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時代
㈠ 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世界上最好的10部電影是什麼
《時代周刊》的評選往往帶有很強的本土意識,他們所謂的「世界10強」至少60%是美國電影(本人不排斥好萊塢)。所以不必太當回事
㈡ 試分析美國電影各發展階段的特點
一、起源
有記錄的第二張捕捉並再現運動的照片記錄為埃德沃德·邁布里奇在加利福尼亞的帕羅奧多拍攝的一組奔馬照片。在拍攝時,他將一組靜止的照相機擺於一排。他的成就促使各地的發明家開始嘗試製作類似功能的裝置,以捕捉此類運動。
在美國,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就是最早開始製作這類裝置的人之一,他製成了活動電影放映機,但由於該裝置的專利實施很嚴格,致使早期的電影製作人只能尋找替代品。
在美國,最初只是在輕歌劇的間歇為許多觀眾放映電影。企業家的各種電影展示活動,促使了戲劇性電影製作的首次世界范圍性的嘗試。
在美國電影業發展的早期,紐約是電影製作的中心。位於皇後區的考夫曼·阿斯托里亞製片廠(Kaufman Astoria Studios)創建於無聲電影時期,那時馬克思兄弟和費爾茲(W. C. Fields)在那裡工作。
此外,曼哈頓的切爾西也是電影製片的主要場所。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瑪麗·畢克馥的很多早期電影也是在這個地區拍攝的。但是,因一年四季的宜人氣候,好萊塢成為電影拍攝的更佳選擇。
二、好萊塢的崛起
在1910年初,美國電影放映機與傳記公司(American Mutoscope and Biograph Company)派導演大衛·格里菲斯帶著他的演員團隊到西海岸去拍攝電影,演員包括巴蘭徹·斯威特(Blanche Sweet)、呂倫居殊、瑪麗·碧克馥、萊昂納爾·巴里摩爾等。
他們在洛杉磯市中心喬治亞街附近的一個空曠外景地開始了拍攝。當時,公司又決定開發新地區。於是他們又向北前進了幾英里,到達好萊塢。當時還是小村莊的好萊塢,非常願意讓電影公司在那裡拍電影。
之後,格里菲斯完成了在好萊塢拍攝的第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叫做《在古老的加利福尼亞》(In Old California),是一部傳記式情節劇,描述18世紀初的加利福尼亞,當時還隸屬於墨西哥。美國電影放映機與傳記公司的人員在好萊塢呆了數月,又繼續拍攝了幾部電影,才返回紐約。
當時是1913年,在聽說了該公司在好萊塢取得的成功後,很多電影製作公司也紛紛向西挺進,以避免托馬斯·愛迪生的電影製作工藝的專利費。在加利福尼亞的洛杉磯,電影公司和好萊塢同步發展起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電影僅能在幾個美國的城市完成。
但隨著電影業的發展,電影製作公司被吸引到加利福尼亞南部,因為那裡氣候溫和、陽光明媚,一年四季都可在戶外拍攝,那裡還有各種各樣的布景。雖然電影(特別是美國電影)的起始點眾說紛紜,但是格里菲斯於1915年拍攝的史詩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電影詞彙,至今仍在膠片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在20世紀早期,當媒體還是新事物的時候,很多猶太移民在美國電影業中找到了工作,並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在臨街的五分錢劇院(Nickelodeon)中放映電影短片(劇院取此名是因為當時的門票價格為五分錢)。
一些年後,其中有抱負的電影人,如塞繆爾·戈爾德溫、威廉·福克斯、卡爾·拉姆勒、阿道夫·朱克爾(Adolph Zukor)、路易斯·B·邁爾(Louis B. Mayer)和華納兄弟(即哈利、亞伯特和傑克)紛紛轉到電影製作上,很快就成為了新型企業,即電影公司的巨頭。
(當時還有一位身兼女導演、也是製作人和電影公司巨頭的人物愛麗絲·蓋·布蘭琪(Alice Guy-Blaché))他們為電影業的國際化奠定基礎;不過美國電影業常被指責為以美國為中心的偏狹觀念。
一戰後,一些歐洲導演恩斯特·劉別謙、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弗里茨·朗、讓·雷諾阿,以及演員魯道夫·范倫鐵諾、瑪蓮娜·迪特里茜、羅納德·考爾曼和查爾斯·鮑育(Charles Boyer)等電影人紛紛來到美國。
他們加入了一個演員的自我發掘時代——在有聲電影誕生後,紐約城劇院的演員紛紛加盟了這個20世紀最受矚目的發展行業。20世紀40年代中期,電影行業達到高峰期——美國影院每年上映約400部電影,每周有近9000萬美國民眾前去影院觀看。
「威廉·海斯拯救美國電影業」,出自美國漫畫家賽勒斯·亨格福德(Cy Hungerford),1922年
20世紀20年代後期,有聲電影在好萊塢逐漸升起。1927年,首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使用維他風唱片機,同年5月,西方電氣公司旗下分部電器研究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簡稱ERPI)在電影配音方面獲得壟斷權。
有聲電影一方面的影響就是許多無聲電影演員接不到工作,因為他們多數人的嗓音糟糕或是記不住台詞。1922年,美國政客威廉·哈里森·海斯(Will H. Hays)離開政壇,組建了前身為電影製作室組織的美國電影製片發行商協會(MPDAA),該協會在其退休後改為美國電影協會。
有聲電影的發展早期,美國的電影製片廠發現他們的有聲作品不為非英語國家的電影市場所接受,甚至在其他的英語國家中也遭到冷遇,原因是那時的同步配音技術仍相當不成熟。解決辦法之一是製作與之對應的外文版好萊塢電影。
1930年左右,美國公司在法國橋連城建立了一家電影製片廠。多個不同的電影攝制組在那裡分時工作,他們使用相同場地,穿著相同服裝,甚至絕大部分的場景也是相同的。國外的失業演員、劇作家、選秀比賽中的優勝者經過篩選後被派往好萊塢去拍攝好萊塢英語電影對應的非英語版電影。
這些版本的電影的拍攝預算不高,由二流的只會講英語的美國導演執導,通常在晚上拍攝。西班牙語攝制組中包括了路易斯·布努埃爾,恩里克·嘉蒂耳·彭塞拉(Enrique Jardiel Poncela),莎維爾·庫加(Xavier Cugat)和埃德加·內維列(Edgar Neville)等人。
一些外文版的好萊塢電影絕對可以和它們的原聲版相媲美,西班牙文版的《驚情四百年》就是其中一。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同步配音技術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了,外文配音就變得很尋常了。
三、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所謂好萊塢「黃金時代」,是指從1920年代末,即無聲電影時代末期,至1950年代末這段時間。成千上萬部電影在此期間產生。其開始標志是1927年出品《爵士歌手》,其中音效的使用不僅結束了無聲電影時代,同時也增加票房收入。
不管是西部片、鬧劇、音樂劇、動畫片還是傳記片,好萊塢影片幾乎都遵循一個模式——每個電影公司出品的電影,都有自己特定製片團隊。
例如,塞德里克·吉本斯(Cedric Gibbons)和赫伯特·史托哈特(Herbert Stothart)效力於米高梅電影公司,艾佛瑞·紐曼在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工作了20年,賽西爾·德米爾的電影大多由派拉蒙電影公司製作,而導演亨利·金(Henry King)的電影則大多由福克斯出品。
同時,人們根據影片中的演員陣容就可以大致猜出該部電影的出品公司,米高梅聲稱「旗下的電影明星比天堂里的還要多」。每個電影公司的電影題材和獨特風格也使得人們猜到每部電影的出品公司——這一現象在今已不復存在。但是每部電影都與其他電影有著些許區別。
不像汽車製造者,拍攝電影的人都是一些藝術家。譬如,1944年的電影《逃亡》(To Have and Have Not)之所以出名,並不僅僅是因為男一號的扮演者亨弗萊·鮑嘉和勞倫·巴爾考,而且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劇本出自兩位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電影原著小說作者海明威和該劇本改編者威廉·福克納。
在整個1930年代以及黃金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里,米高梅主宰著電影市場,並擁有大量好萊塢超級明星。同時,米高梅也因創造了好萊塢明星制而備受好評。
米高梅的明星包括「好萊塢之王」克拉克·蓋博、萊昂內爾·巴里莫爾、珍·哈露、諾瑪·舒利亞、葛麗泰·嘉寶、珍妮特·麥克唐納(Jeanette MacDonald)及其丈夫金·雷蒙德(Gene Raymond)、斯賓塞·屈賽、朱迪·加蘭以及金·凱利。
在這一時期美國電影業取得的另一個偉大成就是華特迪士尼公司。1937年,迪士尼製作了當時最成功的電影,《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1939年,米高梅創作了歷史上最成功的電影——《亂世佳人》,盡管在大蕭條時期,這部電影仍然是史上票房最高的。
很多電影歷史學家對這一電影高產時期創作出的許多偉大電影作品都做出了評價。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製作了這么多部電影,並不是每一部都必須成為熱門。
電影廠可以在一部有著優秀劇本與相對不是那麼出名的演員的中等預算故事片身上冒險:而由奧森·威爾斯導演的《公民凱恩》符合以上描述,它也被視為史上最偉大的電影。另一些情況下,像霍華·霍克斯、希區柯克及法蘭克·卡普拉等堅定的導演們為了達到他們的藝術理念,而與片廠進行「斗爭」。
1939年是片廠制度的鼎盛時期,有很多經典電影在這一年發行,如:《綠野仙蹤》、《亂世佳人》、《驛馬車》、《史密斯先生上美京》、《呼嘯山莊》、《天使之翼》、《異國鴛鴦》與《午夜》等。
黃金時代以來的電影中,現在被譽為經典的有:《卡薩布蘭卡》、《風雲人物》、《一夜風流》、原版《金剛》、《叛艦喋血案》(Mutiny on the Bounty)、《城市之光》、《紅河》與《大禮帽》等。
四、片廠制度的沒落
「小三」(環球影城,美國藝術家和哥倫比亞影業)沒有自己的劇院,拒絕分享同意裁判書。許多獨立製片人也對折衷和形成一個眾所周知的獨立運作電影製片人的體系,控告派拉蒙壟斷底特律劇院不滿意-因為派拉蒙通過控制演員,像鮑勃霍普,波萊特戈達德,維朗妮卡湖,貝蒂赫頓;
經紀人透露賓克羅斯比,艾倫拉德和長期為加里庫珀工作室工作的長期演員-自1942年開始。在二戰期間,五大電影公司沒有達到同意裁判書的要求,沒有發生重大後果。但是二戰結束後,在好萊塢反壟斷案中,他們作為被告加入了派拉蒙。
最高法院最終裁決主要製片廠電影院的所有權和影片發行是違反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結果,工作室開始釋放演員和技術人員通過與他們的合同。好萊塢主要的工作室改變了電影的模式,因為每個工作室都挺有一個完全不同的演員陣容和創新團隊。
這導致了逐漸失去特色,米高梅電影製片公司、派拉蒙公司、宇宙公司,哥倫比亞公司,RKO公司和福克斯電影公司很快認識到這一點。
但是某些電影人,例如塞西爾B德米爾公司同演員的合同也是到他們職業生涯的最後或者電影使用相同的創意團隊,以至於德米勒電影無論是1932年製造還是1956年製造看起來仍然像是一個模式。並且每年電影製作的數量隨著平均預算猛增而下降,在行業策略上標志一個重大變化。
現在工作室目的在於生產娛樂,而這種娛樂是電視無法提供的: 壯觀的,有英雄色彩的影片。工作室還開始出售部分電影膠片庫給其他公司去銷售電視。到1949年,所有大型電影製片廠放棄了他們劇院的所有權。
電視也有助於好萊塢黃金時代的下降,因為它打破了電影業在美國娛樂界的霸權地位。盡管電影業在19世紀50年代隨著長期政府檢查制度淡化,在未來電影中能夠獲得一些影響力。在派拉蒙反壟斷案結束後,好萊塢電影製片廠不再擁有電影院,因此致使美國影片能夠在美國電影院不需要審查制度。
這補充了1952年奇跡在斯泰因公司同約瑟夫威爾遜事件的決定。 美國最高法院改變了其早期的立場。從1915年的相互電影公司同俄亥俄州案工業委員會的案件中,陳述了電影是藝術的形式,有權保護第一修正案;美國法律不再審查電影。
到1968年,美國電影協會(MPAA)代替了海斯法典-在政府威脅檢查後,其現在極大侵犯了美國電影協會,證明准則的起源已經同電影分級制度一起結束了。
五、新好萊塢和後經典電影
後經典電影這詞用來形容新好萊塢變化的故事敘述方式。人們認為新的劇本與塑造人物的新方式利用觀眾在經典時期培養起的期望:打亂的年份,以結局出人意料為特色的故事情節,主角與反派間模糊的台詞。
後經典故事敘述的本質展現在黑色電影中,如1955年《無因的反抗》,以及希區柯克情節支離破碎的《驚魂記》。
「新好萊塢」一詞用來描述新一代電影學院培養的導演的崛起。他們掌握了六十年代歐洲發展起來的技巧。1967年電影《邦尼和克萊德》標志著美國電影重振的開端,也意味著此後新一代電影,在票房上能夠取得成功。
好萊塢一直堅守製片人中心制的原則,新好萊塢獨立製片的出現,開創了導演和製片人融合的趨勢,形成導演資本制。
同時擔任電影製片人和導演的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佐治·盧卡斯、布萊恩·德·帕爾瑪、馬田·史高西斯、威廉·弗萊德金、史蒂芬·斯皮爾伯格開始拍攝向電影歷史致敬的影片,並發展了現有的電影體裁與技巧。七十年代早期,他們的電影不僅受到好評,還取得票房成功。
早期的新好萊塢電影,例如邦尼與克萊德,逍遙騎士是成本較低的影片,沒有道德上的英雄而是增加了性和暴力,然而,哥普拉,斯皮爾伯格與盧卡斯各自憑借《教父》,《大白鯊》以及《星際大戰》取得了巨大成功,這有助於現代大片的產生,也吸引製片廠更加關注製作更多大片。
這些年輕導演的更多投入並沒有帶來好處。通常,他們把時間表排的太滿,預算超支,因此導致自己或攝影棚破產。最有名的兩個例子是科波拉的《舊愛新歡》,最典型的是邁克爾·西米諾的《天堂之門》,單是這部影片就使美國聯藝電影公司破產。
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國,是一位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尤其擅長於拍攝驚悚懸疑片。
這位世界所公認的恐怖大師,事實上也是由他發明了「驚悚文藝類影片」(the thriller genre)這一電影類型。阿佛萊德·希區柯克同時也是個優秀的技師,熟練的把性感、懸疑、幽默都融合在一部電影里。
(2)美國電影時代擴展閱讀:
今日好萊塢
一、運作特色
好萊塢電影常會有透過片廠(電影發行商)與製作人簽約合作的方式,分別讓片商負責販售的通路,而製作人則專注於電影本身,出產行銷全球的大型製作影片。
二、敘事美學
在好萊塢影片的劇情鋪陳,少有文化或語言的障礙,其主題多是可跨文化傳播的高概念電影,這樣的作品因為主題符合主流市場,故全球都容易推銷。因此現在好萊塢也成為世界許多地方電影的代名詞。
雖然此類電影票房好、跨文化,但也有文化評論者批判若獨尊高概念電影,會造成電影敘事風格如出一轍,了無新意,「是一種商業化和專斷化,最終將導致多樣化的消失。面對這樣的全球霸權,負責任的電影人和批評家應該讓眼光超越好萊塢,建設多元的電影模式」。
三、產業規模
美國因為電影相關的文化產業,造就了許多的工作機會與龐大的商機。據美國電影協會報告指出,2011年美國電影業造就的就業總數超過220萬人,其中約有70萬名為直接的電影行業從業人員,另外150萬名為間接受雇支援電影製作工作的各種人員,2012年美國電影業收入為107億美元。
㈢ 推薦幾部好萊塢黃金年代的經典電影
好萊塢經典電影:蝴蝶效應很好看,是著名懸疑電影。
說起懸疑電影,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蝴蝶效應,但是電影大家有看過嗎?
蝴蝶效應真的是精彩至極,讓人看了久久不能停止思考,完美的劇情加上言之有理的蝴蝶效應,曾一度讓我極端熱愛!強烈推薦給大家!
㈣ 求以30,40,50年代美國為背景的電影,一定要是美國的
《公民凱恩》是一部在美國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西區故事》
希區柯克 作品集等
㈤ 美國《時代》雜志評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電影」,有幾部中國的
Aguirre: the Wrath of God (1972)阿基爾,上帝的憤怒/天譴
The Apu Trilogy (1955, 1956, 1959)阿普三部曲
The Awful Truth (1937) 春閨風月
Baby Face (1933) 娃娃臉
Bande à part (1964)不法之徒
Barry Lyndon (1975)巴里.林登/亂世兒女
Berlin Alexanderplatz (1980) 柏林亞歷山大廣場
Blade Runner (1982)銀翼殺手
Bonnie and Clyde (1967)雌雄大盜
Brazil (1985)巴西
Bride of Frankenstein (1935)弗蘭肯斯坦的新娘
Camille (1936)茶花女
Casablanca (1942)卡薩布蘭卡/北非諜影
Charade (1963)謎中謎
Children of Paradise (1945)天堂的兒女們
Chinatown (1974)唐人街
Chungking Express (1994)重慶森林
Citizen Kane (1941)公民凱恩
City Lights (1931)城市之光
City of God (2002)上帝之城
Closely Watched Trains (1966)嚴密監視的列車
The Crime of Monsieur Lange (1936)蘭基先生的罪行
The Crowd (1928) 人群
Day for Night (1973)日以繼夜
The Decalogue (1989)十誡
Detour (1945)
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 (1972) 中產階級的審慎魅力
Dodsworth (1936)孔雀夫人
Double Indemnity (1944)雙重保險/雙倍賠償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1964)奇愛博士
Drunken Master II (1994)醉拳2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外星人
8 1/2 (1963)八部半
The 400 Blows (1959)四百擊
Farewell My Concubine (1993) 霸王別姬
Finding Nemo (2003) 海底總動員
The Fly (1986) 蒼蠅
The Godfather, Parts I and II (1972, 1974) 教父系列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1966) 黃金三鏢客
Goodfellas (1990) 盜亦有道
A Hard Day's Night (1964) 一夜狂歡
His Girl Friday (1940) 女友禮拜五
Ikiru (1952) 生之欲
In A Lonely Place (1950) 蘭閨艷血
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 (1956) 天外魔花
It's A Gift (1934) 天賦
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 風雲人物
Kandahar (2001) 坎大哈
Kind Hearts and Coronets (1949) 善心與皇冠
King Kong (1933) 金剛
The Lady Eve (1941) 淑女伊芙
The Last Command (1928) 最後的命令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阿拉伯的勞倫斯
Léolo (1992) 萊奧洛
The Lord of the Rings (2001-03) 指環王三部曲
The Man With a Camera (1929) 持攝影機的人
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1962) 滿洲候選人
Meet Me in St. Louis (1944) 相會在路易斯安納州
Metropolis (1927) 大都會
Miller's Crossing (1990) 黑幫龍虎鬥
Mon oncle d'Amérique (1980) 我的美國舅舅
Mouchette (1967)穆謝特
Nayakan (1987) 拿雅堪(印度)
Ninotchka (1939) 情迷冰美人 / 妮諾奇卡 / 異國鴛鴦 / 俄宮艷使
Notorious (1946) 美人計
Olympia, Parts 1 and 2 (1938) 奧侖匹克
On the Waterfront (1954) 碼頭風雲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1968) 西部往事
Out of the Past (1947) 漩渦之外
Persona (1966) 假面
Pinocchio (1940) 匹諾曹
Psycho (1960) 精神病患者
Pulp Fiction (1994) 黑色追緝令
The Purple Rose of Cairo (1985) 開羅紫玫瑰
Pyaasa (1957)(印度)
Raging Bull (1980) 憤怒的公牛
Schindler's List (1993) 辛德勒的名單
The Searchers (1956) 搜索者
Sherlock, Jr. (1924)
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 (1940) 街角的商店
Singin' in the Rain (1952) 雨中曲
The Singing Detective (1986) 奇探心魔
Smiles of a Summer Night (1955) 夏夜的微笑
Some Like It Hot (1959) 熱情如火
Star Wars (1977) 星球大戰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51) 慾望號街車
Sunrise (1927) 日出
Sweet Smell of Success (1957) 成功的滋味
Swing Time (1936) 搖曳時光
Talk to Her (2002) 對她說
Taxi Driver (1976) 出租汽車司機
Tokyo Story (1953) 東京物語
A Touch of Zen (1971) 俠女
Ugetsu (1953) 雨月物語
Ulysses' Gaze (1995) 尤利西斯生命之旅
Umberto D (1952) 風燭淚
Unforgiven (1992) 不可饒恕
White Heat (1949) 殲匪喋血戰/白熱
Wings of Desire (1987) 柏林上空/慾望之翼
Yojimbo (1961) 用心棒/保鏢/大鏢客
3部華語片 霸王別姬 重慶森林 醉拳2
㈥ 一部國外電影背景時間是有點老的時代
是電影《雨果》
有圖有真相 求採納
http://ke..com/link?url=-_qa0NQI5ZIMS4MSDJEm2cJ1Tl_YXWCoPM-NS
㈦ 美國電影中反映時代或者政治經濟方面的技巧的材料誰有呀,
阿甘正傳》
現實中是沒有這個人的 阿甘
影片的宗旨其實你我都是 阿 甘
它也是美國的國民英雄 這樣子 因為 對美國文化了解的多 你就知道 美國人崇尚英雄 所以阿甘更多的是代表一種美國精神 而且這部電影 基本上就是一部美國近代史 而且包羅之廣 也是電影中的罕見 他上到美國政治 全球政策 社會局勢 人民意願 從和平到戰爭再到戰爭結束 從頹廢一代 到搖滾一代 到先鋒一代 他把美國近代的國際大事 一一羅列 而阿甘 正是代表著經歷著這一切的美國人 所以 不置可否 的 他正是美國國民英雄的化身~ :)
影片改編自溫斯頓·格魯姆的同名小說。只不過原著是一本充滿了諷刺意味的荒誕小說,而影片則對故事進行了修飾和美化。摒棄了原著的荒誕和揭露諷刺意味,為影片增添了一種溫情。這無疑使影片更合觀眾和評委的口味,但卻犧牲了原著的叛逆斗爭精神,使影片成為了一種理想化道德的象徵。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純潔的形象,而珍妮則成了墮落的象徵。這與原著有著極大的出入。對於所敘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終都是以一種溫情和善意的態度來表現的,甚至還加入了詩意化的成分,這使得影片顯得柔和而無傷害性。影片對傳統道德觀念的宣揚和體現。使影片變得易為人們所接受,導演高超的編排技巧和電影語言的運用也使影片十分吸引人。影片的內容為影片商業上的成功提供了保證,而導演藝術上的處理也使得影片更加精彩,這就是影片成功的原因所在。《阿甘正傳》成了美國當年最為賣座的電影之一。
阿甘是個弱智,智商只有可憐的75。阿甘是個殘疾,雙腿要加護板。從阿甘的眼睛看這個世界,是令我們意想不到的世界。阿甘自然是一個刻意自我矮化的美國精神的象徵人物,他以其一連串不可思議的經歷見證了、或者更確切的說是參與了美國二戰後的重大歷史事件,他以坦誠的笨拙、執著的進取、自然的努力、簡化的感覺在美國歷史的橫斷面上刻下了自己的痕跡,她在終生的女友珍妮的喊聲中跑步前進——從貓王開始,討跑過了種族隔離的打破,橄欖球,參加越戰,總統接見,酒吧情歌,總統遇刺,反戰,乒乓外交,水門事件,蝦船,橫穿美國,結婚,最終兒子也要上學了——他的姿勢依然是那麼的笨拙,那麼的快速,那麼的純凈,他就像那一束潔白無瑕的羽毛一樣,在美國往事中飄舞。
電影中先後出現兩次肇始於座位的超越生死的情誼,珍妮是她畢生的追求,布巴是他永恆的朋友,以阿甘的智商能夠正常而積極的參與社會,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男女、黑白的情誼,阿甘善於傾聽,長於堅持,在他趟過多變風起雲涌的美國後現代復雜的河流後,他的世界被釋放,他看到了許多,他親近了自然,他終於敢說出自己雖然不聰明但是懂得什麼是愛,他的笨拙精神是珍妮最後的避風港,當珍妮代表那個時代的憤怒青年、娛樂青年在外宣洩激情、緊跟流行、吶喊過、彷徨過,最終傷痕累累的回到家、逃離家,阿甘一如既往的在等待她回歸。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記憶。在阿甘的青春里不傷感,只有堅毅的前行。希望在未來,我們這群1970年代末期的人不會為枉費生命而懊悔,在我們在富蘭克林的寄語中和阿甘一起跑步吧。
不管時光怎麼轉變
世界怎麼改變
那份對自由和美好的嚮往
那份對故鄉和愛人的眷戀
那份對……
依然執著
永恆不變
美國今天的文明靠的不是智商
也不是金錢
更不是運氣
而是那一方水土中流淌的熱血
那就是——美國精神
㈧ 美國默片時代四大喜劇之王
樓上幾位,誤人子弟,不懂就不要亂作答。
默片時代喜劇片也稱「棍棒喜劇」,代表人物分別是查理卓別林、巴斯特基頓、哈羅德勞埃德、哈萊朗東,而麥克塞納特則是美國喜劇片創始人,他更多的身份的導演和製片,以上幾位演員都在他的啟斯東工作室工作過。
㈨ 美國電影磨登時代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時值美國經濟大蕭條的高峰期,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苦苦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