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在世界的地位
❶ 中國電影在當今世界的地位
都巴不得想去美國拍他們的好萊塢電影,還有誰來拍國產的
❷ 中國電影在世界的地位怎麼樣
要從多方面來講,地位不僅僅是市場或是獲獎。像法國電影和美國電影就不同。要說當今美國電影絕對占統治地位,但法國電影對電影藝術的貢獻絕不亞於美國電影。
中國電影顯然處於上升趨勢,但真要有今天美國電影的地位以及中國獨一無二的特點,對電影的貢獻,還需要出現一批電影天才。
❸ 中國電影今後應當朝怎樣的道路發展,才能在世界電影中佔主要地位
在全球化的形勢下,討論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問題不能脫離世界電影的發展水平(包括技術水平和藝術水平)。這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我們現在看得非常明顯的是,影視技術的傳播壁壘幾乎不存在。電影自誕生以來,在製作方式、存在方式與傳播方式三個方面都得到了非常迅速和相當充分的發展,這種發展既取決於電影新技術的發展水平,同時也取決於我們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是否具有較高的自覺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盲目性。電影從誕生之初就是科學技術的產物,一部電影發展史就是一個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走向完善、藝術創造趨於完美以及這兩者不斷地相互促進的過程。特別是近年來迅猛發展的數字化進程所造成的影視之間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發展趨勢,更是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正如胡錦濤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所指出的那樣,當今世界,文化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環境、傳播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們要深入研究新形勢下我國文化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善於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這一精神完全適用於討論電影的產業發展問題。但問題在於,我們有必要從電影的概念問題入手。也就說,新的形勢之下,特別是從數字技術可能造成的媒介產業重組的前景展望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態勢和發展格局,必須建立在對於電影的新的理解和界定之上。
當然,討論概念對於不少的人來說的確是一件令人討厭的事情。特別是,對於那些習慣於舞文弄墨之士,或者樂於沉浸在聲音與光影世界中流連忘返的人們來說,就更是如此了。對於那些辦實事兒及樂於思考者,則另當別論。但是,現在的事情顯然已經發展到我們不得不咬文嚼字的地步了。也就是說,到了俗語所說的「老鼠鑽到了碗架櫃,口口咬瓷兒(詞兒)」的地步了。這件事情倒是從某一個角度驗證了先賢和「後賢」們的告誡和提示。
《論語•子路第十三》載: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海德格爾曾指出:「言詞和語言不是把事物包裝起來為寫作者和說話者的交流服務的包裝材料。事物只有在言詞和語言中,才首次進入了存在並存在起來。因此閑聊、口號和廢話中語言的誤用,破壞了我們和事物的本真的關系。」「語言大面積地迅速荒疏,這不僅在一切語言運用中掏空了美學的與道德的責任,而且,語言的荒疏是由於人的本質之被戕害。」
孔子的話和海德格爾的話是相通的。但是,他們的話卻並沒有引起後世人們的充分注意和重視。即使是《聖經》中的「聖訓」,也沒有引起人們的多少警覺。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聖經》中的這句名言看起來是很神的,主要是其中的「道」字,是一個中國的古詞兒,很難解釋清楚。但是,一看英譯,含義立刻就清楚了。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聖經》的英文直譯可謂泄露了天機。直譯的結果是:「一開始就是詞,詞與神同在,詞就是神。」
《聖經》中堅定明確而又語重心長的神諭並沒有讓多少人開悟。別是文藝界的人士,包括研究之士,恐怕要很久很久以後才有可能認識到這一點。
按照「先賢」和「後賢」的思考方式和辦事兒原則,我們要討論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態勢,就一定要首先為電影正名,即「必也正乎名」。此即所謂「一開始就是詞」,這個詞就是電影。
只要稍微想一想就會發現,人們對電影這個詞兒的認識確實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直至現在仍然有些糊塗,但是現在不能再糊塗下去了。
電影的成一定規模的傳播必須有一個公共場所。1895年12月28日,路易•盧米埃爾與其兄長奧古斯都•盧米埃爾用一台被稱之為「活動電影機」的設備在巴黎卡布大街14號咖啡館的地下室里,第一次公開售票,公映了他們的第一批影片,其中包括《工廠大門》、《火車進站》、《水澆園丁》等。這一天後來被電影史家確定為電影的誕生日。這種放映活動被推廣的後果是,專門用來放映電影的場所產生了,這就是電影院。此後,盡管確實存在著電影的個人化播放,人們還是不假思索地把電影同它的大規模的播放場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把在這個場所播放的電影稱之為電影。人們這樣做當然是有充分理由的,因為電影的經濟回收和盈利主要靠電影院的銷售活動。但是現在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後還會繼續發生變化。這里有一個情況值得特別注意,在電影院里播放的電影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大致有三大類、故事片、紀錄片和美術片。目前國內的電影院大體上只剩下了一類,即故事片。紀錄片和動畫片的播放只是一種零星的行為。今天,我們既可以說紀錄片已經淪落為電視節目了,也可以說紀錄片改變了它的存在形式和播放形式。但是似乎沒有人說紀錄片已經消亡了,卻有人在談論電影(即故事片)的死亡。
有了電視以後,人們從來都不認為在電視中播放的電視節目也是電影,哪怕播放的是電視劇。盡管看起來,真正的電視節目大概只有一種,這就是現場直播(中國的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就是直播電視劇)節目。直到電影(無論是故事片還是紀錄片)變得可以在電視上播放了(或者通過無線遠程傳播或者通過錄像機、VCD機等),乃至直接為了在電視上播放的目的而拍攝所謂「電視電影」(無論是用膠片、磁帶,或數字化材料拍的)的時候,人們還是沒有產生這種認識。人們自然會找出種種理由認為電視電影不是電影,哪怕是在這些理由變得越來越少了的時候,變得越來越不成為理由的時候,除了少數人之外,人們幾乎是非常不情願地接受這種認識。主要的原因,除了面對種種新的情況熟視無睹以外,不是認真地思考電影的概念問題,而是把電影的歷史性存在方式、傳播途徑,同電影本身過於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嚴格地固守電影的「影院電影」的歷史界定:「只有在電影院中觀看電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觀看電影」這樣一種相當傳統的觀念。當然我們也注意到,有人甚至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數碼加入進來以後,傳統的電影還叫電影么?」
現在的問題是,任何狹隘的電影觀念都會影響我們對於中國電影現狀及未來的客觀估計和展望了。
中國電影有七大「怪」現象。其中之四是大力進行電視電影的拍攝:「電視電影的發展導致大家傾向於低成本運作,難以製作出精品。觀眾習慣了看電視電影後,就不會再走進影院看電影。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現在的電影法規和電影基礎設施達不到要求而退而求其次,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顯然沒有從如何調節電視電影和影院電影之間關系(諸如比例分配等等)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不是把中國電視電影的發展看成是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方面,看成是以一種新的方式滿足了中國廣大電影觀眾對於電影的需求的結果,而是看成了擠壓中國影院電影發展的一個應予糾正的失誤。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能夠看出一個意味深長的事實,這就是,電視電影確實具有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影院電影的功能。一定不會願意看到這樣一種情況的:「由於衛星傳播和有線頻道的發展,美國電影在歐洲電視播放的電影中也佔有了70%。」由此可見,在中國電影現有生產量的狀況下,保持一定規模的電視電影的創作和生產,不失為滿足廣大觀眾在電視中看到電影的需求的一種可行辦法。
結論是堅定不移的:「新科技的物質條件,不管電影人情不情願,都將徹底地將電影改頭換面。下個世紀的電影很可能沒有膠卷、沒有影棚、沒有布景、沒有放映機、沒有影院。電影將化身在有無線電視、私電視與公電視(機場、酒吧….)、網路電視、手機、電子書頁、個人資料簿(PDA)、網際網路、電玩與多媒體、甚至足球場上的超大屏幕或雷射投影……之中。從生產(數字生產、虛擬影像)到行銷(跨媒體整合行銷)、到消費或重組再消費(影像單位化、資料庫化與重拼貼化),電影都將走出舊世界。」
雖然某些方面並不完同,但對於中國電影產業的未來發展態勢與格局的展望必須不失時機地建立在對於電影的新的與時俱進的理解和界定之上。事態的發展在很大的程度上證實了在大約五六年以前對電影做出的界定:「可以配有聲音效果並具有畫面性質的活動影像。」進一步的證實還有待於對事態發展的繼續觀察(當然,這也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前瞻的眼光)。也就是說,電影不僅必須而且一定會成為一個具有包容性的概念。雖然現在還沒有發展到一定要把電視劇乃至電視節目也包括到電影之中的地步。眼下雖不急於收編,但是應該想到,將來一定會出現把這兩者當成同類產品的不同規格的品種來加以對待的局面。下述統計表述是意味深長的:「1998年美國的第一大出口行業既不是飛機製造業、也不是農業,而是影視和音像出版業,出口總收入達600億美元;美國視聽產業(影視和音像)在國民經濟中的排位已有1985年的第11位躍居到第6位;在錄像市場上,美國1997年金錄像租賃收入就達96億美元」。從中國電影發展態勢的角度來看,從現在開始,預算一部影片的投入和產出,不僅必須考慮到它在影院和「影廳」中的放映情況,而且還需要同時考慮到它在電視中的播放情況(包括排映和點播),以及光碟、像帶的銷售情況。其不言而喻的前提是,還要建立在確保上述種種考慮的有效性的保障體系的存在之上。既然「在美國,電影的海外市場、電視播映、音像製品和其他副產品的收入占總收入的65%左右。」我們還有什麼理由稱這些收入為「後電影市場」開發呢?這些難道不是題中應有之意嗎?在我看來,有了這樣電影觀念,才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這一觀念對於全方位地同時又是布局合理地發展中國的電影事業是很有益處的,我們可能就不會杞人憂天地發出電影的「生存還是死亡」的無謂天問了。
從這樣的觀點和角度(即所謂行業混淆confusion或產業重組)來看中國電影產業的未來發展態勢與格局,2001年12月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的成立,就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特別是它統一考慮中國電影和電視發展戰略的眼光就變得更為重要了。雖然問題變得更加復雜、撲朔迷離,其間充滿了太多的變數和難以把握的機會,但是卻讓我們可能看到更多的希望。在這情況下,高度的自覺性和清醒的意識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了。
我們能夠看到,在為中國電影的發展獻計獻策和「開葯方」的熱潮中,「全球化」和「產業化」可以說是兩個使用頻率最高的用語。應對全球化和實現產業化甚至被某些人當成拯救中國電影的前所未有的契機和良方。在這情況下,現代影視技術的革命性的力量以及所必然帶來的要求即「產業重組」和觀念更新的問題,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視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因為,盡管計算機、互聯網(包括無線、寬頻及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人類社會生活所造成的影響,幾乎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但是這一新興媒體技術及產業對傳統媒體產業及其觀念的(如報刊業、電視業和影院電影業)的沖擊才初見端倪。因此,從現在開始就轉變觀念,在全球化和產業化的基礎之上,認真地面對和貼近中國的現實,努力尋求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發展思路,仍然是來得及的。但有一點我覺得有必要及時加以改變。就像毛主席當年在延安曾經批評某些人「言必稱希臘」那樣,我們現在也到了對討論中國電影發展模式「言必稱好萊塢」的傾向給以一定質疑的時候了。經常被我們忽略的一點是,世界上發達國家不在少數,但電影產業發展到好萊塢的程度,在全世界可謂絕無僅有。其實,在產業重組的過程中,好萊塢也不是鐵板一塊。由此可見,好萊塢並不是世界發達國家發展電影的普遍道路。更不必說它應當受到批評和抵制(或者說需要檢討的)諸多方面了:「近年來的好萊塢電影越來越貪得無厭地追求視聽奇觀性,電影題材越來越變本加厲地脫離人們的現實體驗和現實生存,無論是故事或是視聽造型都越來越缺乏人文意蘊,越來越強調表像刺激,玩弄技術、玩弄奇觀的傾向正在將電影帶向一條遠離真實、遠離性情的道路……」由此看來,一個國家的某一文化行業的產業化及其國際化程度,肯定有一個由政治、經濟,乃至文化諸多方面因素共同形成的歷史性進程。絕非一朝一夕就能畢其功於一役。設想一個正在調動一切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中國家去打造和發展國際化、跨行業的本國電影的「航母」,無異於天方夜譚。
從這個角度看問題,情況可能反而更加清楚,而且更加具有啟示意義:影院電影業大幅度滑坡、重振乏力,在這方面,即使實現了中國電影的所謂「產業化轉型」,似乎也看不到與好萊塢電影打拚的樂觀前景,至少在短期內是如此;倒是產業化程度不如電影的電視業的強勁發展勢頭未現明顯減弱的趨勢;電子圖書和數字圖書館雖在大力建設、不斷發展,目前還看不到印刷圖書業迅速萎縮的跡象(盡管這種情況根本無法同過去相比)。與此同時,電影在其各種製作方式、存在方式和傳播方式(特別是後兩個方面)的比例分配方面正在進行著的正是可能造成劇烈變動、重組的積累和醞釀。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電視系統的終端和網路系統的終端將要合一的傳播技術前景,雖然尚需時日,但肯定是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之中,發展到一定程度,肯定會對現行電視業和影院電影業包括運作方式在內的各個方面都造成巨大沖擊。數字化進程及其技術保障的進展,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量。也就是說,決不能把這些重要的進展看成是與中國電影的發展前景毫無關系或關系不大的事情加以對待。據有關人士透露,到2002年底廣電總局已經建設完成國家光纜干線網3.9萬公里,省級光纜干線電視網超過11萬公里,市級以下光纜傳輸網超過了30多萬公里,可連通2000多個縣級網、1000多個企業網、3000多個社區,全國光纜總長超過300萬公里,並在東南沿海省份基本上實現了全部聯網。據說,廣電總局已決定全力推動有線網的商用,目前正在按計劃、分步驟進行,並將對有線傳輸網進行雙向改造,推出節目傳輸、帶寬出租、廣電在線門戶網站、數字電視、電視簡訊、可視電話、手機電視等業務。
無論形勢發展到何種地步,有一點可以肯定,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每一種傳統傳播的方式都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台。戲劇上演了幾千年,至今仍然在繼續上演(哪怕是在文化政策保護之下)。影院電影只上演了一百年,決不會輕易就死掉。在整個電影的播放系統中「寥若晨星」也是一種存在方式。影院電影的確會越來越少,這一點幾乎毫無疑問。想一想電影的「黃金時代」正是電影的視聽質量都不怎麼令人滿意的時代,就會明白這一點。試圖通過保證電影視聽效果的高品質來振興或恢復「影院電影時代」的昔日輝煌(將近年300億人次的影院觀影量),看來是沒有什指望了。或許「廳電影」會越來越多,就像城市裡的超市一樣星羅棋布。但相當數量的電影拍完之後很快或立即就成為「電視節目」的情況將成為一種常規狀況。
特別是,當技術的發展到了能夠在電視中(或電影廳的一個終端中)真正點播電影(當然也會包括一切電視節目,在數字化的條件下這一點是不成問題的)的時候,將會發生什麼情況呢?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想一想下述情況。目前國內的電視劇生產和創作形勢仍然未明顯減弱其繁榮景象。這種情況表明,對電視劇的觀看,已經成為相當多的人的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拿吃飯做比較的話,我們可以說觀賞電視劇已經成了人們的精神食量的「正餐」。在新的情況下把看電影(不論以何種方式看)當成人們日常精神生活中的正餐或主要零食並不是一種奢望。正在擬議中的收費電視頻道的啟動,電影難道不是被作為這些頻道資源中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嗎?
中國電影未來發展態勢的這種設想,將會提出一系列迫切需要加以解決的問題,這些需要依次解決的既有關於技術方面的,也有關於制度法規方面的,更有理論研究與批評方面的。例如,建立不同級別的節目源站點,進行各種節目的大規模的收集、分類、整理和數字化。其中包括傳輸方面的建設,目的是便於檢索、搜索和點播。在這種情況下,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收費定量(實際上是計費)問題、電影界定的再確認及科學分類問題都會順理成章地提出來。充分發揮我們的智慧建立和完善適應我國實際情況的、有利於中國電影健康發展的電影、電視法律法規體系也會成為一件非常緊迫的事情。反對收費的觀點將會被證明是非常短視的,而採用收費就一定要研究科學的計費辦法。
按照設想,今後的電影(特別是電影在被數字化以後)可能會被分成三個大的類別,敘事片算一大類,資料片算一大類,還有一類就是論述片。把documentary由原來的紀錄片改譯成資料片,翻譯成文獻片也無妨,只是一定不要翻再譯成紀錄片了。認為,不管是誰,把documentary譯成紀錄片,都是一個已經造成了嚴重影響的歷史性錯誤(哪怕是有歷史原因的)。誤譯的情況在歷史上屢見不鮮。但造成如此嚴重影響的例子並不多見。在新的理解之下,電視劇和電視節目都只不過是電影的一種形態或一種類型而已。
電視劇和電影一樣,作品的形態和特徵都與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的現存條件密切相關。雖然這一觀念已基本上被國內外的學術界所認同,但真要具體地指出一部作品的哪些特點與政治相關,哪些特點與經濟相關,哪些特點與文化相關,哪些特點與技術相關,又並非易事。甚至應該說是一個難度較高的問題。因為,這些特點並不是現成地或明顯地擺在我們的面前,等待著我們去挑揀和拾取。所以,這種研究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是相當缺乏的。我們知道,與理論相比,批評更側重於對具體作品的特徵描述、技巧分析和價值評估。但是,在准確的描述、分析和恰當的評估中,離開了對產生特徵、技巧和價值的那些條件的關注和考慮,是缺乏說服力的。
我們在觀看電影或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感覺到,我們對片中人物的表現已經失去了耐心,但是我們仍然在關心著她或他的命運,是否繼續觀看,需要我們在「失去耐心」和「關心命運」這兩者之間進行一定的權衡。當前者超過了後者,就是放棄繼續觀賞,當後者超過了前者,就是繼續觀賞。但來瀏覽技術的條件下,這種權衡已經變得沒有什麼必要了。因為觀眾可隨意地放棄中間階段的觀賞,而只是看一下最後的結果,或有關的段落就可以了。
從此以後,藝術才有可能真正恢復它過去曾經有過但已幾乎喪失殆盡的尊嚴。黑格爾等人關於藝術的並不樂觀的設想也將變得根據不足了。影視作品的數字化保存技術,及在大范圍內可以流通和檢索的技術(包括作品的語言的語種可隨意選擇),將有可能使得人們對於「藝匠」作品的需求幾乎降至最低。相反,對於真正藝術作品的需求會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步。理論的貶值也將成為過去,恢復其崇高的威望。電影教育在整個國家的國民教育體系中(小學、中學乃至大學)也將會獲得其應有的位置。電影這種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之上、在二十世紀發展起來的新的文化形態,作為二十世紀人類文化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應該在全民教育中獲得應有的和合理的位置。從而確保印刷文化與電子文化(影視文化是其主體)在全民教育的內容配置方面,保持一種均衡的發展態勢和合理的格局。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電影教育才剛剛處在起步階段,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讓電影成為「教科書」,既不是對中國電影的詛咒,也不是中國電影人的夢魘。而發展中國電影教育的雙重後果必然是,為中國電影培育出一大批高質量、高品位電影需求者,進而為中國電影培養出一代新的創作者打下堅實的基礎。
❹ 中國電影在世界有影響嗎
你對中國電影在國際上影響力不清楚的原因是,除了一些功夫片,比如卧虎藏龍。在外國很有影響力的電影,在中國都沒有什麼名氣。
主要以低成本電影和非商業片為主(因為這些電影本身就都指著國外電影節拿錢,或者根本不在內地展映。)
比如賈樟柯導演的《三峽好人》(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2007年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影展最佳影片獎,第28屆南非德班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7年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2007年挪威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以及侯孝賢導演的《童年往事》(第二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第三十七屆西柏林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及鹿特丹電影節、夏威夷電影節、亞太影展作品獎)
是因為呀,這些電影,和一些大片相比,很難上檯面,也就是上院線。一個是因為審查;還有一個是因為本身劇情並不商業,很難吸引觀眾;還有就是咱們大片導演的打壓,比如我這個片子好不容易要到了全國100塊屏幕,一個大片出來,人家要1000塊屏幕,要最佳時段播放,就給你壓下去了,而上院線就意味著要製作拷貝,而拷貝的成本是僅僅幾天的放映收不回成本的。所以一些有深度的電影,在電影院是看不到的。
下面來說一下外國流行的咱們國家的商業片。
舉個例子《赤壁》吧。
我看的時候覺得這是什嗎玩意。後來想一想,其實這東西拍出來,本身就不是給咱們中國人看的。因為它的沒有劇情,沒有邏輯,只有打鬥和一些所謂的中國元素,但它在美國是受歡迎的,它在前期拉投資的時候就會和投錢的人說,你看我在中國內地市場收回多少多少錢,但我在北美能收回比中國多好幾倍的錢,然後在亞洲市場又能收回多少多少錢。所以投資決定劇情,北美票房高,那我就往美國電影上寫,往美國文化上靠。 說難聽點,《赤壁》就是一個披著中國殼子的美國大片。
哎。一提到中國電影這個問題,就有一點無奈。
❺ 為什麼中國的片子很少走上國際
事實上,不僅僅是中國電影在國際上影響力小。而是世界電影有好萊塢這個巨無霸壓著,大家在國際上影響力都不大。藝術電影你有北野武、黑澤明,我有張國師,《霸王別姬》,他有呂克·貝松然而這嚴格來說都是屬於萬綠叢中一點兒紅,個體的少許優秀和美國整個電影工業來說,完全就是九牛一毛!
簡單來說。中國電影,品質好的,可能被禁,可以完全申報的,未必有品質。剩下的那些又可以上映,又能夠過審,還可以評選的,自然就少了。說到底,不是中國電影在國際上沒有地位,其他領域,很多也是這樣。
❻ 中國電影在世界也占據一席之地,至今為止國內票房最高的電影是那個
中國電影在世界也占據一席之地,至今為止國內票房最高的電影是《戰狼2》,其總票房為56.39億元;緊隨其後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其總票房為49.34億元;名列第三名的是《流浪地球》其總票房為46.18億元。
一、《戰狼1》在海外票房超過100萬美元的電影中,《戰狼2》的全球票房超過了《蜘蛛俠:英雄歸來》,成功躋身TOP100票房影片排行榜,這也是首次亞洲電影進入排行榜,打破了好萊塢電影對此的壟斷地位。《戰狼2》在2017年10月26日以56.81億元票房名列全球票房第55位。
❼ 中國電影電視劇行業在亞洲是什麼地位在國際上算幾流水準
在亞洲影視圈中,中國影視劇市場的成熟度、藝術性和開放程度上不如日韓。甚至與寶萊塢年產那些好電影比,中國優秀電影堪稱鳳毛菱角。
中國電影市場巨大,呈現井噴狀發展。但是國產電影質量不高,無法佔有市場。這就給了其他國家很大的機會,這里成為全球電影人的兵家必爭之地,無論是好萊塢大片的狂轟亂炸,還是我們的鄰居印度寶萊塢、韓國、日本優秀影片的強勢來襲,看重的都是市場的無限活力與巨大的消費能力。
當觀眾群體成為資本與影視人不可忽視的力量,當「劣幣驅逐良幣」的營銷事件被人人喊打,市場朝著「良性循環」發展,自然就水到渠成了。現在,中國電影有觀眾、有票房、有市場,剩下的就需要塌下心來好好拍片的中國電影人來「填」了。
❽ 以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獲獎,中國電影在亞洲排什麼地位
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獲得的獎項非常多了。但中國電影在亞洲能排在第三名吧,大家知道,印度是產生電影量最多的國家,其中不凡有許多好的作品是我國不能及的,還有韓國和日本也有許多比較傑出的導演,拍出了在國際上公認的大片,無論是在編劇和視覺都能給觀眾留下難忘的記憶。所以我國的電影在質量上也不斷地高速發展,但多為慕仿他國的拍攝手法。
❾ 中國的電影在世界范圍是什麼水平
我覺得中國電影在世界范圍就是出於一個上升期,沒有特別大的地位。這五部最高水平的中國電影,在全世界影史上也是頂尖的。
霸王別姬,93年戛納金棕櫚讓陳大導演的身上鍍上了一層金,雖然有人說這是他父親指導的。但是這又有什麼關系那?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經典佳片。而金棕櫚也是實至名歸。從影片里我們能看到愛恨情仇,更能看到整個社會的變遷。歷史總是這樣,帶走了時間,把滄桑和思索留給我們。就如程蝶衣的那句「說好一輩子就一輩子,少一天,一分,一秒,都不叫一輩子。」
❿ 中國電影在世界影壇的地位
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