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和電影膠片
1. 有個電影是講一幫外國人在小黑屋發現膠片,膠片里是恐怖血腥的場景,然後自己也是在這個場景裡面,然後開
你說的是《致命錄影帶》吧?該系列影片目前總共拍攝了3部,每部都是由幾段驚悚故事組成,強烈的偽紀錄風格、限制級的影像促成一種另類獨特的血腥恐怖。
望採納。
2. 膠片是誰發明的
膠片的發明人是一個美國人---伊斯曼
3. film和movie都是電影的意思,二者有什麼區別
film: A movie.電影
影片:被看作是一組的電影
movie:電影:
一組連續的照片被投影到屏幕上並以極快的速度依次放映使之產生連續性和動態的視覺
電影情節:以電影形式出現的相關的影片敘述
影院:放電影的劇院
4. 急!~~!美國電影對中國人有什麼影響和聯系!!
1896年電影首次在中國放映,距離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首次公開放映電影還不到一年。從那以後的50年裡,大量美國電影被販運來中國分銷到各地。在這50 年中,中國各地影院上映的片目中,美國片佔到了80~85%。作為20世紀中國的一道重要的文化景觀,好萊塢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早在30年代就有人說過,好萊塢已經「取代了傳教士、教育家、炮艦、商人和英語文學,成為中國學習西方工業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最為重要途徑」 。的確,好萊塢的意義從來都不限於文化消費領域,它不僅通過票房收入和電影膠片、拍攝/放映設備的出口對中國經濟產生了直接的沖擊,同時,它還是促銷美國產品的重要手段。美國商務部的一位官員曾明白指出,電影的影響使一些國家對美國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好萊塢稱雄世界與美國經濟利益在全球擴張之間的正比關系已經被許多學者的研究所證明。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對好萊塢在20世紀中國所起的作用做過深入系統的研究。本文在大量原始資料的基礎上,試圖對中美兩國在二十世紀前半期的電影姻緣做一個初步描述。它對基本史實的側重和量化的研究方法可能會進一步激發學界對這一問題的興趣,同時也為將來的深入研究奠定實證基礎。
好萊塢電影藉助美國自由經濟的領先力量,在勢不可當地覆蓋著全球電影市場的同時必然會對中國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的意義遠遠不僅僅是 對於電影的,而且也是對於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甚至傳統的。正如不少人指出過的那樣,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除了在物質屬性的價值外,它們藉由聲音、影像、圖畫、文字等元素交織而現的象徵符號與意理信念,則與文化領域有著關聯,同時這也與主導社會集體價值與國族文化內涵的政治領域形成一種張力」,顯然,好萊塢的全球化在沖擊著中國民族電影工業的同時也通過色彩繽紛的電影形象推銷著美國商業、文化、政治、生活方式和價值理想,影響民族社群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延續,製造美國式的「全球趣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的現實和將來。也正因為這樣,面對好萊塢電影日益緊迫的威脅,與全球此起彼伏的反好萊塢聲音相呼應,「好萊塢與中國電影」的話題在中國便具有了一種更宏大的政治經濟學意義--我們正是試圖在這樣的背景下,考察好萊塢電影對於美國全球化戰略的政治經濟文化意義,分析中國在好萊塢全球戰略中所處的位置,研究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策略,從而探討中國電影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和生機,尋找中國電影發展的出路,最終獲得面對文化全球化的一種政治立場和態度。「面對好萊塢」因而可以被看作全球化背景中最具理論和實際挑戰性的話題之一。
好萊塢電影藉助美國自由經濟的領先力量,在勢不可當地覆蓋著全球電影市場的同時必然會對中國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的意義遠遠不僅僅是 對於電影的,而且也是對於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甚至傳統的。正如不少人指出過的那樣,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除了在物質屬性的價值外,它們藉由聲音、影像、圖畫、文字等元素交織而現的象徵符號與意理信念,則與文化領域有著關聯,同時這也與主導社會集體價值與國族文化內涵的政治領域形成一種張力」,顯然,好萊塢的全球化在沖擊著中國民族電影工業的同時也通過色彩繽紛的電影形象推銷著美國商業、文化、政治、生活方式和價值理想,影響民族社群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延續,製造美國式的「全球趣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的現實和將來。也正因為這樣,面對好萊塢電影日益緊迫的威脅,與全球此起彼伏的反好萊塢聲音相呼應,「好萊塢與中國電影」的話題在中國便具有了一種更宏大的政治經濟學意義--我們正是試圖在這樣的背景下,考察好萊塢電影對於美國全球化戰略的政治經濟文化意義,分析中國在好萊塢全球戰略中所處的位置,研究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策略,從而探討中國電影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和生機,尋找中國電影發展的出路,最終獲得面對文化全球化的一種政治立場和態度。「面對好萊塢」因而可以被看作全球化背景中最具理論和實際挑戰性的話題之一。
好萊塢電影藉助美國自由經濟的領先力量,在勢不可當地覆蓋著全球電影市場的同時必然會對中國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的意義遠遠不僅僅是 對於電影的,而且也是對於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甚至傳統的。正如不少人指出過的那樣,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除了在物質屬性的價值外,它們藉由聲音、影像、圖畫、文字等元素交織而現的象徵符號與意理信念,則與文化領域有著關聯,同時這也與主導社會集體價值與國族文化內涵的政治領域形成一種張力」,顯然,好萊塢的全球化在沖擊著中國民族電影工業的同時也通過色彩繽紛的電影形象推銷著美國商業、文化、政治、生活方式和價值理想,影響民族社群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延續,製造美國式的「全球趣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的現實和將來。也正因為這樣,面對好萊塢電影日益緊迫的威脅,與全球此起彼伏的反好萊塢聲音相呼應,「好萊塢與中國電影」的話題在中國便具有了一種更宏大的政治經濟學意義--我們正是試圖在這樣的背景下,考察好萊塢電影對於美國全球化戰略的政治經濟文化意義,分析中國在好萊塢全球戰略中所處的位置,研究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策略,從而探討中國電影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和生機,尋找中國電影發展的出路,最終獲得面對文化全球化的一種政治立場和態度。「面對好萊塢」因而可以被看作全球化背景中最具理論和實際挑戰性的話題之一。 中國由於人口眾多、經濟潛力巨大,在當今的全球化格局中,國際地位舉足輕重。因而,在美國的「單極化」戰略中,中國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據國際問題專家分析,世界上三個人口大國--中國、俄羅斯和印度,都極力保持本國獨特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制度,與美國保持著某種抗衡關系,同時,三國的經濟也正呈現復興和發展趨勢,在新世紀同美國的差距將會縮短。因而,即使美國有能力迫使這三個國家實行美式民主自由制度,但如果中、俄、印堅持走不同於美國主導的西方政經發展道路,分別或聯合反對美國,都會使美國「單極化」全球戰略難以成功。基於這樣的分析,21世紀以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可能將有所調整,戰略重心可能從歐洲轉向中東和亞洲,特別是轉向中、俄、印三大國。事實上,美國已經在「將亞太逐年高成長所孕育的數以億計的中產階級,國民所得持續增加所帶來的兆億美元的消費能力,還有未來大規模現代建設所需的資金與技術等等經濟因素,予以數據化的精算,並將亞太這個 「他者」設定為西方國家長期景氣低迷所累積的資本與科技進行再生產的「新疆域」。美國未來學家奈斯比特也在預計未來趨勢時指出,「西方企業如果不能參與大亞洲的經濟騰飛,不但會喪失商機,更可能被削弱競爭力。毋庸諱言,已經臻於成熟的西方經濟需要外來的新刺激,西方技術和精密產品必須能更廣泛地應用於開拓新的市場,而亞洲就是最具潛力的開發對象。」
5. 膠片的發明過程是什麼
感光技術的結晶
——1923年彩色膠片的發明1923年,戈德斯基和曼內斯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膠片。膠片忠實地記錄著人類生活的片斷,成為人們永久的紀念。美國柯達公司推動了彩色膠片的誕生與發展,柯達膠卷風靡全球。今天,無論在專業攝影還是家庭生活攝影中,人們都廣泛地使用了彩色照片。
在商場里,照相沖印店裡,柯達、富士、樂凱等牌子的彩色膠卷隨處可見。它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然而,你可知道彩色膠片是如何誕生的嗎?
膠片的誕生是在照相機發明之後。早在1826年,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機已經出現了,是法國人尼普斯的「傑作」。它是從17世紀的一種攜帶型繪圖儀器的暗箱「脫胎」而來的,看上去有些笨重。聰明的尼普斯對暗箱作了一番改造,加上鏡頭、光圈和毛玻璃,就製成了照相機。尼普斯用自製相機,在室外花了8小時曝光,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他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日光繪畫」。
之後,他與另一位發明家達蓋爾共同發明了銀板照相法,即將鑲銀的銅板放在一個盛碘的盤子上方,用碘的蒸氣在銅板表面形成一層碘化銀,因而成為感光板,經照相機曝光後,用加熱的水銀蒸氣蒸這塊板,感光後的碘化銀凝聚水銀蒸氣,光越強,凝結得越多,於是在板上逐漸顯出影像來,把板泡在鹽溶液里即可製成永久性的相片。這或許是最初膠片的由來。
五十多年後,美國人喬治·伊斯曼發明了一種可以感光的透明膠片,用作攝影的底片。關於彩色膠片的發明設想,最初由庫恩·舒澤爾提出,限於技術不成熟而未能實現。此後,德國的幾位科學家也陸續加入這方面的研究,但都功虧一簣,未能取得實際的效果。
柯達彩色膠片誕生於1923年,它的發明者是L·戈德斯基和L·曼內斯。這兩人在紐約上學時,對照相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一起進行過許多實驗。當曼內斯進入哈佛大學,戈德斯基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後,仍利用假期在一起研究,並開始考慮製造含有各種顏色的膠片。最初,他們研究了雙層式多層彩色片,後來又改變方向,研究三層式多層彩色片,到1923年,終於製成了包含各種顏色的第一張照片。
在研究過程中,他們得到了美國伊斯曼·柯達公司米斯博士的幫助,解決了在顯影時控制顯影液擴散的方法,這對柯達彩色膠片的試製成功起了決定性作用。1953年,在柯達研究所人員的協助下,曼內斯和戈德斯基找到了大批量生產柯達彩色膠片的方法。伊斯曼·柯達公司以「柯達克羅姆」的商品名經銷這種產品。
如今,柯達膠卷已成為風靡全球的商品,走進千家萬戶。隨著專業攝影要求的提高,一些適合不同需求的高清晰度的膠片不斷涌現。1982年2月,美國的柯達公司宣布一種新型照相感光材料——膠片盤誕生了。它是一張可以轉動的膠片硬碟,略厚於傳統膠片,用硬脂製成,由於它採用了新型感光乳劑,這種乳劑適用於各種復雜條件下的攝影,效果非常好。
今天,無論在專業攝影還是在家庭生活攝影中,都廣泛地使用了彩色膠卷。相片里記錄的是生活的變遷,而一張薄薄的膠片,卻是人類科學研究的結晶。
6. 英文movie與film有什麼區別
一、詞義辨析不一樣
1、movie n. [尤美]電影
〔辨析〕普通用詞,美國英語中的口語用詞。指具體的電影作品時與 film 同義,可換用;而 the movies 可指電影院、電影業或電影的總稱。
〔例證〕Do you want to see a movie/film with me tomorrow?
你明天想和我一起去看場電影嗎?
2、film n. 電影,影片
〔辨析〕普通用詞,指電影院中或電視上播放的電影。
〔例證〕I have seen two good films this week.
本周我已經看了兩部好電影。
二、詞義廣泛性不一樣
1、movie
英['muːvɪ]美['muvi]
1)n. 電影;電影院;電影業
2)adj. 電影的
2、film
英[fɪlm]美[fɪlm]
1)n. 電影;薄膜;膠卷;輕煙
2)v. 在…上覆以薄膜;把…拍成電影
三、詞彙搭配不一樣
1、movie
1)direct a movie 導演電影
2)enjoy a movie 欣賞一部電影
3)go to the movies 去看電影
4)like a movie 喜歡電影
2、film
1)print a film 印照片,洗照片
2)proce a film 拍攝影片,製片
3)see a film 看電影
4)shoot a film 照相,攝影
7. film和movie的區別是什麼
看電影我們經常會遇到film和movie,那這兩個詞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我們看下有道翻譯給出的解釋,
film釋義:n. 電影;薄膜;膠卷;輕煙、
vt. 在…上覆以薄膜;把…拍成電影
vi. 攝制電影;生薄膜;變得朦朧
movie釋義:n. 電影;電影院;電影業、adj. 電影的
二者都是電影的意思,但美國人對這兩個詞可不會含糊。他們希望
能將電影從那些純為娛樂拍攝的影片中拯救出來。這種區別解釋了為何美
國電影協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不叫美國影片協會(American Movie
Institute)。這同樣也可以解釋,大學為何從不開設影片課程或者設置影片
系;他們開設電影課程並設置電影系。
關於「film」和「movie」這兩個詞的區別還有一些別的說法僅供參考:「flm」的詞源意為「膠
片」,常常用在「電影研究」(film studies)和「電影史」(film history)等較為正式的名詞和概
念中;而「movie」的詞源與運動有關,是「moving picture」的縮寫,現在常常指某部具體的影片,
比起「film」更為口語化,通俗化。
與film相關的短語如下:
silent film 無聲電影 ; 默片 ; 無聲片 ; 默片無聲片
thin film 薄膜 ; 薄膜 ; 電阻元件材料 ; 一種薄而軟的透明薄片
film director 電影導演 ; 導演 ; 職業 ; 出品總監
horror film 恐怖電影 ; 恐怖片 ; 驚悚片 ; 可駭片
musical film 歌舞片 ; 音樂電影片 ; 音樂片 ; 穿幫鏡頭
war film 戰爭片 ; 戰役片 ; 戰斗片 ; 最愛電影
disaster film 災難片 ; 災難片 ; 災害片 ; 災禍片
photographic film 底片 ; 膠片 ; 照相軟片 ; 軟片
與movie相關短語如下:
Scary Movie 驚聲尖笑 ; 驚聲尖笑 ; 恐怖電影 ; 驚聲尖笑系列四部曲
movie theater 電影院 ; 電影院 ; 影劇院 ; 電影劇場
Superhero Movie 超低能英雄 ; 超級英雄 ; 超低能英雄 ; 超低能特攻隊
Movie camera 電影攝影機 ; 電影攝影機 ; 攝影機 ; 模擬攝錄像機
Unload Movie 卸載影片 ; 卸載影片兒 ; 命令隨時調用
movie queen 影後
movie bug 電影迷 ; 片子迷
8. 關於電影膠片
現在的電影仍有大部分是用膠片拍攝的
首先,膠片的質感是數碼無法比擬的。膠片的放大投影到屏幕上,層次感、色彩飽和度、光影感和清晰度都是非常好的,而數碼的綜合來講就差一些。
其次,使用膠片的成本還是相對較低的。前面已經說過,拍電影的機器與拍電視的是不同的,用DV拍肯定會比膠片便宜,但你能想像專業的人士用DV拍電影嗎?而如果使用專業高清的電影設備,那成本肯定是要比膠片高。
還有,從感情上來講,很多導演也傾向於使用膠片。當很多家庭可以用極低的成本不停地拍生活錄象時,當更多人可以用很少的錢欣賞到盜版電影時,也就是說,電影越來越容易得到時,人們對電影的感覺在消退,這也是導演會偏愛膠片的深層原因。
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數字電影。目前數字電影有兩種規格:一是所謂「標清」(標准清晰度)的電影,是用標准數字錄像帶拍攝的影片,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700至800線,一是所謂「高清」(高清晰度)電影,是用高清晰度錄像帶拍攝的電影,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1100至1200線,高清拍攝出來的影片能大體達到膠片的清晰度水平。用數字錄像帶拍攝的電影通常可以直接在電影院用數字放映設備放映,這時就叫數字電影了。當然,用高清拍攝的影片放映效果更好,但實際上仍然達不到電影膠片拍攝的電影的清晰度水平。有時也可以把數字錄像帶拍攝的影片轉到膠片上,用普通的電影放映設備來放映,這就叫「磁轉膠」。
相比傳統的膠片電影,高清數字電影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通過高清攝像技術,實現了與高清時代的接軌;數字介質存儲,永遠保持質量穩定,不會出現任何磨損、老化等現象,更不會出現抖動和閃爍;傳送發行不需要洗映膠片,發行成本大大降低,傳輸過程中不會出現質量損失等等。
所以,正因為數字電影有上面這些優勢,未來高清數字電影取代膠片電影成為主流將是大勢所趨。
但目前來看,數字電影還不能真正普及。將所有電影都數字化國內目前還沒有這個水平(其實其它國家也都一樣)。目前數字化電影最多的國家是美國,但即使是在美國,也並不是出品的所有電影都是數字化的。一些大製作、大成本的電影往往使用數字攝像機,這樣出來的畫面更震撼,但一些小成本,小製作的電影就沒有必要拍成數字電影了。
在中國,數字電影有時還很尷尬。很多電影在美國本來都是數字電影的,但到了中國,由於中國影院數字電影放映機的普及率實在太低,還不得不將這些數字電影再轉化成普通的膠片電影,這樣才能在全國各大影院播放。數字電影是有了,但影院的硬體設施卻沒有跟上,這樣的數字電影,即使拍出來了,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數字電影的真正普及還需要加以時日。
9. 電影膠片是誰發明的
電影是嚴重依賴技術的藝術。而它的實現媒介,到目前為止,仍舊是電影膠片。而電影膠片的發明人是一個美國人,他叫伊斯曼,就是靠著這個發明,他成了對電影的誕生產生了最重要影響的人之一。而如果沒有他的發明創造,電影的誕生顯然是一個未知數。
我們現在非常喜歡使用的柯達膠卷,就是伊斯曼所注冊的--他是柯達公司的創始人,現在柯達公司生產的膠卷在全世界流通和被人們使用,而伊斯曼,就是這個古老帝國的締造者。
要是說起來電影成像的歷史就更加久遠了。早在11世紀,有科學家就發現,可以通過一個小孔,讓外面的形象在內部顯現出來。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達.芬奇就提出了一個"黑箱"理論,他的理論的的意思是通過一個黑箱子射出的光線,可以看到放大在對面牆上的顛倒的影像。此外,還有一些發明家發明了"魔燈",這是一種通過蠟燭和透鏡放映畫面的方法,來展現變動的影像。
而在電影誕生之前,照相技術是首先問世的,照相技術是電影攝影藝術之母。法國人尼埃浦斯是照相術的發明人,那個時候人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面容會固定顯影出來.從此,人們可以十分神奇地通過照相技術把人和景物留在金屬版上.但是,當時的膠片是十分原始的。稍後,法國人路易.達蓋爾發明了銀版照相術,這樣,照相技術就穩定和前進了一大步。而法國人馬萊則發明了攝影槍,這樣,在攝影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突破,為電影的誕生創造著新的條件.
與此同時,美國人在沿著另外的思路在前進,大發明家愛迪生發明了電影視鏡,通過他的視鏡,人們可以看到活的影像,而且驅使他發明這個東西的原因就是為了追求財富,他認為這個發明將會給他帶來財源滾滾.後來,愛迪生確實從早期的電影技術發明中發了財,享有著一些關鍵技術的專利.這樣,這個時候,由於攝影技術和媒介本身的發展變化,就非常接近電影的誕生了。
伊斯曼出生在美國,19世紀是一個發明創造特別茂盛的時期,伊斯曼24歲的時候,就對攝影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而這個時候關於各種成像技術的發明更是方興未艾。當時攝影用的感光材料是濕片,必須要在攝影前,臨時在玻璃上塗抹感光層,並且必須在它干之前拍攝和沖洗。而更麻煩的是,外出攝影時還要帶上帳篷和各種葯水,這樣才能夠在室外的環境中拍攝照片。
這太麻煩了,伊斯曼下決心改變這個面貌,於是就從感光材料入手,開始了他的決定性的發明創造。有一天,他從一家英國的雜志上看到,攝影家們正在研究一種可以在乾燥之後使用的明乳膠劑,這個時候,他的眼睛一亮,於是自己立即動手,直接根據文章中的化學配方,開始製作明膠乳劑,不期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880年,他就租了一間閣樓,開始生產和銷售他自己製作的照相干版,他的這個手工作坊,就成了後來世界最大並且現在仍舊佔領著膠片的巨大市場的柯達公司的誕生地。
技術進步的原動力就是不斷使發明創造使用起來更加方便.當時他製作的照相干版十分笨重,又容易破碎,不好攜帶,1884年,他發明了一種塗抹在紙上照相卷紙,拍攝之後加工沖洗,從玻璃上印製,就可以見到照片了,這一下子使照相技術的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一年,也是他的伊斯曼柯達公司正式成立的時間。
伊斯曼把柯達膠卷投放市場,使照相技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1888年,他把這種在賽璐璐片基上使用的膠片乳劑申請了專利,兩年以後,愛迪生發明了活動電影放映機,可以在機器上放映影像了。1889年,伊斯曼研究發明了新型的感光膠片,為電影的最後誕生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加上愛迪生的發明,很快,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就在1895年發明了手提式的電影放映機,促進了電影的誕生。
這其中,伊斯曼的膠片技術顯然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伊斯曼很快就獲得了"膠片大王"的稱號,他的柯達膠卷佔領了絕大部分市場。20世紀初,電影剛剛誕生的幾個年頭里,電影放映競爭十分激烈,很多人以為這是一個新的生財之道。而愛迪生甚至還成立了一個托拉斯,來壟斷美國的市場,發財心切的愛迪生當時說動了伊斯曼,叫他答應了只把膠片提供給愛迪生的托拉斯。但是這個時候,伊斯曼也給競爭對手、另外一家膠片公司提供了機會,競爭對手開始搶占別的市場,於是伊斯曼又把目光放到了當時的歐洲,而歐洲的電影膠片的使用,比美國要多得多,很多國家都把電影當作新的工業。他的膠片很快地四面開花了。
當時還有"不燃性膠片"與他為敵,但是後來證明那隻是一個假設,他的膠片製造十分順利。在伊斯曼逝世之後,柯達公司也沒有停止發展,而是成為了一個擁有10萬人以上的雇員的跨國大公司,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膠片帝國。
而柯達公司對電影的貢獻也沒有停止,因為不存在停止的技術,只有更好更完美的技術,1948年,柯達公司發明了專門用於專業電影的不容易燃燒的安全片基,1950年,公司的科學家發明了可以穩定彩色影象質量的成色劑,這兩項發明都獲得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技術大獎。1985年,柯達公司正式宣布參加視頻的市場競爭,與電子視覺藝術的關系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