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未來世界主題音樂
⑴ 有沒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這絕不是電影史上評價最高的七部電影,甚至也不是我個人評價最高的七部電影;它們有的叫好不叫座,有的叫座不叫好,有的甚至被評為是失敗之作。對於這個題目,直到起筆之前也有些猶豫,很早就想寫的東西一直感覺沒什麼內容可寫,寫出來也不免很老套,是個人都會寫類似《我最喜歡的XXX電影》的主觀評論文。這也並非是傳統上的影評,畢竟多半都是老片子,相關影評看的太多,不需要我再費筆墨。但在我從接觸電影、到熱愛電影、至評價電影的長時間過程中,這些影片每一部鮮明獨立的特色體現,都給過我極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回憶起某種影片的片段都能讓我想起當時的生活。太專業的東西我寫不了,但是對於電影本身,我確是要為它們寫點什麼,在此選出七部對於我最具有代表性的,也算是為我自己而寫。(PS:部分主題音樂鏈接可能不穩定,如有需求可以點擊文章結尾的頁面鏈接進行下載)
《香水》
年代:2006
類型:驚悚/劇情
導演:湯姆·泰克維爾(Tom Tykwer)
地區:德國/法國/西班牙
主題音樂:《Prologue-The Highest Point》
當時整整一天的時間,我都沉浸在《香水》的氛圍中。白天啃下了整本原著後,晚上直接看的電影。對於小說而言,已經太久沒有讀過如此吸引我的外國名著;而對於電影而言,它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奇跡,甚至改變了我的電影觀。德國著名作家帕特里克的原著小說《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以其獨特的題材背景和人物塑造,剛出版不久便轟動了文學界,在整個歐洲甚至國際引起軒然大波,成為百年不遇的文學經典。人們在驚嘆和稱贊之餘,不免對該題材類型所限無法搬上銀幕而感到遺憾。畢竟單是主人公格雷諾耶神靈一般超常靈敏的嗅覺以及各種物質的氣味就的確很難用電影的手法來充分展現。以往的電影作品,對於異於常人的視覺(千里眼)、聽覺(順風耳)、味覺(類似料理大師之類)乃至觸覺甚至第六感覺都可以用相對的手法進行描繪拍攝,唯獨最被人所忽視的嗅覺沒有先例。在經過一番波折之後,著名導演湯姆·泰克維爾接過了劇本,以傳統現實主義的拍攝手法完成了這部大作,既不標新立異而又十分忠於原著,讓我被故事情節吸引之餘也暗自佩服其小說與電影的完美結合。
這確實是一部深刻探討人性的電影,無論是感悟、深思或是批判、諷刺。之所以塑造出格雷諾耶這個特殊人物,就是其探討人性意義之所在。他可以算作是天使與惡魔的結合體,降臨於18世紀充滿著污穢腐臭的法國巴黎,在被渾身骯臟的漁婦生母生下後,便被其用宰魚刀割斷臍帶後扔到了爛肚魚腸垃圾堆里。但就此,奇跡開始出現,這個孩子的抵抗力如細菌一樣頑強,無論炭疽熱、梅毒性皰疹變異症、晚期化膿性麻疹或是人為的折磨都無法終結他的生命。而拋棄他的生母、收養過他的修女、僱用過他的工頭以及靠他的天賦賺錢的香水製造商巴爾迪尼全都因為他的離開而一個個離奇的死去。他的神之鼻並不滿足於這個世界所有的味道,直到那個賣水果的紅發女孩的出現,從此定義了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真正目標。為了得到傳說中最美麗的味道,他開始了殺人之旅,一個個女孩成為他完成這瓶可以統治世界的香水的祭祀品,直到他終於功德圓滿,直到他作為連環謀殺犯被關入死牢等待行刑。最後刑場的一幕是整部影片的高潮,這位邪惡的聖人站在行刑者都下跪的刑台上,用沾上香水的手帕將在場所有人徹底征服。他的使命完成了,理想也終結了,在回到他出生的地方後,他將剩餘的香水澆到身上,讓瘋狂被吸引的人們用莫名的熱愛吃掉了自己,從此消失在這個他已統治過的糜爛的城市。他對於愛的執著與追求,用這種常人無法理解的方式做了最深刻的詮釋,影片結尾,賣水果的紅發女孩在對他微笑,這才是為了做成最後的香水而不擇一切手段的他所真正渴望的。他所需要的,其實是愛。
《指環王Ⅲ——王者歸來》
年代:2003
類型:魔幻\史詩
導演:彼得·傑克遜(Peter Jackson)
地區:美國
主題音樂:《The Return Of The King》
對於這部電影,我想說得再多也都只是廢話了。打個籃球迷都懂的比方,如果把奧斯卡的歷史比作是NBA的歷史,而讓人們難以忘懷的電影作品都是籃球明星的話,那麼《指環王3》便是比爾·拉塞爾了。後者作為60年代凱爾特人隊的核心人物,帶領波士頓的這支綠衫軍創下NBA史上空前的八連霸,最終一共拿到11次總冠軍,用十根指頭全戴上都戴不下所得總冠軍戒指的一雙大手開創了空前絕後的綠色王朝;前者作為全球矚目的彼得·傑克遜《指環王》三部曲的最終章,成為04年第76屆奧斯卡最沒有懸念的獲獎影片,並最終11項提名全中,創了百發百中的獲獎記錄,也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獲獎最多的三部影片之一。
不得不承認的是,之前的奧斯卡評審往往對魔幻科幻相關題材的影片不大看好,《星球大戰》、《黑客帝國》等可以算是里程碑式的系列大作在奧斯卡並沒有得到它們應得的榮譽。但指環王系列以其深入人心的小說故事背景、龐大的巨額投資、史詩般的震撼宏大場面等因素相結合,加上三部曲的劇情節奏,讓觀眾一集比一集大呼叫好欲罷不能,更不失為商業片與藝術片的兼容,迎合了奧斯卡的普遍口味,最終成為名利大雙收的劃時代巨作。隨後直至今日的《納尼亞傳奇》、《龍騎士》、《黃金羅盤》等類似題材的魔幻電影,直至《特洛伊》、《天國王朝》、《斯巴達300勇士》等戰爭史詩類電影,在我眼中都無法逾越指環王系列這道門檻,它已經成為魔幻史詩類電影的聖經,公認的不朽巔峰之作。
《殺死比爾》
年代:2003
類型:動作/犯罪
導演: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
地區:美國
主題音樂:《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
如果不是《殺死比爾》,可能昆汀這個鬼才還不會被大多數人所認知。即便他在《低俗小說》、《落水狗》等作品中充分灌輸了他的另類才華,彷彿非色情鏡頭的限制級電影就十有八九有他老人家纏和幾腳,還經常在裡面露個臉吐兩句臟話爽爽嘴,比起電影節做評委時的口無遮攔大言不慚,這簡直是小兒科。不過這只是他的其中一面。他勇於接受新生事物,尤其是對所熟悉環境之外的事物非常感興趣,比如東方文化。
看得出《殺死比爾》花了他很大的心血,基本上算是他所喜愛的所有類型片的一個大雜燴總結。穿插著意式西部、中國功夫、日本武士等各種影片的經典鏡頭,各國各類不同領域的演員陣容,風格迥異的過場音樂,令人大呼過癮的血光四濺慘烈場景,還有那N桶的血漿。(笑~)而描寫劉玉玲所扮演的偶忍一媳的慘痛童年和走上殺手之路的經歷則直接運用了略帶美式粗獷風格的日式動畫,更是讓人印象深刻,堪稱整部影片的亮點。
當然不得不提到下部,其實我很想兩部一起說的。與上部的血腥暴力相比,下部顯得更有深度。尤其是復仇之旅的最後一站,當她面對比爾時,後者設的局讓她意外到驚呆。自己的女兒竟然活生生的站在眼前,而她驚呆之餘還是下意識的和比爾完成了和諧三口之家的一幕,被女兒的玩具槍「擊倒」,體現了一個嗜血復仇女在突然轉變成一位母親時心中那種對親情的渴望。但她沒有忘記這一路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的最終目的,不管她最後是否原諒了比爾,或者說從情理上能否原諒比爾,她還是要完成那早已不可能改變的決定——殺死比爾。也許最終倒在衛生間的痛哭,才算得上是她心中復仇之旅的真正結束吧。
《千年女優》
年代:2001
類型:動畫
導演:今敏Satoshi Kon
地區:日本
主題音樂:《千代子のテ一マ MODE-2》
作為七部影片中唯一的動畫電影,《千年女優》留給我的則是無盡的感傷與惆悵。一直以來我都相信著一句話:初戀之愛是人的一生中付出的最真摯最純潔最無私的愛,無論它是多麼的幼稚甚至可笑。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初戀多半都是以失敗告終,從此成為心中不大不小的痛。待漫漫人生過半,回首時只是一笑而之則矣。但對於一些人來說,對於初戀的懷念則伴隨他們一生,因為他們付出的愛是彌足珍貴的,從某種角度上說,他們更懂得愛,懂得所付出的愛的真正價值,對於自己的價值,對於別人的價值,對於他們的主觀世界中包含一切的價值。
藤原千代子便是他們中的代表。描寫愛情的影片太多,描寫愛情的動畫影片也不少,但說實話,千年女優,藤原千代子,她真的讓我感動了,把我內心最深處的東西觸動到了。那種對愛鍥而不舍的執著,即便是那麼朦朧的愛,恍惚的愛,她都願意為之付出一生。影片結尾,彌留的千代子回想著當年踏上宇航船的時候,穿過層層星際,突然讓我心中一股莫名的悲痛感在壓抑和迸發的狀態中游離著,令我無比難受…………
也因此,導演今敏受到了我的注意,他至今的作品也不算多,卻絕對是個才華橫溢的天才動畫大師。《千年女優》整部影片通過一連串的數千年虛幻畫卷的特殊手法進行演述,將藤原千代子的從影生涯和對寄託在那把鑰匙中的永恆之愛的追求完美融合在一起,初次觀看時感覺有些亂,劇情變化過快,但這正也是其特殊表達手法的另類體現,同時也將日本各種時代背景編匯成了一部蒙太奇的集錦。另外,影片的音樂也絕對堪稱一絕,負責音樂製作的平澤進將本片音樂混入現代古典自然另類等多種元素,並使其完美融合,並配以陽光感的節奏基調(名為《Run》的那段音樂非常深入人心),其水準甚至不亞於久石讓的作品,成為該片內容手法外的又一大亮點。
《最後的武士》
年代:2003
類型:動作/戰爭
導演:愛德華·茲維格(Edward Zwick)
地區:美國
主題音樂:《Red Warrior》
03年的美國電影似乎特別偏愛以日本文化為代表的東西方結合之類的題材,除了抄起一把武士刀鮮血噴滿屏幕的《殺死比爾》,《最後的武士》也同樣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與突出體現誇張另類風格的《殺死比爾》不同的是,《最後的武士》真正烘託了一種為信念犧牲一切的精神主義,而這種精神,恰恰是美國人之前所無法理解的。
太平洋戰爭時期,美國與日本的矛盾沖突不僅僅是國家之間的仇恨,各自文化思想理念的不同也是相互之間無法溝通調和的重要原因。日本人無法理解美國士兵被俘後為何會心安理得的甘當俘虜而不含辱自殺,美國人同樣不明白日本士兵竟然會有戰敗後割腹謝罪這樣的行為。而如今,美國人也一直都對東方文化持一種興趣很濃,卻又很迷惑的矛盾態度,東方很多國家的人文理念都是和他們原先認為的截然相反,但他們還是情理之中的以自己國家的文化角度來看待東方世界所發生的種種事物,卻並沒有,或者說並不願意換一種思維來看待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拍出來的和東方文化有關的電影往往是以他們的思想基礎來進行構思,將其西方化,最終的結果一般都是觀念混淆邏輯顛倒只求得視覺上的快感而形成的商業片,毫無實際理論而言。但一些導演還是能明白這一點的重要性,他們雖然不能完全領悟東方文化的真諦,至少在這部片子來看,可以算是東西方文化思想理念的一次撞擊。故事背景安排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武士逐漸成為了時代過渡的犧牲品,但至死不渝的堅強信念使得他們無法接受這一現實。於是,以朝廷武士頭領勝元為首的武士軍隊為了生存引發暴亂,希望通過戰爭讓政府醒悟。從美國人的傳統角度講,這些人只是一群愚昧野蠻的、還停留在刀劍冷兵器時代不思進取的落後組織,終究還是會被全部消滅。而日本政府請來的美國將軍納森卻在被俘後受到武士道精神的感化,最終成為武士的一員,並一同奔赴戰場患難與共。這些武士也成了影片所描述的可歌可泣的悲情英雄,最後殘存的武士飛奔向敵人的炮火直至全部倒下的場面,給人的絕對是一種精神上的震撼與感動,為了心中的崇高信念最終死在戰場,那是一種超越生命的榮譽,這就是通過電影所表達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最極致的完美寫照。
也許研究過日本歷史的朋友們不會承認這部影片的歷史真實性,但影片的主旨是在一個相對真實的歷史背景下極力宣揚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忠義偉大,湯姆克魯斯飾演的納森則是必不可缺的角色。來到日本之前的他在南北戰爭時期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曾殺害了無數無辜生命而內心無比疚責,戰後的他鬱郁寡歡,感覺這個世界再也沒有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直到他來到日本所發生的這一切,武士道精神激燃了他的內心深處,他在武士領地的生活中悟到了真正所要追求的信念,並與異國的戰友們誓同生死。這絕不單單是如《勇敢的心》般的悲情英雄主義塑造,在人們所為之感動時會突然發現,即便東西方文化思想理念在形式上有多麼不同,其本質都是相通的。
《第五元素》
年代:1997
類型:科幻/動作
導演:呂克·貝松(Luc Besson)
地區:美國/法國
主題音樂:《The Diva Dance》
如果非要選一部經典科幻片放進來的話,我可能會選《MatrixⅡ·Ⅲ》、《星戰前傳首部曲·幽靈的威脅》、《T2》這些個人在當時看來是如此經典的大作。但是《第五元素》確實有著不同於一般科幻片的奇妙元素,能讓人看後不只會記住它刺激眼球的視覺效果,還會對電影本身所充透的一種驚異的設計想像力所嘆為觀止,要知道這還是20世紀的影片,同時也是法國商業大片沖擊好萊塢最成功的一部。除了好萊塢式的高科技大場面的場景布置,對未來世界這些人物的服裝設計也十分到位,不管是米拉·喬沃維奇扮演的橘紅發美女主角高蒂埃開始的膠帶裝和之後的功夫背帶裝以襯托其不食人間煙火的純潔,還是那個男生女態的「超級酷」所穿的維多利亞領黑色妖裝,或是手持多功能神槍的壞蛋佐格那種體現獨裁者和心理扭曲者的類似未來版希特勒的造型,都能把每個人物刻畫的無比鮮明,非常深入人心。另外,《第五元素》在未來科幻背景下營造了法國電影特有的一種輕快詼諧絕不刻意莊重嚴肅,浪漫細膩絕不突出緊張驚悚的獨特氛圍,讓人覺得情節雖不新穎,再看幾遍卻也很有味道。
如果非要選一位導演來配以「全才」這個稱謂的話,我想我肯定會選呂克·貝松。他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是不同的題材類型,槍戰片、動作片、紀實片、愛情片、科幻片、史詩片、驚悚片、功夫片、動畫片…………世界上所有的電影類型他好像都要嘗試一遍,不管當時他親口所說只導演十部影片的出爾反爾是否是為了吸引媒體關注使其作品不斷成為焦點的伎倆,但至少從影迷們的期待聲中可以看出他的作品一直都是萬眾矚目的。從《第五元素》的上億票房開始,媒體便開始拿他的風格轉向找說法,指責他受不了金錢的誘惑開始臣服於好萊塢的商業電影世界,放棄了他原先作品中那種感情細膩敘事優雅的風格。但是在我看來,他的理想並非只滿足做一個能讓外界稱頌的法國金牌大導演,他要改變的是一種格局。法國電影歷史已經不算短,而在全世界的眼裡法國只能出口文藝片,就像當初號稱電影第二大國的印度只能拍出歌舞片一樣。如今科技飛速發展,僅僅靠藝術類電影已經遠不能滿足大眾的口味,法國電影如果從題材類型上停滯不前不嘗試創新,早晚會被時代所淘汰。所以必須有一個人站出來打破常規,即便可能會被當世人冷嘲熱諷,終究有一天他們就會知道這個人對法國電影的未來有著多麼崇高的貢獻。呂克·貝松就想做這樣的一個人。
《紫日》
年代:2001
類型:戰爭/劇情
導演:馮小寧
地區:中國
主題音樂:《Purple Sunset》
好吧,我承認,放出這一部的確有些湊數的成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評出一個國產的還是抗日題材的影片,但N年前第一次看完後我確實有種說不出的感受。先說說影片失敗的一面。這部已在電影頻道重播了不下八百六十回的催淚(打哈欠到流淚)抗日題材片,盡管拿過大大小小不少獎,但其中拍攝技術的硬傷和俗套連連的創作理念所帶來的詬病,使得觀眾輿論從主客觀角度都無法給予這部影片過多的贊揚。作為馮小寧「戰爭與和平」系列的第六部,《紫日》對於貫穿整個系列愛國人道主義思想具有著頂點的地位,卻讓大多數人所失望,這是有其原因之所在的。馮小寧其實是個很有才的導演,但他的眼光並不高,志向也並不遠大。從他的影片可以看出,他只想依附於國內的主旋律題材體制下發展,在傳統國產片的慣性思維模式下不思進取的生存著。他的這種固守思想完全限制了他的天賦,他缺乏國際大導演的那種氣魄,拍出的作品無論題材多麼鮮明,景色視覺多麼用心,依舊是換湯不換葯,終究會被在審美水準比物價漲得還快的觀眾們的哈欠聲甚至叫罵聲中逐漸淘汰。
再說說其值得稱贊的一面。作為年輕人,我並不漠視抗日題材影片。倒不是我重視中國舊社會苦難歷史,或是極度憎惡日本帝國之類,而是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中國電影就是靠著抗日為主的八路軍共產黨所領導的戰爭題材類型才發展到現在的。單從這一題材來說,《紫日》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峰。歐美的大製作戰爭片無論場面多麼震撼人心,其主旨都是讓人記住那些戰爭歷史以及戰爭給人類帶來的苦痛磨難等等,自己國家發生的戰爭,自己國家的人民最深有體會。要用電影的方式來讓現在的中國人不忘記那段不可磨滅的革命戰爭歷史,目前的國產戰爭題材作品依然與好萊塢的高水平大製作差之千里,但拋開戰爭的直觀場面不談,反映戰爭的真實感仍可以用其它的拍攝角度來進行演繹。馮小寧的構想比較獨特,一個中國難民楊玉福(代表著受苦受難的廣大中國老百姓)、一個蘇聯女兵娜佳(作為協助解放國的姿態)和一個年少無知的日本女學生秋葉子(當時日本老百姓的真實形態)成為故事的主線人物,在一個茫茫林區的絕境下從互相對立不理解到最終相互扶持產生友情。影片對體現戰爭的殘酷一面也做得比較真實點題,除了呼喊著日本投降戰爭結束的秋葉子被一槍斃命外,日本兵火燒麻袋裡垂死的中國勞民、刺殺楊玉福的老娘、日本軍官駕駛戰機擊落不願做人肉導彈的秋葉子男友,以及日本宣布投降後,日本軍官強迫當地日本老百姓集體自殺等等,都要比直接角度拍攝戰場上士兵血肉橫飛的那種手法要更深刻。
個人認為影片的中心還是在於楊玉福和秋葉子兩人之間的相互感受。楊玉福對日本人與戰爭的仇恨是刻骨銘心的,觀眾所同情的,可謂是明擺著的,從他那句「就這么完了?」就可以看出在經歷種種苦難卻不明不白的結束後那種不甘心的悲痛心情,並一度將這種仇恨撒到秋葉子身上。而秋葉子自己的痛苦則是無法表達的,自己國家發起的戰爭,自己卻深陷其中,她無法承受自己遭受著痛苦還要被別人所仇恨的現實,也許最後悲慘而又凄美的結局也算是一種解脫。其實影片所帶來的反思不止是戰爭本身的殘酷,對於目前中日人民之間所無法迴避的隱性民族仇恨意識,直接或間接的體現在各個事件上,這些都是不言而喻而又難以改變的。不管以後中日兩國的交往關系如何,兩國人民的相互態度有何轉變,至少要從客觀上正確看待這段歷史,無論是中國的老百姓還是日本的老百姓,在當時都是苦難的受害者。所以,老百姓所仇恨的,不應該是老百姓。
· 關於音樂 ·
最後來說說個人所選的七部影片的主題音樂:《香水》中的《Prologue-The Highest Point》運用輕柔迷幻的女聲來描繪格雷諾耶所感受到的嗅覺世界,具有濃郁的誘惑色彩,讓人深深被吸引後欲罷不能,並逐漸挑起人性陰暗邪惡的一面,體現其構思之巧妙;《指環王Ⅲ——王者歸來》的電影原聲大碟當時評價甚高,這里只挑選一首最點題的《The Return Of The King》,最後的戰爭終於以勝利告終,和平、歡笑、光明、榮譽、幸福,這一切伴隨著人們的希望陸續到來,過去的艱險和磨難統統可以拋在腦後;《殺死比爾》選取的則是其中最經典的《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沒有榮譽或人性的戰爭)》,無需多說了,典型的大人物震撼出場音樂;《千年女優》的《千代子のテ一マ》是貫穿始終的曲子,原聲大碟中有三個版本,大體分為少女時代、青年時代和中年時代,這里選取MODE-2(青年時代),千代子在純真青澀與成熟穩重之間的階段,也是對所尋覓之人滿懷憧憬的階段;《最後的武士》的原聲音樂絕對稱得上優秀,但仔細欣賞一遍後發現並沒有找到能徹底激發悲壯情懷的曲目,《Red Warrior》算是相對不錯的一首,彷彿身臨其境般的進入到那壯烈的戰爭上;《第五元素》中外星八爪歌女迪瓦演唱歌曲的《Diva Song》堪稱經典,歌曲前半段是Donizetti的義大利歌劇詠嘆調《Lucia Di Lammermoor(香燭已燃起)》,歌曲後半部穿插了節奏明快的《The Diva Dance(女神之舞)》,要不說聽過Vitas那首後感覺這么熟悉,這里只節選了《The Diva Dance》;《紫日》也不用多說,主題音樂還是蠻煽情的,小提琴的旋律圍繞著整個劇情發展,體現互相仇恨著的人們內心深處所渴望的和平與安寧,可謂恰到好處。
⑵ 電影2046中的一段插曲...
你自己從下面看看有沒有想要的吧,呵呵
2046 Main Theme (With Percussion)by Shigeru Umebayashi
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
王家衛在《花樣年華》中曾拿過日本作曲家梅林茂(《夢二》導演鈴木清順)仿效探戈舞曲而做的Ryumeji's theme為之放大,隨著張曼玉搖曳的旗袍在暗巷和梁朝偉不斷邂逅,反復擦身而過。這次王請他為《2046》譜曲,此首主題曲還是頗見功底,小提琴
配上重節奏的擂鼓,昂揚且頓挫,未來世界的火車在飛快的賓士,夜空下斑駁的色彩,2046的大門開啟。
Siboney – Instrumental by Xavier Cugat
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老相識?還記得阿飛嗎?那隻無腳的,一直一直飛……
不羈的阿飛孤身去菲律賓尋找親身母親,沒曾想滿腔的希望卻換來一個冷清的背景,他無所畏忌的走入火車站,沒錢買假護照還吊兒郎當。在《2046》里劉嘉玲還是那個叫「露露」的舞女,只是《春光乍瀉》里的「小張」(張震)變成了她的新歡,男歡女愛,在煙花燦爛地,頹靡的那樣刺目。
Sway by Dean Martin
「抱著我,跟我跳舞,讀我的搖擺,起來吧……」
這歌詞挑逗吧,這首老歌的演唱者是60年代演歌具佳的狄恩馬丁(Dean Martin)。他在沒進入演藝圈曾做過拳手,賭場發牌員等。後面憑借英俊的外型和優美的嗓音出道,接著又踏入影視圈。狄恩在銀幕上充滿男性魅力,銀幕下也是個縱情酒色的傢伙。他低沉灑脫的歌聲,像是述說一個不願受愛情牽拌的男人,游戲人間。
The Christmas Song (Fast Version) by Shigeru Umebayashi
聖誕快樂!已經有太多太多的各種各樣演譯的版本了。而此曲在《2046》里出現的只是簡單的音樂演奏,音樂本身是輕松,舒服,小幸福的,可在《2046》里梁每次聖誕節就是伴著他憶起生命里出現的女人。美好的永遠是回憶,事過境遷,讓人揮之不散,萬家燈火的聖誕節一個男人的寂寞在蔓延......
Julien et Barbara by Delerue, Georges
如果說能「抄襲」別人音樂是王家衛的一大本領(當然也許他是在向誰致敬),那這次被他「盜竊」的是法國新浪潮導演楚浮(Fran-olstruffaut)《激烈的周日》。法國作曲家喬吉斯達勒魯(Georges)為此曲的原創者,曲名就是片中的男主角和女主角的名字,他也是多部楚浮電影的配樂師。在這部黑色的電影中,女主角愛上了有婦之夫的上司。喬吉斯達勒魯曾獲得三座法國愷撒獎,五度提名奧斯卡,在1980年憑《情定落日橋
》摘得奧斯卡桂冠。
Siboney by Connie Francis
添上歌詞,女歌手康妮法蘭西斯(connie francis)帶著庸懶、憐憫、心有戚戚的聲線卻是干著挑逗、誘人的勾當。如果說在《花樣年華》里梅林茂還是帶著東方似的促使男女互相吸引,那麼這回初識、窺視、互瞄就是一場西方似的的周旋;相同的是旗袍還是一套接著一套,那種女人天生具有的嬌柔地氣息在空氣中張狂的宣洩著,你們是遇見的,眼波流轉間,我們彼此都知道那會是一段新的故事。
Interlude I by Shigeru Umebayashi
大提琴,只有大提琴,只是大提琴在哭泣。沉寂,死亡一般,短短地三十幾秒,游離在邊緣的周圍。無奈是我心情,往昔成了揮之不去的永遠,失落吧,怎麼不說話。她走了嗎?為何還要對她傷心,你在抽離中遠走,醒時的夢為何還痛徹心扉。
Polonaise by Shigeru Umebayashi
這是波蘭舞曲里的一種,它叫波羅奈舞曲。是曲式莊重、節奏舒緩的三拍舞步,大
音樂家蕭邦就曾經寫過許多波羅奈舞曲。梅林茂借用這樣的形式編寫了這首配樂。在悠揚的小提琴聲中,他和他生命中的女人輕盈、親密、飛速的越過,只為跟上她們的腳步,這種距離沒未停止過,嚴肅、冷峻。仿似剎那間那次的相愛就變成追憶。在電影中,每次的放手,它都會出現。
Casta Diva 選自歌劇《Norma》by Angela Gheorghiu
諾瑪,義大利歌劇作曲家貝里尼的名作。描述古羅馬帝國時期,女祭司諾瑪違背神論愛上了不該愛的人,她的痴心換來對方的薄意,他竟然愛上另外一個更年輕的女祭司。這首《聖潔的女神》表現出一個女祭司對女神的虔誠又透露著她的心聲:聖潔的女神啊,請賜於我們和平,親愛的人啊,請回到我的身邊……而《2046》里的王菲和日本人的戀情受到父親強烈的反對,還逼女兒不準和他來往,她一個人在房間、有月光的樓頂徘徊著,反復念著日文,真摯的守望他們的愛情,一如諾瑪對著女神傾述自己的心事。
Perfidia by Xavier Cugat
這又是一首由西班牙音樂家Xavier Cugat所寫被王家衛放在《阿飛正傳》裡面的音樂。劉德華所扮的警察在電話亭走走停停,終於還是決定去跑船的夜晚;張國榮在火車上記起那一秒,眼睛閉上的瞬間。王家衛曾說非常喜歡這段音樂,本來想把它放在《花樣年華》里,最後還是沒用,結果回到《2046》,老毛病還是忍不住又犯了。
2046 Main Theme (Rumba Version) by Shigeru Umebayashi
不同版本的主題曲,少了強烈的節奏感,小提琴聲中只添了類似於中速的「非洲鼓」,用緩慢的鋼琴穿插改變成倫巴舞曲。音樂變得凄涼柔美,在2047房窺視2046的女人,世界其實不大,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世界又太遼闊,兩間房,兩個世界,明天會是怎樣?
Lost by Shigeru Umebayashi
迷失。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愛放在我的手上,我無法把握……
有人說:如果你有秘密無法對人述說,就在山上找棵森,再挖個洞,把你掖著、藏著、痛苦的秘密埋葬在裡面,蓋上你就會忘記。如果女人變得無所謂,愛情變得毫無所謂,世界也變得更無所謂,那麼就迷失吧,盡管你知道有一天麻木的酒醉後,你會在某個清晨醒來,又一次痛徹心扉。
Dark Chariot by Peer Raben
皮爾若班(Peer Raben)從1968年開始為德國電影人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創作電影音樂,法斯賓達的四十多部電影有二十五部是皮爾若班創作的。法斯賓達的電影始終透著一股頹糜的風格,這首(黑色戰車)從鋼琴的獨奏開始,漸漸進入一種細膩的狀態;而梅林茂的主題音樂狂勢奔放,兩種種音樂相得益彰,如果說接近黴菌內在,還是得點皮爾若班。
Sysiphos At Work by Peer Raben
西西佛斯(sysiphos)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神處罰他必須將一塊巨石由山腳推到山頂才能把他自地獄釋放,但他卻又無法阻止石頭不斷的滑落,只能日復一日反復循環著。皮爾若班在法斯賓達的電影中用這樣的音樂表達糾纏不清的愛情,既然已經是註定的無果的循環,又何必太過強求?《2046》如出一則,既知宿命又何苦強扯。
Decision 選自《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 by Zbigniew Preisner
這是已故波蘭電影大師基斯洛夫斯基《十戒》中(殺人影片)的一段音樂,作曲家普列斯納(zbigniew preisner)長期與基斯洛夫斯基合作,擅長編寫交響樂章為其配樂,其他的代表作有《維若尼塔的雙重生活》、《籃、白、紅》等,為大師電影里復雜的道德命題,留下絕妙的音樂註解。
Long Journey by Shigeru Umebayashi
他和她萍水相逢,她是個神秘的「老千」,卻會為這個偶遇的男子傾力相助;她的那身黑旗袍讓他想起另外一個蘇麗珍,只是他不確定她會不會和他一起走?在暗燈下,面館里,他重復著和一個叫蘇麗珍女子的相遇,他只記得她說這個世上只有他對她最好。於是他問:你會不我一起走嗎?她把一付牌紙平攤在桌面上,回答:你贏了我,我就跟你走!
Adagio by Secret Garden
每當記憶的列車的自語開始,就會出現這首曲子,機器人在記憶的時空穿梭,情慾如流水般的幽幽湧出,每個人的臉上有種發霉的滋味。音樂出自挪威秘密花園樂隊(secret garden),樂隊由挪威作曲家兼鋼琴家羅夫(roiilevland)和愛爾蘭小提琴家菲歐紐奧拉(fionnuala sherry)組成,兩人演奏曲帶有一慣的北歐特有的居爾特風格,即使沒有人聲部分,也能用音符帶來一種與大自然的空靈氣質。
Interlude II by Shigeru Umebayashi
純粹的管樂吹奏,只有惆悵;列車前行,思念倒退,心往美好的地方遊走;在只有麻木的機器人的車廂里,語言失去了意義;一切都是枉然,女人象是一堆廢鐵;將進酒,麻醉的裡面是個烈火的心;冰涼的未來世界,誰可以告訴我,我是否曾經愛過......
The Christmas Song by Nat King Cole
這支耶贊歌曲來自已故爵士天王納京高(Nat King Cole)的版本,至於他有多經典,在《花樣年華》里的三首歌已讓我們見識了。王家衛曾說選音樂一定要音樂能配上那個時代,那種氛圍。在我記憶裡面好象王也提起過他母親是非常喜歡納京高的,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我們可以想像在隨處可見的餐廳,煙霧緩緩上升的某個角落,那裡面是躲藏著紅著雙眼的女人,還是傳來一陣美妙的歡笑。
2046 Main Theme (with Percussion ~ Train Remix) by Shigeru Umebayashi
列車上的老闆告訴你,但凡去過2046的人沒有一個回來,你是不是還是不改初衷?列車在未知的隧道里呼嘯而過,清脆的響鈴已千鈞一發之勢敲亮,上車、下站、男人、女人、國語、粵語、日文、英語,兩個或者一群,從什麼地方開始,在什麼地方停止,沒有人給我們答案!(部分內容摘自《2046》OST·王家衛《音樂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