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男妓電影
❶ 尋一部電影
斯皮爾伯格的《人工智慧》
發生在一個未明確界定的未來,在那時,全球變暖已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沿海城市被淹,地球資源匱乏,因此需要實施嚴格的計劃生育制度來控制人口的增長。基於此,大量繁瑣的工作已由機器人取代,甚至連性服務也不例外。
機器人們雖然在外形上已酷似人類,但每個機器人只具有特定的功能,從事指定的工作,似乎少了一個「靈魂」。位於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個名叫Cybertronics的公司(擬真電子公司)計劃改變這種現狀,開發出一個能付出感情的小機器人,讓不能生孩子或沒有生孩子指標的父母得到情感上的慰藉和滿足。
影片以該公司某教授召集員工開會、宣布這項計劃來開場。會上一名女員工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現在(影片中的時代)社會上到處充滿著仇視機器人的氛圍,問題不是製造一個能對人類付出真摯的、永恆的愛的機器人,真正的問題是:「Can human love them back?」(人類會用愛來回應他們嗎?)如果這個機器人真正能愛一個人,這個人對機器人又有什麼責任呢?教授難以應答,只是含糊其辭的說這是一個道德問題雲雲。
兩年後,第一個機器人小孩大衛問世。為了測試需要,公司從員工中找了一個獨生子罹患絕症被冰凍起來的家庭來安置他,莫尼卡和亨利夫婦成為他的「父母」。
大衛是一個乖巧的孩子,漸漸地融入了與新「父母」的生活中。母親莫尼卡由最初的對大衛的強烈排斥到逐漸習慣於他的存在。她自己的兒子康復無望,而她又急切需要一個能交流情感的兒子。因此,盡管她事先被告知,機器人小孩的情感開關一旦開啟,就無法停止他的愛,而且還不能關閉這項功能,也不能將他轉售給他人,唯一的脫手方法就是送回公司銷毀。最終,莫尼卡還是在某一天啟動了這項「愛」的程序,將大衛的感情開關開啟了,也打開了大衛「愛的源泉」。
莫尼卡和大衛的交往可視為人類和機器相互靠攏與親和的一種嘗試,影片對他們之間的母子關系處理得微妙、真實而自然。不久,莫尼卡的親生兒子馬丁因為某種新的醫療手段起死回生,重新回到了父母身邊。真兒子對「假兒子」分享母愛當然心存妒忌,但影片對此的處理並沒有臉譜化,而是設計了三個細節:一是無需吃飯睡覺的大衛,在馬丁的挑釁下,強迫自己吃菠菜,欲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結果弄壞了體內的電路板;二是馬丁故意游說大衛去剪一縷莫尼卡的頭發,說這樣大衛就能得到更多的母愛,結果差點被父親誤解為他有殺人企圖;第三個是在馬丁的生日那天,大衛在游泳池旁遭到一幫小孩的戲弄,他尋求馬丁的幫助,用手臂抱住了馬丁,結果不小心兩人都跌落游泳池,
馬丁險些溺水身亡。這回莫尼卡夫婦鐵定了心,要把大衛送回公司銷毀。在驅車前往的路上,莫尼卡稍微軟了一下心,把大衛遺棄在樹林里。
莫尼卡拋下大衛前說了一句「對不起,我沒有事先告訴你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影片第二幕就把我們帶到了這個「外面的世界」:當時的人分為兩類,一類是真人,原文叫做「奧嘎」(orga),是英文「organism」(有機體)的縮寫;另一類人是機器人,叫做「麥
卡」(mecha),是英文「mechanism」(機械)的縮寫。麥卡在奧嘎的世界裡是沒有地位的,時刻受到歧視和騷擾,特別是一些極端分子把麥卡當作人類向虛假世界墮落的罪魁禍首,因此把流落在外的麥卡抓起來銷毀。
在莫尼卡拋棄大衛的這片樹林里,影片的一號男配角再次出場,他是一名頭發油光發亮的麥卡,專門為寂寞的女性提供性服務,外號為「男妓阿喬」(Gigolo Joe)。隨即,惡夢來臨,一隊誓言消滅麥卡的「打假者」前來搜捕,大衛和阿喬,以及其他一些殘缺不全的流浪機器人都被抓走。他們被帶到一個露天體育館,那裡正上演銷毀麥卡的血腥表演。大衛和阿喬最後也被押上了「斷頭台」上,千鈞一發之際,台下有人注意到大衛在呼救,因為人類從未見過會乞求生命的麥卡。最後,因觀眾「倒戈」,大衛和阿喬才得以逃脫被銷毀的命運。
接著,影片進入羽化空靈、充滿幻想的第三幕。大衛想起莫尼卡曾為他念過匹諾曹的童話,他發誓要找到藍衣仙女,請她把自己變成真正的孩子,「這樣媽媽就可以愛我了」。
於是大衛開始了尋找藍衣仙女的旅程。在一波三折之後,大衛駕駛著一架水陸空飛機,在曼哈頓海底的一家著名的游樂場里找到了匹諾曹故事的雕像。他停留在藍衣仙女像前,一刻不停地祈求著:「請把我變成一個真正的孩子!請把我變成一個真正的孩子!」直到到飛機的電力耗盡、燈光熄滅,直到又一個冰川紀來臨……
又過了兩千年,人類也徹底滅亡了。另一種類似抽象派繪畫中的人物的高級動物成為了地球的主人,他們從冰凍的飛機里找到了大衛,並想從他那裡了解曾經存在的人類的歷史,他們幫助大衛實現了再見到「媽媽」莫尼卡的願望,但通過科技復制的人類只能活一天,即在一天清晨復活又在當晚睡眠中死去。大衛又回到了原來的家,母子倆度過了沒有妒忌、幸福快樂的一天。晚上,當媽媽睡著的時候,大衛也乖乖地躺在媽媽身邊,悄悄睡著了,畫面慢慢淡出,影片就此結束。
❷ 求電影《我自己的愛達荷/不羈的天空》~郵箱[email protected]~~~謝謝啦~~ 有迅雷地址BT種子都可以
《我自己的愛達荷》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DpB7Or-J3O5V_NcgORFWIg
《我自己的愛達荷》是美國新線電影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格斯·范·桑特執導,瑞凡·菲尼克斯、基努·李維斯主演。
該片於1991年9月29日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了兩個出身截然不同卻同樣淪為下層男妓的年輕人的故事。
如果資源不正確,或者版本不正確,歡迎追問
❸ 搞戲劇和電影的,都在怎麼改編莎士比亞
記得2014年3月,當年度勞倫斯·奧利弗獎(Laurence Olivier Awards)提名公布的時候,《每日電訊報》以《莎翁英雄與反派一同競爭最佳男演員》為題做了報道,因為提名最佳男演員的四位演員中,有三位來自莎士比亞戲劇[1]。這並不是近年來莎劇第一次在重量級戲劇獎項中大放異彩,2013年奧利弗獎的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復排劇提名中也有兩部來自莎劇,分別是《麥克白》(Macbeth)和《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在舞台之外,莎劇的身影也始終活躍大銀幕和小銀幕上,而且,在影視領域,莎劇的改編更具有創意和多樣性。
本文中,我將從大體上對整個莎劇的改編脈絡進行一個梳理。在此,我需要闡明本文的兩個前提。首先,由於戲劇作品很少有影像數據保存下來[2],尤其是年代較為久遠的戲劇作品往往只能找到殘存的影像片段,所能參考的數據也多數是當時媒體的評價,所以本文里提到的戲劇作品多數來自於2000年後的復排作品(並不代表改編劇本一定是在2000年後創作出來的);其次,本文將莎劇改編作品分為三類來討論,分類的邏輯為該作品在改編過程中的革新程度,即「忠實型」、「借鑒型」和「衍生型」,在每一分類下,我會以戲劇和電影電視兩個領域的例子來進行分析。對每一部改編作品做具體而詳細的分析的可行性不大,本文只是試著從總體上來把握莎劇的幾種類型。
1. 忠 實 型
顧名思義「忠實型」,即非常忠實於莎士比亞的原著劇本,不對人物設定、時代背景、台詞等作出過大的改動。這一類「忠實型」的莎劇改編作品的革新程度是最弱的,只是,這一類作品通常也並沒有追求創新的要求,更多的是一種對莎劇傳統的保留和傳承。就如古典芭蕾一樣,即使眾多的當代舞蹈家摒棄了傳統舞蹈的條條框框轉而探索肢體運動的可能性,古典芭蕾也始終在舞蹈屆保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這一類莎劇改編作品多數來自英國。作為莎士比亞的故鄉,英國無疑是最熱衷於改編莎劇,並將它們無數次搬上舞台、影院和電視的國家。在這一部分中,我將主要關注近年來的作品和歷史上的經典版本。
獲得2014年奧利弗獎最佳男演員提名的三部莎劇中,有兩部屬於這種「忠實型」,即《科里奧蘭納斯》(Coriolanus)和《亨利五世》(Henry V)。在2013-2014年度在倫敦西區上演的戲劇中,另一部「忠實型」莎劇,由大衛·田納特(David Tennant)主演的《理查德二世》(Richard II)也在口碑和票房上獲得雙贏。在英國,不僅導演、演員、劇院對莎劇的興趣經年不衰,而且還有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這樣的專注於莎劇的高水準劇團。在劇團、劇場和演員們的共同努力下,不少經典的莎劇版本誕生,例如1979年朱迪·丹奇(Judi Dench)與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共同出演的《麥克白》。
在影視領域,「忠實型」的莎劇改編作品也基本上來自英國,甚至來自同一批創作者。例如名垂影史的演員勞倫斯·奧利弗不僅在舞台上扮演了哈姆雷特(Hamlet)、亨利五世等角色,還導演了同名電影,在電影中出演了同一個角色。在奧利弗之後,有著類似成就的當屬肯尼斯·布拉納(Kenneth Branagh),他出演或導演過的莎劇作品包括《麥克白》、《第十二夜》、《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等。
在電視領域莎劇的發展則開始得比較晚,畢竟電視機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才開始普及。然而,電視機這一新媒介剛誕生,BBC就開始著手努力將莎劇在小銀幕上呈現出來。從1978年第一部電視版莎劇開播至今,BBC一共拍攝了37套莎劇。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前夕,為了讓全世界的觀眾了解英國歷史,並為奧運會做宣傳,BBC再次精心製作了一套電視莎劇《虛妄之冠》(The Hollow Crown),該劇精選了三套莎士比亞歷史劇《理查德二世》、《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讓全球的觀眾在家裡就能體驗到莎劇的魅力。
顯然,「忠實型」莎劇改編作品的精彩之處並不在於其創新,而是在於它們的存在為莎士比亞戲劇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和愛好者[3],這些作品以及作品背後的藝術家們為莎劇的傳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使得莎劇歷經四百年仍然經久不衰。
2.借 鑒 型
與「忠實型」作品不同的是,「借鑒型」的改編作品通常只是借用故事情節或框架,要麼背景、細節、角色等都可能出現較大的改動,要麼以突破傳統的形式來講述這個故事,或者二者兼得。無論是在戲劇還是影視領域,我們都時常注意到,在這一類作品中,角色有了不同的名字、生活在不同的國家和社會,卻上演著似曾相識卻又不盡相同的故事。有時候原著中的主角成了牽線之人,配角反倒成為主角;在另外一些時候,原著中的逝者復活,人物的命運得以扭轉。
將故事的發生置於不同的時代或社會背景之下是「借鑒型」莎劇改編作品中最常見的。在戲劇領域中,我們以2004年上演的現代青年版《哈姆雷特》為例,這部舞台劇獲得了奧利弗獎三項提名[4]。2004年青年版的《哈姆雷特》由崔佛·納恩(Trevor Nunn)[5]執導,著重表現年輕的哈姆雷特,在情節和台詞的改動上也更傾向於表現角色的天真和純粹,以及在遭受到巨大的打擊之後的無助和脆弱。這一版本的哈姆雷特是一個19歲的生活在現代的大學生,而不是30多歲的丹麥王子,所選用的演員都非常年輕,主演本·衛肖時年23歲,剛剛從戲劇學院畢業,而女主角奧菲莉亞(Ophelia)的扮演者甚至還是在校大學生。納恩對《哈姆雷特》的現代化和青年化的改編,並啟用如此年輕的演員在當時被視為是非常冒險的舉動,然而在首演之後,幾乎所有的質疑都變成了褒獎,看來這一次改編無疑是成功的。
將莎劇的古典內核融進不同的時代和社會背景,這樣的改編在影視作品中更為常見,例子不勝枚舉:黑澤明(Akira Kurosawa)將古代日本歷史與莎士比亞經典悲劇相結合,拍出了《蜘蛛巢城》和《亂》[6]這樣氣勢恢宏的作品;馮小剛借《哈姆雷特》的故事重現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宮廷斗爭[7];喜劇《第十二夜》和《馴悍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被搬上大銀幕時成了青春片或歌舞片[8];范桑特(Gus Van Sant)以《亨利四世》為藍本創作出的經典獨立片《我自己的愛達荷》(My Own Privte Idaho, 1991)則將關注點對准了社會邊緣青年群體……甚至動畫片中也不乏改編自莎劇的優秀作品,90年代《獅子王》(Lion King, 1994)風靡全球的時候,它的小觀眾們也許還根本不知道莎士比亞是何人[9]。
在此我將選擇《我自己的愛達荷》做簡要分析。《我自己的愛達荷》圍繞著男妓麥克(Mike)和史考特(Scott)的生活展開,二人雖同為街頭男妓,身世背景卻完全不同。麥克是母親**的產物,淪落為男妓實為生活所迫;而史考特是市長的兒子,離家出走到街頭不過是他反抗父親權威的一種方式,而麥克對史考特有著非同尋常的情愫。選擇此片做個案分析的原因有二,首先,這是一部少有的關注社會邊緣群體的**題材的莎劇改編作品,主角是游盪在美國街頭的男妓。其次,電影絕對主角是男妓麥克,他所對應的原著中的角色只是一個不起眼的配角,即主角哈爾親王(Prince Hal)的朋友波因斯(Poins),而哈爾親王在電影中所對應的角色史考特反倒成了麥克的陪襯,這即是前文中所述的原著中的配角成為改編作品的主角的一個實例。除此之外,《亨利四世》中福斯塔夫(Sir John Falstaff)是主線,在《我自己的愛達荷》中,福斯塔夫所對應的流浪漢頭子鮑勃(Bob)則成了支線。
不過,在我看來以上這些只是這次改編中的表像,這部電影中所追問的核心主題才是對《亨利四世》的真正「改編」,這種「改編」在我看來是對《亨利四世》的顛覆。
電影《我自己的愛達荷》的主題是「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和追尋」。麥克踏上尋找母親的路程其實是為了弄清楚自己的身世和身份,史考特拋棄富家子弟的生活成為街頭男妓[10]是出於對自我身份的反抗,最終他結束流浪回家繼承父親的產業則代表著他最終認同了自己的身份和所屬的階級。這些故事情節我們都能在《亨利四世》中一一找到對應,然而,作者對人物所持的感情卻是截然相反的。在《亨利四世》中,哈爾親王年輕的時候放浪形骸,在父親(即亨利四世)去世後他繼位成為亨利五世,卻一下子成為了一位明君,其年輕時候的放盪行為也被稱贊為韜光養晦、目的是使敵國放鬆警惕。莎士比亞對哈爾親王持肯定態度,贊美他的政治手腕和聰明智慧,而對哈爾親王年輕時候的「狐朋狗友」們,譬如波因斯和福斯塔夫則持批判的態度。在電影《我自己的愛達荷》中,導演范桑特顯然是同情麥克的,他強調麥克的純真和無助;而對史考特最終回歸家庭、假裝不認識舊時朋友的行為,導演的態度是鞭笞他的兩面性,揭露他的殘忍。
大部分的「借鑒型」改編作品,無論在情節、社會、時代背景上做出多大的改動,其內核仍然是莎翁的。而《我自己的愛達荷》是一個例外,它的「顛覆」不在於它關注了**群體、不在於它讓原著中的配角成了主角,而在於它「否定」了莎翁。
除了將故事移植到不同的社會背景之外,運用其他的戲劇形式來演繹莎劇也是「借鑒型」改編的一種常見方式。此類的例子仍然很多,例如托尼獎和奧利弗獎大贏家的木偶戲版《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由威爾第改編的歌劇《奧賽羅》等。在中國,也有不少運用傳統戲劇形式來演繹的莎翁作品,例如改編自《哈姆雷特》的越劇《王子復仇記》,改編自《李爾王》的粵劇《李廣王》等。在此不對此類改編做過多論述。
3.衍 生 型
不同於「忠實型」和「借鑒型」的改編,在「衍生型」改編中,我們甚至都需要對「改編」二字打上一個問號。所謂「改編」,就必然有其原著,改編作品不管有多麼離經叛道,也多少保留著一些原著的影子。不過,「衍生型」作品卻不一定都適合這一定律,因為它們可以是純粹的再創作,它們可以僅僅從原著中抽出一兩個角色來創作出一個全新的故事(我們不妨借用一個目前非常流行的詞語,稱之為「同人劇」),或者是將整個莎翁戲劇放在一個特定的語境下(不妨稱之為「劇中劇」)。我將以兩部作品,一部屬於戲劇范疇、一部屬於影視范疇,來論述這兩種類型的「衍生型」改編莎劇。
莎劇最為著名的「同人劇」當屬《群臣人子小命嗚呼》(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該劇是湯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最出名的劇作之一,曾獲得1968年的托尼獎(Tony Awards),現在這部戲劇已經和《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禿頭歌女》(The Bald Soprano)等齊名,成了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電影版的《君臣人子小命嗚呼》在1990年上映,導演即劇作家斯托帕德本人。電影版的《君臣人子小命嗚呼》頗受好評並獲得了當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但我們在此僅討論戲劇。
羅森格蘭茨和吉爾登斯頓是來自莎翁名作《哈姆雷特》中的角色,劇作家斯托帕德從《哈姆雷特》中抽取出這兩個毫不起眼的小角色,以他們為主角,描寫兩人奉命進宮安慰喪父的丹麥王子的路上的荒誕奇遇。劇名直譯為「羅森格蘭茨和吉爾登斯頓已死」,事實上這一句正是《哈姆雷特》的最後一句台詞。《君臣人子小命嗚呼》從羅森格蘭茨和吉爾登斯頓這兩個配角的角度對整個《哈姆雷特》進行了新的解讀:他們兩個人不明就裡的按照莎翁的劇本說話辦事,而在沒有他們戲份的時候就在一起不停的討論和探究自己所處的世界,雖然到死都沒有弄出個所以然來。兩人如同受線繩控制的人偶一般,任由莎士比亞,或者是荒誕的命運本身,一步步將他們帶向他們毫無意義的死亡。置身於中的二人是對此頗是費解,卻又無可奈何。從改編的角度來看,《君臣人子小命嗚呼》與《哈姆雷特》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但前者脫胎於後者,卻又在後者之上建立起新的故事。這便是「衍生型」改編作品的一種常見的表現形式。
電影《凱撒必須死》(Caesar Must Die, 2012)是「衍生型」改編作品的另一種常見形式,即「劇中劇」。《凱撒必須死》中將鏡頭對准義大利羅馬的一座監獄,獄中聚集了一批來自五湖四海的重刑犯,這些被判數十載甚至終生監禁的囚犯,經過試鏡、排練,正排演著莎士比亞戲劇《尤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他們在監獄的房間、走道、操場上,演繹著那段兩千年前的陰謀和悲劇。電影以紀錄片的形式全景實拍,濃重的黑白色調帶有非常強烈的戲劇效果。導演塔維亞尼兄弟(Vittorio Taviani & Paolo Taviani)花了六個月跟蹤拍攝這部舞台劇的排練,片中這些排練莎士比亞戲劇的重刑犯並非專業演員,而是監獄中真正的囚犯。在劇中扮演死掉的凱撒的囚犯,在現實生活中他也必須死掉。本片獲得了不少好評和榮譽,包括2012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在這部電影中,莎翁戲劇不再是故事本身,它反而在影片中回歸了「戲劇」的本來身份。重刑犯們排練著《尤利烏斯·凱撒》,漸漸地,莎劇成為了這些囚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時,電影中囚犯們所排練的莎劇又完全忠實於原著,若將電影中的《尤利烏斯·凱撒》看作一次改編,那麼這次改編顯然屬於「忠實型」。然而,一旦將整個戲劇嵌入監獄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下,拍攝到電影中,那麼我們也許更傾向於這是一種「劇中劇」形式的嘗試。
「衍生型」的改編遠不止「同人劇」和「劇中劇」兩種形式,在此我也只是選擇了兩種最為常見和最廣為人知的戲劇和影視作品為例子來論述自己的觀點。總的來說,「衍生型」的改編作品在故事情節上並不依賴於原著本身,而是從原著出發,或是選取特定角色、或是選擇特定角度,來講述一個新的故事、闡釋一些新的觀點。
結 語:
從「忠實型」到「借鑒型」,再到「衍生型」,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三種類型的改編作品越來越注重創新,對於原著的依賴也越來越少。不僅莎劇如此,我相信大多數的改編戲劇也都能被劃分為這三者之一。「忠實型」繼承傳統,「借鑒型」開始了對原著的革新甚至顛覆,而到了「衍生型」這一步就誕生了脫胎於原著的全新作品。
不過,我們同時也必須看到,對於改編戲劇作品的這種劃分絕不是簡單粗暴一刀切的。首先,一部改編作品有可能都在多個方面都做出了革新;其次,一部改編作品也有可能無法被簡單地歸為三種類型之一,而是處於其中模糊的地帶。
仍然以莎劇改編作品為例,上映於1991年的電影《普洛斯佩羅的魔典》(Prospero's Books,1991)就是這樣一部模稜兩可的作品。在這部根據莎士比亞戲劇《暴風雨》(The Tempest)改編的影片里,導演格林納威(Peter Greenaway)充分發揮了奇思異想,展現出絕妙的想像力。主人公普洛斯佩羅在自己的腦海中虛構出《暴風雨》的畫面,每當劇中人物出場的時候,他就替他們說出了他們的台詞。整部影片可以說完全是普洛斯佩羅的想像,具有「劇中劇」的特點,可以被劃分為「衍生型」;然而,不同於《凱撒必須死》中現實與戲劇排練的明顯區分,在此片中,普洛斯佩羅將自己的想像與現實交織在一起,將自己當作是劇中人,「劇」與「劇中劇」的界限非常模糊,影片本身也可以看作是《暴風雨》的另一個新的版本。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部電影又可以被劃分為「借鑒型」。
所以,所謂的分類只是人為的劃分,我將莎劇改編大致分為三類只是為了研究和討論的便利,而非一種機械的條例;我並不確定這樣的分類是否合理,只是提出了一種針對戲劇改編作品進行分類的可能性。我相信,無論是莎翁的戲劇還是其他的戲劇,只有在劇作家、戲劇界、評論界都開放自己的思維和心態,保留傳承但不拘泥於傳統,同時力求革新的前提下,觀眾才能夠看到更多更好的戲劇。到那時候,我們再談改編作品的類型也許就會有更多地數據和文獻可供參考。
❹ 求一部歐美電影,其中有一個情節是一個中年女人和一個年輕男子發生光系,那男的是做-鴨的。
請注意保存,以防失效,如果幫到你,請採納一個照樣可以
❺ 電影《美少男之戀》的劇情是什麼
電影名字應該是叫《美少年之戀》,Jet(馮德倫飾),二十三歲,一頭wash-on的金發,出奇地漂亮、迷人。也因是故,十分自負、且玩世不恭,他的職業其實就是鴨(男妓)。直到那一天,他在中環的露天茶座偶遇Sam(吳彥祖飾)與女子Clara(舒淇飾),他才開始著意去隱瞞自己的職業。
那真的只是一次偶遇,但Sam那帶著莫名親切的眼神與笑容,卻教Jet無法忘懷。他把經過告訴了跟他同住的阿青。阿青卻警告他,做我們這一行的,最忌就是戀愛,因為戀愛最容易使自己受到傷害。
「中南灣」是Jet與阿青工作的「公司」,如常地客似雲來。徐老闆派了阿青去應召。客人原來是個體育教師,第一次召妓,完事後卻竟禁不住痛哭起來,說自己對不起老婆、對不起他暗戀的學生。
阿青給Jet開了一個玩笑,用他的名義在報上登了一個尋找Sam的廣告。來應征的人不是Sam,但皇天不負有心人,Jet終於在路上再次遇見Sam:原來Sam是個警察。他主動與Jet約會、交往,但卻一直保持著純潔的朋友關系。Jet雖然不無疑惑,但卻十分享受那種秘密的戀愛感覺。
Sam當然也有一段過去。他畢業後出來做的第一份工,便遇上了阿青,並逐漸墮入愛河。但不久,Sam卻結識了一直夢想當明星的K.S.。為了替K.S.償還信用卡的債項,Sam接受了酷愛攝影的Gucci的要求,替他拍了一輯裸體照片。當阿青知道Sam急需一筆錢時,也竟不惜出賣自己的身體。但一如Sam無法留得住一心想飛的K.S.一樣,阿青也鎖不住已變了心的Sam。未幾,心灰意冷的阿青乾脆把男妓當作了正式的職業。
幾年後的今天,K.S.果一如所願,當上了偶像歌手,Sam卻下定決心,把自己收藏起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真正身份,包括對他有很高期望的父母。
Jet無法進入Sam的世界內,直到一天,他打球受傷,Sam送他回家,碰到了阿青,才揭破了Sam的過去。Jet直闖他的家,逼他面對自己。二人激烈地擁吻起來,但沒想到竟讓剛上來的Sam的父親看到了一切。
Sam無法向愛他的父母解釋和交代。最後自殺了。
Sam死後,Jet仿似無主孤魂。一天,Clara給他送來了一封信,是Sam死前寫給他的。Jet讀了後,再也按捺不住,失聲痛哭起來…
❻ 盤點男妓電影,【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男妓電影,免費高清資源在線觀看
劇名:魔力麥克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劇名:影子愛人 網路網盤下載觀看鏈接:
❼ 求出處 - - 這是希斯·萊傑哪部電影中的截圖
神秘肌膚 Mysterious Skin (2004)導演: 格雷格·阿拉基
編劇: 格雷格·阿拉基 / Scott Heim
主演: 約瑟夫·高登-萊維特 / 布拉迪·科貝特 / 米歇爾·崔切伯格 / Jeffrey Licon / 切斯·埃利森
類型: 劇情 / 同性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 荷蘭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4-09-03(威尼斯電影節)
片長: 105 分鍾 / 107 分鍾(聖丹斯電影節)
又名: 誘惑肌膚劇情簡介 · · · · · · 故事以兩個小男孩的童年時期開始。布萊恩(布拉迪•科貝特 Brady Corbet 飾)八歲時被球隊教練強奸並且從此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這成了他心中永遠的夢靨。而另外一位男孩尼爾(約瑟夫•高登-萊維特 Joseph Gordon-Levitt 飾)八歲時被教練帶回家誘奸,教練扭曲了尼爾的認知,這對尼爾的影響是從此讓他沉溺於這樣的同性游戲中,並且成了家鄉小鎮的一名同性戀男妓。此時布萊恩找到了當年和尼爾同在一個棒球隊的照片,並以此為線索找到了尼爾的家。不巧此時尼爾剛好去了紐約尋找新生活。於是布萊恩通過尼爾的好朋友和尼爾保持聯系。在聖誕夜的時候,兩人終於相聚在當年侵犯二人的教練的住所,尼爾向他講述了當年的真實情況......
❽ 求美國一部愛情電影
鏈接:
《隔壁的男孩》是由GregorSchmidinger執導,TrumanChambers、MichaelEllison、DamonPrest主演的劇情短片。該片講述了馬克和賈斯汀的勇氣克服他們的恐懼和面對自己的心魔的故事。馬克,患有焦慮症的25歲男妓無意中碰到一個客戶的10歲的兒子。當這個男孩告訴他,他正在尋找他的父親時,馬克措手不及應該怎麼做。不過,當他們在等待他的客戶返回時,馬克意識到這個不速之客是他正需要的。從那時起,他們新的友誼增加了馬克和賈斯汀的勇氣,克服他們的恐懼和面對自己的心魔。該片於2015-01-23在美國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