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噤聲
❶ 牛啊,破9的無刪減尺度片,國內電影院也能上映
緊急定檔,一部大片。
前作,2018年 現象級驚悚片 。
現象級到啥程度?
它的出現,讓電影院,不像電影院。
更像走進一個巨大黑洞——
看的時候沒人他媽敢吃爆米花
讓可怕的反派怪物,不再像反派。
更像頂流idol——
請在國內每個影廳養一隻這樣的怪獸
這種怪每個高鐵車廂都應該配一隻
Sir說哪部電影,相信你猜到了。
明日上映,驚悚升級——
寂靜之地2
A Quiet Place: Part II
前方戰報,兩大喜訊:
首先,本片北美口碑高居不下。
IMDb7.9,爛番茄新鮮度90%,MTC35家媒體打出74分。
這成績對一部驚悚片來說,可謂優秀。
其次,還有一個讓你放心買票的消息:
國內引進,時長與北美公映版一致,都是97分鍾。
內地無刪減。
必看?
先別急。
作為長年重口味愛好者,Sir必須負責任地提醒各位毒飯。
這將是你能在內地院線看到的最嚇人的電影之一 。
現在,立刻,請將手機調至靜音模式。
否則後果自負——
噓!
01
三年前的前作,妥妥「網紅片」。
當驚悚片的套路被榨乾挖盡,高度同質化。
它偏偏拋棄血漿、尖叫,和突然糊你臉上的鬼影……反其道而行。
把音量壓到最低——
走路,踮起腳尖;
取東西,輕拿輕放;
你問,這哪裡嚇人?
它的恐怖,不來源於腎上腺的爆發。
——它要把你死死按在爆發的臨界線。
比如,走路踩到釘子。
痛,更要把痛感咽回去。
比如,生孩子。
一邊用力,一邊花更大的力氣。
把慘叫吞下去。
無聲窒息。
故事講的是,擁有超強聽力的怪物攻陷地球,人類只要發出稍大的聲音,就會被怪物殺死。
真·嚇得人不敢說話系列。
絕對的安靜,營造絕佳的驚悚感。
這種氛圍下,稍有不慎,萬劫不復。
上一部最猝不及防的一幕——
主角一家去超市補充必需品,姐姐把摳掉了電池的玩具拿給弟弟,弟弟貪玩,偷偷把電池塞了回去。
通了電,這就不是玩具。
而是索魂令。
回家路上,弟弟按響開關,玩具飛船引擎發動。
同時,怪物一飛沖天……
弟弟在一家人面前瞬間消失。
當年Sir全片看下來最大感受:
疼!
可再疼,也不敢發出一絲聲響。
當然,前作也留下一線生機。
女兒意外發現,爸爸給她做的助聽器是真牛,其聲波會干擾怪獸。
於是第一部最後。
面對圍攻而來的怪物,伊芙琳端起槍,一臉志在必得。
看似找到了怪獸的軟肋。
但怪物,就是最致命的嗎?
《寂靜之地2》告訴你——
「它」,只是這末日最不起眼的危險。
02
續作劇情承接上一部。
(以下內容涉及輕微劇透,不影響觀影)
爸爸犧牲,媽媽伊芙琳(艾米莉·布朗特 飾)獨自帶三個孩子,聰明的女兒,憨憨的大兒子,以及還是嬰兒的小兒子。
他們不得不做出抉擇——
是 守 。
守在家裡相對安全,但勢單力薄,物資緊缺;
還是 闖 。
闖出去,可能找到同伴,結盟打怪,但必然面臨更大的危機。
她們決定選擇後者,尋找一線生機。
如果說第一部,只要按部就班,就能活命。
到了第二部,走出家門的他們,將面對完全未知的世界。
生存空間收窄,再收窄。
驚悚加碼,再加碼。
你將同主角一起,體驗 感官不斷被剝奪的過程 。
新男主艾米特(基里安·墨菲 飾)被勒住脖子,腦袋猛探出水面。
深深吸一口氣。
為隔絕嬰兒的啼哭聲,小兒子被放入木箱內,通過吸氧器呼吸。
再仔細看,藉助密封空間消聲的工具,除了木箱,還有……
一間隔絕空氣的密封倉。
沒錯。
除了聲音, 被剝奪的還有呼吸 。
如果你以為噤聲和缺氧,就是寂靜之地的最大難關。
想簡單了。
生理上的困難,還可以想辦法解決。
人性的陷阱,你永遠無法計算。
《寂靜之地2》最大升級,源於世界觀的擴充。
當恐懼如瘟疫般蔓延末世,誰也猜不準——
可怕的是獸,還是人。
片中有這樣一幕:
伊芙琳誤入艾米特的地盤,對方布置了捕獸夾,還製造了種種會發聲的機關。
細。思。極。恐。
機關的目的,不是殺死怪物。
是出賣同類。
當伊芙琳提出,去尋找、幫助其他人時。
新角色艾米特的一句話,意味深長。
在他看來:
活下來的人,在演變為另一種怪物 。
你不清楚狀況吧
剩下來的人
他們並不值得被救
他沒有說謊,也沒有誇大。
《寂靜之地2》中,主角們不僅要面臨怪物狩獵,更要抵抗 人的異化 。
他們最大的「敵人」,是路上遇到的另一群神秘人。
艾米特和瑞根在逃亡路上,遭遇一夥劫匪。
劫物資,劫財劫色,那都不算什麼。
他們還想 劫命 。
劫命有什麼用?
起初艾米特也不信,直到這幫人利用他的同情心,給他套上隨時會觸發響聲的套索,作為招引怪物的「死刑」。
好,打住。
《寂靜之地2》的升級,延續前作的穩准狠。
從捏住人類生理上的軟肋——聽覺。
到如今。
捏住人性的最後一根軟肋—— 「信任」 。
伊芙琳一家走出家門,以為逃出生天,實則才剛剛看到這世界凋零的一角。
人類,還能團結起來共同抗敵嗎?
當沉默成為保命良策。
當猜忌被當做生存利器。
這密不透風的冷漠,不也是另一種「無聲」。
03
當然,電影不是沒有缺點。
絕大多數驚悚片,都逃不過或多或少的「邏輯硬傷」。
比如第一部被影迷們詬病的各種bug。
還有Sir當初最受不了的, 故事背景缺失 。
第一部僅靠新聞簡報交代背景,讓整部電影缺少足夠的現實感,也讓這個「末日」不足以讓人信服。
幸好,續集終於重現了危機發生第一天的狀況。
算是對世界觀做了一次補全(放心不劇透,只能說場面很刺激)。
《寂靜之地》系列距離一流驚悚片還有進步空間。
可Sir還是那句話:
它將是我們在影院能看到最嚇人的電影之一。
這種「嚇人」,並不僅在於獵奇或尺度(《寂靜之地2》北美定級是PG13)。
而在於它 高級的 娛樂 性 。
爛俗的 娛樂 ,就像巴甫洛夫的實驗。
將恐怖橋段壓縮成一個個視聽罐頭,填鴨般分批投喂給觀眾,進行重復性的馴服。
而高級的 娛樂 ,更多在變化。
《寂靜之地》營造緊張的方式,都極具 「挑逗性」 。
比如,挑逗你的聽覺。
《寂靜之地2》開場,Sir印象深刻。
細心留意,這是一段隱藏的 「視角轉換」 。
電影視角從正常人的父親,轉移至有聽力障礙的瑞根身上。
接下來你將感受角色所感。
屋外,怪獸瘋狂虐殺人類,小鎮一片混亂。
你呢?
什麼也聽不見,眼前一切正常。
這便是它挑逗你的方式——
情況越危急,越要剝奪你感知危急的資格。
再比如,挑逗你的 情感 。
電影的 娛樂 性不止在觀感刺激,更有 情感 的撩撥。
Sir至今記得前作這一幕:
主角在森林裡遇上一位老人,他妻子剛被怪物殺死,望著妻子的屍體欲哭無淚。
可憐?
不對,末日容不下哪怕一秒的悲傷。
主角趕緊護住身後的兒子,示意對方噤聲:
大家都可憐,但我們想好好活下去。
可老人的表情,在看到他們之後,瞬間變得猙獰。
長吸一口氣,悲傷在決堤邊緣。
一聲嘶吼,徹底爆發。
嚇得主角帶著兒子迅速狂奔。
這是電影挑逗你內心的方式——
死的恐懼越壓抑,生的希望便越扭曲。
Sir不說你可能不知道。
所有精準的挑逗,背後都是主創一次又一次的設計和實驗。
電影的幕後揭秘Sir看得滋滋有味。
電影中那些嚇人的音效怎麼來的?
是特效嗎?
不對。
電影中,怪獸打開耳朵的音效,是高頻率的「噠噠噠」,陰森又滲人。
——那是折斷菜葉的聲音。
怪獸行走的音效,刺耳而神秘。
——那是折斷螃蟹腿的聲音。
別笑。
只有在聲效上的細心打磨,才能讓最簡單的聲音,變成故事中猶如喪鍾一般的存在。
尤其別忘記,以上這些觀感——
在影院的音響與大銀幕加持下,還會加倍放大。
最後,Sir還是那句話。
作為一個長年重口味愛好者,這是Sir今年第一次安利你們去電影院看驚悚片。
膽小的,謹慎再謹慎。
畢竟這一次——
就算你閉上眼。
「它」也會在你耳邊現形。
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布拉德特皮
❷ 東方電影與西方電影的文化差異
一、個人主義
美國人相當崇尚個人主義,東方社會 (當然包括中國人) 則強調家族及階級層次。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及有影響力的分別。美國人崇尚個人特質的例子很多,父母較少伸手干預子女的發展。
二、隱私權
美國人通常很尊重別人的隱私。就是知己之間也很少問到別人太"切身"的問題,例如年齡、薪水及婚姻狀況等。也應當少談論第三者的事情。不請自來的訪客(包括父母親)是絕對不受歡迎的。
三、不拘禮
美國人在衣著娛樂方面,都比較隨便。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比較不拘禮,即使雙方在年紀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別也不例外。這方面的例子多不勝數,例如很多學生對教授,及晚輩對老人家都直接稱呼first name可見一斑。這種"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禮表現,在很多東方人眼中則認為是失禮的行為。
四、開放與直接
美國人是相當開放和直接的,尤其在專業的討論,往往秉持著不同意見而爭論(注意:是爭論,不是拍桌子,摔麥克風的吵架)。相反地,東方人往往不會直接沖突,而是婉轉地通過地位比較高的第三者來疏通。
五、獨立性
美國人通常較不喜歡依靠別人,甚至父母的幫忙也不一定樂於接受,而父母亦鼓勵子女早早離家,獨立地生活與發展。我國青少年在這方面就發展得較慢。對留學生來說,要注意到指導教授非常重視研究生能夠獨立做研究的能力。而對英文不靈光的留學生來說,當你向美國人借筆記時如被拒絕,不一定表示他們討厭你,極有可能是他們將心比心,認為你應該獨立而已。
六、競爭性
美國社會的發展依靠競爭來作為推動力。"Work hard, play hard"是大部分人的作風。他們在言語爭辯時都喜歡壓倒對手,這種"getting the last word in"的作風當然是競爭性的一種表現。他們的競爭挑戰精神也顯露在體育比賽方面,即使是他們所謂的"playing for fun"時也是蠻認真的。一般美國人對於一個球隊都十分狂熱,往往藉此發泄情緒。例如校隊比賽時校警常常要檢查進場的觀眾,不讓他們帶酒進場。球賽比賽時,觀眾都喧嘩沖天,往往亂拋東西。有些助興表演也有點莫名其妙,例如有一招是將一個女啦啦隊員,從觀眾席的底層拋起,一級級的人將她接著又再拋上去,直到最高層又再拋下來;偶然也有失手受傷的事情發生。筆者也算是球迷,但都是在家看電視,免得在現場活受罪。而且要算準時間,當球賽完時避免走在路上,因為球迷在贏球時歡天喜地(如果你看到開車的人在亂按喇叭,你不用聽報告就知道贏球),輸球時則沮喪憤怒,兩種結果都是瘋狂畢露。有些血氣方剛的小夥子更常做一些奇怪的事。有一點要強調的是,如果不是在發泄情況下,絕大部分的美國人都是很守規矩、不騷擾別人的。
七、公眾場合應有的禮數
美國人通常都能尊重別人的安寧。在歌劇院不用說,就是在戲院也都能噤聲欣賞。在餐廳吃飯時的交談聲音也相當低,跟中國有劃拳斗酒的吵鬧大不相同。排隊時都很守秩序,插隊是不被接受的,蜂擁上車的事情絕對很少發生。開車的人通常很守交通規則,例如在夜深無人時也不闖紅燈,尊重行人,讓路人先過馬路等。來自較不遵守交通規則國家的留美學生尤其要特別小心。
八、朋友模式
美國人囗中的朋友定義比較廣泛,而且有區隔性;譬如說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學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 另外美國地域廣大,人口流動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間絕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較"溫水"性。中國人的友情通常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一言不合就盡量避免跟對方碰面,"起落"性比較大。中國人朋友之間借錢是相當普遍的,而美國人朋友之間借錢是鳳毛麟角的。
九、金錢的運用模式
中國人通常做的預算都比較保守,而美國的預算則比較接近"極限",而且往往有消費超過預算的傾向(跟美國社會大量使用信用卡也有關系)。美國人很捨得買東西,尤其是在購房及汽車上,對於吃喝方面,尤其是請客,則比較"猶太";而中國人則比較捨得花錢在請客方面。
十、世界觀
可能因為美國多年來的興盛及教育重點在某方面仍有偏頗,美國人多數 "以本國為中心",對於別國的認識十分膚淺。美國人對世界地理的無知是令美國國家地理學會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十分痛心的事情。在美國流傳一個笑話:東北部的某一個州的某居民,寫信去州政府詢問關於New Mexico的情形,答復居然是:關於別國的情況我們不大熟悉,無可奉告。
中國文化的淵源來自中庸儒學,這決定了中國人非常注重面子,注重尊嚴,任何有損於面子及集體尊嚴的事是不可饒恕的。或者說,中國人的行動准則多少有謙牧自守的傳統大國觀,滲透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內斂意味。中美文化本質上的相悖、兩者間的內在矛盾是產生摩擦的主要原因,而中美在經濟利益上的相互補充又將兩國吸引在一起,導致雙方為文化上的歧異做出妥協。解決中美之間的問題,文化差異同樣不是對決的理由,恰恰相反,中國文化經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洗禮,具有極強的韌性和包容性,因此中美關系在未來一系列問題上有可能產生摩擦與不和,但這種摩擦與不和不會影響中美關系的長期發展。從歷史回顧來看,中美之間走向對抗的理由即使不能說全然不存在,但也至少可以說是屈指可數的。
❸ 《寂靜之地》什麼時候上映
《寂靜之地》是由約翰·卡拉辛斯基執導,艾米莉·布朗特、約翰·卡拉辛斯基、諾亞·尤佩領銜主演的恐怖電影。該片於2018年5月1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家人帶著倖存的兩個孩子來到鄉下躲避怪獸,他們用手語交流,每天在小心翼翼中度日的故事。
《寂靜之地》結局
《寂靜之地》結局是父親為了保護被怪物糾纏的兩個孩子,最終犧牲。兩個孩子回家後怪物又來了,此時,女兒知道助聽器可以放大音頻,降低怪物的能力,所以利用擴音器讓效果增倍。即使是這樣做,也不能完全殺死怪物,所以孩子的母親在絕境中朝著怪物開了一槍。
因為槍聲,遠處的怪物聞聲而來,一場大戰又要開始,這部電影的結局是一個開放式的。怪物是否全部被殺死,這一家人最終死沒死,剩下了誰都沒有說明。全片的關鍵點就是只要發出聲音,就會被怪物追殺,所以片中的人物幾乎都要保持寂靜,因為每一個風吹草動的瞬間都有可能引來一場滅頂之災。
而在結局,媽媽的一槍讓寂靜被打破,遠處的怪物聽到這個聲音開始朝槍聲附近靠近,這一家人又要面對新一輪的冒險。
❹ 年度票房黑馬《深海浩劫》,它的原型是什麼
2016年上映的《深海浩劫》是一部由美國獅門公司製作的災難劇情片,原型為2010年發生的美國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該事件致死11人,導致持續漏油87天,造成大面積污染經濟損失上千億美元,被譽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環境災難。
本片開頭與結尾,採取了親歷者的法庭證供,而中間部分則是通過該親歷者視角講述災難發生過程以及地平線平台爆炸後發生的員工自救行動,全片更像是一部災難紀錄片。
影片開頭,有人質問親歷者,為什麼有三套警報系統,事故發生前卻無一工作?
影片里,或許是報警系統經常誤判,或者是工作人員不以為意手動關閉……看似細枝末節的動作,一一積累起來,導致了最後不可挽回的災難。
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至今仍未得到徹底治理,希望看到這部片子的人們能夠從中得到警示,無論到了何時,都必須嚴格遵守規章制度認真對待安全生產,否則,將會發生無法挽回的災難。
❺ 如何評價電影《深海浩劫》這部劇的原型是什麼
電影《深海浩劫》這部劇的原型是2010年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露事件。這部電影並沒有完全被淪為借著災難的外衣去展示劈劈啪啪爆炸的特效。這部電影新鮮的地方在於亮點:導演的敘述結構+大家對鑽油平台知識體系的未知。
也因此,影片製作成本高達上億美元。影片後半部分的饕餮級視覺盛宴,將火災的凶、狠、慘、猛都展現的淋漓盡致。
觀眾就好像置身火海一樣,隨著片中人物角色的希望而希望,絕望而絕望。
❻ 電影《藍》 | 被解放的自由
電影《藍》,揭示了一種被解放的自由。
記得出現在鏡頭里輕輕搖曳的藍色風鈴,墜子上閃著迷人斑斕的色澤。只是當茱莉一把伸出手去扯碎它時,我們可以看見某種意念的灰飛煙滅,以及某種重生,在掙脫束縛之後奔向地心引力。
然而這種自由,最終伴隨著全盤傾覆的崩潰和既定軌道的南轅北轍。
凡世中的肉體,似乎都以為煢煢孓立是無法繼續生存的狀態。於是當茱莉從病床上醒過來,作為曾經家庭生活全部重心的丈夫和女兒,如今全都離她而去,留下自己空空的軀殼。
無所適從,是這種突發意外下的正常表現。茱莉試圖吞咽安眠葯,然而大劑量的葯片梗塞著喉嚨。
縱然,死和生一樣,都是不自由的人自以為能夠通往自由的出口。只不過出口過分狹窄,沒有外界不可抗力的推動,無法到達洞穴的盡頭。
塵世種種,即使厭倦了生,但走向死亡的過程太辛苦,口頭上再說不夠留戀,內心深處依舊舍不下這一副皮囊。而選擇苟活,不是與追求者的一夜歡愉,也不是閉塞視聽般的避而不談,更不是更換地址販賣回憶假裝重新開始便可以做到的。
蔚藍清澈的游泳池中,茱莉手腳激盪起的水花,那個時刻,她感受到自由與否。不得而知。
在新居所,當所有人聯名上書要趕走脫衣舞女郎的時候,茱莉拒絕了簽字。不囿於輿論的強迫和大眾聲音的框定,不困在世俗的逼吝中做出自己不情願的選擇,這便是自由的起步。
盡管現實當中,很少有人能夠在聲勢浩大的立場下不去臨陣倒戈。
我們常犯這樣的錯誤,哪怕無關痛癢,甚至素昧平生,便將某人某事定性,貼上自以為正確的標簽。從另一個層面講,這是靈魂不夠自由,不夠強大的表現。正是由於判斷力的缺失,人們自動放棄了做出選擇的自由,轉向人雲亦雲,用別人的喉嚨說出自己的觀點。
茱莉和脫衣舞女郎相熟後,羨慕她的自由和灑脫,羨慕她能夠選擇自己所愛。
當看台下脫衣舞女的父親與自己的女兒相遇,不言而喻的不自由,是蒙羞的面孔和親情短兵相接時刻的冷笑,也是藏在正人君子身後道貌岸然的道德失衡。
人人都是呼籲者,人人都在揮舞手臂宣揚自己的偉岸和正義。可是當夜幕降臨,欺騙和偽道德構築的橋梁終會坍塌,而沖刷它走向死亡的,是無人承認的心口不一。噤聲和緘默與白日狂熱的呼號好笑的對比。
束縛人們心靈的是社會,是虛偽的人性本身。只敢將符合道德倫理方面的內容展示出來。其他便溺死在黑夜裡,被不自由的枷鎖束縛住了。
完美背後,藏著不可揭穿的真相。
丈夫去世後,茱莉發現了第三者的存在。
幸福是銀針輕輕接觸便可破敗的氣球,只等銀針出鞘的時刻,抑或是致命一擊。
逝者已矣,所有的罪惡都可以隨著當事人的故去而得到原諒,這似乎是全球范圍內都攻不破的信條。
對第三者的寬容,看似退讓和懦弱,然而我更願意理解成茱莉在真正尋找到自由的心靈在遇到事情之後的外化反映。
因為心靈自由,所以不亂於心,不困於情;因為自由,才能沖淡過去,不再糾纏;因為自由,才能鼓起勇氣舔舐傷口。不再流血,便是真正釋然。
養老院中,失憶的母親不認識面前的女兒。而電視畫面不斷重復的冒險像是一個隱喻。
母親記得她的青年時代,記得自己與妹妹在一起時擁有的回憶。是年少時未達成的心願,丟在歲月中的遺憾,還是被多年生活束縛住的自由和勇敢。
時間果然是療傷的良葯,它把青年時代的傷口全部冰封,只留下鎖死的痕跡,藏匿在大腦的溝壑里,灌進塵埃,擦拭不去。
這與創可貼癒合住了鮮血淋漓的傷口作比較,似乎更是一件好事,是種更容易被人們接受的結局。
茱莉悄然離開時應該也已經明白,抓不住的留不下的,倒不如放手讓它飛去。打碎就得,逃避窒息的,離開錯誤的,才是自由。
不知《藍》的創作者,是不是的確要通過這部電影,來表現這種洞徹之後的普世自由。可以閉眼凝視,對內心進行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