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養老院感染艾滋病電影
① 求電影名字。一部有關艾滋病的電影,美國的,一個八歲左右的小男孩在兩歲時手術輸血感染的。很早的.
1影片信息
原名:《The cure》
台譯:《真情世界》
真情世界
港譯:《鱷魚,波鞋,走天涯》
對白語言:英語,日語
2演職員表
主演:John Carroll Lynch
布拉德·蘭弗洛 Brad Renfro --- 飾 Erik (艾瑞)
約瑟夫·梅澤羅 Joseph Mazzello --- 飾 Dexter (德斯特)
布魯斯·戴維森 Bruce Davison ---- 飾 Dr Stevens
安娜貝拉·莎拉Annabella Sciorra---- 飾 Linda
3影片類型編輯
劇情
4影片片長編輯
97 min
5上映日期編輯
1995年4月21日 美國
6劇情梗概
德
斯特與艾瑞同住在一個溫馨祥和的小鎮,並且是緊臨隔壁的鄰居,他們同為單親母親帶大的男孩,兩個同為十一歲。但小鎮鎮民恐懼,形成一堵高牆,把十一歲的德
斯特和母親孤立起來,德斯特是因輸血,不幸感染艾滋病。每天德斯特在後院與和士兵玩具為伍,望著天空,嚮往能自由自在的上學、玩耍。艾瑞一向被看做不合群
的孩子。有一天,隔著竹籬笆與德斯特對話,打成一片。兩個寂寞孤獨的孩子,在彼此的真情友誼中,不顧世俗對艾滋病的恐懼,找到彼此感情的避風港。逐漸的,
艾瑞決定要幫德斯特把病治好,他異想天開的遍揉百草煮湯做葯,一遍遍的試驗著,甚至帶著德斯特離家出走,訪談名醫,一路上,德斯特與艾瑞經歷了他們一生中
最難忘的夏日之旅,但他們會找到奇跡嗎?
7評價
真情世界劇照
在
一份由專業影評人評選出的美國九十年代十部最感人的影片名單上,一部拍攝成本僅有十萬美元的小製作電影——《The
Cure》赫然在列。我曾花五塊錢在天津一個瀕臨倒閉的音像商店裡淘得此片的VCD,碟封上已蒙了很多灰塵。當時若不是其港譯的片名《鱷魚,波鞋,走天
涯》太過特殊,我也很可能錯過。記得在家看此片,當熒光屏只剩下滾動的字幕,背景只剩下舒緩優美哀傷的音樂,我的眼淚還在止不住的流…
…後來,在資料上得知此片在香港公映時,報紙上的宣傳詞曾提醒觀看此片的女觀眾多帶紙巾。
——沒有美輪美奐的布景服飾,沒有造價高昂的道具,沒有尖端電影科技的支撐,甚至沒有一個大牌影星的助陣,導演的拍攝手法也極其樸素,電影的主角只是兩個孩子——十一歲的德斯特,和與德斯特同樣大小的鄰居小孩艾瑞。但因為有出色的劇本和主題,再加兩個小童星極盡自然、天真無邪的表演,「低成本」高產出,仍然造就了美國文藝片中難得的精品佳作。
當然不能不稱贊本片導演彼得·霍頓樸素流暢的敘述和詩化的電影語言。影片講述了兩個單親孩子德斯特和艾瑞之間無比摯真和感人肺腑的情感故事。德斯特是一個因輸血染上艾滋病的小患者,艾瑞不僅性格孤僻,
還是個淘氣的「問題少年」。兩人偶然相遇成為了要好的朋友。為了給德斯特尋找葯方(The
Cure),艾瑞異想天開的採摘各種野草熬葯給德斯特吃,卻弄巧成拙,差點將德斯特毒死。爾後又私自帶著德斯特乘橡皮小艇沿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尋找葯
方,歷經艱辛他們終於到達了下游的新奧爾良,而
接待他們的卻是再次的失敗。
一路上他們經歷了一生中最難忘的夏日之旅,艾瑞為在德斯特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當他們遇到壞人的時候德斯特勇敢的搶過艾瑞手裡的刀割破手腕嚇走了壞蛋,他
們的感動開始升華了,原來有毒的血還有奇妙的用途。最後他們還是回到了家回到了醫院 在德斯特最後的日子裡,艾瑞每天都陪在他身邊並帶去無窮的歡樂
孩子只是天真調皮的 他們總是屏住呼吸捉弄醫生 一次又一次 當再次捉弄醫生的時候, 德斯特安靜的躺在那裡, 再也沒有醒來。
艾瑞肯定沒有想過德斯特會離開他。 他是多希望德斯特像往常一樣蹦起來嚇醫生一跳, 但卻什麼也沒有發生 他疑惑了, 最
真情世界劇照
最不願意出現的事情發生了 和自己一樣年紀一起玩了一個夏天的夥伴 就這么睡在那兒再也不起來了 再也不能一起玩了 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
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出現在結尾:死去的小德斯特靜靜躺在木棺里。當艾瑞一個人走出房間,德斯特的媽媽驚愕的發現默默離
去的艾瑞居然只穿著一隻球鞋,另一隻球鞋在小德斯特的懷里,而德斯特穿的一隻嶄新的皮鞋不見了。德斯特媽媽可能永遠不會想到,那是兩個孩子共同保守的一個
秘密:在密西西比河岸邊的深夜,德斯特又冷又怕:「睡著的時候我真怕一個人到另一個世界去了,什麼也看不見,怕再也醒不過來了。」艾瑞就脫下一隻自己的球鞋塞到德斯特懷里:「抱著它就不用怕了,你想要是到了另一個世界怎麼還會抱著艾瑞的臭鞋呢!」
艾瑞將一隻像小小船一樣的皮鞋輕輕放進了緩緩流淌的密西西比河……
看過這部影片,不免為這個悲情故事唏噓感傷,也為兩個孩子的命運和真摯情感動容落淚。然而深究,對於這部電影,我的看法是:《The Cure》不僅是一部文
藝電影傑作,其嚴肅性更值得肯定。在這部電影中,自始至終的主角是兩個可愛、天真而又令人扼腕惋惜的少年,但另一個時隱時現的「演員」——密西西比河,
事實上一直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背景,更是中心。對美國人來說,密西西比河是美國的「國家思想之父」,任何有關於這條美國第一大河的文學作品(包
括劇本),一定體現著思想的痕跡。有理由認為《The Cure》的劇本作者深受了美國文學大師馬克·吐溫的影響。如果
打開馬克·吐溫膾炙人口的《哈克流浪記》和《湯姆歷險記》,我們會發現一條共同的河流——密西西比河。甚至我們還能看到這樣的描述——「他只好出逃,他乘
上獨木舟,順著河漂流,並在路上見到了吉姆——一個出逃的黑奴。兩個出逃的孩子一起在密西西比河畔四處流浪,一面躲避著追蹤,一面還要和那些騙子和兇殘的
歹徒——他們拆穿騙子「國王」欺騙三姐妹家產的騙局,結果被壞蛋窮追不舍——作斗爭。」
倘若對美國地理稍加了解,就會發現密西西比河——它發源於美國西部偏北的落基山北段的群山峻嶺之中,由北向南縱貫美國大平原,注入墨西哥灣,全長3950公里。整個水系流經美國本土48州中的31個州,加拿大的兩個州。全流域面積達322萬平方公里,絕大部分在美國境內,佔美國全部領土的2/5左右。在世界各大河流域面積中,居世界第三位,比中國的長江的流域還大一倍。「密西西比」是印第安人的稱呼,意為「大河」或「眾水之父」。它另一個著名的稱謂就是「老人河」。
顯然,《The
Cure》的劇本作者是有意選擇了密西西比河作為影片的背景,因為它是美國精神的所在。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在九十年代困擾美國社會的主要問題中就包括艾
滋病、單親家庭和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嚴重缺失等幾大問題。這與美國精神中的獨立、自由、冒險理想進一步的確立不無關系。而這部電影,正是牢牢抓住了這些問
題。雖然同樣的題材其他影片也時常反映,但《The
Cure》,「葯方」的指向不僅是醫治艾滋病的辦法,更是迫切需要美國精神再次回歸的良心發現和大聲疾呼——
這條源遠流長的大河應該蘇醒了!
② 美國拍過一部最早關於艾滋病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費城故事,湯姆漢克斯演的,憑借這部電影他獲得了第一座小金人(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我看過這部影片,很不錯,湯姆漢克斯在裡面飾演一個律師,而且是個同性戀,後來被診斷出患有艾滋病,被老闆以這個理由失去了工作,為了自己的合法權益,與老闆對薄公堂,確實很棒的一部影片,湯姆漢克斯的演技一流,下一年,憑借甘這個獨特的角色,再次衛冕小金人,他是好萊塢歷史上第二個連續獲得兩次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演員,很棒,值得一看
③ 艾滋病的電影
關於艾滋病,我們需要了解相關知識,更有必要積極預防。艾滋病相關的電影:
1.費城故事(8.6)——艾滋病歧視案
年份:1993
因為艾滋病歧視,尋求法律途徑討公道。
上個世紀90年代,社會對同性戀以及艾滋病患者的歧視非常巨大。片中男主雖然是一個年輕有為的律師,卻因為同性戀與身患艾滋病的原因,被無端老闆解僱了。
他不得不尋找律師為自己討回公道,但由於社會對這類人群的偏見,沒有律師敢接這樣的案子......
可以說,影片很好地詮釋了當時美國社會對同性戀以及艾滋病人的歧視,而這種歧視在今天的許多地方也依然存在。
2.地久天長(8.0)——催淚母子情
年份:2001
地區:香港
真實事件,香港作家子鶩的抗病人生。
一個男孩,自小患有先天性血友病,更大的不幸發生是,他的血液還遭到了艾滋病毒感染。
病魔面前,所有人都是脆弱的,但這個男孩和母親,卻讓人看到生命另一種堅強。母親把自己變成兒子的私人醫生,兒子身患重病卻努力進入了大學。生命最後依舊還在抗爭......
生老病死,人有太多的無能為力,但以什麼態度面對,以何種姿態赴死,或許才是生命的意義吧。
這是一個與艾滋病魔頑強抗爭的勵志催淚故事。
3.最愛(7.3)——「艾滋病村」
年份:2011
影片啟發於上世紀中國的艾滋病村事件。
聚焦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一個偏遠落後村莊,村民們通過賣血賺錢卻不慎感染艾滋病。
這是新聞里真實報道過的,但影片使更多人關注到艾滋病村這一事件。而這背後更大的意義是,社會各界對艾滋病病人有了更多理解以及寬容的態度。
④ 急求幾部與艾滋病有關的電影
十大艾滋電影 25年前,艾滋病首次被發現,並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各個國家和地區擴散。人們對艾滋病的認識走過了從誤解到倡導非歧視的過程,而艾滋病也在眾多影片中得到了反映,以下就是列舉十部產生一定影響的影片:
1985:《早霜》(An Early Frost)
這是美國第一部有關艾滋病的電視電影,艾頓.奎恩(AidanQuinn)在影片中扮演一名事業有成的年輕律師,他回家告訴父母說,自己是名同性戀,並得了艾滋病。該影片在當晚排在全美收視率第一位,後來獲得了艾美獎最佳編劇獎。
1986:《離別秋波》(Parting Glances)
這是第一部受到公映的有關艾滋病的影片,斯蒂芬.布謝米(Steven Buscemi)扮演一名感染艾滋病病的青年。這也是導演比爾.謝爾伍德的唯一作品,他於1990年死於艾滋病。
1990:《長期伴侶》(Long Time Companions)
影片描述了多對同性伴侶從艾滋病浮現到爆發的1989年的經歷,很多影評者認為,這是有關同性戀艾滋病患者的最具體表現的影片。
1993:《樂隊繼續演奏》(And the Band Played On)
這部電視電影描述了醫學工作者在里根執政時期從事艾滋病研究的經歷,一些著名藝人如理查.基爾和菲爾.科林斯等都在影片中客串同性戀人物。
1993:《費城》(Philadelphia)
湯姆.漢克斯在影片中扮演一名同性戀律師,因患艾滋病而遭到公司解僱,他聘請了懷有恐同情緒的律師(丹澤.華盛頓扮演)來為自己打官司。這是一部藝術和票房上獲得雙豐收的作品,漢克斯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影片票房也高達八千萬美元。
1995:《兼職男孩》(Boys on the Side)
這是少數的僅有幾部包含女艾滋病患者人物的影片,而烏比.郭伯格(whoopi Goldberg)扮演一名女同性戀偵探。
1997:《黃昏時》(In the Gloaming)
由《超人》的扮演者克里斯多福.里弗導演。在生命的最後歲月,一位同性戀艾滋病患者回到疏遠已久的家中。垂危的生命拉近了兩代人的親情。
2002:《時時刻刻》(The Hours)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艾滋病已經不是驚奇話題,艾滋病也自然地成為一些影片內容的組成部分。在這部有關生之窒息的影片中,艾德.哈里斯扮演一名艾滋病患者,他面對淡無意義的生命,不願讓自己成為別人良心的責任,最後選擇了墜樓身亡。哈里斯以這個角色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2003:《天使在美國》(Angels in America)
根據同性戀劇作家托尼.庫什納(Tony Kushner)的普利策獲獎劇作改編,雲集了艾爾.帕西諾、梅里爾.斯特里普和艾瑪.湯普森等大腕明星,深刻反映了同性戀、艾滋病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裡根時代的政治現實。此影片獲得了金球獎和電視艾美獎。
2004:《昨天》(Yesterday)
這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講述了一位艾滋病婦女堅強地與疾病做斗爭,因為她想看到女兒上學這一天的到來。
⑤ 求一部關於愛滋病的影片
費城故事》
中文名稱:費城
英文名稱:Philadelphia
別名:費城故事
發行時間:1993年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導 演 喬納森.德梅Jonathan Demme
主 演 湯姆 漢克斯 (Tom Hanks) ...... Andrew Beckett
丹澤爾 華盛頓 (Denzel Washington) ...... Joe Miller
羅伯塔 馬克斯韋爾 (Roberta Maxwell) ...... Judge Tate
巴茲 基爾曼 (Buzz Kilman) ...... Crutches
卡倫 芬利 (Karen Finley) ...... Dr. Gillman
Daniel Chapman ...... Clinic storyteller
Mark Sorensen Jr. ...... Clinic patient
Jeffrey Williamson ...... Tyrone
Charles Glenn ...... Kenneth Killcoyne
Ron Vawter ...... Bob Seidman
Anna Deavere Smith ...... Anthea Burton
斯蒂法妮 羅思 (Stephanie Roth) ...... Rachel Smilow
Lisa Talerico ...... Shelby
喬安妮 伍德沃德 (Joanne Woodward) ...... Sarah Beckett
賈森 羅巴茲 (Jason Robards) ...... Charles Wheeler
劇情簡介
安德魯和喬是費城的兩名年輕律師,他們工作努力,都有美好的前途。但是,安德魯不敢告訴老闆自己是一名同性戀者,並且染上了艾滋病。就在他剛獲提升不久,卻因老闆發現了秘密而以他丟失文件為由把他解僱了,安德魯找到喬希望他接受這個案子。喬本來拒絕受理,但在妻子露易絲的責罵和安德魯的請求下答應了。
安德魯的家人支持他走上法庭。開庭審理時,眾多示威者聚集在法院門外,要求給同性戀者合法權益,不準歧視艾滋病人。但被告卻堅持不承認是因此原因解僱安德魯的。安德魯衰弱的身體已無法承受劇烈的抗艾滋病葯物的靜脈注射,他預感到自己快不行了。但他仍堅強地挺過了激烈的法庭答辯。
到了審判的日子,陪審團終於宣判原告安德魯受到不公正解僱,被告應負責賠償損失。安德魯終於獲勝了。喬奔赴醫院將這一消息告訴了安德魯和他的家人,但安德魯卻不能再支持下去了,他正在慢慢死去。
評析
好萊塢一向是娛樂電影的廣闊天地,嚴肅題材影片因為缺少商業效益而不被看好,各大影片公司都不願花錢投拍。然而,94年,這一情況卻突然有所回轉,一批對歷史反省,對社會關注的嚴肅題材影片出現,其中以《費城》最受矚目,反響巨大。
《費城故事》講述了一個艾滋病患者用法律維護自己權利利益的故事,它被稱為「好萊塢面對艾滋病」的影片。它標志著好萊塢不再逃避社會現實,而正式向泛濫美國的艾滋病宣戰了。影片號召人們關心幫助艾滋病人,同時贊揚了艾滋病人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在社會引起廣泛關注。
時代在向前發展,我們對於道德的理解也在不斷更新,有很多觀念的接受,我們首先是從看熱鬧開始的,我們以為那些事情與我們無關,但當它們對傳統觀念進行挑戰的時候,我們才發現我們正是迎接他們挑戰的人。
《費城》向我們講述的並非一個簡單的艾滋病人爭取權益的故事,它直面同性戀,哪怕是在美國這樣的社會中,同性戀依然是一個受到正統道德鄙夷的行為,影片中安德魯是因為同性戀而染上艾滋病的,因此他被上司視為道德敗壞,並被拋棄,於是他為維護自己的利益而訴諸法律,影片由此而展開。
片中的故事及其結局並不復雜,但他卻向世人提出了一個道德問題,對於艾滋病人應該象其它病患者一樣給予愛護和幫助,這在哪裡都是被認可的,但對與同性戀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在影片中,安德魯和他的「戀人」並沒有受到他家人的不平對待,但是社會的偏見依然存在,哪怕他最終勝得了這場官司,但並不等於他獲得了社會的承認。影片正是在這樣一種沉痛而又無奈的氣氛中結束。它敢於大膽的向社會提出這一問題本身,就標志著這個社會正在前進。
影片主人公的扮演者湯姆·漢克斯在電影中表現出色,逼真形象,令人感動。為了演好艾滋病患者的瘦弱體形,他用節食的辦法將體重減輕了30磅,並親自與同性戀者、艾滋病人接觸,直接體驗生活;為了演出艾滋病人獨特的絕望心態,他每天都進行造型訓練,但回家後又得恢復自我,忍受著內心的煎熬。更可貴的是,他所演出的不僅是一個病人,更是一個堅強的奮斗著的愛著他的家人朋友、他的事業和整個社會的偉大角色。正因如此,湯姆·漢克斯獲得了第66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和第44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銀熊獎。
大概是因為湯姆·漢克斯演的主角安德魯,並且演的是一個逐漸走向死亡的人,因此觀眾很容易對他產生同情。漢克斯的這個角色是他的連續兩次獲得奧斯卡影帝中第一次。看的出,它為此付出了不小的工夫,有很多細致感人的表演。影片中「安德魯」是一個頭腦精明,口齒伶俐的人物,與下一年中的「阿甘」形象對比鮮明,表演風格也與《阿甘正傳》截然不同,正是「安德魯」和「阿甘」兩個人物的塑造,使漢克斯的「演技派」 形象深入人心。因此看看這部他第一次獲得奧斯卡影帝的影片還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