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香港電影在日本很火
⑴ 從產業和文化輸出兩方面看,香港電影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如何
香港電影在國際上的地位算是可以。香港電影的存在,為中國的娛樂產業在國際上提高了很高的檔次,但是它在我們普通群眾的心中其實也是不可磨滅的記憶。記得小時候,並不是家家都有電視里的時代,於是我們就經常去鄰居家或者村裡面比較有錢的人家去看電影。甚至於有時候別人家的電視機還是黑白的,但是並不能磨滅我們的激情,也正是從那個時候結識了香港電影。
⑵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七八十年代的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如今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沒那麼吸引眼球了。
當時的香港電影除了本土市場還有東南亞市場,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尤其是台灣,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隨著台灣片商對港片越來越不滿,王晶曾說過台灣片商曾花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台灣版權,但卻虧的底朝天,台灣片商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放開好萊塢市場,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也就慢慢沒落。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香港電影製片業十分發達,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稱,也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早在19世紀末電影技術開始傳入香港,香港的整個電影是領先整個東南亞的,大概從70年代中到90年代初中,造就了其「黃金時代」,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70年代「嘉禾電影」開始興起,也一躍成為香港電影盛世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公司之一,與邵氏逐鹿香江幾乎一度成為香港電影代表,先後栽培過李小龍、成龍、李連傑、梅艷芳、張曼玉等巨星。
周潤發、任達華、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梁家輝、呂良偉、劉青雲、甄子丹等等,皆出於「TVB」的訓練班,他們中大多數起初活躍於電視劇中,80年代中後期開始轉向影壇。
30年過去了,這批在當時的年輕人都變成了當今中國電影事業的基石,已逝去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銀幕上光彩奪目的男女演員們,像一座停了擺的鍾,讓人常湧起地老天荒的感慨。
如果說,整個九十年代,是一張發黃了的電影海報,那麼,她們的容顏都是天然純真的,演技都是靠一點點磨練出來的,所以在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才會出現那麼多讓人一生難忘的經典鏡頭和畫面。
⑶ 港片and日本電影,整體上講日本怎麼比
怎麼說呢,我也不是專業的 瞎講一下吧。
(手打 有點慢)
早期的香港發展迅速,電影里也露出一股自信的氣息,也算是好片噴發的年代,基本上我們就算口味不同,但印象深刻的也差不多是那時間段的。
但現在幾年,很多人都說港片沒落,很多香港投資人不再願意投資電影,所以你也看到杜琪峰 星爺這些導演都開始北上來合作,找出路。雖然這些老導演也有意培養新人導演,還辦了個什麼協會,但就我最近看的電影,感覺就曾志偉的兒子曾國祥還有點意思,其他可能是沒看到,不過感覺新人接力還有一段路要走。
再來就是日本,要知道一個地區和一個國家相比必然有些弱。但喜歡看電影的人關注的可不是近幾年的漫改「大片」。看多了會發現日本的長處,他們電影刻畫人物心理,對人性與社會之間的功力也算別有風格的。比起美國的套路英雄喜歡從一些瑣碎的事來出發,慢慢鋪墊。所以現在對爆米花電影轟炸下的大部分觀眾來說,這種風格都不會有耐心看下去。
不過日本今年的好片數量也比較少,估計看著漫改找錢,大部分都跑這塊去了吧
好了 大概就這樣了,打游戲~~~
⑷ 曾經的香港電影在韓國有多火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電視劇的黃金年代,風靡亞洲,不僅僅在韓國火,日本,東南亞,也火的一塌糊塗。當時韓國電影方興未艾,眼巴巴看著。如今韓國電影與香港電影不可同日而語。60年代到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曾經橫掃過亞洲,貌似現在的很多韓國明星都有崇拜的香港演員。《英雄本色》在韓國颳起的旋風讓周潤發張國榮狄龍在韓國如日中天。不僅如此,劉德華,林青霞,王祖賢甚至連元彪有很高知名度,70後的韓國人也是看著香港電影長大的,對張國榮、周潤發、成龍、劉德華等明星也是耳熟能詳,同樣認同老版《倩女幽魂》是經典。從20世紀80年代起,張國榮在韓國就一直有著超高人氣,是韓國最受歡迎的國外明星之一。他是第一位享譽韓國樂壇的華人歌手:1987年,他的專輯《愛慕》在韓國空前大賣30萬張,創造了華語唱片在韓國的銷量紀錄。2003年,韓國電影頻道OCN聯同21家電影網合作舉辦「百大影星」評選,張國榮排海外影星第一位。2009年,韓國首爾舉辦了以「張國榮」名字命名的電影節以示紀念。今年的最新消息---曾執導《八月照相館》的韓國名導演許秦豪與張國榮也有一段淵源。據記者了解,2001年時,許秦豪准備將法國經典名著《危險關系》拍成同名電影,男主角鎖定的就是張國榮,女主角則是張曼玉。不過,遺憾的是,影片准備開拍時張國榮卻突然離世,因此導致影片被擱淺。但是,在此後10年的時間里,許秦豪一直希望能完成張國榮的遺願,於是在獲得內地知名影視公司中博傳媒的億元投資後,終於得以在今年將影片重新啟動。在即將於9月末開拍的這部意義非凡的電影中,男主角由張國榮換成了韓國一哥張東健。亞洲頂級女星張柏芝則取代張曼玉出演女主角,影片另一女主角確定為內地一線女星章子怡。
⑸ 有誰知道中國有什麼電視劇或者電影出口到韓國和日本並受到歡迎嗎
leslie是第一位打入日本和韓國市場的中國明星,橫掃亞洲,他主演的電影在日韓都很受歡迎。
香港電影通信(日本影評人協會)是由篠原夫人創辦的,是日本關於香港及亞洲電影最具權威的出版物。夫人本人是一個狂熱的香港影迷。多年前她在逗留香港期間觀看影片《阿飛正傳》後對此片一見鍾情,於是買下了其版權在日本放映。她對這部片子的熱情令她決定成立一個電影放映公司,並向香港電影通信的會員介紹香港電影。
1993年,他們正式開始通過投票選舉出最佳香港影片、最佳男、女主角及最佳導演,並由香港電影通信公布投票結果。協會會員從當年放映的影片中選出最佳演員(投票於當年十二月份進行,結果於次年一月份公布),會員每人只可投一票。基本上每年的最佳演員都由Leslie獲得:
93年:憑《阿飛正傳》奪魁(協會成員3000人);
94年:憑《霸王別姬》奪魁(協會成員4000人)
(實際上《霸王別姬》1994年才在日本正式放映,但1993年曾在東京電影節上放映,因而也入了93年的候選名單)
95年:憑《霸王別姬》奪魁;(協會會員5000人)
(由於此片94年在日本正式上映,Leslie自然又獲得了最佳演員稱號。這部影片在日本引起了強烈反響,並創下了有史以來曾在日本放映的亞洲電影新紀錄。)
96年:憑《金枝玉葉》奪魁;(協會會員7000人)
97年:憑《風月》奪魁;(協會會員9000人)
98年:憑《春光乍泄》奪魁;(協會會員12000人)
2000年:憑《星月童話》奪魁;(協會會員16000人)
2001年:憑《流星語》奪魁;(協會會員17000人)
2002年:憑《戀戰沖繩》奪魁;(協會會員18000人
以上和下面都是日本fans的介紹,然後翻譯過來的:
其實Leslie八十年代後期在日本就已很紅了。那時他的《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都已在日本放映過,還有92年的《阿飛正傳》。到《霸王別姬》上映後,他在日本更是紅透了半邊天。
95年,他憑程蝶衣一角獲得過日本影評家協會評選出的最佳演員。日本影評家協會是由日本著名電影評論家水野晴男創立的,成員全部由最具聲望的一流影評家組成。《霸王別姬》同時還獲得了最佳外國影片獎及最佳導演獎。此外,它還在國際上獲得許多的其它獎項(恐怕Leslie自己都忘記了這些獎項)。其實當年《倩女幽魂》也曾在歐洲獲獎。
此外,Leslie已經連續六次被評為最佳男演員,這個記錄不可能被打破:92年的《阿飛正傳》,93和94年的《霸王別姬》,95年的《金枝玉葉》,96年的《風月》,以及97年的《春光乍瀉》。他甚至在最佳女演員評選中名列第七!很長時間以來,他演了許多好電影,但是直到《春光乍瀉》,他的魅力摧毀了觀眾,使他們難以自持。
他77年出道,80年代走紅,不僅深受本埠歌影迷的愛戴,更以其獨有的魅力征服眾多韓國FANS。他出演的《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白發魔女傳》《阿飛正傳》《霸王別姬》等影片都給韓國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汗死....其他人的我不知道,對於這個到有點了解,只知道leslie主演的電影在日韓很火暴的
⑹ 日本人喜歡看香港的電視電影嗎香港明星在那邊紅嗎
日本人很少接觸到香港的電視劇,因為電視台沒有放映,香港電影的話,伍襲裂主要以禪兆功夫片較受歡迎,對於香港的明星,日本人最為熟知的是成龍,李小龍,陳慧嫻,年輕一些的有機會認識劉德華,陳慧琳等人,我是香港人,在東京留了5年學,一提起香港,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成龍,李小龍。陳慧嫻是因為腔閉她一直在日本發展,現在有時候還會出現一些日本電視台的綜藝節目中。
⑺ 香港 日本 印度比較,誰的電影國際地位更高大陸 台灣 韓國比較,誰的電影國際地位更高
印度有個寶萊塢,山寨版的好萊塢,但在印度本國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印度電影年產量很高,偶爾能在國際上獲幾個獎,是嘎納還是什麼電影節上把英雄擠掉獲得最受歡迎外語片獎,印象中印度電影也經常獲獎的.反觀日本和香港,日本片獲獎挺少,宮崎峻的動畫獲過最佳動畫片獎,再就很難想起來有什麼獲得大獎的電影了.香港,出了些不錯的導演和演員,但這些人都直接去美國拍了,留在香港並獲得大獎的好像也沒有什麼.所以覺得印度地位高些. 第二個比較肯定是大陸嘛,台灣只會拍些上百集的電視劇,又長又枯燥.棒子就跟不用說了,地位比我們差太多,看我們的武俠片火了,他們也拍,然後說中國武術源於韓國.這里肯定是中國地位高.
⑻ 為什麼以前香港電影這么火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叢緩悉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香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哪汪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
香港的紙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內地、台灣地區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
第一,按照好萊塢的滲乎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
第二,香港盡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
張徹的《獨臂刀》
片。
第三,香港電影素以拍攝迅速為特色。要說香港的拍攝速度有多快,1960年代,香港的粵語戲曲片就有「七日鮮」的紀錄,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這個紀錄幾乎被追平,吳鎮宇導演的《9413》,只用了10天時間,而他主演的《古惑女》,也只用了12天。香港電影之所以要拍攝快,主要是為了趕檔期,既趕明星的檔期,更主要的是為了院線的上映檔期,港片興盛的時候,院線需要大量的港片填充各個檔期,尤其是每年的春節賀歲檔,更是必需有巨星坐鎮。
⑼ 周星馳唯一一部爛片為什麼在日本大受歡迎
每一個片子人都擁有自身與眾不同的設計風格,可是能讓自身的設計風格「獨霸」少數片子圈的卻屈指可數,周星馳則是在其中之一。他的無節操片子別具一格,一直有人效仿,可是從沒被超過。 被稱作「喜劇之王電影」 經常談起周星馳,很多人都是會叫他一聲「星爺」,並不是說他年紀大,只是大夥兒對他的尊敬。周星馳的片子早已變成一種標示,承攬了成千上萬人的芳華年少追憶。 在20世紀香港片子圈優異作品層出不窮,周星馳憑著無節操搞笑詼諧設計風格魄力,培養了那時刻香港的片子票房神話傳說,因而被稱作「喜劇之王」,變成喜劇片上的一座難以超越的高峰期。
⑽ 甄子丹主演香港電視連續劇《精武門》居然在日本有播出。而且收視率也不低,這是為什麼
你好,簡拆輪
甄子丹御游是繼李小龍、成龍、李連傑之後的受日本追星族追捧的影星之一,他的名字在日本被譯為:ドニー・イェン,你在日本雅虎搜索欄中輸入ドニー・イェン,就知道他的人氣有多高了。只要是成龍、李連傑、甄子丹攔信、洪金寶的片,都會叫座。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