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理論電影
Ⅰ 美國電影的電影理論
長期以來,美國只把電影看作是娛樂手段,把好萊塢當成生產故事和幻想的工廠,因此首先注意影片的商業價值。但是,70年代前後,美國電影學術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1967年,在華盛頓和洛杉磯兩地成立了美國電影研究院(AFI)。電影資料館遍布全美,其中重要的有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羅切斯特的伊斯曼電影數據館、華盛頓國會圖書館、伯克利太平洋電影資料館等。8大影片公司於60年代先後解體或轉產之後,影片和檔案大量捐贈給上述資料館和各大學的電影研究中心,對研究本國電影傳統、保護本國電影文物起著很大作用。
60年代後期以後,美國的專業電影製作和理論教育有了發展。許多綜合大學里陸續設置了電影學院、電影系或專業,著名的有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電影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的影劇系和紐約大學的電影製作、電影理論、影劇劇作 3個系。只就電影理論學科來說,獲得電影博士學位的人數由60年代中期的 200人激增至2000人。各種理論研究機構和學會的發展,各種電影學術性刊物(如《美國電影》、《電影季刊》、《廣角》、《電影雜志》)的繁榮,為美國電影研究提供了條件。
Ⅱ 經典美國倫理電影, 只看一眼就愛上 有沒有相關的影視百度網盤資源
相關影片有:愛情電影 Szerelmesfilm [1971][劇情][匈牙利] 身為人母 Little Children (2006) 水果硬糖 網路網盤資源高清免費下載在線觀看
愛情電影 Szerelmesfilm [1971][劇情][匈牙利]
鏈接: https://pan..com/s/1zfPd9nLxDSNvja1yfRrf5w
提取碼: uywq身為人母 Little Children (2006)
鏈接: https://pan..com/s/1QT2whJtqu4s-I8XjL7Lsug
提取碼: s2xp水果硬糖
鏈接: https://pan..com/s/18ISqAA_SGJTBketCWnScFQ
提取碼: m3g7
Ⅲ 介紹幾部反應倫理道德的美國或其他電影
《人.獸.雜.交》
Splice (2009)
在大公司紐斯特德的支持下,生物科學家克里夫·尼科利(阿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飾)和女友艾爾莎·卡斯特(薩拉·波莉 Sarah Polley 飾)進行基因重組的實驗,並取得初步進展。然而由於資金和公眾輿論等原因,紐斯特德高層決定中斷對他們現有研究的支持。克里夫和艾爾莎不願半途而廢,於是偷偷展開實驗。他們對基因進行優化重組,並混入了艾爾沙的一部分基因,終於孕育出一個相貌奇特的雌性怪物。
秉著科學家的道德和良知,克里夫執意要殺死怪物,而艾爾莎則全力保護,視若己出,並將其命名為卓倫。卓倫以飛快的速度成長,最終變成一位擁有獨特美感的女孩(Delphine Chanéac 飾)。在這一過程中,克里夫和艾爾莎越陷越深……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301701/
Ⅳ 推薦幾部美國好看的電影吧!我實在找不到
2015年(87屆)
獲獎:
《鳥人/無知的意外之美》Birdman / 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
提名:
《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
《少年時代》Boyhood
《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模仿游戲》The Imitation Game
《塞爾瑪》Selma
《萬物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爆裂鼓手》Whiplash
最佳影片 《鳥人》
最佳導演 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鳥人》
最佳男主角 埃迪-雷德梅恩《萬物理論》
最佳女主角 朱利安-摩爾《依然愛麗絲》
最佳男配角 J-K-西蒙斯《爆裂鼓手》
最佳女配角 帕特麗夏-阿奎特《少年時代》
最佳原創劇本 《鳥人》
最佳改編劇本 《模仿游戲》
最佳外語片 《修女艾達》
最佳動畫長片 《超能陸戰隊》
最佳紀錄長片 《第四公民》
最佳剪輯 《爆裂鼓手》
最佳攝影 《鳥人》
最佳視覺效果 《星際穿越》
最佳音響效果 《爆裂鼓手》
最佳音效剪輯 《美國狙擊手》
最佳藝術指導 《布達佩斯大飯店》
最佳服裝設計 《布達佩斯大飯店》
最佳最佳化妝和發型設計 《布達佩斯大飯店》
最佳歌曲 Glory《塞爾瑪》
最佳配樂 《布達佩斯大飯店》[1]
2014年(86屆)
獲獎:
《為奴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
提名影片名單
《美國騙局》American Hustle
《菲利普船長》Captain Phillips
《達拉斯買傢俱樂部》Dallas Buyers Club
《地心引力》Gravity
《她》Her
《內布拉斯加》Nebraska
《菲洛梅娜》Philomena
《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
2013年(85屆)
獲獎:
《逃離德黑蘭》/ Argo
逃離德黑蘭
提名:
《愛》/ Amour
《南國野獸》/ 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
《烏雲背後的幸福線》/ Silver Linings Playbook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
《獵殺本·拉登》/ Zero Dark Thirty
《林肯》/ Lincoln
《被解放的姜戈》/ Django Unchained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2012年(84屆)
藝術家
獲獎:
《藝術家》The Artist,韋恩斯坦
提名:
《後裔》The Descendants,福斯探照燈公司
《咫尺浩劫》Extremely Loud&Incredibly Close,華納兄弟
《相助》The Help,迪士尼夢工廠
《雨果的秘密》Hugo,派拉蒙
《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索尼經典
《點球成金》Moneyball,索尼哥倫比亞
《生命之樹》The Tree of Life,福斯探照燈
《戰馬》War Horse,迪士尼夢工廠
2011年(83屆)
獲獎:
《國王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
國王的演講
提名:
《黑天鵝》Black Swan
《鬥士》The Fighter
《盜夢空間》Inception
《孩子們都很好》The Kids Are All Right
《127小時》127 Hours
《社交網路》The Social Network
《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
《冬天的骨頭》Winter's Bone
《大地驚雷》True Grit
2010年(82屆)
獲獎:
《拆彈部隊》(The Hurt Locker)
拆彈部隊
提名:(從這屆開始提名影片翻倍)
無恥混蛋(Inglorious Basterds)
直上雲霄(Up in the Air)
珍愛(Precious: Based on the Novel Push by Sapphire)
阿凡達(Avatar)
第九區(District 9)
飛屋環游記(Up)
成長教育(An Ecation)
嚴肅的男人(A Serious Man)
弱點(The Blind Side)
2000年至2009年(72至81屆)編輯
2009年(81屆)
獲獎: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提名:
《本傑明·巴頓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派拉蒙
《福斯特對話尼克松》(Frost/Nixon),環球
《米爾克》(Milk),焦點
《朗讀者》(The Reader),韋恩斯坦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福克斯探照燈
2008年(80屆)
老無所依
獲獎:
《老無所依》 (No Country for Old Men)
提名:
《贖罪》 (Atonement)
《朱諾》 (Juno)
《英雄不問出處》 (Michael Clayton)
《老無所依》 (No Country for Old Men)
《血色將至》 (There Will Be Blood)
2007年(79屆)
獲獎:
《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
提名:
《陽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
《硫磺島家書》(Letters from Iwo Jima)
《女王》(The Queen)
《通天塔》(Babel)
2006年(78屆)
獲獎:
《撞車》 Crash
提名:
《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
《卡波特》 Capote
《晚安,好運》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慕尼黑》Munich
2005年(77屆)
獲獎:
《百萬美元寶貝》(Million Dollar Baby)
提名:
《飛行者》(The Aviator)
《杯酒人生》(Sideways)
《尋找夢幻島》(Finding Neverland)
《雷》(Ray)
2004年(76屆)
獲獎:
《指環王3:王者回歸》(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提名:
《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
《怒海爭鋒》(MASTER AND COMMANDER: 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
《神秘河》(MYSTIC RIVER)
《奔騰年代》(SEABISCUIT)
2003年(75屆)
獲獎:
Chicago (2002) 芝加哥
提名:
Pianist, The (2002) 鋼琴師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 The (2002) 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
Hours, The (2002) 時時刻刻
Gangs of New York (2002) 紐約風雲
2002年(74屆)
獲獎:
Beautiful Mind, A (2001)美麗心靈
提名:
Moulin Rouge! (2001) 紅磨坊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The (2001) 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
In the Bedroom (2001)意外邊緣
Gosford Park (2001) 謎霧庄園
2001年(73屆)
獲獎:
Gladiator (2000) 角鬥士
提名:
Wo hu cang long (2000) 卧虎藏龍
Traffic (2000) 毒網
Erin Brockovich (2000) 永不妥協
Chocolat (2000) 濃情巧克力
2000年(72屆)
獲獎:
American Beauty (1999) 美國麗人
提名:
Sixth Sense, The (1999) 靈異第六感
Insider, The (1999) 局內人
Green Mile, The (1999) 綠色奇跡
Cider House Rules, The (1999) 總有驕陽
1990年至1999年(62至71屆)編輯
1999年(71屆)
獲獎:
Shakespeare in Love (1998)莎翁情史
提名:
Vita è bella, La (1997) 美麗人生
Thin Red Line, The (1998) 紅色警戒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拯救大兵瑞恩
Elizabeth (1998) 伊莉莎白
1998年(70屆)
泰坦尼克
獲獎:
Titanic (1997) 泰坦尼克號
提名:
L.A. Confidential (1997) 幕後嫌疑犯
Good Will Hunting (1997) 驕陽似我
Full Monty, The (1997) 一脫到底
As Good As It Gets (1997)貓屎先生
1997年(69屆)
獲獎:
English Patient, The (1996)英國病人
提名:
Shine (1996) 閃亮的風采
Secrets & Lies (1996) 秘密與謊言
Jerry Maguire (1996) 甜心先生
Fargo (1996) 冰雪暴
1996年(68屆)
獲獎:
Braveheart (1995) 勇敢的心
提名:Sense and Sensibility (1995) 理智與情感
Postino, Il (1994) 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
Babe (1995) 小豬寶貝
Apollo 13 (1995) 阿波羅13號
1995年(67屆)
獲獎:
Forrest Gump (1994) 阿甘正傳
提名: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肖申克的救贖
Quiz Show (1994) 機智問答
Pulp Fiction (1994) 低俗小說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 (1994) 四個婚禮一個葬禮
1994年(66屆)
獲獎:
Schindler's List (1993) 辛德勒的名單
提名:
Remains of the Day, The (1993) 告別有情天
Piano, The (1993) 鋼琴別戀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1993) 因父之名
Fugitive, The (1993)亡命天涯
1993年(65屆)
獲獎:
Unforgiven (1992)不可饒恕
提名:
Scent of a Woman (1992) 聞香識女人
Howards End (1992)霍華德庄園
Few Good Men, A (1992) 義海雄風
Crying Game, The (1992) 哭泣游戲
1992年(64屆)
獲獎:
Silence of the Lambs, The (1991) 沉默的羔羊
提名:
Prince of Tides, The (1991)潮浪王子
JFK (1991)驚天大刺殺
Bugsy (1991)一代情梟畢斯
Beauty and the Beast (1991) 美女與野獸
1991年(63屆)
獲獎:
Dances with Wolves (1990) 與狼共舞
提名:
Goodfellas (1990) 好傢伙
Godfather: Part III, The (1990) 教父3
Ghost (1990) 人鬼情未了
Awakenings (1990) 無語問蒼天
1990年(62屆)
獲獎:
《為戴茜小姐開車》海報
Driving Miss Daisy (1989) 為戴茜小姐開車
提名:
My Left Foot (1989) 我的左腳
Field of Dreams (1989) 夢幻之地
Dead Poets Society (1989) 春風化雨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1989) 生於七月四日
1980年至1989年(52至61屆)編輯
1989年(61屆)
獲獎:
Rain Man (1988)雨人
提名:
Working Girl (1988) 上班女郎
Mississippi Burning (1988) 烈血暴潮
Dangerous Liaisons (1988) 危險關系
Accidental Tourist, The (1988) 意外的旅客
1988年(60屆)
獲獎:
Last Emperor, The (1987) 末代皇帝
提名:
Moonstruck (1987) 月色撩人
Hope and Glory (1987) 希望與榮耀
Fatal Attraction (1987) 致命的吸引力
Broadcast News (1987) 收播新聞
1987年(59屆)
獲獎:
Platoon (1986) 野戰排
提名:
Room with a View, A (1986)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Mission, The (1986) 教會
Hannah and Her Sisters (1986) 漢娜姐妹
Children of a Lesser God (1986) 悲憐上帝的女兒
1986年(58屆)
獲獎:
Out of Africa (1985) 走出非洲
提名:
Witness (1985)證人
Prizzi's Honor (1985) 普里茲家族的榮譽
Kiss of the Spider Woman (1985)蜘蛛女之吻
Color Purple, The (1985) 紫色
1985年(57屆)
獲獎:
Amadeus (1984) 莫扎特傳
提名:
Soldier's Story, A (1984) 一個士兵的故事
Places in the Heart (1984) 我心深處
Passage to India, A (1984) 印度之行
Killing Fields, The (1984) 戰火屠城
1984年(56屆)
獲獎:
Terms of Endearment (1983) 母女情深
提名:
Tender Mercies (1983) 溫柔的憐憫
Right Stuff, The (1983) 征空先鋒
Dresser, The (1983) 近身
Big Chill, The (1983) 山水又相逢
1983年(55屆)
獲獎:
Gandhi (1982)甘地傳
提名:
Verdict, The (1982) 大審判
Tootsie (1982) 窈窕淑男
Missing (1982) 失蹤
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外星人E.T.
1982年(54屆)
獲獎:
Chariots of Fire (1981)火的戰車
提名:
Reds (1981) 烽火赤焰萬里情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奪寶奇兵
On Golden Pond (1981) 金色池塘
Atlantic City (1980) 大西洋城
1981年(53屆)
獲獎:
Ordinary People (1980)普通人
提名:
Tess (1979) 苔絲
Raging Bull (1980) 憤怒的公牛
Elephant Man, The (1980) 象人
Coal Miner's Daughter (1980) 礦工的女兒
1980年(52屆)
獲獎:
Kramer vs. Kramer (1979) 克萊墨夫婦
提名:
Norma Rae (1979)諾瑪蕾
Breaking Away (1979) 突破
Apocalypse Now (1979) 現代啟示錄
All That Jazz (1979) 浮生若夢
1970年至1979年(42至51屆)編輯
1979年(51屆)
獲獎:
Deer Hunter, The (1978) 獵鹿人
提名:
Unmarried Woman, An (1978) 不結婚的女人
Midnight Express (1978)午夜快車
Heaven Can Wait (1978) 天堂可以等待
Coming Home (1978) 返鄉
1978年(50屆)
獲獎:
Annie Hall (1977) 安妮·霍爾
提名:
Turning Point, The (1977) 轉折點
Star Wars (1977) 星球大戰
Julia (1977) 茱莉亞
Goodbye Girl, The (1977) 再見女郎
1977年(49屆)
獲獎:
電影《洛奇》海報
Rocky (1976) 洛奇
提名:
Taxi Driver (1976) 的士司機
Network (1976) 電視台風雲
Bound for Glory (1976) 奔向光榮
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6) 驚天大陰謀
1976年(48屆)
獲獎: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飛越瘋人院
提名:
Nashville (1975) 納斯維爾
Jaws (1975) 大白鯊
Dog Day Afternoon (1975) 炎熱的下午
Barry Lyndon (1975) 亂世兒女
1975年(47屆)
獲獎:
Godfather: Part II, The (1974) 教父續集
提名:
Towering Inferno, The (1974) 火燒摩天樓
Lenny (1974) 連尼傳
Conversation, The (1974) 對話
Chinatown (1974) 唐人街
1974年(46屆)
獲獎:
Sting, The (1973) 騙中騙
提名:
Viskningar och rop (1972) 哭泣與耳語
Touch of Class, A (1973) 金屋春宵
Exorcist, The (1973) 驅魔人
American Graffiti (1973) 美國風情畫
1973年(45屆)
獲獎:
Godfather, The (1972) 教父
歷屆奧斯卡獲獎影片教父
提名
Utvandrarna (1971) 大移民
Sounder (1972) 兒子離家時
Deliverance (1972) 激流四勇士
Cabaret (1972) 歌廳
1972年(44屆)
獲獎:
French Connection, The (1971) 法國販毒網
提名:
Nicholas and Alexandra (1971) 俄宮秘史
Last Picture Show, The (1971) 最後一場電影
Fiddler on the Roof (1971) 屋頂上的小提琴手
Clockwork Orange, A (1971)發條橙
1971年(43屆)
獲獎:
Patton (1970) 巴頓將軍
提名:
MASH (1970) 風流醫生俏護士
Love Story (1970) 愛情故事
Five Easy Pieces (1970) 五隻歌
Airport (1970) 國際機場
1970年(42屆)
獲獎:
Midnight Cowboy (1969) 午夜牛郎
提名:
Z (1969) 大風暴
Hello, Dolly! (1969) 俏紅娘
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1969) 虎豹小霸王
Anne of the Thousand Days (1969) 安妮的一千日
1960年至1969年(32至41屆)編輯
1969年(41屆)
獲獎:
Oliver! (1968) 霧都孤兒
提名:
Romeo and Juliet (1968/I) 殉情記
Rachel, Rachel (1968) 巧婦怨
Lion in Winter, The (1968) 冬獅
Funny Girl (1968) 妙女郎
1968年(40屆)
獲獎
In the Heat of the Night (1967) 炎熱的夜晚
提名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1967)猜猜誰來吃晚餐
Graate, The (1967) 畢業生
Doctor Dolittle (1967) 杜立德醫生
Bonnie and Clyde (1967) 雌雄大盜
1967年(39屆)
獲獎
Man for All Seasons, A (1966) 日月精忠
提名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1966) 靈欲春宵
Sand Pebbles, The (1966) 聖保羅號炮艇
Russians Are Coming, the Russians Are Coming, The (1966) 俄國人來了
Alfie (1966) 風流奇男子
1966年(38屆)
獲獎:
Sound of Music, The (1965) 音樂之聲
提名:
Thousand Clowns, A (1965) 一千個小丑
Ship of Fools (1965) 愚人船
Doctor Zhivago (1965) 日瓦戈醫生
Darling (1965) 親愛的
1965年(37屆)
獲獎:
My Fair Lady (1964)窈窕淑女
提名:
Mary Poppins (1964) 歡樂滿人間
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1964) 奇愛博士
Becket (1964) 雄霸天下
Alexis Zorbas (1964) 希臘人左巴
1964年(36屆)
獲獎
Tom Jones (1963) 湯姆瓊斯
提名
Lilies of the Field (1963) 野百合
How the West Was Won (1962)西部開拓史
Cleopatra (1963) 埃及艷後
America, America (1963) 美國、美國
1963年(35屆)
獲獎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阿拉伯的勞倫斯
提名
To Kill a Mockingbird (1962) 殺死一隻知更鳥
Mutiny on the Bounty (1962) 叛艦喋血記
Music Man, The (1962) 歡樂音樂妙無窮
Longest Day, The (1962) 最長的一天
1962年(34屆)
獲獎:
West Side Story (1961) 西區故事
提名:
Judgment at Nuremberg (1961) 紐倫堡的審判
Hustler, The (1961) 江湖浪子
Guns of Navarone, The (1961) 納瓦隆大炮
Fanny (1961) 春宵花月夜
1961年(33屆)
獲獎
Apartment, The (1960) 公寓春光
提名
Sundowners, The (1960) 夕陽西下
Sons and Lovers (1960) 兒子與情人
Elmer Gantry (1960) 靈與欲
Alamo, The (1960) 邊城英烈傳
1960年(32屆)
獲獎
Ben-Hur (1959) 賓虛
Ⅳ 好看的美國電影推薦 經典
美國經典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天空之城》、《星際穿越》、《美國往事》、《盜夢空間》;個人推薦《這個殺手不太冷》、《星際穿越》、《盜夢空間》這三部電影。
1、《這個殺手不太冷》
《盜夢空間》是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瑪麗昂·歌迪亞等主演的電影。影片劇情遊走於夢境與現實之間,被定義為「發生在意識結構內的當代動作科幻片」。
影片講述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扮演的造夢師,帶領約瑟夫·高登-萊維特、艾倫·佩吉扮演的特工團隊,進入他人夢境,從他人的潛意識中盜取機密,並重塑他人夢境的故事。
Ⅵ 美國電影推薦一下。打美國白宮得!恐懼片。 倫理片也可以
1、中文名:驚天危機
外文名:White House Down
其它譯名:白宮末日、白宮墜落
製片地區:美國
導 演:羅蘭·艾默里奇
類 型:動作,戰爭,劇情,驚悚
主 演:查寧·塔圖姆,傑米·福克斯,瑪吉·吉倫哈爾,喬伊·金
片 長:131分鍾
上映時間:2013年7月22日(中國)
2、
中文名:奧林匹斯的陷落
外文名:Olympus Has Fallen
其它譯名:白宮淪陷、全面攻佔:倒數救援、奧林匹斯陷落
出品時間:2013年
製片地區:美國
導 演:安東尼·福奎阿
編 劇:克雷格東·羅森貝格,卡特琳·貝內迪特
主 演:傑拉德·巴特勒,艾倫·艾克哈特,摩根·弗里曼,艾什莉·賈德,迪倫·麥克德莫特,拉妲·米契爾
Ⅶ 跪求能夠學習理論知識的電影!
我不知道有 能夠學習理論知識的電影! 但我能給你一些大學對學習的評價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所關注的不僅是研究成果、學術水平的高低,還有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強調學生要學會收集、分析、歸納、整理資料,學會處理反饋信息。對於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來說,許多校長和教師苦於無「良策」可循,在現實的教學生活中還只能用老一套的評價標准去看待研究性學習,這無論是對於研究性學習本身的發展,還是調動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都很不利的。筆者在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中發現,多元智能的教學非常強調評價的作用。這種特點或許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有啟迪作用的。 一、多元智能理論研究:評價是最大約需求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Theo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認為每個人都至少有7種智能,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識智能等。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的組合,從而在不同的學習環境中表現出不同的學習效率。因而,在教學指導上,教師要能夠根據學生的智能特點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的互補。這和研究性學習開展的指導思想是一致的,也是多元智能理論的評價觀對研究性學習富有啟迪意義的重要條件。 承認學生多元智能的存在,就不能仍然套用單一的教學評價方式對待研究性學習,而應該以多種評價手段和方法去衡量不同的學生。這樣才能發揮研究性學習優勢,讓學生展示自己的長處。多元智能理論提出的智能測試和傳統的智力測驗是不同的。(1)此種測試採用物質、器材、交談來提出還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傳統的智力測驗僅使用紙、筆。(2)此種評估的結果只被認作是被評者智能的部分表現,既不是其智能的唯一指數,也不與其它人比較並排序,將受評者的強項和弱項加以比較,有利於提出未來學習方向的建議。也不認為分數能代表一切。這種評估過程要向家長、教師,甚至向學生自己提出建議,告訴他們在家裡、學校里和更廣大的社區里,什麼樣的活動是可行的。根據這些信息,兒童能夠加強他們自己智能的弱項,結合自己智能的強項,以便更好的滿足學習的需要。 多元智能理論的研究提出評估是教學的最大需求。對於研究性學習來說,研究性課程的實施要以准確的了解學習者智能的狀態為先決條件。只有精心策劃的評估過程,才能引導學生根據充分的信息作出適當課題領域的選擇,才有可能在發生問題時有針對性的尋求補救的方法。對於智能缺陷的評估,可以預測學習者將要面臨的困難,並提出通過另外的途徑達到學習目標的建議(如通過空間關系學習數學,通過語言智能學習音樂)。這樣一來,評估在教學中扮演了中心的角色。 二、研究性學習評價的標准:過程?結果?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同其它評價一樣首先要解決價值標準的問題。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該是形成性評價,是當前相當一部分人的看法。在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的應用研究中,我們覺得這種觀點是矯枉過正的,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會造成誤導。 在20世紀中期,科學史家庫恩還對當時的教育提出強烈的批評,認為把教科書上的知識當作不變的真理、把實驗僅當作驗證科學概念和原理的方法去教學生,容易使他們形成絕對化的科學知識觀、錯誤和科學方法論和片面的科學發展現。這種知識觀引起人們對科學教育的反思。施瓦布以「科學的本質是不斷變化的」為前提,在「作為探究的科學」和「通過探究教學」兩根理論支柱的基礎上建構他的研究性學習理論,指出研究性教學是「對探究的探究」。由於研究性學習理論在我國並無系統介紹,人們從零散的資料中很容易獲得這樣的印象:研究性學習就是要學生象科學家搞研究那樣來學習科學,是只重過程不重結果。再加上杜威「除了探究,知識沒有別的意義」及布魯納的「知識是過程,不是結果」類似片面言論的影響,人們對這種印象深信不疑。如有研究者認為研究性學習是「過程教育」,「不太在乎知識」。研究性學習在這種「只重過程,不重結果」的觀點籠罩之下,變成重點學習科學過程技能,附帶才是理解科學概念和原理,其極端則是使用什麼原理或獲得什麼概念變得無並緊要了。 事實上,即使真正的科學研究也不可能只重過程而不重結果,而是緊密結合的的。說科學的本質是探究,是要求人們以動態的觀點看待科學研究成果,而不是說科學研究可以脫離現有知識基礎去建「空中樓閣」。研究性學習也是如此。根據加涅的「學習條件」理論,作為結果的知識是任何學習的必備條件之一,沒有知識作基礎或不獲得知識的學習是不成立的。即使是小學一年級學生,也需要從日常生活中積累許多感性的知識,才使新的學習和研究成為可能。加涅還進一步把學習分為三類:概念學習、規則學習、問題解決學習,並指出每一種學習都有是以前一種學習為基礎的。研究性學習主要屬於問題解決的高級學習,是運用概念和規則解決問題的學習。由此可見,研究性學習需要有一定的知識作為基礎,某種理論作指導,而且學生也只有在所作的研究結論的基礎上,才能加深對科學本質的理解。簡言之,研究性學習也不可能輕視結果。 三、多元智能理論的貢獻: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方式 對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表現出的特定智能(或智能的組合)進行評估,應當側重該種智能所要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對於數學的評估應該提供數學領域的問題。對於年幼的兒童,可以採用皮亞傑式的提問,盡量減少語言的使用。對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在一個新的數字系統中作出推導證明,也就足夠了。在音樂智能方面,對於年齡較小的兒童,也可以讓他們練慣用小節組合成旋律,年齡較大的兒童,可以要他們說出如何從主題發展成迴旋曲。當然,多元智能理論的研究也指出,我們不能抽象的測量某一種智能。 研究性學習者的智能評估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在使用該種智能的媒體時,看被評估者解決問題或創造產品的能力。同等重要的是,評估必須在被評估者有選擇餘地的時候,確定其最願使用的智能。做到這一點的一種方法,就是使評估者置身於相當復雜的環境中,而這種環境能激發他所擁有的多種智能,或提供一組根據不同智能設計的器材或場景,然後觀察他或她是否被吸引及鑽研的程度。比如一個孩子看了一部情節復雜的電影,其中幾種智能的特徵特別突出。如音樂迷人、人物關系錯綜復雜、有個謎團正待揭開,或形體動作精彩等,都有可能吸引這名小觀眾。電影看完之後,經過詢問可知這孩子感興趣的是什麼,並從中得出他的智能特點。或者可以考慮將孩子帶到一間大房子里去,屋子裡陳列著或提供了許多不同種類的器材設備或游戲,簡單的記錄他們在不同區域和不同游戲中所花費的時間,就能知道不同孩子的智能狀況。 多元智能理論的研究還提供了專題作業的5種評估方式: 1.個體的智能特徵。這個特徵指的是學生在專題作業中表現出來的認知智能的強項、弱項及其發展傾向,包括學生對待事物的態度和傾向(如有天冒險精神)和學生個人的智能特徵(語言智能、邏輯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等)。 2.對事物、技能和概念的把握。專題可能很精彩,但可能與學校課程毫不相干,或者相互矛盾。從這一方面的評估,人們可以看出學生判斷事物的能力、對概念的掌握及運用的能力。一般來說,學生可以和教師協商,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學校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自己創設一個專題。學生也可以挑選他希望包含在一個專題中的事實、技能和概念。
Ⅷ 介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或相關理論的電影
應該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醫生兼心理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
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於1856年出生在弗賴貝格市,該市現在位於捷克斯洛伐克,當時是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他四歲時全家遷居到維也納,他的一生幾乎都是在那裡度過的。弗洛伊德讀書時就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學生,1881年他在維也納大學獲得醫學學位。在隨後的十年中,他在一個精神病診所行醫,個人開業治療神經病,同時致力於生理學的研究。他在巴黎與傑出的精神病專家讓·夏爾科共事。他還曾與維也納內科專家約瑟夫·布魯爾共過事。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思想是逐漸發展起來的。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論著《歇斯底里論文集》;他的第二部論著《夢的解析》於1900年問世,這是他最有創造性、最有意義的論著之一。雖然該書開始非常滯銷,但是卻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聲望,他的其它重要論著也相繼問世。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國做了一系列演講,當時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1902年他在維也納組織了一個心理學研究小組,艾爾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員之一,幾年以後卡爾·容也加入了這個行列,兩個人後來都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著名心理學家。
弗洛伊德結過婚,有六個孩子。他晚年患了頜癌,為了解除病根,他從1932年起先後做過三十多次手術。盡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繼續寫出了一些重要論著。1938年納粹分子入侵奧地利,由於弗洛伊德是猶太人,因此他不顧八十二歲高齡逃往倫敦,翌年在那裡不幸去世。
弗洛伊德對心理學做出了很大貢獻,用簡短的文字很難加以概括。他強調人的行為中的無意識思維過程極為重要。他證明了這樣的過程如何影響夢的內容,如何造成常見的不幸,如口誤,忘記人名,致傷的事故,甚至疾病。
弗洛伊德創造了用精神分析來治療精神病的方法。他系統地論述了人的個性結構學說,還發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學學說,如有關焦慮、防禦功能、閹割情緒、抑制和升華等,在此不必一、一列及。他的著作極大地引起了人們對心理學的興趣,對他的許多觀點在過去和現在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論,而且自從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熱烈的爭論。
弗洛伊德最為世人所知也許是由於他提出了受抑制的性愛會經常引起精神病或神經病這一學說(實際上這個學說並不是由弗洛伊德創立的,雖然他的著作為普及這個學說做出了許多貢獻)。他還指出,性愛和性慾始於早期兒童時期而不是成年時期。
由於對弗洛伊德的許多學說仍有很大爭議,因此很難估計出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他有創立新學說的傑出才賦,是一位先驅者和帶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學說與達爾文和巴斯德的不同,從未贏得過科學界的普遍承認,所以很難說出他的學說中有百分之幾最終會被認為是正確的。
盡管對弗洛伊德的學說一直存在著爭論,他仍不愧為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位極其偉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學觀點使我們對人類思想的觀念發生了徹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術語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戀母情緒(Oedipus complex)和死亡沖動(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精神分析法實際上是一種代價極高的治療方法,因此往往無效。但是也有許多成功的事例應當歸於這種方法,這是無容置疑。未來的心理學家很可能最終會斷定受抑制的性愛所起的作用比許多弗洛伊德派學者所認為的要小,但是這種作用肯定比弗洛伊德以前的大多數心理學家所認為的要大。同樣,大多數心理學家現在已經確信無意識思維過程對人的行為起著一種決定性的作用── 一種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
弗洛伊德當然不是心理學的鼻祖。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人們也許會認為他作為心理學家所提出的學說並非十分正確;但是他顯然是在現代心理學發展中最有影響、最重要的人物。由於他的研究領域十分重要,因此他理應在本冊中名列前茅。
學術影響
弗洛依德終生從事著作和臨床治療。他的思想極為深刻,探討問題中,往往引述歷代文學、歷史、醫學、哲學、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銳、分析精細、推斷循回遞進、構思步步趨入,揭示出人們心靈的底層,這就是精神分析的內容極其豐富的根源。
主要理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所謂精神分析是指一種臨床技術,它通過釋夢和自由聯想等手段,發現病人潛在的動機,使精神宣洩(catharsis),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精神分析學派重視動機的研究和無意識的研究,這是他們的貢獻。精神分析理論屬於心理動力學理論,是奧地利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精神分析理論是現代心理學的奠基石,它的影響遠不是局限於臨床心理學領域,對於整個心理科學乃至西方人文科學的各個領域均有深遠的影響,它的影響可與達爾文的進化論相提並論。它有以下幾種基本理論:
一、精神層次理論
該理論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慾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好像深淺不同的地殼層次而存在,故稱之為精神層次。
人的心理活動有些是能夠被自己覺察到的,只要我們集中注意力,就會發覺內心不斷有一個個觀念、意象或情感流過,這種能夠被自己意識到的心理活動叫做意識。而一些本能沖動、被壓抑的慾望或生命力卻在不知不覺的潛在境界里發生,因不符合社會道德和本人的理智,無法進入意識被個體所覺察,這種潛伏著的無法被覺察的思想、觀念、慾望等心理活動被稱之為潛意識。下意識乃界於意識與潛意識的層次中間,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覺、覺、意念、回憶常被壓存在下意識這個層次、一般情況下不會被個體所覺察,但當個體的控制能力鬆懈時比如醉酒、催眠狀態或夢境中,偶爾會暫時出現在意識層次里、讓個體覺察到。
二、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沖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范,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沖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范,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三、性本能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裡,性慾有著廣義的含意,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慾望,性本能沖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①口欲期;②肛門期;③性蕾欲期;④潛伏期;⑤生殖期。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吸乳,乳頭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慾。1歲半以後學會自己大小便,糞塊摩擦直腸肛門粘膜產生快感,叫做肛門期性慾。兒童到3歲以後懂得了兩性的區別,開始對異性父母眷戀,對同性父母嫉恨,這一階段叫性蕾欲期,其間充滿復雜的矛盾和沖突,兒童會體驗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結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結,這種感情更具性的意義,不過還只是心理上的性愛而非生理上的性愛。只有經過潛伏期到達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慾。成年人成熟的性慾以生殖器性交為最高滿是形式,以生育繁衍後代為目的,這就進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認為成人人格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前三個發展階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兒童的早年環境、早期經歷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成人的變態心理、心理沖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結。
弗洛伊德在後期對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納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慾望而斗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鬱,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被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五、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心理防禦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很多時候,超我與原我之間,原我與現實之間,經常會有矛盾和沖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一個沖突雙方的關系,使超我的監察可以接受,主要著作
《歇斯底里研究》(又譯《癔病研究》,與 J.布洛伊爾合著,1895)
《夢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1904)
《多拉的分析》(1905)
《玩笑及其與無意識的關系》(1905)
《性學三論》(1905)
《精神分析運動史》(1906)
《列奧納多·達·芬奇和他對童年時代的一次回憶》(1910)
《圖騰與禁忌》(1913)
《論無意識》(1915)
《超越唯樂原則》(1920)
《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1922)
《自我與本我》(1923)
《焦慮問題》(1926)
《幻想的未來》(1927)
《自我和防禦機制》(1936)
Ⅸ 哪位大牛系統介紹下美國的電影理論
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美國先鋒派電影美學觀念。美國先鋒派電影理論,是歐洲「新左派」哲學及「左的弗洛伊德主義」學說影響下的產物。在此之前,美國先鋒派電影美學就已有了若干理論准備,其中以瑪耶·德連的《藝術形式與電影隨想》(1946)和斯坦·勃拉卡其的《視象的隱喻》(1963)較為知名。繼「地下電影」主將梅卡斯等人發表大量宣言性的文章和書籍之後,20世紀70年代初出版的美國影評家金·揚格布拉德的《開放電影》一書很快就成了先鋒派電影理論「最有權威性」的文件之一。隨後,美國先鋒派活動家阿莫斯·福傑爾發表的大部頭著作《電影作為破壞的藝術》,更被推為先鋒派電影美學理論的「經典」。全書分為四個部分:1「形式的破壞」,作者認為整個世界電影藝術史就是朝「自我破壞」的方向發展;2「內容的破壞」,敘述電影如何「破壞資產階級社會准則、價值觀念及政治、宗教、倫理等模式;3「手段的破壞」,對西方文化中表現在禁忌之列的「犯禁情節」(參見「視覺禁忌」)進行弗洛伊德式的闡釋;4「走向新的意識」,論述抗議的青年和知識分子如何藉助於先鋒派電影(包括「地下電影」)形成新的世界觀。西方理論界認為,美國先鋒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其他流派相比,更為「政治化」,較諸現代主義的其他形式也更為「開放」,「即能夠吸收新的思想,傾向於理論演繹,並對全世界社會政治情況的變化做出反應」;然而它在「破壞」傳統電影的內容和形式的同時,也否定了世界現實主義藝術的全部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