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刺殺金
A. 找一部關於刺殺美國總統的電影
我也在找,很多年前在央視看過,對女保鏢纜車槍戰一段一直有印象,想找來重溫。不是特工紹特,絕對不是,年代更久一點,印象中還有黑客好像
B. 該導演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在2006年他拍的一部講金融市場的 和華爾街的電影上映 我想請問導演及作品名
1946年9月15日,偉大的奧利弗-斯通在美國紐約出生,少年時期的斯通受到了布努埃爾和戈達爾的深刻影響,他的家庭和他自己的早年生活也成為他後來電影拍攝的主要源泉和題材。 奧利弗·斯通
他的父親路易斯-斯通是一名普通金融職員,父親在華爾街的起起伏伏成就了奧利弗-斯通1987年的電影《華爾街》。耶魯大學在外人看來是一個夢想天堂,但對於斯通來說卻是可以隨意丟棄的玩物,在耶魯僅僅讀了一年之後,他就前往越南「支教」,在做了一年的鄉村教師之後,斯通經墨西哥輾轉回了美國。 1967年,斯通又回到了他熟悉的越南,但這一次不是來教書,而是因為戰爭。兩次天壤之別的越南之旅也把這個貧窮而美麗的國家深深地烙在斯通身上,他後來拍攝的「越戰三部曲」成為別人難以復制、逾越的鴻篇巨制。 和大多數心懷電影夢想的青年一樣,斯通在越戰結束後開始了自己系統的學習階段,他在老師馬丁-斯科西斯的帶領下以攝影師的角色進入電影圈,其後他出任了一些編劇和剪輯的工作,這些工作為奧利弗-斯通日後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78年他憑借《午夜快車》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斯通默默無聞的電影生涯結束了,1981年的導演處女作《手》接踵而來。 1986年對於奧利弗-斯通來說應該是個值得紀念的年份,波爾多的庄園為世界奉獻了若干美酒,而斯通帶給世界的則是一部《野戰排》。獲得2項奧斯卡提名並不奇怪,讓評論界奇怪的是如此角度偏頗的戰爭片竟然在當年的賣座榜上排名第三,奧利弗-斯通的電影被喜歡、被厭惡的陣容旗鼓相當,對奧利弗-斯通及其電影的爭論由此開始。 在《薩爾瓦多》(1986)、《華爾街》(1987)、《脫口秀》(1988)未獲好評的情況下,奧利弗-斯通又在1989年推出了「越戰三部曲」之《生於七月四日》,6項奧斯卡提名,最終斬獲最佳導演、最佳剪輯,在其他14項電影節提名中獲得10項大獎,奧利弗-斯通一舉樹立的好萊塢一流導演的地位,並把對政治和戰爭的鮮明觀點打造成自己的性格標簽。 奧斯卡的小金人給了斯通無限自由的創作空間,在「越戰三部曲終結篇」《天與地》之前,他還執導了《大門》和《刺殺肯尼迪》,前者不僅成為「大門樂隊」的「官方傳記」,更是後來許多搖滾電影學習的榜樣;後者將斯通的政治片提升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從《野戰排》、《生於七月四日》的旁敲側擊,《刺殺肯尼迪》換成了一副直接拷問的架勢,通過翔實的史料和經絡分明的剖析,給觀眾呈現了隱藏在歷史事件背後的政治黑幕,《刺殺肯尼迪》也因此成為美國最具爭議的電影之一,湯姆-漢克斯在近日宣布將按照官方的「華倫報告」拍攝一部正說「肯尼迪之死」的電影。 似乎所有禁忌的主題都能讓奧利弗-斯通產生興趣,1994年暴力題材的《天生殺人狂》雖然在獎項上收獲寥寥,但對於暴力的過分表現,還是在電影界掀起了
軒然大波。 《大門》的經驗,讓對於政治深感興趣的奧利弗-斯通執導人物傳記得心應手,從《尼克松》開始涉及著名政治人物的傳記。而斯通獨立電影的巨大影響也為他贏得了眾多政治人物的友誼,《尼克松》反映平平並不能阻礙斯通政治情結的膨脹,紀錄片《指揮官》和傳記片《卡斯特羅》給全世界重塑了一個活生生的古巴反美英雄形象。 獨立電影的精華已經深入奧利弗-斯通的骨髓之中,外界的評論對他完全不起作用,在巨星雲集卻應剛愎自用而大敗的《亞歷山大大帝》之後,斯通重新操起了賴以成名的政治電影老行當,這一次他緬懷的是9·11中的平凡人,雖然他一直宣稱這是一部很「單純」的紀錄片,但影片《世貿中心》的上映還是受到了重重阻撓,令所有人不解的是,同題材的《93號航班》卻順利通過審查。 令人欣慰的是,這點挫折並沒有消磨獨立戰士奧利弗-斯通的鬥志,相反可能會令他越戰越勇。近期的消息顯示,斯通有計劃為伊朗領導人內賈德拍攝一部紀錄片,而且已經得到了內賈德的同意。更令影迷們振奮的消息是,斯通有意拍攝他的第四步越戰片,4000萬美元的預算和布魯斯-威利斯的加盟,值得每一個「斯通迷」振臂高呼。 奧利弗-斯通在好萊塢現在不僅僅是作為一名導演存在,他還擔任了不少電影和電視劇的製片人,編劇也是他的強項之一,別忘了他的第一個獎就是「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甚至他還在電影和電視劇里偶爾露兩下臉,這樣的導演除了「天才」和「全才」,別無他稱。 1946年9月,奧利弗·斯通出生在紐約,他的父親在華爾街工作,家境良好,生活優越。1967年奧利弗一時心血來潮加入了軍隊,服役期間兩次受傷,父親想讓他遠離炮火紛飛的危險戰斗,但都沒有成功。1968年4月,奧立弗被派往偵查排,這段經歷為他後來著名的影片《野戰排》(Platoon)打下了重要的基礎。從越南回國後,奧利弗師從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受益匪淺。在紐約大學上學期間,斯通拍攝了三部黑白短片,分別是《Last Year in Vietnam》、《Madman of Martinique》和《Michael & Marie》。1971年,奧利弗與Najwa Sarkis結婚,為了養家糊口他不得不當起了計程車司機,同時還必須忍受電影和劇本不斷碰壁帶來的挫折。最終,在一個加大拿富豪的資助下,奧立弗前往加拿大,和一個破產的電影公司合作,自編自導了電影《癲癇》(Seizure)。1976年的夏天,他決定趁著還沒有忘記在越南的經歷之前,寫出《野戰排》的劇本。適逢婚姻走到盡頭的奧立弗獨自在紐約艱苦創作,幾周後劇本終於完稿,他搬到洛杉磯,向多家電影公司兜售他的劇本,卻無一例外地遭到拒絕。最終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被他的寫作才華所吸引,花錢請他改寫比利·海伊斯(Billy Hayes)的土耳其 奧利弗·斯通的導演現場
監獄題材劇本《午夜快車》(Midnight Express),1978年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斯通也因此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劇本改編獎。1986年,屢遭冷落的《野戰排》終於在菲律賓被拍攝成電影,並一舉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四項奧斯卡大獎,成就了奧立弗·斯通事業的輝煌巔峰,一年後他的《華爾街》(Wall Street)為邁克爾·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贏得奧斯卡影帝頭銜。 此後奧立弗還拍攝了《生於7月4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刺殺肯尼迪》(JFK)和以獨特的越南人視角來講述越戰的《天與地》(Heaven and Earth)等越戰和政治題材的電影,引發不少了爭議和討論,奧立弗其他較有影響的作品有《死亡熱線》(Talk Radio)、《門》(The Doors)、《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等,在電影的道路上,奧立弗始終在不斷地超越自己,以圖象和聲音記錄著這個時代。
C. 哪位大神有2020年美國紀錄片《刺殺》的百度雲網盤資源,謝謝
https://pan..com/s/1TQELov5DCP7WSpfhgdJwoA?pwd=mrgf
2017年,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的同父異母兄弟金正男於馬來西亞遭刺殺,造成轟動世界的國際新聞。兩名互不相識的年輕女子被指將搽滿化學武器VX神經毒劑的雙手抹在金正男臉上,最終導致其死亡。二人被控謀殺問罪死刑,辯稱以為自己只是參與整蠱節目,一個陰差陽錯令她們舉世矚目。問題是她們是誰?是殺手?是代罪羔羊?還是政治角力中的棋子?為甚麼兩個從東南亞鄉村出身的年輕女子,最終會捲入政治漩渦的中心?曾執導多出得獎紀錄作品的賴恩韋特 (Ryan White),透過拆解這宗懸案的重重疑點,揭露兩名女子身處的無力現實,充滿了諷刺與荒唐。本片入圍辛丹斯電影節國際紀錄片單元。
D. 找一部關於刺殺總統的美國電影
是《火線狙擊》。
《火線狙擊》是由沃爾夫岡·彼德森執導的動作片,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約翰·馬爾科維奇、蕾妮·羅素等主演,該片講述了白宮特工弗蘭克負責總統在競選巡迴演說中的安全,並與刺殺總統的殺手進行對抗的故事。
弗蘭克是白宮特工處的老特工,曾親眼目睹肯尼迪總統的遇刺。這次他接受的新任務是負責總統在競選巡迴演說中的安全。特工處得到情報,有人將在總統的行期刺殺總統,而自稱"布希"的殺手居然多次把找弗蘭克的電話打到他的住所和辦公室。
(4)美國電影刺殺金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弗蘭克
聯邦密探。弗蘭克是白宮特工處的老特工,曾親眼目睹肯尼迪總統的遇刺。這次他接受的新任務是負責總統在競選巡迴演說中的安全。特工處得到情報,有人將在總統的行期刺殺總統,弗蘭克開始了一場與刺殺者之間的一場博弈。
2、里爾
職業殺手。里爾化名「布希」聲稱要在總統的行期刺殺總統。里爾對負責保護總統的弗蘭克的往事了如指掌,並故意留下線索讓弗蘭克進一步陷入他的行刺計劃中,兩位視死如歸的對頭展開了一場戰斗。
3、賴利斯
聯邦干員。總統赴芝加哥演說,賴利斯同弗蘭克同行。弗蘭克在與賴利斯共同的工作中主動暗示了對賴利斯好感。為了遵守不與同事產生感情的承諾,賴利斯也委婉的拒絕了弗蘭克,然而在弗蘭克的多次追求下賴利斯最終與弗蘭克擦出了火花。
E. 沒看過這10部好片,就別說你喜歡韓國電影!
《熔爐》、《辯護人》、《素媛》、《殺人回憶》等高分經典韓國電影應該都已經被推爛了吧,說實話,對我而言,這類電影我看過一遍就不會想看第二遍。為什麼呢?稍後再跟大家解答,現在先說回正題。
身為一個勉強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孩子,看過的韓劇和韓國電影可真不少,懸疑,恐怖,愛情,喜劇統統都看。畢竟不是專業搞影評的,要求不高,每種類別都分別只追求一個原則。懸疑的要燒腦或反轉,比如說《信號》和《九回時間旅行》;恐怖的不至於要嚇死個人,但總得有嚇到我的地方,可以是演員妝效,音樂,演技等等,例如《主君的太陽》,以前的韓國校園恐怖片系列也蠻好看;愛情片的話,現在比較喜歡純甜的,男女主雙箭頭,比如說前段時間的《金秘書為何那樣》和剛完結的《我的ID是江南美人》,甜甜的,下飯;喜劇的話就肯定要搞笑啦,《搞笑一家人》簡直支配了我的童年,《Kill me heal me》雖微虐,但申世期和瑤拉女神簡直是我的快樂源泉。
咳,差點跑題,今天就推薦10部我喜歡的並且比較新的韓國電影吧,排名不分先後,主觀因素較多,喜好程度呢,見仁見智。(可以在評論區友善交流!)
本片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短片小說《燒倉房》,由劉亞仁和史蒂芬·元(《行屍走肉》格倫的扮演者)主演,一般看到劉亞仁這三個字,我就知道這部電影肯定不錯,事實也證明如此。
「你」是「我」陰暗生活中唯一的一束光,「我」是「你」悲慘世界裡殘存的救贖。縱使世界都將「你」遺忘,「你」都是「我」永恆尋找的歸途,為了「你」我願意與「之」搏鬥,以牙還牙。
窮人的貧窮是生理上的飢餓,滿足物質需求就解決了,富人的貧窮是精神上的貧瘠,空虛焦慮,性酒精毒品也無法填補,只好後者獵殺前者,一把火燒掉內心的倉房!
電影不止情愛,格局寬廣,隱喻深淺不一,你想要的答案一定是真的嗎?
改編自市川拓司小說《相約在雨季》,由孫藝珍、蘇志燮主演。果然 十年之前是孫藝珍,十年之後仍是孫藝珍 ,簡直撐起了我看韓國愛情電影的青春時代。車禍、失憶、絕症、穿越、回魂,套路滿滿,卻還是讓我在屏幕前哭成了個傻子。
「但盼風雨來,能留君在此」 ——天國與人間之間有一個地方叫雲之國,那裡是即將前往天國的人們在親人還沒有忘記他們之前停留的地方。他們伴隨雨滴而來,在雨季結束前離開。
人生中能有一個竭盡全力愛你的人是一件多麼幸運又珍貴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把握當下,珍惜現在,就算有一天愛人或親人不在了,也能帶著這些刻骨銘心的回憶好好地生活下去。
由我最喜歡的韓國老戲骨-羅文姬老奶奶主演,這部電影用喜劇的方式來呈現 慰安婦 這個沉重的話題。她們不再是遙遠而特殊的痛苦群體,彷彿就是我們生活中最普通的鄰居老奶奶,溫暖慈祥,沒事串串門,嘮嘮嗑,念叨你幾句,偶爾還嫌她們煩,但她們內心深處的委屈與苦難無人能懂。
「 歷史必須要銘記,那些悲傷的故事,不能再重演 」——無論是《二十二》還是《我能說》,終其一生,我們想要的不過一個真誠的道歉罷了,可是,她們等不到了呀!時間倒流,那時少女天真可愛的模樣真是這世上最美好的風景!
電影由兒童視角講述,直面校園暴力,受眾卻更像是曾經歷過敏感,被排擠童年的成年人。
孩子的世界沒有對錯卻又是最直接最惡毒最殘酷的 ,因為你丑,所以謾罵你;因為你窮,所以孤立你;因為你特別,所以排擠你;因為討厭你,所以欺負你!
因為不想聽到「那麼多人,為什麼只欺負你一個」,所以默默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因為害怕失去來之不易的「友誼」,所以學會了附和與圓滑;
因為需要維持可憐的自尊心,所以必須對所有人都笑臉相迎。
每個成年人應該都能在這部影片中找到共鳴點,我們經歷過最初始的傷害,克服過當年的陰影, 我們會成長為更好的大人!
《辯護人》導演楊宇碩的又一新作,適合喜歡看戰爭動作片的影迷朋友們。題材大膽,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引用一段豆瓣網友凌睿的搞笑評論:「 1、刺殺金、活捉金、用熊貓玩偶給金止血、醫生把金看成孕婦、姐姐給金獻血、電影把中朝韓日美全黑了個遍;2、朝鮮:美國敢打我,我就去打日本;3、如果南北重新來往,請幫我把它寄到這個地址;4、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5、為了和平,向我開炮!6.核彈分你一半,愛相互分擔。」
話糙理不糙,簡直完美概括劇情。
不僅深度挖掘過去真實的歷史事件,還直接虛構表現了未來的政治沖突,雖然還是「民族主義戰勝一切」,但確實挺有意思的,不知道如果我們國家拍出這類型的片子會是怎麼樣的?
由《走到盡頭》的導演金成勛執導,改編自作家蘇在浣的同名小說《隧道》,河正宇和裴斗娜的迷妹絕對不要錯過。這部電影打破了以往「災難片」的條條框框,背景沒有拘泥於死傷慘重的大災難,而是殺傷力較小的隧道坍塌,也沒有渲染受害者的痛苦,反而將男主克服危機的過程刻畫得又搞笑又讓人心疼。
與原著悲慘絕望的描寫不一樣,男主在最後一刻都沒有放棄求生的希望,救援隊長在最後一刻也沒有放棄對男主的尋找,它是一部樂觀的擁有美好結局的電影,是「 治癒 」系而不是「致郁」系!
導演說這是一部 有趣的電影 ,想知道什麼是有趣的災難片嗎?那就去看看吧!
一部描寫一位「隱形貧困少女」辛酸求借宿的電影。女主叫微笑,過著與名字完全不符的生活。她很慘,父母雙亡,沒有親人,負擔不起學費只好大學輟學出來打工,沒有學歷的她只能找到清潔工的工作;她很窮,窮到只能靠時薪度日,一日三餐,房租水電,精打細算,收入與支出仍不成正比。但就算再艱難,每天的煙和酒是萬萬不能沒有的,彷彿這就是她的精神寄託。
看完之後會聯想到自己,漂泊在大城市,做著一份普通的工作,整天加班,工資平平,不至於露宿街頭,卻也月底光光。為什麼呢?房租水電餐費交通佔大頭,衣服和化妝品是要買的,電影是要看的,旅行是要有的,生活更是要享受的,所以呢,存款是沒有的!!既然想要獲取,就註定要有捨得, 做夢也要做個美夢啊 !
TVN獨幕劇系列第六部,十七歲的初戀與記憶,韓式小清新,「 顏控患者 」不要錯過!
17歲的年紀看17 歲的生活總是不滿的,學習的壓力,家庭的矛盾,朋友間的爭吵,偶爾的叛逆。17歲又是迷茫的,不知道理想是什麼,未來要幹嘛,連最青澀的曖昧都難以定義,這種最初始的感情是「暗戀」還是「初戀」呢?
我們在最懵懂的年紀遇到了一個可能會記得一輩子的人,我們沒有在一起,甚至沒有捅破那張薄薄的窗戶紙。可從未後悔過,錯過是最美麗的遺憾,不是戀戀不忘,而是在懷念當年那個單純傻傻的自己。有人說, 暗戀是青春時代最純真的悶騷 !你們覺得呢?
「陰間有法,所有亡者在死後的49天內都要經過七次審判——分別在殺人獄、懶惰獄、欺騙獄、不義獄、背叛獄、暴力獄、天倫獄中進行,只有通過了七次審判宣告無罪的亡者,才有獲得新生的機會」 —— 中國的鬼神文化被韓國拍了出來 !
魔幻主義框架下表現出來的親情與孝道 ,探討人性與善惡,陰陽兩界設定,卡司團隊強大,動作特效亮眼,故事情節也能緊密勾畫。成熟典型的韓式催淚電影,理性的人會覺得過渡煽情太過拘泥於情感細節,使原本龐大的世界觀遜色不少,感性的人會覺得主題來源於生活,親情的描述反而是這部電影的靈魂所在。總之,見仁見智吧,我反正是被感動到了。
《與神同行2》現在還沒看,我總覺得系列電影第一部才是精華所在,第二部及之後的我都不怎麼想看了,怕失望(美劇英劇除外)。
一部科幻片,感覺像韓國版的超級英雄,推薦這部電影不是因為它有多好看,而是設定有點新奇,讓我忍不住想看。人體試驗,意念控制,腦力開發,女主戰鬥力開掛,不深究細節的話光看懸疑和動作戲部分還不錯,前期的情感渲染都在為後期做鋪墊,劇情反轉還是挺讓人印象深刻的。
看的過程全程緊張,看完之後就滿腦子疑問了,女主全程智商和武力值碾壓吊打反派,主角光環是不是太誇張了?一個美韓合資的黑醫院進行人體試驗?培養殺人機器的企圖是啥?
還是挺期待拍續集的,畢竟埋了好幾個坑,總得看著它填滿啊,要不然多不得勁!
上面10部就是我這段時間看過的比較喜歡的韓國電影了,如果有其他好看的可以在評論里推薦一下啊!
話題回到開頭,為什麼《熔爐》這類電影不願意看第二遍呢? 太黑暗,太壓抑,太真實,太委屈 !我看了第一遍之後整個人淚奔,彷彿要心肌梗塞!會產生一種陰暗的情緒: 「我」竭盡全力與惡勢力戰斗,「我」撕破主流媒體偽善的面貌,「我」追求永不妥協的正義,「我」期待最終美好的結局,「我」曾遍體鱗傷,「我」仍鬥志昂揚,可「我」依舊輸給了現狀! 這也太絕望了!對我來說,對世界多保持一份純真與信任,會生活得更開心!
最後再推薦一部韓劇 《鬼客》 ,這種 陰陽眼加附身加驅魔加破案 的類型真的很對我胃口,為演員的演技瘋狂打call!才更新了4集,追劇真的難熬!
都看到這了,真的不點個贊再走嘛?
圖源:豆瓣/侵刪