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教電影豆瓣
① 求 千與千尋 影評
《千與千尋》 —用想像溫暖現實
2001年,宮崎駿完成了他的全新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同時又一次創造了日本電影史上的票房紀錄,在眉飛色舞的商人眼裡,評價宮崎駿的創造力的惟一參數就是赤裸裸的物質積累,紙幣決定一切。宮崎駿就是一棵搖錢樹。他商業嗎?
2001年的宮崎駿,依然堅持著他的手工繪畫原則,無聲地抵制著泛濫的機器加工業,履行著藝術的原則;在《千與千尋》中決不重復過去的故事;堅持的是從來都不曾改變的創作意念。他懷疑人類的所做所為,在懷疑中不斷自省,他試圖在創作中完成自己的心路歷程,於是在《千與千尋》中,成長成為他更加現實的一種思考。毫無疑問,宮崎駿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藝術家,而在他的童話世界裡可以找到現實的出路嗎?
2001年,我站在珠江新城的東邊像往常那樣看著夕陽西下,簡陋的民房已經被高尚住宅替代,泥土路消失成筆直寬闊的水泥路面,菜地被妝點成人工草坪,沒有感覺,只是如一隻渴望尋找回往日快樂的「狸貓」般轉身離開。而身後是久石讓為《幽靈公主》創作的交響詩,東方的悲傷與抒情涌動,雖然,表面上這並不是一個適合悲傷和抒情的年代。
在宮崎駿動畫世界裡,他把純真留給孩子,而將沉重的思考附加在已經沒有純潔的成年人身上。於是,宮崎駿,孩子,帶著恐懼的成年人,一起運用自己的想像力。
千與千尋的故事
與宮崎駿前20年創作的主題不同,《千與千尋》里沒有戰爭,不以田園的回歸、人與自然的交鋒為重,這是一個單純的關於成長的故事。
任性嬌氣的小女孩千尋不小心迷失在慾望之都——湯婆婆的家。父母因為禁不住食物的誘惑而變成了豬,千尋的名字也被湯婆婆偷走,她變成了游離在世界之外,沒有來由的「千」,於是「千」要尋回本來的千尋,還要拯救父母。
在必須經歷的磨難中,千學會了忍耐(毫無怨言地做著湯婆婆安排的苦工);學會了尊敬(幫骯臟的羅神洗去身上污垢);善待常人(讓無根漂泊的蒙面人有一個躲避風雨的所在);要有誠實的品德(幫白先生歸還了他偷來的寶物);找到屬於自己的愛(為白先生找回失落已久的名字);實現自己的諾言(讓父母重新變成人)。
宮崎駿以東方固有的美德完成了一次奇異的成長禮,而在千尋的故事這條主線上由延伸出另外兩個小枝椏。
蒙面人的故事——漂泊無依的蒙面人偶然地走進了慾望之家,他貪婪地毫無節制地狂飲暴食,他並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就要在膨脹中走進死亡,好心的千帶著他逃離了這個充滿慾望的世界。
湯婆婆的寶寶的故事——如果沒有千,寶寶將永遠被禁錮在望不到風景的搖籃里,他已經成年的身體上有一個不可能長大的腦袋,一次意外的事件,被魔法加身的寶寶得以跟隨千做一次短暫的旅行,他終於明白外面的世界並沒有可怕的病菌。成長需要的是一個廣闊的世界。
鐵軌從水面上突起,列車准時出現,開往另一個善意的角落。千、蒙面人、寶寶在黑夜的旅途中靜靜地守候各自的光明,直到遠處透出一道微弱的燈光。
在這樣的情節里,宮崎駿開始為自己的故事尋找一個合理的結局,千站在湯婆婆面前,她面對的難題是在一群一模一樣的豬里,找到自己的父母。
千說:他們根本就不在這里。
於是,附在千身上的咒語自動消失,千從湯婆婆手裡拿回了自己的名字,她完成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可以回到人類的世界裡。
此時此刻的宮崎駿,將無忌的童言升華成開啟世界之門的箴言,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終其一生在他的墓誌銘上寫下了一個「無」字,以純潔之心去應對原本純潔的世界,一切才歸附於平靜。
走出湯婆婆的家,父母已經忘記了發生的變故,因為他們自身的慾望太多,只有千尋留下了生命中的烙印。在父母(象徵人類)的未知中,孩子的心智悄然成熟,而世界默默地為其微笑。
在《千與千尋》里,戰爭被隱喻成心靈的磨難,自然被純真替換,電影里那些遠去了的古建築是宮崎駿在向自我的田園回歸中的一絲惆悵,畢竟已經回不去了。
每一個人都無法避免成長。在人與自然的對決中疲憊的宮崎駿回到了現實世界裡,他決定用成長的主題去實現自己在對世界的懷疑,而與以前僅僅是在懷疑中表達一種人與自然對立著的情緒不同,他這次想說的是,如果每個人都是「千」,人與自然就純潔的渾然一體了。
而我想問,此時的宮崎駿,是否會感覺到比《平成狸和戰》里更深的無奈與悲哀呢?
在陰陽兩界,她的名字分別叫千與千尋
湯婆婆是個職業經理人、她是個巫婆、極有經營天賦,她的企業就建在日本某主題公園遺址上——某個超豪華的洗浴中心:供神仙們玩樂、賺神仙的錢。沒想到神仙也搞這個?
千尋是個十歲的小姑娘,某次隨父母喬遷他鄉、大概是父母工作調動之故吧。爸爸駕駛豪華四輪驅動奧迪車、對抄山間便道很有自信……於是這般便闖進了湯婆婆的勢力范圍、那是人類不得進入的地方。
是的,這就是《千與千尋》,因為它,才真正讓日本動畫大師宮崎峻譽滿全球的,雖然這之前他已優秀無比。其實,這個故事結構本身很「好萊塢」的,但是表現方式確完全是東方式的,我們來看看:
千尋他們一家盤旋山間小道,他們不知道他們正在闖入仙界(另外一個世界),在路邊,矗立著一尊石佛:似笑非笑、似顛非顛、有一種東方式的神秘預兆——這一切只有坐在後座上的千尋注意到。
而同樣,在進入仙界的城門口正中,也矗立著一尊石佛、而且是一尊雙面石佛,因為它的緣故才讓他們一家棄車步行的。在這里,石佛是一個暗示或者說是警告:千尋一再央求父母不在前行,可是無濟於事。
進入仙界後,那真是另外一個世界,大街上空無一人,斑駁的牆壁、接踵林立的集市,仿似一座棄城,因為是白日,神仙們還在睡覺。在某街道上,千尋的爸爸發現一個小吃一條街,熱氣騰騰、琳琅滿目,可是沒有賣主,父母倆顧不了那麼多就開始自助起來,爸爸還說:我有的是信用卡和現金。而此時在千尋的眼中,到處是風聲鶴唳、危機四伏,她又一再央求父母別吃了,趕快走,當然,這一切還是無濟於事。
小千尋一個人走在空盪盪的城裡、心裡緊張,眼看天就快黑了,突然一個淡紫色頭發的男孩出現在面前,他對千尋說,這不是你來的地方,趕快走,等天黑了,你就出不去了。千尋飛也似的跑到小吃一條街,她的爸爸媽媽已變成了兩頭貪吃的肥豬,驚惶失措的小千尋一陣亂跑,可是一條小河擋住了的退路。
天完全黑下來,千尋被隔在了另外一個世界,當然也包括她那已變成肥豬的父母。只不過她不再叫千尋,她的名字已被湯婆婆剝奪,她叫千,她的新朋友們叫他小千。
接上文,就在小千完全絕望之際,她的身體開始透明起來,她禁不住哇哇大哭,淡紫色頭發男孩出現了,他是也忘了名字的白龍,白龍給了小千一種葯,小千的身體重新實在起來。
夜生活開始了,整個仙界(陰界)都亮了起來,有一艘船舫慢慢靠岸、燈火通明,那是神仙們從遠處趕來偷歡的,此時的場面具有很強的東方式的儀式感:一個個著古裝(象中國的唐裝)的神仙們,上朝般的飄飄上岸,似乎能感覺到他們還在寒暄:您吃了嗎?畫面溫馨、一點也沒有陰界的陰汽。
白龍告訴小千,她得找份工作,慢慢的想法子再回去,於是,小千在白龍、鍋爐爺爺、小玲的幫助下開始做洗浴小工,乾的都是臟活累活苦活,(呵!有些象留學生的海外生活!)這期間,她給圬臭不堪的河神排過圬物,幫助過無面人改邪歸正,幫湯婆婆的孿生姐姐錢婆婆、一個善良的巫婆找到了印章,當然更重要的是,小千與白龍這對年青男女,因為愛情,互幫互助,度過了重重難關。
影片的結尾,千尋(她重新開始叫千尋)和父母逃出洗浴中心,重回人間,在城門口,雙面石佛依舊,只是他們的汽車上已落滿枯葉和樹枝,天庭一日,人間十年,誰知道,他們這一去是多少時日呢?
《千與千尋》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又是獲獎又是破票房記錄的,固然,其高超幾近臻熟的動畫技巧是功不可抹的,但更重要的一點是,他營造的那個世界正是人們所嚮往的:歌舞昇平、快樂似神仙!作為人,每個人心裡或多或少對來生也就是陰界有個美好的期望,不是嗎?無數戀人不是這樣海誓山盟嗎:咱們來世還做夫妻!
相信大多數人和我有同樣的想法:首先,我們並不迷信,幾乎可以說是相信科學,既然在微觀物理世界裡有「物質」就有「反物質」,而且在哲學層面上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有「陰」就有「陽」,那我們為什麼就不相信除了我們生活的陽間就沒有陰間呢?就算是我們對來世的樸素嚮往吧!
於我來講,《千與千尋》中的那個豪華洗浴中心正是我對我來世生活的企盼:在另一個世界的每個夜晚,有溫泉和酒,還有歌伎。但願此刻我們的先人們正在享受。而且我還企盼在我的來世世界裡有那麼一盞迎客獨腳燈:當有朋友來訪時,它可以單腳蹦過去把可人引過來,然後自己有掛在院門口……
而且,《千與千尋》還給我們的這種樸素嚮往提供了有力佐證:在陰界,人是臭的,而且人是可怕的!——正如我們對陰界有同樣的芥蒂!
不管怎麼說,《千與千尋》極牢的抓住了觀眾的心理,藝術與商業雙雙獲得成功理所當然,而且,《千與千尋》完成後,其拍攝場景和工作室成為日本著名旅遊景點,唉,賺錢嘛,就賺到底!
② 求千與千尋影評字數1200以上
《千與千尋》是日本著名動畫大師宮崎駿獻給曾經有過10歲和即將進入10歲的觀眾的一部影片,它以現代的日本社會作為舞台,講述了10歲的小女孩千尋為了拯救雙親,在神靈世界中經歷了友愛、成長、修行的冒險過程後,終於回到了人類世界的故事。
佛教說,入世的生活是物質的、感情的、人群的生活,《千與千尋》正是藉由小女孩千尋的經歷,在積極探索一條入世的道路。千尋由一個物質世界跌入一個對於她來說全然陌生和充滿著困境的神靈的世界,「回歸」將是一切努力的終極目標,取勝的魔法只有一句話——「為了他人而做一件事」,不屈的千尋最終發現了自身存在的意義,她於是努力以成長的主題去實現自己對世界的懷疑與期待。
「在萬物重生的早晨,來到靜寂無聲的窗前,一切歸零之後漸漸充實,不再去追尋海的彼岸,耀眼的寶物一直就在這里,在我身上就可以發現。」
宮崎駿沒有迪斯尼那麼花哨,他甚至有些落伍,直到現在,他還堅持用手工繪畫而不是電腦繪圖來完成自己的卡通片。但他懂得一部卡通片,或者說是一部電影,用什麼去打動別人,這就是人文。所以,宮崎駿筆下的形象是一個個人,而不是一個個沒有知覺的卡通。
電影的力量在於動人,卡通的力量在於純真,宮崎駿掌握了這些力量,他取得了理所當然的勝利。
——《新聞晚報》
這是一個沒有武器和超能力打鬥的冒險故事,它描述的不是正義和邪惡的斗爭,而是在善惡交錯的社會里如何生存。學習人類的友愛,發揮人本身的智慧,最終千尋回到了人類社會,但這並非因為她徹底打敗了惡勢力,而是由於她挖掘出了自身蘊涵的生命力的緣故。現在的日本社會越來越曖昧,好惡難辨,用動畫世界裡的人物來講述生活的理由和力量,這就是我製作電影時所考慮的。
——本片導演 宮崎駿
《哈利·波特》和《千與千尋》都是很流行的幻想文學作品,都很受歡迎,但從想像力這點來看,前者不如後者。日本漫畫家宮崎駿的《千與千尋》非常好,把孩童時期的想像力都發揮出來了。如果比較兩部作品,可用搭積木來做比,有一堆各色的積木,《哈利·波特》很好地使用這些積木搭了一座非常好的建築物,而《千與千尋》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創造了另一套積木。
——評論人 楊 鵬
10歲的小女孩千尋和父母一起在森林裡迷了路,走過了一條神秘的隧道之後進入了一個小鎮。奇怪的是整個鎮子里一個人也沒有,千尋的父母看到有一處店鋪里存放著大量新鮮的食物,按捺不住誘惑便瘋狂地吃了起來。千尋卻感覺這里令她很不安,看到父母只顧著吃,她只得自己到別處轉悠轉悠。
天色漸暗,千尋忽然看到鎮子里有很多幽靈和妖怪出現,嚇得趕緊去找她的父母,誰知她看到父母竟然因為貪婪而變成了豬。無助的千尋只能逃跑,可她驚奇地發現自己的身體竟開始變成透明,就快要消失了。
這時,少年白龍出現了,他救了千尋,並告訴她這個鎮子是精靈棲息的世界,人類是不許進入的。一旦人類不幸進來了,想要生存下去必須遵守兩個條件:第一條是要為掌管鎮中大浴場的魔女湯婆婆工作;第二條是要被她剝奪名字。少年告訴她自己曾經叫白龍,如今被稱為白。千尋也被奪去一字,叫做千。
為了不被變成動物,孤獨的千在大浴場里拚命地工作,在這里,她還認識了很多朋友:指導她工作的小玲、負責煲洗澡水的鍋爐爺爺、煤炭屎鬼、入侵浴場搗亂的無顏以及各式各樣的客人等,每日都遇上超乎想像的奇幻事情,令她對生活有很多新體驗。
一天,千發現一條受了重傷的小白龍,並發現它其實是少年白龍的化身。因為他受湯婆婆的指使,偷了湯婆婆的死對頭兼孿生姐姐錢婆婆的寶物而遭錢婆婆追殺。錢婆婆為此還一氣之下把湯婆婆寵愛的孩子和僕人變成了小白鼠和小鳥。為了救白龍,千與湯婆婆進行了一項交易,她幫湯婆婆救回兒子,並要求湯婆婆把她的父母變回人類。湯婆婆答應後,千便拿著白龍偷來的寶物去找錢婆婆,並歸還了寶物,白龍也向錢婆婆道了歉。實際上,錢婆婆遠不像想像中那麼可怕,反倒是個通情達理的老太太,所以一切都很順利。
最後,湯婆婆終於放千尋和她的父母離開小鎮,回到人類世界。千尋的父母全然忘了小鎮的事情,而千尋卻還若有所思地回過頭去,看著身後,回想著不久前那些驚險離奇的事情……
與宮崎駿共話《千與千尋》
《千與千尋》是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又一次巨大的成功,它不但創下日本國內票房的最高紀錄,而且還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最高榮譽,據說本片在美國上映後同樣引來一片贊賞聲,更是取得了史無前例的強勁口碑,許多人驚呼:「迪斯尼拜倒在宮崎駿的腳下!」據全美各種統計,《千與千尋》成為美國歷史上首部獲得全美影評100%贊好的電影。這一切不僅是對宮崎駿的肯定,也是對動畫片地位的肯定。
以下是對宮崎駿的訪談,它可以讓我們進入宮崎駿大師的內心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創作和心路歷程。
問:這部電影的創作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何以會想到創作這樣一部動畫片?
宮崎駿:《千與千尋》是我為5位小朋友而創作的。這5位小朋友是我朋友的女兒,都在10歲左右,每逢夏季,她們都會到我山邊的小屋來。有時我想,我們製作過不少關於小孩子的電影,卻沒有一出是為10歲女孩而製作的,大概也該為她們做點什麼吧。
問:你怎麼去了解10歲女孩喜歡些什麼呢?
宮崎駿:為了創作這樣一個故事,我看過好些時下女孩所看的漫畫——都是些俗不可耐的浪漫愛情故事。我深信這絕不是一個10歲女孩所渴求的。難道我們就不能創作一些能引起她們共鳴的故事嗎?
問:能夠引發這么多人的喜愛和共鳴,《千與千尋》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宮崎駿:《千與千尋》有別於其他故事,也有別於我過往的創作。以往,我筆下的主角都是我所喜愛的,但這次我刻意將千尋塑造成一個平凡的人物,一個毫不起眼的日本女孩。我要讓每個10歲的女孩都從千尋那兒看到自己,她不是一個漂亮的可人兒,也沒有特別之處,而她那怯懦的性格和沒精打採的神態,甚至會惹人生厭。最初創造這個角色時,我還真有點替她擔心呢;但到故事將近完結時,我卻深信她會成為一個討人喜歡的角色。
③ 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中老老和尚在決定圓寂前為什麼用寫有「閉」字的紙封住自己的眼耳鼻口!在佛教中有
可能是開示,靜坐常已過,閑淡莫論人非
④ 講述南京大屠殺的電影有哪些
《南京1937》、《拉貝日記》、《黃石的孩子》、《南京!南京!》、《棲霞寺1937》等。
1、《拉貝日記》
影片《拉貝日記》由佛羅瑞·加侖伯格執導,烏爾里奇·圖克爾、丹尼爾·布魯赫、史蒂夫·布西密、張靜初和香川照之等聯袂領銜主演。影片取材自拉貝撰寫的戰時日記《拉貝日記》,通過這個「中國版辛德勒」的傳奇故事,再現了南京那段驚心動魄的慘烈記憶。
影片從親歷者角度記錄了「南京大屠殺」始末,是證實「南京」事件信息最為完整詳實的史料。曾對納粹主義深信不疑的拉貝,在戰爭的殘酷現實中挺身而出,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一手組建起「國際安全區」,挽救了20萬中國百姓的生命。
2、《南京1937》
《南京1937》是由龍祥影業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製作,吳子牛執導,秦漢、劉若英等人主演的戰爭片。該片以1937年發生於中國南京的戰事為背景,講述了一個中日結合的家庭在南京大屠殺中遭遇的故事。
3、《黃石的孩子》
《黃石的孩子》是由中國、澳大利亞、德國聯合拍攝的一部抗戰期間的影片。由羅傑·斯波蒂伍德執導,喬納森·萊斯·梅耶斯、周潤發、拉達·米契爾和楊紫瓊等聯袂出演。影片的背景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末飽受戰爭蹂躪的中國。電影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講述了一個英國人喬治·何克,帶領60個孤兒踏上不平凡的征程
4、《南京!南京!》
《南京!南京!》是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由陸川執導,劉燁、高圓圓、范偉、秦嵐、中泉英雄等主演。影片通過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國士兵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經歷,揭示了戰爭對人性的摧殘。2009年4月22日,該片在中國內地公映;同年該片獲得第57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金貝殼獎等獎項
5、《棲霞寺1937》
《棲霞寺1937》由南京三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南京精匯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於2005年7月5日推出的一部 戰爭劇情電影,該片由鄭方南執導,新華、宋軍等主演。該片講述了1937年底到1938年初南京淪陷前後,南京棲霞寺和尚寂然法師帶領寺廟僧人自發創建難民護難所,不畏日軍的壓力與打擊,保護兩萬多難民的故事。
⑤ 求畫壁影評 我是要上交的那種。。。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真的不希望看不懂畫壁的人比看得懂的人多,劇情寫的很好,這位編劇真的很有才能,把畫壁的世界看成一個道場,什麼道場,就是一個由我執形成的道場,是閆妮演的姑姑形成的道場,因為與曾志偉演的老和尚的感情糾葛而認為不能有真情和真愛,從而產生對老和尚恨意,對眾生真情和真愛的恨,老和尚也因此不能得成正果,不過最終閆妮可以參透,老和尚最終可以放下牽掛。而劇最後書生站在畫壁前哭,是說他經歷的,書童和刀客都不知道,而最後三個出門都消失了,是說老和尚知道的他們三個都不知道。佛理一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朋友們看後可以慢慢品味。個人認為比白蛇傳說有內涵,好看得多,關鍵是看不看得懂。
從「今天我美嗎」到「你們快樂嗎」的變革及其他
1、
那是仙境,那是幻城,那是烏托邦,那是一個別具一格的國度,統治者認為對的,就是對的,統治者認為不對的,就是不對的。被統治者不能表達自己的意見,被要求說虛偽的贊美,還必須要說得「誠懇」,不能空泛。但基於不是真心的贊美,聽起來再怎麼有細節有理由,還是像美麗的肥皂泡一樣不堪一擊。
對於內心天然的好奇和慾望,怎麼可能像建築起大壩就能阻截的洪水那樣服從管理。被統治者們朦朧的革命意識終於被外來闖入者啟發並熊熊燃燒。——他們起義了。在革命的進程中,遇到了各種困難,但憑仁心、善護、以德的理念,他們把逆境轉化成了正面的幫助和能量。
讓統治者震驚並抓狂的是,隊伍中竟然還有統治者內定的接班人。而且受到了全體被統治階層的擁護。她發起了一場無情的血腥屠殺清除異己。革命者在統治者的霸道武力面前節節潰敗,全軍覆沒。統治者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她沒有欣喜,反而落寞,並試圖給自己再造繁榮的幻像。
信仰代言人適時出現,他以富有禪機的語言和魅力征服了統治者。統治者滿含熱淚,放下執念,放棄政權,重修家園,並且和信仰代言人「公奔」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了。——啊,在這個信仰缺失的時代,我們是多麼需要「信仰」啊!
接班人成為了新一任的統治者。雖然上任的直接原因還是基於舊統治者的指定,並非民意直選,但新統治者的執政理念已全然改觀。舊統治者問大家:「今天我美嗎?」新統治者問大家:「今天你們快樂嗎?」——民權得到尊重的表現。
2、
片中書生提到「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每個人都是社會的零部件,什麼樣的個體構成了什麼樣的環境。世人多在找別人的缺陷,可很少反觀自己的內心。書生和書童說帶刀的盲流看起來就不是好人彷彿意欲打劫他們,寺廟里的白袍人反問:你怎麼就知道他不是好人呢?刀現在可是在你們手上!
經歷了一番畫壁之幻游後,給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帶來了強力沖擊,他開始以寬容之心對待盲流,站在對方的角度體諒對方的處境,主動把自己的飯菜讓給了飢而搶食的盲流。這樣大度的舉動使得對方也放下階級成見,自薦充當書生奮斗路上的保護者。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因為慈悲,所以成全了自己。因為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別人。而成全了別人,這就是影響力。
3、
佛教四法印: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即: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一切情緒皆苦,一切事物皆無自性,一切事物皆無自性。對照這四法印,我覺得,畫壁是一部佛教電影。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切有為法,應作如是觀。」
4、
20歲的小爽真的美,是片中最有說服力的輕靈飄逸的小仙子。但是,我們都知道,一切都不是恆定的,美好的人事物亦是如此。所以我多麼貪戀看她現時清新的面孔,經得起每一個角度的審視,每一個大特寫的考驗。
29歲的孫儷剛出道的時候也一樣清透水潤。現在大屏幕上哭起來的近鏡眼袋好明顯。時光流逝,每個人都抵禦不過。這樣無情的事實沒有影響她最後獨白時我也跟著掉眼淚了。而且好像不止我一個,分明聽到身後座位也有人在輕輕抽泣。
牡丹說:我懂了,這種心痛的感覺。芍葯說:我愛,但我不能。——並不是要達成怎樣的目的,愛才成為愛,無論怎樣的愛都是難得的人生體驗,讓人成長並思考;而「願意捨得讓你、願意不牽絆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飛去」的愛,因為無私,因為淡泊,給了我至大的感動。
在愛中修行。
⑥ 「濟公」游本昌殺青後便一心向佛,只因拍戲中遇到「奇事」,什麼事
游本昌先生在往返西藏佛教聖地之後,便開始計劃拍攝《濟公游記》,這部影視作品宣傳了中國的文化精髓,呼籲人們心存善念,其中更是蘊藏了佛教的豁達向善的精神,告誡人們在世俗中切勿貪心,同時也諷刺了世間的一些惡習惡陋。
這部《濟公游記》在如今的豆瓣網上的評分高達9.1,內容富有深意,令人深思,是一部非常值得大家去觀看的作品。
後來的時間裡面,游本昌先生不斷的跟隨寺廟中的僧人學習佛教,最後在2009年7月28日的時候,他正式在黑龍江的大光明寺剃度出家,皈依佛門。
成為一代經典的濟公——游本昌,他一生的經歷充滿著坎坷,但是他對於人生卻一直是樂觀的,積極的,充滿善意的態度。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游本昌先生,也始終保持著樂觀向善的心態。
⑦ 求一篇阿育王影評,1500字
我相信有一部分人喜歡印度電影,或者印度歌曲,像我這樣。
在這些人的心目中,印度可能是個神秘奇特的南亞國度,不過如今這個佛教和瑜伽的發源地,已躋身於世界頂尖的計算機軟體開發地。而印度電影也尤為個性,常常是香艷美女加挺拔帥哥(愛情和女性在印度電影中總是受到特別贊美),或者狠毒的後父後母的兄弟姐妹,其間愛恨情仇,陰謀陽謀,再加上大宅人家諸如此類的故事。當然,更個性的是印度電影總少不了大段大段、熱熱鬧鬧、美侖美奐而又千篇一律的歌舞場面,這儼然就是印度電影的唯一標簽,給人以戲不夠歌來湊的嫌疑,你甚至懷疑他們的導演是不是搞混了電影和舞台劇。
的確,自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印度電影進入中國內地後,《流浪者》、《大篷車》、《奴里》之類的名片給人的印象就是如此。實際上,這是因為在世界電影大國的印度本土也尤以歌舞片最受歡迎的緣故。印度有個著名的電影公司寶萊塢,據說是全球出品電影最多的公司,其歌舞片產量非常之巨。
不過,出品於2001年的《阿育王》卻比較另類,被認為是印度新電影的代表作之一。
要說《阿育王》與傳統印度電影相比有什麼不同,至少有以下幾點:
一是對歌舞的新處理。這部電影中的歌舞雖然也不少,但導演並沒有浪費演員們的體力,它並非全片的最大亮點,而是減少到最合理的程度,不僅同樣精彩,不生硬,更富於自然魅力,毫無注水的嫌疑,而且被嵌入情節進程之中,尤其是藝術色彩更強,像欣賞頂尖製作的MTV。在傳統印度電影中,歌舞表演經常是重頭戲,有事沒事來上一段,但好象除了烘托情境和表白人物情感之外,對於情節發展並無多少實際意義。
二是有歐美大片的色彩。整部電影從題材到製作上都有在印度電影中少有的史詩大片感。首先,《阿育王》講述了在印度廣為知曉的古印度孔雀王朝王子(又是同父異母)愛情與復仇的故事,但這一特定歷史背景在該片中並不重要,而是突出了英雄與美女、殺戮與愛情故事本身,情節因此起伏跌宕,從柔情蜜意、情感糾葛,到刀光劍影、插科打諢,外加懸念,現代商業電影元素可謂一應俱全,算是比較典型的好萊塢模式了,似乎也在迎合當代印度年輕人的國際化口味。其次,作為寶萊塢公司當年的商業力作,這部影片的確有意加快印度電影邁向世界的步子,不僅是印度電影史上投資和場面最大、上座率最高的一部戰爭巨片,並且非常重視發行環節,沒上映之前就被熱炒,並最終擒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三是藝術表現力更新穎。在《阿育王》中,雖然故事格局和傳統電影並無本質不同(男女愛情、慈母、可愛的孩子、丑角和壞蛋),但導演追求史詩式的表現企圖令人耳目一新。其場面並不象北美戰爭片那樣講究極大鋪排,但與傳統歌舞片相比仍然顯得奢侈。從視覺效果看,其情節與畫面的結合的確達到了眩目的效果,為歌舞片所不能,抒情、搞笑、悲壯、血腥齊備,頓覺大氣而有趣,又令人沉醉於那種陰郁、神秘的曠遠之中。影片中王子的武打橋段設計也非常唯美,不講實用,倒有點舞蹈的錯感。
此外,不僅主角阿育王的性格刻畫較為豐滿,在配角設置上,影片中還有美麗的阿育王妃、卡林加的護國將軍和小王子、阿育王的父皇等更豐富的人物設計,這使全片有了與傳統電影迥然有別的面貌。
據說,當前印度新一代電影人中有一批都有留美研修的背景。傳統總在歷史中演進,這或許是全球化時代文化間交流的必然。這種情形更多的可能是使得當今印度電影加強向北美商業電影的學習,進而影響到印度人的傳統口味。也許,這個千年國度的電影人的藝術思想早已開始脫離保守與傳統,而更趨於現代和開放的變化。
可以說,《阿育王》是至今為止所能看到的最好的印度電影了。其實,就故事本身來說,它算是相當老套了,一個傳奇的鐵血君主從天真到暴力、再到覺醒(出家侍佛)的心路歷程,一個關於「仁慈」主題的故事。但看慣了載歌載舞,就覺得這部電影實在了不起。
當然,影片男一號沙魯克·罕,印度目前的一線明星,號稱「印度的湯姆克魯斯」,演技好,以及影片中如痴如醉的背景音樂,也是吸引眼耳的重要所在了。
⑧ 有關《小活佛》的影視評論
小活佛Little Buddha(1993)
劇情:
西藏活佛轉世之談流傳已久,到底此事真相如何?劇情描述英若誠飾演的不丹高僧到西雅圖去找尋小活佛,美國男孩傑西的父母覺得此事不可思議,於是高僧便向他們講述千百年前悉達太王子悟道成佛的故事。
演職員表:
導演: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Bernardo Bertolucci
編劇: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Bernardo Bertolucci .....(story)
Rudy Wurlitzer .....(screenplay) and
馬克·派普羅 Mark Peploe .....(screenplay)
演員:
基努·李維斯 Keanu Reeves .....Siddhartha
Chris Isaak .....Dean Conrad
英若誠 Ruocheng Ying .....Lama Norbu (as Ying Ruocheng)
布里奇特·芳達 Bridget Fonda .....Lisa Conrad
Alex Wiesendanger .....Jesse Conrad
Raju Lal .....Raju
Greishma Makar Singh .....Gita
Sogyal Rinpoche .....Kenpo Tensin
Ven. Khyongla Rato Rinpoche .....Abbot
Ven. Geshe Tsultim Gyelsen .....Lama Dorje
Jo Champa .....Maria
Jigme Kunsang .....Champa
Thubtem Jampa .....Punzo
Surehka Sikri .....Sonali
T.K. Lama .....Sanjay
Doma Tshomo .....Ani-La
Mantu Lal .....Mantu
Mountain Yogi .....Mountain Yogi
Rinzin Dakpa .....Oracle
Rudraprasad Sengupta .....King Suddhodhana
Kanika Pandey .....Queen Maya
Rajeshwari Sachdev .....Yasodhara (as Rajeshwaree)
Santosh Bangera .....Channa
Vijay Kashyap .....Vizir
Bhisham Sahni .....Asita
Madhu Mathur .....Prajapati
Anupam Shyam .....Lord Mara
Ruchi Mathur .....Queen's Assistant
Rashid Mastaan .....Beggar
S.S. Pandey .....Old Musician
Saddiya Siddiqui .....Temptation Girl
Tarana Ramakrishnan .....Temptation Girl
Antia Thakur .....Temptation Girl
Anu Ehetri .....Temptation Girl
Kavita Hahat .....Temptation Girl
Nagabab Shyam .....Ascetics
Mahana Amar .....Ascetics
Chitra Mandal .....Ascetics
Narmadapuree .....Ascetics
Kumar Lingeshewer .....Ascetics
Nirmala .....Village Girl
Ailsa Berk .....Elephant
Rhupten Kalsang .....Sanjay
Kyongla Rato Rinpoche .....The Abbot
Nancy L. Pollock .....Woman in museum scene (uncredited)
Kiran Rao .....Passenger (uncredited)
製作人:
傑瑞米·托馬斯 Jeremy Thomas .....procer
幕後評論:
義大利名導演貝托魯奇以十分認真的製作來講述佛教故事,雖有點雷大雨小之感,但仍不失觀賞價值。兩線情節自此交錯進行,現代部分描寫傑西父母對此事的反應比較平淡,古代部分由基努·李維斯塗黑皮膚扮演印度王子的一段則拍得美輪美奐,美術攝影配樂等均有極高水準,得道時的特技處理亦拍出了一點禪意。
⑨ 《什麼都能吃,令人驚異的飲食文化》 豆瓣
在日本,無論是遣唐使時期,還是禪宗傳入日本時期,以及日明貿易時期和江戶時代,中國的飲食文化對日本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例如,日本栽培的農作物大豆、赤豆、稻米、小米、玉米等,日本人飲食中常用的醬、酒、醋、鹽、豆豉、酸飯團等主要經由中國傳入日本。可以說,日本列島食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日本飲食一般可分為主食和副食。米是主食,蔬菜及魚等為副食。中世紀至明治時期,日本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對肉食有所禁忌,所以很少食肉。明治以後,這種禁忌才得以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飲食中也普及了麵包等麵食類。隨著經濟的成長,由於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肉類和乳製品等的攝取也大幅增加。再加上速食食品的普及,使日本人的飲食生活愈發多樣化。
料理的方式主要有煮、炸、烤以及涼拌菜等,同時搭配有味噌湯(醬湯)、腌醬菜(漬物)等。現在的副食之中也有許多西洋料理或中華料理的搭配。中國菜的烹調方法中有若干個帶「火」旁的字,如爆、炒、熘、煨、燒、煸、燜等等,這些字在日語中是很難找到的。日本料理的特色是生、涼、油脂少、分量少、種類多、顏色好看,而且非常講究食器的選擇。即色自然、味鮮美、形多樣、器精良。
日本料理又稱「五味、五色、五法」料理。五味是甘、酸、辛、苦、咸;五色是白、黃、青、赤、黑;五法就是生、煮、烤、炸、蒸。而品嘗日本料理的准則在於香、豐、熟、甘、嫩。由於日本菜強調的是賣相和質感,所以每份菜的量通常很少,但原料的素質卻無與倫比。他們最強調的是材料新鮮、刀工講究、擺放藝術。
吃日本料理時,在菜牌上看到有「盛合」的供應,即所謂雜錦。通常店主會特定幾種口味的雜錦供應,並用松、竹、梅來代表大、中、小,多以分量及材料來劃分,松是超級裝,竹是特級裝,梅屬普通裝。由此可見日本料理是非常考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