悖論。正如每個時代都有清談的士人和幻想的狂徒,當今世界的科技背景下,人們在高度緊張的生存競爭中,也需要一些超現實的夢境來寄託遐思。科幻無疑取代了過去神話所具有的社會功能,電影已然成為新的精神放逐地。科幻所創造的幻象使得觀眾暫時脫離了現實的世界,獲得片刻的超脫和升華。
正如瑪麗·奧勃萊恩所描述的科幻電影的誕生:
「一門新的藝術就這樣誕生了,這是一種由它自己的巫師們在黑屋子裡表演的部落的儀式,它引導觀眾進入鬆弛、半睡眠的狀態,如同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里描述的那種夢境:
睡眠有時會使哀傷的眼睛閉上,
把我從自己周圍人們那裡暫隔開 。」
科幻電影對於現實關注的虛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轉移民眾對現實的不滿情緒,將理想寄託於遙不可及的未來,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這個時代,世界上可供幻想的領域已經所剩無幾,但人類畢竟有著超脫現實的需要。在科幻片的世界中,受過良好科學教育的人們,號稱最不可救葯的人們,這些據說沒有信仰的人們,在科幻的催眠下,嚼著口香糖和爆米花睡著了。
2.神性的科幻
這些評論可能言之過高,但是,科幻片的確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它所具有的詩性和神性更適合於放鬆當下的人類主體。上帝已經死了,科學還活著,那麼,就讓科學來代替上帝,讓新的神話和傳說來救贖人類的靈魂吧。
四、案例分析
參考文獻:
瑪麗·奧勃萊恩 《電影表演》
約翰·巴克斯特 《電影中的科學幻想》
曾耀農 《論科幻影片》
路春艷 《對類型電影的認識》
張東林 《科幻電影:在幻象和本體之間》
虞吉 《電影的奇觀本性》
黨昊 《類型電影探因》
李瑞光 趙方 《好萊塢電影中不同敘事結構的人物塑造》
『拾』 電影《失控玩家》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失控玩家》中人工智慧運用到游戲中,讓游戲里的人物能夠不按常理出牌,能夠實現自我進化。關鍵詞就是「進化」,我們都知道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為什麼能成為地球霸主?那是因為我們在動物界中的進化速度是最快的,所以對於其他動物來說,我們擁有高智商、擁有先知和預判。
文章圖片5
而在電影中,蓋這個主角是個游戲角色,但是因為植入了ai程序,實現了人工智慧的轉換,他的「進化速度」超乎大家的相信,這一點從他升級的速度打破了所有身為人類玩家的記錄就可以得知。
所有身為「人工智慧」,蓋的升級速度就超乎想像的,而「進化」的速度就是決定統治者身份的關鍵要素之一。一旦人工智慧以「指數爆炸」的速度迅速進化,地球的統治者難說會不會易主。所有在這一點上,確實讓人細思極恐。
文章圖片6
最可怕的還不僅僅是這個,最關鍵是的當人工智慧造反的時候,電影中也給出了幾個態度,玩家們只會看熱鬧,大家一起看「猴戲」,反正沒有人會去插手。
而開發游戲的人,則是幫助人工智慧實現自我超越,去完成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另外抄襲源代碼的公司,為了銷毀一個AI角色,而幾乎銷毀了整個游戲。
所以在AI的進化面前,似乎沒有任何力量可以真正地阻擋,或者說,人類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對AI的進化沒有任何的防範之心,大家還是抱著「娛樂至死」的心態單純在「圍觀」而已。
人類不把AI智能當回事,但是人家已經默默強大起來,要趕超人類了,這才是最危險的。一個已經拔出利刃,另一個還在炕頭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