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打鬥戲武士電影
Ⅰ 搜一日本動作片電影,裡面有一女武士,武功特棒
少女殺手阿墨
《少女殺手阿墨》是由日本東寶映畫發行的142分鍾動作影片。該片由北村龍平執導,上戶彩、小栗旬、成宮寬貴等主演,於2003年5月10日在日本上映。
該片改編自小山雄所著同名漫畫,講述了江戶幕府時代前期,阿墨等孤兒在小幡月齋的引導下,漸漸走上了忍者殺手之路,漸漸的她意識到殺手便是自己的宿命。
(1)日本打鬥戲武士電影擴展閱讀:
《少女殺手阿墨》劇情簡介:
日本戰國時代初期,德川家康成為天下的統治者,但豐臣秀吉一派的某些諸侯心存異志,有人暗中培養刺客,而前武將小幡就是刺客的老師。小幡收養了九男一女十名孤兒,將他們教導成格鬥高手,阿墨是其中唯一的女孩。
有一天,小幡突然下命令,叫他們分成五組自相殘殺,勝者才能跟他去執行任務。青年們在震驚之後不得不從命,阿墨也親手殺死了與自己互生情愫的師兄。他們意識到作為刺客,殺戮或被殺是必須承受的命運。
小幡一行人出山後,在小鎮遇到流寇血洗當地居民,他嚴令門下不得插手,坐視眼前的血腥屠殺。他得到的指示是殺掉德川身邊的三員大將,第一個目標是淺野。阿墨以年輕美麗,得以接近喜愛垂釣的淺野,將他一舉擊滅。
接下來眾人伏擊第二個目標加藤清正,但在加藤手下以飛猿為首的忍者全力保護下未能得手,反倒有一人中了毒劍。加藤逃生後,開始糾集力量反擊,先是找來以自殘為樂的佐敷三兄弟,又到監獄中放出了快刀嗜血狂人美女丸。
在他們落腳的小鎮上,有一個表演中國雜技的江湖戲班,其中的女主角亞惠和阿墨一見如故,並與阿墨的師兄一見鍾情。戲班在移動途中遇到佐敷三兄弟,除了亞惠全部被殺,路過的阿墨等人出手,將佐敷三兄弟擊斃。面對中毒病倒的弟子,小幡決定棄之不理。阿墨等人第一次和師父發生了爭執,甚至拔刀相向。
小幡憤怒地宣稱,阿墨不再是刺客,率另外人離去。小橋答應亞惠送她回鄉,但遇到女裝且塗脂抹粉、雙手各持刀和一朵薔薇的美女丸,師兄不敵力戰身亡,等阿墨趕到已經遲了。
亞惠請阿墨與她同行,並第一次為她化妝,穿上女性服裝,阿墨彷彿恢復了女孩的爛漫本性。夜裡,一些強盜抓住她們意圖強暴,阿墨反抗將其盡殺,她意識到「殺人是她的宿命」,只有拿起刀搏鬥才是屬於自己的人生。
小幡與弟子刺殺加藤,陷入重圍,受傷被俘。阿墨此刻趕來,獨闖數百人的敵陣,格殺美女丸,但小幡已氣絕。阿墨窮追逃掉的加藤,一直到海上將他刺殺,為師傅和師兄們報了仇。
Ⅱ 推薦幾部講日本忍者、武士的動作片
《多羅羅》是以日本戰國時代為背景的。有魔獸什麼的,很好看的,古裝。
《甲賀忍法帖》講日本兩個忍者家族的爭斗的~畫面很好的,裡面的忍術也挺精彩的~男女主角也很美的~古裝
最近的有一個《大盜五十衛門》,雖然也是戰國時代背景的但是那個導演拍的片子都比較視覺系,電腦特效比較多,所以看起來沒有前兩部傳統色彩濃~不過視覺效果挺好的~~講武士的~打鬥場景不錯~
唉我改了好多次。。把下載地址都貼上了。。都被網路吞了。。不知道這次能不能弄上。。
如果不是一定要看日本電影的話,韓國的《刑事》也很不錯的,畫面很美的,武打場面也很美,像在跳舞一樣~劇情一般,不過我很喜歡~所以推薦一下~
Ⅲ 為什麼電影《七武士》能被評選為日本電影第一
縱觀這部《七武士》,其中的鏡頭運用、敘事節奏都非常流暢,有著優秀且辨識度極高的敘事節奏與拍攝風格,可以說沒有多餘的鏡頭或情節,而這部電影的台詞,也是微言大義,值得揣摩。更難能可貴的是一些動作戲,其中的動作設計和鏡頭剪輯沒有絲毫地拖泥帶水,放在今日依舊是頂尖水準。
這就是《七武士》的魅力,它讓你看見那個國度最後的江湖,就像影片結尾處對犧牲的死人無力的憑吊一樣,「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這部長達三個多小時的電影,像一首慷慨激昂的戰歌,最後卻空餘一聲嘆息。
Ⅳ NO.46 為什麼說《七武士》是世界影史不可逾越的經典
1954年,一部史詩般的鴻篇巨制 《七武士》 在日本上映,成為了日本影史乃至世界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在當時,《七武士》不僅是投資規模最大,製作最為考究的電影,也是對基於日本民族性而存在的 武士道精神 最完美的詮釋,其靈活多變的剪輯和高超的技法更是被後來的很多電影人奉為圭臬。
在日本默片時代的晚期,以日本歷史事件為背景,通過展現當時武士、農民、工匠和町人生活的 時代劇 開始盛行,而 劍戟片 則成為這一類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表現武士的劍術和打鬥,以及武學氣質和對武士道精神的探索。
作為日本歷史上獨有的一個特殊群體,武士當之無愧承載著日本傳統文化中最為核心的價值觀—— 武士道 。武士之於日本,就好比武俠之於中國、西部片之於美國,相互借鑒和影響,從某種層面上講,有著共通的精神內核。不同的是,日本的武士片更多地表現武士生存的困境、為主公復仇、人性的扭曲、劍道和心性的修煉等。他們是生活在體制內的 世俗階層 ,依靠武功來獲取功名,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中國的俠客是一個生活在體制之外的民間組織,遠離現實的功名利祿,不僅有著替天行道、懲惡揚善、除暴安良的俠義精神,還有心繫江山社稷,以及憂國憂民的 家國情懷 。
在劍戟片這一時代劇的主要分支上, 黑澤明 無疑成為了無出其右的掌舵人。曾有人這樣調侃:在他之前,西方世界想到日本,是富士山、藝伎和櫻花;在他之後,西方人想到日本,是黑澤明、索尼和本田。黑澤明的電影不僅有著濃厚鮮明的個人色彩,也深刻地影響了後來很多世界級電影大師,成為了許多導演爭相學習和效仿的對象。
《七武士》的故事,發生在日本戰國時代,一個深受賦稅、勞役、戰爭和乾旱的小山村,每到麥收時節,就不斷有外面的山賊來滋擾和威脅。為了保護秋天的收成,村長決定讓去請武士來保衛村莊的安全,而報酬是一日三餐的白飯。在城裡,幾經周折,終於湊齊了七個武士,回到村莊後,從武士與農民的摩擦,到後來聯手抵抗山賊,一場惡戰即將打響。
無論是武士個體還是武士群像,黑澤明在這部電影中都為其人物和性格注入了鮮明的個人風格。以志村喬為代表的武士們,有著堅毅、自信、果斷、勇敢、謙虛和機智等諸多為人所敬仰的品質,這些品質構成了武士道精神的核心。而 三船敏郎 反武士精神的形象,同樣深入人心,他酗酒、武藝低微,行為活像一個潑皮無賴,但他的內心卻是一個真正的武士。對於一個連自己身世與姓名都無從知曉的人,三船敏郎在武士與農民的磨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一語道破農民欺殺落魄武士的緣由是武士欺壓農民搶奪財產和妻女在先,屬於咎由自取。在後來與山賊交戰的一系列過程中,他臨危不懼、捨己救人的品格和他外表的放浪形成鮮明的對比,裝束和武器不能代表武士,真正的武士,是有著高尚美德的、正直的人。
武士與山賊雨中的決戰,是全片的高潮部分,沒有快速的剪輯,憑借出色的場面調度和剪輯來營造緊張激烈的戰斗場面,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在這些富有美感的鏡頭背後,有著黑澤明對日本傳統社會下武士和農民階層各自性格和特徵的深刻剖析和精彩絕倫的詮釋,他也因此成為「電影武士」和當之無愧的 「電影天皇」 。
在《七武士》之前和之後,他的一系列作品都形成了一套自有的風格和電影語言,也成為了電影敘事方式的革命者和先驅。從主題上講,黑澤明擅長揭示人性與靈魂的沖擊和碰撞,將強烈的戲劇沖突完美地植入到日本的社會和人物、歷史與現實中,從而探索整個人類都無法迴避的根本問題:良知、慾望、恐懼、虛偽、貪婪、卑微等等,所有的人都能從其作品中找到與之產生共鳴的普世價值。無論是俄羅斯文學、莎士比亞戲劇、還是美國西部片,黑澤明都能將其精髓融入到自己的電影之中。秉持著對武士精神的探索、對電影創作的超強把控、以及對人性善惡的探尋,《七武士》都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度。農民的悲慘處境、武士們的命運、時代的沉浮,同時也體現著天皇導演悲天憫人的濟世情懷。
斯皮爾伯格曾說,黑澤明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關於這位電影天皇的作品,我會在今後的文章中另起篇幅,逐一分析和介紹。
Ⅳ 如何評價日本電影《黃昏清兵衛》
一、《黃昏的清兵衛》放映的背景
日本武士電影,或者說劍戟片,屬於日本電影類型片中的一大類。自1951年,黑澤明以一部《羅生門》榮膺金獅獎後,日本武士電影進入一個輝煌階段。《七武士》、《切腹》、《椿三十郎》、《大菩薩嶺》……諸多佳作紛紛面世。
日本武士電影的黃金時期從五十年代對英雄人物的謳歌、到六十年代對武士道的反思,至七十年代漸入低谷,同時伴隨的,是大製片廠體制的解體——這也標志著日本電影的一段黃金時期的落幕,以及隨之而來的九十年代的日本社會全面、持久的經濟蕭條。
八十年代日本武士電影雖偶有佳片如《座頭市》,但已是暮氣深濃,至九十年代,武士題材的作品更是寥寥無幾。有人甚至說若不是山田洋次的《黃昏的清兵衛》橫空出世,武士電影這一類型片幾乎要被人遺忘了。
然而畢竟時代不同,山田洋次在執導《黃昏的清兵衛》時雖已年逾古稀,但新世紀的武士電影,若重套舊類型的路數,恐怕也不會有什麼太特殊的反響。況且那也不符合山田洋次本人的風格。
誠如江曉雯在《當代世界電影文化》中所言:「一種類型電影之所以會深受大眾的歡迎,是因為它體現了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某種集體無意識。類型電影的生產、製作本身也是由影片的作者、製片發行制度、觀眾共同參與的結果,代表了社會群體的集體社會經驗。因此,它的敘事模式和其中所蘊含著的文化意味也必然隨著社會心理和價值觀念的改變而發生相應的調整和變化」。
那麼,《黃金的清兵衛》在喑聲已久的武士類型片市場里,會表現出這樣別具一格的面貌,並引起巨大反響,是這個時代哪些方面帶來的影響?
大製片廠體系解體後,九十年代的日本電影呈現出一派新氣象,北野武、周防正行、岩井俊二、黑澤清等中青代導演各顯神通,日本有學者將這一代導演的作品稱之為「獨立電影」,而無論分屬怎樣的類型,這些電影做顯現出的共同特點是多為中小成本製作,在褪去大製作的豪華陣容、視覺特效後,它們大多表現出的是接近普通民眾、平凡生活的細膩勾畫和強烈的個體意識與人文關懷。而通常口碑、票房獲得的雙贏的也是這些平實中打動人心的影片。這本身,已營造了一個重視人情味的影片創作氛圍。
再者,經濟蕭條必然也會帶來人們價值取向的改變。在一眼望不到盡頭的蕭條與危機之下,人們渴求的是一種精神救贖和心理安慰,於是,在50~70年代武士類型片中被反復刻畫的武士道精神中的「尚武」(勇)、「忠君」(忠)、「復仇」(義)對人心的吸引弱化了,而諸如「潔白」、「儉約」、「樸素」、「平和」的價值理念卻會引起這個時代日本民眾的強烈共鳴。於是,原本長久被人忽視的齋澤周平的小說會被發現,改編成的電影會被青睞,也就不是偶然了。
而如山田洋次本人所自陳的:「現在的日本處於令人不安和擔憂的狀態,但日本人的價值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勤儉為榮的傳統慢慢失去,盲目追求奢華。但武士心中有強烈的責任感,面對樸素生活能夠心情平靜,對他們來說,窮困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不管怎麼貧困,都要清潔地生活著……」這也是他拍攝武士片的動因所在:「為了反思對日本文化影響深遠的武士道精神」。 山田本人承襲的本就是小津衣缽,是典型的「庶民劇」導演,他拍了一輩子的市井喜劇,表現的是大時代中小人物的悲歡喜樂,年逾古稀早已看慣風雲褪去浮躁的他,即使拍攝武士片,也不會被類型束縛而一改自己的風格,相反,他正用傳統的「武士」題材,剝去了武士道形式上的外衣,用他一貫的手法,平實卻極富質感的影片傳達了他所想傳達給這個時代的人們的理念:清簡安貧,樂天知命。
二、《黃昏的清兵衛》反類型的表現手法
與傳統武士片中好勇鬥狠、忠義傳奇的武士形象不同,井口清兵衛作為一個下級武士,日常生活和公務員沒什麼兩樣,相比較而言甚至更為安分守己——按時上下班,連大多為同事們熱衷的娛樂活動都摒棄。也更為落魄,妻子早亡的負債累累的他一人照顧痴呆的老母和一雙幼女,同時家務、務農,還因生活拮據勞碌而不修邊幅,為此遭領主訓斥。
在影片的前半個小時里,細膩又有些晦暗的畫幕里,是清衛兵生活的平淡流轉,沒太大起伏,一反以往武士類型片的曲折跌宕,卻將清衛兵的個性雕刻得入骨三分。這個身處武士階層的人,看起來卻和平民沒什麼兩樣,但他並不庸碌,心中自有一把情義的標尺。母親認不出他他也只是一聲自嘲,女兒問他讀書何用他耐心教導說能讓人學會思考,境況艱苦卻淡然處之樂天知命,身懷絕技而低調行事,卻在友人有難時挺身相助,而一向備受推崇的視為武士的崇高與榮耀的,為義理犧牲,為藩主不顧一切地效命……於清衛兵而言,卻只是不得不領受想推脫卻推脫不去的壓力。那對武士而言跟命一般重要甚至比命還重事關尊嚴的武士刀,卻在他為妻子治病、下葬時賣掉——這也意味著他的一種取捨,一種具有人情味兒的情義,比所謂義理更為重要。
這不是被「美化」和「神聖化」的武士道,相反,這正是一種對「武士道」深徹的思考,並在最後挖掘出的,是一種一直存在在武士道中也存在在日常里的,日本民族個性中堅忍的樸素的也更為寶貴的精神。
而傳統武士類型片中的又一大必備元素,是打鬥場面。在以往任何武士片中,酣暢激烈,血腥暴烈的打鬥場面都是必不可缺的。它緊連著武士道「尚武」的精神,同時又以視覺上奇觀體驗,給觀眾以強烈刺激,甚至宣洩。然而《黃昏的清兵衛》中,全片的打鬥場面統共只有兩處,且這僅有的兩處處理方式也不同於以往的手法——在打鬥前營造一種蕭殺的決斗氛圍,真正打鬥進行一種極為快速的簡潔處理,兩人身形交錯,往往一招斃命。暴力美和英雄主義都在形式中達到一種極致。《黃昏的清兵衛》中的打鬥卻是慢並且寫實的。
第一段打鬥,與欺辱朋江的豐太郎,長鏡頭和景深鏡頭,招招實在,豐太郎出手兇狠迅捷,清兵衛主防,最後才制服他。但隨性所欲不逾規的山田導演實則也有一個積累-噴薄的過程,即使尚武、血腥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這種隱而不發、不得已不出手一處手即為傳奇的情節,仍是帶有武士片的些許英雄色彩,並且內在上更為吻合「武士道」的武德:即使力量強大。若非忍無可忍,絕不輕易出手傷人。
最後一場打鬥是全劇的高潮,然後16分鍾的劇情,只有後六分鍾是激烈緊張的打鬥,攻擊的人雖然攻勢瘋狂如暴風雷雨,但畢竟是輕弩之末,守勢的人被動又艱難,雖然最終勝了,也是慘勝。極為真實,一點也不唯美,卻飽含痛楚。而前十分鍾呢?前十分鍾,是清兵衛和余吾善右衛門坐在一處喝酒聊天,各自傾訴生活的艱難,頗有同病相憐天涯共淪落之感。清兵衛甚至已經動了放走他的念頭——這是極不符合以往武士類型片里對藩主命令絕對執行忠貞不二的精神的。然而,觸發兩人斗爭的導線又是極為武士的——清兵衛身上帶得是一柄不值錢的刀,這對余吾善右衛門而言是一種侮辱。從這個細節出發,又可以看出同樣在武士沒落的時代,同樣是境遇相似的兩個落魄武士,卻代表了各自兩種精神,余吾善右衛門是看似更傳統更具代表性的被山田反思的武士道代言人:對主盡忠,堅毅尚武,殺身成仁,卻最終走到末路。而清兵衛則看似是個「非典型」的武士,但毋庸置疑有著武士精神和操守,而他承襲的那種武士精神,卻在日本民族血脈中更為亘久,即使在今日也極有借鑒性。
當然,即使這么看,清兵衛還是處在大時代情境下的日本下級武士,於是在影片的最後,藉助他的女兒的旁白,他的結局被淡淡宣判——在內戰中戰死。不英雄,不壯烈,不見血,卻宿命。
然而,作為武士電影,《黃昏的清兵衛》最為打動人心之處,卻該是它生活情境之間的細節處理。是他教女兒讀書識字伴隨的昏黃火光,是他對著生活的困窘無奈一笑中卻飽含的堅定沉著,更是他和朋江之間的感情。他們並沒有什麼纏綿親密的對手戲,往往只是相視的一笑,隔著幾步距離的問候,或是他看著她帶著自己的子女玩耍,他們之間的情感也如全篇一切設置一般的剋制。哪怕到最後,清兵衛將去決斗,終於向朋江表白卻被婉拒,頹然坐倒又強打精神,他們的離別是兩個人的背景,朋江細致的為他梳妝,好像他的妻,沒有多餘的話,卻有哀美的情的昏黃光調下流轉。清兵衛走後,朋江坐在那裡,連清兵衛都時常認錯卻不曾錯認過朋江的井口母親問她:你是哪家的小姐?
這樣深徹隱忍的情是如何宣洩出來的?是清兵衛帶著傷一瘸一拐在黃昏中歸家,卻發現朋江依然留在那裡——她以為他必死,卻留下來了,即使她應承過了人家的婚約,卻暗地裡下決心做他的遺孀。一切只化作一個她撲入他懷中潸然落淚的擁抱,這也是他們片中唯一的親密接觸,卻比千百倍的纏綿都打動人心。
三、反類型片的勝利
在我看來,《黃昏的清兵衛》一改以往武士電影的面貌,作為一部反類型片獲得巨大的反響。然而,它卻造就了一種新型武士類型片的規范,它引發了改編周平小說為武士電影的熱潮,新時代的武士片大多都承襲了《黃昏的清兵衛》中清淡、平和的藝術風格,於是也陷入了又一個窠臼之中。
然而,《黃昏的清兵衛》依舊是只此一部,不可復制。武士電影也並沒有就此走出一條真正的復興道路。是以,我稱《黃昏的清兵衛》為反類型片的勝利。
Ⅵ 求關於日本武士的電影,打鬥比較多的,10分
黑澤明《七武士》《影武者》《亂》
北野武《座頭市》
愛德華-澤維克的《最後的武士》都不錯,尤其黑澤明的是經典。
Ⅶ 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影片之一《七武士》
1952年,在日本熱海的一座小旅館中,3個人正在埋頭寫著一個電影劇本,他們冥思苦想,希望寫出一部真正反映武士題材的影片,在經歷了45天的嘔心瀝血,一部被後世稱為「有如神助」的電影劇本在這個小小的旅館房間中完成了。
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盜賊橫行,在當時,落魄的武士會游宿在劍道學校和寺廟,保護他們和教導劍術,而作為報酬,當地會提供武士一天的食宿,而偶爾,武士也會放下身段,到村子去,晚上巡視過後,也會得到一頓伙食,三人當機立辦,就以此為切入點,寫出了劇本大綱
而這部最終完成影片,影響了後世幾代導演,同時被譽為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影片之一,它的導演黑澤明被盛譽為電影皇帝。
它就是《七武士》
(黑澤明為電影所編寫的六本劇本)
在七武士中,黑澤明塑造了七位不是因為名利或貪婪趨勢的,而是理想中的武士。
七個武士特色鮮明
堪兵衛是整個團隊的核心和組織者,他雖然武藝高強,膽識過人,但也無法憑借一己之力去改變整個戰場的敗勢,他樂於助人,當得知村民的孩子被盜匪綁架當作人質時,他冒險剃掉自己的長發,裝扮成一個僧人,後趁盜匪不備,奪回孩子。當他得知村民為了尋找武士而不得不以稗米充飢,而給武士們最好的白米飯時,他深受感動,答應了村民們的請求,並盡心竭力,尋找最好的武士。他在到達村莊後,立刻開始部署和規劃戰術,他一方面和村民們打好關系,但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自己當即立斷的武士風采,當得知需要放棄渠溝對面的草房時,他立刻做出判斷,並嚴斥執行,而最後,當付出巨大的代價打退山賊後,他功成弗居,道破了農民才是這次戰爭的受益者的真相,也可以說,他象徵的就是日本最正統的武士精神本身。
勝四郎在所有角色中,勝四郎是最稚嫩的,他甚至一開始被排除在了七位武士的行列之中,他的身上也缺乏武士的兇狠和果決的勇氣,他某種意義上是個不合格的武士。但同時,他也是最沒有武士的架子的,他在看到村民的米被偷時,他悄悄將米錢給他們,並知會不要聲張,他同農民的女兒墜入愛河,並將每日的白米偷偷帶給她,他那旺盛的生命力和對於心目中正義的追求,都讓他富有了年輕人的獨特魅力。
久藏則是七位武士中的武藝最高強的人,他劍術高超,為了尋找自己心目中的武學至境而獨自踏上旅途,黑澤明在電影劇本中,將久藏的原型定為宮本武藏,而他的確沒有辜負這個期望,他一招就能將挑釁的武士劈砍刀下,一人就可直闖敵營,於萬軍中搶到一把火槍,為之後的戰役的順利結束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自己,只是在眾人崇拜目光中回去小酣了,他傲慢,冷酷,但又古道熱腸,極富正義感。
七郎次雖然著筆不多,但他看淡生死,身為武士,平日里卻以賣貨為生的平常心深深打動了我們,當昔日好友堪兵衛既高興於久別重逢,又不忍心將自己往斗爭的泥坑中拉,不好意思地說出要去打一場沒有好處的仗時,善於體會他人的七郎次立馬明白了堪兵衛的苦衷,以一副真摯的笑臉回應了好友的請求,他身上對於友誼的忠誠和誠摯讓他成為了團隊不可或缺的一員。
平八則是整個情緒的基調,他的樂觀深深感動了周圍的人,他率直積極,在別的武士即使餓著肚子也不願屈尊於平民時,他已經在旅店老闆的客棧後開始劈柴了,而且樂在其中,雖然他武藝並不能算精湛,但是平和謙遜的態度為整個陰暗的基調畫上了一些彩色的光影。
初識五郎,你會被他的機警和信賴所打動,他甚至沒進門,就一眼看破了堪兵衛對於自己的試探,不僅不惱,反而對堪兵衛的高尚人品所打動,將自己的生死和榮譽都置之事外,而無選擇一個值得自己相信的人,這樣的精神不能不為之動容。
菊千代這個角色恐怕是整部電影中最有意思的,甚至可以說,沒有他影片是不完整的,他也是最代表一個時代切片的,從他的遭遇中,我們不難猜出,他出身於農民,但身處兵荒馬亂的年代,父母死在了山賊手中,年幼的他也因此遭受了無數的白眼,就像黑澤明對這個角色的定位是:被生活所拋棄的人。他假扮武士,他多次向堪兵衛吹噓自己的家世正統,並因為被一眼道破而惱羞成怒,認為對方羞辱了自己,他嚮往武士道的高貴和受到的尊重,但他又是反傳統的,他對武士對於農民的壓迫和歧視感到深惡痛絕,他熱血,大膽,幽默,也在武士和村民之間構起了一道相互理解的橋梁。
可能是由於日本的地理關系的緣故,對於中國人來說,不是很怕動盪,大不了逃亡而已,但日本人就沒有這種奢望,狹隘的島國意味著他們無處可逃,於是,在日本的文化中,只有勝者和負者,強者和弱者。
當時的日本社會,正處於巨大的動盪中,武士被驅逐成浪人,而武士們除了對領主忠誠之外,多數時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道德准則可言,他們對農民有一種天然的高貴感,根本不認為對方和自己是同一個世界的人,所以也經常欺壓和剝削農民,而農民也對其怕之又深,也恨之入骨,彼此之間的階級幾乎是牢不可破的壁壘。
而在影片中,武士和村民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關系。他們答應了村民的請求,與其說是為了幾頓果腹之餐,不如說是因為同情和武士的正義。他們雖然試圖和村民們打好關系。
但除了出身農戶的菊千代和初出茅廬的勝四郎願意真正和村民產生溝通和連接外,其他武士依舊只是和相同的武士階層來往,他們在潛意識中仍然覺得自己和村民不是同一路人,只是為了一個武士的責任和對正義的追求才與村民合作,他們也不會覺得自己的目的是為了保護這些村民。
而村民們呢,一邊需要武士保護自己,將其當作自己的拯救者,但另一邊,則恐懼著武士,將其視作有著正當身份的山賊,這種矛盾最突出的表現在兩個場景中。
第一次是在剛進村時,由於害怕武士的到來,村民們不僅把糧食藏的嚴嚴實實的,還各自躲進了屋中,不敢露面,完全將武士的存在和山賊劃上了等號,這種狀況,直到菊千代謊報山賊來襲才逐漸打破僵局,但農民們依舊沒有信任武士,他們所有年輕女性都藏了起來,害怕武士糟踐。
第二次是發現落魄武士的盔甲
當武士們得知村民們有大量落魄武士的盔甲和配刀時,怒火中燒,幾乎成了整個故事的矛盾爆發點
黑澤明則借農民出身的菊千代之口,說出了武士和農民之間這種激烈的矛盾的由來:「你們把農民當作什麼,以為是菩薩嗎?簡直笑話,農民最狡猾,要米不給米,要麥又說沒有,其實他們都有,什麼都有,掀開地板看看,不在地下就在儲物室,一定會發現很多東西,米、鹽、豆、酒……到山谷深處去看看,有隱蔽的稻田。表面忠厚但最會說謊,不管什麼他們都會說謊!一打仗就去殺落敗的武士搶武器,聽著,所謂農民最吝嗇、最狡猾,懦弱,壞心腸,低能,是殺人鬼。但是……是誰令他們變成這樣的?是你們,是你們武士,你們都去死!為打仗而燒村,蹂躪田地,恣意勞役,凌辱婦女,殺反抗者,你叫農民怎麼辦,他們應該怎麼辦?」
也正是這段話直接改變了整個故事的基調,賦予了整個故事的二重矛盾性。
第一重矛盾,當然是武士和村民為集體來對抗意味著外來勢力的山賊,也是故事的核心矛盾,所有劇情的展開都以此為基調,但一旦外來勢力消失,被消滅,隱藏於其下的第二重矛盾就開始暴露了,所謂的武士就是一把被使用的刀,一旦敵人被消滅了,這把刀也就沒有價值了,所謂狡兔死走狗烹。
原先,菊千代是溝通武士和村民的橋梁,他既認可於武士的身份但是又紮根於農民的價值觀,所以大家可以和睦的相處,但他一死,就代表著武士和村民之間無法再相互理解,於是,交集消失了,平行產生了。
本質上來說,武士和村民追求的就不是同一個東西。
武士是為了名,村民是為了生存,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現實主義理想主義之間的矛盾,那麼,最終的勝利者是誰呢?隨著戰斗的結束,三人看著小山似的墳豕,勘兵衛默默說道:「我們又失敗了,贏的是那些農民。
而這其實也可以看作是武士階級沒落的必然,武士是無根的風,從大地上漫卷而過,但即使再猛烈也會有過去的一天,但農民卻是堅實的大地,即使被屢屢吹掉了一層層的沙,露出下面裸露的石塊,依舊會頑強地活下去。
最後,四位武士都被火槍擊殺,沒有一人是死在刀劍的決斗中,更為武士們的沒落彌上了一層灰色的透紗,在火槍逐漸取代武士刀的時候,武士們所堅持的那些對武道的追求,那些孤傲的理想,顯得那麼無力和蒼白,他們像風一樣追逐著遠方,嚮往著遠方,最後,也就成了遠方
黑澤明可以說是罕有的被世界影壇真正認可的亞裔導演,有人嘆息說,隨著他的逝去,一個電影時代也就此落幕了。
他的電影羅生門的成功可謂標識著非西方電影開始進入西方電影主流中去的一個標志性代表。
黑澤明對鏡頭的運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喬治盧卡斯,科波拉的教父系列中都有對黑澤明的借鑒,他被斯蒂芬·斯皮爾伯格譽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隨便拿幾個鏡頭舉例
在羅生門中的樵夫走路片段一共由16個鏡頭組成,除了對主體的運動跟拍外,還採用了大仰拍,大俯拍,近景,全景等等不同的位移視角,威尼斯電影節稱它為:第一次把攝影機搬到了森林中
黑澤明非常擅長用對比闡釋動作的象徵意義,他會經常以並制的靜止視覺元素,伴隨著情緒漩渦來製造戲劇性的張力。
他的長鏡頭沉穩,冷靜,又富有千鈞一發般的張力,並且,他極其擅長利用天氣,光影等元素進行多層次的演繹,可以說,在他的電影中,不需要語言,光是鏡頭本身,就足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敘述節奏
除了鏡頭形象,黑澤明的電影中更有著塔可夫斯基口中所說的電影的純凈,不是表現於其影像之富於象徵,而是在於這些影像表現的具體獨特和真實事件的能力
在七武士中,武士們正在打鬥,追趕著四散的山賊,而這時天正下著大雨,到處泥濘不堪,武士們身著日本的傳統服裝。露出一大截光溜溜的大腿,腿上則沾滿了泥巴,而當其中的一名武士倒地死亡的時候,雨水沖走了他腿上的泥巴,使他的腿變得如大理石一般潔白,一個人死了,這就是一個事實的影像,沒有任何象徵意味,純粹是個影像
電影的真正文本不是故事而是畫面,如何用畫面去言言外之意,去讓觀眾認同並參與進來,才是一個導演的功底所在,在這個意義上說,恐怕,鮮有導演能比黑澤明做得更出色了。
他不僅在電影藝術上極具造詣,在拍攝現場也以身作則,全情投入,在拍攝七武士時,因為延期的緣故,拍攝時間不得不延長到二月,眾人需要在雨天中穿著被浸濕的草鞋,冰冷刺骨,而黑澤明也和演員一起在雨中浸泡,最後腳生了凍瘡,甚至腳趾甲也被泡爛了,在後來的回憶中也感到後怕,說到:即使有人求我,我也不會做第二次了。
包括他對於環境的運用也到了極致的追求,據說,在拍攝《戰國英豪》時,他為了拍一個滿意的天晴鏡頭,足足等了100天。
在積極向外表達自己情感和價值觀的同時,他也向內探索自我,保持著一個藝術家自覺的自我反思。
就像他在自己的自傳蛤蟆的油裡面說,深山的蛤蟆,比其他蛤蟆還多了幾條腿,外表很醜而不自知,當人們抓住它時,就把它放在鏡子前,它看到鏡子裡面的自我,不禁嚇出一身油,一種民間用來治療燒傷燙傷的珍貴葯材。
是啊,在這個世界中,又有幾人能直視自己的內心而不嚇出一身油呢?
當人每一次看著自己的鏡像,就如同面對另一個「我」,一個是別人眼中的我,一個是我自己眼中的我,當兩者被固定在同一時空中時,你會看到昨日之「我」,今日之「我」,甚至還會聯想到明日之「我」。
如果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麼,以己為鏡,方知始終。
一個自省的人會反思自己的存在意義是什麼,於是常常感慨萬端,會自省、會自勉、會自警,也會自嘲。
我想,只有做到既能向外以一種痴狂的信念去傳達表達自己所堅信的,又有勇氣向內去直視自己的內心,去逼仄那些陰暗的角落,這樣的人,這樣的作品才會有感染力吧
就像《世說新語》中有一段桓溫與殷浩的對話,桓溫問殷浩:「卿何如我?」殷浩說:「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Ⅷ 日本人生題材的電影那麼多,為何《七武士》能被評選為日本電影第一
《七武士》這部電影是黑澤明的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我認為他能有如此高的評價是因為這部電影無論作為故事篇的深度上,還是作為動作片的拍攝手法上,都做到了登峰造極。
首先,影片著重要講武士道精神、講武士,並為此設計出了山賊的火槍。電影中的時間節點,正是浪人逐漸沒落的這么一段時期。最終雖然武士們幫助村民戰勝了山賊,可是村民在沒有了山賊的威脅之後武士也就不再重要了,他們的工作終究要失去意義。他們看似戰勝了「火槍」,其實他們已經早已被「火槍」淘汰了。這樣的講故事的模式,著實是一個深入淺出的好的模板。
第二,這部片子很好的講述了大家心中的武士道精神。幾個武士本沒有必要為了村民而送命,但是為了對得起「鄉親們的白米飯」,他們毅然的去守護村民。有趣的是,導演對村民的刻畫也很細致。從「以為武士們是山賊而不敢迎接」到「看到被抓回來山賊而痛打落水狗」,村民的目光短淺,很好的襯托出來了七武士們的高尚。(這里對村民的刻畫,使我想起了姜文的電影《鬼子來了》)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關於七個武士和一些重要角色的塑造,並沒有進行過多的敘述,但是都能突出的表現出每個人的鮮明性格特點。
最後,是導演高超的動作片拍攝手法。這部電影是黑澤明「多機位拍攝手法」試水之作並且最終獲得成功,通過大量的遠近景和全景的轉換,營造出了動作戲的緊張刺激感覺。同時,因為多機位的多角度,使其剪輯後的呈現也更加寫實。而這個剪輯的功力和拍攝的功力,放到現在也不是隨便哪個導演可以輕易玩得轉的。
前陣子剛剛重溫了這部片子,除了驚嘆於片中的打鬥場面,更十分佩服黑澤明老爺子講故事的深度。這部片子在中國的豆瓣上也同樣是一部高分佳作,推薦大家看一看。
Ⅸ 日本武士的電影
個人推薦:
1.勝 新太郎主演的《座頭市》系列。
2.《帶子雄狼》套裝,港版也叫《斬虎屠龍劍》。
3.北野武版本的《座頭市》。
4.《柳生十兵衛 七番勝負》。
《最後的武士》個人認為不怎麼的,沒感覺,體現不出東方神韻。
Ⅹ 有哪些關於日本武士的電影可以推薦呢
推薦一部2010年由日本著名cult導演三池崇史執導的《十三刺客》,這部電影翻拍自1963年由工藤榮一執導的同名電影,情節並不算復雜,講述了在日本江戶時代後期,新左衛門召集了包括倉永左平太、三橋軍次郎在內的13名刺客,設伏刺殺暴虐的明石藩主齊昭的故事。
盡管本片被三池崇史處理得更具幾分cult味道,但影片結尾卻發人深省:在金戈鐵馬踏過這片土地過後,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景象,僅存的九十郎站在如死寂一般的天空之下,彷彿看不到任何未來……
在此,筆者就不做過多劇透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把本片找來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