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佔有
⑴ 國外電影強(世界各國電影綜合實力15強排名)
國外電影強(世界各國電影綜合實力15強排名)主要根據該國電影工業實力,比如電影總產值,本土市場佔有率,電影海外輸出,電影工業體系完整性,電影人才儲備等。電影獎項不會考慮太多,獎項主觀性太強,畢竟不同文化審美觀不一樣。
15泰國泰國恐怖片、動作片、愛情片具有不俗實力,在東南亞和東亞具有一定號召力。缺點:泰國國力太小,資金投入過少,文化影響力有效,只能在小范圍小打小鬧。
14尼日尼亞尼日尼亞電影和美國好萊塢、印度寶萊塢號稱世界3大電影基地,年產電影數量眾多,在非洲黑人區域擁有很大知名度。尼日尼亞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國,前景不可限量。缺點:基本上是小製作,質量粗糙。
13巴西作為拉丁美洲第一人口大國,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世界主要大國之一。國家實力就決定著電影實力不會太差,可惜的是是本土電影被好萊塢電影碾壓。巴西未來會成為世界主要強國之一,巴西電影很快崛起。可惜的是巴西說的葡萄牙語,而整個拉丁美洲基本上說西班牙語,這是巴西電影海外推廣重要語言障礙
12俄羅斯作為世界當前主要強國之一,國家實力擺在那兒,前蘇聯擁有眾多文化遺產,俄羅斯電影在前蘇聯地區擁有很大影響力。但俄羅斯電影本土佔有率太低了,完全被好萊塢電影碾壓。俄羅斯要想真正崛起,文化必須崛起,俄羅斯電影也將會觸底反彈。
11德國德國是歐洲第一經濟強國,德國的國力足以支撐德國電影工業發展,德國電影在西歐、中歐具有不俗的實力。但德國電影本土市場佔有率太低,一樣被好萊塢電影碾壓。德國缺乏前海外殖民地,在歐洲以外缺乏影響力。
10義大利義大利是歐洲主要大國之一,擁有歐洲最豐富的文化遺產,羅馬帝國、文藝復興等,曾經的義大利電影風光無限。現在義大利電影嚴重衰落了。當然搜死的駱駝比馬大。只要義大利想讓本國電影重新崛起還是很容易的。就怕南歐人懶惰的性格缺乏意願。
9土耳其
土耳其地理位置、歷史遺產優越,也可以說是伊斯蘭世界第一強國。土耳其電影在阿拉伯國傢具有很大影響力。 土耳其電影本土佔有率非常高,世界是能夠排第3,僅次於美國和印度。 隨著土耳其崛起,土耳其電影影響力會越來越大。特別是是在伊斯蘭世界。
8韓國韓國電影新世界迅速崛起,本土市場能夠力壓好萊塢電影,在東亞和東南亞具有很大影響力,看看中國有多少哈韓就知道了。韓國電影質量總體不錯,電影技術亞洲比較靠前。但韓國世界地位已經到達極限了,很難進一步提升,韓國國力短期已經到了歷史最高點,以後會走下降趨勢的,韓國電影也一樣。
7墨西哥墨西哥世界主要大國之一,地理位置、語言具有很大優勢。西班牙語是世界上使用廣度僅次於英語的世界性語言,西班牙也是世界霸主美國第二語言。 墨西哥是西班牙語地區第一大國,北靠美國,南邊是西班牙語占據主導地位的拉丁美洲。墨西哥電影想不在世界影壇占據一席之地都難。個人看好未來墨西哥成為世界強國之一,墨西哥電影也將成為世界主要電影基地之一。
6英國英國當前世界主要大國之一,英國擁有日不落帝國豐富遺產,英語世界第一語言,英國文化遺產豐富,英國孕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當今世界發達國家。英國電影在好萊塢無處不在,從表面看,英國電影全球名氣僅次於美國電影。但英國電影獨立性太差,成也美國、敗也美國。英國電影已經成為美國電影附庸了。
5日本日本世界主要強國之一,世界第3經濟強國。日本電影實力雄厚,出現很多電影大師,日本是世界僅次於美國的動漫強國,但日本電影過於畸形,動漫電影和色情電影過於發達,導致日本正宗的真人電影嚴重下滑。日本電影在世界影壇地位也跟著下降。日本動漫主要影響國家:北美、韓國、法國、大中華、東南亞等
中國和法國電影各具特色,不好判定高下。姑且並列第33華語電影(內地+港台)中國是當今世界第二大國家,內地電影市場也高居世界第二,未來幾年有機會調整美國的世界城第一電影市場。龐大的市場足以支撐龐大的電影工業。中國國產電影占據內地市場半壁江山。這是不錯的成績,不過這是在保護國產片的政策下取得的。如果電影市場全面開放會怎麼樣呢?會不會像香港、台灣一樣被好萊塢統治呢。曾經香港電影世界影壇占據重要地位,特別是功夫電影享譽世界。但最近10年華語電影海外走下降趨勢,目前海外市場主要是東南亞、法國和、日韓。目前海外其他地區主要依靠成龍一人支撐。動作巨星後繼乏力。缺點:類型片演員過多,缺乏綜合性影壇巨星,人才斷層,缺乏開拓新,電影人固步自封。
3法國
法國世界當前主要強國之一,歐洲第一文化大國。歐洲第一電影大國。製造很多全球大賣電影。要講電影國際化可以排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法國電影在歐洲、非洲、北美擁有巨大影響力。這也得益於法國曾經是世界是僅次於日不落帝國的世界第二的宗主國。
法國電影是歐洲本土市場佔有率比重最高的國家。(土耳其不能算完整歐洲國家)
但法國電影依然經常本土被好萊碾壓。
法國世界地位很難進一步提升,鑒於法語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未來法國依然會保持世界電影大國地位。
2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以印度占據主導地位的南亞次大陸人口超過16億,人口超過東亞。印度世界主要文化大國之一,印度文化覆蓋面非常廣。印度是世界僅有2個具有完整電影工業體系國家。好萊塢和寶萊塢是世界最具影響力電影基地。很多人眼中印度電影就是指寶萊塢,其實這是眼中錯誤的。寶萊塢電影年產量只佔電影電影年產量十分之一多一點,去年泰盧固語電影和泰米爾語電影年產量就超過寶萊塢電影。印度擁有幾十個語言電影基地,寶萊塢印地語只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印度電影本土市場佔有率能夠達到90%以上,是好萊塢電影唯一不能攻破 的國家。印度電影海外輸出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好萊塢。印度電影在南亞次大陸占據絕對統治地位。在阿拉伯世界可以和好萊塢抗衡。在東南亞、非洲、大洋洲、英國、北美具有不俗影響力。很多人眼中印度電影只要歌舞電影一個類型,這樣看法是錯誤的。歌舞已經成為印度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實印度電影類型飛多,愛情片、科幻片、動作片、喜劇片、文藝片、歌舞片等最近幾年印度電影越來越國際化了,寶萊塢用於很多外國影星,比英國、美國、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吸收國際人才和國際資金。海外市場越來越重要了。最近印度電影有開拓東亞電影市場的趨勢。隨著印度國力上升,印度電影世界影響力會越來越大。以後有機會挑戰好萊塢全球霸主地位。
1美國美國是世界最近100年世界霸主,美國在未來50年依然可以保持世界霸主地位。美國電影是世界影壇絕對的霸主。世界電影市場大部分市場被好萊塢控制。好萊塢電影在大部分國家本土碾壓本土電影。美國電影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都是具有高度國際性。代表著世界影壇最高水平。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是世界上最完備最發達的。個人預計50年沒有其他任何國家能夠威脅美國電影霸主地位。
責任編輯:
⑵ 好萊塢成功背後的秘密
位於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郊外的好萊塢,這是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以下是我整理的好萊塢成功背後的秘密,歡迎大家閱讀。
世界電影百年之後,如今什麼是「好萊塢」?怎樣才算作商業 文化 的「成功」?好萊塢的「秘密」可以指它成功背後鮮為人知的失敗,也可以指它令人信服的全球性擴張、壟斷的歷史,這個歷史包括它龐大的文化工業體制的建立、調整與創新,尤其是它領先其他國家和民族電影的全球化策略。自從20世紀末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全球化」已經成為學界與媒體經常談論的題目。這個演講的目的之一,就是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信息,以便知己知彼,更全面地了解國際文化格局。
經濟學難以解釋的成功
昂貴的製作成本,尤其是明星的片酬,加上同樣昂貴的影片宣傳費用,與票房的實際收入往往不成比例。如果單單以票房計算,好萊塢相當部分影片的投資都應該算作失敗。
好萊塢在全球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我們可以以20世紀90年代為例,看看這些驚人的數字。1990年,歐洲共同體國家電影票房90%的收入為美國影片佔有。1992年,歐洲進口的影視產品價值達到37億美元,而歐洲自己只出口2億8千8百萬美元的影視產品。1993年,全世界100部暢銷影片中,美國片共佔88部,穩穩占據壟斷地位。1994年,在美國影視娛樂產品高達180億美元的年收入中,80億美元(44.4%)來自出口,同年,美國電影票房在海外市場的收入第一次超過本土市場。1995年,美國電影佔全球票房的60%。毫無疑問,洛杉磯的影視文化(地理位置上的「好萊塢」)和以紐約市為中心的國際金融業聯手,壟斷了全球的娛樂產業,包括電影、電視、音樂、 廣告 、衛星、網路、出版甚至體育。然而,好萊塢的成功是傳統經濟學難以解釋的一個現象,因為美國每年生產的影片中,票房虧本的數字經常超出盈利的數字。昂貴的製作成本,尤其是明星的片酬,加上同樣昂貴的影片宣傳費用,這些巨額的預支與影院票房的實際收入往往不成比例,製片廠和電影院的供求關系與電影產品的定價(票價)也不可能平衡。換言之,如果單單以票房計算,好萊塢相當部分影片的投資都應該算作失敗。
那麼,好萊塢是如何解決票房的拮據,而最終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功呢?對這個「秘密」當然有種種不同的解釋。第一是好萊塢文化產業的規模與財力,只有大財團支撐的集團公司才能在每年幾部大片虧損的情況下依靠其他影片和產品扭虧為盈;第二是好萊塢靈活的管理文化,不時創新金融系統,不斷調整營銷策略,使它能適應社會經濟的變化。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可以用來解釋好萊塢的成功。比如語言因素:20世紀英語逐漸成為國際通用語言,這為好萊塢從默片到有聲片的過渡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再如文化因素:作為一個由眾多民族組成的移民國家,美國多元文化的特性要求好萊塢採用相對應的文本策略,大批生產能讓不同階級、種族、文化背景的觀眾都喜聞樂見的影片,這樣的長期實踐,形成了一整套比其他國族電影更具世界性的敘事和影像模式。還有藝術因素:「經典好萊塢」風格的創立,既為觀眾提供令人滿意的視覺消費與重復觀賞的慾望,又為廠家設定有規律可循的技術生產流程。
顯然,純經濟貿易或純文化藝術角度的解釋都不能完全解釋好萊塢成功背後的秘密。從電影研究中的「政治經濟學」 方法 來看,另一種解釋來自資本與國家的共謀。也就是說,對好萊塢而言,與產業運作和觀眾喜好同樣重要的是美國政府的支持。這一點常常被人忽略,所以我們不妨回顧一下。
好萊塢走向成功的歷史
美國政府在支持好萊塢爭取海外文化霸權的同時,曾經明文立法禁止類似這種「托拉斯」聯營方法在美國國內的形成,國內的經濟保護主義(對中、小企業而言)和國外的「文化帝國主義」形成鮮明的對照。
很多人忘記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美國並非強國,而美國電影也不曾佔世界優勢地位。直到1914年,大部分美國上演的影片與使用的電影技術都還是進口的。法國當時每周向美國出口12部片子,每年約600部;拉丁美洲的電影市場也由法國和義大利壟斷。第一次世界大戰使這一狀況發生根本性扭轉。1915年到1916年,美國影片出口從3千6百萬英尺增加到1億5千9百萬英尺,兩年內增長近5倍;而美國影片進口則從一戰前的1千6百萬英尺下降到20年代中期的7百萬英尺。一戰後,美片進入亞洲和拉丁美洲,美商大量收購巴西電影發行業,控制巴西本土的電影放映,幾乎摧毀巴西電影的生產。此外,美片的主要出口地還包括英國、澳洲和阿根廷。
時至20世紀30年代,美國電影產業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海外。有聲片時代初期,美國的音樂類型片吸引了非英語國家的觀眾,好萊塢也開始嘗試同步生產外語版的暢銷音樂片。音樂的流行促進電影產業的「平行整合」,即電影與非電影產業之間的整合。音樂片的流行歌曲既可以授權由電台播放,又可以生產單張唱片在商店銷售,電影開始嘗到靠周邊副產品增加盈利的甜頭。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經典好萊塢電影在海外極受歡迎。迷人的影星、動人的 故事 、撩人的音樂、驚人的外景地———好萊塢塑造的現代銀幕形象,向全世界推銷美貌、青春、財富和快樂。1939年,美國商業部估計,美國占據了全球約65%的電影製片產量。此後,歷史再次垂 愛好 萊塢。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歐洲電影工業元氣大傷,德國和義大利的國營電影企業要麼破產,要麼暫停,美國影片乘虛而入。1945年-1949年,義大利進口美片2000部,平均每年400-500部,與此相類似的是抗戰勝利後好萊塢電影傾銷中國的情況。資本與國家的共謀在冷戰初期尤其突出。好萊塢在意識形態上推廣美國政府的反法西斯主義的政策,在文化上向世界出口美國的生活方式。這種共謀如此合拍,以致好萊塢的一個影片出口公司當時自稱是美國的「小國務院」。與此同時,在經濟政策上,美國政府也及時支持好萊塢,為其減低稅收,優惠外幣兌換率,訂購影片,甚至充當其海外商業談判的代表。到了60年代,好萊塢已經在英國及拉美國家占據壟斷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在支持好萊塢爭取海外文化霸權的同時,曾經明文立法禁止類似這種「托拉斯」聯營方法在美國國內的形成,國內的經濟保護主義(對中、小企業而言)和國外的「文化帝國主義」形成鮮明的對照。
70年代初的全球石油危機和通貨膨脹一度造成美片海外市場的不景氣,但是好萊塢將注意力轉向國內市場,及時發展黑人觀眾群,開發新的動作類型片。非洲市場的開發形成好萊塢另一個長期稱霸的領域。如今,不但非洲市場一半以上放映美片,而且非洲生產的影片往往不能在本土放映,而只在歐美市場流通。80年代墨西哥和阿根廷兩國經濟蕭條,貨幣貶值,美國政府藉助強勢經濟援助理所當然地又讓好萊塢打入這兩個非英語語系的電影大國。到了80年代中期,作為傳統電影大國的日本也成為好萊塢主要的海外利潤來源之一。隨後的歷史發展仍然有利於好萊塢:原蘇東國家的開放,歐洲共同體市場的建立,錄像與數碼技術的普及,一切似乎都為好萊塢的全球壟斷大開綠燈。
好萊塢與文化帝國主義
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商界就驚喜地發現,美國影片的放映常常引起對美國商品需求的增加。據當時的估計,出口1英尺美片即可以促銷1美元的美國產品,出口12萬個電影拷貝就等於派出12萬個「美國大使」。
德國著名導演文德森承認:「美國人已經殖民了我們的下意識。」這里的殖民指的是影像的殖民,而影像的殖民提出了文化帝國主義的問題。「文化帝國主義」的概念原先指美國文化(「北方」)對拉美國家(「南方」)的影響,這一點有別於我們熟悉的「東方」與「西方」。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政治與好萊塢文化的共謀就使美國商界驚喜地發現,美國影片的放映常常引起對美國商品需求的增加。據當時的估計,出口1英尺美片即可以促銷1美元的美國產品,出口12萬個電影拷貝就等於派出12萬個「美國大使」。
歷史上幾個事件充分說明好萊塢影像的文化帝國主義威力。其一,早年美片出現新型縫紉機的圖像,這曾使美國出產的縫紉機在海外一度脫銷。其二,美片營造現代的工作條件,又曾引起巴黎工人罷工,抗議法國工廠的不良環境。其三,美國明星在一部影片中手把手地教當地男孩做漢堡包,曾誘發對地中海飲食文化即將瀕臨消亡的爭論。其四,阿根廷觀眾發現一部美片中影星不穿內夾衣,又一度造成該產品在市場上的滯銷。
好萊塢對美片的影像感染力早有發現,在1927年就列出「不能及不宜拍攝」的敏感內容的條款,這屬於美國文化產業的自律。與自律相反,30年代好萊塢為了逼迫日本開放電影市場,就曾以大量拍攝日本黑幫片來要挾日本,電影作為「文化形象代言人」的功能不言而喻。到了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帝國主義的滲透力更是無所不在。從影像的角度說,所謂的「斯皮爾伯格現象」也可以視為好萊塢文化帝國主義的表現,因為以《侏羅紀公園》(1993)和《泰坦尼克號》(1997)為代表的好萊塢高科技、高質量的影音標準是其他國族電影在缺乏巨額投資的情況下所難以達到的。從消費的角度說,電影周邊商品的發展往往使消費者忽視產品的文化來源,典型的例子是迪斯尼。從動畫片和游樂園到有線電視與禮品商店,迪斯尼標榜的是全球性、重復性的消費。從迪斯尼到麥當勞再到可口可樂,今日消費者面臨的是全球文化的「類同化」壓力,雖然還不完全是「同一化」。
在電影界,拉美國家一度興起「第三電影」以抵制好萊塢的影響。遺憾的是,這些在意識形態和審美概念上「反好萊塢」的作品沒有商業基礎,只為理論界提供文本,影響甚微。而且近年理論界的研究證明,電影觀眾對影視產品的接受並非一律是消極的認同,而經常是積極的協商,甚至是主動的抵抗。在大眾媒體研究領域,「文化帝國主義」的課題也漸漸讓位於「全球化」的理論探索。
好萊塢與全球化生產格局
好萊塢成功背後的秘密之一就是:在電影本身從膠片走向數碼的所謂「電影死亡」的時代,「好萊塢」已徒有虛名,它指涉的是業主不定的多國娛樂文化產業及其資本靈活積累的全球化策略。
迪斯尼的當家艾斯納認為,「美國的娛樂產業不是世界的美國化,而是娛樂的全球化。」這個觀點強調,至少在娛樂界,「全球化」不等同於「美國化」。如果說早年的「美國化」是文化帝國主義及其侵略、擴張的一種表現,那麼近年的「全球化」則是70年代後全球相連的金融和管理效應所造成的一種新的格局。資本超越國界的全球性迅速流動造成出口型的跨國、多國公司特別是服務業的興旺,同時也造成傳統工業尤其是製造業的衰落。新的國際型經濟正逐步完善,高速的資本流動打破了傳統的時空概念,速度和效率就意味著利潤和優勢。雖然在世界的格局裡,「中心」與「邊緣」的不平等繼續存在,但是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力已經大大減弱,跨國資本在國際舞台上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反映在影視界,平面整合與垂直整合愈演愈烈。如今幾個大財團擁有全球大量的影視、娛樂產業。迪斯尼由動畫片進入故事片,進而出版圖書、畫冊,營造游樂園、旅館、觀光游輪,發展錄像產品和播放平台,甚至購買美國三大媒體之一的美國廣播公司(ABC),顯示出驚人的實力。電影周邊產品的利潤開始超過票房。1990年,美國本土的錄像收入已經高於票房收入,證明觀眾更多地在家裡甚至汽車內看電影。而票房的收入只不過是周邊產品收入的十分之一,所以票房已經不再是決定一部電影成敗的主要指標。到2003年,電子游戲的收入也已超過票房收入,難怪像最新的《星球大戰前傳3》這樣的大片也要同步或迅速發行電子游戲產品。娛樂產業在全球化時代的新變化要求在考慮投資一部電影之前,不僅要關心預計的票房,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關注這部電影能否產生、如何延伸有利可圖的周邊產品。
毫無疑問,新的好萊塢,不論是作為產業還是作為概念,早已出現;新的全球化生產格局也已經形成。新格局的特點之一是娛樂產業的多國投資與跨國產權。如今好萊塢資產的業主包括由法國、加拿大、日本(如索尼公司)、澳大利亞(如默多克集團)等國的機構。新格局的特點之二是資本的「靈活積累」,不僅限於國內,更分散在海外。著名導演約翰·福特說,如今「你無法在地理上確定好萊塢:我們根本不知道好萊塢在哪裡」。當然,不知道並不意味著好萊塢不存在,而意味著它「無所不在」的全球化生產格局。中國的盜版影碟也說明了好萊塢在中國的影響;無疑,盜版已經在中國造就一批業余的好萊塢影片「專家」。回到資本的靈活積累,多國投資合拍如今成為正常運作。其實,由於美國政府一度反對國內大財團的經濟壟斷,好萊塢從20世紀40年代起就開始主動向海外發展。從1950年到1973年,只有60%的美片完全在美國國內生產。海外勞工低廉是早期海外策略的決定因素之一。1949年,在海外生產的美國電影僅19部,1969年則增至183部,多數在歐洲拍攝。今日的全球化格局更要求以全球預售權的經費來預支基於洛杉磯的拍攝工作。為此,好萊塢早就開始購買或合營海外的發行公司和電影院線,以達到共擔投資、票房風險的目的。到了90年代,作為全球發行公司的華納已在世界各大都市經營多廳的「華納影城」,在中國也不例外。
類似「華納中國」這樣的子公司表明,全球化的新格局要求各個生產層面的重新分工、組合。與以往好萊塢片廠一統天下的經營不同,如今創意、投資、製作、道具、服裝、音樂、宣傳等程序可以在世界不同地方靈活多樣地分期進行,在藝術(編劇、對話、導演、明星、音樂、歌曲)、金融(集資、預售)、法律(版權)等各方面分別處理。製片商與發行商訂合同,分賬預支籌款。製片商再與眾多的專業中小公司(演員代理、攝影器材、特技製作)聯系,產生配套流水作業。簽約的投資、發行公司往往擁有連鎖錄像店、有線電視等娛樂平台,所以萬一票房不佳,周邊產品還可以保證扭虧為盈。
與過去文化帝國主義的策略不同,全球化的文化產業允許權力的不連貫性、多邊性和多方向性,由此產生市場的靈活性和消費的多樣性。參照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國際市場 口號 :「要成為多國集團,就必須在各地都成為本土的。」類似的營銷概念還有如20世紀80年代在日本產生的一個新詞:「土著化」;在英語世界產生的另一個詞:glocal,即將「全球」(global)和「本土」(local)兩詞合二為一。全球與本土因此相輔相成。跨國資本需要世界各地的本土市場,本土的發展也需要跨國資本的投入。哥倫比亞(亞洲)電影公司以北美發行權為交換投資馮小剛的賀歲片《大腕》(2001),索尼公司以同樣方式加盟張藝謀的武俠片《英雄》(2002),其中的道理就是全球資本與本土文化的互動。資本獲取最佳利潤的邏輯要求全球化不能、也不可能是全球的同一化,因為不同的本土市場需要不同的產品,李安的《卧虎藏龍》(1999)在歐美和中國迥然不同的票房證明了這個邏輯。
作為好萊塢傳統的多元文化策略,在全球化時代又產生新的影響。頗具反諷意味的是,好萊塢文化產業的巨大成功反過來也讓美國政府的部分官員擔憂。90年代,某些國會議員提問:「如果德國購買了福克斯電影公司,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片又將做什麼樣的修改?」不單政府如此,美國電影協會也為全球性的多元化策略擔心:「如果海外市場的比例不斷加大,那麼美國故事又將變成什麼樣的呢?」美國政界和文化界的這類擔憂,再次說明「全球化」不等於「美國化」,而「好萊塢」也不再代表狹義上的美國「電影」,因為它同時生產電視、音樂、體育等娛樂產品;不再象徵純粹的「美國」文化,因為美國不再是它的價值核心。產業改型後的新好萊塢不再基於洛杉磯市北邊如今相當破落的「好萊塢」城:全球化的好萊塢已經無所不在。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好萊塢成功背後的秘密之一就是:在電影本身從膠片走向數碼的所謂「電影死亡」的時代,「好萊塢」已徒有虛名,它指涉的是業主不定的多國娛樂文化產業及其資本靈活積累的全球化策略。
⑶ 急求!!美國電影業的產值資料,在全球電影業的佔有率,在美國GDP的比重.最好說明出處
美國的電影產量只佔世界電影產量的6%-7%,但好萊塢電影卻占據了世界電影市場份額的90%以上。2001年美國IT產業產值高達6000億美元,占據世界IT產業產值的75%,美國的網站佔了全球網站的70%以上。2004年,美國的文化產業佔GDP的20℅左右,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業,同時,文化產業為美國國內提供了1700多萬個就業崗位。由此可見,文化產業已經成為21世紀美國推行全球文化擴張的重要戰略。
⑷ 美國電影的特點
http://ias.cass.cn/show/show_project_ls.asp?id=94
《當代美國電影藝術》太多了 自己看吧
⑸ 好萊塢電影為什麼能橫掃全球具有什麼樣的文化藝術特徵!!!!急用啦
好萊塢電影自誕生後不久就在國際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時至今日已成為世界電影工業的霸主,活躍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縱觀好萊塢發展史,好萊塢電影美學風格在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有一次較大的變化,在此之前可以稱為經典好萊塢時期,而之後則可成為新好萊塢時期。
經典好萊塢電影基本成型於上世紀十年代。當時觀眾的欣賞口味偏向於古典敘事風格,有聲技術的運用也使電影中復雜的敘事與流暢的對話成為可能,這一切促成了經典好萊塢電影濃重的戲劇化風格。同時這種風格也符合當時的製片廠制度。由好萊塢巨鱷麥克•塞納特創造的製片廠制度客觀上要求電影必須以迎合最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為目標,而傳統的被大眾所熟悉的戲劇化美學觀顯然是最好的選擇。類型電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這些被克拉考爾稱為迎合觀眾「深層集體心理」的影片,通過程式化的情節、類型化的人物,迅速占據了觀眾的視野,科幻、歌舞、犯罪等形式的類型片得以在世界影院中大行其道。
西部片作為最「美國化」的類型片在經典好萊塢時期佔有重要的地位。西部片頌揚、推崇那種粗獷的個人主義和適者生存的精神,體現著善必勝惡的道德理想,因而在美國影壇上長盛不衰。
新好萊塢電影還受到歐洲電影的深刻影響。商業電影藝術化、藝術電影商業化成為這一時期電影發展的一個趨勢,許多歐洲藝術電影的處理方法被用於好萊塢電影中。
從經典時期到新時期,電影在好萊塢這塊土地上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演變,無論是故事結構還是人物形象或是觀念意識,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典好萊塢時期的一套手法在當代已不能滿足觀眾的需要,而更善於適應社會時代需要的新好萊塢電影卻悄然占據了觀眾的視線。好萊塢電影通過自身的調整完成了向後工業時代的過渡,至今仍雄踞世界電影工業金字塔的頂端,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
⑹ 描述美國電影在全球市場的票房表現
《阿甘正傳戚御》累計票房達6.77億美元。《阿凡達》累計票房達13.61億美元,由此可以看出美國電影在經濟上慧搭,實現的利潤是相當可觀的。高碧岩根據查詢網路相關信息顯示美國電影全球市場覆蓋率佔到70%,在有的國家和地區佔到90%。在歐洲一些國家,美國電影的市場佔有率也達到90%。但近期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市場大多表現不佳。多種復雜原因影響下,國內上映的進口電影數量顯著減少、尤其是熱門系列電影數量大幅降低。
⑺ 我要找男主角對女主角佔有欲很強的電視劇或電影。。。。。。。。
1、《鑽石王老五的艱難愛情》是華誼影業李波工作室2007年投資拍攝的都市情感劇,由田有良執導,鄧超和車曉領銜主演、印小天友情出演、杜江、劉芸、張博等主演
2、《花樣男子》是日本TBS電視台於2005年10月21日至12月16日期間首播的電視劇。該劇改編自神尾葉子的同名漫畫作品。由石井康晴執導,井上真央、松本潤、小栗旬等人主演。
3、《遇上完美鄰居方法》是2007年韓國SBS電視台特別連續劇。由趙南國導演執導,鄭智友編劇,朴施厚、裴斗娜、金承佑和閔智慧主演。《遇上完美鄰居的方法》以公司分配的住房為背景講述了人間萬象。
4、《最後的朋友》是日本富士電視台於2008年4月10日至6月19日期間首播的社會倫理類電視連續劇。由加藤裕將執導,上野樹里、長澤雅美、錦戶亮、瑛太、水川麻美等人主演。
5、《流星花園》是根據日本漫畫家神尾葉子創作漫畫《花樣男子》改編的青春言情偶像劇,由林合隆執導,沈月、王鶴棣、官鴻、梁靖康、吳希澤、孫伊涵、孫千和厲嘉琪等聯袂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