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沉默
❶ 《駕駛我的車》獲第94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在九十四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中,電影《駕駛我的車》獲得了最佳國際影片獎,這部電影是根據村上春樹的同名小說進行改編而成。主要描述的是丈夫,妻子以及妻子情人之間的表演沉默以及其他故事。
三、由於男主並沒有找到想要的答案,他又僱傭了一名女性司機,並且在相處當中他和這名女性司機交流自己的內心世界,在交流的過程當中,他從這名女司機身上找到到了安慰,而同時這名女司機也在經歷著他的創傷,於是在電影當中這一輛車就成為了相互進行悔恨懺悔的沉思空間。
❷ 有沒有人能幫忙提供一下《沉默》 The Quiet這部電影的影評啊
沉默講了一個外來者的故事,聾啞女孩的到來對於表面平靜的家庭是侵入,雖然由於她的聾和啞,每個人都對她講自己的秘密,那些齷齪的秘密,並藉此釋放心中的壓力。在西方,外來者是個很典型的形象,就像卡夫卡《城堡》中的K,外來者的闖入,使得觀者可以從一個新鮮的角度去觀察一個全新的世界。在外來者迷惑的觀察下,平衡被打破了,隱藏的矛盾漸漸顯現了出來。那些矛盾實在外來者出現之前就存在的,只是由於種種原因,局內人保持著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於是矛盾就平衡了,在這種平衡中持續的存在。
導演選取了一個不錯的角度來表現問題。這個外來者顯得很安全,因為她什麼都聽不見,什麼都不能說,她作為一個抽像的人的符號存在,不能對自己造成任何的威脅,卻可以稱為傾訴減壓的對象,於是所有的秘密都集中並且放大了。這個平靜小鎮的平靜的家庭和學校就顯得不再那麼平靜了。家中父女的亂倫,母親失敗的婚姻和吸毒,以及高中生之間早已遠離單純錯綜復雜的關系。這是影片的前一部分所表現的,導演用鏡頭批判的表現了一個看似單純的世界,用Dot的眼睛。
影片的後半部分,這么說並不嚴格,Dot能聽見能說話好像是接近結尾的事情了。從那時起,影片就變得更加的撲朔迷離了。那個沉默的Dot有著自己的秘密表面上是她的聾啞是裝的,實質上卻是發生在她身上的不倫之戀。從這時起,Dot失去了外來者的身份,她便成了局內人,只有導演的鏡頭依然保持者外來者的身份繼續冷冷的看看著一切。這一轉變是很奇妙的。作為外來者,比如《城堡》中的K,一般來說是保持著不同於已經趨於平衡的世界中的某些更加純潔的特質的。可是這種轉變讓外來者也失去了這種純潔,世界變成了純粹的變態。當兩個有著自己秘密的女孩在鋼琴前親密的演奏時,整個電影顯得變態而詭異,這時一種放大的變態。
電影本身是很乾凈的,如題名一樣的沉默安靜,還有貝多芬的故事,寧謐的鋼琴聲,充滿活力的高中生(雖然顯得過於成熟而缺少高中生的很多特點,或許美國的高中生就是如此吧)。還是值得一看的,但是,我想,我是不會再看它的。雖然畫面沒有什麼過分的,甚至非常安靜唯美,it made me sick.
❸ 日本沉沒作文兩百字
《日本沉沒》觀後感
這篇隨筆算是第一篇發自內心的觀後感了,
日本沉沒時的場景讀後感
。以前小學里的那種觀後感、讀後感都是湊數的,做不得真。
不是說這部電影多感人,情節多吸引人(主線都被我猜到了),或是教育意義多深刻,而是這部電影讓我聯想到了人生雅詩蘭黛與生死。
古人雲:"死生亦大矣。"死生算是人生第一等的重要事了(不是說最重要)。我捫心自問,如果我是那個男主人公我會不會去引爆炸葯。我的理智和思想告訴我,我還不夠成熟,我不一定會去做的(有做的可能)。
我一直在探求著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我覺得有二:別人與自己。狹義的別人是自己認識的蘇紫紫博客人,家人朋友等。廣義的是指全世界的人。或許我的認識層次還不夠高,無法包容這世上的其他生物(否則我就做佛門高僧了)。低層次的人生目標是讓自己的家人活的幸福,同時自己得到身心愉悅。高層次的就是讓全世界的人,再低些,讓你力所能及的人們活的好,讓一切好人都歡樂,當然自己也要快樂。
我覺得佛家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但有一點我無法理解,就是眾生平等。自然的法則是弱肉強食(當然是指不同種類間的)。這世界本就存在強與弱。人要做的是維持平衡。人是管理者,同樣也是消費者,要依靠別的生物活下去。如果生死無差別(佛門說的輪回),眾生無差別,人豈非壓根不能生存?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有點偏激。但我認為大部分是對的(除了應用於特殊場合,特殊人物)。你很難反駁這句話。而我卻可以輕易驗證這句話的正確性。所以自己應高於任意一個他人(略高於),但又應低於許多人的總和。這樣,我們才有原則才有根本,才能依照它去享受生活,同時也能為別人犧牲,為人民、祖國、世界犧牲。
生死只隔一步路,但這一步路卻可長可短。在自私的人看來,這步路異常艱難。我們不該輕生,也不該過重的看重生。這行動起來很難的。因為生命結束,我們就長眠在地下,就消失於黑暗,就什麼也不知道也。這是我們恐懼的來源。人人都知道生命寶貴(除了瘋子與特殊的人)。我們雖念叨著"有些人死了,但他還活著",心理卻不以為然,認為肉體的活才是真正的活,精神的活是虛的空的。是啊,幾乎沒人能看透。我不能,也不願,因為看透後生命就太明白,太清楚了,看透後恐懼就消失了。我覺得恐懼也是一種珍貴的感覺,是種值得回味的感覺。
我很推崇古龍的一句話:"有勇氣死的人並不可貴,可貴的是帶著微笑而死。"我不了解那些烈士與自殺人的感受。我只能猜。我猜他們都是出於極濃烈的感情才選擇死的。如果讓他們重來一次,將他們的人生重想一遍,我想,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再次選擇死的(包括部分烈士)。感情很能左右人的行為。真正理智的人選擇死後是不會後悔的。他們的死一定是有意義與價值的。畢竟死只有一次。
我的理想是嘗遍人生的感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你可以把這文章忘了,可以把它罵一頓,可以干任何你喜歡乾的事。畢竟我們還活著。
看了日本沉默是的場景之後,我的感觸很多。
日本的地震沒死多少人,因為日本是多地震的國家。日本已經預測到海嘯的來臨,他們運用各種方法來告訴人民海嘯的消息,
讀後感
《日本沉沒時的場景讀後感》(http://www.unjs.com)。
日本人的很堅強,從不在攝影前流淚。而且他們的素質也很高,他們知道他們的食物不夠時,他們不搶,而是先給老人和小孩吃,可見素質多高啊!
改編自日本著名作家小松左京的同名災難小說《日本沉沒》的電影劇情,從科學家在深海研究開始,他們發現日本附近海溝出現了異常活動,經過系統分析,得出的結果是:日本附近海溝發生了地殼變化,日本列島將會在一年內沉沒。科學家全力以赴,用超級強勁炸彈炸斷4000多米海底的一段地殼層,希望可以阻止日本沉沒,日本政府採取緊急措施,將國民運送到其他國家,部分政客在危機前面麻木不仁,消防員勇敢地拯救受災的難民…
首先,日本只有三十七萬平方公里,但卻有一億二千萬人口,單靠本國政府的努力,是遠遠不足夠的,而面臨人類有史以來的巨大災難,日本陸沉就不單止是日本人的事,是全世界人民的事,國際社會伸出援手,是很自然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日本政府的外交努力下,在聯合國"援救日本特別委員會"的統籌下,各國共同拯救日本人,有序地將日本人撤出日本列島,這是一場大規模的國際人道主義救援行動。
其次,電影著重表現災難的鏡頭,對島國人的心態表現出來的卻是不冷靜,不理智。電影還重點提到了對經濟的打擊,各個國家在拋售日元。試想一下,拋售日元的行為在這個滅頂之災到來的時候是必然的事!如何去救國民或自救才是重點。我們知道日本由於常常地震,所以憂患意識特別強,應付危機也應當非常冷靜。而小說重視刻畫,當日本首相向國民宣布,日本列島將於一年(電影說是五年)內沉向海底時,小說是這樣描寫國民心態的:"全世界為之震驚的同時,日本國內卻出乎意料的平靜…,"回家去",是人們的腦子里共同轉著的唯一念頭。當每個人都面臨著對自己作出安排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必須與家人團聚,然後從長計議。"電影表現出來的卻是爭先恐後逃命,離開災難之地。當然也有愛國行為的出現,我不知道是否導演刻意去做對比,還是其它原因。這一點讓人看得有點摸不著頭腦。
很多時候,我們都一直把那個不太友愛的鄰國稱作"小日本",可是這個領土狹小的國家拍出來《日本沉沒》電影,可以很好印證他們的憂患意識。日本這種憂患意識的渲染、灌輸由來已久,日本政府和社會各界經常向國民提出日本存在的危機,諸如列島沉沒論、資源匱乏論、生存危機論等,以激勵國民奮發圖強不甘落後的憂患意識。日本的憂患意識中存在不必要的過度抑鬱及排外情結,有的甚至成為日本當年走上戰爭道路的間接誘因,這當然是不可取的。但日本在"崛起"--經濟發展"又好又快"時,往往少見熱火朝天的宣傳陣仗和大張旗鼓的自我頌揚,反而是愈加冷靜、謹慎的自省與憂患。這無疑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可能這就是日本經濟不斷克服種種困難,在歷經"日元貶值"、"泡沫破滅"、"平成蕭條"等之後,仍能保持自身優勢的原因之一。
日本國民是具有著強烈憂患意識的民族。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扎進了每一個日本人的心,留在他們的血液里。是日本崛起的源動力。當日本"崛起"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時,民眾反而冷靜自省和謹慎憂患,毫無崛起之聲,無疑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上世紀70年代,正是日本戰後崛起、第一次超過所有西歐列強,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之時,日本舉國卻並無"崛起"言論,反而大談"沉沒"。
日本的憂患意識主要是來自文化傳統的憂患意識。日本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大量吸收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例如孔子"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教誨等,使日本人受益極多,非常推崇,即使在環境好轉時也不會輕易丟棄。
憂患意識這本是我們文化的精髓,卻可以深深的紮根於他們的文化之中。可我們確漠視他。這可是要吃苦頭的。
實事求是,冷靜自省,埋頭苦幹時,這個民族就會有起色、有出路、有發展。日本近在我們身邊,是中國發展最好的一面鏡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意識是一種清醒的預見意識和防範意識,是一種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這種意識源於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存在著相反相成、相生相剋的規律性。憂患意識的可貴就在於,能夠從承平中預見危機,從有利中發現不利,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古往今來,多有哀兵勝利之師,也不乏驕兵慘敗之旅;多有負重奮起之邦,也不乏逸豫覆亡之國。歷史的經驗表明,越是形勢好的時候、越是發展順利的時候,越要增強憂患意識。
❹ 沉默的影片有配音旁白嗎
有的。《沉默》有著大量心理沖突與掙扎的描繪,斯科塞斯不意外地選擇了畫外音來處理,畢竟從經典的《計程車司大納機》(Taxi Driver,1976)到近期的《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2013),旁白畫外音在他的皮衡影片中燃仿做我們完全不陌生,《好傢伙》(Goodfellas,1990)甚至常入選十大旁白電影。而斯科塞斯這些影片的畫外音之所以令人難忘,不僅僅是單純講述角色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能夠加強觀眾對畫面的理解和感受
❺ 沉默的電影劇情
提取碼:1vid
《沉默》是何群執導的刑偵題材電視連續劇,李擾中由張嘉譯、金鑫、李建義、劉鈞等主演。根據朱維堅創作的小說《黑白道:終結篇·沉默》改編,講述哪山公安分局局長林蔭帶領專案組如何周密部署,將犯罪分子李亂一網打盡的故事。
❻ 10年之後有什麼電影可以稱得上經典
這年頭,什麼樣的電影都好意思說自己是個大片。
好像只要有那麼幾個炫麗的鏡頭,就真成了大片一樣。
只是可惜,就算吹成大片,照樣口碑票房雙撲街。
類似這樣的畫面,片中還有很多。
截圖表現出來的,也不過萬分之一。
建議大家去親自看看,錯過這樣的好片,實在太可惜。
❼ 求日本電影2020年上映的沉默東京的免費分享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3B_NJcnN8aHUiRNRwX0hDw
作品介紹:
導演:波多野貴文 編劇:山浦雅大/秦建日子 主演:佐藤浩市/石田百合子/西島秀俊/中村倫也/廣瀨愛麗絲 類型:劇情/懸疑 製片國家/地區:日本 語言:日語 上映日期:2020-12-04(日本) 片長:99分鍾 又名:SilentTokyo/聖誕殺戮日(台)
該影片改編自秦建日子的同名小說,原著受約翰·列儂的反戰歌曲《聖誕快樂(戰爭結束)》的啟發而創作。故事圍繞聖誕夜東京突然發生的連環爆炸恐怖事件展開,中村倫也、廣瀨愛麗絲、井之脅海、勝地涼等群星共演。
❽ 科幻片日本島就要沉默了日本政府把人們放到很大很大的船上生活,這電影名字叫什麼
就叫《日本沉沒》吧,貌似先後一共拍過兩次
❾ 求,2020日本電影《沉默東京》免費百度雲資源,謝謝
《沉默東京》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kLTuPy3FNqTt4670SWlHHA
《沉默東京》由波多野貴文擔任導演,基於2016年發行的原著小說改編,以因連續爆炸恐怖事件陷入恐慌的日本為舞台,講述被捲入事件的出場人物不同心思的懸疑故事。2020年12月,將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日本新片展」展映。
❿ 那些日本溫情電影都告訴了我們什麼!
說日本電影之前我們先來說說日本。
日本是個很奇特的民族,確切的說是個很復雜的民族,就好比一個擁有多重人格的人,日本就是一個有著多重特點的民族,而這一點也在他們的電影上體現了出來。
說到日本電影,有人可能會馬上想到AV動作片,而有人想到又可能會是日系小清新。這是日本電影的兩個極端,我了解的日本電影,要麼變態怪異,要麼清新純真,我之前一直很好奇?!現在我有自己的答案了。仔細想想,日本是個島國,生存空間小,而且還時不時來個自然災害,所以日本人有著很強的危機意識,渴望發展擴張,而且幾乎貫穿日本整個歷史的武士道精神(忠、信、恥、尚武,重譽)一直是日本人的精神根基。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誘導了日本人的高度自律和日本社會的協調秩序,也催生了整個社會的隱形壓力,使他們無形中處於極端壓抑的狀態下,自然也就會產生一些極端的思想和行為,歧化成了一個個極端小眾群體,或許,電影恰好成為了他們的宣洩方式,一方面表達了他們的壓抑,一方面也感化他們的人性。所以,日本往往能拍出能觸及人心的電影。
言歸正傳,下面開始說說今天要推薦的幾部日本治癒電影。
講述面臨死期的青年,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和與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死神簽下了一份讓世界上某種事物消失的契約,並由此回顧自己的一生。
年輕的男主是個郵差,喜歡貓,喜歡看電影。一次意外的暈倒,查出惡性腫瘤,被醫生下了病危通知,活不了幾天了。這時,死神出現了。
他提出和男主做交易,只要以消失世界上的某樣東西為代價,男主就可以延長一天的生命。就這樣,每天都會有一樣東西從世界上消失。
於是,電話和手機從世界上消失了。
電影院隨著電影消失了
時鍾消失了
與之伴隨而來的,是一段段回憶的消失。男主和前女友的結識是因為一個打錯了的電話,如果世界上沒有電話的話,那麼也就沒有了和前女友有關的一切往事,曾經相處的時光也就不復存在。
男主最好的朋友經營著一家DVD電影店,會給男主推薦電影,他對男主的友情很沉默,但是卻很真摯。
男主問他,如果生命即將結束,該看什麼電影。他發了瘋似的去找一部電影,卻找不到,他哭了。
電影消失的那天,男主眼睜睜看著所有的DVD變成書本。眼睜睜看著好友的離去。我想,他的內心肯定極其的痛苦。
平時在我們生活中看似不重要的某些東西,其實承載著許多對我們來說不可或缺的記憶。就像時鍾承載著男主對父親的回憶,而貓承載著對逝去母親的記憶。不要等到這些東西都失去了,我們才去緬懷。因為這些記憶於我們的人生是彌足珍貴的東西。
終有那麼一天,我們都會面對死亡,但我們都會擁有比生命更為寶貴的東西留在世上。就好比貓,對於男主來說,承載了比生命更重要的母愛。
在死亡面前,我們本能渴望活下去。但要是以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為代價,活著也就比死去更為痛苦。留下與親人朋友一起度過的過往,才是比活下去更重要的東西。留下與親人朋友一起度過的過往,才是比活下去更重要的東西。
二、《明日的我與昨日的你約會》|跨越時空來愛你
美術大學學生南山高壽與福壽愛美電車相遇,他鼓起勇氣向女孩表白。在一起後,高壽慢慢發現兩人原是「舊識」,而女孩身上,也隱藏著諸多秘密,隨著謎底的揭開,這段愛情的結局也已註定。
初次相遇,也是最後一次。就像女主說的,即使提前知道了會發生什麼,開心依舊是開心。面對殘存的日子,珍惜的過好在一起的每一天,就像度過節日一樣,不也很幸福嗎?
這部電影的時間線設定比較難懂,很多人第一次看可能會理解不了。所以我嘗試著解釋一下。
電影中,男女主處於不同的兩個世界,兩個世界的時間線是相反的。以男主的時間線為參照的話,女主的時間線就是倒著走的。這樣一來,男主的明天即是女主的昨天,男主的昨天即是女主的明天,假如今天男主和女主約會,也許得重新做個自我介紹,因為男主知道昨天,前天都是怎樣度過的,但是女主卻不知道,因為對於今天的女主來說,那些都還沒有發生,是她明天,後天才會發生的事。而他們之所以會在20歲相愛,是因為男主35歲的時候恰巧救了5歲的女主,而女主35歲時又恰巧救了5歲的男主,正是這種緣分,女主一直等到男主20歲來找他,哪怕只有短短30天,對於我們啥也不知道的男主而言,他第一天在電車上遇到了女主,一見鍾情,是初次相遇。而對於女主來說,這次見面就是分別了。12點一過,女主就得再等5年,然後與只有15歲的男主相遇。。
這種相愛不能相守讓我突然想起小時候看的一部讓我欲罷不能的催淚言情台灣劇《木棉花的春天》。
裡面一首歌這樣唱的"過了今夜的以後,就是分手的時候…"很帖合啊!(感興趣可以搜來聽聽)
仍然很懵懂?!我來圖文並茂的講解一下
兩個逆向的時間每5年相遇一次
時間逆向還沒完,每隔5年一次的相遇每次只有短短30天。而且每隔5年的相遇,兩人的記憶也永遠無法同步,年齡也會相對於上一次相差10歲。
女主第一次見男主就偷偷抹眼淚,我就知道事情並不簡單。
但還是比較懵逼,看到後面懂了原因,我的淚腺也突然脆弱了。沒錯,我也偷偷抹眼淚了。對男主來說是第一次的見面,牽手,啪啪啪,對於女主而言都是最後一次。明明知道是個悲傷的結局,卻還要努力繼續下去,這是一種難以想像的痛苦,更是一種難以置信的勇氣。這部電影把玩爛了的時間梗玩出了新意。個人認為莫比烏斯帶般的時間設定,奇妙又溫情,給這部電影加分不少。國產愛情片的套路很少能像這樣吸引人。我們不缺好的演員,我們缺好的導演,編劇,缺好的劇本。
男主是個無業遊民(搶劫不算工作),和大多社會青年差不多,小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
不同的是,他的父母都不是什麼好東西(男主原話)。沒有人生而為惡,環境改變了他們。家庭是我們每個人人生最重要的學堂,對自己的孩子負責是父母最起碼的本分。
許多危害社會的人,他們都有一個不幸的家庭,不求原諒,但我們至少可以懷有同情。
從小就缺乏家庭關愛的男主做起了搶劫。專挑老人家和柔弱的女子下手,搶劫錢財,就這樣自暴自棄。直到最後一次搶劫,他帶了刀,認為這樣會容易些,結果一不小心把人給捅了。就這樣開始了逃亡,劫持了一輛跑運輸的卡車逃到了鄉下。
偶然遇到了騎車摔倒的老奶奶,內心還存有善良的男主經過思想斗爭後,救了老奶奶。老奶奶為了報答他,就留下了男主,對鄉親們撒謊說是自己的孫子。
但畢竟是逃亡,男主沒想長住,想的是找機會偷走老奶奶的錢,然後再次亡命天涯。但是老奶奶對男主很是照顧,原本一個人孤單的生活也開始出現了變化。
鄰居茂爺爺見男主整天無所事事,找上門來。
茂爺爺是個獵人,為了能在村裡的祭典慶祝上賣點山裡的土特產,就帶著男主每天早上到山裡去打獵,然後再分給男主應得的部分。鄉下人都起得早,而對於每天睡到太陽曬屁股的男主來說,就不那麼容易了。剛開始,茂爺爺會用槍掀開男主的被窩,趕他起床。慢慢的,男主會在茂爺爺來之前就做好上去山的准備。男主開始慢慢發生細微的變化。
而另一邊,隨著一天天的相處,奶奶對他的信任和鄉親們的淳樸也喚醒了他內心的善良,他也開始愛上了這里的生活,喜歡上了這里的人們。鄉下年輕人不多,老人家們手腳也不太方便。於是,慶典開始前兩天,男主還會幫助鄉親們做准備工作。
作為回報,鄉親們也會送給他一些東西。
後來,男主認識了美知(不是妹子的諧音),幫助美知布置好了慶典要用的盆栽。在相處的過程中,發現美知有心事一直悶悶不樂,還對男主有防備。
男主開始主動找話和她聊天。
在和美知相處的過程中慢慢解開了美知的陰霾。
對男主來說,以前漂泊流浪,無家可歸,沒有能夠珍惜和保護的人,就像肥皂泡一樣,跟著風在天上飄來飄去,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而現在的生活才是他渴望的生活,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覺,這里就是他的家。但是他是個有過不光彩過往的人。過往的種種,彷彿就像一塊懸崖上的石頭,搖搖欲墜。對美知過往的了解使得這一塊石頭開始搖動。
男主想到了自己曾經的所做所為,他明白了自己給那些受害者帶來的傷害有多麼的恐怖。那天晚上,他睡不著。半夜起來冰箱里翻吃的,卻在冰箱里發現了奶奶藏的錢。這時候,聽到聲響的奶奶看見了拿著錢的男主,誤會了男主。正在男主努力解釋的時候。奶奶的兒子回來了。奶奶讓男主回房間好別出來。
但是聽到奶奶哭喊的男主還是沖了出來。
奶奶的兒子回來找奶奶要錢。
為了保護奶奶,男主和奶奶的兒子扭打在一塊,差點被掐死。在男主被掐到呼吸困難的時候,他又一次想到了自己曾經的所做所為。
他看到了作惡的自己。那一刻,他明白了。他自己也是個和奶奶兒子一樣的混蛋。
那一刻,男主獲得了新生。他向奶奶說出了一切。然後離開奶奶去自首了。
這部電影最觸動我的就是男主離別和奶奶說對話。
這部電影的故事梗概其實一句話就能說清楚,就是"一個搶劫犯的鄉下變形計"。是溫情救贖了男主的靈魂。同樣是很普通的劇情設定,但卻不落俗套。如果對愛情不太感興趣的,那這部電影肯定是個不錯的選擇。我能很明顯的感覺到,導演沒有更進一步的去挖掘片中的愛情線,有的人或許會覺得遺憾。但我個人更覺得這樣更好。整個故事的主題也就更為集中。導演想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改過自新的機會,而我們,應該嘗試做那個給予別人機會的人。
這幾部電影得慢慢靜下心來看,最好戴上耳機一個人看,沉浸其中,看完之後再睡一覺,會覺得很輕松自在。沒有融入電影本身的話,肯定會覺得電影太冗長,無聊,看不下去,自然也就是浪費時間。我說過,一場好的電影就好比一次旅行,囫圇吞棗的方式不適合看電影。出於對時間的珍重,才會去欣賞一部電影,而不是單純的為了打發時間。
網路雲鏈接(失效留言再補)
一、《假如貓從世界上消失了》
https://pan..com/s/1nv1NzeT
二、《明日的我與昨日的你約會》
https://pan..com/s/1bpNg50z
三、《肥皂泡》
https://pan..com/s/1pLDoEFL
(☞更多內容,每月更新,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