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韓國動漫電影發展史

韓國動漫電影發展史

發布時間: 2022-05-13 04:03:13

⑴ 電影的動漫化發展過程

不可否認,日本與美國,是全世界少有的可以稱作動畫電影「大國」的國家——不僅因為它們生產動畫電影數量之多,而且因為動畫電影在其各自電影產業中的地位。在開始比較兩國異同時,有必要先解釋一下本文的比較對象——動畫電影(Animation Film)。在以下的文本中,「動畫電影」特指那些以上電影院線發行為目的、且與電視動畫沒有直接關聯的動畫片。這樣一來,本文中的動畫電影就不包括電視動畫系列劇、OVA(直接面對錄像帶或DVD市場)以及電視動畫系列的劇場版。 這樣的限制主要是針對日本動畫而言的,相對於美國動畫,他們有著多得多的電視系列、OVA和劇場版。如果將所有這些都拿來和美國動畫比較,那簡直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反之,如果按本文設定的「動畫電影」類別,兩國作品之間無論在量還是質上都比較對等,從而更易於比較風格方面的異同。
首先,就動畫電影的製作過程而言,兩國的做法還是比較類似的。由於動畫電影比其他動畫產品要求更精細,因而花費的製作時間、製作經費都遠非一般動畫產品可比;因此,兩國的動畫電影從製作角度而言基本上都是本國的頂級水準。日本就不用說了,其真人電影的平均製作費本來就不高,而像宮崎駿、大友克洋、押井守等動畫大師製作的動畫電影,投入動輒以數十億日圓計,耗時經年。即使在上億美圓大製作風行的好萊塢,一部動畫電影的投入也是要讓各大製片廠老闆肉緊的。不過還算幸運的是,高投入的動畫電影一般也帶來高回報,迪斯尼每年的作品肯定會進入年度票房的前十位,好幾次還占據了第一位;而在日本,宮崎駿的作品更是屢破影史票房記錄

對普通觀眾而言,動畫電影是如何製作的並不重要,關鍵是最後的「成品」看起來怎麼樣。相信只要看過美國和日本動畫電影的人,都會或多或少感覺到二者不同的風格。僅就視覺效果而言,好萊塢製作的動畫電影近來有逐漸向立體動畫傾斜的趨勢,雖說傳統的二維動畫並沒有退出市場,但從票房收入來看,不論是看動畫片的整體市場,還是看所在單個製作發行公司所有類型動畫片票房分布,3D動畫都要比二維動畫更受歡迎。而在日本,二維動畫仍是市場的主流。這並非說日本動畫製作過程中不用電腦動畫(CG)進行修飾,像宮崎駿後期幾部作品,都採用了電腦動畫來輔助作畫,到了《千與千尋》時已經用CG來做一些淚水的3D效果了。至於大友克洋和押井守在CG應用方面就走得更遠,他們作品中的背景基本上都用電腦特效進行了潤色,從而使得背景看來分外真實。這一點觀眾能從《AKIRA》、《大都會》、《攻殼機動隊》、《最後一個吸血鬼》等作品中強烈地感受得到。在他們的有些畫面中,如果光看背景,會有強烈的以假亂真的感覺,如《攻殼機動隊》中的香港街道和《最後一個吸血鬼》當中的美軍基地。
然而,日本動畫電影似乎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人物和其他角色都採用傳統的二維構圖——不管背景是否採用3D技術。與好萊塢各3D動畫中著力刻畫主角的立體真實性相反,日本動畫電影仍然堅持用相對簡單的筆劃勾勒角色形象。在角色塑造形象程度上,兩者各有千秋。日本動畫電影中角色形象雖然和真實世界相差甚遠,但創作人員一般通過出色的觀察力賦予角色以鮮明的活力,使得那些平面的人物看起來是那麼的有生命力,以至於觀眾根本不會在乎其視覺上「立體」與否;好萊塢的3D動畫電影在追求「外觀」真實性的同時,也並沒有喪失角色塑造的趣味性:那些3D角色在細節無限追求「逼真」的同時,整體形象設計上又具有傳神的誇張性,往往能將角色最突出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至少就筆者而言,從觀看的整體效果來說,優秀的日本二維動畫和美國3D動畫在角色的傳神性上是旗鼓相當的。舉個有趣的例子:宮崎駿作品《龍貓》中有個叫「小米」的4歲小女孩,迪斯尼作品《怪物公司》中也有一位1歲多的小女孩。這兩個女孩的性格都是超級頑皮+初生牛犢不怕虎型,在視覺呈現上一個是簡單的二維圖像,另一個是精細的3D模型,可觀眾卻能從她們的表演中感受到同樣無限快樂的童趣,並且在心裡留下同樣深刻的美好回憶。

日、美動畫電影對於不同視覺風格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國國民迥異的性格。日本人更多地保留了東方民族隱忍、含蓄的特徵,某種程度上甚至比我們中國人還更講究簡練與寫意的風采。他們對動畫角色的二維處理,多少反映了對於國畫技巧的承襲:要的就是那樣的意境!那些角色的設計看似簡單,但是和整個畫面相配合,寥寥幾筆就能讓觀眾感受到劇情想要傳達的感受。而美國人向來比較直接,最喜歡「開門見山」,在表達意圖的時候,他們總是選擇最簡便迅捷的方式。同時,美國人又是推崇並善於幽默的,這就難怪他們喜愛創造造型怪趣而細膩的3D動畫了。

相應的,日、美動畫電影創作群、對象觀眾的不同,也影響了二者對於動畫故事及其敘事方式的選擇。雖然不論年齡大小,觀眾一般都能從日、美動畫中感受到自己喜歡的情感與意義。但相對而言,好萊塢製作的電影具有更純粹地「為小朋友服務」的目的。歐美的小孩都有「夜讀」的習慣,即在睡覺前由父母念一段故事書,其中念得最多的,無疑是那些傳了一代又一代的童話、傳說和經典歷史故事。綜觀美國的動畫電影,直接以小朋友耳熟能詳的故事為藍本進行動畫故事創作的一直是佔大多數,其中尤以迪斯尼作品為甚。從其第一部動畫電影《白雪公主》起,它就開始了「經典故事動畫化」的歷程,直到2002年的《星銀島》都還是這個模式。這倒不是說好萊塢的動畫編劇們就是圖省事,實際上,把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講得那麼富與趣味性與童真,做到真正的寓教於樂,還真是值得東方同行們好好學習。

日本是漫畫之國,動漫在日本出版業、娛樂業所佔的份額要遠大於美國的情形。與美國不同的是,日本動漫歷史上就有強大的成人讀者和觀眾群,並非只是為小朋友提供娛樂。因此,作為動漫文化一部分的動畫電影,不可避免地帶上了很多成人的視角和思考。總的看來,日本動畫電影一般都有個比較成人化的主題,甚至可以說他們的動畫電影創作的初衷便是承載那個先行的主題。即使是「成人味」最輕微的宮崎駿作品,其中對於人與自然關系思考的程度,仍然是大大超出普通小朋友的認識范圍。至於宮氏之外的其他動畫電影大家就更不用說了,充滿暴力、末世情節的硬派科幻、忍者、吸血鬼題材一直是他們的最愛,其中有許多內容簡直可以說是「嚴重兒童不宜」的。也許是由於島國地理因素的限制,使得日本人的想像力反而特別容易走極端。在動畫電影的創作方面,日本人比美國人更側重於關於人類的終極關系和關於世界的終極命題的探討,而且他們思考的結果還往往是悲觀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宣揚溫情脈脈的人倫、家庭觀念的美國動畫電影相比,日本的動畫作品在意識上是不那麼積極樂觀的;但另一方面,日本動畫電影又顯得比美國動畫「深刻」,日本人在動畫中觸及了一些非常嚴肅而深奧的問題,並且對於這些問題的闡釋和解決方式,恐怕是「貪玩」的美國小朋友們所不愛看的。據說,與同齡人相比,日本兒童是世界上最「少年老成」的,不知他們的動畫電影推動這一現象的原因,還是對這一現象的真實反映?

選擇不同的題材以及對故事不同的演繹方法,使得日、美動畫電影具有不同的功能。好萊塢的作品更側重於娛樂性,而日本動畫電影似乎更看中敘事性。與其功能相適應,美國動畫電影看起來更加鬼馬跳脫,而日本作品看起來更加厚重深沉。其實二者並無絕對的高下之分,只不過是分別代表了東、西方民族的品位與性格;更進一步地說,是代表了人的不同欣賞需求。美國動畫的怪趣新奇與寓教於樂,非常適合全家人一起觀看,小朋友們在被逗得哈哈大笑的同時也學到
了親情、友情的可貴。不過,那些童真消失殆盡以及心腸堅硬的傢伙不適合看好萊塢的動畫作品,對他們而言,一味逗樂和鼓吹家庭價值觀看多了就挺膩歪的。日本動畫電影的清新寫意和終極思考,很是適合那部分對世界充滿好奇而且喜歡沒事瞎琢磨的哥們,有助於進一步豐富他們那已經是刁鑽古怪的想像力。但是,心理意志比較薄弱人士還是少看日本動畫電影——特別是由硬核派的大友克洋、押井守等製作的作品為妙,因為那通常會讓你質疑存在的意義與真實性,並對未來產生悲觀的預期。

說了這么多,必須承認的是,日、美兩國的動畫電影各自包含多樣化的風格,值得另外撰文詳述;但同樣不容置疑的是,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兩國的動畫電影還是有各自鮮明的特色。總的來說,如果以飲料來比喻,日本動畫電影就像茶,而美國動畫電影就是咖啡:茶清香雋永,咖啡濃香醉人。

不可否認,日本與美國,是全世界少有的可以稱作動畫電影「大國」的國家——不僅因為它們生產動畫電影數量之多,而且因為動畫電影在其各自電影產業中的地位。在開始比較兩國異同時,有必要先解釋一下本文的比較對象——動畫電影(Animation Film)。在以下的文本中,「動畫電影」特指那些以上電影院線發行為目的、且與電視動畫沒有直接關聯的動畫片。這樣一來,本文中的動畫電影就不包括電視動畫系列劇、OVA(直接面對錄像帶或DVD市場)以及電視動畫系列的劇場版。 這樣的限制主要是針對日本動畫而言的,相對於美國動畫,他們有著多得多的電視系列、OVA和劇場版。如果將所有這些都拿來和美國動畫比較,那簡直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反之,如果按本文設定的「動畫電影」類別,兩國作品之間無論在量還是質上都比較對等,從而更易於比較風格方面的異同。
首先,就動畫電影的製作過程而言,兩國的做法還是比較類似的。由於動畫電影比其他動畫產品要求更精細,因而花費的製作時間、製作經費都遠非一般動畫產品可比;因此,兩國的動畫電影從製作角度而言基本上都是本國的頂級水準。日本就不用說了,其真人電影的平均製作費本來就不高,而像宮崎駿、大友克洋、押井守等動畫大師製作的動畫電影,投入動輒以數十億日圓計,耗時經年。即使在上億美圓大製作風行的好萊塢,一部動畫電影的投入也是要讓各大製片廠老闆肉緊的。不過還算幸運的是,高投入的動畫電影一般也帶來高回報,迪斯尼每年的作品肯定會進入年度票房的前十位,好幾次還占據了第一位;而在日本,宮崎駿的作品更是屢破影史票房記錄。

對普通觀眾而言,動畫電影是如何製作的並不重要,關鍵是最後的「成品」看起來怎麼樣。相信只要看過美國和日本動畫電影的人,都會或多或少感覺到二者不同的風格。僅就視覺效果而言,好萊塢製作的動畫電影近來有逐漸向立體動畫傾斜的趨勢,雖說傳統的二維動畫並沒有退出市場,但從票房收入來看,不論是看動畫片的整體市場,還是看所在單個製作發行公司所有類型動畫片票房分布,3D動畫都要比二維動畫更受歡迎。而在日本,二維動畫仍是市場的主流。這並非說日本動畫製作過程中不用電腦動畫(CG)進行修飾,像宮崎駿後期幾部作品,都採用了電腦動畫來輔助作畫,到了《千與千尋》時已經用CG來做一些淚水的3D效果了。至於大友克洋和押井守在CG應用方面就走得更遠,他們作品中的背景基本上都用電腦特效進行了潤色,從而使得背景看來分外真實。這一點觀眾能從《AKIRA》、《大都會》、《攻殼機動隊》、《最後一個吸血鬼》等作品中強烈地感受得到。在他們的有些畫面中,如果光看背景,會有強烈的以假亂真的感覺,如《攻殼機動隊》中的香港街道和《最後一個吸血鬼》當中的美軍基地。
然而,日本動畫電影似乎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人物和其他角色都採用傳統的二維構圖——不管背景是否採用3D技術。與好萊塢各3D動畫中著力刻畫主角的立體真實性相反,日本動畫電影仍然堅持用相對簡單的筆劃勾勒角色形象。在角色塑造形象程度上,兩者各有千秋。日本動畫電影中角色形象雖然和真實世界相差甚遠,但創作人員一般通過出色的觀察力賦予角色以鮮明的活力,使得那些平面的人物看起來是那麼的有生命力,以至於觀眾根本不會在乎其視覺上「立體」與否;好萊塢的3D動畫電影在追求「外觀」真實性的同時,也並沒有喪失角色塑造的趣味性:那些3D角色在細節無限追求「逼真」的同時,整體形象設計上又具有傳神的誇張性,往往能將角色最突出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至少就筆者而言,從觀看的整體效果來說,優秀的日本二維動畫和美國3D動畫在角色的傳神性上是旗鼓相當的。舉個有趣的例子:宮崎駿作品《龍貓》中有個叫「小米」的4歲小女孩,迪斯尼作品《怪物公司》中也有一位1歲多的小女孩。這兩個女孩的性格都是超級頑皮+初生牛犢不怕虎型,在視覺呈現上一個是簡單的二維圖像,另一個是精細的3D模型,可觀眾卻能從她們的表演中感受到同樣無限快樂的童趣,並且在心裡留下同樣深刻的美好回憶。

日、美動畫電影對於不同視覺風格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國國民迥異的性格。日本人更多地保留了東方民族隱忍、含蓄的特徵,某種程度上甚至比我們中國人還更講究簡練與寫意的風采。他們對動畫角色的二維處理,多少反映了對於國畫技巧的承襲:要的就是那樣的意境!那些角色的設計看似簡單,但是和整個畫面相配合,寥寥幾筆就能讓觀眾感受到劇情想要傳達的感受。而美國人向來比較直接,最喜歡「開門見山」,在表達意圖的時候,他們總是選擇最簡便迅捷的方式。同時,美國人又是推崇並善於幽默的,這就難怪他們喜愛創造造型怪趣而細膩的3D動畫了。

相應的,日、美動畫電影創作群、對象觀眾的不同,也影響了二者對於動畫故事及其敘事方式的選擇。雖然不論年齡大小,觀眾一般都能從日、美動畫中感受到自己喜歡的情感與意義。但相對而言,好萊塢製作的電影具有更純粹地「為小朋友服務」的目的。歐美的小孩都有「夜讀」的習慣,即在睡覺前由父母念一段故事書,其中念得最多的,無疑是那些傳了一代又一代的童話、傳說和經典歷史故事。綜觀美國的動畫電影,直接以小朋友耳熟能詳的故事為藍本進行動畫故事創作的一直是佔大多數,其中尤以迪斯尼作品為甚。從其第一部動畫電影《白雪公主》起,它就開始了「經典故事動畫化」的歷程,直到2002年的《星銀島》都還是這個模式。這倒不是說好萊塢的動畫編劇們就是圖省事,實際上,把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講得那麼富與趣味性與童真,做到真正的寓教於樂,還真是值得東方同行們好好學習。

日本是漫畫之國,動漫在日本出版業、娛樂業所佔的份額要遠大於美國的情形。與美國不同的是,日本動漫歷史上就有強大的成人讀者和觀眾群,並非只是為小朋友提供娛樂。因此,作為動漫文化一部分的動畫電影,不可避免地帶上了很多成人的視角和思考。總的看來,日本動畫電影一般都有個比較成人化的主題,甚至可以說他們的動畫電影創作的初衷便是承載那個先行的主題。即使是「成人味」最輕微的宮崎駿作品,其中對於人與自然關系思考的程度,仍然是大大超出普通小朋友的認識范圍。至於宮氏之外的其他動畫電影大家就更不用說了,充滿暴力、末世情節的硬派科幻、忍者、吸血鬼題材一直是他們的最愛,其中有許多內容簡直可以說是「嚴重兒童不宜」的。也許是由於島國地理因素的限制,使得日本人的想像力反而特別容易走極端。在動畫電影的創作方面,日本人比美國人更側重於關於人類的終極關系和關於世界的終極命題的探討,而且他們思考的結果還往往是悲觀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宣揚溫情脈脈的人倫、家庭觀念的美國動畫電影相比,日本的動畫作品在意識上是不那麼積極樂觀的;但另一方面,日本動畫電影又顯得比美國動畫「深刻」,日本人在動畫中觸及了一些非常嚴肅而深奧的問題,並且對於這些問題的闡釋和解決方式,恐怕是「貪玩」的美國小朋友們所不愛看的。據說,與同齡人相比,日本兒童是世界上最「少年老成」的,不知他們的動畫電影推動這一現象的原因,還是對這一現象的真實反映?

選擇不同的題材以及對故事不同的演繹方法,使得日、美動畫電影具有不同的功能。好萊塢的作品更側重於娛樂性,而日本動畫電影似乎更看中敘事性。與其功能相適應,美國動畫電影看起來更加鬼馬跳脫,而日本作品看起來更加厚重深沉。其實二者並無絕對的高下之分,只不過是分別代表了東、西方民族的品位與性格;更進一步地說,是代表了人的不同欣賞需求。美國動畫的怪趣新奇與寓教於樂,非常適合全家人一起觀看,小朋友們在被逗得哈哈大笑的同時也學到
了親情、友情的可貴。不過,那些童真消失殆盡以及心腸堅硬的傢伙不適合看好萊塢的動畫作品,對他們而言,一味逗樂和鼓吹家庭價值觀看多了就挺膩歪的。日本動畫電影的清新寫意和終極思考,很是適合那部分對世界充滿好奇而且喜歡沒事瞎琢磨的哥們,有助於進一步豐富他們那已經是刁鑽古怪的想像力。但是,心理意志比較薄弱人士還是少看日本動畫電影——特別是由硬核派的大友克洋、押井守等製作的作品為妙,因為那通常會讓你質疑存在的意義與真實性,並對未來產生悲觀的預期。

說了這么多,必須承認的是,日、美兩國的動畫電影各自包含多樣化的風格,值得另外撰文詳述;但同樣不容置疑的是,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兩國的動畫電影還是有各自鮮明的特色。總的來說,如果以飲料來比喻,日本動畫電影就像茶,而美國動畫電影就是咖啡:茶清香雋永,咖啡濃香醉人。

此外這里也有
http://www.cctv.com/tvguide/tvcomment/special/C11876/20041012/101985_5.shtml
歐美動漫和日韓動漫的異同與發展

⑵ 韓國動畫史

1950年,韓國國內首則動漫型電視廣告製作並播映,標志動畫的開始。

1950.韓國最初動畫廣告「樂金牙膏」

1960. 由神能派動畫製作所製作的廣告-鍾根堂「BIPERA」

1961~1963.由鄭道斌,朴英日製作的啟蒙電影型動畫「我是水」。

60年代- 韓國劇場版動畫的成長期

1967.由姜太雄導演,世紀商社製作的韓國國內首部木偶動

畫「Heungbu Nolbu」。

1968. 由朴英日導演的「黃金鐵人」在國際劇場首映。

「孫悟空」-由朴英日導演,世紀商社製作。

70年代-韓國原創動畫低潮期

「洪吉東」的成功暫時帶來韓國原創動畫的復興,但到了1971年榮有秀導演的「虎東王子和樂浪公主」成了70年代最後一部長篇劇場版動畫。自身創作能力有限的韓國電視台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從國外引進動畫片,比較符合東方人心理的日本動畫片從此吸引了一大批小觀眾,美國的動畫片也同樣受到最佳的待遇。從此以後30多年韓國成長為世界最大的動畫片加工廠,成了世界3大動畫片加工廠之一。

1971.「虎東王子和樂浪公主」-榮有秀導演,世紀商社製作。

1976.「機器人跆拳V」-金青基導演,首爾動畫製作。

「機器人跆拳V2-宇宙作戰」金青基導演,首爾動畫製作。

1977.「機器人跆拳V3-水中特工隊」金青基導演,首爾動畫製作。

「機器人跆拳V」的誕生打破了韓國國內5年的空白期,找回了被日本動畫「Mazinger Z」稱霸的市場。

1979.「星空三劍客」-林正奎導演,SunWoo廣告製作。

80~90年代-國產動畫時代

88年首爾奧運會為韓國開啟了國產漫畫電影的時代,一直為這一國外動畫片加工廠耿耿於懷的韓國動畫業界的有關人士們終於揚眉吐氣了,並引導了韓國的動畫發展。

1980. 三劍客 時間隧道001(林正奎導演,SunWoo製作)

少年三國志(金青基導演,首爾動畫製作)

15少年漂流記(鄭修勇導演,SunWoo製作)

電視版動畫

1987.「流浪的小喜鵲」李學斌、金朱仁、金大中導

演,大原動畫、新原製片、世英動畫製作。

「小恐龍多兒1」吳興善、李英秀、宋政律、

申東憲導演,ACOM製片、SamyoungMEDIA、

Hanho興業、申東憲製片製作。

「奔跑吧,小虎」沈相一導演,大原動畫製作。

1989.「驚惶失措的Hani」,李學斌、沈相一導,大原動

畫製作。

「2020 Space Wonder Kiddy」金大中導演,大原

動畫製作。

「Merturl道士」嚴雨泰導演,新原動畫、Dongyoung動畫製作。

1990.「很久很久以前」宋政律、金朱仁、李建設、金東虎、裴永郎導演,Hanho興業、

新原動畫、Dongyoung動畫、Take1製作。

「Merturl道士與108個妖怪」嚴雨泰導演,新月製片製作。

1995.「明天是世界盃」,姜漢英導演,SunWoo製片製作。

1999.「黑色膠鞋」,宋政律導演,新韓動畫製作。

「跆拳王姜泰豐」,韓吉製片製作。

「可愛的小傢伙」,Heewon動畫製作。

2001.「彩虹精靈彤彤」,Moohan娛樂製作。

「地球遇難者馬倫」,Animagic製作。

2003.電視版動畫「幸福的世界」,KBS製作。

「世界名著動畫」,Dongwoo動畫製作。

⑶ 世界上動畫片電影出產量最大的國家是

第一是美國,已經有200年動畫和100年動畫電影歷史。美國特點是集團化流水線製作,產量固定漫畫,動畫都是世界第一。
第2是日本,日本是可改編資源最多的國家,實際開始時候是模仿美國,但是失敗了,所以現在動畫漫畫都是單獨作家,動畫改革實在戰敗後,戰敗國日本在大財閥引導下進行經濟集中,進行文化改革,其中大力發展的之一產物是游戲,游戲又促進了漫畫,小說,錄像機普及後動畫又開始了發展。有60年歷史。
第三以前是台灣現在是韓國,早期日本動畫外包交給台灣,帶動了台灣動畫,後來台灣實行動畫保護導致無法製作日本動畫狀態,後外包交給中國大陸,但是中國的質量很低和價格越來高越高。所以日本外包現在主要讓韓國製作,韓國製作人員素質比較高,並且價格也低。由於外包作用,帶起了韓國游戲和動畫的大型發展,然後韓國本身也發展成了動畫大型產業。

⑷ 動畫片的發展歷史

中國動畫片的發展歷史

國產動畫片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盛到衰的過程。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要題材的國產動畫曾經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誕生了《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八仙過海》等經典的國產動畫片;在八十年代,《黑貓警長》、《葫蘆娃》等優秀作品也同樣陪伴了一代人度過了童年。剪紙、水墨、木偶等多種表現形式不僅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特色,而且使國產動畫片在技術上逐漸走向成熟。從1949年建國以來,我國共有36部動畫片在國際上獲得各類大小獎項近60個。「中國動畫和世界動畫的發展幾乎是同時起步的,並且從一開始就創建了我們自己的民族動畫,而不是跟在別人後面模仿」③。

然而,在改革開放之後,歐美和日本的動畫片大規模進入並迅速占據了我國的動畫市場。尤其在九十年代中期之後,隨著《灌籃高手》、《蠟筆小新》、《名偵探柯南》等日本動畫片在國內各個電視台的熱播,受眾已經不僅僅局限於青少年,相當一部分20~35歲的成年人也成為這些動畫片的忠實觀眾。日本動畫片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已經在中國形成巨大的影響:在小學、中學和大學的校園內,流川楓、小新、柯南等動畫人物已經成為學生們的偶像,片中的劇情則是他們交流中的重要話題之一;在動畫片的延伸產業領域,漫畫書、玩具、音像製品以及印有片中人物的服裝、文具等等商品形成了廣闊的市場。而國產動畫則在這個時期倍受冷落,盡管國家相關部門在政策上給予了一定扶持,而業界也已經認識到動畫片的商業前景,但是由於觀念上的保守、專業人才的缺乏等種種原因,國產動畫始終無法在受眾中產生持久的影響力。

在中國加入WTO之後,更多的國外動畫片將對國產動畫帶來沖擊。國產動畫對於當今中國的文化產業來說,不僅能夠帶來豐厚的商業利益,而且在弘揚本土文化和促進青少年教育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充滿競爭的新環境下走出發展的誤區、將國產動畫帶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將是中國文化產業面臨的一個重要議題。

⑸ 動漫發展歷程

際動漫遊戲產業從動畫業開始,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大體分為四個階段:萌芽和開創階段(1907年-1937年)、初步發展階段(1937年-1949年)、快速發展階段(1950年-上世紀末)和百花齊放階段(新世紀開始-至今),形成了動畫、漫畫和游戲三位一體的新格局;韓國迅速崛起,形成了美日韓三足鼎立的態勢。

近年來,在各國的高度重視和扶持下,動漫遊戲產業迅猛發展,2004年全球產值超過5000億美元,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一是動漫遊戲產業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要支柱產業。目前,美國動漫遊戲產業已經連續四年超過電影業,成為最大的娛樂產業;英國包括動漫產業在內的創意產業是該國第一大產業;日本動漫產品出口值遠遠高於鋼鐵出口值;韓國動漫遊戲產業產值與汽車產業不相上下。二是互聯網逐漸成為動漫遊戲產品的主要生產傳播渠道,實現了異地資源最優配置,帶來了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張。三是在高技術作用下,與其他產業相互滲透、交融,不斷形成新的文化娛樂形式。四是動漫遊戲企業實現了跨國發展,提升了產業的國際化水平,也成為文化輸出的一種手段和形式。

中國:

實際上,中國動畫已經走過了很長的時間,2006年恰好是中國第一部動畫片誕生80年,當時是由萬氏兄弟在上海製作了一部叫《大鬧畫室》的短片。

上世紀40年代,他們又製作了亞洲歷史上第一部動畫影院長片叫《鐵扇公主》。這些說明中國在動畫產業方面的起步還是相當早的。

起步

東北解放後,政府接管了當時的滿洲電影製片廠,就是現在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前身。從那時起可以說是新中國美術電影的一個開始。解放之前的中國動畫產業是從上海起步的,新中國成立以後卻是從東北起步的。

1956年,一群東北美術電影製片廠的骨幹受命到上海組建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57年,中國終於成立了一個非常健全的、專業的動畫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一直到文革結束之前甚至可以說到90年代中以前,中國的動畫產業都是和市場脫節的,完全是計劃經濟模式:全國只有一家專業的動畫片製作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美影廠)。當時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長片如《大鬧天宮》等等,還有一種就是短片如《小蝌蚪找媽媽》,但都是膠片拍攝,產量不高。

變革

但在80年代以後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改革開放之後。電視業發展迅速,許多國內的動畫片開始在電視台播映。

其實國外早已經有了電視動畫片,這種動畫片不是一集的,而是連續性的,一做就是一個單元。以前國家規定美影廠每年播放動畫片的長度為300~400分鍾,而300分鍾的時間相當於十幾集到二十幾集的長度,對於電視的需求量遠遠不夠。因此也慢慢允許國外的一些動畫片進入中國。最早的有《鐵臂阿童木》、《聰明的一休》、《變形金剛》等。

中國成為系列動畫片的概念是美影廠的《黑貓警長》,雖然影響很大,但只有5集。後面又拍攝製作了《葫蘆兄弟》、《葫蘆小金剛》加起來也就26集,這樣的生產數量還是遠不能適應電視的需求量。

所以在80年代後,一方面引進較多的國外動畫片。另外一方面開始有除美影廠以外的電視台開始關注這種樣式的動畫片,並開始投資動畫片的製作,一些動畫片製作公司也慢慢誕生了。

電視台屬於投資者,負責確定劇本然後找製作公司來製作動畫片。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動畫的加工業開始出現。在全球范圍內,由於電視動畫片的需求量急增造成了從美國開始70年代的製作成本開始上升,需要尋找成本更低的生產地區,於是找到日本,所以說日本的動畫也是從美國借過來的。

日本隨著和美國開始做以後自己的動畫片,憑借其原來就很深的漫畫功底,做出自己的民族特色。從幫美國加工到自己慢慢形成一個獨特的樣式。當我們看到日本及美國的動畫片時會發現明顯的差異,一個差異是美國動畫片是講究動作的流暢性。那幺在技術上需要相當多的動畫張數來完成。比如說10分鍾他要做8000張到10000張。張數越多動作越細化,成本也就越高。而日本的動畫片靜止的畫面較多、比較漂亮,但是動的不多,日本20分鍾的動畫片最少的只有1500張,明顯差異很多。

後來台灣也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基地。台灣的宏廣早在上世紀70年代曾經是亞洲最大的動畫加工基地。宏廣公司曾經到過1000多人這樣的規模。然後承攬了美國相當多的重要客戶的加工製作。然後美國在韓國也找到了它所要的加工點。在上世紀80年代將這樣的加工轉移到中國,開始在深圳這里出現了許多動畫加工廠。但是這樣的製作沒有知識產權,沒有品牌,在中國只是一個環節。

中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一個過渡,動畫業也受到了一個巨大挑戰。上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經歷了一次大的改革:一方面開始引進國外的電影大片。另一方面就是銷售體制上的改革,以前從製作完成後的審批到銷售只有中國電影公司一個口。國內外片子全部的發行都由中影公司來做。價格也不是根據市場票房定的,而是國家規定的。電影製片廠真正意義上不是一個企業而是一個簡單的製片廠,從開始製作就已經決定了銷售。拍好與拍壞與銷售毫無關系。
現狀

1993年以後,中國動畫市場開放了,國家不再限制產量但也取消了政府收購。這也令國內動畫行業開始受到來自兩方面的挑戰,一個是國外動畫片進入中國市場不再受限制,但中國動畫片的產量少,原創作品只適應計劃經濟下做短片,大量的市場需求量不能被滿足。但美國日本動畫業發展了20年,遠比中國要成熟,數量也很多,與國內形成強烈反差,中國動畫產業呈現了明顯的劣勢。另一方面國內在銷售上也沒有形成真正的市場,電視台都是壟斷的,銷售上只有一種價格。面對如此巨大的消費潛力,國內單方面並沒有形成一個市場,這種劣勢也導致相當部分的人才流向了加工製作領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過渡的這10年也是中國動畫市場化的10年。

中國動畫產業在這10年發生了許多變化,首先是產量和從業人員的數量擴大了,以製作時間為例,從原來的300分鍾增加到了去年的40000分鍾,據了解,目前僅在廣電總局申請立項的動畫片已達到了七八十萬分鍾之多。

現在全國動漫產業涉及的企業有數百家,大到幾百人的製作公司,小到十幾個人的工作室團隊。另外除過中央相關管理部門陸續在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之外,地方政府這兩年對於以動漫為代表的文化產業也都有一定扶持,包括北京、上海、浙江、江蘇、深圳等。

還有一個標志就是現在全國開設動畫專業的大專院校超過200所,就讀的學生有20000多人。

現在的新說法叫動漫,是將動畫和漫畫這兩個相關的內容合並在一起,至少涵蓋動畫、漫畫和游戲三方面。這個概念在國內也是近兩年形成的,但真正原創的東西太少,雖然有官方統計的數量達到了40000分鍾,但是真正有影響的作品卻很少,說明我們原創的能力相對薄弱。另外,中國的動漫業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由於原創不夠,缺乏有影響的作品。因此製片方和投資者對於這個產業的投資都很謹慎,雖說都知道這是一個有潛力的市場,但缺乏比較成熟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動漫行業的產業鏈也比較長,屬於中長期投資,從投資到回收需要一個相對比較長的周期,因此在資金方面還是很缺乏。

⑹ 動畫片的發展史是什麼

(年代我忘了只能說個大概)動畫片的發展史要從最早的無聲電影開始,世界第一部無聲動畫片誕生在一戰左右(很有名的電影公司出的好像是華納),只能作為電影的一個副產品,它開始也是伴隨著電影業的發展也逐步形成新的獨立的片種,有色電影出來也是動畫片業的黃金時期比如經典的《唐老鴨與米老鼠》《藍精靈》等等,到現在電子技術的成熟3D技術的運用3D動畫片也隨之興起,代表作《玩具總動員3D版》
我國的早期動畫片有一些國畫元素,比如《小蝌蚪找媽媽》還有剪紙的《人參娃娃》等等,我國早期也有過3D動畫片,但在找色方面今天看來實在太差。

⑺ 動畫產業市場調研報告

中國動漫產業發展的瓶頸

1.原創能力不足

動漫作為一種流行藝術推廣到大眾生活中並不成功,還只是局限在一種「小眾」藝術中。

因為種種的原因,國內的動漫企業都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課題,基於目前國內動漫市場的不成熟,產業鏈的不完善,完全靠原創動畫維持生計的動漫企業幾乎沒有,一些較有知名度的比較大的動漫企業基本上都是依靠國外加工來維持基本的生存,而一些中小型的動漫企業甚至動漫工作室都是靠這些大公司的「外包」來維持生存,而往往正是這樣的中小型動漫企業和工作室因為其體制簡單,結構合理,「體態輕盈」,才有更大的熱忱和願望去提升中國的原創動漫水平,但是也正是因為其能量不足,後續疲弱,導致很多優秀的創意和策劃胎死腹中。這樣就導致了一種惡性循環,大型的動漫企業有能力而因為要維持企業的穩定持續發展而不願去做原創而局限在加工階段,而有意向去做原創的動漫企業因為能力不足,資金匱乏而做不出真正的原創從而只能投向加工來維持生存,始終無法掙脫加工的桎梏來開創自己的原創產品從而發展中國自己的民族文化。

2.觀念意識落後

動漫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始終擺脫不了社會意識的強烈影響,不但老把動漫視作教育工具,還局限於為青少年創作。

很多人依然停留在「動漫就是給小孩看的動畫片」的階段,把動漫產品當作一種教育產品而不是一種消費產品,過分的強調了動漫產品的思想性,而忽略了其娛樂性帶來的潛力巨大的商品價值。認為去關注這些「小孩子才看的玩意」就是玩物喪志。動漫產品是不是「玩物」且不必討論,而「喪志」和是否「玩物」之間根本就沒有必然的聯系。

動漫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具有文化產品的一切特點和優勢,可以向各個領域進行滲透。動漫應該是文化的表現工具,它應該服務於民族文化的發展戰略,它應該成為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巨大助力,其表現的內容合適與否,和動漫產業本身無關,動漫更不是讓孩子「玩物喪志」的洪水猛獸。時代在不斷發展,動漫產業的內容合適與否,不應該由社會固有的意識來左右,而是由市場,由其是否服從於民族文化發展的潮流來決定。

3.盜版

盜版嚴重,極大的影響了創作的熱情。

動漫產品普遍製作周期長,資金投入大,特別是原創動漫,一個優秀的原創動漫產品往往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前期策劃,而資金投入動輒百萬甚至千萬,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後,往往因為盜版的猖獗而導致幾年的努力付諸流水。正是這一點,導致力大量的動漫企業不敢輕易的投入原創動漫市場。

4.機制不完善

競爭機制不完善、市場動作能力不大。因為動漫產業是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行業運作模式都是處於摸索階段,資金投入和收益之間缺乏合理有效的評測手段。政策和市場運作不能緊密的結合起來,出現政府有意扶持卻不知從何入手,政府機構不了解動漫市場的運作情況,而實際參與到市場運作的企業因為不能第一時間得到相關政策的解讀信息,而在市場盲目打轉到情況。

不過,我們可喜的看到,隨著政府對動漫產業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相關扶持政策的不斷出台,動漫協會的成立,動漫產業論壇的不斷開辦,政府和企業正越來越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做一個形象的比喻,政府就像火車的鐵軌和調度,負責政策的指引和總體的控制協調,動漫協會就像火車頭,動漫企業就像各節車廂,整個動漫產業就在動漫協會的牽頭下,在政府的扶持指引和控制協調下,不斷提速。

5.人才匱乏
中國動漫人才缺口較大,去年就有媒體報道稱「中國動畫人才缺15萬人」。動漫從業人員的匱乏也直接導致了原創動漫無法發展。

這是第七篇·你一篇篇看吧·

⑻ 動漫的發展史與中國動漫不如日本的原因

動漫在日本是一種產業,從動漫產業帶動了很多的產業從而形成了產業鏈。想想看,一個作者從畫漫畫開始,就能帶動造紙塗料等產業,到動漫就能帶動電視等等產業,最後動漫受歡迎後還會拍成真人版,又帶動了日劇。這樣一個驚人的產業鏈在其他國家是沒有的。在日本每一周都會在固定會場舉辦系列漫畫銷售現場,基本是業余畫手自己製作印刷的,但是從這種活動的頻繁性可以看出,日本人是多麼的注重這個行業。而中國近幾年才聽到「首屆」「第一屆」動漫或者漫畫展。
另外中國現在的風氣是一味的模仿,其實我們國家上下五千年,從天到地有的是可以作為題材的,可是就是沒有人想著如何把這些東西發揚!反而跟著美國日本英國跑,動不動就會有「中國版的」什麼什麼出現,一點創新意識都沒有!韓國用了我們國家的題材,我們倒是罵聲不少,可是又怎麼樣,自己國家的東西自己卻從來不用。
個人覺得就是以上的原因才導致LZ的問題的。
PS:語言可能過激,不過真的是有點憤慨

⑼ 韓國的經典動漫有那些

《五歲庵》、《千年狐》、《倒霉熊》、《羅德島戰記》、《多細胞少女》、《哆基朴的天空》、《美麗密語》、《她很漂亮》!峰劍靈吧!快出了

⑽ 韓國動畫發展史!

韓國動畫片好不好是要看個人的喜好
199X年有家韓國動畫公司製作了成人動畫片還獲了獎
美麗密語 2001(2002?)年的動畫電影
五歲庵 2003年的動畫電影,(水彩背景美)
晴空戰士,2003出品的韓美合作3D電影。
千年狐2007年的電影,2004年就有宣傳,初期的人物看起來很....直到在電影上映之前才變得好看。(水彩背景美,主題曲配合影片結尾恰到好處)
其實很多人都看不起韓國,但實際上韓國的動畫行業最少比中國先進開放10年,韓國早期都在為美國日本加工動畫片,直到2000年左右開始,發展屬於自己的動畫片。在2001年的時候開始與中國合作,中國大幅度引進韓國動畫片(引進的韓國動畫片都被帶上了中韓合作(商業販賣)=中國參與製作,真正中韓合作的動畫片已知只有一部央視投資了35%的3D動畫片)
但是2004年之後,我們就基本上沒有在國內的電視上看到韓國動畫了。據說是因為中國限制的國外動畫片的引進,開始對國內動畫的扶持,然而很多都是扶不起的阿斗....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605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82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62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76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294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44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48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75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691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