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紅字影評
❶ 寫一篇《紅字》的讀後感中文
《紅字》讀後感
《紅字》是美國小說家霍桑最傑出的代表作,也是整個美國浪漫主義小說中最有聲望的權威作品之一.小說的故事發生在十七世紀中期加爾文者派統治下的波士頓,作者從當時的社會現狀入手,通過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悲劇來揭露當局對人們精神,心靈和道德的摧殘.
海絲特*白蘭是一個在婚姻上遭到不幸的女人,年輕美貌,卻嫁給了身體畸形多病的術士羅傑*齊靈沃斯,夫妻間根本談不上愛情,後來,羅傑又在海上失蹤,杳無音訊,白蘭孤獨的過著日子.這時一個英俊有氣魄的青年牧師,亞瑟*丁梅斯代爾闖入了她的生活,他們真誠的相愛了,度過了一段隱私但熱烈的愛情生活.不久,白蘭由於懷孕的隱情暴露,以通姦罪被抓,在獄中生下了女兒小珠兒.
按照當時的教規,白蘭只有交代姦夫的姓名才能獲得赦免,否則將受懲罰.然而執行審訊任務的卻正是他的情人.白蘭寧願獨自忍受任何懲罰,為了把她和丁梅斯代爾之間的愛情深深地埋在心中,她堅強的挺住了.
海絲特*白蘭受到了懲罰,她必須終身穿著一件綉著紅色A字的外衣.字母A代表通姦(Altery)一詞.白蘭帶著小珠兒離群獨居,在郊外偏僻的茅舍中過者孤寂的生活.而用心險惡的前夫羅傑發現了丁梅斯代爾的反常表現,利用牧師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不斷地折磨他,終於丁梅斯代爾在他即將升為主教的前夕,當眾宣布了自己的秘密,丁梅斯代爾向周圍的人們展露了這首愛情的頌歌.當他把自己的胸衣扯開時,一個猩紅的A字烙在他的胸前.他在自己的愛人身邊離開了人世.
海絲特*白蘭,他堅強,有毅力,對愛情忠貞不渝.雖然被統治者認為有罪,但她是清白的,純潔的.她的精神不斷上升,成為真,善,美的化身.她的舉動是對封建政權與教權壓迫下的愛情,人權和自由的充分肯定.丁梅斯代爾最初與白蘭產生了熾熱的的愛情,雖然他一度退卻了,為自己能夠隱蔽的安慰,但內心的痛苦並沒有因他的安全而平息,相反,越來越強烈.他與白蘭的約會,他在枷刑台上的自我懺悔,他們的逃跑計劃,以及最後的公開演說,都成為了丁梅斯代爾向著愛情的祭壇一步步走近的腳印.最後他扯開上衣,人們見到了烙在他胸口的紅色A字.這個A字實際上是烙在他的心上的,這是愛情的升華.
作者用薔薇花象徵美與善,用監獄象徵死亡,用一道光,一隻鳥……象徵丁梅斯代爾與白蘭之間的愛情的結晶——小珠兒,使作品充滿著一股迷人的魄力.
在作品的最後,在白蘭和丁梅斯代爾合用的墓碑上刻著這樣一句話:一片墓地上,刻著血紅的A字.這句話不可謂不意味深長.
❷ 《紅字》主要講了什麼
鏈接:https://pan..com/s/1gv6gAicl-cv_9K5HvJs-8A
提取碼:u2e1
該小說講述了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I Hawthorne,1804一1864)出生於新英格蘭一名門望族,他家世代都是虔誠的加爾文教信徒。他的兩代先祖曾是馬薩諸塞殖民地政教合一的權力機構中的要人,參與過一六九二年薩菜姆驅巫案及其後的迫害教友派的活動。霍桑一家後來以航海為業,從事東印度地區的貿易,到他父親這一代,家境已經大不如前。
❸ 對美國電影《紅字》的影評
海絲特·白蘭因犯了通姦罪受到加爾文教派權力機構的懲罰, 胸前佩戴著標志通姦的紅色「A」字站在古老的枷刑台上示眾。她的手中抱著這個罪孽的證據:一個出生僅數月的嬰兒。在人們無情的注視下,她拒絕了年輕牧師阿瑟·丁梅斯代爾提出的懺悔並供出同犯的要求。受過懲罰後,海絲特在城外遠離人群的一間小茅屋裡住了下來。她以作針線活維生,並細心地照料著她的女兒——珠兒。這時,海斯特的丈夫來到了美國。他滿懷仇恨地改名為羅傑·奇林沃思,以醫生的身份暗中察訪與海絲特通姦的同犯。很快七年過去了。珠兒已成長為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而海絲特因為不斷熱心接濟和幫助別人,最終贏得了人們的尊敬,使胸前那本來代表恥辱的紅字變成了美好善良德行的象徵。 而經過多年的窺探, 羅傑也認定了「道德偉大」的丁梅斯代爾牧師就是那個隱藏的同犯。於是他千方百計地接近牧師, 旁敲側擊,冷嘲熱諷,不停地在精神上對牧師進行折磨。海絲特為了使丁梅斯代爾逃離丈夫的陰影,決心帶著女兒和他一起逃走,但卻被羅傑發現,計劃失敗了。而對羅傑的恐懼和自己隱瞞罪責的煎熬使丁梅斯代爾的健康每況愈下。終於在離開塵世前夕,他在全體教眾的面前,他挽著海絲特和他們的女兒珠兒登上了枷刑台,用以生命為代價的深切懺悔換取了道德上的新生。
❹ 求美國電影《紅字》劇情介紹或者影評,英文
New England in the 17th century: Young Hester Prynne arrives at the colony with the purpose to find a house for herself and her husband, old doctor Roger Prynne, who still resides in good old England and will follow later. From the first day the other inhabitants of the village notice that Hester is intelligent and independent, which attracts the ones and strucks the others. When she, however, finds herself a house near the forest and takes a walk in it she sees by chance a naked young man swimming in the river nearby. The man, as she finds out later, is the very popular Reverend Arthur Dimmesdale. The two soon find themselves attracted to each other and secretly begin an affair. As the result of this Hester becomes pregnant and when the government finds out, she is showed up in public and has to wear a scarlet "A" as "altery" on her chest. Because of this but also because she refuses to tell the name of her child's father, she goes into jail where she gives birth to her daughter, Pearl. Then, surprisingly, Roger Prynne, whose ship was supposed to have been destroyed in a storm with no survivors, appears in the village. The doctor is now driven by the idea to find out who was Hester's lover and destroy his life, as well as the life of Hester.
❺ 美國後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家霍桑的《紅字》主要反應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霍桑的代表作是《紅字》,小說以殖民地時期的新英格蘭為背景,描寫農村少女海絲特·白蘭由於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不得不嫁給一個跟自己沒有感情的男人,她與牧師丁梅斯代爾接觸後,兩人一見鍾情,但海絲特懷孕後事情暴露,受到當時殖民當局加爾文政教合一機關的殘酷凌辱懲罰:帶著紅「A」字示眾;而丁梅師代爾卻逍遙無事。小說通過純潔而堅強的海絲特的愛情悲劇和遭遇,揭露了封建婚姻的殘酷,專製法律的野蠻,社會習俗的偏見和宗教道德的偽善。
白蘭是封建夫權、教權和政權的受害者。霍桑在小說中寫到白蘭後來一直戴著紅字,她處處為別人做好事而受人尊敬,最後那個紅「A」字成了德行的標志。雖然霍桑以海絲特的「贖罪」和牧師的「悔罪」來寫出他們道德上的自新,反映了作家思想上妥協的一面,但他的同情始終在反抗無愛的不合理婚姻、勇敢地爭取美好的愛情的海絲特一邊。他不僅寫出了法律的罪惡,而且發人深思地揭示那個殘忍地對海斯特和丁梅斯代爾進行報復的丈夫是真正的罪人。但小說是從抽象的人性「惡」出發來看待這一事件的,因此影響了社會揭露的深度。小說的象徵手法和心理刻畫都富有特色,情節舒展自如,語言簡潔有力。
❻ 《紅字》反映了什麼
凝詩朋友,你好。盡然你在提問中直接問到我想再此之前你一定已經看過霍桑的這部作品了。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正如我們常常說到的那句話「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樣,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得出不同的心得體會。所以我個人認為,讀者欣賞一部作品時角度沒有對錯之分;從而得出的結論也就沒有好壞之處,所不同的只是讀者個人的生活閱歷所導致的對一部作品的理解與評價。
以下是霍桑作品《紅字》的賞析:
關於霍桑《紅字》的主題,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理解。在眾多評論中,最耐人尋味的,當屬美國評論家尼娜·貝姆教授的觀點:《紅字》是一部描繪自然人與社會人分岐的小說。尼娜·貝姆提到「(『市場』)這個場景顯示在個人與由個人組成的社會之間原先具有的一致中出現了一個可想而知的分歧,一道裂隙。」而事實上,整部小說或多或少反映了自然的個人與社會的個人之間的矛盾、沖突。這種沖突試著達成某種一致,最後以一種相融狀態結束。誰勝?誰負?
《紅字》中自然人與社會人的沖突可從兩個層次來理解。首先是代表自然人利益的一夥人與代表社會人利益的一夥人之間的沖突;然後是每個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沖突。
一、作品中代表自然人利益的主要是女主人公海斯特及其女兒珀爾,而代表社會人利益的是兩個情敵丁梅斯德與齊林窩斯 霍桑將海斯特追求自然人利益的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海斯特看來,追求愛情這是個人的事,與社會、道德、宗教無關。所以她形式上雖然接受了懲罰胸前佩帶紅色a字,而在思想上卻「沒有接受懲罰她的那些社會道德規范」。而且這一罪之罰的形式標志a字也被她綉得光彩奪目,並成為「她進入別的女人不敢涉足的領域的通行證」。為拯救行將失去生活勇氣的牧師,海斯特勸牧師離開小鎮,到自由美好的地方生活,過一家三口的正常生活這也是自然人最起碼的要求。
珀爾的存在本身便是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矛盾。作為「自然」的產物,愛的結晶,珀爾來到世上,其與生俱來的「自然」品質在作品中得到充分渲染。珀爾與太陽、森林融合為一體,與狼成為朋友,說明珀爾是自然的一部分。正如尼娜·貝姆教授所說,「她具有清教徒所竭力否定的一切自然的品質。」而珀爾的存在作為一種懲罰,使海斯特想起自己的罪惡。珀爾在行使「社會」對海斯特的監控權利,只要海斯特做出違背社會約束的事情,珀爾就會提醒她(如海斯特摘掉a,珀爾不認她的一幕)。因而福格勒在《霍桑的小說》中將珀爾看成「是將海斯特的通姦始終呈現在她的面前,使她怎麼也無法逃脫她自己行為所招致的後果。」
丁梅斯德,這個受過良好的教育,文雅而持重的年輕牧師,在教區中擔任至高的社會責任,是教區里德才出眾的人物,自認自己是教區中最神聖的人,並篤信自己是「受上帝的招呼」,作為上帝的替身來從事牧師工作的,自然應該被仰慕、被愛戴。他忍受嚴酷的精神折磨是為了維護加爾文清教教義並奢望通過為教民們超渡、贖罪、佈道以達到內心平安,但七年過去了,這種奢望卻一天也未得到滿足。最終以死亡來向上帝謝罪。從這一點來看,丁梅斯德已失去人的自然屬性,成為清教教義的工具。
老齊林窩斯本應是位受害者的形象,但他選擇了向情敵復仇,這也是在維護17世紀新英格蘭的社會公德及當時的婦道。
海斯特與兩個男人的沖突,一個表現在追求幸福的家庭生活與維護教義,牧師形象的矛盾;另一個表現在追求女人真正的幸福與堅守婦道之間的矛盾。
二、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沖突集中表現在幾個人物身上
海斯特的自然屬性是真實的,她的社會屬性卻是虛偽的、虛假的。因而她不存在兩種屬性(兩個自我)的矛盾,她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自我。表面上看,海斯特「誠實」地「招認」了自己的罪行,並「順從」地接受社會、宗教、法律對她的懲罰。但她內心深入並沒有一刻順從過。在《紅字》第十九章中,她將a字摘掉仍在林間地上。這表明她憎恨這一切。她始終游離於社會之外,並伺機逃離社會。是社會拋棄了她還是她拋棄了社會?
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沖突的焦點體現在丁梅斯德身上。「他充當著牧師和情人的雙重角色,是宗教與自然,社會與人性之間沖突的一個焦點。」〔4〕這里的宗教、社會正是人的社會屬性的內容,而自然與人性則是人的自然屬性的內容。表面上丁梅斯德充當著眾人信服的、虔誠的牧師,置所應負的責任於不顧,內心雖也受著煎熬,但卻能若無其事地佈道,這說明他的社會屬性一開始戰勝了自然屬性,並長達七年之久。然而追求正常人生活的渴望卻一刻也未停止過,在《紅字》第19章中丁梅斯德談到,「你無法想像,我的心裡多麼害怕這次會面,又多麼渴望它!」一語道破其矛盾的自我。
他接受海斯特的慫恿,准備一起逃往英國之事,也說明他追求自然的強烈願望。《紅字》中第20章「身陷迷宮的牧師」著力描寫了經過林間會面後的牧師,其自然屬性開始復甦,並且這種力量一經覺醒便占勝了他外強中乾的社會屬性,以一種令他自己吃驚的不知疲倦的活力克服了路途上的一切困難。一時間,「整個教堂外觀顯得如此陌生,卻又如此熟悉,致使丁梅斯德先生的頭腦在兩種想法之間擺動不已:要麼迄今為止他只是夢中看到它,要麼此時他是在做夢」。這表明了他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正常人生活與維護其原有的社會地位,名望之間搖擺不定。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在他體內短兵相接。他的自白可以表明此時的主場:「我並不是你們當作是我的那個人!我已經把他留在那邊森林裡啦……,去吧,去尋找你們的牧師,看看他那消瘦的身軀,憔悴的臉頰,他那白皙、飽滿突出、布有痛苦皺紋的額頭是否像一件被丟棄的衣服那樣被擲在那兒了!」這表明丁梅斯德要與過去的自我社會屬性的一面一刀兩斷。並終於在他作了激動人心的節日宗教宣講之後撕下「牧師」的面紗,現出「情人」的本色。「經過復雜痛苦的內心斗爭,『人性』終於獲取了勝利」。
至於老齊林窩斯,表面上看他在維護婚姻的社會地位,主張婦女堅守婦道,向情敵復仇以討回自己做丈夫的權力及尊嚴儼然一個道德裁判者的形象。這也是其社會屬性的外在表現。但內心是在滿足其報復的私慾和在心理上,精神上折磨別人的快感。這是他自然屬性中最陰險的一面。
三、啟迪
個人組成了社會,個人的願望形成了社會的規范。但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間又存在著差異,於是就產生了矛盾,因而也就有了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矛盾。
社會力量是強大的,在現實中自然力量無法戰勝社會力量。小說家通過作品來表達對理想、夢想的想往自然占勝社會。筆者以自然人與社會人的矛盾沖突為線索,釋讀作品,目的是從另一角度賞析作品,如能得到同行的認可,或許會為更全面地分析《紅字》拓寬思路。
象《紅字》這樣題材的故事,如果由一個平庸之才去寫,很容易流於兒女私情的淺薄傳奇,充其量也只能寫成主人公抗爭逆境之類的通俗作品。但霍桑畢竟是個勤於思考、長於挖掘的大手筆。他一方面深受清教主義的影響,擺脫不掉「原罪」「贖罪」及「命定論」之類的宗教迷信,但又從家族的負罪感出發,反過來對清教的專制統治痛心疚首;他一方面接受了愛默生的超驗主義哲學觀,相信客觀的物質世界只是某種隱蔽的神秘力量的象徵,但又受個人的宗教意識的左右,去探尋固有的、獨象的「惡」。因此,他在作品中加意描繪荒謬可怖的現象,竭力挖掘陰暗怪誕的心理。然而,正因為這種晦澀的神秘主義傾向,反面使他的作品產生了一種曲徑通幽的意境和餘音繞梁的效果,引導我們透過種種象徵去探究人物深藏的心理和主題背後的哲理。
為了表達深篷的主題,霍桑在位自稱為「心理羅曼司」的小說中,極盡諷示隱喻和象徵比擬之能事。
《紅字》的故事一開篇,映入讀者眼簾的,昔先是「新殖民地的開拓者們」在萬事草創之時忘不了與墓地同時修建的監獄,這株「文明社會的黑花「從來不曾經歷過自己的青春韶華」,因為它「與罪惡二字息息相關」,它那猙獰陰森的外貌,連同門前草地上「過於繁茂地簇生著的不堪入目的雜革」,都增加了晦暗凄楚的色調,然而在這一片灰黑之中,卻傲然挺立著一叢玫魂,「盛開著寶石船的花朵」,象徵著人類的道德……接下來,便出觀了女主人公海絲特·白蘭,懷抱初生的珠兒,「她煥發的美麗,竟把籠盡著她的不幸和恥辱凝成一輪光環」,令人聯想起「聖母的形象」。這樣一段胡胡如生的文字,不但為我們展現了人物活動的舞台背景,而且啟發讀者去思考作品的主題。
這種用略帶神秘色彩的自然景象烘托環境、渣染氣氛和映襯人物心理的手法俯拾皆是,最突出的便是丁梅斯代爾牧師和海絲特及珠兒在夜晚和密林中的兩次會見:由紅字連系在一起的幾個主要人物的同時出場,如同戲劇中迭起的高潮,把全書緊織在一個嚴密的結構之中。
作者還把這種手法用於刻畫人物液他的筆下次要人物的是非善惡和他們之間的思恩怨怨寫得十分含蓄,而幾個主要人物則通過個別的心理挖掘、成雙的組合的沖突和同時出場亮相的交匯,交待出各人與紅字相關的象徵。
全書寫到的人物不過十多個,其中有姓名的不超過十個。值得注意的是貝靈漢總督、威爾遜牧師、西賓斯老夫人和那位最年輕而唯一有同情心的姑娘這四個次要人物,他們分別是珠兒、丁梅斯代爾牧師、羅傑·齊靈握斯和海絲特這四個主要人物的反襯或影子。而四名主要人物又形成兩對,使他們的個性在相得益彰之中予以酣暢淋漓的表現。
海絲特·白蘭是有形的紅字。她出身沒落的世家,父母貧窮而正直。她的不幸的婚姻,加之兩年中丈夫音訊皆無.謠傳他已葬身海底,這個孤苦夫依的少婦與才貌相當的丁梅斯代爾的愛情便顯得合情合理。事情敗露後,她被迫終身佩戴紅字,為了愛人的名聲,她獨自承擔了全部罪責與恥辱。出於對他的眷戀之情,她不但在他生前不肯遠離他所在的教區,就是在他死後,仍然放棄了與女兒共享天倫之樂的優越生活,重返埋有他屍骨的故地,重新戴上紅字,直到死後葬在他身邊,以便永遠守護、偎依著他。這個勇敢的女性還精心刺綉那紅字,著意打扮她的小珠兒,不僅出面捍衛自己教養她的權利,而且尊重孩子狂野的天性,努力培養她成人。在作者的筆下,海絲特遠不只是個爭取個性解放的女人,她還汲取了「比紅字烙印所代表的罪惡還要致命」的精神,把矛頭指向了「與古代准則密切相關的古代偏見的完整體系——這是那些王室貴胄真正的藏身之地」,稱得起是一位向愚昧的傳統宣戰的鬥士了。這樣的高度,是很多文學作品中的婦女形象所難以企及的。她的這種精神境界盡管沒有為她的那些請教徒鄉親和愚不可及的長官們所理解(否則,不分要和來何等橫禍),但無論如何,由於她的合辛茹苦、助人為樂等種兩美德,使她胸前的紅字不再是「通姦」(入lt「y)的恥辱徽記,面成了「能幹」(Able),甚至「值得尊敬」(AdmiraLIe)的標志了。
丁梅斯代爾是無形的紅字。與海絲特相比,他顯得怯懦,但這是他受宗教束縛彌重的結果。他並非不想公開仟悔自己的「罪孽」,但他的這種願望過多地同「贖罪」『內省」等宗教意識糾纏在一起,因此行動上也只能處處受其局絆。他既要受內心的譴責,又要防外界的窺測;他明明有自己的愛,卻偏偏要把這種感情視同邪魔。他在痛苦中掙扎了七年,最終雖然以袒露胸膛上的「罪惡」烙印,完成了道德的凈化與靈魂的飛升,但他始終沒再氣承認自己愛的正當,更談不到與舊的精神體系徹底決裂,與海絲特相比,似乎更加映襯出後者的高大。
齊靈握斯是紅字的製造音。他那醜陋的外貌和畸形的軀體,正是他醜陋和畸形的靈魂的寫照。他選擇了讓丁梅斯代爾話著受煎熬的復仇手段,實際上成了阻止他贖罪的惡魔。他和海絲特的結合雖然出於他追求家庭溫暖和個人幸福的一已之私,但畢竟是一種愛,原也無可厚非;但當這種愛轉變成恨,把復仇作為生活目標,不惜拋棄「博愛」的基督精神,以嚙噬他人的靈魂為樂之後,反倒由被害者墮落成「最壞的罪人」,不但在失去復仇這一生活目標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且死後也不會得到新生。
小珠兒則是活的紅字,「是另一種形式的紅字,是被賦予了生命的紅字!」這個私生的小精靈和她母親胸前的紅字交相輝映,既是「罪惡」的產物又是愛情的結晶。海絲特把紅字用金色絲線裝飾得十分華美,小珠兒也給打扮得鮮麗異常。她的美勃齊靈漫斯的丑形成強烈對比:一方面體觀了作者的浪漫主義觀點一老醫生的博學多識使他成為深受文咖虧染的社會人面小女孩肆元忌憚的狂野則仍保持著自然人的純真;另方面又表明了作者的宗教意識——齊靈涯斯既然是撤旦,小珠兒便是「天使」(Angel),「A」字在她身上,從而具備了更積極的合義。恰拾是在這個含義上,寄託了作者美好的理想,也體現了他對宗教的幻想,
霍桑是一位世界觀相當復雜的作家,他選擇愛情悲劇作為《紅字》的主題,使自己深深陷入難解的矛盾之中。愛情本是人類的天性,但按照基督教義。亞當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園的智慧之果,懂得了男歡女愛,不再靠上帝創造而由自已繁衍人類,這本身正是「原罪」,至於私情,更觸犯了基督教的第七戒。霍桑雖深受教會影響,但自從歐洲文藝復興以來,愛情早已成了文藝作品永恆的主題,時時受到歌頌,他即使再保守,也不會不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了。於是,書中便處處可見作者難言的苦衷:他雖然譴責不合理的婚姻,甚至把男女主人公的愛情說成是「神聖的貢獻」,但不敢肯定不合「法」的感情,更不肯使有情人終成眷屬。他只能讓齊靈渥斯在死前「良心發現」,把遺產全部留給珠兒。
實際上,霍桑在《紅字》中要表達的,是社會現狀和人類命運,並藉以進一步探討他所關心的「善」與「惡」的哲理。
那座構成《紅字》故事中心場景的示眾刑台,時面被描述成「象是教堂的附屬建築」,似是要把社會的丑惡及不人道歸咎於宗教,但繼而又被寫作「如同法國大革命時期恐怖黨人的斷頭台」,表明了他對社會變革的不解與疑懼。從這一例證中我們不難看出,作家以敏銳的目光洞悉了社會的種種弊端,但並不知道應該何去何從。他從人道主義出發,把社會的不合理現狀和人類的悲慘命運,歸結為「善」與「惡」之爭,但他的善惡觀又深受宗教教條的浸染,成了纏夾不清的空泛議論,說什麼「愛總要比恨來得容易,這正是人類本性之所在。……恨甚至會通過悄悄漸進的過程變成愛。」還提出「恨和愛,歸根結底是不是同一的東西……」;而書中那種濃重的陰郁色彩,也給人壓抑多於振奮。
然而,我們在閱讀和欣賞文學名著時,既不應苛求作家,也不該圍於他的局限。的確,霍桑本人有保守思想和神秘主義傾向.他的《紅字》也並非革命的教科書。但如果我們讀了這部作品後,能夠看到舊制度的黑暗,並喚起變革社會的理想,願意為更美好的人類命運去奮爭,不也是積極的嗎?誠如作者在與全書開篇遙相呼應的結尾寧所寫:「這傳說實在陰慘,只有一點比陰影還要幽暗的永恆的光斑稍稍給人一點寬慰:『一片墨黑的土地.一個血紅的A字。」霍桑作品的一大長處是引人深思、發人聯想;讓我們就從這一「永恆的光斑」和「血紅的A字」出發,去浮想聯翩吧,「A」字又何嘗不可以代表「前進」(Advance)呢!
❼ 紅字這部電影好看嗎
香港版 林志穎 演的紅字 蠻好看 當年林志穎 獲得亞太影帝
美國版 紅字 么看過 剛剛看了介紹 應該不怎麼好看 劇情不是很好
❽ 電影《紅字》的重新解讀一共多少頁
靈魂的救贖:電影《紅字》的重新解讀
[摘要]電影《紅字》是根據美國19世紀傑出的浪漫主義小說家納撒尼爾·霍桑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經典影片。影片對生態女性主義進行了精彩的詮釋,表現了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的對立,男性與女性、靈魂與肉體、理性與情感的沖突,折射了父權制文化語境下的生態危機,通過解構人類中心主義,目的是提倡建立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本文運用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從女性與自然、男性與自然雙重視角出發,對影片《紅字》進行剖析與解讀,揭示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社會。
[關鍵詞] 生態女性主義;《紅字》;女性;自然
電影《紅字》是根據美國19世紀傑出的浪漫主義小說家納撒尼爾·霍桑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經典影片,由美國著名女演員黛米·摩爾主演,並榮獲奧斯卡獎。文學評論家對影片的象徵意義、影片的主題、宗教原型等從不同角度對該影片進行了分析。生態女性主義是環境運動和女性運動相結合的文學批評理論,它反對在父權制世界觀下對女性與自然界的壓迫,倡導建立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社會關系。本文擬從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這一嶄新的視角解讀《紅字》,對影片中女性與自然的「缺席」與「在場」進行重新審視,目的在於共同創建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社會。
一、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1962年,美國女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了《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書,這部長篇報告文學將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人類開始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開始將環境問題與社會問題聯系起來,從思想文化層面反思造成環境危機的根源。「大自然危機四伏,環境已經完全變了,我們必須再次提出那個老問題:我們究竟從哪裡開始走錯了路?」[1]文學研究者直面生態危機和人類的生存危機,發出自己的心聲,生態文學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發端,並迅速地在90年代成為文學研究的顯學。[2]生態女性主義是女性主義的一個主要流派,嘗試尋求普遍存在於社會中的貶低女性與貶低自然之間的特殊關系,同時反對各種形式的統治和壓迫,並把反對壓迫、女性解放和解決生態危機一並當做自己的奮斗目標。1974年,法國女性主義者弗朗西絲娃·德·奧波妮(Francoise dEaubonne)在《女性主義·毀滅》(Le Feminisme ou la mort)一文中呼籲女性參與拯救地球,最先提出了「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這一術語,這標志著西方生態女性主義理論研究的開端。胡志紅在《西方生態批評研究》中對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這樣定義:「生態女性主義批評是發展中的批評理論,它借鑒、超越了後現代主義的批評策略,以生態女性主義思想為思想基礎,探討文學與自然、階級、性別及種族四個范疇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一種開放式、包容性的文學批評,正在向國際多元文化的趨勢發展。它試圖揭示人對自然的統治與人對婦女的統治之間的一致性,同時也致力於探討二者獲得解放的策略與途徑,凸顯自然解放與婦女解放的關聯性和復雜性。」[3]生態女性主義批評通過從環境視角和性別視角重新審視影視作品,用女性主義批評理論去探討影片中所反映的環境意識,以及人與自然、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征服、支配、壓迫和統治方面的問題,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社會。
二、霍桑生態女性主義意識的形成
影片《紅字》反映了作家霍桑的生態女性主義思想意識,其思想意識應該追溯到霍桑生活的時代。霍桑深受加爾文教宗教神秘主義觀點的影響,他的作品有著濃郁的宗教色彩,但他本人並不是清教徒。年輕時的霍桑已強烈地意識到了信奉清教思想的祖先們的罪行,他既是清教傳統的繼承者,又是批判者。他一方面深受清教主義的影響,擺脫不掉「原罪」「贖罪」及「命定論」之類的宗教迷信,但反過來懷疑清教對罪惡的殘酷態度。影片《紅字》就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表現了清教對人性的摧殘和扼殺。另一方面,霍桑生活的時代正值美國的女權運動時期,女權主義者通過種種方式表達了她們對父權制社會強烈的抗議和不滿,開始發起強勁而有生機的婦女解放運動。霍桑對這場代表進步、向上的改革運動持贊同態度,後來與眾多女權主義者的接觸和交往,尤其受到女權主義者Margaret Fuller的影響,使得他在自己的創作中對女性特別是對社會邊緣女性抱有特殊的親切感,加強了對女性種種無權地位問題的思考。
影片《紅字》以17世紀清教主義統治下的殖民地新英格蘭為背景,故事主人公海斯特·白蘭因通姦罪而受到清教社會的譴責和懲罰,終生帶上了標志「通姦」(Altery)的紅色A字,開始了她的贖罪之旅,出獄之後,她帶著女兒珠兒離群索居,忍辱含垢,最終以勤勞和善良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影片以荒涼陰霾的荒野為中心環境,將父權制思想統治下的男性對大自然的肆意征服和女性與自然的融合加以對比,將自然和女性的「他者」地位重新闡釋,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女性主義的思想內涵。
三、生態女性主義批評視域下《紅字》解讀
(一)父權文化語境下的女性與自然
西方現代世界觀中的等級二元論視女性和自然同為他者,處於社會的邊緣。影片中女主人公海絲特被押出獄門示眾,荒涼陰靄的荒野向觀眾展現了清教統治下陰森恐怖的自然環境。木質監獄因為風吹雨打和歲月的流逝而顯得猙獰陰暗,沿著這條晦澀的令人窒息的道路繼續前行,可以看見草地上過於繁茂地簇生著牛蒡、蒺藜、毒莠,它們顯然在這塊土地上找到了某些氣味相投的東西,才使這塊土地上早早盛開了文明社會的惡花——監獄。同時影片以諷刺的筆墨再現了人類對於自然的粗暴入侵,荒野是威脅其生存的邪惡象徵,監獄則是維護其清教統治的工具,任何囚徒都不能逃脫最為嚴厲的懲處,那銹跡斑斑監獄大門似乎表明了一切都與罪惡息息相關。所以荒野成為保證他們生存而必須征服的對象,荒野被踐踏、被邊緣化的地位從字里行間可以讀出。
影片中總督大廳的花園里看不到任何花木,取而代之的是南瓜藤和捲心菜。彷彿那些自然的裝飾品對於這塊土地只是一種多餘的奢侈品,這片堅硬的土地和嚴酷的生存環境對於這些花木簡直是徒勞。金色的大南瓜誠然已經是新英格蘭這片土地最為絢麗的裝飾了。在總督大廳裏海斯特將要面臨著被剝奪對女兒撫養權的危機,在父權制社會里一個母親最基本的權利也被剝奪而盡。人類中心主義和父權制將自然和女性置於邊緣地位,在清教社會中二者都處於從屬地位,她們和自然一樣被剝奪了話語權,成為被男性壓迫和剝削的「資源」。男性對女性的歧視和排斥,對女性的各種形式的統治、壓迫被認為在道德上是正當的,這是父權制社會的自然法則。[4]男權統治在壓迫自然化的女人同時,也在壓迫女人化的自然界。[5]影片同時又從另一視角表現了女性與自然的融合。女性與自然的關系以不同的隱喻方式表現在文化領域的諸多方面。中國人把黃河稱為「母親河」,希臘神話中有「大地之母」蓋婭的說法,這些比喻肯定了女性與自然的相似性。在小說中,自然成為這個遭受清教迫害的女性人物——海絲特的避難所,是容留她的自然之母給予她力量、賦予她女性美麗的生命之源。海斯特在森林中釋放和恢復了自己的靈性和自由,使得她失衡的精神狀態得到了平衡,大森林賦予了海絲特一個完整的自我和人格,這種與生俱來的天性與母性,使她同大自然共語,使她清晰地聆聽到來自大地的心聲,完美地實現了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
影片中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珠兒,她是自然之女, 是純潔天真的小生命, 是在洶涌的孽欲下綻放的迷人花朵。在這陰靄蕭瑟的荒野之地珠兒宛若從天而降的精靈,每當海斯特看著她漸漸成長,看到溫暖的陽光照射在她幼嫩的臉頰上,身為母親的她感到欣喜而奇異。她給女兒取名「珠兒」正是出於她的珍貴,是其傾注所有才換來的惟一財富。森林裡的小鳥、松鼠等一切小動物都是她的玩伴,她總愛用樺樹皮製作小船,裝載上蝸牛殼讓它漂洋過海;時而追逐飛翔的海鳥,時而用海藻編制一個綠色的花環裝飾在頭上和腰間。珠兒在影片中完全是自然的化身, 是人類本性的綻放,這與父權制社會對女性和自然的壓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女性的自立,靈魂的救贖
整部影片中荒野作為黑暗和邪惡的象徵頻頻出現,出獄後的海斯特對於荒野有一種難以抗拒和無法逃避的感情,她的罪惡和恥辱深深紮根於此,但此地她彷彿獲取了比她降臨時更有同化力量的復活。荒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成了海斯特的避難所,在這里她的靈魂得以重生。當她在森林中與牧師會面時,海斯特摘下那恥辱的標記,並勸說丁梅斯戴爾一起逃離這片蒙受恥辱的荒野之地。七年的屈辱與抗爭使她堅強自立,靈魂復甦,她的精神從此逃脫了恥辱和抑鬱的重擔。海斯特雖然犯了通姦罪,但同時這也是對清教統治下畸形婚姻的背叛,是從男權社會統治下家庭枷鎖中的解脫,勇敢追求幸福的抗爭,是一種女性意識的萌芽,是對男權社會的公然挑釁。
另一方面,荒野也是人的精神來源,是靈魂再生之地,是自由的象徵。海斯特帶著女兒珠兒住進一座遠離塵囂的林邊茅屋裡,從此默默地過起一種與世隔絕的懺悔生活.並開始她的贖罪歷程。海斯特和自然荒野融為一體,她靠自己靈巧的雙手兢兢業業為自己和珠兒賺取每日生活之需,每當城中瘟疫彌漫之時,沒有人像海斯特那般忘我現身,她總會挺身而出,胸前佩戴的刺綉字母閃爍著光彩把溫暖和安逸帶給別人,那字母原本是罪孽的標志,卻在病房裡化身為一支蠟燭,海斯特用女性的堅強、勇敢和自立完成了漫長的救贖之路,此時的「A」字變成了人們心目中「天使」和「能幹」的代名詞,這一切正是她女性自立意識的升華,是她那彌足珍貴的純良特質的彰顯,完成了靈魂的救贖。
四、結語
影片為女性主義者塑造了一個追求女性獨立和女性權力的典範,通過解構女性和自然的融合,重新闡釋靈魂的救贖觀,對人類重返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增強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思想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諾.歐美生態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
[2] Griffin Susan.Women and Nature—The Roaring Insider Her[M].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1978:8.
[3] 胡志紅.西方生態批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4] 金莉.生態女權主義[J].外國文學,2004(05).
[5] 孟鑫.國內學者對西方女權主義七個流派的評介[J].教學與研究,2001(03).
[作者簡介] 付曉丹(1976—),女,陝西漢中人,碩士,陝西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❾ 怎樣評價《紅字》
《紅字》素來享有「心靈羅曼史」的美譽,它既是霍桑最優秀的作品,也是那個時代美國人的驕傲。
《紅字》一書的人物刻畫頗有特色,採用了典型的類型化,即書中的人物不是作為特殊的個體來展現,而是作為具有獨特心理狀態的一類人而打動讀者。
海絲特·白蘭屬於那類胸前佩戴紅字、勇敢、能幹而又充滿活力的婦女的代表;丁梅斯代爾則是手按胸膛、良心有罪的那類人的生動體現;齊靈渥斯集魔鬼、中世紀煉丹術士和心懷惡意的科學家於一體。其中每個人物又與書名所示的「紅字」息息相關、緊密相連。海絲特是「現形的紅字」;丁梅斯代爾是「隱形的紅字」,為贖罪、內省等宗教意識所糾纏;齊靈渥斯是真正的「紅字製造者」,身體的畸形與心理的仇恨導致他成為墮落深淵的最惡者;珠兒則是鮮活的、洋溢著活力的「生命的紅字」,她像海絲特胸前刺綉的鮮紅的紅字一樣構成整幅晦暗畫面的亮色。
被喻為「心靈的羅曼史」的《紅字》當然有大量細膩生動的心理描寫。事實上,書中的主要人物不僅生活在現實生活的困境中,更生活在心理的困境中。作者用巧妙而飽蘸同情的筆觸將他們心靈的扭動掙扎呈露紙上。同時,心理描寫與字母「A」含義的逐漸轉變互相映襯,字母「A」由清教徒眼中的「通姦罪」轉變為「能幹」(able)、「天使」(angel)、「崇拜」(admirable)等意,從而表達了作者對齊梅斯代爾牧師心理痛楚的同情和對海絲特勇敢大度的贊賞。
小說的重要場景,即主要人物海絲特、丁梅斯代爾、齊靈渥斯、珠兒的兩次全體聚首都是通過一系列靜景展示的,畫面恆久、語言精煉、情感強烈,具有雕塑的力度與美感。
霍桑在《紅字》和其他著作中那種渲染氣氛,深挖心理,對人類道德、宗教等基本問題的深刻追問為眾多後世作者所推崇,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威廉·福克納、索爾·貝婁、托妮·莫里森等都汲取了他的某些寫作方式。
《紅字》無愧於世界上不朽巨著的稱號。它自1850年出版以來,已被譯成多種文字。我國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就有多種譯本問世,深受讀者歡迎。它還被改編成戲劇、歌劇、電影廣泛流傳。
❿ 電影《紅字》
你說的是美國的還是韓國的
紅字/赤色誘惑 BD中英字幕1280x720版,免費下載
http://www.6vhao.com/gq/2010-03-21/10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