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微電影集 » 大霓虹小電影

大霓虹小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2-06 18:30:38

① 霓虹燈下的哨兵觀後感

這是一部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武警上海市總隊、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拍攝的影片。描寫了林虻虻、柴大喜、皮向峰等幾名80後年輕人懷揣著各自的理想來到大上海的武警總隊三中隊服役。林虻虻出生於普通人家,攻讀大學三年後為選擇新的追求,也為躲避女友,棄筆從戎;柴大喜來自農村,貧寒的家境讓他具備了朴實的性格;皮向峰從小嬌生慣養,是個富家子弟,按照父母到部隊接受鍛煉的要求來到部隊。三個小夥子被分到了同一個班,友情與愛情、競爭與矛盾、誤會與感動,讓整個劇情跌宕起伏。
這一部電影令我很感動,拍出了當兵人的辛苦,以及為維護大上海一方平安所肩負的神聖使命感。影片一開始就講述了許多士兵在雨天里跑步,個個跑得氣喘吁吁。他們特別堅強,從哪裡摔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每天都要接受嚴格艱苦的訓練,有時半夜三更還要爬起來去跑步。為什麼呢?我想:那是他們的理想和責任所決定的。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沒有堅強的意志,怎麼來保衛我們的城市安全呢?他們有著嚴格的紀律,沒有周末放假,如果要和父母會面,也必須先到軍方去通報一聲,才可以見自己的親弧工崗繼瞢荒哥維工哩人,更多的時候他們是通過書信向親人表達一下自己的相思之情。聯想到自己的學習生活,有時候遇到點困難,可以隨時向父母、老師尋求幫助,和他們相比那是多麼地幸福啊!活著就要有理想,為了理想去奮斗努力,任何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的。我要向他們學習,學習霓虹燈下新哨兵們頑強的精神,把它用在學習上,以至於今後的工作生活上。
這兩部電影雖然描述的時代不同了,可「好八連」的精神卻是永遠不變的。
參考資料:..com/question/82683784.html?si=2

② 霓虹燈下的新哨兵觀後感

《霓虹燈下的新哨兵》觀後感

今天,我和爸爸在網上觀看了《霓虹燈下的新哨兵》這部電影,使我深受觸動。

劇中講了林虻虻、柴大喜、皮向峰等幾名年輕人懷揣著各自的理想來到大上海武警總隊三中隊服役。不同的家庭、生活環境讓他們性格不一。林虻虻出生於普通人家,讀大學三年後為選擇新的追求,來到部隊;柴大喜來自農村,貧寒的家境讓他具備了朴實的性格,對大都市的生活充滿嚮往;皮向鋒從小嬌生慣養,是個富家子弟,按照父母到部隊接受鍛煉、磨練心志的要求來到部隊。三個年輕人被分到了同一個班,通過部隊開展的爭「紅五星」活動,他們刻苦訓練,勤奮工作,展示自我,不斷進步成長。同時,林虻虻的朋友祝小倩為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也來到上海。皮向峰的母親因想經常見到兒子,也來上海開了一間酒吧。巧的是,祝小倩在找工作時,來到了皮向峰母親的酒吧唱歌。班長、排長不同帶兵理念的摩擦,現代化的警營環境和多姿多彩的警營生活,友情與親情、競爭與矛盾、誤會與感動,讓整個劇情跌宕起伏,獨辟蹊徑,引人入勝。故事的高潮是部隊在執行一次重大的搶險任務中,以三個戰士為代表的新時期武警官兵,用他們的英勇無畏,勝利完成了任務,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實踐了忠誠衛士的誓言。

這部取材於大都市武警官兵現實生活的一部勵志故事片,以大城市中的小哨兵,小哨兵的大情懷,生動地表現了現在的年輕人在大上海警營中成長的心路歷程。

我覺得,這部令人熱血澎湃的電影刻畫了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身處國際化繁華大都市,作為霓虹燈下哨兵的傳人,擔負著保衛上海市黨政機關等重要目標安全任務,他們有「聽黨指揮意志堅,艱苦奮斗永不忘,身居鬧市不染塵,甘當人民勤務兵」的意志品格,他們肩負著軍人的艱巨使命,卻有著激情,他們有獨特的個性、思想、困惑,也有有理想和有追求。他們的青春和夢想真實感人,讓人激情澎湃,每一個細節都盪漾著強烈的男子漢氣息。影片揭秘了警營日常生活以及軍事訓練等細節,他們是新新人類的獨特代表,他們是可愛、熱血剛陽的新哨兵接班人!

看完了電影,該想一想自己了。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應該像他們一樣,有自己獨特的理想和追求,不斷超越自己,並為那個夢想付出、堅持和奮斗。有一句話說得好,「超越夢想,不是夢想」,言下之意是說,只要努力,都會出成果!所以,我們要把握機會,努力地好好乾!

《霓虹燈下新哨兵》————觀後感
今天是1月19日,也是一個值得高興的日子。因為今天我們全校要到西郊白聯4樓去看電影,所以我起來的特別早,昨天晚上我很早就睡覺了,可是卻睡不著,也特別興奮。心裡想快點看到這兩部電影,這兩部電影給我留下了許多懸念,讓我來思考。在看電影之前。 一到那裡,我就非常興奮得找著自己的同學,一起談論今天看什麼電影。那時候的我真想進電影院一看究竟。不一會兒,老師也出現了。叫我們排好對整齊的進去。
哇賽,好漂亮啊!看得我目瞪口呆,張大了嘴,真是浩大的電影屏幕啊!我們馬上尋找到了位子,坐了下來,又開始談論,竊竊私語。大概九點鍾的時候全場的燈光都息滅了。哇!電影終於開始了也!藏在我心中的迷惑就要被揭開了,好緊張。我們先看的是《霓虹燈下新哨兵》,然後看的是《葉問》。其中最讓我感動得是《霓虹燈下新哨兵》。 這一部電影使我很感動,拍出了當兵的人的辛苦與艱辛。影片一開始就講述了許多並在一次下雨天里跑步,跑得氣喘吁吁,其中有一個人跑了最後一名,但是到影片結束,這個人確保送到了警校。還有一個人,他叫牛虻虻。他的理想是做一名警察,不惜放棄讀大學的機會,而不顧家人和朋友的勸告去當了兵。當兵的人特別的堅強,從哪裡摔倒就從哪裡爬起來,每天都要接受嚴格訓練,有時半夜三更還要爬起來去跑步,才想像我們現在,衣食無憂,我們還有周末可以休息,基本上可以天天見到自己的父母,再看看當兵的,他們沒有周末可以放假,更不可能天天看到父母。如果父母想看自己的孩子,必須先到軍方去通報一聲,才可以見自己的親人。當兵的人就只能給親人寫信。這一種艱苦的感覺我們從未感受過,不僅讓我想起了一句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啊!這兩句詩是李白的《靜夜思》。這兩句是充分表達了官兵們的思鄉之情,也可以知道他們是多麼的想見他們的親人。其中他們的班長我認為他只是一個爛好人,士兵們對他的印象並不是很好,但是他卻在背後幫他的士兵與家人做調解工作。雖然表面上冷冷清清的,訓練士兵上也非常的嚴厲,其實他是很關心士兵的,我覺得他是刀子嘴豆腐心,嘴上說話不好聽,卻在背地裡關心士兵。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當好一個官兵,需要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與艱辛。每個人都有一個理想,要去實現他,這樣你才會沒有終生的遺憾。
這一次看電影讓我學習了很多,也知道了很多,如果讓我們與士兵來比較,我覺得是小巫見大巫,微不足道。

觀《霓虹燈下新哨兵》有感

今天,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新攝影片《霓虹燈下新哨兵》,讓觀眾觀賞到藝術家們立足一個「新」字,以新的人物、新的風貌,塑造一個新的群體,一座新的軍營,唱出了對於新時代軍人的一曲新的頌歌。
林虻虻、皮向鋒、張班長,這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三位人物。他們中,一個是放棄了大學生活,懷著當將軍、指揮千軍萬馬的理想而入伍的士兵;一個是曾經嬌生慣養、沉溺在電子游戲中不能自拔,卻被父親逼來參軍的網游;一個則是年近三十的班長、信奉帶兵只有一個字「嚴」的老兵。林虻虻志存高遠,思想活躍,特立獨行,難以管束;皮向鋒渾渾噩噩,吃不了苦,受不了屈,與軍營生活格格不入;班長堅持原則,一絲不苟,思想方法簡單,似乎「不近人情」。

矛盾沖突不可避免,意外事件不斷出現。先是深夜五公里急行軍,皮向鋒拖了後腿,致使全班排名倒數第一,丟了「流動紅旗」。接著又是林虻虻公然質疑慣常的毛巾擺法,挑戰班長的領導權威。不久又發生皮向鋒追拿逃犯,卻擅離崗哨;林虻虻因思想走神而忘記射擊等事件。最嚴重的事件發生在皮向鋒的「失蹤」上。在班長批評後,他竟然私自偷跑出了軍營。

表面看來,這些都是瑣屑小事;但實際上,它卻事關重大,是滴水之中可見太陽。

它告訴我們,「新哨兵」不同以往。幫助他們成長,需要新的思維與營養。他們與老前輩有顯著的區別。他們來到軍營,並非只為尋找個人的生活出路,而是履行公民的義務,帶著強烈的個性與理想。他們有弱點,但有文化,有知識,思想解放,敢為人先,有一股蓬勃的朝氣。弱點不能掩蓋他們的優長,錯誤不能抹煞他們的功績。因而,在軍營生活的磨礪下,我們看到了他們的閃光。皮向鋒勇斗歹徒,被群眾稱為英雄;林虻虻為軍事訓練設計出了新的方法與程序,為部隊信息化的建設作出了貢獻;即使是較為傳統的柴大喜,也得到了新的學習深造的機會,將邁出新的人生步伐。軍營之於他們,不僅是百煉成鋼的熔爐,也是實現個人理想、展現智慧才華的園地與平台。

張班長這一形象寫得深,寫得活,令人感動,耐人尋味。他不像林虻虻、皮向鋒他們那麼「新」,但也不像我們銀幕原有的類似人物那樣「舊」。他的特點與魅力恰恰在於「舊」中有「新」,在由「舊」而「新」的轉變之中。

作品開始時,他那麼簡單地批評戰士,那麼嚴苛地對待部下,我們並不以為然,一味只強調五公里行軍訓練,也似乎確實有點僵化。但隨著他表態決不放棄一個戰士、以身作則勇攀高樓、拋棄成見推薦林虻虻進入警校深造以及祝小倩說出的他為溝通林虻虻父子隔閡所做的不懈努力,我們為之而感動。還有什麼比這更可親可敬的呢?他嚴格要求戰士,為的是集體的榮譽與完成神聖的使命。他的觀念、方法,固然有許多舊的烙印;但一旦有所認識,他便能隨著時代的前進而前進。藝術家賦予角色承上啟下,與時俱進的主題定位,影片以高度的真實感,以血肉豐富的動人描寫完成了這一使命。

與諸多大投入的巨片相比,《霓虹燈下新哨兵》只能算是一部小投入、小製作的影片。「小」而有戲,「小」而有味,尤其值得稱道。它的「戲」在寫出了新人新貌新軍營;它的「味」在既寫出了新人的成長,又讓我們看到了新時代的閃光。藝術家去粗取精,去蕪存純,在大時代的背景下,為我們描畫出了一朵動人的小花。

③ 霓虹燈下的新哨兵 電影觀後感

40多年前,我們曾經為影片《霓虹燈下的哨兵》所感奮,所激動。40年後的今天,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新攝影片《霓虹燈下新哨兵》,讓觀眾觀賞到藝術家們立足一個「新」字,以新的人物、新的風貌,塑造一個新的群體,一座新的軍營,唱出了對於新時代軍人的一曲新的頌歌。
林虻虻、皮向鋒、張班長,這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三位人物。他們中,一個是放棄了大學生活,懷著當將軍、指揮千軍萬馬的理想而入伍的士兵;一個是曾經嬌生慣養、沉溺在電子游戲中不能自拔,卻被父親逼來參軍的網游;一個則是年近三十的班長、信奉帶兵只有一個字「嚴」的老兵。林虻虻志存高遠,思想活躍,特立獨行,難以管束;皮向鋒渾渾噩噩,吃不了苦,受不了屈,與軍營生活格格不入;班長堅持原則,一絲不苟,思想方法簡單,似乎「不近人情」。

矛盾沖突不可避免,意外事件不斷出現。先是深夜五公里急行軍,皮向鋒拖了後腿,致使全班排名倒數第一,丟了「流動紅旗」。接著又是林虻虻公然質疑慣常的毛巾擺法,挑戰班長的領導權威。不久又發生皮向鋒追拿逃犯,卻擅離崗哨;林虻虻因思想走神而忘記射擊等事件。最嚴重的事件發生在皮向鋒的「失蹤」上。在班長批評後,他竟然私自偷跑出了軍營。

表面看來,這些都是瑣屑小事;但實際上,它卻事關重大,是滴水之中可見太陽。

它告訴我們,「新哨兵」不同以往。幫助他們成長,需要新的思維與營養。他們與老前輩有顯著的區別。他們來到軍營,並非只為尋找個人的生活出路,而是履行公民的義務,帶著強烈的個性與理想。他們有弱點,但有文化,有知識,思想解放,敢為人先,有一股蓬勃的朝氣。弱點不能掩蓋他們的優長,錯誤不能抹煞他們的功績。因而,在軍營生活的磨礪下,我們看到了他們的閃光。皮向鋒勇斗歹徒,被群眾稱為英雄;林虻虻為軍事訓練設計出了新的方法與程序,為部隊信息化的建設作出了貢獻;即使是較為傳統的柴大喜,也得到了新的學習深造的機會,將邁出新的人生步伐。軍營之於他們,不僅是百煉成鋼的熔爐,也是實現個人理想、展現智慧才華的園地與平台。

張班長這一形象寫得深,寫得活,令人感動,耐人尋味。他不像林虻虻、皮向鋒他們那麼「新」,但也不像我們銀幕原有的類似人物那樣「舊」。他的特點與魅力恰恰在於「舊」中有「新」,在由「舊」而「新」的轉變之中。

作品開始時,他那麼簡單地批評戰士,那麼嚴苛地對待部下,我們並不以為然,一味只強調五公里行軍訓練,也似乎確實有點僵化。但隨著他表態決不放棄一個戰士、以身作則勇攀高樓、拋棄成見推薦林虻虻進入警校深造以及祝小倩說出的他為溝通林虻虻父子隔閡所做的不懈努力,我們為之而感動。還有什麼比這更可親可敬的呢?他嚴格要求戰士,為的是集體的榮譽與完成神聖的使命。他的觀念、方法,固然有許多舊的烙印;但一旦有所認識,他便能隨著時代的前進而前進。藝術家賦予角色承上啟下,與時俱進的主題定位,影片以高度的真實感,以血肉豐富的動人描寫完成了這一使命。

與諸多大投入的巨片相比,《霓虹燈下新哨兵》只能算是一部小投入、小製作的影片。「小」而有戲,「小」而有味,尤其值得稱道。它的「戲」在寫出了新人新貌新軍營;它的「味」在既寫出了新人的成長,又讓我們看到了新時代的閃光。藝術家去粗取精,去蕪存純,在大時代的背景下,為我們描畫出了一朵動人的小花。

④ 《霓虹燈下的哨兵》主要運用了什麼電影手法

《霓虹燈下的哨兵》採用了分場制,大大拓展了時空的表現范圍。它還大膽地採用了電影中的「閃回」手法,如第七場中童媽媽與周老伯的回憶:解放前英美列強稱霸上海的歷史,童阿大與敵人搏鬥最後壯烈犧牲的場面。還有「畫外音」手法,如第七場陳喜讀信時春妮的聲音。以及「鏡頭切換」的手法,如第八場從「花店門口」到「醫院走廊」的幾次暗轉。這些手法使劇作的時空轉換變得靈活而快捷,加強了舞台的表現力。

⑤ 跪求霓虹燈下新哨兵 的觀後感

這部影片,總的感覺是色彩明快,節奏緊湊,線索清楚,演員的表演自然到位。從這個角度說,影片是基本成功的。我認為導演頭腦比較清楚,在對影片的整體把握上是不錯的。

正如大家已經知道的,影片是圍繞三條線索展開的:戰友關系、上下關系和男女關系。我認為表現最為成功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戰友關系。戰友關系主要是通過城市兵皮向峰的成長歷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他與農村兵柴大喜的沖突,他與棄學從戎的林虻虻的互動來表現的。這一段真實可信,內容豐滿,生活氣息濃厚,觀賞性強。

上下關系我認為是最有可能把影片推向深入的一個環節。影片中對這一段的表現主要是圍繞班長張毅與以林虻虻和皮向峰為代表的、新一代具有現代思維、不滿足於現狀、力圖創新和變革的士兵在訓練方法、一些生活細節上的沖突展開的。張毅是位優秀的班長,在bu 隊多年,深受bu 隊優良傳統的熏陶,帶出了不少好兵。因此,他對bu 隊固有的一套訓練方法、評價標准和生活紀律極其推崇。而林和皮二人,年輕,有活力,思想活躍,對班長的許多做法不滿意,有很多新想法,這就形成了沖突。一支邁向現代化的jun 隊,在一座現代化的大都市,面對的是八十年代後期出生的士兵,應當怎樣去管理和訓練,怎樣讓他們在這個大熔爐里受到錘煉,體驗到責任和榮譽,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主題。但是,我不得不說,導演在細節的把握上是有欠缺的,這條線索表現得重舉輕放、虎頭蛇尾,展示了矛盾,卻沒能讓解決矛盾的過程變成挖掘和引導主題走向深入的過程。這一點非常可惜。

我覺的現在要觀後感的基本上都是長寧的吧
婁山,延西都去看的
一步破電影我還寫800字

⑥ 霓虹燈下的新哨兵觀後感怎麼寫

為向改革開放30周年獻禮,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武警上海市總隊、上海電影集團公司、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攝制的一部反映80後武警官兵故事的青春勵志電影《霓虹燈下新哨兵》於6月27日在上海開機後,現正在上海緊張的拍攝,如今拍攝進度已經過半,進入白熱化沖刺階段,主創人員在上海罕見的高溫酷暑之下,為打造新一代武警官兵形象努力,這部號稱時尚版「士兵突擊」的電影將會在奧運會之後與觀眾見面。
這部《霓虹燈下新哨兵》絕對不是《霓虹燈下的哨兵》簡單的翻拍,而是以武警上海市總隊官兵為原型,對新一代哨兵做出全新的註解。該片本著大「上海的小哨兵,小哨兵的大情懷」的主線,刻劃了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身處國際化繁華大都市,作為霓虹燈下哨兵的傳人,擔負著保衛上海市黨政機關、重要目標安全任務,他們有「聽黨指揮意志堅,艱苦奮斗永不忘,身居鬧市不染塵,甘當人民勤務兵」的意志品格,他們肩負著軍人的艱巨使命,卻有著滾燙跳躍的青春激情,他們有獨特的個性、思想、矛盾、困惑,有理想和有追求。他們的青春和夢想真實感人,讓人激情澎湃,每一個細節都盪漾著濃烈的男子漢氣息。影片揭秘了警營日常生活以及軍事訓練等細節,他們在喧囂中獨守清貧與孤寂,是新新人類的獨特代表,他們是浪漫、可愛、熱血陽剛的新哨兵接班人!
導演張玉中氣質很儒雅,從來慢條斯理,在現場從不發脾氣,他是蘭州大學中文戲畢業的高材生,因此文筆很好,很受廣大宣傳策劃歡迎。接拍《霓虹燈下新哨兵》經歷了一個很痛苦的過程:拿到這個劇本就在想如何加強故事性的問題,因為原來一直在走老哨兵的路子,把戲里某個人說成老哨兵的後代,但其實很難有其直接的聯系,老哨兵和新哨兵這兩支部隊很難有直接關系,想要脫開模仿的程度,舊瓶裝新酒也很難,因為「老哨兵」的影片已經走到了極致,無論是時勢造英雄也好,先入為主也好,它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經典,因此要「新瓶裝新酒」,新在哪裡?
故事出新,支撐一個影片的基礎還是故事,故事人物在裡面的張力吸引觀眾去看,導演希望在政策允許范圍內,盡量增強它的故事性,畢竟觀眾才是第一位的。形式出新,所謂的形式和內容是要匹配的,古人雲:「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形式永遠是為內容服務的,而真正好的藝術作品是讓你感覺不到形式的痕跡。他在跟攝影師談的時候,談到就是要尋求一種最好表現故事的形式:改革開放後中國的新時代,繁華都市的感覺,體現「大上海小哨兵,小哨兵大情懷」的內涵。我們就像把這個軍營戲拍的青春時尚現代唯美,離老百姓更近。其實拍戲總是一個減分的過程,完美作品只是美好心願,導演總是求上得中,求中得下,這是必然的結果。要徹底從那些傳統的形式中跳出來,做一部清新的青春勵志電影。這部電影是給年輕人拍的,給年輕人看的,沒有那麼多大道理講,所有的教育意義都蘊含在青春偶像、精彩的動作戲,都市言情裡面,因為他們是一支特殊的隊伍,是要講80後90後成長的心路歷程的電影,他們不是神是人,但他們又不是普通人,他們又年輕人的激情、朝氣、困惑、迷茫,但所有這些都不是放肆的是受約束的,普通士兵和大上海,正是這樣一種不對稱的,錯位的關系才顯現得更有張力,更反叛。其實好萊塢的大片都是主旋律,只是表現形式會不同,比如正在上映的《全名超人誇比克》首先片中把他設計成一個「壞男孩」的形象,然後再一點點改變,最後成為全民公認的英雄,殊途同歸,這樣的描寫更加真是讓人信服。其實做這樣一個戲還有一個重大意義:因為八一廠老是在拍大片,拍《大決戰》《大轉折》這幾年又拍《太行山上》《我的長征》《八月一日》,明振江廠長一直想做一個現代軍事題材的戲,想從革命歷史題材里走出來,想從大的故事裡走出來,走進普通小人物心裡,走近一個普通士兵,正好有這個題材,它是個現代戲,沒有戰爭歷史背景的約束,而且又在改革開放30周年這個特殊時期,關於80後90後的成長這是一個國家的話題。
影片里的人物同樣是這樣,所有的人物都有缺點,都個性鮮明,他的優點同樣是他的缺點。其實通過這次地震對80後90後有了全新的理解,以前我們總是以斥責的眼光來挑剔他們:他們忘本、自我、前衛,但地震的時候,無論是沖鋒在前線的戰士和志願者,還是在網上在各個層次的捐贈者們,他們大多數都是80後90後,你能說他們不愛國嗎?你能說他們沒有激情嗎?你能說他們忘本嗎?同樣的黃皮膚黑眼睛同樣的中國心,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而他們身上的優點卻被我們忽視了,他們聰明、成熟、有前瞻性、情商高,這個是我們那個時代的人無法比擬的,有時代的因素在裡面,也有人的因素在裡面。
影片中的三個兵:大學生兵、農村兵、富家子弟兵,他們代表了一群人,他們絕不因循守舊,他們另類、自我——他們具有80後90後的所有特質,他們的理念和軍隊的紀律價值觀有沖突碰撞,他們在這樣一種矛盾的環境中如何成長,如何完成一個質的飛躍。創作的隊伍決定了作品的素質,演員班底必須對軍人有根本的理解,他們的素質、軍事動作、當兵的經驗對他們的表現很關鍵。鄭昊是有十年的兵齡的,陳思成雖然是地方演員,確是經過《士兵突擊》的打磨的,吳昱翰是北京軍區的,徐佳和徐洪浩是南京軍區的。5個戰士演員也是萬里挑一的,從身材、外形、性格、思想上都各具特點,演員們自己評價這5個戰士演員說他們每個人都獨立可以寫成一部長篇小說。所有的演員我也不管他們的年齡如何,我只需要知道他們對這個片子的理解是到位的,創作態度是端正的,希望拉出來的演員班底是不俗的,創作上我講究個性化,鼓勵他們都要有創作激情,所有的演員都是第一次合作,我們在選擇演員上沒有私心,絕對需要他符合規定情景的,符合人物性格。陳思成聰明、有激情、活躍、創作態度積極,也能吃苦,即便我們在隧道里拍一天渾身濕透,他也不會有怨言。鄭昊是個老兵,在生活中他就是一個很有凝聚力很有號召力的人物,相當的嚴謹認真,每一句話、一個動作都要琢磨再三思考再三,很用腦思考的一個演員。徐佳是在戲里演一個農村兵,我們要的是他那個五大三粗的形象,比較本真,他自己發明了一口山東河南話用在戲里角色的身上,他出生在新疆,工作在南京年紀輕,經歷復雜,本人看似木納,其實非常聰明,善於思考。吳昱翰生活中就是典型80後的感覺,來見劇組那天就穿著個拖鞋大褲衩就來了,我就要他這種感覺,演員的本色很重要,越接近角色越生活。徐洪浩出演過很多軍事題材的戲,他在這裡面戲份不重,是個「和事佬」有政策水平,比較說教,而他本人在生活中是一個很認真的人,有激情,不滿足於現狀,非常有個性特點。

⑦ 霓虹燈下的哨兵的影片評價

本片根據沈西蒙同名話劇改編。影片以對敵特斗爭的線索處理為背景,將鏡頭對准部隊內部的思想斗爭,將陳喜事件、童阿男事件、趙大大事件等多組矛盾沖突交織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主題,表現出建國初特定歷史轉折時期復雜的城市生活狀況,同時也適應了當時進行廣泛思想教育的需要。
在基本保持話劇原作風格的前提下,影片較好地處理了人物個性和共性的關系,描繪了解放軍某連指戰員及形形色色的各階層人物,又成功塑造了幾個有情趣、有特色的形象,如魯大成、陳喜等,尤其是春妮這個角色,她用畫外音讀出的寫給丈夫陳喜的信催人淚下,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影片將話劇中兩條並置的情節線作了調整,把對敵特斗爭的線索處理為背景,將鏡頭主要對准部隊內部的思想斗爭。將陳喜事件、童阿男事件、趙大大事件等多組矛盾沖突交織在一起,充分展示了主題。
盡管影片在表演、布景、機位及其運動等方面,都留有明顯的舞台痕跡,但《霓虹燈下的哨兵》仍然是這類由現代話劇改編成的影片中比較成功的一部。
這一方面得益於劇中多層面的矛盾設置,更主要的是,影片中的幾個有情趣、有特色的人物,如連長魯大成、三排長陳喜、班長趙大大、新戰士童阿男,尤其是陶玉玲飾演的春妮,純朴真摯,她用畫外音讀出的寫給丈夫陳喜的信更是催人淚下,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從報紙傳媒鋪天蓋地的宣傳,到話劇演出的長盛不衰,再到電影上映後的好評如潮,《霓虹燈下的哨兵》的成功並非偶然。
作為一部嚴格遵守十七年主流電影現實主義美學法則的作品,它的經典化過程不僅有賴於革命領袖意志與政治威望的「借力」,更重要的是,它編織出的符碼結構幾乎完整地對應了特定時代中國社會政治、文化乃至經濟生活的多重意識形態欲求,也因此成為承載彼時政治工具論的典型美學容器。

⑧ 電影《霓虹燈下新哨兵》他們站哨的地方是大上海哪裡

南京路啊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534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12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492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06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239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883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02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38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629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