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個講抑鬱症的電影
1. 抑鬱期間 好電影推薦
片名叫做《丈夫得了抑鬱症》,來自日本。
日本電影什麼都敢拍,題材總是能出乎意料。至於日本的電影風格,大家都很清楚:永遠慢節奏、永遠小清新。在生活的日常中告訴觀眾道理,在每一個細枝末節的細節人讓人感同身受。
這部電影也不例外。
男主角是一個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的普通中年男子,名叫高野。
每一天,他都需要乘著擁擠的地鐵去公司,忍受這段過程中人擠人的糟糕狀態,聽地鐵上人群各種各樣對於生活的抱怨。
然後,再心急火燎的步入公司,聽同事的閑聊、承受領導不講道理的批評,開始日復一日枯燥的上班生活。
女主角小晴,則是個大大咧咧、毫無自我追求的漫畫家。
因為丈夫工作努力,她可以比較悠閑的畫畫,馬大哈的在生活中出各式各樣的小亂子,最後等丈夫溫柔的解決。
結婚這五年裡,他們一直相敬如賓的生活著,就算是吵架,也能很快的和好。
這是影片最主要的故事背景,來自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亦是日本社會中普普通通的兩個小人物。
一開始,他們以為:生活會一直這么幸運下去,順風順水,偶爾經濟上出現一些小瑕疵,那都不是問題。
但偏偏天有不幸風雲。
在安逸的生活狀態過後,丈夫高野出現了頭痛、失眠、沒有食慾、想要自殺的這些狀態。
『抑鬱症』這個嚴重的存在,就這樣毫無預兆出現在兩人幸福的生活中。
在這里,影片中有一個情節讓點點的印象非常深刻,發生在高野跟領導的對話之中。
領導特別淡定,甚至是有一點不屑:「這年頭,誰不憂郁啊?別發牢騷了,快打起精神來!」
剛好印證了點點在文章開頭說過的那段話。
在這個社會中,沒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抑鬱症的。面對得了抑鬱症的人群,大部分人覺得矯情、不可理喻,完全搞不清楚問題有多麼嚴重。
因為這個原因,導演選擇了拍這部片子,並且專門請來了抑鬱症精神病學家來擔任電影的顧問。
從而讓這部電影呈現出來的情緒更加真實、更加溫暖。
就拿影片中高野盯著很多垃圾看的鏡頭來說吧。
那是一個很長的固定鏡頭,高野一個人站在家門口,眼神直勾勾的盯著垃圾桶,半天半天沒有動靜。
在這個鏡頭里,高野內心「我跟垃圾一樣沒用」的情緒撲面而來,沒有過多的情緒渲染,卻讓眾多抑鬱症患者感同身受。
這類疾病的症狀,向來是沒有什麼確切的呈現形態。
可能是不愛說話、可能是做一些奇怪的是事情、嚴重者結束自己的生命。
但與此同時,患者人群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會對生活失去全部的希望,同時,特別渴望得到身邊親人朋友的理解和扶持。
在這個故事中,妻子小晴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最好。
贊同丈夫辭職,把生活的重擔全部放到了自己身上;陪丈夫做他想做的每一件事情,在清晨擁擠的地鐵上感同身受的安慰丈夫:「過去的你一直坐這么擁擠的地鐵,真的是辛苦你了。」
沒有什麼特別特殊的治癒方式,有的,僅僅是夫妻、親人、愛人之間永遠熾熱的愛和從不逃離的陪伴。
試圖用這樣笨拙的方法,找回丈夫的健康。
再之後劇情發展是什麼,點點不再以透露。唯一能夠告訴大家的是:這部電影足夠溫暖,也足夠治癒。
在這個故事中,你能深刻體會到抑鬱症患者殘酷的生活狀態,也會因為那些不放棄他們的人而感動得淚流滿面。
你得以了解這類疾病最真實的面貌,也會感嘆『相互扶持、以愛溫暖』的神奇力量。
畢竟,抑鬱症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沒有直面它的勇氣,沒有願意陪抑鬱症患者共度難關的人。
2. 從電影《丈夫得了抑鬱症》看抑鬱症
網路公司上班的髙野干夫和漫畫家妻子小晴是一對恩愛的夫妻,小晴生性懶散,隨遇而安。家裡的主要經濟收入主要依靠丈夫干夫。干夫是一個做事認真、苛求完美的人,隨著工作壓力的增大,干夫最終被確診為抑鬱症。面對疾病小晴不離不棄,積極鼓勵丈夫辭職休養,並主動承擔起生活的重擔,最終兩人相互扶持、勇敢帶病生存、找回了久違的快樂...
以上是電影《丈夫得了抑鬱症》的劇情,它於2011年上映於日本,是一部以抑鬱症患者及家屬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電影。其實,在心身醫學科門診每天都會看到很多干夫和小晴的身影,疾病雖相似,但每個人面對疾病的態度是不一樣的,結果更是千差萬別...看到這部電影時非常有感觸,感觸會有人如此細膩、真實地去拍這個題材,會有人關注抑鬱症患者這個群體。為了不讓這部電影淪為一碗心靈的雞湯,我們也可以從疾病的角度多一些思考:
思考一:抑鬱症像心靈的感冒,是誰都可能得的病?
影片中醫生為了安慰干夫說「抑鬱症也被稱為心靈的感冒」,為什麼說是心靈的感冒呢?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據顯示,全球有超過3.5億抑鬱症患者,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18%,更有預計說到2020年抑鬱症可能將成為僅次於心臟病的人類第二大疾患。所以,抑鬱症已經成為精神疾病中和感冒發病率相差無幾的病症。你覺得它離你很遠,其實它離你很近,當我們心理的免疫力下降時也會來一場心靈的感冒。
思考二:抑鬱症的典型症狀有哪些?
抑鬱症典型特徵:簡單來說就是「三低三無三自」,「三低」是指:情緒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減退,「三無」:無助、無望、無用,「三自」:自責、自罪、自殺。電影也用十分細膩的情節為我們呈現了一些症狀:
1.心境低落情:抑鬱悲觀,感覺自己是一個無用的人,喜歡獨處,有時候會莫名的傷感。
2.意志活動減退: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願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常獨坐一旁,或整日卧床。
3.思維遲緩,行動緩慢,認知功能損害,不能勝任工作和生活。
4.軀體症狀:有睡眠障礙、乏力、食慾減退、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慾減退等。
5.有自殺的觀念或行為:感到生活中的一切,甚至生活本身都沒有意義,以為死是最好的歸宿,但同時又想到自己的家庭離不開自己,或自己的離開會使親人感到傷心、難受或覺得世上還有值得留戀的東西,下不了死的的決心。
思考三:背痛、頭疼也是抑鬱症的表現?
影片中主人公幹夫就「背痛」專門詢問了醫生,在心身醫學科也有不少患者問過這個問題。說到抑鬱症,人們往首先往想到的是情緒低落、患得患失等精神症狀,其實軀體上的不適在抑鬱發作時也很常見。流行病學研究指出,疼痛與抑鬱有著高達30%~50%的共病率,且二者呈互相加重的關系。例如,臨床上觀察到,許多抑鬱病人在主訴中經常抱怨身體疼痛,部分抑鬱病人不會報告悲傷情緒,反而強調其軀體症狀[1] 。軀體不適的主訴可涉及各臟器,如惡心、嘔吐、心慌、胸悶、出汗、尿頻、尿急、便秘、性慾減退、陽痿、閉經等。這些疼痛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遊走的,有的疼痛較輕,有的難以忍受。比較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患者因疼痛而就診於綜合醫院,並且被診斷為各種自主神經功能紊亂[2] 。
思考四:你會怎樣對待身邊的抑鬱症患者?
有調查顯示:有超過60%的調查對象認為應該避免與抑鬱症患者接觸;有57.5%調查對象認為,抑鬱症是個人軟弱的表現;有41.1%的調查對象認同大多數人認為抑鬱症不是真正的疾病[3] 。
你會怎樣看待抑鬱症患者呢?下面我們結合影片看看不同的態度對抑鬱症患者的影響,也許會讓你思考很多。
1.抑鬱症不是病:
干夫得知自己確診抑鬱症後,鼓起勇氣向主管請假,主管說:「工作那麼忙,大家差不多都抑鬱了」並進一步給他施加了更多的工作壓力。隨後干夫走到天台,絕望地說「我做不到啊...」我想,這個「做不到」有兩層意思:一是對超負荷的工作做不到,二是對結束生命就此一躍而下做不到。如果在你身邊有人因抑鬱症而有求於你,請不要敷衍他們,也許這就是他們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
2.抑鬱症是軟弱的表現:
哥哥專程來探望干夫,他自帶優越感地述說了自己為家人所做的不懈努力,鼓勵干夫要為了家人努力康復,畢竟男人是一家的頂樑柱...結果哥哥的話像大山一樣壓下來,干夫躲在被子里瑟瑟發抖...其實,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講道理帶來更多的是傷害而不是幫助。我們總是道理講的太多,傾聽的太少。我們都渴望表達自己,向別人展示自己,而忘記了對面也是一個想表達、想獲得關注和理解的人,更重要的是他還是一位抑鬱症患者啊!
3.你可以不努力:
妻子小晴在干夫得了抑鬱症後認真學習抑鬱症知識,從生活上、精神上都做到了最大限度的陪伴與寬容。她以「不辭職就離婚」為由果斷讓干夫在家休養,告訴干夫「如果不想動就不要動,不想努力就不要努力」。她自己也一改往日的懶散,主動出去掙錢維持家用。在最困難的時候她會大聲懇求:「我的老公得了抑鬱症,請給我工作」...最終,在小晴的耐心陪伴與鼓勵下,干夫的抑鬱症慢慢的好轉,雖然有時候會復發,但他已漸漸的恢復了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影片最後干夫表示坦然接受自己並沒有痊癒的現狀,他認為生病並不是羞恥的事,任何時候能用最真實的狀態去生存都該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是啊,真正能完全治癒的疾病有多少呢?有多少人是帶病生存呢?同理,一生中真正能解決的問題又有多少呢?有多少人是與問題同行呢?疾病、問題的本身並不是問題,如何看待疾病、問題才是問題。很多時候,帶病生存、與問題同行才是對生命最大的積極。
3. 求電影《丈夫得了抑鬱症》百度雲資源
鏈枝旅老接: https://pan..com/s/134M-CGjcWGsPgl4eykU85w
4. 有哪些以抑鬱症為主題的好電影
講述抑鬱症的電影不少,我最喜歡的推薦給您!
這部日本電影,有日式一貫的小清新和細膩。
女主角小晴,平時大大咧咧、毫無自我追求的漫畫家。丈夫是個很溫柔的上班族,在安逸的生活狀態過後,丈夫高野出現頭痛、失眠、沒有食慾、想自殺的這些狀態。
經過檢查,原來得了抑鬱症。
電影是根據真實經歷撰寫的漫畫改編的 ,講述了丈夫高崎患抑鬱症後,太太晴子陪伴他漸漸走出低谷的故事。影片畫面干凈而溫暖,沒有跌宕起伏的催淚情節,但全程讓人沉浸在角色的每個時光里倍受觸動,看完後,更 讓人正確的認識和接受: 抑鬱症,發生在別人或自己身上的可能性。
妻子在這個過程中也成長了,首先贊同丈夫辭職,把生活的重擔全部放到了自己身上;再陪丈夫做他想做的每一件事情,還在清晨最擁擠的地鐵上感同身受的安慰丈夫:「過去的你一直坐這么擁擠的地鐵,真的是辛苦你了。」
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特殊的治癒方式,可能有的,僅僅是夫妻、親人、愛人之間永遠熾熱的愛和從來沒有逃離的陪伴。
晴子就試圖用這樣笨拙的方法,一步步的找回丈夫的 健康 。
5. 有哪些適合抑鬱症患者看的電影
我推薦以下三部:
1.《丈夫得了抑鬱症》這是一部日本電影,很感人,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更是一碗心靈雞湯。提起「抑鬱症」,相信大家都並不陌生,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精神疾病,而形成的原因也很復雜。對於不了解「抑鬱症」的人來說,可能會認為它比較可怕,但是如果你真正了解它,就會用平常心來看待了。
2.小王子,相信大家都知道這本書籍,電影也正是根據書籍拍攝的。這部電影,非常適合那些因為感情和迷茫的患者去觀看,它會讓你明白,什麼是愛情,正確的愛情,它會讓那些迷茫的人明白,你真正的追求是什麼,它會讓你回首,你一路走來的經歷,讓你明白這一切。
3.搭錯車,這部電影,強烈建議那些因為家庭原因導致醫院的人觀看,並且最好是帶著自己的孩子一起看,臣當初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直接看哭了。這里我要告訴那些患有抑鬱症孩子的家長,你們不僅要帶孩子觀看,更要在生活中多多的關心他們,一個溫暖的家庭,對抑鬱症的治癒非常有好處。
人無完人,月也有陰晴圓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你身處困境的時候,不要悲傷,放開心態,積極面對,快樂就會常伴你!
電影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好的影片能夠對人性進行剖析和揭露,能夠對心靈進行引導、啟發和鼓舞。影片人物獨特的個性、生活態度、內在動機和意向會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觀眾會通過影片感悟自己的情結、心理問題和內心需要,從而使他們看出自己內心和生活的問題,激發起對人生的認識和領悟,從而獲得認知上的改變,獲得心靈深處的釋然和解放,這也是心理電影幫助人們自我療傷的原因。
當我們疲憊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時,可以看《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永不妥協》、《百萬寶貝》、《鋼琴別戀》等影片;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別人無法觸及到的悲傷,當我們想要釋放內心的悲傷情緒,可以看《這個殺手不太冷》、《燃情歲月》、《情書》、《阿郎的故事》。
適合抑鬱症傾向及患者人群的電影有《憂鬱症》、《一念無明》、《丈夫得了憂鬱症》(日本)、《藍色情挑》(法國)、《美麗人生》等。
特別是《藍色情挑》,是由法國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執導,連續拍了《藍》《紅》《白》三部曲,其中《藍》要表達的主題是自由。在電影中,女主角朱莉的家庭非常幸福:丈夫是著名的作曲家,他們有一個可愛的女兒。但在一次突發的車禍中,丈夫和女兒都死了,只有她一個人活了下來。由於突然失去至親,朱莉的情緒變得非常低落。她覺得活著沒有了任何意義,不久就出現了抑鬱反應。電影細致地表現了她陷入抑鬱狀態後的掙扎,以及為了重獲對自己內心世界的主動性控制能力——重獲心靈自由——而做的各種努力。當一個人陷入抑鬱時,心靈彷彿進入了牢籠。四周一片黑暗,無法動彈,生活變得毫無意義,內心處於非常束縛和不自由的狀態。擺脫抑鬱情緒,重新體驗生命中的種種鮮活,讓生命流動起來,這就是自由。《藍》所描述的,就是朱莉走出抑鬱,回到有意義的生活的整個過程。
本人首推一部豆瓣高分治癒電影,特別真實,沒有一點造作和說教雞湯……[丈夫得了抑鬱症]。
生性散漫神經大條的妻子用自己溫暖的愛慢慢治癒了嚴謹認真甚至有些強迫症感覺的丈夫,整部電影都表達一個明確的主題,愛是治癒抑鬱症最好的靈丹妙葯。男女主人公盡管性格差異特別大,但都深愛著對方,最終由一個一直被男主保護的小女生成熟成長,用自己的愛和陪伴理解治癒了男主的抑鬱症。在當下這個女出軌男家暴的愛情快餐時代,看完這部佳作,讓我們不禁從中明白了到底什麼才是美好的愛情。
6. 十大治癒抑鬱症的電影
治癒抑鬱症的電影:《莫娣》、《海蒂和爺爺》、《幸福的麵包》、《我愛你》、《白兔糖》、《歲月神偷》、《初戀五十次》、《菊次郎的夏天》、《天堂電影院》、《哪啊哪啊神去村》等等。
1、《莫娣》莫娣·劉易斯(莎莉·霍金斯飾)是一名外貌有明顯缺陷的婦女,因為這個原因,她經常找不到工作,直到一位隱居的男士艾弗雷特·劉易斯(伊桑·霍克飾)聘請她做管家,她的生活就此發生了改變。
閑暇之餘的她喜歡畫畫,並且筆下的作品極其富有生命力,慢慢地她會畫畫這件事被居民傳開,並成為了當地知名的畫家。而莫娣和艾弗雷特也互生好感,成為了甜蜜的情侶。
7. 《丈夫得了抑鬱症》,雅人叔和宮崎葵的溫情詮釋
這周要上六天班,源姐知道你們心情很不好。現在一起放鬆下,我們來聊聊一部很簡單治癒的電影——《丈夫得了抑鬱症》。
雅人叔和小葵是源姐很喜歡的兩位日本演員,之前二人在大河劇《篤姬》中的合作就默契十足,而在這部電影里,雅人叔扮演的丈夫和小葵扮演的妻子用細膩而生活化的演技再度傳遞出脈脈的溫情。
工作和生活都很嚴謹細致的上班族丈夫干男患上了抑鬱症,並一度想要自殺。漫畫家妻子小晴為了丈夫恢復健康,甚至以離婚相逼威脅干男辭職休養。小晴一方面為了家庭生計,以兩人在此期間的點點滴滴為素材創作漫畫。一方面為了更好地照顧丈夫,大而化之地營造家庭氛圍,兩個人就這樣相互陪伴扶持,共同成長,最終走出陰霾。
細細想來,這是何其幸運的境遇,讓敏感的干男遇到神經大條卻又充滿智慧和愛意的小晴,才能這樣順利地渡過難關。
影片中干男哭過很多次,源姐截取了兩個片段,大家可以體會一下。(請忽視源姐的渣截圖,要體會精神!體會精神!體會精神!重說三!)
片段一:上班高峰,眾目睽睽之下,一個男人就這樣哭了。他甚至沒有什麼肢體動作,只是雙臂緊緊地貼著自己的身體,這是內心經受著多麼嚴重的不安和壓抑才會像被捆綁住一樣。而妻子的一句肯定,就可以輕易地讓他淚崩,可見他又是多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片段二:哥哥來到家裡做客,不理解他的病情,反而不斷地說自己因為努力賺了錢,讓家人過上了好生活。哥哥走後干男蜷縮在被子里,不斷地自責。他感到羞愧、恥辱,而內心又充滿了無力感。這些情緒,別人很難體會。
在這里,源姐只想說,對於抑鬱症,真的請不要輕描淡寫、不痛不癢地說「一切都會好起來」「要堅強」「你只是心情不好」,更不要以一種居高臨下的眼神看著他們,好像在說「你就是矯情玻璃心,其實根本沒那麼嚴重」。如果一個人因為身體和精神同時存在才能稱作一個人,那麼為什麼我們只允許人的生理上出現疾病,而對心理上的病痛置之不理呢?
尤其是,當這個社會處處吶喊著「努力」時,我們是否真正了解過那種即使拚命努力也仍在黑暗中摸索徘徊瀕臨絕望的心情?
壓力是不可承受之重,生命亦是。
我們要做的,是接受,是理解,是共情,是肯定。
我們要讓他們知道,每個瓶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與自己相配的花兒啊。
其實影片把抑鬱症的黑暗艱難略過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倒像是歷盡千帆的淡然。對於現代社會的你我,是沒有辦法選擇「不努力」的一種生活方式,但是我們可以在荒蕪中記得櫻花一定會開,黎明也一定會來。
8. 人類未解之謎之抑鬱症
抑鬱症,是人類未解之謎之一。
2018年12月1日,華裔物理學家、耐改斯坦福大學物理學教授張首晟因抑鬱症意外去世。
2003年4月1日,中國香港男歌手、演員、音樂人;影視歌多棲發展的代表之一張國榮因抑鬱症發作跳樓身亡。
英國王妃黛安娜有過四次抑鬱症的困擾,她說,你沒穿著我的鞋,你永遠不知道我腳的感覺,死亡也許是最好的解脫。
英國喜劇泰斗洛溫·艾金森,他在英國擁有1850萬觀眾。他飾演的憨豆角色深入人心。但是,他也是一個抑鬱症患者。某位影評家評論他說,他需要時間來進行自我調節,連金錢也不能讓他快樂。
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患有中國式的抑鬱。這是一個十分坦誠的人,他關於抑鬱症的說法也十分有名。他說,「我得的是抑鬱症,而且是很嚴重的抑鬱症,重度。」「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朋早畝拿友得了這種病,希望你不要歧視他。」「好多主持人做著做著就不是人了……」
張純如(Iris Chang)出生於1968年3月28日,美國華裔女作家、歷史學家,祖籍江蘇淮安。以出版英文歷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The Rape of Nanking)而聞名。2004年11月9日因抑鬱症自殺。
海子的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膾炙人口。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然而,1989年3月26日,曾發誓「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的海子卻在山海關卧軌自殺了。關於自殺原因,有人認為是因抑鬱症。也有人不同意。畢竟不是所有自殺者都是因為抑鬱。
歷史上罹患抑鬱症的還有,奧地利統計物理學家玻爾茲曼(1906年自殺)、荷蘭理論物理學家保羅·埃倫費斯特(1933年自殺),等等。
抑鬱症,一個全球性精神危機。從科學家到藝人到文人到總統,任何人、任何職業都無法免疫。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生存競爭的加劇,外部內部壓力加大,很多人處於精神亞健康狀態,其中抑鬱症最為普遍。
在我們國家,直面抑鬱症的時間並不長,因而存在很多認知誤區。首先,有人認為,抑鬱症是「情緒病」;得了抑鬱症的人,是「小心眼」「想不開」「愛鑽牛角」「意志脆弱」,等等。這是非常錯誤的認識。抑鬱症和正常的悲傷不一樣,它會干擾人的生活、工作、學習能力、食慾、睡眠和樂趣,甚至可能吞噬人的生命。抑鬱症就是一種病,有著和其他疾病一樣完整的生化過程,其最大的特點是自殺率高。
第二,抑鬱症就是精神病。實際上,抑鬱症的確是一種情感性精神疾病(心境障礙),它與常陸搭見的強迫症、焦慮症、失眠症等同屬於精神類疾病范疇。而大眾感念中的「精神病」,實際上是醫學上所指的精神分裂症。二者存在巨大的差別。
第三,性格軟弱、心胸狹窄的人才會得抑鬱症?當然不是,抑鬱症和心胸狹窄或意志薄弱沒有直接關系。歷史上患有此病而性格堅韌的偉人比比皆是,如,林肯、羅斯福和硬漢作家海明威等等。
第四,面帶笑容、開朗活潑的人不會得抑鬱症?實際上,這取決於這個笑容是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還是為了工作和禮節的強顏歡笑。比如憨豆先生。
第五,抑鬱症是心理問題,不用吃葯?錯!抑鬱症並不是一種單純的心理疾病,也需要葯物干預。而且,葯物是根本,心理治療是輔助。
雖然抑鬱症的典型臨床特徵是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但是一個人擁有抑鬱情緒並不一定代表他患有抑鬱症。抑鬱症有三大核心症狀,即抑鬱「三聯征」(情緒低落、興趣及愉快感喪失、易疲勞)和七條附加症狀(注意力下降、自我評價低、自罪感、對前途感到悲觀、自傷自殺行為或觀念、睡眠障礙、食慾下降)。重度抑鬱症包含至少2個核心症狀和至少2個附加症狀。
然而,迄今,抑鬱症的病因並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與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有關。
我們為什麼抑鬱?
病理學家回答:不知道。
心理學家說:請看弗洛伊德的理論。
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人們又重新過上和平的生活。然而,很多參加過一戰的士兵卻患上了我們今天所謂的一種「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疾病。他們會在夢中重復創傷經歷,或者做類似的噩夢。這給所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治療士兵的精神分析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也給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的理論提出了挑戰,因為,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所有的夢都遵循「快樂原則」,即夢境反映了性愉悅的一種無意識的沖動。然而,士兵們的這些揮之不去的創傷噩夢——稱為「創傷性神經症」——顯然與性愉悅無關。為解釋這一現象,192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這一時期的關鍵著作《超越快樂原則》(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1]。書中提出,人有兩種本能,一是愛的本能(或為性本能),二是死亡本能。前者是建設性的,後者是破壞性的。後者破壞的目的,直白的說法是為了找死,文雅的說法則是渴望從有機物狀態回到無機狀態。這兩種本能雖然作用相反,但卻同時並存,此漲則彼消,此消則彼漲。
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 / death-drive)又被稱為毀壞沖動、攻擊本能或侵犯本能;這是一種要摧毀秩序、回到前生命狀態的沖動。簡單地講,就是每個人的身上有一種趨向毀滅和侵略的沖動。
弗洛伊德認為正是這個死亡的本能設法要使個人走向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慾望而斗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鬱,獲得真正的平靜。生命由無機物演化而成,人從黑暗、溫暖而平靜的子宮而來。睡眠與死亡的境界與人所來自的地方條件相似,所以生命一旦開始,一種意欲返回無機狀態的傾向隨之而生,這就是死亡本能的來源。
死亡沖動起初是朝著我們自己本身而發的。平常所謂的攻擊驅力,可以說就是死亡本能的衍生物,只不過是將毀滅的對象從自身轉移到他人而已。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指向外界的攻擊驅力因受到障礙而無法滿足時,便會轉向攻擊自己,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以圖自我毀滅。
美國科幻電影《湮滅》改編自《遺落的南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湮滅》,作者傑夫.范德米爾憑借該小說,成功拿下2014年星雲獎,打敗了同年入圍該獎項的劉慈欣的《三體》。如果一定要問《湮滅》的中心主題是什麼, 答案或許就是自我毀滅。在電影里,莉娜與文崔斯在談到凱恩 "去執行一個自殺任務"時,有一段關於自殺與自我毀滅的爭論,彰顯了這一點。文崔斯堅持認為莉娜混淆了自殺與自我毀滅, 並補充說幾乎沒有人自殺, 但幾乎每個人都熱衷於以不同方式毀滅自己, 因為我們人類都有酗酒、吸煙、毀掉一個好工作或破壞美滿婚姻的沖動。
最後一種沖動特別符合莉娜的情況, 正是她的不忠毀了她與凱恩的家庭生活。頗有意味的是, 正是自我毀滅的動力使莉娜最終倖存了下來, 甚至可能進化成了新的物種,而莉娜的復制人不但復制了莉娜的形象也復制了莉娜的沖動,最終也選擇了自我毀滅, 燒毀了燈塔以及燈塔之下的巢穴。
如前所述,抑鬱症是人類未解之謎之一。所以關於抑鬱症的治療,目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倒是影視劇率先給出了解決方案。
第一種辦法,修改記憶或者刪除過去的記憶。周星馳在電影《功夫》里有一句台詞,「記憶是痛苦的根源,你能不記得,算是福氣了」
在2004年上映的米歇爾•岡瑞執導的電影《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中,克萊門汀•克羅斯基(凱特•溫絲萊特飾演)和約爾•巴瑞斯(金•凱瑞飾演)這對情侶因爭吵而到「忘情診所」消除了關於對方的回憶。
當然這種修改記憶的方案只是科幻而已。科幻畢竟是科幻,我們必須活在現實中。2011年日本電影《丈夫得了抑鬱症》中的妻子小晴是對待抑鬱症患者的表率。
高野是一個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的普通中年男子。每一天,他都需要乘著擁擠的地鐵去公司,忍受這段過程中人擠人的糟糕狀態,聽地鐵上人群各種各樣對於生活的抱怨。然後,再心急火燎的步入公司,聽同事的閑聊、承受領導不講道理的批評,開始日復一日枯燥的上班生活。他開始抑鬱了。對此,高野的領導特別淡定,甚至是有一點不屑:「這年頭,誰不憂郁啊?別發牢騷了,快打起精神來!」
妻子小晴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最好。她贊同丈夫辭職,把生活的重擔全部放到了自己身上;陪丈夫做他想做的每一件事情,在清晨擁擠的地鐵上感同身受的安慰丈夫:「過去的你一直坐這么擁擠的地鐵,真的是辛苦你了。」
沒有什麼特別特殊的治癒方式,有的,僅僅是夫妻、親人、愛人之間永遠熾熱的愛和從不逃離的陪伴。
2019年5月由劉濤、楊爍、金晨、劉端端主演的新時代婚戀話題劇《我們都要好好的》在北京衛視晚間熱播。劉濤飾演的女主人公有這一段喪偶式婚姻並不幸成為抑鬱症患者。但是女主並沒有因此沉淪,而是上演了一場抑鬱症患者的自我救贖並最後獲得成功。女主戰勝抑鬱的法寶是什麼呢?就是忙起來,讓自己沒有時間回想生活的不如意。這是一部情感劇,不是科幻片。但是這部電視劇揭示了生活和婚姻的真諦,所以獲得了很多人的共鳴。我們都要好好的,若相愛,就白首到老,相濡以沫;若不愛,就好聚好散,歲月靜好!
參考文獻
[1]1986年6月,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弗洛伊德後期著作選》,,林塵、張喚民、陳偉奇譯。收入弗洛伊德後期的三篇著作:《超越唯樂原則》、《集體心理學和自我的分析》和《自我與本我》。
9. 日本治癒系電影有哪些
日本治癒系電影有以下內容:
一、《哪啊哪啊神去村》2014
點評:看完不知道怎麼形容,因為一個封面照片進入林業學習,卻愛上了這塊神秘的神去村,日本電影就是在細節上做的讓人動容,而風景真的很美。
二、《不求上進的玉子》2013
點評:怒贊,平淡廢宅一年的日常。老爸對懶惰女兒怒其不爭的隱忍和女兒害怕父親和別人發現自己內心真實感受的羞怯轉成的惱怒情緒都刻畫得細膩。除了父女親情線,女主和那個校服中學弟弟的對手戲也很有趣。
三、《夏威夷男孩》2009
點評:岡田DD的電影中最喜歡的一部。電影畫面清新,配樂恰到好處,劇情平淡卻溫馨,還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橋段。電影不留痕跡地通過細節把感情傳遞給觀眾,電影後段令人傷感,看完電影後感覺仍揮之不去。適合晚上一個人安靜地看。
四、《橫道世之介》2013
點評:我想成為世之介一樣的人,別人回憶起我時會笑著說「是帶給了我很多歡樂呀!」。但是我經常會傷別人的心,對不起。之前看過「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松子也是很喜歡的人物,帶給別人愛與歡樂。唯愛與音樂不可辜負,要付出很多很多愛呀。
五、《編舟記》2013
點評:原著小說的作者的另一部作品是神去村。從壽司之神開始顯現出的匠人精神代表了霓虹國的獨特價值觀,堅持和專注自己喜歡的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而在平淡的生活中見證愛情,友情和親情的可貴。食堂老闆一出來就很是激動啊。終於知道辭海名字來源了。
六、《丈夫得了抑鬱症》2011
點評:夫妻平淡的生活因為丈夫得了抑鬱症而變得困難險阻。幾個鏡頭很感觸丈夫知道自己病情後明明很艱難卻依然想堅持工作,辭職後像烏龜一樣躲在被子里。還有妻子那句:我先生得了抑鬱症請給我工作。
10. 適合抑鬱症看的電影
推薦一部日本電影《只有愛能讓我生存》。
津奈木抱住了寧子:其實,我真的很想,更加理解你。
寧子的OS:大概,我們真的相互理解,只有那麼一瞬間,但就是這一瞬間,讓我得以存活。
在夕陽般的霓虹燈影里,裸體的寧子,翩翩起舞,她臉上帶著笑。
《只有愛能讓我生存》是一部非常情緒化的電影,而情緒是很私人的體驗,這也決定著你是否喜歡這部電影。
我們都知道也都相信,愛在人生中的意義,但愛的重要性極致是什麼呢,不外乎就是片名說的,只有愛能讓我生存。
一方面,這世上誰離了誰都能活,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沒了愛,活著也無異於死去。
你琢磨下,這兩者並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