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電影 » 日本藍色天空電影

日本藍色天空電影

發布時間: 2023-05-28 04:29:50

① 《藍色天空》會有哪些演員出演

藍色天空的主要演衫困員:

傑西卡·蘭格旁猛、湯米·李·瓊斯、艾咪·洛肯等或啟念

② 有哪位高人知道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面的主題曲叫什麼名字

歌名是:まげてのばして

③ 多麼藍的天啊,走過去就會融化在藍天里。是什麼意思

出自電影《追捕》中的一段經典台詞。

原台詞如下:你看,多麼藍的天啊,走過去就會融化在藍天里,一直往前州神戚走,不要往瞎搏兩邊看,朝倉不是跳下去了嗎,唐塔也跳下去了,現在你也跳下去,跳呀,快跳啊。

《追捕》是由佐藤純彌執導,高倉健、原田芳雄、西村晃、中野良子、田中邦衛等主演的一部日本電影。影片講述了為人正直的檢察官杜丘在被人誣告後,一邊躲避警察的追捕,一邊堅持追查自己被誣告真相的故事。

(3)日本藍色天空電影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

1、杜丘冬人

東京地方法院的檢察官,為人正直,卻莫名其妙被人誣告犯有搶劫、強奸罪。為了洗清自己的冤屈,杜丘一邊躲避警察的追捕,一邊堅持追查自己被誣告的真相。

2、遠波真由美

杜冊陵丘躲避追捕時,在山中冒險救下的牧場主的女兒,和杜丘產生了愛情。不斷的幫助杜丘逃避警方的追捕。後來協助矢村警長使真相得以大白於天下。

3、矢村警長

東京警視廳搜查一科的警長,正義感極強,在一次案件中得知杜丘冬人是檢察官。雖然對杜丘窮追不舍,卻對案件性質十分懷疑,最後在真由美的協助下,和杜丘一起找出了幕後主使。

④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字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1】

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故事情節,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多餘的修飾,一切不過生活的常態,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後——《入殮師》為我們展示了如何把尊嚴還給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通過這最後的優雅儀式與死者和解。

《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凈,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緩慢而抒情的音樂里,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沖洗過的被陽光慵懶照著的那片藍色天空,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心平靜下來,享受著光影交錯帶來的美感。

當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認可,當你十幾年的努力驀然之間化為泡沫,你是選擇繼續堅持自己已經殘破的夢想,還是換一種方式重新開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選擇了後者。樂團解散後,他賣掉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到了鄉下。偶然從報紙上看到一個關於旅行的工作,被錄取後欣喜之餘卻發現自己的工作是入殮師,大悟猶豫之後還是選擇了接受,於是他的人生被徹底改戚中寫。

大悟經歷了從第一次看到屍體的嘔吐不止到後來可以心存敬畏地描繪死者的容顏的過程:屍體腐爛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樣美麗實際上卻是男生的雙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兒而死去的母親、穿長筒襪離去的老奶奶……應該說,在不同的國度,死亡都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體現著一個民族對於死亡的態度。日本的喪葬禮儀顯得繁冗復雜,大悟用細膩緩慢的動作詮釋了對死者的尊重。可是這樣的工作終究是不被認可。朋友對他指指點點,連妻子也認為他雙手無比骯臟甚至離他而去。他很難過,可是他依舊堅持。可是,正是因為大悟的堅持,他贏得了我的尊重。

死亡,是一個禁忌,我們是懼怕死亡的,更不願意接受死亡。當小林的妻子知道了他工作的內容後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別碰我,骯臟!”更是表達了生者對死亡的不理解與懼怕。是的,對冰冷屍體的寒噤,對腐爛肉體的惡心,對已逝的死者的恐懼無不影響著我們對於生與死的正確認識。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開始偷偷地背著妻子從事著這份工作。直到後來,妻子親眼目睹他為鄰居浴室老塵仔前板娘入殮,她才深深地尊敬這個職業。入殮師在為往生者送行,進行納棺儀式的時候,他們的恭敬,虔誠,那完美的動作,將逝者最後一刻的美化為了永恆。這於生者是巨大的安慰,於死者是最大的尊重。因為入殮師,這個本應該是灰暗、陰沉、甚至略帶點猙獰地時刻,有了一絲光亮,溫馨。他們讓生離死別這生硬地悲愴變得舒緩和柔美。

如果葬禮是一扇門,那麼入殮師就是那個轉動門把手的人。葬禮表面上是送別亡者,象徵著其走向下一程的儀式,但其實,這一切更多的是為生者而做——它給生者最後盡孝,表達愛或者贖罪的機會。生者在舉辦葬禮時所挑選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實都是跟從自己的意願,而入殮師就是幫助生者完成他們意願的人。一個好的入殮師一定會將對於死亡的恐懼置之度外,他會以虔誠的心為死者整理衣容,將死者再一次活現,給予生者心靈最後的慰藉並融化牽絆在死者與生者之間的障礙,使之將人類情感全部表達,再無顧慮。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次的生離死別才會坦然平淡地面對死亡?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經歷多少精神上的壓力才會讓親朋好友接受他的職業?一個成熟的入殮師要以怎樣的心態才會用溫柔的心對待每一為死者?——我欽佩入殮師的平凡,而同時,我有敬佩他們的不平凡。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的美麗。這里要有冷靜、准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派清的舉動都如此美麗。”死亡,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迴避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入殮師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個過客,他做的只是讓活著的人記住死去的人。但是,我們每一個人是不是應該記住入殮師?因為,是有了他們的存在,死者才獲得了最後的尊嚴。

看完這部電影,我最深的感受是:珍惜身邊的親人,珍惜與親人在一起的時間,不要等到親人離開了才去後悔。尊重生命——無論是正在生活的還是已經逝去的生命。同時,人生充滿著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來自於心底對於生命的尊重,因此,我們要尊重任何職業,因為勞動沒有貴賤。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2】

日本電影《入殮師》是一部溫馨而感人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大提琴手小林因為樂團解散而失業,迫於生計只好和妻子回到鄉下老家,即使在老家,沒有其他技能的小林還是無法找到工作。在生活陷入困境的時候,小林被報紙上一則招聘啟事吸引住了眼球“年齡不限,保證高薪”。他拿著廣告興沖沖的跑到NK事務所,並且一頭霧水的就被應聘了。當他去上班時才知道自己的工作是入殮師,用影片中NK老社長的話說就是幫助別人踏上安穩旅程的工作,說白了就是幫死者穿衣、化妝、入殮的工作。這讓在這方面完全外行的小林躊躇良久,才勉強接受了這份工作。

影片一遍遍細致入微的向觀眾展現日本的入殮儀式,每一個動作都要求精益求精,這不僅是對死者的尊重,也是對死者家屬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種面對生和死的態度。影片中小林用大提琴演奏動聽音樂的那雙手用來為死者入殮,這本身也是一種美。把逝者的入殮程序同樂團的音樂演奏相提並論,這也表現了日本文化中儀式的神聖。影片中有兩樣非常重要的貫穿影片首尾的道具:一把陳舊的大提琴和一塊用琴譜包裹著的石頭,導演用這兩樣道具,在鄉下老宅讓主人公對妻子講述兒時生活的同時,也向觀眾展現出了主人公小林有著心思細膩、看重人間情意的性格,也從側面突出了他適合做那份誤打誤撞找到的工作。小林的母親在兩年前去逝了,在小林小的時候,父親拋棄他和母親和情婦私奔,這段愛恨糾結的回憶也成為了影片的一條暗線,引導了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影片用一個個普通人去逝和小林一次比一次嫻熟的完成入殮的情節串聯而成,也是小林慢慢愛上這份工作的過程,也是電影對人的生與死和入殮師這個職業的詮釋:一個人無論生前是風光無限還是齷齪苟活,死後也都只剩一具屍骨,入殮師只是幫助死去的人走完他在世上的最後時刻,把他最美的一面永遠留在家人的心中。有人曾說過,沒有什麼比遺體更值得我們尊重的了,因為這是證明他曾經活過的最後憑證。入殮師就是這種庄嚴神聖的職業,幫助死者走完人生的最後旅程。

影片中小林和妻子在家中談及到父親,小林手中握著父親給他的石頭說了一句:“如果再次遇到的話,我會狠揍他一頓”。之後把石頭扔到桌上,這里我們能體會到,他對父親雖然有恨,但更多的是思念。唱片里的音樂響起,大提琴與鋼琴的協奏,是父親最喜歡的樂曲,也是一段回憶,一段思念。

當妻子知道了他的工作後,兩人發生爭執,妻子的不諒解,在小林碰觸時對他的手產生的畏懼和嫌棄,深深的刺傷了小林。妻子真正理解丈夫的情節,被安排在了他們的鄰居,一位洗澡堂的老婆婆的死時。回娘家的妻子在懷孕後回來找丈夫,剛好遇上了澡堂老婆婆死了,妻子親眼目睹了丈夫為老婆婆入殮時的細心和溫柔,深深的打動了妻子,讓妻子和朋友理解了自己的工作。此處妻子回來時其實並沒有原諒丈夫,而是妻子想拿腹中的孩子說事,勸小林放棄入殮師這份工作,這也從一個細小的情節表現出了大眾對入殮師這份工作的不理解和排斥。

影片的最後,導演才讓片頭的兩樣道具“小提琴和石頭”隱喻的一份父子之情浮出水面,小林得知父親去世,女助理急切的勸說小林,並道出自己的故事。小林經過多番掙扎後,終於決定去見父親一面。小林阻止喪葬公司的人員時,妻子對喪葬人員說出:“我丈夫,是入殮師”時,說明了老婆對他職業的認同,接受。小林在為父親入殮時發現父親手裡的石頭,一塊兒平滑的小石頭,童年時送給父親的石頭,父親沒有忘了他。一直在記掛著他。大提琴的音樂響起,小林哭泣著為父親擦臉,撫摸著父親的臉回想童年的片段,印象中,父親模糊的臉逐漸變的清晰,眼淚低落在父親年老的臉上,當小林喊出:爸爸”所有的恨,所有的埋怨,在這里全都釋然了。小林握住小林那放著平滑的石頭的手,妻子拉著小林的手放到了自己的肚子上,所有的不諒解都化開了。美好的生活也即將展開。

影片中殯儀館的焚燒工說了一段話:死亡無非是一扇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另一段行程的開始。我作為看門的人,在這里送去了很多人,每次跟他們告別,我都會說:路上小心,我們會再見的。這便是影片中對死亡最完整的詮釋。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2000字【3】

日本電影從來不缺乏中國觀眾,但如果問及他們對電影的觀後感,他們的回答往往與電影的主題南轅北轍。即便將其解釋為“豐富了作者的思想”,但認真品味後仍會發現他們離題太遠。

一、中國語境下產生的中國式解讀

中國觀眾對日本電影出現誤讀絲毫不奇怪,因為中國觀眾對電影的解讀往往建立在中國的經歷以及中國的語境之上。

與日本同樣,中國也存在就業歧視。中國人通常對殯葬從業人員缺乏應有的尊重。為了消除歧視,政府進行了各種努力。首先在職業定性上將其定位於事業單位,屬民政局管理。其次是政府在宣傳上對該行業有一定的傾斜。殯葬行業承擔的重任與社會的目光成反比,他們承受了太多的“不公平”,因此要大力宣傳他們,以達到消除社會的偏見與歧視的目的。中國有勞模製度,每年到了一定時期,各行各業都要推選一個代表當“勞模”。在民政部門中,最具代表性的通常是殯葬工作者。該部門屬政府要大力宣傳的部門。

⑤ 大家來評價一下電影關於莉莉周的一切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以下簡稱《莉莉周》),雙D5,146分鍾的電影,,我原以為我沒有耐心在電腦前坐這么久。然而當綠色麥田、傾斜天空又一次在眼前晃動,那些無助的少年們又一次站在麥田裡聽著莉莉周的音樂,伴隨著小林武史排山倒海般的配樂,字幕緩緩滑出,我才意識到我度過了怎樣的一個146分鍾。
幾年前看《情書》時隱運,一直很喜歡少男藤井樹和少女藤井樹的那段,感覺那種中學時代純純的暗戀心結的確是插在青春畫冊中非常美麗的卡片。可惜在《情書》中這樣的段落還不夠長,讓我看了很不過癮。於是就很期待岩井俊二這部據說專講中學生故事的電影,心想146分鍾的青蔥故事,還不過足癮!

然而影片中的中學時代與藤井樹們的中學時代大相徑庭。似乎雄一、星野與藤井樹們並非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他們的生活不像《情書》那樣如雪般純凈,也不像《莉莉周》一開頭那片綠色麥田一樣明麗,青春是灰色的。

雖然一片綠油油的麥田先映入眼簾,然而一個白衣少年低頭無語的迷惘其實已經暗示了我這是部講述青春困惑多於青春喜悅的電影。然而我沒有想到的是,這是個如此殘酷的青春故事,岩井俊二延續了他在《燕尾蝶》中的那種黑色感覺。如果說看北野武的《壞孩子的天空》還讓我覺得這些壞孩子有點希望的話,那麼這部影片甚至讓我覺得:青春是如此絕望,我們怎麼可能長大?我簡直都有點恍惚我是如何從這樣艱難的青春歲月中走過來的了。

寂寞的少年靈魂,就這樣在岩井俊二的影片中哭泣:雄一、星野原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二人雖然有家庭,但都很孤獨。雄一和母親、繼父和繼父帶來的弟弟生活在一起,,缺乏溝通,缺少愛。星野則有一個年輕漂亮的母親,然而顯然母親並沒有給星野足夠的愛。於是兩顆孤獨的心聚在一起。其實兄弟般的情誼也是我們中學時代非常美好的回憶,有個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也是中學生活難得的收獲,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的價值並不亞於暗戀的美麗。然而岩井俊二讓主人公毀了這一切。

影片一開始雄一和星野及其他幾個少年偷包、偷CD,已經告訴我們他們都是「壞孩子」。他們為了能實現暑假到沖繩旅遊的願望,不惜在大街上搶劫。如果這就是青春的一切,或許我還會覺得春攜信青春可以回頭。然而接下來巨大的變化產生了。這幾個少年到沖繩玩,原本是非常開心的,然而就在旅程即將結束時,他們目睹了一場離奇的死亡。而這場死亡改變了星野的性格,也摧毀了兩個人的友誼。(這是影片唯一讓我感到突兀的地方,這次變故給主人公帶來的變化太大,恐怕只能從個體的特殊性去解釋)。於是接下來的天空更加灰暗,真正的殘酷青春開始了。星野開始變得愈加野蠻和霸道。他肆無忌憚地侮辱瘦弱的男生,逼迫同班女生作援助交際、叫人強暴班裡最漂亮的女生久野,作這一切時雄一並沒有離開星野,也許這一切還並沒有觸及到雄一的利益。然而當星野毀壞雄一最愛的莉莉周的CD,毆打雄一,甚至逼他在眾人面前自慰,這就不可能再讓雄一忍耐。

雄一最後一片天空崩塌的卻是因為虛擬的網路。當他在生活中不再有愛,甚至連唯一的友愛——與星野的友誼也隨風而去時,他找到了網路。大扒輪量的BBS的文字用字幕,聲音展現,佔去了影片相當大的篇幅,這是影片中讓我有些不能忍受的。這些BBS共同的主題就是莉莉周,一個有些神秘的歌手。雄一以非莉亞的ID在網上結識了同樣非常喜歡莉莉周的「青貓」,他以為又找到了愛。然而在相約見面的莉莉周現場演唱會的入口,他見到了星野拿著那個用作聯絡記號的青蘋果,上面寫著「青貓」……

星野最後一次戲弄了雄一,雄一用刀回應了一起。當午後暖暖的陽光照在雄一的身上,一切都像一個夢。偷竊、搶劫、強暴、殺人,這樣的青春,就是壞孩子的少年生活嗎?影片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放映的時候被改名為《豆蔻年華》,我覺得這個名字簡直有點反諷的效果。如果這樣的年華也像豆蔻般嬌美,難道只有《聖戰》(《大逃殺》)那樣才叫殘酷青春?

岩井俊二又一次用舒緩的節奏,精巧的畫面,張揚的音樂讓我默然,只是這一次我想的是:如果壞孩子都像雄一、星野一樣沒有愛,沒有天空,他們即使長出翅膀,又能飛向何方?

⑥ 緊急 電影海報里藍色天空背景上一個仰天敞開風衣擁抱狀的男人畫面的電影是什麼

閃亮的風采
開放分類: 電影、藝術

電影 - "Shine"

◎中 文 名 閃亮的風采
◎片 名 Shine
◎年 代 1997
◎國 家 澳大利亞
◎類 別 劇情/愛情/音樂
◎語 言 英語
◎字 幕 無字幕
◎IMDB評分 7.5/10 (13,380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7631/
◎文件格式 XviD + MP3
◎視頻尺寸 704X304
◎文件大小 2CD 2 x 49 x 15MB
◎片 長 105 Min
◎導 演 斯科特·希克斯 Scott Hicks
◎編 劇 斯科特·希克斯 Jan Sardi
◎制 片 人 Jane Scott
◎原創音樂 David Hirschfelder
◎改編音樂 Ludwig van Beethoven
Frédéric Chopin
Franz Liszt
Sergei Rachmaninov
Nikolai Rimsky-Korsakov
Robert Schumann
Antonio Vivaldi
Niccolò Paganini
◎演 員 表 喬弗瑞·拉什 Geoffrey Rush .... David as an Alt
Justin Braine .... Tony
Sonia Todd .... Sylvia
Chris Haywood .... Sam
Alex Rafalowicz .... David as a Child
Gordon Poole .... Eisteddfod Presenter
阿明·繆勒-斯塔爾 Armin Mueller-Stahl .... Peter
尼古拉斯·貝爾 Nicholas Bell .... Ben Rosen
Danielle Cox .... Suzie as a child
Rebecca Gooden .... Margaret
Marta Kaczmarek .... Rachel
John Cousins .... Jim Minogue
諾亞·泰勒 Noah Taylor .... David as an Adolescent
Paul Linkson .... State Champion Announcer
Randall Berger .... Isaac Stern

◎影片簡介
50年代時,少年戴維就已顯露鋼琴家的才華,她的父親彼得更是把全部希望都寄託在他的身差穗上,時時督促他勤學苦練。戴維的琴藝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之後,接到赴美學習的邀請,但彼得不放他走。後來,戴維又得到赴英美學習的邀請,但彼得不放他走。後來,戴維又得到赴英深造的獎學金,帶著父親「永遠不許回家」的禁令離開了澳大利亞。在皇家音樂學院,他師從塞西爾教授,並繼續與作家曾里查德太太通信,同時廢寢忘食地准備在音樂會上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由於精神負擔太重,他在演出結束時暈倒,被送進醫院。後來,在妻子吉莉安的鼓勵下,他終於成功地舉辦了音樂會。本片獲1997年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
1996年的澳、英合拍片《Shine(閃亮的風采,鋼琴師)》是一部題材不同、視角新奇、風格迥異的音樂家傳記片。它所講述的並非作曲家,而是鋼琴家——一個富有天分而又刻苦努力的鋼琴家的富於戲劇性的、悲喜交集的一生。戴維·赫爾夫戈特(David Helfgott)確有滑猛其人,少年時代是位鋼琴神童。他一生中最大的幸運與不幸,就在於他有一位崇拜音樂、「望子成龍」但卻偏執成狂的父親。影片並未認真向觀眾交待父親彼得作為原籍虛讓卜波蘭的猶太人經歷這種族滅絕大屠殺的背景,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愛子如命、求成心切又狂暴專橫、令人畏懼的人。出於害怕「家庭分裂」、失去兒子的心理,他燒掉了戴維靠自己的才華掙得一份美國留學邀請書,強迫他留在悉尼郊區的家裡。他最尊崇俄國作曲家拉赫馬尼諾夫,以至於竟不切實際地要求音樂教師羅森先生教小戴維彈奏「偉大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與以往的音樂家傳記片不同的是,導演斯科特·希克斯(Scott Hicks)在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拍攝的悲喜劇作品中,運用了音樂史上許多大作曲家的豐富的古典音樂材料。這些素材的選擇首先和戴維·赫爾夫戈特作為一個音樂會鋼琴家的專業經歷相吻合,而有些曲目的出現,則顯示了影片導演和配樂作者戴維·希爾什菲爾德(David Hirschfelder)的創作構思。從鋼琴家在少年時代參加社區音樂比賽起,我們在情節發展過程中先後聽到了蕭邦的《降A大調波羅乃茲舞曲》和《前奏曲》(雨滴);舒曼的鋼琴組曲《童年情景》片段;李斯特的《升C小調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和他根據帕格尼尼的《鍾迴旋曲》改編的鋼琴曲《鍾》;以及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第九交響曲》等等。作為現實中的鋼琴家和妻子吉蓮的「愛情主題」,維瓦爾迪的經文歌《人間需要真正的和平》(Nulla in Mundo Pax Sincera)被影片作曲家戴維·希爾什菲爾德改編成了由女聲獨唱、撥弦古鋼琴和大提琴交織成的一首三重奏,出現在那組令人難忘的鏡頭中:由於生活在自我封閉的世界裡而無法長大、甚至「越活越小」的戴維,陶醉在從耳機傳來的甜美動人、聖潔無瑕的女聲獨唱里。他全身只穿了一件風衣,正在一張綳床上快樂地向著藍天不斷彈跳……
而在影片中,即鋼琴家戴維·赫爾夫戈特的生活中,佔有最重要地位的是拉赫馬尼諾夫的作品。除了一首升C小調前奏曲之外,就是那部令世界上所有鋼琴演奏者望而生畏的「拉三」了。
「拉三」被父親彼得稱為「世界上最難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實的。真實生活中的戴維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教授西里爾·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體力上的付出等於「鏟十噸煤」。1909年11月,拉赫馬尼諾夫本人作為鋼琴獨奏者在紐約首演時,也把自己這首協奏曲戲稱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龐大與沉重。從各方面看來「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延伸,但前者的演奏難度顯然大大超過了後者。影片中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情節,真實再現了戴維在練習演奏這部作品的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和汗水。這組鏡頭中的畫面與情節、音樂和對白的剪輯,在電影和音樂兩個藝術范圍內同時達到的專業水準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澳大利亞天才的青年演員諾赫·泰勒(Noah Tayler)扮演學生時代的戴維,令人信服地展現了他生命中悲劇色彩最濃的一幕:一名看上去大有希望、如日中天的年輕鋼琴家,內心卻早已潛伏著來自父輩的危機的種子。結果無數個日夜的艱苦努力功虧一簣。就在生活目標即將實現——成功演奏一部高難度音樂作品以證實自己生存價值的最後關頭,他的神經系統崩潰了。音樂會上,隨著「拉三」的突然中斷,鋼琴家戴維·赫爾夫戈特的藝術生涯也不幸中止……
《Shine(閃亮的風采,鋼琴師)》獲得了世界電影界的一致好評。第69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獲得者、澳大利亞著名演員傑弗里·拉什(Geoffrey Rush)才華橫溢的優秀表演,是影片獲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令觀眾印象最深刻的場景之一,就是他在酒吧里叼著煙蒂,行指如飛地彈奏拉赫馬尼諾夫改編自同行里姆斯基·薩柯夫作品的那首著名的鋼琴小品:《野蜂飛舞》。而影片這一情節之所以令人激動和信服,就在於作為戲劇演員的傑弗里·拉什所擁有的鋼琴演奏技能——他在青少年時代曾學過多年鋼琴。所以在影片主角不同年齡段的3個演員中,只有他是在需要彈琴的場景中自己演奏——不用替身的。盡管出現在影片中的一些專業難度過大的作品象李斯特《升C小調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等等他必須依靠模仿動作和鋼琴家原型——戴維·赫爾夫戈特的配音,但他本人把一首《野蜂飛舞》從頭彈到最後一個音符時表現出的流暢到位和手指觸鍵感覺的專業感,不僅征服了酒吧里的全體客人,也征服了世界上的所有觀眾。

⑦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也許我們都是松子

愛或者不愛,哪一種更是傷害?

這是看完這部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後,讓我深深陷入的問題。它沒有答案,因為我無法問松子,她在那個漫天繁星的夜晚,死於曠野之中。甚至可能連松子本人,也不知道答案。你知道答案嗎?我想,也許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松子的影子吧,至少曾經有過。

正如影片開頭所說,夢想是自由的,但是,實現夢想,度過幸福一生的人,少之又少,因此,絕大部分沒那麼幸運的人,要麼傷心得長吁短嘆,要麼沉醉於悲傷中,要麼草草地了結一生,要麼笑著搪塞過去。

松子的夢想,從小就開始了吧,然後那麼多年,都固執地為這個夢想努力著。其實是很小很小的夢想,可是對松子,對像松子一樣苦苦尋愛的我們,卻是很大很大的,它沒有遙不可及,它甚至就在身邊,卻總是像泡沫一樣,眼睜睜看著它一個一個破滅。人生時孤獨,死時亦孤獨,來的時候不知道孤獨,走的時候不害怕孤獨,可是,這一段路,卻是那麼的孤獨,總切切盼著自己在乎的人來作陪。

從小,松子就希望成為爸爸心目中的女兒,上爸爸希望她上的學校,做爸爸希望她做的工作。她是那麼乖的一個小女孩兒,卻好似永遠得不到爸爸的愛,因為她有一個體弱多病連下床都困難的妹妹,爸爸就把全部的愛都給了妹妹,漂亮的禮物徑直上樓去給妹妹,留下她孤獨的小身影在樓梯下,眼巴巴看著爸爸進妹妹的房,關上了門。

整個童年中,只有一次,爸爸帶她去了百貨大樓,第一次吃了蛋糕,第一次看了小丑劇,也無意中發現原來自己扮鬼臉,終於可以博爸爸一笑。於是從此以後,松子總是扮鬼臉,喊爸爸看,求得爸爸的關注。對爸爸來說,只是一個轉身回頭,卻是屬於松子唯一可以爭取到的父愛。

可是,就算這微不足道的一點父愛,最後也幻滅了。本滿心歡喜在成人禮時精心裝扮,穿著和服拍照,爸爸卻一心想著看不見妹妹穿的樣子悵然若失,於是松子又一次做鬼臉,希望爸爸可以笑一笑,可爸爸卻厲聲斥責了她。

而當她懷著美好的期待,把學校里一個男老師對她產生的情愫和妹妹分享後,爸爸突然怒不可遏,責怪她不考慮妹妹的感受,傷害了妹妹。那一刻,她好像明白了,一切都是徒勞的。一個人坐在醫院的走廊里,唱著她最愛的那首童謠,「彎出手臂,直伸過去,緊緊地摟住那顆小星星。彎出手臂,踮起腳尖,讓我們夠得到藍色天空」,小腳穿著白色襪子,紅得亮亮的小皮鞋,踩一踩地板,碰一碰腳尖,自己唱,自己聽。

幸好,上天給了她一個漂亮的容顏,優美的身材,風采迷人,歌聲悅耳,還讓她遇上這位溫暖的男老師,笑起來牙齒潔白,請求她約會甚至還會害羞,深夜裡也願意傾聽她的童年心事,溫柔地對她說你告訴我我感覺開心。

可是,上天的殘酷在於,一時給了你,卻又永久地讓你失去。

就在松子憧憬著未來的時候,她帶的初中班級出事了。學校懷疑她班上的龍洋一偷了錢,松子不相信自己的學生會做這種事,於是找龍洋一核實,但是龍洋一不配合,摔門跑掉。

無奈之下,松子選擇自己墊錢,把錢還給被盜小賣部的那個長著一顆大痣的老闆。可這個大痣老闆,不依不饒,一定要學生親自道歉。一時情急,松子說是自己偷的,因為她只想這事快點完結。但怎麼可能完結,學校知道後,當場把她辭退。那一瞬間,松子覺得她的人生完了。而和那位男老師的愛情,還沒開始,就結束了。從此,松子的人生軌跡,徹底改變。

也許,正是因為童年的松子極度缺愛,才會在成年之後拼盡全力去愛。即使一睜叢氏次又一次,愛得傷痕累累,愛到沒有自尊,還是不斷地燃起愛的希望,執著地要愛下去。

哪怕第一個男友八女川喜怒無常,對她拳打腳踢,甚至逼她去做浴池女郎,她還是覺得他是愛她的。對她來說,哪怕是打她甚至是殺她,也好過於爸爸對她的漠不關心。以前,她彷彿不存在。現在,起碼存在著。愛得卑微得可鄭薯怕,但總好過沒有愛。甚至多年以後,她回想起來,竟覺得只有八女川是愛她的。在一個雨夜,又是一頓打和發泄之後,八女川留下一張紙條,離家出走了。松子追出去,親眼看見這個她深愛的人撞火車而死。那一瞬間,松子覺得自己的人生完了。

後來,松子悉散和第二個男友岡野在一起,又重新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家裡從之前的混亂不堪,變得井井有條,新的壁紙上花朵燦爛,生氣盎然。松子愉快地唱起歌兒,彷彿置身於五顏六色的田野之中。然而,夢想再一次像打碎的花瓶,碎了一地。原來,岡野從來沒有愛過她,從來沒有想要和她結婚,只覺得她的身體性感,是競爭對手八女川的女友,所以生了霸佔之心。看著岡野絕情摔門離去,她回憶起爸爸,回憶起小賣部老闆,回憶起被辭退那天,回憶起八女川被撞得血肉模糊那天,痛苦得撕心裂肺,一遍遍地追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她變得什麼都無所謂了,真的去應聘浴池女郎了,當場脫光心裡也不起一絲漣漪了。只是她還是像以前一樣,就連做浴池女郎也很努力,還記錄筆記,終於成了夜店裡的頭牌,一時風光無限。後來夜店生意變得慘淡,終於關閉,她又失去了棲身之地。

於是,時隔三年之後,她悄悄回到家裡。爸爸已故,她跪在爸爸的牌位前,看見爸爸的日記本,發現自從她離家之後,爸爸每一篇日記的最後一句都是「沒有松子的音信」。原來在爸爸心裡自己不是可有可無的,多年壓抑的苦楚,再次體會到父愛的感動,爸爸卻已故去的悔恨,一時交織在一起,堵在心頭,不禁眼淚奪眶而出。

這個時候,妹妹拖著孱弱的身體下樓來了,她彷彿感應到姐姐的回家。一見到姐姐,欣喜激動得身體抖動,抱住姐姐,滿噙熱淚地說「姐姐,歡迎回家!」但松子一把把妹妹推倒在地,逃也似的猛沖出門,再一次離家出走。在松子內心深處,她還是覺得爸爸和她之間,父愛和她之間,家和她之間,隔著這個妹妹吧,因為妹妹,剝奪了她本該快樂的童年,因為妹妹,她總是孤孤單單一個人。

這一次,她想逃得越遠越好,逃到一個與家鄉隔絕的地方。一個雨夜,偶遇一個叫小野寺的男人搭訕,松子面無表情,眼神麻木,上了他的車,只是說自己不喜歡雨夜。這個男人看中了松子的姿色在一起,又利用松子的姿色來賺錢,最後因為松子滿臉倦容姿色不再而出軌。松子早已心死,只想要回自己掙來的那一部分錢。但男人拒絕,爭執扭打之下,松子好像看到了一個臉上長著大痣的男人,她記不起這個大痣男是誰,但她一定是憎恨這個人的,一失神,再回過神時這個小野寺已被她用刀子捅死。那一瞬間,她真的覺得這一回她的人生完了。

松子跑去車站,看見新干線的大幅廣告牌:夢之號超特急列車。於是,她想都不想就乘坐上這趟夢之號,「真的是夢幻般的速度啊」,不由地露出小女孩憧憬美夢般的微笑,當她在監獄里跟審判官說著這些時。

松子因為殺人罪被判入獄八年。什麼是生活?起床,工作,吃飯,睡覺,如果這就是人生的話,在這個什麼都沒有的牢房裡,是什麼使他們活下去?是的,愛就是生活,為了愛活下去。看著桌子上的餐食,一塊蛋糕,那塊童年中屬於她和爸爸的蛋糕,松子又不由地掉下眼淚。她又想起了入獄前一起生活過一個月的島津,一個說要永遠在一起的溫柔的理發師。於是開始參加培訓班,學習理發,考取美容師證,期盼著出獄後可以和島津幸福地生活。

繁花盛開的季節,松子出獄了。當她滿懷期待地再回到理發屋時,看見島津已經和別的女人結婚,孩子都那麼高個兒了,歡快的腳步,瞬間凍結。遠遠地看著,滿眼含淚,自說自話「我回家了」,然後轉身離開,身影消失在兩旁滿樹的繁花里。

這就是讓她的心再次炙熱的愛情,最終發現,炙熱的又只是自己。她本以為,就這么一個人平淡地過下去了,在一個理發店,每天上班下班。開心的是,她又遇上在監獄里結識的好朋友澤村惠,兩人一起做很多事,說很多話。澤村惠轉行做女優,松子問她哭過嗎,澤村惠說怎麼會哭沒有理由要哭啊,但松子握住澤村惠的手,澤村惠一下就哭出聲來。這些心底的苦,松子太懂。

但自從一次松子送澤村惠回家,聽見澤村惠說「我回家了」,她老公說「歡迎回家」,松子就開始刻意躲避她的這個朋友了。本來說好的一起過生日,松子也選擇一個人過了,一個蛋糕,一根蠟燭,一個雨夜。

在這個雨夜,一個男人擋住她的去路。原來這個男人就是當年偷錢的那個學生,龍洋一。龍洋一熱切表白,松子聽見有人如此愛她,頓時淪陷,這就是她一直追尋的夢想,不,簡直是信仰。但是,松子的內心還是掙扎的,她沒有馬上接受,而是下車淋著雨跑回家了。「我回來了」。無人回答,寂靜一片。沒有家人的房子,就是地獄。就在這時,松子聽見樓下車子折回的聲音,心一動,反正兩邊都是地獄,她冒雨沖出去,和龍洋一抱在一起。

——老師,我喜歡你!

——愛我嗎?

——愛你!

——永遠和我在一起嗎?

——永遠和你在一起!

——永遠不分開嗎?

——永遠不分開!

——再說一遍!

——永遠不分開!

——再說一遍!

——永遠不分開。

——再說一遍!

——煩死了!

松子一如既往愛得熱烈,生怕再次失去自己愛的人,龍洋一卻不耐煩起來,開始動手打松子。龍洋一是混黑社會的,每每松子勸他改邪歸正,說只希望兩個人好好生活,就會挨他一頓揍。每每挨揍之後,看著龍洋一拂袖而去,松子只是喃喃:總比孤孤單單一個人好。

久未聯系的好友澤村惠找上門來,問松子為什麼辭掉理發店的工作,看見松子眼睛被打得淤青,苦勸松子離開這個會帶她下地獄的男人。但松子卻一臉堅定地看著澤村惠說,「只要和這個人在一起,地獄也好,哪裡也好,我都會跟隨在他身邊,這就是我的幸福!」

一語成讖。

在屋內的龍洋一聽到松子這樣說,緊緊抱住她。松子像最後的戰士,視死如歸地對這個男人說,只要他願意做混混就做混混,並且她也跟著一起做混混。於是,松子為了龍洋一,為了她至高無上的愛,去不知名的夜店坐台,去和不知名的男人上床,去把不知名的東西交到不知名的人手上。

就在松子又在憧憬未來,像電視里演得一樣逃離到太空,甚至幻想著已經生了一個孩子的時候,龍洋一出事了,因為動用了組織的錢而被老大追殺。在逃跑的過程中,松子摔斷了一條腿,但她還是覺得她在跑向一片五顏六色的田野。後來龍洋一入獄,松子一心等他,每天收拾干凈,每天放好花瓶。

終於,等來了龍洋一出獄的這天,松子穿得潔白,手捧鮮花,在漫天飛雪的世界裡,盼著和自己愛的人開始新的生活。龍洋一從監獄里走出來,松子馬上迎上去,輕聲喚他,龍洋一卻一拳把她揍倒在地,不知所措慌慌張張地逃跑了。松子躺在雪地里,嘴角流著血,再次哭著問為什麼。

在最討厭的雨夜開始的戀情,真的成為了她的地獄,她的最後一次愛情。

時隔十四年之後,松子再次回到家鄉,瘸著腿。驚聞妹妹也已過世,聽弟弟說妹妹的最後一句話是「姐姐,你回家了啊」,悲傷得不能自已。她想跟弟弟說點什麼,可是弟弟卻催促她趕緊離開,並且再也不要回來。她是想跟弟弟說想留在家裡吧,但是弟弟並不理解她,在弟弟心裡,她只是一個離家出走、做過浴池女郎、還殺過人、什麼用都沒有的一個人,一生都是無聊無意義的。於是,松子只好再次離開,一個人走向車站,一瘸一拐。

漫無目的心如死灰地乘坐火車,突然松子的眼睛一亮,看見一條小河,這條小河啊,分明就是家鄉的那條小河,流淌著她曾經單純簡單的歲月,老師,學生,歌聲,家鄉。於是,她在這條小河邊下車,在這條小河邊租了一個房子,每天都看著河,久久地看著,長長地落淚。

松子再也不相信任何人,再也不和任何人講話,再也不去愛任何人,再也不讓任何人介入她的生活。她獨來獨往,蝸居在房子里,只吃,只喝,只睡,不梳洗,不裝扮,不換衣服,不收拾衛生,家裡再也沒有鮮花,哪怕垃圾堆積成山,她也視若無睹,無所謂了。

本以為她就這樣苟活下去了,一年後的某天,電視里突然出現了一個青春偶像團體,少年們激情洋溢的歌聲舞步深深感染了松子,光芒又重新照進了她的心裡。她瘋狂地追尋著,甚至寫了一沓連郵筒都塞不進的厚厚的信,滿腔熱忱地介紹自己和表達自己的喜歡之情。從此等待回信就成了她生活的希望。可是,沒有回信,繼續等,還是沒有回信,再等,沒有回信。松子終於爆發了,仰天長問:為什麼!

然後一頭栽進房裡,然後就真的這樣苟活下去。陽光再也照不亮她,等她從房間出來時,甚至畏光得眼睛無法睜開。這種暗無天日的生活,持續了十年。恍惚中,松子好像聽見烏鴉在對她說活著真沒意思真沒意思,她害怕得又沖進房裡,地上的一大包一大包的黑色垃圾袋,彷彿全變成了黑壓壓的烏鴉,她恐慌極了,顫抖地在牆上一遍遍寫著和當年八女川自殺前留的那張紙條上一模一樣的話:活著,對不起。

松子又來到醫院,這一次是自己看病,精神科。又是空無一人的走廊上,松子又唱起了那首她最愛的童謠,「彎出手臂,直伸過去,緊緊地摟住那顆小星星。彎出手臂,踮起腳尖,讓我們夠得到藍色天空。揉成小小的一團,和風兒說說話吧。大大地伸展開來,曬曬太陽吧。」還是會邊唱,邊碰碰腳尖。還是自己唱,自己聽。只不過,紅皮鞋不再是亮亮的,襪子也變成了暗暗的幾種顏色混雜在一起的襪子。

一天,松子又去醫院抓葯。當醫生叫她名字的時候,突然一個人跑過來喊她,她極力躲避著,自己這幅模樣,好友卻仍然容貌姣好。澤村惠硬塞給松子一張名片,說公司邀請她去做理發師,然後看著她一瘸一拐地急急逃走,衣衫破破爛爛,體型臃腫不堪。

松子又坐在河邊,吃了葯,拿出澤村惠的名片,好友已經實現她的目標,成為社長,而自己卻一無所有,甚至連生活的勇氣都喪志殆盡,於是恨恨地把名片丟了。

回到房子里,癱倒在地上,忽然,她好像看見了妹妹,妹妹對她笑著,笑起來那麼好看。她終於釋然了,在腦海中親手幫妹妹剪了一個漂亮的發型。倏地,松子起身,喊著好友的名字,說自己可以了。可是卻發現名片被丟,趕緊跑到河邊,趴在地上小心地尋找。

終於找到了。就在這時,一個易拉罐落在腳邊,是在河邊草地一群初中生踢過來的。松子呵斥他們半夜還在外面玩,要他們趕快回家,莫讓爸爸媽媽擔心。可是,松子這番沉默多年後的開口講話,卻給她帶來殺身之禍。當她拿著名片,心懷光亮地往前走時,這群學生從後面追上來,一棍將她打倒在地,一下,兩下,三下,松子奄奄一息。就在這個夜晚,松子死了。死於這個靜謐的曠野之中,在她身旁,簇簇擁擁地開滿了白色花兒。

從年輕美麗受大家歡迎,到為袒護學生被學校辭退,到每一段熾熱燃燒自己的愛情,到最後邋遢遭鄰居們嫌棄,到釋懷過往一切准備重新開始,到為了一群不相識的學生賠上生命,松子的一生,就像一根蠟燭,照亮在每個人的身上,直至蠟炬成灰。

我不知道松子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福的,悲劇的,抑或不是悲劇的。無論是在電影中,還是現實里,這都不是一個輕易就能回答的問題。我們當下奮不顧身的愛情,也許是將自己一步步引向深淵的毒葯。我們從前那麼想要逃離的故鄉,卻是後來多年縈繞在心回不去的遠方。曾經赴湯蹈火要愛也好,後來心灰意冷不愛也好,都是傷害,卻也都是一種保護。

松子是孤獨的,眾生孤獨。松子一生都在追尋愛,父愛,情愛,家庭之愛,我們又何嘗不是?她的愛那麼篤定,那麼認真,耀眼得讓龍洋一害怕,但最終,他發現她就是他的神。神寬恕不能寬恕之人,並恆久愛他。可惜,一切都晚了。

影片雖然叫被嫌棄的松子,但松子的侄子卻彷彿看見姑姑的身影,雖然蹣跚著,卻曾經給那麼多人帶去愛,帶去歡樂,如果世上有神,那一定是像姑姑這樣可以信賴的神。「被嫌棄的松子」,是她最後棲居之地的鄰居口中的,當這些鄰居知道真正的松子之後,有誰還會再這樣說這個曾經那麼溫暖的女人?正如松子弟弟知道這一切後,也啞然無聲了。

只是,松子終其一生追尋的夢想,直至生命盡頭,也沒有實現。

在她死後,鏡頭拉向家中,爸爸健在,弟弟愉快地說著什麼,她走向樓梯,看見妹妹站在樓上對她笑著。她穿著白色襪子,一如當年的美麗模樣,一步一步地朝妹妹走去,一步一步走向白雲朵朵的藍天,又響起歌兒,「彎出手臂,直伸過去,緊緊地摟住那顆小星星。彎出手臂,踮起腳尖,讓我們夠得到藍色天空。揉成小小的一團,和風兒說說話吧。大大地伸展開來,曬曬太陽吧。彎出手臂,直伸過去,肚子餓了回家吧,邊唱著歌兒,邊回家。」

妹妹說:「歡迎回家。」

松子說:「我回家了。」相視而笑。

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關於人生的勵志片。松子本身,就是力量。松子身邊的人,也在探尋自己的生命。只要活著,就有力量,就有可能,就沒有結束,就可以重來。推薦大家看一看,影片兩個小時。

⑧ 電影觀後感:《入殮師》

入殮師的觀後感篇一:

《入殮師》觀後感

死亡只是旅程的一站,在看過之後就不會對死亡有異樣的感覺和恐懼了,深深體會了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端征程的開始,骨肉之情,夫妻之情,兄弟義氣眾多人間不同的情都融入其中給人已情感極大的滿足,每一次在死者家人面前的神聖儀式讓我們為死者最後的旅程充滿了尊重。不論死於何故,只希望能讓他(她)安然離開。

入殮師,一個外人看起來避之不及的職業,在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的演繹下變得那麼的高尚與莊重。導演憑借這部《入殮師》出人意料得奪得了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第32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高大獎,使這部無人問津的,沒有火爆場面,沒有精彩特效的影片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入殮師》講述的是這么一個故事: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由於樂團解散而失業後,帶著妻子回到鄉下老家。小林除了演奏大提琴外一無所長,就在他為找工作而發愁時,看到了一則待遇優厚又無任何年齡要求的徵人廣告。小林被社長輕松地錄取後才發現,所謂的「旅行助理」其實是為死人入殮的入殮師。盡管小林非常排斥,但最後在社長佐佐木先生的極力挽留和優渥的工資待遇吸引下勉強接受了這份工作。通過一次次與死亡的接觸和入殮儀式,小林逐漸體會到這份工作的意義,並且對死亡有了一種新的感悟。

這是一部關於死亡的電影,片中NK公司的招聘廣告把入殮師定義為「安樂出發的家務助理」,而該片的英文名字為「Departure」 ,為啟程,離開的意思,而死亡在影片中得到了一個全新的詮釋:踏上新的旅程,正如

片中火葬師所說的那樣:「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門 一樣。我作為看門人(火葬師),在這里送走了很多人。說著,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 這位看著一個個人走向終點的人超脫而曠達,真正做到了對生死的參悟。劇中還有一情節設置,兩條魚拚命往上游游去,上游漂來一條魚的屍體。「生命像一條河流,我們都是河裡的一條魚。無論如何努力回溯,終究是無功而返。」劇中這一情節的寓意便在於此。所以,我們也大可不必為生命的逝去悲痛欲絕,這些是「是自然定理吧,他們天生就這樣。」 並且,「死亡」在影片《入殮師》中通過入殮師這一角色被賦予了更多的內容與意義,「死亡」變得如此的優雅與凄美,而不是那麼地冷冰冰,同時將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推向了一個更深、更遠的價值領域去思考。「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點,也是透析每一個人物生存狀態的最佳路徑。

入殮師這職業,在別人眼中,是一個被人看不起,不被人理解的職業,如51分鍾時,被稱:你們是靠死人吃飯的吧;妻子美香不許大悟碰她,並說出一句「骯臟」。主人公心中也曾矛盾過,並想過辭職。從扮死者拍入殮指南DV開始,到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者——一個去世兩周已經腐爛的獨居老太太。他的生活從人生頂端跌入悲慘低谷,每天帶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見飯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會想吐;更因為對美香難以啟齒,最初的他只能獨自在痛苦中掙扎??但漸漸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認真的社長佐佐木的指導下,他慢慢喜歡上了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實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其獨特價值的。這樣的「死亡儀式」,能夠滿足死者生前的心願,也緩沖了生者對死者離去的悲痛,並為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後一眼的「美麗」記憶,這就是這份工作真正的意義所在。主人公第一次的心理變化是看到社長為病死的婦人入殮,他看到社長懷著溫柔的情感讓已經冰

冷的人重新煥發出美麗,而且將這種美麗永遠的定格,他感到了一種靜謐的魅力。第一次大悟心裡感到了這份職業的一種莊重感。第二次心理變化是他親身為男身女容的止夫進行入殮儀式後,其父說了一句「我這么多年都沒好好看他??他是我的兒子。」他釋懷了,從心理上接受了他自己的工作。他的工作被世人接受是他幫澡堂老闆入殮,他的認真,專注,虔誠,敬業精神贏得了妻子和澡堂老闆兒子的理解。片中的高潮部分是主角給自己恨了30年的離家出走的父親入殮,突然,父親手中的石子掉了下了,暗示了離家出走的父親還是時時刻刻想念著他們的,這時,音樂響起(觀眾應聲淚下)主人公再回想起以前的畫面,主人公父親的面容清晰了??

這部影片的配樂也很強大,請了久石讓來配樂。在46分鍾時小林半夜睡不著起來拉提琴,大提琴的聲音加上鋼琴,聲音有點低沉,緩慢,與小林那段痛苦的回憶配合得恰到好處。88分鍾在壟上拉琴,有鋼琴的,還有一些其他樂器的聲音,音樂一下變得明朗而開闊起來,活潑而富於希望,尤其是畫面中飛舞的美麗的白天鵝給人一種希望,讓人感受到了小林的成長。畫面轉到最後,隨著父親手中小石子的突然掉落,片子感人的主題《Memory》又再一次悄然響起,記憶父親的臉容逐漸清晰,音樂與畫面的融合,讓人眼中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整部電影都圍繞生死觀在探討,用音樂和畫面來感染人。「人生是無盡的,我們不曾真的死去,也從未真的出生,我們只是度過不同的階段。時間不是我們所看到的時間,而是一節節待學的過程?」

入殮師的觀後感篇二:

致我們終將失去的生命

——觀《入殮師》有感

影片開頭便是日本電影慣有的沉靜,永遠是溫和的緩慢的,就像不在乎全世界都在等。迷霧中男人駕車而行,旁邊坐著似乎要睡去,似乎要死去的老人,他說,日子回想起來,每天都過得平淡無奇。看著前方被霧掩埋的路,漸又清晰,漸又沉沒在霧中——我能否勝任這份工作?嘭——心頭設下懸念。

而後便是男主角為止夫入殮。過程安靜肅穆,他為屍體擦拭,卻發現死者的秘密。鏡頭在屍體和他的對面戛然而止,片名出現,一如場景的沉重。

大悟本是一個大提琴家,卻在別人的一句解散樂隊下失了業,被迫回到鄉下,那個盛滿童年回憶,那個父親離他而去,那個母親撒手人寰,那個模糊而又清晰的老家。得生活啊,他看到報紙上的啟事,能夠幫助人旅行的工作。就這樣,像是命中註定又戲謔的巧合,大悟做了入殮師,可曾想過,從來沒有近距離接觸過死亡的他要有怎樣的恐懼與無奈。第一次站在屍體前,第一次帶著屍臭坐著公交,被人嫌棄。接觸過死亡後身上帶著死氣使他迫不及待得去觸摸妻子,感受生命和溫暖。大悟是膽小的,但佐佐木先生可能正是如此才看到了他內心的溫柔,他無能,輕緩,善良,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不同的死者。

很奇怪,入殮師幾乎是每個家庭都需要的角色,卻不被世俗接受的,人們願意一個「別人」去做,卻不願意自己所知的人去擔任。面對朋友的遠離,妻子的離開,大悟退卻了,他走進了社長叢林般的辦公室辭職,社長正在吃河豚魚白:「這也是遺體啊,一種生物靠吃另一種生物生存。」他說是為了妻子才做了這行,她是他送走的第一個人。「好吃的讓人為難」正如我們的職業啊,對待死的敬意,猶如對待生的真誠。舉重若輕。我們給予死者尊嚴,便是給予生者希望,死在生中得以完成。入殮師就是讓已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要有冷靜、准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感情。

大悟留下,承擔起使命。他在富士山下拉著那把從小便拉起的大提琴,生死在琴聲中掠過。有妻女在臉上留下唇印的歡笑流淚,有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無奈,撕心裂肺。毫無意外的,最後來承擔這些笑淚的是他,有時候親人甚至會將他視作那個奪去了生命的死神,仇視著,不願面對現實。殊不知,他只是一介凡人,比他們見過更多的死亡。草野中大悟拉奏大提琴的容色憂郁,死亡並非代表一切的終止,生與死的循環,才有諒解釋懷,充滿了憐恤與愛的情感,感動由草野上徜徉的樂聲飛揚。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作為看門人,我對他們說著,會再見的。澡堂老太太毫無徵兆的死去,前段時間還對大悟妻子說要將澡堂經營下去,猝不及防的,便離開了。棺材中的她被花朵簇擁,臉上是精緻的妝容,比生前還要美麗,似乎下一秒她還會對你說歡迎,來洗澡啊。老人為她關上棺門,笑著說,馬上會再見的。眼淚再也抑制不住。兒子說要看著她的最後,為她按「ON」火光瞬間籠罩著冰冷的棺木,是生與死的融合,卻,再也不能給予溫暖。她,再也不能笑著罵你沒出息,再也不能用粗糙的手摸著你的發,現在的她只是棺木里的一具屍,沒了靈魂。對不起,謝謝你。這是能對你說的最後的話。

生命終將逝去,無論以哪種方式。死後的一切由生者決定,想起余華的《第七天》中第一個故事,也是關於死亡,混沌,荒謬。即使是死後,也要分出個三六九等。有平民座,貴賓座,還有官員待遇。死了的人甚至不能整理自己,套件睡衣就是壽衣了。幸好,電影里的死者都是平等的,無論是變性人還是孤獨死去的老太。生前的所有錯誤和不是,被死亡帶走。大悟向來是恨父親的,卻也不忍心不負責的入殮師將父親的生命倉促收場。為父親整理時,才發現他手裡緊緊攥著的石頭,如自己保存他的一般保存著,幾十年了,原來一直有這么一個人在遠處默默的想著自己。他掰開父親早已僵硬的手指,取出石子。據說在石頭上能感受出人的情感,他不知道,父親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在這顆石頭中感受到了什麼,是原諒嗎?

大悟將石頭放在妻子的腹上,生與死再一次融合,日光中,笑意洋溢。

我們最後的歸宿都是墳墓,無論生前如何,死亡是需要尊重的,是對生的贖罪。有些事,不要等到死亡介入後再去後悔。死是必然,生是偶然。感謝大悟,能夠教會我們這樣去溫柔的對待生命,即使殘燭已盡,仍需要以一顆溫暖的心給予尊嚴。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生命——請溫柔地對待每分每秒。

入殮師的觀後感篇三:

大概我高一的時候吧,就聽過這部電影的名字了,同學們說這是一部好電影,極力推薦我去看,但我一聽到電影名,就聯想到死亡,頓時就敬而遠之了。這大概也與我們中國的歷史有關吧。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一個極其傳統的巨大民族。在 這樣的傳統教育下「死」成為了不能提及的詞,小的時候只要我一說到這個字,

姥姥就會馬上跺腳說「呸呸呸」。「死」在中國人的字典里是黑色的,消極的,它意味著腐爛,僵硬,惡心,所以多數人不願意去觸碰死者,甚至不願意在生活中提到或想到死。「死亡」這個話題總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懼。.在美國,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生前就為自己買下墓地,而這一切在東方文化中都是鮮見的。

我上大學了,因為對日本電影有些興趣,就選了這門課。老師在一節課上放了這部電影,其實我一開始是有點害怕的,怕什麼,怕死亡,怕屍體,心裡那個模糊的感覺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殮是一件可怕的事。我甚至以為這是一部恐怖片,但隨著電影的播放,我心中的那點恐懼逐漸消失無蹤。《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凈,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凈,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緩慢而抒情的音樂里,我似乎看到像是雨水沖洗過的被陽光慵懶照著的那片藍色天空,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心平靜下來,享受著光影交錯帶來的美感。看完之後,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因此,當老師讓我們就日本一部電影寫讀後感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入殮師》。好電影是需要一遍遍去體會的,我只能盡力用我的語言來向大家展示一下我對這部電影的一點點的零碎的感悟。

當我看完之後,便深深地喜歡上了這部電影,我查找了很多關於這部電影的資料,了解到這部電影一開始沒有在電影界引來很多關注,卻意外地成為了81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上最出人意料的黑馬。隨後,這部原本無人問津的作品成為了那一年最熱門的電影之一。 《入殮師》導演瀧田洋二郎的電影理念是「電影是人的藝術和人的工作」,在他拍攝的電影中,表現人物的想法和性格的多面性成為了影片的一大特點,而拍攝《入殮師》也是想要藉助這個傳統儀式探討日本人對於死亡的看法。影片主要情節是這樣的: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由於樂團解散而失業後,帶著妻子回到鄉下老家。小林除了演奏大提琴外一無所長,就在他為找工作而發愁時,看到了一則待遇優厚又無任何年齡要求的徵人廣告。小林被社長輕松地錄取後才發現,所謂的「旅行助理」其實是為死人入殮的入殮師。盡管小林非常排斥,但最後在社長佐佐木先生的極力挽留和優渥的工資待遇吸引下勉強接受了這份工作。通過一次次與死亡的接觸和入殮儀式,小林逐漸體會到這份工作的意義,並且對死亡有了一種新的感悟。影片的結尾也是高潮處,大悟接到了拋棄他三十年的父親的死訊,在為父親整理儀容時,大悟回憶起了少年時父親的臉,回憶起了父親對他的愛。這部電影對於死亡的定義是踏上新的旅程。正如電影中的台詞所說的:「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整部電影對於死亡的態度是懷著敬意為死者送別,可以說是從一個側面來體現日本人的「死亡觀」。日本人對於「死亡」有著一種天生的凄美感,追求一種「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境界,正如他們熱愛的櫻花絢爛卻短暫的花期一般,在一夜綻放後迅速凋零。這部電影的基調,如同許多日本的純情電影一樣:緩慢的敘事結構、簡單平實的人物和不緊不徐的台詞。但是,也就是在這白開水一樣平平淡淡的劇情發展中卻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們也與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起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終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人對於入殮是虔誠的,電影將入殮這個儀式表現得唯美庄

重。讓人覺得死亡是如此的淡然而優雅,甚至能讓人會心一笑。雙手為死者按摩臉部的各個部位,據說這是為了保持死者的面部輪廓。接下來,小林用綢被蓋住死者的身體,在不露出死者身體的情況下將衣服脫下,之後手持手帕,伸進被子中為死者擦凈身體——這個過程的意義是為了洗去死者在生前的痛苦和塵緣,好讓他(她)無牽無掛地安心上路。隨後是為死者打理遺容,分為男性和女性兩種妝容,以期能恢復死者生前風采。最後,入殮師會請家人輪流用手帕為死者擦拭面容,讓家人向做最後的死者告別。入殮師每進行一道程序,都要向一旁的家屬說明並且徵求對方的同意,這是對死者最後的敬意,因此過程是極為靜謐肅穆的。整個入殮過程在影片被刻畫得絲絲入扣,每一個蘊含著日本傳統含義的儀式細節都完整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讓我們對入殮師莊重優雅的姿態肅然起敬。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美麗」——《入殮師》細致的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入殮儀式的場景:小心翼翼地為死者擦拭,換衣;一絲不苟地為死者打磨面容,上妝;雙手合什戴上保佑的佛珠;將死者抬進棺材;而死者的家屬則圍坐一旁低頭肅穆??這樣鄭重而庄嚴的儀式營造出的`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感,更讓人們感受到了入殮師的溫柔情懷與日本文化對死亡的尊重。這樣肅穆的入殮儀式不禁讓人們對死亡產生了敬畏:原來人的離去可以這樣美,就像一個畫著美麗妝容的新娘等著上花轎去迎接新的人生,原來人的辭世是這樣的寧靜祥和,就像踏上了另一段旅程的開始。在影片中我們見到了許多葬禮:因性取向異於常人而自殺的美貌少年,額頭上印著親人唇印離去的老人,手握十字架離去的男孩,想穿著長筒襪入殮的老婆婆等等等等,眾生百態,導演把充斥著死別的葬禮導成了一幕幕白色喜劇,讓死亡也帶上了讓人動容的溫暖。除此之外,影片還展現了一種愛的傳承。在影片結尾處,大悟在已僵硬的父親屍體的手中找到了幼年自己給父親的一塊石頭,大悟又將這塊石頭貼在妻子的腹部,將父親對自己的愛傳給了自己尚未出生的兒子。這種深刻的親情將影片的主題再一次升華,體現了深刻的人文關懷 。

這部電影採用了現代戲劇的悲喜劇特點,用戲劇的手法來處理悲痛的題材,在影片開頭,小林第一次親自動手進行入殮儀式便遇到了尷尬的情況——他在為原本以為是女性的死者清理遺體時,竟然發現對方是位男性。緊接著,死者的家屬開始以為死者化女妝還是男妝而進行了小小地商討,將原本庄嚴的氣氛一下子變得有些可笑。這種幽默在影片中無處不在,但它們是輕描淡寫的,不會讓你捧腹,卻成功地將葬禮的悲傷調和成了一種淡然的感傷,將死者背後的那些傷痛一筆帶過,達到了一種「哀而不傷」的意境。每一場葬禮都是一段故事,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家庭和人物,他們在面對死亡時有的憤怒,有的悲傷,有的迷惘,正如世間所有的人在面對死亡時都是無所適從的。然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家人為去世的爺爺送別時,孫女、媳婦、女兒和奶奶分別在爺爺的臉上吻上了一個鮮紅的口紅印,象徵著她們對爺爺深厚的愛與感激。這個相當有趣味的送別方式包含了一種坦然面對死亡樂觀心態,以及希望死者能欣然離世的深情。導演在電影的藝術處理上是別出心裁的。

這部電影令我印象作深刻的則是小林大悟的妻子美香。大悟因為劇團解散離開了城市,來到了小時候生活過的農村。他的妻子並沒有因為借錢購買昂貴的大提琴,和離開城市而對他抱怨,而是尊重他的選擇,並接受這一切,和他一起去了鄉下。美香並不要求生活的奢華,她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她就覺得很滿足。雖然她後來得知小林大悟找到的工作是入殮師的時候不能夠馬上接受回到了娘家,但是,在得知自己已經懷孕後,她還是回到了小林大悟的身邊——從放棄城市的優越生活,到目睹丈夫的工作後接受他,再到勸說丈夫去見已經死去的「公公」,乃至於到最後美香對他人驕傲地說「我丈夫是入殮師!」美香的存在是不可少的,她讓我覺得整部電影有了一種淡淡的溫暖——如果說作為入殮師的丈夫始終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讀生命的話,那麼作為家庭主婦的美香就是用舒緩的曲調在輔襯丈夫。

河邊的卵石是電影的一條重要線索。卵石的第一次出現實在小林找到小時候拉過的大提琴

時,它被一張五線譜包裹著一同放在大提琴盒子里。當時我還困惑那是什麼東西?後來通過小林的回憶得知那是他爸爸送給他的。後來在小林和美香的對話中我們得知石頭里蘊含的是「願望」。直到小林幫他的父親入殮時,當那一塊石頭從小林的父親那隻緊握的手中滑落時,我們才知道,他的父親其實對家庭對孩子有多麼惦念!——那一刻,我被親情的力量所震撼。這一發現也摧毀了小林內心的冷漠與矜持。從最初聞知父親死訊時的心理抵觸到收斂遺體時的淚水如注,小林從怨恨父親多年的心理圍城中得以解脫。隔絕不斷的畢竟是血緣親情,而升華到愛的理解寬容似乎更為可貴。

了。

《入殮師》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由日本著名音樂大師久石讓譜寫的背景音樂,為了體現主人公的形象音樂主要由大提琴音構成,悠揚而渾厚,時而輕快時而舒緩,打破死亡帶來的沉重,樂曲仿如主人公內心的洪流。尤其男主角那段在草原拉琴的意識流,真可謂神來之筆,抒情怡人、格外浪漫。

《入殮師》將生死的涵義通過鏡頭表現出來,每個片段都流露出了脈脈溫情,情節舒緩卻不拖沓,在兩個小時的影片中娓娓講述了一個個充滿歡笑與淚水的人生故事,主人公大悟最後成長為一個不懼死亡、豁達寬容的入殮師,同時也告訴我們,坦然接受人生中的種種感情,享受人生。 是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相同的歸宿,那就是死亡,用小沈陽的話說,生命就是在睜眼閉眼之間。《入殮師》不厭其煩地展現了很多關於人的死亡的入殮過程,它讓我們每一個人直接面對死亡,但是,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領悟到什麼是生命。

熱點內容
日本綜藝中國電影完整版 發布:2023-08-31 22:05:04 瀏覽:1595
日本污電影推薦 發布:2023-08-31 22:03:58 瀏覽:573
北京電影學院有哪些小演員 發布:2023-08-31 22:01:10 瀏覽:1548
日本電影女主割下男主 發布:2023-08-31 21:58:33 瀏覽:1265
一個法國女孩剪短頭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7:38 瀏覽:1283
日本電影主角平田一郎 發布:2023-08-31 21:54:07 瀏覽:934
電影票為什麼搶不到 發布:2023-08-31 21:52:52 瀏覽:1246
電影院眼鏡嗎 發布:2023-08-31 21:50:27 瀏覽:674
港劇曉梅是哪個電影 發布:2023-08-31 21:50:15 瀏覽:678
書生娶個鬼老婆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3-08-31 21:49:25 瀏覽: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