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美國外交官電影
㈠ 好看的營救類電影
《逃離德黑蘭》是一部由本·阿弗萊克執導,本·阿弗萊克、約翰·古德曼、艾倫·阿金等主演的傳記、劇情、驚悚類型的電影,於2012年10月12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1979年伊朗革命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一位精通偽裝技巧的的中情局特工托尼·門德茲策劃了一個營救方案,成功地將困在加拿大駐伊朗使館的6名美國外交官帶離伊朗的故事。 2013年,該片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克里斯·特里奧憑借該片獲得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獎,William Goldenberg憑借該片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剪輯獎;同年,該片獲得第70屆美國金球獎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影片獎,本·阿弗萊克憑借該片獲得美國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獎。
㈡ 《倖存者》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正在熱映的《倖存者》是非常傳統甚至有些老牌的動作片,其集《諜影重重》《碟中諜》《007》等經典諜戰大片優勢特長與一身,將一個看似簡單的「生化危機」故事,講的驚心動魄。而且,無論演員陣容還是導演人選,該片都堪稱頂級配置。老牌007詹姆斯邦德皮爾斯布魯斯南攜手《第五元素》太空女、《生化危機》女戰神米拉喬沃維奇,上演了一幕幕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反恐大戰。影片的導演則執導過《黑客帝國》《V字仇殺隊》,所以當你看到《倖存者》有如此流暢的敘事手法以及如此節奏的故事節律,也就不會覺得意外了。
《倖存者》講述的是美國駐英外交官在嚴查一批英國赴美公民簽證時,發現了一些與疑似恐怖分子相關的信息,並根據這一系列蛛絲馬跡,發現了一個驚天大陰謀——生化專家力圖在紐約時代廣場百萬人的跨年迎新活動中釋放生化毒氣。然而,米拉在查案環節中卻一次次被製造成犯罪嫌疑人,遭遇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她不得不奮起反擊,不僅要自證清白,更要在第一時間狙擊恐怖分子。由此,她開啟了一段亡命天涯之旅。而與國際刑警、英國警方的被迫對逆,失去美國駐英大使等頂級外交官的信任,與殺手皮爾斯布魯斯南的終極對決,都讓她成了一個末路狂花。
這是典型的好萊塢動作大片,內容以反恐為主,有機植入了近來歐美國家在反恐戰線上遭遇的種種打擊。比如一開場的阿富汗戰爭,美英士兵被俘慘成階下囚。再比如人盡皆知的911事件,以及巴黎毒氣大爆炸......人物角色的設置上,《倖存者》並非將主角設置成站在反恐一線、前列的反恐鬥士。米拉的現役身份是外交官,憑借其敏感的嗅覺神經以及職業的反恐素養,在不放過一絲痕跡的原則下,其無意間開啟了末路、亡命的反恐模式。這樣的設置,似乎也是在告訴大家,反恐人人有責,而非只是專業人士所為。尤其是在911後全球反恐形勢日漸嚴峻的今天,反恐更是與人人相關。巧妙的是,鑒於劇情的需要,米拉周邊的人都被設置成了米拉的「敵人」(除去兩個她足可信任的人),這也就將米拉逼成了孤軍奮戰的反恐鬥士,從而大大增加了喜劇的沖突,也提升了劇情的可視性,尤其是在犀利的剪輯下,動作場面,爆炸場景,追逐畫面的驚心動魄程度都不輸任何一部經典的好萊塢大片。
作為打拚、馳騁在好萊塢多年的動作片女星,米拉喬沃維奇對片中的角色是再適合不過的,說是導演為其獨身定製也不為過。盡管已經40芳華,而且是幾個孩子的媽媽了,但無論從身形還是身手看,米拉還是如此的矯健迷人,一如《第五元素》中的紅發外星人,更恰似《生化危機》中不死女戰神的化身,令人大開眼界。史上最紳士的007扮演者皮爾斯布魯斯南意外變身恐怖殺手,企圖用百萬紐約市民的生死換取自己500億酬勞,心狠手辣程度叫人咋舌。作為一名已經60多歲的老人,皮爾斯更見紳士魅力,一絲不縷的引發,筆挺有型的西裝大衣,儼然詹姆斯邦德再現。尤其是其身手動作還是如此麻利那般精準,不管是舉槍射殺米拉的瞬間,還是狙擊燃起的爆點,帥氣英武不減當年。出道以來甚少出演反派的皮爾斯布魯斯南如今在片中「晚節不保」出演恐怖大亨僱傭的終極殺手,也成了影片一大吸睛看點。
㈢ 什麼樣的電影才是好電影
於音 有太多人不認可本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 《逃離德黑蘭》,他們叫囂著影片過於主旋律,他們不滿影片過於平庸。作為一個普通影迷,我不禁疑惑:究竟在他們心中,什麼才是好電影? 影片來源於一段真實的「外交歷史」,伊朗人質危機時期,一位中情局特工冒充電影人,將受困於伊朗的美國外交官成功帶離德黑蘭。在創意天馬行空的好萊塢,這樣一段明知結果的故事拍成電影,要多俗套有多俗套。但影片的神奇之處就在於,你明知結果還是手心冒汗,你可以體會政治驚悚片的刺激,也可以體會到好萊塢拍電影的神奇。 有人大談這是 「美國外交」勝利的代言片,有人說影片過於宣揚美國主流價值觀。那是你沒有看到影片在赤裸裸揭示美國政府的懦弱與虛偽,政府差一點就放棄這個解救計劃,中情局負責人的一句 「把6個人質拖到大街上斬首會引發全世界公憤,但如果人質在機場被發現並被處決那是國丑」已經宣揚了美國的政治態度。而真實的情況是,美國政府在飛機起飛前48小時已經批准了救援計劃,但影片卻將計劃獲批改到飛機起飛前兩小時,到底誰才是「主旋律」代言人? 所以電影始終是電影,你非要拿一部極具娛樂性的片子和美國政治扯上干係,你非要將奧斯卡大獎上綱上線,到底看電影還有什麼樂趣?我猜那些評論「大拿」們一定是覺得影片太不費腦子,太過駕輕就熟,誰讓導演的功力擺在那裡呢?全片大量使用平行剪輯,這邊好萊塢正在「偽裝」電影《阿爾戈號》(Argo)開新聞發布會,那邊伊朗則在大肆聲討美國。再說結尾字幕放出的對比照片,六位「人質」和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像到不能再像,你還能對這等「還原能力」說不嗎? 何謂最佳改編劇本?何謂最佳剪輯?何謂最佳影片?自己去看去想吧,真相就在電影里!版權說明:轉載須經版權人授權並註明來源。
㈣ 怎樣找回以前看過的電影,不知道電影的名,只記得大概內容
逃離德黑蘭 Argo (2012)
《逃離德黑蘭》根據一篇為名「中情局如何依靠一部假冒的電影將美國人帶離德黑蘭」的雜志文春培章改編而成,片名「Argo」來源於年伊朗人質危機時期的一個典故。1979年,美國駐伊朗大使館被剛剛取得伊斯蘭革命勝利的伊朗人民團團包圍,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長達444天。期間,一位精通偽裝技巧的的中情局特工托尼·門德茲(Tony Mendez)策劃了一個營救方案,成功地將困在加拿大駐伊朗使館的6名美國外交官帶離伊朗。在營救過程中,門德茲自己偽裝成一個電影製片人,6名外交官則謊稱是和門德茲一起的絕兄劇組工作人員,他們正在拍攝扒宏唯的電影叫「Ar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