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美國底層的電影
① 《佛羅里達樂園》是對美國底層生活的刻畫,真實的描寫了美國底層老百姓,看完之後你覺得如何
看了這部電影,個人覺得這部影片就像一副完美的寫生畫作一樣,將美國底層人民的生活淋漓盡致地拉到了我的面前,讓我猝不及防。肆意生長的童年時光,放盪不羈的青春年少,邊緣成年人的生活瑣碎無不真實的攤在我們的面前,讓人在觀影過程中五味雜陳。可能這就是電影的魅力所在吧,給你造成強大的視覺沖擊!
但是,在這群孩子的眼睛裡,你看不到愧疚或懊悔,沒有人通知他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他們的雙眼自始至終都清澈無比,你乃至簡直不會在他們眼裡看到苦楚。而這也正是這部電影最打動聽的當地,孩子的諸多行為,令人忍俊不禁,但是咱們笑過今後,透過孩子的眼睛看到的,是讓人無比心痛、殘暴與無法的實際。
② 推薦幾部可以反映美國人的真實的生活文化的電影,我想了解一個真實的美國!!!
《美國精神》,《美國往事》,《公民凱恩》,《現代啟示錄》,《飛躍瘋人院》,《美麗心靈》,阿甘正傳等等,首推美國往事和阿甘正傳,對於《阿甘》的電影類型,好多都認為是勵志片,其實至今都爭論不已,其實阿甘正傳就是講述美國的最好力作,。
③ 挑戰你審美觀的10部「社會底層」電影
星期五言: 人類在原始社會還是平等的,大概到了農業社會,伴隨著人類文明的出現便開始有了階層的概念……事到如今,「階層」成了當今社會誰都不能否認的現實。自然,商業電影喜歡描寫更高階層的生活,原因很簡單,階層越往上畫面越好看、色彩越飽和、構圖也越完整……可偏偏有那麼些導演,他們喜歡拍「社會底層」的東西,具體的說,什麼醜陋他們拍什麼,什麼不協調他們拍什麼,什麼見不得人他們拍什麼!而往往這種電影又是更接近現實的。
問題是,我們在現實中已經嘗夠了生活之苦,為什麼還要在電影中遭這罪呢!難道在電影中短暫地逃避下現實不好嗎!
以下10部關於「底層社會」的電影也許會幫我們找到答案。(註:這里的「底層社會」不包含「邊緣社會」以及特殊工作人群,它更接近普通正常民眾)
「星期五文藝」上片——
1、《偷自行車的人》(1948)
原名:Ladri di biciclette
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
國家:義大利
「推薦語」 故事發生在戰後義大利的一個普通底層家庭里。父親憑一輛自行車得到了一份工作,卻又因自行車被盜讓全家陷入絕境。於是,他和兒子踏上了尋找自行車之路。
2、《慾望號街車》(1951)
原名: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導演:伊利亞·卡贊
國家:美國
「推薦語」 故事描繪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新奧爾良的底層人的生活——骯臟、歧視、貧窮、無所事事的小混混充斥了整部電影。
3、《木屐樹》(1978)
原名:L'albero degli zoccoli
導演:埃曼諾·奧爾米
國家:義大利
「推薦語」 故事放生在二十世紀初的義大利山村,描寫了一群在地主壓榨下的農民的生活。
4、《楢山節考》(1983)
原名:楢山節考
導演:今村昌平
國家:日本
「推薦語」 這部83版的《楢山節考》更加註重了社會「底層」的概念。導演甚至把那些底層人與骯臟角落裡的草蛇、臭蟲捆綁在了一起。
5、《戀戀風塵》(1986)
原名:戀戀風塵
導演:侯孝賢
國家:中國台灣
「推薦語」 故事講了台灣某個山村的一對男孩兒女孩兒,他們在台北大城市裡打拚生存的經歷。故事朴實而感人。
6、《火柴廠女工》(1990)
原名:Tulitikkutehtaan tyttö
導演:阿基·考里斯馬基
國家:芬蘭
「推薦語」 一個其貌不揚的在火柴廠打工的女人,經受著被人冷落、欺騙與嘲笑...
7、《光棍兒》(2010)
導演:郝傑
國家:中國
「推薦語」 這部電影用喜劇、黑色幽默的方式生動地刻畫了中國當今社會農村的現狀。
8、《一次別離》(2011)
原名:A Separation
導演:阿斯哈·法哈蒂
國家:伊朗
「推薦語」 電影講述了一個普通伊朗家庭維權的故事,然而,現實環境對這個底層家庭又是如此殘酷。
9、《酒神小姐》(2016)
原名:죽여주는 여자
導演:李在榮
國家:韓國
「推薦語」 這是一部描寫韓國老年性工作者的電影,她們干著最見不得人的事情,卻承擔著神聖的社會責任。
10、《我是布萊克》(2016)
原名:I, Daniel Blake
導演:肯·洛奇
國家:英國
「推薦語」 在英國當今社會里,同樣也存在著這樣一群底層人,他們受著同樣不平等的待遇,干著同樣卑劣的工作,過著同樣艱難的生活。
與我們一起看經典電影,閱讀經典圖書,了解社會人生,請關注【星期五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