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製作精神
⑴ 美國勵志電影的價值觀
關於美國勵志電影的價值觀
歐美影視作品擁有獨特的拍攝方式,不但畫面震撼的科幻電影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內容精彩的勵志電影也能使觀眾沉醉其中。經典的勵志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向觀眾展示了美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依靠豐富感人的故事情節,電影初期的大力宣傳和精彩的劇情,使該影片贏得了全世界的廣泛好評。影片本身敘述了一件平凡的故事,一個營銷員為了自己的夢想而苦苦追求,也許這樣的故事在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但影片本身卻被好萊塢的影視導演賦予了歐美社會勵志精神的價值觀,體現出社會意識的走勢。本文從多方面進行探討,來解析美國勵志電影的價值與影響。
一、電影本身的情節魅力
作為經典的美國尋夢電影,《當幸福來敲門》向人們展示肆手了營銷員成長背後的心酸歷程。這部影片的故事情節以真實的生活為背景,以現實人物的親身指虛經歷作為劇本改編而成。克里斯?加德納,作為電影中小營銷員的他,在現實生活中早已成為一位有名的投資家,通過他的自我敘述,也使得電影中自己的形象更加豐滿而具有魅力。電影背景發生在陷入經濟衰退的美國,每個人都渴望能夠有穩定的工作和生活,而為自己的夢想堅持努力著,這是當時美國社會新的轉折和起點,使得此部影片擁有極高的社會價值。影片刻畫了在當時被失業與碰壁籠罩的社會中,美國人民流離失所,多數人民為了生活四處求職。作為一名黑人的克里斯?加德納,同樣也遭受著如此悲慘的經歷,更加痛心的是他的老婆琳達忍受不了如此慘淡的生活,拋棄了他與五歲大小的兒子,生活的黑暗就這樣纏繞在克里斯?加德納的身上。
面對各種挫折與失敗的克里斯?加德納,為了自己的夢想堅持不懈地努力著,然而上帝也並沒有拋棄他,而是給了他一個選擇的權利。一個需要半年的時間來實習的公司,在這期間他沒有工資,20個人當中也只有一個人將被僱用,他可以選擇堅持或者放棄,他看到與自己一同受累的兒子,想到他們父子倆的將來,毅然接受了如此嚴酷的考驗。為了能夠繼續活下去,在這半年的時間里,他走遍了所有醫院推銷並賣掉自己的骨密度掃描儀來換取生活費用。
殘酷的生活總是對他不依不饒,當他左右奔波掙錢來養活父子倆時,一份突如其來的稅收單出現在他的面前,由於他無法支付租房子的錢,被房主從公寓攆了出來。父子兩人無家可歸,就睡在地鐵站、收容所、公共廁所,任何一個可以暫且棲身的地方。生活的窮困讓克里斯無比沮喪,沉重的壓力也迫使他流出淚水,但為了自己孩子的未來,為了自己的信仰,克里斯咬緊了牙關,依舊努力堅持。他拚命提前結束自己在公司的實習,為了能有一個好的容身場地,他日復一日地到教堂祈求住所。克里斯期盼能夠早日結束這痛苦的生活,而現實卻殘忍地玩弄他一次又一次。對於克里斯的遭遇,在尋求夢想的道路上的重重失敗,他不時地會思考,上帝為什麼對他這樣不公,為什麼生活會如此狼狽?但是他始終堅信,只要自己今天足夠努力,幸福終究會來敲自己的房門,即便生活總是不盡如人意,無論如何也要堅強地邁出自己的每一步。克里斯用他能夠想出的所有方法來節約生活費用,但老天卻故意讓他的掃描儀失竊,讓他再次受到殘酷世界的打擊,逼他走上一條通往絕望的道路。然而再殘酷的現實都無法擊破克里斯堅強的內心,憑借他心中堅守的信仰,為了自己孩子今後的幸福生活,他再次無視現實的殘酷,靠自己的雙手推開殘忍生活的阻擋,深信自己終有一天能夠到達幸福的彼岸。
他挺過了半年的艱苦生活之後,終於贏得了公司的認可,在眾多的競選人當中脫穎而出,被公司聘用。他也通過了上帝對他的重重考驗,在這黑暗的時期中茁壯成長,終於成就了自己的股票經紀人一職,並創辦了屬於自己的公司。在結尾,幸福來到了克里斯的面前,為他的執著和堅強,敲出悅耳動人的響聲。
二、電影中時代背景的透徹解析
放眼其他類似的勵志影片,例如《洛奇》敘述了一個無名拳手洛奇?巴布亞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突破重重難關,終於獲得與世界拳王阿波羅?克里德爭奪冠軍的故事,和《奔騰年代》中生活在美國大蕭條時期的查爾斯?霍華德裂逗嫌,從一名自行車修理工成長為汽車富商的艱辛歷程一樣,都是典型的歐美追夢電影。如同大多數的歐美勵志電影,這部講述營銷員成長的影片,在內容方面也並沒有給人太強的新鮮感。生活艱辛的克里斯,在起點方面就遠遠地落在了別人的後面,加上他本身是一名黑人的身世,使得他在周圍人的`眼中顯得如此渺小,殘酷的現實還不斷地給他沉重的打擊,在多重困苦的情況下施加壓力。盡管生活如此不盡如人意,克里斯都沒有想過要停止對自己夢想的追求。在這樣追逐夢想的道路中,充滿了噩夢與荊棘,克里斯滿身傷痕,只要還有最後一口氣,他都要支撐著自己殘破的身軀堅強地走下去。他也曾流下過絕望的淚水,但每當他看到自己懷抱中的孩子,心中都會燃起昂揚鬥志。現實也將會臣服於他的腳下,依靠堅實的信仰與無數的付出,他終於成就了人生中最為輝煌的時刻,幸福也來到他的面前,給了他美滿安逸的結局。
然而許多的勵志電影在內容方面都顯得相似,各種追夢的故事被導演們反復改編,而亞洲導演的思維也受到了歐美的影響,拍攝出了中國版本的歐美勵志電影,並無創新可言。在外國文化的入侵之下,中國電影導演並沒有進行深刻的反思,歐美勵志電影之所以如此成功的關鍵究竟從何而來。好萊塢電影導演的頭腦總是睿智的,他們將美國人民的現實生活融入電影當中,描繪主人公內心世界的精神面貌,同時也替代了美國社會的精神面貌,體現出社會意識的大概走向和每個人思維的方向。影片的上映有利於增強社會民族的自信感,擺脫現實對自身的約束,增強人民心中積極向上的意識,成為每個人對自己夢想追求的基礎。也為不同社會背景下的人民,敞開了堅強與自信的大門。 經過各部勵志電影累積而成的台階,使得《當幸福來敲門》這部影片榮獲勵志經典的冠軍稱號,然而如此平凡的勵志故事為何卻擁有著如此之大的影視魅力,這是每位觀眾心中類似的疑問。這一切都與電影背後的時代背景有著極為重大的聯系,電影講述的故事處於美國社會陷入衰敗與蕭條的時期,每個人都被社會的失落和絕望所籠罩。在這樣的背景與氣氛的烘托之下,每個人心中的夢想都變得極為渺茫,社會急切地渴望能夠有一盞燈來引領人們內心前進的方向,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克里斯堅定的信仰與頑強的精神便是這盞引路燈。如同克里斯在流下絕望的淚水時,進行了關於自己人生夢想的思考,當時的社會也應如此進行一次大徹大悟的反省。正因為當時國家毫無目標的發展,帶給了人們迷茫的生活,才使得這部影片更加具有現實的價值和意義。影片里的主人公遇到了挫折,與其他勵志電影相比,是最為嚴重和殘酷的,折射出現實社會將會步入一個更為黑暗的時期。除了電影中克里斯與殘酷生活的相抗爭之外,好萊塢電影導演也將親人之間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相比於同級別的影片中所不具有的故事情節,也使得這部影片的魅力大大增強,引起觀眾內心深處的共鳴,對美國社會的衰敗而感到默默悲哀。
三、電影中主人公的精神內涵
此部影片講述的是克里斯?加德納作為一名營銷員時悲慘的人生經歷,通過好萊塢電影的精緻刻畫,讓該部影片具有深刻的社會精神觀念,更為輕松地融入每個人的現實生活中。《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擁有著多重的含義與價值,需要以獨特的分析方法來進行研究。影片情節向觀眾展示了逐漸陷入衰敗的美國現狀,城市隨處可見失業與碰壁的現象,人們頭頂巨大的壓力艱苦地生活著,克里斯也是其中的小角色,他沒有良好的家庭條件,並且作為一名黑人的他顯得格外悲慘。這樣的情節引起了觀眾對主人公的理解與同情,對於當時社會面貌的責罵與不滿,這也正是此部電影的獨到之處。當觀眾對社會現實進行思考的同時,電影還表達出渺小的人物實現夢想的不可能性。如此絕望的故事情節,使得克里斯強大的精神面貌變得尤為重要,體現出主人公對自己人生思索的正確觀念。
克里斯不僅擁有著常人難得的奮斗精神,還擁有著對自己的兒子默默付出的偉大父愛。他所追求的夢想是希望自己與兒子同樣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在每個人的眼中,這樣的精神是無私的,這一精神在如此的社會生活中也顯得十分寶貴。在美國社會被迷茫所籠罩的這個時期里,人們心中的信仰也被殘酷的現實所動搖,而作為黑人出身的克里斯來說,他沒有如同他人一樣的學位憑證,而他卻能將自己的信仰堅守得如此牢固,全得力於他本身的頑強不畏挫折的精神,這是當時社會每個人都應該支持與學習的。
四、電影中社會價值的趨勢與方向
每一部勵志電影中的主人公都是應該被贊賞的,無論內容情節真實與否,電影都會在結局給人以深刻的道理和反思。好萊塢導演將這部電影用多重鏡像的方式,來向觀眾呈現出克里斯與生活中的惡魔相抗爭的過程,作為經典勵志電影的代表作,無論是情節方面還是事情本身,都使得這部影片無可挑剔。觀眾在對影片中所表達的社會價值趨勢做透徹分析時,也應對像克里斯一樣的追夢人做出思考。
從影片的多方面分析,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主人公克里斯對自己理想中生活的不懈努力。他的付出與父愛,一直伴隨在他成長的每個過程當中,即便他所遇到的困難是如此巨大的,他都沒有停下過前進的腳步。從如此悲慘的經歷中,折射出了一位黑人父親自身所擁有的強大精神,他接受生活對他的挑戰,他也同樣堅信,如此殘酷的現實能夠使他成為一名頂天立地的偉人,於是他目光依舊向前,毫不猶豫地走下去。他所擁有的人生價值,也將代表著當時美國社會的價值;他所做出的選擇,也預示著社會價值的趨勢。如果沒有人民心中的崛起精神,社會也將會變成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從一方面看,主人公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執著向前;從另一方面看,克里斯的頑強體現出一個社會乃至整個民族的不息精神。通過影片的多重藝術手法,無論在票房方面,還是在電影本身的魅力方面,都使該影片取得了勵志電影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
五、結語
克里斯用他在追尋夢想道路上的經歷,面對失敗與絕望的態度,來向我們闡釋如果心中懷有夢想,就要堅定追求夢想的信念和勇氣。即便自己所處的時代如何黑暗,也要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並為之不懈努力。要善於抓住生活中的每一次機遇,如果因害怕現實的殘酷,而放棄自己的夢想,自己的才華也將無法展現出來。像名人所說的,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那些一事無成的人只想告訴你如何放棄;如果你有理想的話,就要去努力實現。社會生活的價值與意義也將呈現在自己身上,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堅信:幸福也會來敲響我的門!
;⑵ 美國電影的特點有什麼啊
1、個人主義是美國價值觀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它重視個人成就、崇拜個人奮斗,講究個人價值最大程度的實現。
美國電影是灌輸個人主義的主要工具,從《蜘蛛俠》、《超人》再到《2012》,「救世主們」一次次讓美國扮演拯救世界的角色,英雄來到地球是「為了美國式的真理和正義」,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認同美國具有拯救並主導世界強權地位的天然能力。
2、美國電影很注重鏡頭和敘述場景的精雕細琢,自由女神像、星條旗、曼哈頓街道都是時常出現的鏡頭。
無論是現代科技製作出來的震撼鏡頭,還是藝術浪漫的日常生活場景的展示,都會激起一部分觀眾對美國的嚮往。
3、美國電影善於將精神內核和商業外殼有機結合,價值觀傾向被包裝在具有強烈視聽效果的表層結構之下。
美國影視產業不僅為美國帶來巨額經濟利益,帶動了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推銷了美國的價值理念,營造了一個有利於國家形象傳播的「美國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態」。
(2)美國電影製作精神擴展閱讀:
美國電影傳播策略:
1、打造產業化的運作模式。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便形成企業生產模式,即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商業化運作管理,實現生產製作與傳播發行的緊密集合。
電影製作、發行和放映,條塊分割,分工合作,責任明確。電影製片方、發行方與技術團隊等通常是長期的固定合作夥伴,利益緊密相關。同時,美國電影的蓬勃發展和融資渠道廣、資金雄厚密不可分。
2、實施全媒體的宣傳營銷。
在傳統媒體時代,美國電影按報紙、廣播、電視的視聽說特點,三管齊下,打造全方位的電影傳播路線。在新媒體時代,美國電影充分利用網路的互動性,使新舊媒體平台相配合,實施全媒體的營銷策略
⑶ 好萊塢電影中的典型特點
1、非限制型的敘述手法:經典好萊塢電影的敘事眾多技法中最明顯的傾向是採用「客觀化」,意即呈現一個基本的客觀故事,在此基礎上穿插人物的「知覺主觀」和「心理主觀」視點。因此,經典好萊塢敘事電影通常都用非限制型的敘述手法。
2、戲劇化的故事結構: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方面明顯地以戲劇化作為基礎,故事情節充滿戲劇性沖突。
3、角色結構譜:經典好萊塢影片的角色往往有:正面人物(protagonist)、反面人物(antagonist)、配角(supporting)、主動角色(active)。
被動角色(passive)、刻板角色(cliche)、單線人物(one-string)、圓形人物(round)、扁平人物(flat)。
4、蒙太奇技巧:美國電影導演格里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等影片中創造性的在場面之內進行大量的切換,直接把戲劇性空間解構,然後重新組合以適應觀眾的思維和情感參與。
並由此發展出後來成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的一種拍攝和剪輯語法:用主鏡頭或交待鏡頭建立一個故事的發生地點,然後,當動作發展時,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戲劇性高潮時用特寫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5、全知的敘述模式:當攝影機採取全知的敘述模式時,觀眾對劇情的了解就遠遠大於劇中人對劇情的了解,觀眾就實際上進入到一個和導演無意的共謀。
即觀眾和導演都在劇中人「上面」,猶如上帝一樣俯視劇中人物困境。這時觀眾對劇中人物的認同轉移到對導演的認同,觀眾從劇情的參與者轉移為旁觀者。
⑷ 電影製作的一些標准
按:美國或許不是年生產影片最多的國家,但絕對是世界電影市場最大份額的持有者,無論你是否喜歡美國電影,它的地位都不言而喻。但很遺憾,現在彷彿一提到美國電影,能讓人想到的就只有「泰坦尼克號」、「真實的謊言」、「變形金剛」等,而且似乎美國電影就可以跟好萊塢電影劃上等號,似乎美國電影就可以跟純粹的商業片劃上等號,這種想法無疑too simple,所以,我才產生興趣,就這個問題,說兩句。
一、美國電影不等於好萊塢電影
這個標題很大,我努力一條一條理清順序來寫,其實關於對好萊塢的認識,周黎明先生那兩本書可以作為很好的材料,那上面涉及的內容,我就不詳細說了。
什麼是好萊塢電影?如果將這個詞狹義理解,我們可以理解為在三四十年代美國電影黃金時期,由處於好萊塢的美國最大的八大片廠米高梅、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雷電華、華納兄弟、環球、哥倫比亞、聯美(聯藝)等製作發行的影片,甚至不僅製作發行,連放映也是在這些公司控制的院線中。但大家知道,美國人反壟斷反得很厲害,這種垂直的包攬了生產到銷售所有環節的行為——特別是一些控制了大量影院的公司,被認為是壟斷,所以後來放映這一塊,基本與製作和發行分家。而經過了這么多年的風吹雨打,這八大公司也是興衰榮辱命運不一,拍了《公民凱恩》的雷電華倒了,本來就是有錢的演員們拉起來的聯美也沒了,哥倫比亞被索尼兼並,華納更是與美國在線合並,米高梅被一部《風語者》搞得幾乎破產,不過類似於做大的迪斯尼,新線,本來是迪斯尼旗下的米拉麥克斯,以及剛剛被派拉蒙兼並的夢工場又在上世紀90年代左右紛紛崛起,成為這塊電影王國的新貴。
簡單解釋了一下後,可以看到,如果按照狹義來理解,基本只有這八大片廠製作發行的影片才能叫好萊塢電影。而現在,很多時候,即使大公司進行了發行工作,也不等於這就是他們的作品——因為大公司對發行渠道的壟斷還是不言而喻的,何況,即使獨立製作能夠承擔得起集約的製作費用,在發行特別是後期宣傳上的花費(某種意義上形同灑錢的浪費,但不這么干還不行)是很難付得起的,但這些由大公司負責發行工作的獨立製作影片,你很難說是那個刻板的「好萊塢電影」,所以,當有「專家」對當年橫掃奧斯卡的指環王3評價為典型的「好萊塢商業製作」時,顯然,他沒有去查查這部電影的製作班底。
那麼,現在對好萊塢電影的定義沒有這樣刻板,對其認同度可能更大成分上是從電影的一些表徵上的認同,例如故事的套路、對視覺奇觀的強調、在暴露場面戲上的把握以及意識形態標簽。這樣的見解,也許會得到更多的認同。即使關於這一點,這種觀念中的「好萊塢電影」也並非沒有可取之處,不過,我會在稍後談這個問題。還是回到前面,對製作關繫上的釐清,可以使我們看到,實際上,純粹由代表著好萊塢的大公司製作的電影,絕不能代表一個完整的美國電影。實際上,在8mm之後,隨著DV的出現,電影製作成本的彈性越來越大,使用大量大場面和CGI,你也許會花上百萬美元去僅僅拍一個幾秒鍾的鏡頭,但更多年輕的電影愛好者可以只花很少的錢就拍出一部過去想都不敢想的真正意義上的電影而不是家庭錄影。《女巫布萊爾》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羅伯特羅德里格斯的《殺手悲歌》更是只用了9000美元左右!正是這些或小或大的獨立製作的存在,才為美國電影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資源基礎。而且,即便是好萊塢,傳統的片廠制度實際上早已經被打破,過去那種桌子上放上3個劇本,隨便拿一個,要拍時就換幾個明星改幾句台詞和幾個沖突情節的純粹工業化時代早就一去不復返了。即便像指環王3這樣的史詩之作,如果真的來看的話,實際上也可以放進獨立製作的陣營中去,盡管它接受了大公司的融資,但實際製作單位並非大公司,而且PJ也像他當年玩「Bad Taste」一樣,享有高度自由。獨立製作和大公司之間並不像我們的專家所想像得那樣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間的劍拔弩張,前者需要資金注入來提高製作水準,後者需要創新的意識來開拓新的市場空間,聰明人所做的不是保持清高,互相看不起對方,而是取長補短,說好聽點,叫力量博弈,說不好聽,就是互相利用。讓他們互相利用去吧,反正最後最開心的,是我們影迷。
至於美國那些獨立製作所取得的成就,我就不用多說了吧,隨便講幾位導演在國內影迷中都是如雷貫耳:科恩兄弟、大衛林奇、理查德林克萊特,哦,差點忘記了最能代表獨立製作精神的凱文史密斯,他的《瘋狂店員》可是通過刷幹了20來張信用卡拍出來的,他的橫空出世可是大大激勵後來者,一個電影學院學生看了《瘋狂店員》後簡直無法相信這是眼前這個其貌不揚的Silent Bob拍出來的,當時就揚言:靠,他都能拍電影,我也能!所以,不要一看到《律政俏佳人》、《美女與野獸》、《限制級特工》就以為是美國電影的全部——想想《巴頓芬克》、《我心狂野》、《喚醒人生》吧。
二、商業?藝術?怎麼評價一部電影
前面講了這么多,似乎是為美國的獨立電影和好萊塢電影劃清了界線,ok,即便承認了獨立電影的成就,似乎一群文藝青年/中年們還是會緊咬著不放:那又怎麼樣?俗氣的好萊塢商業片還是美國電影的主流,這些電影就是比不上歐洲的、日本的!那才叫藝術!
注意,這里有一個關鍵詞,「商業片」。只要是公開發行的電影,都要賣票,都要賣碟,哪部的製作者敢說自己沒有商業目的——就算不想賺錢,至少你也要收回成本吧?拍地獄天使的霍華德休斯可以不在乎賺了多少錢無止境地投入,但這豈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更何況,那部當時天價製作的地獄天使,按照文青/中的觀點來看,可是標準的商業製作。再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斬獲n項凱撒獎但被法國評論界認為是向傳統優質電影倒退的最後一班地鐵,是法國當年的票房冠軍;另一個是被冠以中國第一商業片導演的馮小剛,他的《大腕》在日本是在藝術院線上映的。這說明了什麼?第一,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需求,在我們這里被當成藝術得不得了的東西,也許在原產地就是作為商業片看待的,反之亦然,這就是文化差異,好萊塢的商業製作所以能在全球大行其道,與其說這是文化侵略,不如講它抓住了一些普世的東西;第二,藝術電影,或者說被認為「藝術」的電影,跟票房成功並不矛盾,至少,不應該以票房失敗為榮,連基耶斯洛夫斯基也不覺得這是多麼光彩的事情(所以戈達爾那話完全是誤人子弟的放屁!),你可以不取悅觀眾,但沒必要矯情地與觀眾為敵。
所以,在這里,我們以商業片與藝術片作為電影的分野的方式,實際上是一種偽命題,因為兩者根本就不能形成對立,也許不用太多功夫,你就能找到完全商業一點都不藝術的電影,但你要找一部完全藝術一點都不商業的電影可不太容易,更何況,前者就沒有可取之處嗎——即使不用文青/中所熱衷的方式濫情分析加刻意拔高——比如說被公認為爛片且幾乎不會得到「藝術」認同的《珍珠港》,哪怕你再不屑這部電影,那個追著炸彈的屁股落下來的鏡頭想必還是會給你深刻的印象,對於一部票房口碑都糟糕的作品來說,這就夠了(雖然製片商不會這樣認為)。
這就引出了我對電影的評判標准:媚俗和作者。前者的意思不用多說,沿襲著陳腐的套路,講嚼爛的故事以平庸的方式再演繹一遍。而後者,除了《電影手冊》最初定義的風格化之外,我更看重的一點,是創新,是新意,或者是對已經使用過的方法的擴展、補充與最佳程度的發揮,這是一切藝術發展下去的靈魂。
這種作者意識不僅是體現在導演身上,尤其對於很多時候並不以導演能力為看點的商業片而言。機智的對白可以是一種作者創新,鏡頭的使用上可以體現作者創新,燈光、美術、音樂……即便是動作設計上,成龍、甄子丹、袁和平等不還是打出了這種東方味道十足的作者!(看看過去的成龍片,你就知道托尼渣根本不算什麼)電影,作為電影,而不是小說或者其他,正因為技術在其中所佔的地位是其他藝術中技術成分難以比擬的,所以技術即使不能被視為電影的主導,至少也不應該被文青/中忽視成一個次要因素。這里順便講下自己的觀影經歷,現在純粹商業製作看得很少,倒不說自己清高得不願意去碰那些「俗物」,而是高中時代放假期間瘋狂地看碟,幾乎暑期檔票房前十都不會落下,商業片的套路太瞭然於胸了,而現在難得看到讓人眼前一亮的商業製作,只是不停地炒冷飯。所以,去年我最欣賞的一部電影是Hot Fuzz,它融合了幾乎所有男性喜愛的類型片因素(警匪、黑幫、驚悚、懸疑、恐怖、黑色、喜劇、動作甚至公路片和戰爭片都能找到點影子),打造出來的卻是完全自我特質的東西,那三個英國小子繼僵屍肖恩顛覆了僵屍片後,又用這部電影繼續顛覆著類型片,同時——不像昆汀的電影那樣有再多錢都做得很粗糙作坊味道十足——他們做得非常精緻和緊湊,沒有一個鏡頭一句台詞是多餘的。這部雖然很難入文青/中的法眼,因為除了從「一切為了大局」引申幾句批判之外,就沒什麼可說了(去年教一群小孩寫應試影評的時候,直接告訴她們,找不到話說就扯人性,什麼弱智電影都可以往人性陰暗或者人性本善上扯……),但這絲毫無損這是一部絕佳電影的事實。
三、好萊塢電影不過爾爾?
相信說到這里,看了我上面的評價標准,對於這個問題應該有了個比較明確的答案了吧。事實上,好萊塢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世界上最開放的電影生產基地,在法國、德國、丹麥、瑞典電影稱雄一時的二三十年代,好萊塢的魅力還難以跟歐洲相抗衡,但是,隨著納粹愚蠢的民族清洗,大批猶太血統或者對納粹政策不滿的電影人紛紛來到好萊塢,這對其力量的壯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即便經歷了五十年代麥卡錫主義的恐怖,但並沒有影響好萊塢的開放態度,哪怕是來自蘇聯的導演都無所謂,比如邦達爾丘克就曾赴美拍攝了史詩片《滑鐵盧》。
但開放不等於好適應,畢竟,賺錢是這里的第一要義,如果能既賺錢又藝術,那是最好,但如果兩者產生了激烈的矛盾,前者肯定是首要考慮,雖然不乏成功的適應者,如希區柯克、波蘭斯基、米洛斯福爾曼等,但特呂弗、路易馬勒在稍加嘗試後便回歸祖國——即便如此,馬勒在美國拍攝的《大西洋城》仍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關於這個問題,福爾曼說得好:搞電影這一行,你總是會受到壓力的。在共產黨國家,你受到的不是商業上的壓力,而是強大的意識形態上的壓力。在美國,意識形態上的壓力一點也沒有,但是有商業上的壓力。說老實話,我寧願要商業上的壓力,那樣我就為觀眾的口味所驅使。而在意識形態的壓力下,我得受別人的擺布。再者,把好萊塢看作是一個實體是錯誤的。不是只有一個好萊塢——而是有數以百計個好萊塢,在每一道門的背後,你會發現一個不同的好萊塢。如果你運氣好,能在合適的時候找對一個合適的門的話,你是可以在美國做出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的。
只有建立起來這樣一個強大的電影工業而不是依靠天知道什麼時候誕生的大師,長期持續的藝術佳作的出現,才有可能,話說回來,沒有這種基礎,大師還沒得到哺乳便已經餓死了。有人鄙視呂克貝松後來的商業化運作,孰不知不僅在自戀狂輩出的法國他本來就不是一個文藝青年,而且他這樣做才是真的對歐洲電影做出了巨大貢獻,一大群新銳的歐洲導演在他的提攜下成長起來,並且為歐洲藝術電影脈絡的延續提供了很好的資金來源。如果藝術電影需要靠國家救濟才能養活的話,不僅藝術電影、獨立製作要死,整個電影事業都活不下去——看看台灣電影的現狀便知道了。
⑸ 美國好萊塢電影奇觀化法則是指什麼
指電影要表現現實生活當中難得一見的東西。
相關介紹:
長期以來,美國只把電影看作是娛樂手段,把好萊塢當成生產故事和幻想的工廠,因此首先注意影片的商業價值。但是,70年代前後,美國電影學術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
好萊塢電影在經歷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民族電影興起的影響之後;在經歷了法國新浪潮的沖擊之後,在經歷了自身從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業影片製作的衰退與電視對電影製作的沖擊之後,於60年代後半期和70年代,開始對類型電影從形式到主題進行反思。
而在另一方面,美國社會的動盪與政治的危機;電影舊體制與舊觀念的危機,都成為這時期電影革命與演變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5)美國電影製作精神擴展閱讀
60年代末,美國電影製作者的觀念在變化,觀眾的觀念也在超越現實的精神狀態,他們要利用青年人與現存社會的矛盾和現行社會的危機,就像一個好萊塢的製片人所說的那樣革命是容易脫手的完美商品。他們企圖以革命打入市場,就如同那一時期出現的德皮士資本家一樣。
這類的影片以後還有:波拉克拍攝的《傑里邁亞·約翰遜》(1969年)、波格丹諾維奇拍攝的《紙月亮》(1972年)和盧卡斯的《美國風情錄》(1973年)等。
《逍遙騎士》成為六、七十年代美國電影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引起了美國電影的深刻變化,並導致了某種「自由」浪漫、躁動的暴力情緒和風格」。這部多少帶有試驗性質的影片預示了1975年《出租汽車司機》的藝術方向。
⑹ 美國電影的特點有什麼啊
1、個人主義是美國價值觀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它重視個人成就、崇拜個人奮斗,講究個人價值最大程度的實現。
美國電影是灌輸個人主義的主要工具,從《蜘蛛俠》、《超人》再到《2012》,「救世主們」一次次讓美國扮演拯救世界的角色,英雄來到地球是「為了美國式的真理和正義」,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認同美國具有拯救並主導世界強權地位的天然能力。
2、美國電影很注重鏡頭和敘述場景的精雕細琢,自由女神像、星條旗、曼哈頓街道都是時常出現的鏡頭。
無論是現代科技製作出來的震撼鏡頭,還是藝術浪漫的日常生活場景的展示,都會激起一部分觀眾對美國的嚮往。
3、美國電影善於將精神內核和商業外殼有機結合,價值觀傾向被包裝在具有強烈視聽效果的表層結構之下。
美國影視產業不僅為美國帶來巨額經濟利益,帶動了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推銷了美國的價值理念,營造了一個有利於國家形象傳播的「美國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態」。
(6)美國電影製作精神擴展閱讀:
美國電影傳播策略:
1、打造產業化的運作模式。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便形成企業生產模式,即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商業化運作管理,實現生產製作與傳播發行的緊密集合。
電影製作、發行和放映,條塊分割,分工合作,責任明確。電影製片方、發行方與技術團隊等通常是長期的固定合作夥伴,利益緊密相關。同時,美國電影的蓬勃發展和融資渠道廣、資金雄厚密不可分。
2、實施全媒體的宣傳營銷。
在傳統媒體時代,美國電影按報紙、廣播、電視的視聽說特點,三管齊下,打造全方位的電影傳播路線。在新媒體時代,美國電影充分利用網路的互動性,使新舊媒體平台相配合,實施全媒體的營銷策略
⑺ 好萊塢電影的形式與觀念
形式商業片,獨立製作,與各大電影財團的關系。觀念,商業化,
⑻ 美國大片為什麼好看
美國大片電影好看,因為美國的電影製作技術先進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美國電影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
美國好萊塢大片中,科幻片佔了相當大的比例,甚至可以說科幻片就是好萊塢的代名詞。從變形金剛系列,到蜘蛛俠,高鐵俠,蝙蝠俠,綠巨人等等無一例外都展現了充滿想像力的劇情和炫目的視覺效果。
《X特遣隊:全員集結》:
《X特遣隊:全員集結》是由亞特拉斯娛樂、DC娛樂公司等聯合出品,詹姆斯·古恩執導,伊德瑞斯·艾爾巴、瑪格特·羅比、約翰·塞納、喬爾·金納曼領銜主演,西爾維斯特·史泰龍、維奧拉·戴維斯特別主演的科幻動作電影。
該片根據DC漫畫改編,講述了哈莉·奎茵、血腥運動、和平使者特殊能力的囚犯,在美夢監獄為了可以減輕刑罰,而加入了超級秘密陰暗的X特遣隊,他們將前往南美洲的科托馬爾他島國執行新任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